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救援与重建政策效果评估研究图书

Study on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Autochthonous Culture Preservation in Poor Village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暂定)

SSAPID:101-3875-3800-35
ISBN:978-7-5097-1875-9
DOI:
ISSN:

[内容简介] 21世纪以来,灾害风险管理在中国扶贫开发战略乃至整个公共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国务院扶贫办组织领导了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高度重视通过激发贫困人口主体性和国际合作推荐该领域的实践创新。“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专题研究丛书”是这场实践活动特别是其中创新性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提炼,涉及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政策效果评估、产业建设、社区发展、文化保护与创新等主题,旨在推进灾后重建、灾害风险管理与扶贫开发实践的结合,促进国家扶贫战略与政策体系的完善。

相关信息

丛书名: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专题研究丛书
作 者: 向德平 黄承伟
编 辑:胡庆英;田梅;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编委会

 后记

 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救援与恢复重建效果评估报告执行摘要

  一 评估方法

   1.评估的逻辑与框架

   2.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

   3.资料收集方法

  二 主要发现

   (一)恢复重建政策评估

    1.政策认知

    2.政策适当性

     (1)政策目标定位的适当性

     (2)政策的可操作性

     (3)政策的连续性

     (4)政策的配套性

     (5)政策的灵活性

   (二)恢复重建过程评估

    1.过程的民主度

    2.过程的参与度

    3.过程的公平度

    4.过程的协调度

   (三)恢复重建效率评估

    1.政策的时效性

    2.规划的合理性

    3.执行的及时性

    4.资源的节约性

    5.重建的统筹性

   (四)恢复重建效果评估

    1.需求满足状况

     (1)住房

     (2)公共服务

     (3)基础设施

     (4)生产发展

     (5)能力建设

     (6)环境改善

     (7)心理与法律援助

     (8)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

    2.益贫状况

     (1)贫困户受益状况

     (2)重灾户受益状况

     (3)妇女受益状况

  三 绩效与经验

   (一)构造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灾后贫困村救援与恢复重建社会支持模式,并以“整村推进”的实施方式,稳步、高效地推进了灾区贫困村的救援与恢复重建工作

   (二)凸显了政府超强的社会动员能力,提升了政府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和反应机制,较充分地实现了经济效率、社会效果和政治效应的同步增长

   (三)构建了以县为组织单位、以村为实施单元的工作机制,实现了重建工作的连续性、衔接性与灵活性的良好平衡

   (四)形成了基层政府、社会组织、村级组织和村民等多种力量良性互动的参与形式,创制了新型贫困社区灾害防治和扶贫机制

   (五)提升了国家的社会整合能力,增强了行政关系的配合度,增进了社会关系的融洽度

   (六)激发了村庄重建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升了村民的自组织能力,激活了基层民主,提高了村庄治理能力和水平

  四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灾区群众反映的问题排序

   (二)较为紊乱的市场秩序

   (三)“时间限定”引起的政策反效率

   (四)重建政策的统一性和灾区灾民情况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五)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倾向

   (六)“逆向淘汰”现象

   (七)金融信贷难以到位

  五 进一步完善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政策的思考与建议

   (一)以乡村两级为平台,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资源整合力度

   (二)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模式

   (三)提高民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积极推进参与式恢复重建

   (四)坚持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中“软件”与“硬件”建设同步进行

   (五)发挥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积极调整民众灾后心态

   (六)坚持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近期任务与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

   (七)注重贫困村环境与生态平衡,确保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八)切实将贫困户、重灾户、特殊人群列为灾后重建的重点扶持对象,出台差异性倾斜政策

 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15村)救援与恢复重建政策效果评估报告

  一 评估框架与方法

   (一)评估逻辑与框架

    1.从“过程—反思”出发,确立本评估项目的逻辑出发点

    2.从“差异”出发,确立科学的评估路径

   (二)评估原则与指标体系

    1.评估原则

    2.评估指标

   (三)评估实施方法

    1.资料收集法

    2.分析评估法

  二 贫困村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政策的适当性评估

   (一)政策目标定位的适当性

    1.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政策的惠及面

    2.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政策覆盖区域的划定

   (二)政策的可操作性

    1.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政策体系的完备性

    2.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政策的合理公平性

   (三)政策的连续性

    1.重建项目之间的连续性

    2.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政策本身的连续性

    3.重建资金影响政策连续性

   (四)政策的协调性

    1.地震救援与重建中政策较好,相应的配套性资源有待增加

    2.救援与重建政策、项目的配套性

   (五)政策的灵活性

    1.政策的可调控范围基本合理,但部分政策没有把握好刚性与弹性的尺度

    2.政策总体上强调“因地制宜”,但部分具体政策制定时脱离实际情况

  三 贫困村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政策的实施过程评估

   (一)政策实施过程的民主度

    1.政策动员的形式多样

    2.组织分工情况

   (二)政策实施过程的参与度

    1.政策落实的组织化程度

    2.民众的参与性

   (三)政策实施过程的公平度

    1.实施标准

    2.“公开”原则

    3.弱势群体的政策安排与照顾

   (四)政策实施过程的配合度与执行度

    1.部门间的关系

    2.上下级的关系

    3.邻里互助关系

  四 贫困村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政策的效率评估

   (一)重建政策的时效性

    1.政策制定及时

    2.政策执行及时

   (二)政策节约性和便捷性

    1.政策节约性

    2.政策的便捷性

   (三)政策实施层面的统筹兼顾

    1.重建政策适度超前

    2.统筹施工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的统一

    3.平衡局部效率以实现整体效率

  五 贫困村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政策的效果评估

   (一)生活层面

    1.基本物质生活得以保障

    2.安居工程稳步推进

   (二)生产层面

    1.生产能力建设得到重视

    2.生产条件建设有待加强

   (三)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层面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稳步推进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环保举措均有出台

   (四)社会关系秩序层面

    1.关系融洽程度增进、社会秩序优于震前

    2.矛盾纠纷新增少许、群体事件极少发生

   (五)心理文化层面

    1.心理辅导举措有效、重建任务依然艰巨

    2.文化设施投入不够、文化活动易受忽视

  六 三类村庄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政策效果的比较

   (一)重建效果的比较

    1.住房重建:试点村进展较快且相对规范、非试点村进展较慢且不够规范

    2.基础设施恢复:项目资源分配不均、三类村庄对比悬殊

    3.生产能力重建:试点村工作有效推进、非试点村举措较少

    4.政策与村庄整合:试点村精英形成民众参与、非试点村相对分化缺乏整合

    5.政策与村民信心:试点村踌躇满志、非试点村困顿迷茫

    6.政策实施: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二)政策适当性的比较分析

    1.资金来源多元化与政策前瞻性

    2.时间定位和人群定位

    3.政策的完备性和具体性

    4.项目衔接性

   (三)政策实施的组织管理机制:以试点村为重点

    1.灾情评定、决策管理体现民主

    2.创造条件、发挥当地群众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3.政府主导、形成多种组织管理模式

    4.激发群众权利意识、实现自我监督

   (四)经验和启示

    1.参与式扶贫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并增强了村民的自组织能力

    2.参与式扶贫创新了扶贫的理念与组织管理的机制

    3.参与式扶贫造就了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4.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了多方参与的扶贫机制

  七 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建议与思考

   1.以乡村两级为平台,加强部门项目间的资源整合力度

   2.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重建模式

   3.摸清因震返贫人群与民政对象,出台差异性倾斜政策

   4.适当放缓硬件重建的速度,加快软件建设以减少滞后

   5.应急政策向常态政策转向,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与危机应对机制

   6.发挥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积极调整民众灾后心态

   7.扩大重建中的基层直接民主,提高民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8.注重贫困村的环境友好与生态保持,确保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附录一:项目调查点概况

   (一)四川省调研点

    1.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清和村(规划、试点)

    2.德阳市罗江县略坪镇齐心村(非试点、规划)

    3.雅安市雨城区草坝镇思坪村(非规划、非试点)

    4.德阳市中江县富兴镇光明村(规划、试点)

    5.阿坝州汶川县池里村(规划、非试点)

    6.雅安市马岭镇七星村(规划、非试点)

    7.广元市利州区马口村(规划、试点)

    8.西充县义和乡河泗坝村(非规划、非试点)

    9.德阳市旌阳区红豆村(规划、非试点)

   (二)陕西省调研点

    1.南郑县两河乡红庙村(非规划、非试点)

    2.宁强县舒家坝乡宝珠观村(规划、非试点)

    3.宁强县广坪镇骆家嘴村(规划、试点)

   (三)甘肃省调研点

    1.礼县湫山乡白崖村(非规划、非试点)

    2.文县中庙乡肖家坝村(规划、试点)

    3.武都区佛崖乡叶坝村(规划、非试点)

  附录二: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15村)救援与恢复重建政策评估指标体系

 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19村)恢复重建年度综合评估报告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调查方法与样本

   (一)调查方法

    1.农户问卷调查

    2.村庄调查

    3.村级干部访谈调查

   (二)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三 农户恢复重建需求及满足程度评估

   (一)住房

    1.住房受损情况

    2.住房现状

    3.住房重建和维修

   (二)公共服务

   (三)基础设施

    1.村内道路

    2.灌溉设施

    3.人饮设施

    4.可再生能源

    5.基本农田恢复

    6.入户供电设施

   (四)生产发展

    1.生产恢复

    2.村级互助资金

   (五)能力建设

    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2.劳务转移培训

    3.其他培训

   (六)环境改善

   (七)心理与法律援助

    1.心理援助

    2.法律援助

   (八)社会关系

   (九)重建困难及问题

  四 灾后恢复重建的执行过程评估

   (一)政策评估

    1.政策认知

    2.政策评价

    3.政策效果

   (二)工作及时性

   (三)规划科学性

   (四)农户参与性

    1.村落恢复重建活动参与性

    2.社区互助活动参与性

   (五)组织协调性

    1.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

    2.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调性

    3.恢复重建与农户意愿的协调性

    4.村委会作用与农户满意度的协调性

  五 恢复重建中的益贫效果评估

   (一)经济条件与受益状况

    1.益贫意愿与实际效果

    2.经济条件与住房重建补贴

    3.经济条件与住房维修补贴

    4.经济条件与其他补贴

   (二)受灾程度与受益状况

    1.灾情与所得补贴的合理程度

    2.受灾程度与住房重建补贴

    3.受灾程度与住房维修补贴

    4.受灾程度与其他补贴

   (三)妇女受益状况

  六 数据发现与改进措施

   (一)农户恢复重建需求及满足程度评估及改进措施

    1.住房

    2.公共服务

    3.基础设施

    4.生产发展

    5.能力建设

    6.环境改善

    7.心理与法律援助

    8.社会关系

    9.急需条件和最大困难

   (二)恢复重建的执行过程评估

    1.政策评估

    2.工作及时性

    3.规划科学性

    4.农户参与性

    5.组织协调性

   (三)恢复重建的益贫效果评估

    1.贫困户受益状况

    2.重灾户受益状况

    3.妇女受益状况

  七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附录一:样本村村情及灾情

  附录二:汶川地震灾后试点贫困村(19村)恢复重建年度综合评估汇总表

 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试点监测评价基线调查报告

  一 概述

  二 地震对试点村的影响

   (一)住房

   (二)收入

   (三)粮食安全

  三 国家及扶贫办灾后应急措施及农户反应

  四 灾区贫困村农户的需求

   1.增加房屋重建的资金额度

   2.落实3万元的房屋重建贷款政策

   3.降低房屋重建贷款利息并延长最终还贷时间

   4.控制建材价格的无节制上涨

   5.优先解决今年过冬需求

   6.解决房屋重建(基础设施重建)所必需的辅助条件

   7.帮助解决建房木材

   8.生计恢复被村民认为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9.解决主要产品缺乏销售渠道、销售困难等问题

  五 对国务院扶贫办灾后重建试点村规划方案的评价

  六 当前灾后重建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七 对灾后重建规划试点实施的建议

 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试点监测评价终期调查报告

  摘要

  一 背景与目的

  二 程序与方法

  三 终期监测评价结果

   (一)社区对重建规划的评价

   (二)生计恢复情况

    1.收入来源恢复情况

    2.生计资本恢复情况

     (1)自然资本恢复情况

     (2)物资资本恢复情况

     (3)财务资本恢复情况

     (4)人力资本恢复情况

     (5)社会资本恢复情况

   (三)基础设施重建情况

    1.重建资金到位及时性

    2.重建项目的进度

    3.重建项目的质量

    4.项目信息公开(透明度)

    5.重建活动的贡献

    6.项目公正性

    7.项目效益持续性

   (四)社区机构能力建设

   (五)对其他项目的影响

   (六)对特殊群体的支持

   (七)试点村和非试点村的比较

  四 灾后重建中的一些经验

  五 灾后重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六 本次监测评价的自评

  七 建议

  八 附录

   (一)样本村生计恢复统计

   (二)社区生计资本恢复统计

   (三)社区能力恢复统计

   (四)社区对重建活动效益的评价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