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9

历史性的巨变——解读辽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实践图书

A historical tremendous change

SSAPID:101-3857-6502-75
ISBN:978-7-5097-0413-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30年来辽宁改革开放各个主要层面的巨大变化作为时空坐标,用生动的事实、翔实的数据,描述了辽宁发展的清晰轨迹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对辽宁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理性思考。辽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作为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国有企业比重极大的地区,其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而且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基本经验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秦静花;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代序言)

 附录一 辽宁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第一章 改革开放30年的总体回顾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基本历程

   一 改革开放前的基本状况

   二 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和探索阶段(1978~1992年)

    1.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2.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启动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

    4.认真制订和实施新的发展计划

    5.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6.吸引外商企业投资落户辽宁

   三 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1992~2002年)

    1.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2.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

    3.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4.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5.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6.几大社会工程全面实施

   四 改革开放进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阶段(2002~2007年)

    1.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初见成效

    4.科技创新带动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5.实施县域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

    7.增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第二节 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

   一 经济方面变化巨大

    1.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2.发展水平上了新台阶

    3.经济结构调整见效明显

    4.工业整体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

    5.固定资产投资额逐年增加

    6.对外开放出现新局面

    7.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

   二 民生给予高度重视

    1.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不断加强

    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

    3.全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4.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取得成绩

   三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2.文化事业日趋繁荣

   四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1.“三农”建设出现了新局面

    2.农村小康建设全面推进

   五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六 区域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

  第三节 巨变背后的深刻原因

   一 思想解放产生牵动效应

   二 经济体制改革产生激励效应

   三 对外开放产生溢出效应

   四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迸发推进效应

   五 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产生保障效应

  第四节 深化改革开放的理性思考

   一 继续解放思想

   二 大力提高竞争力

   三 不断坚持制度创新

   四 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五 改革要有新突破

   六 安排好人民群众生活

   七 构建和谐辽宁

   八 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九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十 重视先进文化与人才建设

 第二章 所有制改革的实践与影响

  第一节 所有制改革基本方针的确立

   一 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1.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理解的深化

    2.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认识变化

   二 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方针的确立和重申

   三 辽宁所有制结构的现实状态

  第二节 以所有制结构为核心的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

   一 国企改革的重大实践历程和特点

    1.20世纪80年代以放权让利、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特征的改革阶段

    2.20世纪90年代进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阶段

    3.21世纪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体制创新阶段

   二 国企改革的深刻经济影响

    1.推动和影响辽宁区域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所有制结构日趋优化

    2.地方国有大企业兼并重组成效显著,促进了一批行业优势地位明显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

    3.为非公有制经济规模的壮大发挥了重要推助作用

    4.创新了发展机制,推动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 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及特点

    1.20世纪80年代是非公有经济的初步发展时期

    2.20世纪90年代是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相互融合的规模化发展阶段

    3.21世纪进入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发展的新时期

   二 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1.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民营经济对促进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4.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

  第四节 所有制改革实践的理性思考

   一 理论创新是深化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先导

   二 政策支持是深化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条件

   三 从特定的省情出发,探索所有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四 国有企业改革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政策呼应之势,带来了多元市场经济主体的共同繁荣

   五 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使国有经济布局和组织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第五节 所有制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 深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难题

    1.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虽然持续下降,但与全国相比依然偏高

    2.进一步明确战略性竞争产业中国有企业的配置比例和产业功能

    3.中直国有企业力量加强,如何有效协调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成为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

   二 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素质提升和环境优化问题

    1.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少,总量规模有待扩大

    2.民营经济在支柱产业中的介入程度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

    3.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4.融资问题成为阻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成长的“瓶颈”

  第六节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 继续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1.进一步明晰区域性国有经济的作用与功能定位,切实有效地推进地区性国有经济布局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建立中直企业所有者利益与地方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二 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民营经济成长工程

    1.实施以增量促存量的改革战略,着力扩大区域非国有经济的增量

    2.促进大的非国有经济主体的生成,丰富辽宁产业发展主体

    3.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给予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平等待遇

 第三章 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一 经济体制初步转轨:商品市场形成(1978~1992年)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重点培育要素市场,市场体系建设取得进展(1992~2002年)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2003年至今)

  第二节 对市场体系发育状况的基本判断

   一 各类市场发育的基本概况

    1.商品市场

    2.资本市场

    3.劳动力市场

    4.房地产市场

    5.技术市场

   二 现代市场体系的特点和趋势

    1.现代流通的发展实现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性功能

    2.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3.市场开放度大大提高

    4.与市场关联的法律法规体系、信用体系进一步健全

    5.建立了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重要农产品风险基金

  第三节 市场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 市场体系发育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有限

    2.不规范的交易行为和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与竞争有序的市场仍有差距

    3.国内统一市场尚未完全形成

   二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思路

    (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二)思路与建议

     1.发展和完善要素市场

     2.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高效运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

 第四章 对外开放的深化与拓展

  第一节 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一 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

    1.对外贸易

    2.利用外资

    3.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二 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

    1.对外贸易

    2.利用外资

    3.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三 21世纪的全面发展提升阶段

    1.对外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2.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不断提高,成为推进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牵动力量

    3.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稳定,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明显进展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成就评价

   一 对外经贸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拉动辽宁开放型经济的作用显著增强

    1.对外贸易

    2.利用外资

    3.对外经济合作

   二 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成效显著,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越来越强

    1.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招商引资效果显著,重大外资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逐年增多

    3.出口和利用外资年年创新高,国家级开发区继续发挥龙头作用

    4.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5.体制机制创新日趋深入,新型管理体系成为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三 “五点一线”开发建设全面启动,成为辽宁对外开放新的增长极

   四 打造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引领辽宁对外开放跃上更高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节 对外开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及因应对策

   一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对外贸易的发长方式

   二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三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

   四 完善科学招商引资措施,加快推进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章 农村的改革与现代化

  第一节 农村改革历程回顾

   一 改革开放前辽宁农业的基本情况

   二 30年来辽宁农村改革的基本历程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辽宁农村改革的起步阶段

    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辽宁农村改革的探索阶段

    3.20世纪90年代,辽宁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4.21世纪,辽宁农村改革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

  第二节 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1.农业与农村总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短缺到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4.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5.农民收入增长迅速,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6.农村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第三节 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 目前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2.农民增收面临诸多困难,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4.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5.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6.村级治理结构尚待调整和重建

    7.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二 辽宁农村进一步改革的目标取向

   三 推进辽宁农村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财政“多予”支持农业发展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4.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5.进一步加大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6.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7.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8.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第六章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第一节 以增量调整为主的补偿性增长(1978~1985年)

   一 体制背景与经济背景

   二 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三 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

   四 结构调整的局限性

  第二节 增量调整与技术改造相结合(1986~1995年)

   一 体制背景与经济背景

   二 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三 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

   四 结构调整的局限性

  第三节 以深化改革开放带动存量调整和产业升级(1996~2003年)

   一 体制背景与经济背景

   二 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三 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

   四 结构调整的局限性

    1.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仍然偏高,非公有制经济不够发达

    2.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3.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4.对外开放相对滞后

  第四节 在全面振兴中加速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2003~ )

   一 体制背景与经济背景

   二 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三 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

  第五节 结构问题的本质与结构调整的经验总结

   一 结构问题的本质

   二 改革开放30年辽宁结构调整进程的经验总结

    1.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关系

    2.由政府主导结构调整逐步转向培育结构调整的市场主体

    3.政策重心由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本身转向消除结构调整的障碍

    4.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5.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

    6.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市场深化和结构升级

    7.推动就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水平提高

    8.把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布局调整结合起来

  第六节 未来结构调整的任务与政策建议

   一 面临的形势与结构调整的任务

   二 辽宁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财政体制的改革与深化

  第一节 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 改革前的辽宁财政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

   二 1980~1991年的财政“分级包干”制——体现为“让利放权”的财政改革的探索

   三 1992年开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分权的现代财政运行机制的改革

   四 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众关系的重新界定——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财政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

   一 财政角色的转变:从主导经济运行到调控经济运行

   二 中央与辽宁财政关系的转变:从财政索取到平等对待和财政补偿

   三 财政与企业分配关系的转变:从对企业的完全控制和区别对待到企业的自主发展和一视同仁

  第三节 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

   一 财政体制改革构建了辽宁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的机制

   二 财政对经济的调节机制不断完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1.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财政政策

    2.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

    3.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三 预算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部门预算编制改革

    2.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3.政府采购改革

   四 财政透明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1.财政透明化建设

    2.财政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3.财政民主化建设

   五 奠定了公共财政的制度基础,财政支出结构向着公共财政方向进行调整和优化

    1.建立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2.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快速增长

    3.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

    4.棚户区改造成绩显著

    5.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第四节 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构建模式

   一 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几个观点

    1.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改革尚不足以成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框架和标准,财政体制改革还需进行战略性的推进,而不是适应性的调整

    2.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和深化社会改革的障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应成为今后5~10年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前行步骤

    3.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暨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是今后一段时期经济体制转轨中最关键、最艰巨的部分,需要政府更多的强制推动

   二 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构建

  第五节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路径

   一 财政支出应进一步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并推进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指导思想的公共财政体制

   二 努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降低行政管理费的比重

   三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步伐,将其纳入公共财政框架

   四 加快省管县工作的推进,提高政府转移支付的效率

   五 继续推进财政法制化、透明化、民主化的工作,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第八章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发展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 辽宁矿产资源型城市的种类及分布

   二 辽宁矿产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对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矿产资源禀赋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的物质基础

   二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推动辽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主要力量

   三 资源型城市及其产业衰退是辽宁老工业基地陷入困境的自然因素

    1.资源萎缩——支撑辽宁传统工业的基础开始动摇

    2.链条断裂——资源型产业萎缩与企业退出

    3.“自然挤出”——资源萎缩、枯竭排挤出来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沉重

    4.产业转型——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破解的一个难题

  第三节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践与绩效分析

   一 转型工作主要成效

    1.阜新市经济转型的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鞍山市正在形成以精品钢材为重点的全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3.抚顺市发展替代产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4.本溪市经济转型发展态势良好

    5.盘锦市以壮大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加速发展接续产业

   二 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重视,政策扶持

    2.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内生活力

    3.调整产业结构,明晰转型方向

    4.利用传统资源,拉长产业链条

    5.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再就业

    6.利用外部增量资本,改造本地存量资本结构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战略构想

   一 指导原则

   二 战略方向

   三 主要任务

  第五节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与对策选择

   一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维观念

   二 增强城市功能,完善经济转型的载体

   三 培育壮大工业接续与替代产业

   四 建立多元化的接续与替代产业发展基础

   五 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妥善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六 总结转型经验,明确发展方向

 第九章 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动与建设

  第一节 改革开放起步与区域发展格局

   一 我国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路径

   二 20世纪80年代区域发展格局

    (一)辽中南经济区

    (二)辽东半岛开放区与“三辽”地区

     1.辽东半岛开放经济区

     2.“三辽”区的提出

  第二节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与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动

   一 生产力总体布局框架

   二 建设两大经济地带

    (一)沈大经济带

    (二)沿海经济带

   三 发展三个综合经济区

    (一)辽宁中部经济区

    (二)辽南经济区

    (三)辽西经济区

   四 开发建设五个重点地区

    (一)中部城市群老工业基地改造区

    (二)辽东半岛南部(大连)国际金融、外贸出口加工区

    (三)辽河三角洲石油化工、农业综合开发区

    (四)辽西走廊石油化工、能源开发建设区

    (五)辽北粮食、能源和食品工业开发建设区

   五 生态环境重点整治地区

    (一)辽东生态屏障建设区

    (二)辽西水土流失整治区

   六 对外开放格局

    (一)基本格局

    (二)开放层次

    (三)双向辐射

  第三节 振兴老工业基地与优化区域结构和布局

   一 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的总体架构

   二 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充分发挥沈阳和大连两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1.沈阳

     2.大连

    (二)大力开发“两轴”(“沈大”和沿海轴线),突出“大”辽东半岛振兴主体

     1.“沈大”轴线开发

     2.沿海轴线开发

     3.突出发展大辽东半岛振兴主体

    (三)构筑协调发展的三大经济板块

     1.沈阳经济区

     2.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

     3.辽西沿海经济区

    (四)保护和建设两个生态区:辽东屏障保护区和辽西北生态修复区

     1.辽东生态屏障保护区

     2.辽西北生态修复区

  第四节 区域发展格局变动与发展的思考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发展的基本历程

   一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酝酿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1.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2.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布局失调

    3.资源存量无法继续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压力大

   二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并付诸实践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3年)

    1.提高依法保护环境意识,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进行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工作,发展接续产业

    3.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发展循环经济

    4.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

    5.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三 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深化实施阶段(2003~2008年)

    1.扎实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2.坚持生态立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构建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4.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调整优化布局结构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绩效分析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绩效

    1.城镇化与人居环境

    2.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3.优化经济结构

    4.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5.能源开发与利用

    6.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7.环境治理

   二 可持续发展的绩效析因

    1.战略目标明确

    2.政策措施得力

    3.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提高

  第三节 向建设生态文明强省的目标迈进

   一 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源短缺问题

    2.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

    3.城乡发展差距问题

   二 对策建议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振兴辽宁的突出位置

    2.加快完善建设生态文明强省的法律和政策机制

    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4.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第十一章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历程

   一 起步阶段(1980~1989年)

   二 快速发展阶段(1990~2000年)

   三 全面推进阶段(2001~2008年)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 水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1.实施了大伙房水库等输水工程

    2.蓄水、引水、供水、防洪工程建设

    3.辽河水污染治理工程

   二 调整以火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三 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实现了“行”的飞跃

    1.公路建设

    2.水路建设

    3.铁路建设

    4.民航

   四 中部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亮点频现

    1.共享港口

    2.共享机场

    3.“一小时经济圈”

   五 以绿化为重点开展生态建设

    1.调整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2.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填埋场

    3.城市供气面扩大、增量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经验

   1.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适度超前

   2.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多元化

   3.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

   4.实行科学管理,提升发展质量

  第四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短缺,能源供给量不足

    2.交通网络规模不足,交通布局有待完善

    3.城市设施能力不足

    4.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5.环境问题仍然突出

    6.基础设施管理产业化程度低

   二 对策建议

    1.加大供水、排水设施建设力度

    2.加快环境整治设施建设

    3.加强城市交通和绿化建设

    4.扩大能源供给能力,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能源保障

    5.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6.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7.建立节约型社会,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第一节 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的基本历程

  第二节 技术创新体制与机制的改革

   一 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改革

    1.扩大单位自主权,实行各种承包责任制的改革

    2.开发类院所转制和公益类院所的分类改革

   二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改革

    1.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改革

    2.以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平台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

    3.鼓励和支持创新成果转化政策

  第三节 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建设

    1.积极扶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

    2.科技中介机构的改革进程

   二 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的服务体系建设

   三 以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为核心的基础服务平台建设

   四 科技投资体制的改革进程

    1.科技投资结构的变化

    2.政府对科技投入总量及投入方式的变革

    3.引导风险投资、拓宽科技投入渠道

   五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第四节 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创新与成就

   一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二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第五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 高新技术产业财税优惠政策的转变

   二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导向的转变

    1.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不断调整

    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3.启动企业专项信息化工程

   三 高新技术产业化成就

  第六节 深化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的政策思路

   一 继续深化技术创新及服务体系的改革

   二 强化政府宏观科技管理的科学性、集约性与风险意识

   三 重视集成创新政策的激励与引导

 第十三章 分配制度改革的绩效与深化

  第一节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历程

   一 城乡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路径

   二 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变动的阶段性特点

  第二节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绩效分析

   一 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变动的总趋势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2.收入来源多样化、收入结构合理化

   二 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2.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

    3.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城乡居民消费质量的提高

    4.从居住条件的改善看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三节 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 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度转型中分配秩序紊乱,损害社会公平

    2.城乡、行业、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显著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2)居民收入向垄断行业倾斜

     (3)地区间收入差距较大

    3.政府对居民收入调节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再分配调节乏力

    4.农村居民缺乏最低生活保障

    5.道德分配缺位

   二 收入分配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伴随经济发展形成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2.二元经济体制导致的城乡收入差距

    3.政策偏好与政策错位缺位是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4.市场机制成为拉大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5.政府再分配的调节手段不力加剧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

    6.社会保障和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因素影响

    7.法制体系的漏洞和空白导致的灰色收入

  第四节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 在收入分配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二 合理调整国有部门的分配关系和分配秩序

   三 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四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五 保持相对合理的城镇失业率

   六 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七 大力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八 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监测、预警体系

 第十四章 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与完善

  第一节 劳动就业的发展轨迹

   一 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1.辽宁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2.辽宁就业增长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就业格局的不断优化

   一 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在全国较早地由传统型转变为发展型

   二 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1.单位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灵活就业增加

    2.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源于非国有经济

   三 传统行业就业机会减少,新兴行业增多

    1.传统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2.新经济成为就业增长最快的行业

   四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止降回升

  第三节 劳动制度和就业政策的巨大变化

   一 就业体制的转换: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分统配”的计划就业体制到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建立

    1.“三结合”就业方针的确立

    2.劳动合同制度的实行

    3.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

   二 就业政策变化的路径

    1.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政策

    2.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的政策

    3.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的政策

    4.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政策

    5.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6.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

  第四节 对未来就业政策走向的分析

   一 制定优先发展辅助战略

   二 更好地解决城镇就业问题

    1.进一步加强对劳动就业的分类管理和指导

    2.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

    3.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

   三 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四 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拓展

  第一节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一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改革历程

   二 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三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探索

   四 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对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性思考

   一 努力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

   二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三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提高安全程度

   四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五 加快社会保障立法

   六 积极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和战略研究

  第三节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探求

   一 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 逐步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1.定位政府职能并使其向公共服务性回归

    2.向法制监督为主的转变

    3.实现由经济效益为主向社会效益为主的转变

    4.强化医疗保障资金运营管理的监督机制

   三 适时构建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统筹层次

    2.逐步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国民平等化

 第十六章 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历程

   一 教育事业加速发展时期(1978~1984年)

   二 教育体制改革起步时期(1985~1990年)

   三 深化教育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时期(1991~2000年)

   四 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时期(2001~2007年)

  第二节 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二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

   三 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力量办学得到迅速发展

   四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五 扶贫助学机制不断完善,教育公平得以体现

  第三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对策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辽宁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坚持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继续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三 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保证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需求

   四 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和学校管理队伍的水平

   五 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 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全面实施依法治教

 第十七章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析与展望

  第一节 医疗体制改革历程

   一 医疗改革的酝酿阶段(1979~1984年)

   二 市场化医疗体制改革方向的形成(1985~1991年)

   三 “市场化”、“产权化”改革力度加大,矛盾逐步浮现(1992~2002年)

   四 矛盾集中暴露,医疗体制改革进入十字路口(2003~2005年)

   五 医疗体制改革方向的转变(2006~2008年)

  第二节 医疗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一 医疗条件极大改善,人力资源供给、医疗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二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疾病防控网络已经确立并逐步规范化

   三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逐步实现医保的全覆盖

    1.扩大城镇医保的覆盖面

    2.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速

   四 药品流通管理、食品安全等卫生监督工作力度和步伐不断加快

    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在源头上对卫生监督工作加以保障

    2.不断加大卫生监督工作的执法力度

   五 人民健康水平的显著提高

  第三节 医疗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分析

   一 医疗体制改革中的问题

    1.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2.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制度不合理,资源分配严重失衡

    3.全民公共卫生意识薄弱

   二 问题析因

    1.医疗服务目标扭曲,公平性缺失,市场化倾向严重

    2.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突出

    3.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4.政府投入不足

  第四节 医疗体制改革前瞻

   一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避免过度市场化的消极后果

   二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三 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投入

   四 继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针对农村地区和城市弱势群体的保障

   五 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扩大宣传力度,加强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

 第十八章 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第一节 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扎实推进

   一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

    1.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

    2.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二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三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群众性文明创新活动

    1.公民道德建设成效显著

    2.群众性文明创新活动丰富多彩

  第二节 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

   一 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

   二 改革开放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 改革开放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1.专业艺术呈现繁荣局面

    2.广播电视事业有了飞跃发展

    3.电影事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

    4.图书馆、文博等社会公益性事业稳步发展

    5.社会文化事业全面推进

    6.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健全

    7.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

    8.互联网发展迅猛

   四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原因分析

    1.积极解放思想,推动文化创新

    2.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文化品牌

    3.培养文化人才,提升文化原创力

    4.采取分类指导,培育市场主体

    5.扩大市场准入,拓宽投资渠道

    6.有利的政策环境

   五 文化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1.文化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推进文化事业的对策建议

     (1)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大力开拓文化市场,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发展综合实力

  第三节 体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创造辉煌

   一 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就

    1.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2.竞技体育成绩喜人

    3.体育产业稳步前进

    4.体育改革不断深入

   二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

    2.高度重视体育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

    3.积极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4.不断提高科学的训练方法

    5.创新体育管理体制,转换体育运行机制

   三 体育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1.进一步深化改革,更新思想观念

    2.采取多种方式防止体育人才外流

    3.努力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

    4.推进体育事业法制化建设

 第十九章 保持社会稳定的实践与探讨

  第一节 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经验

   一 经济发展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石

   二 民主与法制不断完善为社会稳定提供制度性机制

   三 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证

   四 民生问题的解决为社会运行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五 努力消除腐败,为保持社会稳定增添了社会内聚力

  第二节 影响社会稳定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 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因素

   二 在社会转型中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相关因素

    1.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中出现的问题

    2.法制不健全、不规范带来的问题

    3.分配政策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

    4.从权力高度集中向分权与地方相对自治转化中出现的问题

    5.城市化过程中的二元结构问题

    6.社会利益群体结构相对复杂化的问题

    7.社会价值体系多样化中出现的问题

    8.利益分配中出现的相对剥夺感问题

  第三节 建立社会稳定长效机制的政策思考

   一 维护社会稳定应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为统领

   二 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机制

    1.建立社会稳定预警指标体系

    2.完善社会控制机制

    3.重塑社会整合机制

    4.提供社会宣泄机制

    5.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三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十章 经济与政治改革协调发展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推进

   一 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起步的理论依据

   二 改革初期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起步

   三 改革深化阶段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步推进

   四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第二节 政治与经济改革同时推进的基本路径

   一 思想解放是政治与经济改革同时推进的重要前提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共同目标

   三 政府职能转变是政治与经济改革同时推进的中介与联动点

   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政治与经济改革同时推进的内在要求

  第三节 促进政治与经济改革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进一步扩大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二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辽宁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民主监督,逐步形成辽宁省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

 第二十一章 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与绩效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的历史回顾

   一 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1979~1985年)

   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1986~1989年)

   三 政治体制改革的调整阶段(1989年下半年至1996年)

   四 政治体制改革的复苏和深化阶段(1997年至今)

  第二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及其成效

   一 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速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 采取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政务公开

   三 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四 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三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

   一 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二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三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 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五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六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二十二章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与创新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基本历程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二大(1978~1982年)党建主题:拨乱反正

   二 十二大至十四大(1982~1992年)党建主题:作风建设

   三 党的十四大至十六大(1992~2002年)党建主题:组织和制度建设

   四 党的十六大至十七大(2002~2007年)党建主题: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

  第二节 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二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四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1.干部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

    2.不断推进组织工作改革

    3.积极落实国家公务员制度

   五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六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七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第三节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对策思考

   一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二 坚持推进领导班子建设

   三 坚持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四 坚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前言

 附录二 辽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

 后记

本书以30年来辽宁改革开放各个主要层面的巨大变化为时空坐标,用生动的事实、翔实的数据,描述了辽宁发展的清晰轨迹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对辽宁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理性思考。辽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作为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国有企业比重极大的地区,其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而且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基本经验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本书适合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大专院校师生、科研人员,以及关注辽宁改革发展的广大读者阅读,相信读者会从中受到启迪。

辽宁省统计局编《辽宁奋进4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张行湘主编《改革开放20年的理论与实践·辽宁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鲍振东主编《2007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徐志摩、梁实秋等编辑《新月》第2卷10号,1929。

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2。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管理现代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王朗玲、孟庆琳主编《西方经济思想库(第二卷增长·发展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史清琪等选译,商务印书馆,1999。

辽宁省统计局编《辽宁统计年鉴》(1995~2007)。

金碚:《国有企业根本改革论》,北京出版社,2002。

袁易明:《福利目标下中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安烨、李秀敏:《东北地区工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障碍分析与对策》,《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9期。

王梦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中改院简报》2003年6月19日第445期。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2007年8月24日,人民网。

马洪:《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赵效民、贾覆让:《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林吉双:《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制度解析》,《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1期。

大连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展情况》,2007年9月14日。

张新光:《“三位一体”的农村改革观》,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余振波、邵峰:《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胡映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发展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杜润生:《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

安毅:《中国农村经济政策多元目标与综合创新》,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刘焕鑫:《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赵新良:《辽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岳岐峰主编《辽宁经济事典》,人民出版社,1992。

辽宁省统计局编《辽宁奋进四十年(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辽宁省发展与计划委员会编《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李戈军主编《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辽海出版社,2005。

李晓西:《财政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思考》,2008年4月2日《中国改革报》。

平新乔:《30年经济改革的成果与财政体制改革的成功分不开》,2008年3月21日《搜狐财经》。

《财政体制改革规划图解:“公共”渐进“民生”》,2008年3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刘尚希:《30年历程:取舍之间铸就财政辉煌》,2008年4月1日《中国财经报》。

吕炜:《我国财政改革中几个全局问题的思考》,《财贸经济》2003年第8期。

刘尚希、邢丽:《中国财政改革的历史与逻辑》,载《强国之路——中国改革步入3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刘积斌:《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张履鹏等:《资源经济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程伟主编《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H.钱纳里等:《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小宫隆太郎等:《日本的产业政策》,黄晓勇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周宇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赵紫祥、李向平主编《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发展政协论坛报告文集——发挥优势与区域合作》,2005。

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蔡云龙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

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史清琪等选译,商务印书馆,1991。

齐建珍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人民出版社,2004。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朱欣民:《欧盟产业衰落区域的综合治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于力、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张雷:《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工业化》,商务印书馆,2004。

鲍寿柏:《工矿专业型城市的变革与出路——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中应予重视的一个特殊问题》,《经济科学》1999年第4期。

陈柳钦:《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研究》,《中国改革论坛》2005年第5期。

宋东林、汤吉军:《沉淀资本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中国国土经济》2000年第6期。

辽宁省计委编《辽宁省国土规划·综合卷》,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冯贵盛:《辽宁省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辽宁省国土规划·专题卷》,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区发展与政策》,改革出版社,1995。

方秉铸等主编《辽中南经济区建设问题探索》,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

冯贵盛:《沈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03年10月《辽宁日报·理论版》。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曲格平:《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卢淑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本溪市的环境污染与居民的区位分布》,《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6期。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2004年9月28日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4月。

张行湘主编《改革开放20年的理论与实践·辽宁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唐成选:《核电项目开工建设辽宁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2007年9月3日《辽宁日报》。

《辽宁落实经济会议精神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2006年1月12日《辽宁日报》。

高慧斌:《基础设施建设释放支撑潜能》,2006年1月11日《辽宁日报》。

辽宁省发改委:《辽宁省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2006年8月8日。

李魏:《辽宁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10月20日《经济日报》。

辽宁省振兴办:《2006年辽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辽宁振兴网,2007年7月2日。

曹晓峰主编《2008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秦宇:《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经济分析》,科学出版社,2006。

任慧英等:《辽宁五十年成就事典》,辽海出版社,1999。

韩红:《辽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与改造分析》,《辽宁经济》2000年第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

辽宁省科技信息网站,http://www.lninfo.gov.cn。

张行湘等:《改革开放20年的理论与实践·辽宁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信长星:《关于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思考》,《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1期。

关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几点思考》,《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彭爽:《论1978年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经济评论》2008年第2期。

任燕燕:《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年第3期。

陈国军:《收入分配差距仍在扩大》,《瞭望》2008年第2期。

孙鸣:《收入分配不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天府新论》2007年第2期。

刘瑛:《关于收入分配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调研世界》2007年第12期。

王询:《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张凤林:《人力开发/探索与途径》,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罗润东:《中国劳动力就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宋冬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研究》,长春出版社,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喻桂华、张春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9期。

郝忠胜:《未来十年我国就业面临的形势和战略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6期。

袁志刚、何樟勇:《以新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曲顺兰:《税收对就业的影响及其政策选择》,《税务研究》2005年第6期。

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0。

谢子远、鞠芳辉、郑长娟:《医疗服务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及其经济学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期。

雅诺什·科尔内、翁望和:《转轨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中信出版社,2003。

胡媛娣:《医疗保障政策创新》,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宋晓梧主编《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运营和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乌日图:《医疗保险:困境与出路》,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5。

李西霞:《医疗保险模式的比较与研究》,载海林主编《社会保险改革与法制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张梅颖:《加快社会保障改革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保障研究》2005年第2期。

蒋中一:《对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学习月刊》2005年第11期。

刘军民:《重构政府与市场、政府层级间规范的卫生支出责任——关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5年第11期。

葛延风:《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框架性建议》,《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年第19期。

高伟凯、邢伟:《和谐社会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府职能转变》,《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华建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3期。

汪泓主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理论·方法·实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林双林、刘怡、钱立主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宋晓梧主编《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张德祥:《“十一五”辽宁教育的新思考》,《辽宁经济》2006年第1期。

闫伟:《“十一五”时期辽宁财政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思路与对策》,《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第3期。

刘绍春:《改革开放初期辽宁教育理论热点问题探讨回眸》,《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张德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速辽宁教育创新》,《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杨东平主编《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顾明远、檀传宝主编《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陈柳钦:《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艰难推进评析》,《价格月刊》2006年第6期。

范仲文:《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评析》,《求实》2006年第4期。

何岚:《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的职能定位分析》,《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5期。

刘娜:《中国医改30年》,《中国商界》2008年第3期。

肖南梓:《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作用的思考》,《中国卫生资源》2006年第6期。

杨旭涛:《实现辽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思考》,《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8期。

陈筠:《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宋彦麟:《提高辽宁文化产业竞争力综论》,《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6期。

刘耀庭:《发展辽宁文化产业的思考》,《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1期。

殷安阳:《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

王刚、马桂新:《辽宁体育成绩的人际环境因素研究》,《辽宁体育科技》2005年第3期。

秦海霞:《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外流的社会影响》,《理论界》2006年第6期。

邹师:《雅典奥运会后辽宁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思考》,《中国体育科技》2005年第5期。

中共辽宁省委法治委员会、辽宁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编《聚焦命案》,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

任红杰:《社会稳定问题前沿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张行湘主编《改革开放20年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王正:《社会转型时期的犯罪:成因、特点与控制对策》,载赵子祥、曹晓峰主编《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学的历史使命》,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张小虎:《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Samuel P.Huntington,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and London,1968.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本书编写组编著《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07。

红旗大参考编写组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7。

库桂生、颜晓峰主编《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人民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及其启示》,《求是》2008年11期。

本书编写组编《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

张行湘:《改革开放20年的理论与实践·辽宁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曹晓峰主编《在变革中崛起——辽宁90年代改革发展实践的理性思考》,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代表大会、历届全会报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辽宁省历次党代会、历届全会报告。

1983~1991各年《辽宁经济统计年鉴》。

1992~2007各年《辽宁年鉴》。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新时期辽宁历史大事记1978~2003》,辽海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