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32

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经验图书

SSAPID:101-3875-6095-22
ISBN:978-7-5097-5247-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采取民族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多元一体”民族关系形成的历程、结构特征及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作者认为云南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多元一体”:一方面保持了源于远古的民族多样性,另一方面各民族间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和内聚力。差异与同一,分化与融合在云南民族关系中实现了辩证的统一。认识云南各民族形成“多元一体”关系对加强和巩固边疆各民族团结、凝聚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
作 者: 张刚 伍雄武
编 辑:王玉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前言

 总序

 “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编委会

 第一章 远古至两汉

  第一节 云南民族多样性的发生

   一 新石器时代云南族群与文化多样性的发生

   二 青铜时代(商周至两汉)云南族群与文化多样性的形成

    (一)以滇池为中心的滇东地区

     1.云南经济、文化中心的出现

     2.族群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地下文物与古文献互证

     3.族群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据当代论述的分析

    (二)以洱海为中心的滇西地区

     1.云南经济、文化发展又一中心的形成

     2.地区族群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

    (三)滇西北地区

    (四)滇南地区

  第二节 促成云南民族多样性的因素

   一 民族迁徙——形成云南民族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一)地理环境与云南民族迁徙

    (二)远古至两汉北方氐羌族群向云南的迁徙

    (三)远古至两汉南方百越族群向云南的迁徙

    (四)远古至两汉滇中、滇东北族群迁徙的问题

    (五)远古至两汉云南民族迁徙的特点

     1.以中华内地各族向云南迁徙为主

     2.中华南北族群汇聚云南

     3.没有征服、战争和屠杀

     4.融合与分化、变迁与承续并行

   二 多样性的地理环境——促成云南民族多样性的客观条件

    (一)云南地理环境总体的多样性与民族分布

    (二)云南各局部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民族分布

  第三节 秦汉时期云南多民族相互关系的形成

   一 远古至秦汉建构多民族相容并存关系的历程

   二 特殊的地理环境——促成各族共处、融汇的客观条件

    (一)特殊的气候和地形使各民族能“各得其所”、互利合作

    (二)河流和山谷形成通道便利族际的交往、融通

   三 流动、迁徙中民族的建构——“同源异流”与“异源合流”

    (一)云南氐羌族类的“同源异流”与“异源合流”关系

    (二)云南百越族群的“同源异流”与“异源合流”关系

   四 地域、空间中民族格局的萌生

  第四节 秦汉时期云南地区与内地关系的建立

   一 秦汉郡县制的建立对云南民族关系的意义

   二 两汉政权对云南地区的政策方针、指导思想,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大一统”的思想与策略

    (二)王道与霸道,德治与暴力

    (三)作为政策与制度的羁縻

   三 内地与云南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联系

    (一)经济交流与联系

     1.生产资料与技术的交流与联系

     2.商品交流与联系

    (二)文化交流与联系

    (三)屯垦对经济、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

 第二章 南中“大姓”与爨氏时期

  第一节 南中“大姓”称霸及爨氏政权在云南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 南中“大姓”崛起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影响

    1.南中“大姓”是南中地区体现夷汉融合的新群体

    2.南中“大姓”时期南中政治、文化关系的变化

    3.南中“大姓”时期南中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 爨氏政权对云南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

    1.“爨人”及“白蛮”“乌蛮”

    2.爨氏统治——云南地区民族关系的中心开始显现

  第二节 爨氏统治时期云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基本格局

   一 以滇池、洱海为中心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

   二 滇西北的民族分布格局

    1.“裳人”

    2.“长裈蛮”

    3.“施蛮”与“顺蛮”

    4.“磨些蛮”

    5.“朴子蛮”

    6.“栗粟蛮”“雷蛮”“梦蛮”

    7.“寻传蛮”与“裸形蛮”

   三 滇东南的民族分布格局

   四 滇西南的民族分布格局

    1.“望苴子蛮”

    2.“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

    3.“茫蛮”

   五 滇东北的民族分布格局

  第三节 南中“大姓”及爨氏时期云南民族与内地的关系

   一 蜀汉与云南地区的关系及影响

   二 爨氏政权与内地王朝之间的政治关系

   三 爨氏统治时期云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

 第三章 南诏与大理国时期

  第一节 民族多样性的发展与五个局部地区格局的形成

   一 滇池、洱海地区民族的迁徙、变动和发展

   二 滇西北民族迁徙、变动及最终格局的形成

   三 滇东北民族迁徙、变动及最终格局的形成

   四 滇西南民族迁徙、变动及最终格局的形成

   五 滇东南民族迁徙、变动及最终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滇池、洱海地区中心地位的形成

   一 滇池、洱海地区作为云南地区政治中心的形成

   二 滇池、洱海地区作为云南地区经济中心的形成

   三 滇池、洱海地区作为云南地区文化中心的形成

  第三节 彝族、白族在云南民族关系中主导地位的形成

   一 从“乌蛮”“白蛮”到彝族、白族的发展

    (一)从“白蛮”到白族的发展

    (二)从“乌蛮”到彝族的发展

   二 彝族、白族在云南民族关系中主导地位的形成

    (一)彝族、白族在这段时间内一直是云南人口最多的民族

    (二)彝族、白族在这段时间内一直是云南地方政权的统治民族

    (三)彝、白两族在这段时期内一直是相容互补的民族

  第四节 云南“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 政治上“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 经济上“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 文化上“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的初步形成

   四 云南地区与全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初步融入全国“多元一体”格局

    (一)南诏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二)大理国与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各族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发展

   一 云南各民族进一步纳入全国政治体系

    1.蒙元对云南的平定及其治理方针

    2.明朝对云南的平定及治理方针

    3.清朝平定云南及治理方针

   二 元明清土司制的建立及“改土归流”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土司制的建立

    (二)“改土归流”

     1.明代“改土归流”

     2.清代“改土归流”

    (三)“改土归流”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影响

   三 元明清军屯、民屯、商屯的发展对云南民族政治格局的影响

    (一)元明清军屯、民屯、商屯的发展

    (二)元明清军屯、民屯、商屯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四 “三征麓川”战争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滇西思氏麓川政权的兴起及其周边关系

    (二)“三征麓川”战争的过程

    (三)“三征麓川”在民族关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 元明清各族民族起义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元明及清前期云南民族起义

     1.元朝时期的云南民族起义

     2.明朝时期的云南民族起义

     3.清朝时期的云南民族起义

    (二)云南各族起义的性质、地位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元明清各族经济关系的调整与发展

   一 元明清云南矿业的发展对各民族经济关系的影响

    (一)元明清云南铜、银等矿冶业的迅速发展

    (二)元明清云南铜、银等矿冶业对区域经济及民族关系的影响

   二 元明清云南各族农牧业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一)元明清云南各族农牧业的发展与布局

     1.滇池、洱海地区

     2.滇西南地区的农牧业发展

     3.滇西北地区的农牧业发展

     4.滇东北地区的农牧业发展

    (二)元明清云南各族农牧业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三 元明清云南商业发展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元明清云南商业的迅速发展

    (二)元明清商业发展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元明清各族文化关系的调整与发展

   一 儒学的进一步传播、发展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元明清政权推动云南儒学传播与发展

    (二)元明清文人对云南儒学的推动

    (三)云南少数民族儒学家的民族思想

    (四)儒家思想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影响

   二 佛教的传播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南传佛教以傣族为中心对滇南各族的影响

    (二)藏传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及对纳西等滇西北民族的影响

    (三)禅宗及净土、华严等宗的传播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三 道教的传播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道教在云南的传播

    (二)道教在白族、纳西族、彝族中的影响

     1.白族与道教

     2.纳西族与道教

     3.彝族与道教

   四 伊斯兰教在云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一)伊斯兰教在云南的传播与回族的形成

     1.伊斯兰教在云南的传播

     2.伊斯兰教在云南回族形成中的作用

    (二)云南伊斯兰教“以儒诠经”思潮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1.宇宙生成论的汇通

     2.伦理观念的汇通

     3.心性论的汇通

     4.格物致知思想的汇通

   五 诸教交融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元明清王朝在云南实行诸教并存、宽容、交融的方针

    (二)各民族中的诸教交融

    (三)诸教交融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 云南民族关系格局的调整与发展

   一 地区格局的调整与发展

    (一)以滇池、洱海为中心的滇中地区

    (二)滇西北地区

    (三)滇西南地区

    (四)滇东南地区

    (五)滇东北地区

   二 汉、彝、白主干地位的确立

    (一)汉族人口的增加及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

    (二)白族及大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彝族分布的变化及影响

   三 民族多样性的发展与民族格局的调整

    (一)回族在云南地区的兴起及在民族格局中的地位

    (二)元明清苗族、瑶族向云南迁徙对民族格局的影响

    (三)元明清哈尼、傈僳等族的迁徙及其影响

   四 云南地区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

    (一)政治关系与民族关系进一步分化,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进一步巩固

    (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云南融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

    (三)“多元一体”文化进一步发挥凝聚作用

 第五章 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

   一 以地区为单元、多层次的“多元一体”

    (一)滇西北地区

    (二)滇西南地区

    (三)滇东北地区

    (四)滇东南地区

    (五)滇池、洱海地区

   二 多元相容、内聚中华的“多元一体”

    (一)多民族相容共处、团结协作的关系

    (二)内聚中华的强烈趋向

   三 云南民族关系史的主线是多元与一体的统一

    (一)融合、一体与统一

    (二)分化、差异与多样

  第二节 在不同层次的互动中构建“多元一体”

   一 局部地区对构建云南总体关系的推动作用

    (一)各地区主干、核心民族的形成对整体构建的推动作用

    (二)各地区互补关系的建立对云南整体的基础作用

   二 云南总体对构建局部关系的主导作用

    (一)云南主干和核心的形成及对局部的意义

    (二)总体网络把各民族联结为整体

     1.彝、白两族的网络作用

     2.汉族的网络作用

     3.苗族和回族的网络作用

     4.哈尼、壮、傣、傈僳、纳西等族的网络作用

  第三节 地理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

   一 地理环境对构建云南民族关系的基础作用

   二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云南各族对历史主动选择

    (一)对内聚于中华民族的主动选择

    (二)对宽容、共存的主动选择

  第四节 思想观念、民族精神的引导作用

   一 “和而不同”、宽容差异的精神与思想观念

   二 同源共祖的民族观、宽和相容的宗教观

   三 古代的“大一统”观念与近现代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崇德重仁的价值观

本书采用民族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多元一体”民族关系形成的历程、结构特征及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作者认为云南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多元一体”:一方面保持了源于远古的民族多样性,另一方面各民族间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和内聚力。差异与同一、分化与融合在云南民族关系中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从空间来说,这是多层次的“多元一体”,即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云南省的“多元一体”,云南五个地区的“多元一体”,甚至在一些县域也形成了“多元一体”。从历史过程看,云南各族既有“同源异流”的关系,又有“异源合流”的关系。因此,认识云南各民族形成“多元一体”关系的历史过程,总结各民族建构这种关系的历史经验,对加强和巩固边疆各民族团结、凝聚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1.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10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王崧编纂《云南备征志》,李春龙点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3.《华阳国志校注》,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94。

4.《云南志校释》,赵吕甫校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百夷传校注》江应樑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6.郭松年、李京撰《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王叔武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0。

7.郭松年:《创建中庆路大成庙碑记》,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3卷。

8.《山海经》,袁珂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9.《明太祖实录》。

10.《李元阳集》(散文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11.《春秋公羊传》,载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高奣映:《滇鉴》,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13.马注:《清真指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第15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央文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

1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2。

16.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7.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8.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9.江应樑主编《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0。

20.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1.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2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撰《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民族出版社,2009。

23.方国瑜:《滇史论丛》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4.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国立云南大学出版,1943。

25.陈连开主编《中国民族史纲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6.马曜主编《云南简史》(新增订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7.马曜:《马曜学术论著自选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28.尤中:《中华民族发展史》,晨光出版社,2007。

29.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30.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

31.尤中:《云南地方沿革史》,见《尤中文集》第1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32.达力扎布主编《中国民族史研究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3.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4.郭家骥:《云南民族关系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5.郭家骥主编《云南的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民族出版社,1998。

36.方铁:《边疆民族史探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7.方铁主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3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2002、2003。

38.夏光辅等:《云南科学技术史稿》,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

39.杨学政主编《云南宗教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40.杨寿川:《云南经济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41.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42.刘小兵:《滇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43.编写组编写《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44.王文光等:《云南近现代民族发展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45.孙代兴、吴宝璋主编《云南抗日战争史》(增订本),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6.《傣族简史》编写组编写《傣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7.《白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白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48.《彝族简史》编写组编写《彝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49.《纳西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纳西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50.《傈僳族简史》编写组编写《傈僳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51.《壮族简史》编写组编写《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52.胡绍华:《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民族出版社,2004。

53.王文光:《中国南方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9。

54.段丽波:《中国西南氐羌民族源流史》,人民出版社,2011。

55.杨策、彭武等主编《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6.侯绍庄等:《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

57.徐新建:《西南研究论》,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58.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59.徐兴祥:《中国古代民族思想与羁縻政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60.云南省博物馆编《云南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61.云南省博物馆编《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62.汪宁生:《云南考古》(增订本),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63.李昆声:《云南考古学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64.林超民:《林超民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65.李晓岑等:《中国铅同位素考古》,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66.王大道:《云南铜鼓》,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

67.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的历史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

68.段红云:《明代云南民族发展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

69.龚荫编著《明清云南土司通纂》,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

70.易谋远:《彝族史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1.马长寿:《彝族古代史》,李绍明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2.方国瑜:《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73.陈本明等编著《昭通彝族史探》,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74.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75.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7。

76.黄懿陆:《壮族文化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77.黄兴球:《壮泰族群分化时间考》,民族出版社,2008。

78.黄惠焜:《从越人到泰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79.杨应新主编《白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80.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编《白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81.陆复初:《昆明简史》(上),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1983。

82.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西南彝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83.盈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盈江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84.临沧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编《临沧地区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85.郭净等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概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86.管彦波:《民族地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7.王声跃主编《云南地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88.《新编云南省情》编委会编《新编云南省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89.段世琳主编《班洪抗英纪实》,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90.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血肉筑成抗战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91.谢本书:《龙云传》,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92.陈国新、谢旭辉、杨浩东编著《中共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93.〔英〕休希顿·沃森:《民族与国家》,吴洪英、黄群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9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5.〔日〕佐佐木高明:《照叶树林文化之路——自不丹、云南至日本》,刘愚山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96.蔡寿福:《云南教育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97.杨学政主编《云南宗教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98.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99.马德新:《四典要会》,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100.马注:《清真指南译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101.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载《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102.陈纳:《地理与时间的碎片》,《读书》2011年第7期。

103.徐亦亭:《中国古代文化区域和民族关系》,《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

104.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规律和中国文明的起源》,见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编《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一辑)。

105.陆巍、吴宝鲁:《试论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与气候变化》,《地理学报》1997年第5期。

106.段渝:《先秦巴蜀地区百濮和氐羌的来源》,《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107.李昆声:《云南通史·远古至战国时期卷前言》,《云南文史》2010年第3期。

108.林超民:《壮泰族群分化时间考·序二》,载黄兴球《壮泰族群分化时间考》,民族出版社,2008。

109.林超民:《汉族移民与云南统一》,《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10.方国瑜:《关于“乌蛮”、“白蛮”的解释》,载方国瑜《滇史论丛》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11.方铁:《论南诏的民族政策》,《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

112.方铁:《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间的关系》,《中国藏学》2003年第3期。

113.方铁:《大理国的民族治策和民族政策》,载赵寅松主编《白族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114.何耀华:《融合统一:云南历史发展的主轴》(上、下),《云南文史》2010年第3、4期。

115.宋蜀华:《论南诏的兴亡及其和唐、吐蕃的关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16.周祜:《大理与赵宋王朝的关系》,《大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117.段玉明:《大理国的周边关系》,《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118.李晓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民族融合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19.和在瑞:《万德宫——徐霞客传授文化的地方》,《丽江文史资料》第3辑。

120.伍雄武:《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对多样性的宽容》,《思想战线》2005年第6期。

121.伍雄武:《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多元一体》,《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22.李绍明:《“藏彝走廊”研究与民族走廊学说》,载(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123.龙西江:《中国亟待建立自己的民族学理论》,《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0期转载。

124.徐新建:《“族群地理”与“生态史学”——由“藏彝走廊”引出的综述和评说》,载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125.陆巍、吴宝鲁:《试论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与气候变化》,《地理学报》1997年第5期。

126.黄彩文:《试论明代云南民族关系的特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27.多立周:《抢修滇缅公路终点段》,载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血肉筑成抗战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128.谢自佳:《抗日战争时期的滇缅公路》,载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血肉筑成抗战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129.姚燧:《湖广行省左丞相神道碑》,见苏天爵《元文类卷五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30.《告祖国同胞书》,见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1943年国立云南大学出版。

131.周家瑜:《近十年云南民族关系史研究综述》,《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12期。

132.高宏、王小波:《近十年云南民族关系史研究综述》,《保山师专学报》2007年第6期。

简 介:本书对西南疆域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实践及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云南边疆在中国疆域形成发展中的特点、地位、作用、贡献及与其他边疆地区异同之处进行比较研究,不仅丰富了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的建构,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现实西南边疆问题。

作者: 王振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