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50

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f China's City Innovation(2013)

SSAPID:101-3873-3078-05
ISBN:978-7-5097-4687-5
DOI:
ISSN:

[内容简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的重要内容。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人才、资本、技术、交易市场的汇集区,是承接和推进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从推动自主创新来看,城市是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集聚地,集中了全国70%的GDP与90%的科教资源,具备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良好条件。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支撑。因此,建立和优化城市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城市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关键。本着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从2006年开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了《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课题连续研究,并从2007年开始,以出版年度中国城市创新报告和召开年度中国城市创新论坛的形式,发布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相关信息

丛书名:城市创新蓝皮书
编 辑: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法律声明

 序

 城市创新蓝皮书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

 摘要

 BⅠ 总报告

  B.1 2012~2013年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总体评价与创新型城区建设

   一 城市创新能力年度总体评价

    (一)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结果

    (二)城市创新能力专项测评结果

     1.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测评结果

     2.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结果

     3.品牌创新能力测评结果

   二 城市创新年度视角:创新型城区建设

    (一)创新型城区建设实施状况

     1.有关部门部署推动试点工作

     2.各地积极推进试点工作

    (二)创新型城区建设发展概况

     1.创新资源迅速集聚

     2.体制机制加速创新

     3.科技创新配套服务体系完善

     4.城区创新能力增强

   三 城区创新系统理论探讨

    (一)国内外城区创新的理论研究情况

    (二)城区创新系统模型

     1.城区创新系统的要素

     2.城区创新系统模型结构

     3.城区创新系统的主要特征

    (三)城区创新系统建设的思路

     1.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交互网络作用

     2.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创新资源

     3.加强创新机制的协调和配合

     4.创新环境的支持和改善

   四 国内外创新城区建设研究

    (一)国外创新城区建设研究

     1.美国硅谷的创新建设研究:市场驱动

     2.日本筑波的创新建设研究:政府驱动

     3.班加罗尔的创新建设研究:重点扩散

    (二)国内创新城区建设研究

     1.杨浦区创新城区建设研究:三区联动

     2.滨海新区创新城区建设研究:园区带动

     3.海淀区创新城区建设研究:多层次自主技术创新

    (三)国内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模式与路径

    (四)国内外创新城区建设共同的启示

     1.明确创新型城区定位与政策发展目标

     2.充分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

     3.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4.政府需要为城区创新提供配套措施

     5.加强创新环境建设

   五 创新型城区建设的障碍

    (一)创新型城区建设的体制障碍

     1.高等教育体制方面的障碍

     2.科学技术体制方面的障碍

     3.融资体制方面的障碍

     4.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方面的障碍

    (二)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机制障碍

     1.协调机制方面的障碍

     2.激励机制方面的障碍

     3.监督和奖惩机制方面的障碍

    (三)体制机制障碍之外的几个问题

     1.空间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2.创新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强化

     3.产业布局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六 创新型城区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建议

    (一)健全政、学、企三方的联动机制

     1.建立政府层面的促进保障机制

     2.建立学校层面的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机制

     3.建立企业层面的内在需求机制

    (二)保障政府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的投入

     1.加大政策支持,增加财政投入

     2.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创新型城区建设的原动力

     3.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支撑力

     4.营造创新文化,维护创新环境

    (三)完善创新产业的配套服务体系

     1.孵化服务平台

     2.信息服务平台

    (四)丰富技术向商品转化的融资体制保障

     1.为初创期企业搭建创业投资平台

     2.快速成长期企业要努力提高企业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能力

     3.稳定发展期企业要立足融资方式多元化

    (五)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训机制

     1.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人力资源库

     2.加强人才培养,创新人员培训与使用机制

   七 国内创新型城区创新政策比较分析

    (一)鼓励创新的财政税收政策比较*

     1.财政补贴政策

     2.税收优惠政策

    (二)支持企业创新的金融政策比较

    (三)提供创新配套服务的政策比较

    (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比较

    (五)聚集创新人力资源的政策比较

    (六)对创新型城区创新政策的总体评价

     1.现行创新型城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2.当前创新型试点城区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

   八 建设创新型城区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创新型城区定位与创新政策目标

    (二)拓展现有的创新支持政策

     1.重视政府需求鼓励政策

     2.积极完善产业创新政策

     3.加大支持金融创新政策

     4.强化中小企业支持政策

    (三)积极推进创新人才政策建设

     1.积极完善创新人才引进与使用政策体系

     2.加强对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支持

     3.注重人才团队引进和建设方面的政策

    (四)加强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和文化环境建设

     1.加强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2.推动创新文化环境建设

 BⅡ 分报告

  B.2 北京市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研究

   一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历程

    (一)自发发展阶段(1978~1987年):企业自发集聚,逐步形成“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二)规范发展阶段(1988~1998年):政府通过建立试验区推进园区发展

    (三)提升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政府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促进园区更好更快发展

   二 海淀区综合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成效

    (一)海淀区创新要素实现有效聚集

     1.高度密集的知识资源与智力资源支撑

     2.企业主体发展态势良好

     3.金融支持科技创新

     4.创新环境与文化保障

    (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跨越提升

     1.技术创新带动经济持续增长

     2.技术创新成绩斐然

    (三)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

     1.形成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2.打造创业孵化体系

     3.产业联盟取得长足进步

     4.技术标准实现重大突破

    (四)品牌创新成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政策法规体系有效支撑创新实践

     1.核心区建设政策体系

     2.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政策法规

   三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特色与经验

    (一)制度创新:开启海淀区经济体制改革与企业发展新篇章

     1.“两不四自”拉开海淀区科技体制改革序幕

     2.以“六化”为核心的二次创业丰富了海淀区市场经济体制内涵

     3.《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开创了以地方性法规保护创新的新局面

     4.企业产权改革探索加速海淀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进程

    (二)技术创新:引领海淀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方向

     1.实验室成果孵化:开启海淀技术创新先河

     2.二次开发创新:奏响海淀技术创新的新乐章

     3.产学研协同创新:昭示海淀技术创新的辉煌前景

    (三)管理创新:深入探索和完善海淀创新本质

     1.推进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奠定园区发展的基石

     2.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速园区管理向服务转型

     3.实践管理与服务,不断探索科技园区本质功能

    (四)文化创新:保持海淀创新创业活力的动力源泉

     1.科技人员解放思想引领“知识创造财富”浪潮

     2.多元文化交融与民族创新精神的确立

     3.开拓创新铸就海淀独特的文化氛围

    (五)商业模式创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法宝

     1.“贸工技”开创海淀区商业模式先河

     2.经济快速发展引领商业模式多元化

   四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不足制约了海淀区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融资难题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1.海淀区金融产业结构不均衡,影响为企业提供融资的综合能力

     2.金融创新不足,资本与技术无法完全对接

     3.金融人才缺乏导致金融服务的推进缓慢

    (三)政府行政体制缺陷造成创新延缓

    (四)创新成就与民生代价之间的不匹配

   五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政策建议

    (一)明晰创新战略定位,引领城区创新跨越提升

    (二)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三)深入推进体制创新,充分释放创新主体活力

    (四)注重创新文化培育,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五)深入科技金融创新,以资本促进技术创新

    (六)加大区域创新协作,建设京津冀城市创新群

  B.3 上海市杨浦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研究

   一 杨浦区情特点

   二 杨浦模式:三区联动

    (一)“三区联动”的内涵

     1.“三区联动”的含义

     2.“三区联动”的目标

     3.“三区联动”的特征

     4.“三区联动”的模式

    (二)“三区联动”的实践探索及成效

     1.大学校区的实践探索

     2.科技园区的实践探索

     3.公共社区的实践探索

   三 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问题及瓶颈

    (一)大学校区

     1.高等教育体制方面的障碍

     2.高校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纠纷

     3.现有科研评价制度不科学

    (二)科技园区

     1.发展不平衡

     2.载体严重不足

     3.转化率低

     4.领军企业不集聚

    (三)公共社区

     1.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2.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3.产业空间分布不均,空间功能有待调整

     4.创新型人才缺乏,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5.引导政策趋同化,创新政策有待完善

   四 培育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创新体制,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

    (一)大学校区方面

     1.进行制度(体制机制)创新

     2.为高校创新活动提供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3.以市场需求激发高等院校的创新潜能

     4.建立学校层面的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机制

    (二)科技园区方面

     1.均衡科技园区的产业空间布局

     2.形成以科技园区为引领的三种产业集群路径

     3.构建以科技园区为核心的综合体

     4.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践行者

    (三)公共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方面

     1.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2.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能级提升

     3.进一步优化功能发展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4.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集聚,打造“创业杨浦”品牌

     5.进一步拓展现有政策,加强财政政策支持

  B.4 天津市滨海新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研究

   一 滨海新区创新型城区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不断聚集创新资源

     1.资金与金融产品的聚集

     2.人才广泛聚集

    (二)加快建设创新载体

     1.创新企业

     2.研发机构和技术平台

     3.高校

    (三)加强政府创新机制建设

     1.搭建技术与市场平台聚合创新资源

     2.搭建服务平台聚合创新资源

     3.搭建政策平台聚合创新资源

   二 滨海新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的特点

    (一)“十大改革”为创新型城区建设提供动力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金融体制改革

     4.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5.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改革

     6.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7.国企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8.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

     9.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0.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二)“十大战役”探索区域开发新模式

     1.“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

     2.“启动器—吸附器”的开发路径

     3.“兵团作战”的方法

    (三)走出新区特色产业创新之路

     1.功能区发展为创新的核心区辐射地

     2.依托大基地、大项目建设创新型城区

     3.生态产业发展和创新型城区建设并举

   三 滨海新区创新型城区发展目标和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一)发展目标

    (二)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1.自主创新原动力不足

     2.体制机制创新有待更大突破

     3.创新型人才瓶颈较为明显

     4.科技资金投入存在薄弱环节

   四 滨海新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思路

    (一)模式道路

    (二)工作思路

    (三)工作策略

     1.解放思想、先行先试

     2.先谋后动、动则必成

     3.取长补短、突出特色

     4.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目标任务

     1.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科技攀登工程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促进工程

     4.广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升级传统产业技术

     5.集成绿色生态技术,创建宜居城区

     6.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培育知识创新体系

     7.加大研发转化力度,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工程

     8.整合汇集创新要素,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9.巩固科技创新基础,建设人才高地

     10.增强区域竞争实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区工程

 BⅢ 测评篇

  B.5 城市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一 研究城市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方法的意义

   二 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分析

   三 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

    (一)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意义

     1.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是建设城市创新系统和战略的基础

     2.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是检测城市创新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测器

     3.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是进行不同城市创新水平比较的量度

    (二)城市创新能力的分解

    (三)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 城市创新能力的测定方法

    (一)指标的筛选

    (二)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1.指标构成

     2.指标选取

     3.指标解释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B.6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

   一 副省级(含)以上城市创新能力测评

   二 地级城市创新能力测评

   三 县级城市创新能力测评

 BⅣ 专题研究篇

  B.7 基于“五元主体”协同驱动的创新型城区建设模式研究

   一 创新型城区主要协同理论

   二 创新型城区建设协同现状和问题分析

   三 “五元主体”协同驱动创新模式设计

    (一)模式界定

    (二)主要内容

     1.“政”——综合引领

     2.“产”——产业实现

     3.“学”——基础支撑

     4.“研”——研究开发

     5.“用”——面向市场

    (三)主要特点和优势

     1.有利于推动城区创新实践

     2.有利于“政产学研用”各要素主体的成长

     3.有利于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

   四 小结

  B.8 建设创新型智慧城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 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二 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一)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实现城乡生活一体化发展

    (三)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四)充分发挥城市圈和城市群效应

    (五)构建服务型政府

    (六)健全基层政权组织,强化城市(城镇)农村社区建设

    (七)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1.宽带网络校校通

     2.优质教育班班通

     3.网络空间人人通

   三 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议和指导意见

    (一)建议

    (二)指导意见

     1.总体规划、顶层设计

     2.强化基础、分步实施

     3.创新驱动、示范带动

     4.政府主导、产业主体

   四 关于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

   五 建设创新型智慧城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B.9 开放式城区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特征和模型构建

   一 开放式创新理论

   二 创新模式转换:从封闭到开放

   三 开放式城区创新内涵与特征

    (一)开放式城区创新内涵

    (二)开放式城区创新特征

     1.开放性

     2.交互性

     3.流动性

     4.扩散性

     5.集聚性

   四 开放式城区创新运行机理与系统模型

    (一)运行机理

    (二)系统模型

     1.创新主体交互协作

     2.创新资源全面共享

     3.创新制度有效保障

     4.创新文化交汇融合

   五 结束语

  B.10 城市政府施政理念创新与居民幸福感增长

   一 施政理念创新:从“经营城市”到创建“幸福城市”

    (一)“经营城市”的功与过

     1.通过治理环境改变城市面貌的经营模式

     2.通过构建土地储备机构来盘活存量资产的模式

    (二)创建“幸福城市”:各地的实践

   二 城市幸福指数排名:“被幸福”质疑与原因

    (一)对城市幸福排名的质疑

     1.各种“幸福城市”排行榜互相冲突

     2.不少关于幸福的评价指标发布之后,“被幸福”的声音不断

    (二)一些地方政府编制的幸福指数存在的不足

     1.某些研究将“快乐”和“幸福”混为一谈

     2.指标体系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3.不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理论基础不牢靠

   三 “幸福城市”测算: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一)幸福函数构建

    (二)基数效用测度:三种新途径

     1.直接比较法

     2.委托变量法

     3.假设缺失法

    (三)转换系数与幸福测算

     1.直接比较法

     2.委托变量法

     3.假设缺失法

   四 施政理念创新与幸福指数提升:实证分析

    (一)幸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指标的计算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建议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城市政府进行施政理念的创新

    (二)建议构建公众评价机制

 BⅤ 企业案例篇

  B.11 华工科技:在国际高端领域树立中华民族自主创新品牌

   一 四面夹击,逼上创新路

   二 奋力追赶,活用全球资源

   三 寻求突破,吹响战略转型集结号

   四 担当大任,促进中国现代服务产业发展

  B.12 百助通:城乡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探路者

   一 城乡基层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社区(村):城乡基层的基本单元

    (二)中国城乡基层信息化进程

   二 城乡基层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数字鸿沟”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三)居民社区信息化参与程度不高

    (四)主要瓶颈:社区(村)公共智能终端不足

   三 城乡基层信息化发展趋势

    (一)基层社区信息化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二)城乡基层信息化将有效化解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压力

    (三)城乡基层信息化将有力支撑服务型政府建设

    (四)公共IP智能终端将引领城乡基层信息化革命

   四 城乡基层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一)落实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推进电子政务基层落地,支持公共公益事业发展

    (三)实现便民服务智能化,促进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

    (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

    (五)构筑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提高社区现代化水平

    (六)打造城乡经济新增长极,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五 支持城乡基层信息化的政策分析

    (一)国务院重视推进城乡基层信息化工作

    (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

    (三)促进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示范应用

    (四)以信息技术应用等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六 百助通城乡基层信息化服务模式

    (一)百助通城乡基层信息化一体化服务探索历程

    (二)百助通——新型城乡基层信息化服务平台

     1. SaaS云应用平台

     2.物联网管理系统

     3.智能e站——社区信息基础服务设施

     4.城乡基层信息化生活服务产业化发展模式

 BⅥ 城市案例篇

  B.13 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与规划思路

   一 武汉智慧城市规划主要特点

   二 武汉市智慧城市发展目标

   三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内容

    (一)武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1.感知基础设施

     2.网络基础设施

     3.云计算基础设施

     4.地理空间基础设施

    (二)三大核心体系

     1.应用体系

     2.产业体系

     3.运行体系

    (三)武汉智慧城市建设15个重点领域

     1.智慧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

     2.智慧国土规划

     3.智慧市政设施

     4.智慧公共安全

     5.智慧医疗卫生

     6.智慧旅游

     7.智慧交通

     8.智慧城管

     9.智慧文化

     10.智慧教育

     11.智慧环保

     12.智慧水务

     13.智慧食品药品安全

     14.智慧社区

     15.智慧物流

   四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B.14 后记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课题组

 Abstract

建立和优化城市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城市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立足于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从2006年开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了“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课题连续研究,并从2008年开始,以出版年度中国城市创新报告和召开年度中国城市创新论坛的形式,发布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本书构建了以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品牌创新能力为主体框架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形成了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及专项排名。以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区为研究重点,系统研究了上海市杨浦区、北京市海淀区、天津市滨海新区三个典型创新型城区建设模式。从主体协同、智慧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居民幸福感四个角度对创新型城区进行了专题研究,强化了本书的研究深度。

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9期。

徐冠华:《新时期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0期。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彼得·杜拉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海南出版社,2000。

丁焕峰:《论区域创新系统》,《科研管理》2001年第11期。

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胡志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赵黎明、冷晓明等:《城市创新系统》,天津出版社,2005。

范柏乃、单世涛等:《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12期。

李继勇、张艳红等:《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第6期。

甄峰、黄朝永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第12期。

唐炎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及应用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期。

杨平:《欧盟建立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与美日的比较》,《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年第8期。

周振华:《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10期。

Leydesdorff L.and Henry E.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 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EASST Review 1995,14(1):14-19.

张治河、丁华、孙丽杰、周国华:《创新型城市与产业创新系统》,《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12期。

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8期。

朱桂龙、彭有福:《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软科学》2003年第3期。

吴敏:《基于三螺旋模型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1期。

薛捷、张振刚:《基于“官产学研”合作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12期。

余红艺:《智慧城市:愿景、规划与行动策略》,中国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

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http://www.ibm.com/cn,2012-5-24。

邓贤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展研究》2010年第12期,第111~116页。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http://www.pdxxh.gov.cn/pdxxh2010/content-101-5195.html,2012-5-20。

熊垓智:《智慧教育纵横谈——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谈智慧教育》,《中国信息界物联网增刊》2012年第5期。

陆伟良、唐国宏:《感知智慧城市概念》,《科技信息物联网·智慧城市》2012年第9期。

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浙大—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2011。

李农:《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与评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吴伟萍:《城市信息化战略理论与实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李健、张春梅、李海花:《智慧城市及其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研究》,《电信网技术》2012年第1期。

Chesbrough,H.W.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美〕亨利·切萨布鲁夫:《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金马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余芳珍、唐奇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开放式创新源管理》,《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S1期。

何郁冰、陈劲:《开放式全面创新: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王圆圆:《企业创新:从封闭到开放》,《管理学家》2008年第2期。

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8期。

唐方成、全允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6期。

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统计研究》1990年第6期。

刘正山:《幸福指数测算:中国实践与启示》,《中国国情国力》2012年第11期。

刘正山:《新基数效用论、转换系数与主观幸福感测度》,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工作论文,2012。

刘正山:《幸福经济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卢新海:《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科学出版社,2006。

黄有光:《经济与快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黄有光:《快乐、基数效用与人际比较:经济学者反主观概念的偏见》,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7年第11期网络版。

黄有光:《单维、基数可量与人际可比的快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1月21日。

魏亚力:《中国城市经营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宋识径:《“幸福社会”成多地施政目标》,《新京报》2012年10月30日。

周天勇:《切莫片面理解“经营城市”》,《北京日报》2003年6月23日。

赵小明:《经营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简 介:本年度报告依托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形成了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及专项排名;同时,本报告的主题是信息化,在总报告中的理论与实践案例研究基础上,围绕城市信息化战略路径、电子政务、智能制造、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物联网、三网融合、智慧城市和移动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分别进行了...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