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64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0)图书

Report 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 China (2020)

SSAPID:101-3851-1171-53
ISBN:978-7-5201-6699-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突出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注重综合研究和案例分析,着眼于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凸显专家观点和学术视角。针对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从机制创新、区域融合、产业协同、科技创新、文化生态圈建设等不同方面研究探讨解决方案,为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提供专家智慧。

相关信息

丛书名: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
编 辑:李淼;高振华;王玉霞;李艳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1]白玉、樊丽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税收政策比较研究——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视角的分析》,《税务研究》2017年第6期。

[2]陈云贤:《国家金融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陈云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中国金融》2018年第21期。

[4]单豪杰、马龙官:《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理论解释及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5]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新说:轮式模型》,《财贸研究》2004年第1期。

[6]何晓军:《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思考》,《北大金融评论》2019年第1期。

[7]李成、郝俊香:《金融中心发展的理论、总结与展望》,《上海金融》2006年第11期。

[8]李林、丁艺、刘志华:《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溢出作用的空间计量分析》,《金融研究》2011年第3期。

[9]李延军、史笑迎、李海月:《京津冀区域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经济与管理》2018年第1期。

[10]逯新红:《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背景和战略意义》,《金融与经济》2017年第7期。

[11]刘红:《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上海金融》2008年第6期。

[12]林柳琳:《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分析》,《探求》2019年第3期。

[13]彭兴庭、卢晓珑、卢一宣、何瑜:《全球大湾区资本形成机制比较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19年第3期。

[14]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5]饶余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

[16]孙国茂、范跃进:《金融中心的本质、功能与路径选择》,《管理世界》2013年第11期。

[17]王力、黄育华:《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8]王巍、李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理及历史考评》,《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9]王宇、郭新强、干春晖:《关于金融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研究——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系统和消息冲击的视角》,《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4期。

[20]王子先:《欧元与东亚区域金融合作》,《世界经济》2000年第3期。

[21]余秀荣:《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与功能演进》,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2]张浩然:《空间溢出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绩效》,《财贸经济》2014年第9期。

[23]周仲飞、弓宇峰:《法律在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法学》2016年第4期。

[24]Alessandrini,Pietro.,Andrea Filippo Presbitero,and Alberto Zazzaro.,2010,“Bank Size or Distance:What Hampers Innovation Adoption by SMEs?”,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Volume 10,Issue 6,845-881.

[25]Blouin,Arthu.,Sayantan Ghosal,and Sharun Mukand.,2017,“Globalization,State Capacity,and The (In) Disciplining of Nations”,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26]Bossone,Biaggio.,Sandeep Mahajan,and Farah Zahir.,2003,“Financial Infrastructure,Group Interests,and Capital Accumulation:Theory,Evidence,and Policy”,IMF Working Papers,Volume 3,Issue 24,105-114.

[27]Cai,Hongbin,and Treisman Daniel.,2005,“Does Competition for Capital Discipline Governments?Decentralization,Globalization,and Public Poli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ume 95,Issue 3,817-830.

[28]Clark,Gordon L.,2005,“Money Flows Like Mercury:The Geography of Global Finance”,Geografiska Annaler:Series B,Human Geography,Volume 87,Issue 2,99-112.

[29]Matteo,Cotugno.,Monferrà Stefano,and Sampagnaro Gabriele.,2013.,“Relationship Lending,Hierarchical Distance and Credit Tightening:Evidence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ume 37,Issue 5,1372-1385.

[30]Gras,N. S. B.,1922,“The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Economy in Europe and America”,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ume 27,Issue 4,695-708.

[31]Kaufman,and George G.,2001,“Emerging Economies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Volume 4,Issue 4,365-377.

[32]Kindleberger,Charles Poor.,1974,“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3]Forbes,Kristin J.,2007,“One Cost of The Chilean Capital Controls:Increased Financial Constraints for Smaller Traded Firm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ume 71,Issue 2,294-323.

[34]Laulajainen,Rstio.,1998,“Financial Geography:A Banker’s View”,Gothenbur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ial Law. Series B,Number 93.

[35]McKinnon,Ronand I.,1973,“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36]Mundell,Robert A.,1961,“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ume 51,Issue 4,657-665.

[37]Vernon,and Raymond.,1960,“Metropolis 1985: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ndings of The New York Metropolitan Region Study”,National Civic Review,Volume 50,Issue 2,114-115.

[38]Wei,Shangjin.,and Zhiwei Zhang.,2007,“Collateral Damage:Exchange Control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Volume 26,Issue 5,841-863.

[39]Yang,Xiaokai.,and Borland Jeff.,1991,“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for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ume 99,Issue 3,460-482.

[1]彭丽霞:《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刘海东、崔亚慧:《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3]谢庆裕、周人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南方网,2019年2月21日。

[4]冷链物流,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

[5]辛均庆等:《代表委员热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南方网,2018年1月28日。

[6]严紫翎:《分析食品冷链物流对生活的重要性》,《商业故事》2016年第4期。

[7]昌道励、江珊:《粤港澳大湾区应共建优质生活圈》,《南方日报》2018年12月8日。

[8]吴婷、左连村:《粤港澳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可行性分析》,《交通金融管理》2015年第3期。

[9]陈晓曦:《大湾区物流供应链发展提速——解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物流时代》2019年第4期。

[1]刘慧廷:《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企业视角》,《商场现代化》2019年第3期。

[2]余萍、江佩怡:《广东省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北方经贸》2018年第4期。

[3]向彩芬:《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中小企业跨境电商发展机遇分析》,《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

[4]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5]刘云刚、侯璐璐、许志桦:《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区域协调:现状、问题与展望》,《城市观察》2018年第1期。

[6]冯然、陈万灵:《广州建设成为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城市的思考》,《广东经济》2017年第7期。

[7]罗谷松:《广州打造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中心的对策研究》,《当代经济》2017年第34期。

[1]翟小可:《直播网红的电商模式与营销策略分析》,《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年第8期。

[2]史可欣:《网红经济的营销模式分析》,《科技传播》2018年第10期。

[3]袁琦:《基于市场上网络直播平台的电商营销策略研究》,《技术与市场》2019年第3期。

[4]雷云霄:《试论网络直播的现状与发展动力》,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

[5]李宙星:《网络直播平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科技传播》2017年第9期。

[6]王建彦:《网络直播平台的运营策略研究》,《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7]刘都雅、周子璇:《浅谈网红经济的现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年第9期。

[8]王先庆:《广州打造国际时尚之都的战略与对策》,《城市观察》2019年第4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2月19日。

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南方日报》2019年7月5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跨入城市的世界300年变局》,http://gucp.cssn.cn/zjwl/hzhb/201911/t20191118_5044016.shtml。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日报社:《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http://district.ce.cn/zt/zbzt/19csbg/。

乔尔·科特金(JOEL KOTKIN):《全球城市史》(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曾伟玉、吴业春主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曾伟玉主编《转型与跨越——广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上册),广州出版社,2018。

谭锐:《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观察》2018年第2期。

[1]念沛豪、程楠:《美国推进“先进产业”发展的做法及启示》,《工业经济论坛》2017年第4期。

[2]唐杰:《深圳转型:创新发展的历史与未来》,《经济导刊》2019年第10期。

[3]唐杰:《“新常态”增长的路径和支撑——深圳转型升级的经验》,《开放导报》2014年第6期。

[4]胡彩梅、郭万达:《深圳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分析与借鉴》,《开放导报》2015年第5期。

[1]曾志敏:《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路与路线图》,《城市观察》2018年第2期。

[2]毛艳华、荣健欣:《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与协同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3]王枫云、任亚萍:《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的城市定位》,《上海城市管理》2018年第2期。

[4]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5]孔维宏:《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陆路交通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城市观察》2018年第2期。

[6]瞿莉莉:《珠江东西两岸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比较研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7]刘德平:《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

[2]国世平:《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全球定位》,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3]白福臣等:《湛江海洋经济史》,海洋出版社,2014。

[4]《湛江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9。

[5]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7。

[6]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湛江国家级经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2019。

[1]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2019年9月。

[2]王振、惠志斌主编《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2019年4月。

[4]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9)》,2019年12月。

[5]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数字经济时代推进创新》,2016年7月。

[6]国际电信联盟(ITU):《衡量信息社会报告(2017)》,2018年3月。

[7]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报告》,2019年2月。

[8]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学院:《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2019年7月24日。

[9]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2019年10月。

[10]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贸易发展与影响白皮书(2019年)》,2019年12月。

[11]张其仔主编《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2]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2018年中国企业数字化发展报告》,2018年8月。

[13]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18~2019)》,2019年6月。

[1]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网站,2019年2月18日。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国务院网站,2019年8月9日。

[3]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通知》,《南方杂志》2019年8月23日。

[4]项敏:《慈溪双创飞地的实践与启示》,《政策瞭望》2018年第6期。

[5]龙建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及其政策建议》,《广东经济》2018年第2期。

[6]陈广汉、谭颖:《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技协调创新体系研究》,《亚太经济》2018年第6期。

[1]余玉娴:《主权国家内部跨边界科技合作模式分析:以粤港澳高校科技合作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6期。

[2]刘瞳:《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主要湾区和国内主要城市群的比较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测度》,《港澳研究》2017年第4期。

[3]龚蔚霞、杨玲:《基于伙伴关系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创新探索——以粤港澳合作发展模式研究为例》,《中国名城》2011年第12期。

[4]陈迅、陈铭:《我国科技合作模式及问题初探》,《上海管理科学》2008年第6期。

[5]李梦学:《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探析》,《中国科技产业》2007年第5期。

[6]吕国辉:《长三角的科技合作模式与技术转移机制》,《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第2期。

[7]王鹏、王艳艳:《共生网络视角下的跨区域创新合作研究——以内地与香港环境科技创新合作为例》,《产经评论》2015年第4期。

[8]文宏、吕映南、林彬:《“调适性互动”: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的现实模式与机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1]蔡松锋、肖敬亮、文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国家信息中心公众号,2019年5月13日。

[2]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the Globalized Word. London:UCL Press,1996.

[3]广东省统计局:《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研究》,2020年1月6日。

[4]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前瞻产业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生态评价报告》,2020年1月10日。

[6]桑媛媛:《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期。

[7]王松、胡树华、牟仁艳:《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溯源与框架》,《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3期。

[8]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科学出版社,2003。

[9]杨英:《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布局评析》,《中国发展》2011年第3期。

[10]杨英、张守则:《区域治理视角下粤港澳经济运行机制对接的基本思路》,《中国发展》2012年第4期。

[11]杨英:《基于“加法”视角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问题研究》,《中国发展》2013年第1期。

[12]杨英:《基于市场路径的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13]杨英:《新时期粤港澳经济更紧密合作的基本趋向》,《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14]杨英、姚秀杰、沈辉、戴志华、翟婷:《区域治理视角下粤港澳经济运行机制对接的基本思路》,《中国发展》2018年第2期。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卢文彬:《湾区经济:探索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领英:《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2016。

[4]清华大学、领英:《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19。

[5]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编著《中国风险投资年鉴2015—2016》,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

[6]魏浩、袁然:《国际人才流入与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世界经济》2018年第12期。

[7]牛雄鹰、李春浩、张芮:《国际人才流入、人力资本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人口与经济》2018年第6期。

[1]李元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立场和新时代使命》,《中国文化报》2017年12月25日,第3版。

[2]张紧跟:《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区域一体化转型》,《学术研究》2018年第7期。

[3]张永飞:《人文是无形力量,是最高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交流合作座谈会综述》,《中国政协》2018年第19期。

[4]刘智标、何志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制度壁垒与人文价值链认同机制的构建》,《当代经济》2018年第17期。

[5]钟韵、胡晓华:《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经济学家》2017年第12期。

[6]王哲:《专访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人文价值链是大湾区交融合作的核心与灵魂》,《中国报道》2019年第4期。

[7]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4期。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2月18日。

[2]孙占元:《孙中山与中国传统文化》,《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2月18日。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日。

[3]《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要起龙头带动作用》,中国新闻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7953097139102988&wfr=spid er&for=pc。

[4]《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安徽网,www.ahwang.cn/anhui/20200116/1969870.html。

[5]江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新华日报》2019年7月24日。

[6]《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浙江日报》2010年1月8日。

[7]何立峰:《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人民日报》2019年12月4日。

[8]刘志彪:《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与治理机制创新》,《学术月刊》2019年第10期。

[9]《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6fd67b5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0.html。

[1]Devi R.Gnyawali,Byung-Jin Robert Park.Co-opetition between Giants:Collaboration with Competitor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Policy,2011,40(5):650-663.

[2]龙建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及其政策建议》,《广东经济》2018年第2期。

[3]毛艳华、荣健欣:《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与协同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4]汪雨卉、王承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空间配置差异研究》,《科技与经济》2018年第1期。

[5]陈广汉、谭颖:《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技协调创新体系研究》,《亚太经济》2018年第6期。

[6]张文敬、张一欣:《中山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24期。

[7]占足平、曹康琳、陈伟英、刘明:《深中通道建设对中山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中山日报》2017年1月19日A10版。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国务院网站,2019年8月9日。

[9]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通知》,《南方杂志》2019年8月23日。

[10]“走读马鞍岛,聚焦西湾汇”系列报道,中山翠亨新区官网,2019年5~7月。

简 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肩负着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重要使命。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三地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异质性特征,珠三角地区内部城市间的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打破粤港澳三地之间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壁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简 介:本书由广州市粤港澳(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会同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等共同主持研创。全书分为总报告、体制融合篇、产业协同篇、区域发展篇、科技创新篇、文化生态圈篇和金融专题篇七个部分,汇集了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领域高端专家研创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