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

在场的魅力图书

SSAPID:101-3856-2676-33
ISBN:978-7-5097-5487-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方法论角度入手,选择自认为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心得堪为示范的篇什,以便读者不但可从中读出作者对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史的个性阐述,也能够窥得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需要的一些入门路径和基本方法。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京华学术文库
作 者: 张志忠
编 辑:孙以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文本细读

  暧昧的启蒙 暧昧的自我

   一 风景发现中的东方与西方

   二 自白与“中国病人”

   三 惩罚与罪错的颠倒

   四 暧昧而多重的自我

  恢复感觉 理解含混 体贴文本

   一 “恢复我们的感觉”:《荷塘月色》和《画梦录》

   二 “我不相信”和“一切”:含混的七种类型

   三 “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对《色·戒》的误读与误判

 关键词分析

  追忆逝水年华

   革命、青春、爱情、诗歌:“季节”系列的四个关键词

   时代转型中的困惑:顶点与终点

   殉难、堕落与赎罪:为什么失态

   荷戟独彷徨:在执著理想与凡俗人生之间

   狂欢与逍遥:在地狱的边缘上

   心灵与现实:主观诗人的入世难题

 从意象解读诗歌

  “所有的生命都张开了翅膀”

  镜中之像 像外之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心灵探秘

  读奇文,话奇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现代“巫女”的“蝴蝶梦”

   飞翔:人类最古老的梦想

   停止在生命最美丽的片刻

   灵与肉的焦灼与骚动

   才情、学养与创作潜力

 美在形式

  论莫言的艺术感觉

  强化文学评论的审美品格

   一 审美性是文学的命脉所在

   二 审美性缺失造成的三大弊端

   三 开通和拓展通向审美境界的路径

 锋芒所向

  贾平凹创作中的几个矛盾

   在自我与作品之间

   形象与理念

   形而上与神秘主义

   女性理想与男权主义

  也谈“当前文学创作症候”之根源

   一 如何全面理解时代与文学的关系

   二 如何理解批判和建构的关系

   三 文学和作家的匮缺何在

  误读的快乐与改写的遮蔽

   谁能够将马列主义经典引入当下的运动?

   父与子:特殊年代之成长的烦恼

   一部经典与一个时代

   唯物史观的典范之作与市民社会的虚妄改写

   市民崇拜和“红小兵”情结

 时潮追踪

  领异标新二月花

   一

   二

   三

   四

  试论90年代文学的文化视野

   一

   二

   三

   四

  怀疑与追问

   灵魂的披露与怀疑的自觉

   哈姆雷特精神的中国凝聚

   童心和青春的忏悔与质询

   历史的灵魂和英雄的背后

   沧浪之水,清乎浊乎

 拷问灵魂

  抗拒遗忘

  历史之谜和青春之误

  此岸与彼岸:苦难如何化为甘泉

   一则新闻引出的回溯

   文本内外的“独白”与“复调”

   “亢龙有悔”还是“青春无悔”

   祥林嫂、苏东坡及其他

 论从史出

  剪不断,理还乱

   莎菲与丁玲:欲说还休为哪般

   “莎菲就是丁玲”:是耶?非耶?

   毓芳与蕴姊:外围人物考定

   韦弟和凌吉士:客来何处

   莎菲和黎蒂:丁玲性格探隐

  强化史料意识 穿越史料迷宫

   《中国行进》等带来的新启示

   时代与文学的同构与异构

   穿越历史叙述的层层累积

 全球视野

  何处“偷”来《白轮船》

   田晓霞“偷”了本什么书

   “窃火者”与“偷书人”

   “山河”何可问,“轮船”尚可渡

   “阿洛斯古尔一类人物”

   “念书人的吃苦精神总是让人怀疑的”

   有没有比你更自由的意志,爱耐塞

  远行人必会讲故事

   一

   二

   三

   四

   五

  聚焦“九三年”

 发现“摩登”之美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

[2]孙绍振:《文学文本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杨朴:《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第125~132页。

[5]陈尚哲:《论何其芳早期散文的艺术贡献——〈画梦录〉、〈刻意集〉试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第2期,第179~196页。

[6]王吉鹏、张娟:《“过客”与“独语者”——鲁迅〈野草〉和何其芳〈画梦录〉比较研究》,《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第37~42页。

[7]程代熙:《给徐敬亚的公开信》,《诗刊》1983年第11期,第78~83页。

[8]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第1~38页。

[9]李平:《朦胧诗的发展、变异及其文学史叙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7~22页。

[10]张爱玲:《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色·戒》,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

[11]李欧梵:《色·戒》:从小说到电影,《书城》2007年第12期,第57~62页。

[12]刘思谦:《以性别视角细读〈色·戒〉》,《扬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57~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