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69

新时代慈善十大热点图书

Ten Hot Spots of Philanthropy in the New Era

SSAPID:101-3836-1662-92
ISBN:978-7-5201-3099-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的体制机制、慈善信托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的实现条件、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慈善信托财产投资规范法律问题、慈善组织税收优惠政策、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演进、上海社区基金会发展状况、社会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慈善组织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参与现状与推进路径、慈善信托在家族财富传承中的运用等10个热点的研究,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慈善公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现代慈善前沿丛书
作 者: 郑秉文 施德容
编 辑:杨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丛书序二 新时代呼唤深化和推进慈善研究

 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现代慈善前沿丛书编委会

 导论 从十大热点研究看慈善公益与社会保障

 热点一 引导动员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的体制机制研究

  一 新时代慈善转型与志愿者参与

   (一)志愿者参与为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及其存在的挑战

   (三)慈善转型的态势与志愿者参与的迫切性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 新时期社会动员机制与志愿者参与

   (一)社会动员机制:理性结构与情感建构

   (二)社会动员的路径转向:从组织化到多重组织化并存

   (三)慈善动员中的新媒体:行动者与技术的战略性结合

   (四)动员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理论聚焦与探索

  三 当前志愿者参与慈善的现状:以上海为例

   (一)志愿者动员的上海实践与基本经验

   (二)志愿者参与的动机分析

   (三)志愿者招募与参与途径

   (四)志愿者参与的激励保障

  四 慈善动员的转变:从政府动员到社会动员

   (一)“蓝天下的至爱”——以组织化动员带动社会参与

   (二)“微公益”的兴起——社会性慈善活动的开展

   (三)“一个鸡蛋的暴走”——公益伙伴日带动社会参与

  五 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现实背景及国内外的实践

   (一)全球慈善事业发展新态势

   (二)西方引导动员志愿者参与慈善的经验借鉴

   (三)国内引导动员志愿者参与慈善的经验借鉴

  六 引导和动员志愿者参与慈善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的制度化机制

   (二)提升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的组织化机制

   (三)促进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的信息化机制

   (四)完善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的项目化机制

   (五)完善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的激励保障机制

   (六)营造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的文化传播机制

 热点二 三方协作背景下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演进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 主要研究成果

   (一)公益创业主体的形成与互动

   2.公益创业主体间利益冲突及合作博弈分析

   (二)公益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进机制

   1.公益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2.公益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3.公益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4.公益创业生态系统的演进发展

   (三)公益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1.公益创业生态系统组织机制

   2.公益创业生态系统集群伙伴遴选

   (四)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演进过程的实证研究

   1.公益创业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的实证研究

   2.公益创业生态系统中社会企业生态位评价研究

   3.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4.社会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评价应用

  四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我国公益创业发展问题分析

   1.社会公众的认知需进一步引导

   2.政府支持和法律监管有待加强

   3.中介支持机构较少

   (二)政策建议

   1.公益创业生态系统层面的政策建议

   2.社会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五 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一)研究的局限性

   (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热点三 慈善信托治理结构、运作机制及其实现条件研究

  一 慈善信托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价值和理论基础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2.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

   1.核心概念

   2.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二 国内慈善信托的发展历程与运作状况

   (一)国内慈善信托发展概况

   2.全国慈善信托发展现状

   3.慈善信托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国内慈善信托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研究

   1.信托公司单受托人模式的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

   2.慈善组织单受托人模式的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

   3.慈善组织和信托公司双受托人模式的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

  三 慈善信托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的问题剖析

   (一)慈善信托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的不足之处

   1.治理结构中信任关系难以有效建立

   2.法律、政策之间的衔接困境导致慈善信托运作机制不畅

   3.受托人治理结构的困境

   4.税收优惠困境导致慈善运作中的动力机制不足

   5.慈善信托的监督与评估困境

   (二)慈善信托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的关系失调

   1.信托公司单受托人模式的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的失调问题

   2.慈善组织单受托人模式的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的失调问题

  四 国外慈善信托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慈善信托的发展历程与运作概况

   1.逐渐完备的法律体系

   2.精细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国外慈善信托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的经验借鉴

   1.法律法规体系衔接严谨

   2.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的完善

   3.监管体系完善

   4.重视受托人资质的法律约束

   5.多元的激励举措

   6.深厚的慈善文化

  五 确保慈善信托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条件

   (一)合法性条件

   1.资产合法问题

   2.受托人资格的合法性问题

   3.合同文本的合法性问题

   (二)规范性条件

   1.慈善信托运作流程的规范

   2.合同协议的规范性问题

   3.慈善信托运行机制中风险防控机制和问责制

   (三)激励性条件

   1.税收优惠方面

   2.多元激励举措

   3.慈善信托成本问题

   (四)有效性条件

   1.慈善信托运作机制中利益平衡机制

   2.慈善信托运作机制中的监督与管理机制

   (五)创新性条件

   (六)开放性条件

   (七)伦理道德条件

   1.逆向选择问题

   2.慈善目标的有效实现问题

   3.慈善公信力问题

  六 优化慈善信托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修改《慈善信托管理办法》,规范慈善信托治理结构

   (二)规范慈善信托备案材料的审核和运作流程

   (三)建构慈善信托监管体系,推动自律运作机制的形成

   (四)提高慈善信托的能力建设与评估水平

   (五)培育慈善信托品牌项目和专业人才

   (六)一核多圈式的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优化

  小结

 热点四 慈善组织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进展

  二 我国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

   (一)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现状

   2.基金会是慈善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团比重有待提升

   3.我国基金会平稳增长,2016年底突破5500家

   (二)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开展保值增值活动及税收政策的相关规定

   1.我国对基金会保值增值活动的规范历程

   2.《企业所得税法》对非营利组织部分保值增值收入的免税政策

  三 我国基金会保值增值活动现状分析

   (一)我国基金会2014年资产、收入规模与结构

   2.2014年我国基金会长期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为20.73%

   3.2014年我国3823家基金会总收入达620亿元

   (二)上海市基金会2015年保值增值情况分析

   1.2015年上海基金会总体情况——投资收益成为基金会第二大收入来源

   2.2015年上海140家有投资活动的基金会投资收益达6.97亿元

   3.上海非公募基金会保值增值活动较公募基金会更为活跃

   (三)基金会保值增值典型个案分析

   1.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委托贷款利息收入占比较高

   2.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

   3.爱佑慈善基金会——银行理财为主

   4.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投资收益波动大

   5.上海浦东新区恩派公益基金会——保值增值意识较强

   (四)基金会开展保值增值活动的现存挑战

   1.保值增值规范不明确直接影响基金会保值增值活动的开展

   2.基金会的财务会计制度不能适应实践需求

   3.税收制度不合理影响基金会积极性

   4.基金会保值增值活动范围较窄

  三 基金会等慈善组织保值增值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慈善组织发展现状及相关保值增值税收政策规定

   1.美国私人基金会投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较高

   2.美国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政策规定——私人基金会受限较多

   (二)英国慈善组织发展现状及保值增值政策规定

   1.英国大型慈善组织收入占慈善组织总体收入比重较大

   2.英国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政策规定——政策规定较为宽松

  四 基金会保值增值的政策建议

   (一)基金会保值增值活动收入税收政策调整的原则

   1.原则一:有利于慈善组织的持续稳定发展

   4.原则四:税收政策的调整应当简便易行,具有可操作性

   5.原则五:对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先行先试,待条件成熟后再统一推广

   (二)基金会保值增值活动收入所得税政策调整政策建议

   1.不区分资金来源,对利息收入均予以免税

   2.从合规渠道获得的理财收入予以免税

   3.对符合条件的财产转让收入予以免税

   4.不动产租赁收入应当免税

 热点五 慈善信托财产投资规范法律问题研究

  一 我国慈善信托财产投资的制度变迁和主要问题

   (一)我国慈善信托财产保值增值的制度变迁

   2.《慈善法》关于慈善财产投资的规定

   (二)慈善信托财产投资规范制度的主要问题

   1.慈善信托财产的属性

   2.慈善信托财产的投资主体问题

   3.慈善信托财产的投资原则

  二 慈善信托财产投资的内部治理

   (一)受托人的规制

   1.受托人的忠实与谨慎义务

   2.受托人的“软法”规制:声誉机制的“社区”规则

   3.受托人的赔偿责任:从侵权损害到归入权设计

   (二)慈善信托监察人制度的反思

   1.民政部门“高分评价”的事后弥补

   2.自然人作为慈善信托监察人的制度设想

   (三)受益人的代理人制度的创新设计

   1.慈善信托中受益人救济的特殊性:受益人代理人理论弥补

   (四)域外经验借鉴

   1.受托人的规制

  三 慈善信托中财产投资的外部监管规范

   (一)民政部门的外部监管规范

   2.职责的完善

   (二)银监会的外部监管规范

   (三)税务部门的外部监管规范

   1.我国慈善信托税收的立法现状

   2.慈善信托税法具体规则的构建

   (四)域外借鉴

   1.英国:专门机构监管

   2.美国:总检察长监管

  四 我国慈善信托投资规范法律体系的构建

   (一)社会公共资本属性的确立

   (二)内部治理的立法建议

   1.受托人特殊的审慎义务和责任

   2.完善信托公司董事会治理

   3.完善信托公司监督机制

   4.完善信托公司风险控制机制

   5.完善信托公司关联交易控制机制

   6.完善受托人投资权限

   7.信托监察人制度的完善

   8.受益人利益的特殊保护

   (三)外部监管规范的立法建议:税收、民政、银监的统一监管

   1.统一监管的缺失

   2.建立统一监管的优点及原则

   3.完善慈善信托监管体系的步骤

   (四)特殊的股东身份:机构投资者的慈善目的约束机制

   1.慈善组织的目的限制

   2.约束制度

   3.机构投资者的慈善目的约束机制

   (五)慈善信托投资的社会评价制度:以信息披露为中心

   1.英国经验

   2.中国现状及建议

 热点六 慈善信托在家族财富传承中的运用研究

  一 我国家族财富传承现状与发展

   (一)我国已进入财富传承时期

   (二)我国家族财富传承的主要方式

   (三)我国家族财富传承方式的比较

   (四)家族财富管理中的慈善需求

  二 我国慈善信托立法与实践情况

   (一)《慈善法》颁布的背景

   (二)慈善信托的要素

   (三)慈善信托的运用与实践

  三 我国慈善信托在家族财富传承中的运用可行性分析

   (一)发展家族慈善信托的重要意义

   (二)发展家族慈善信托的可行性分析

  四 慈善信托在家族财富传承中应用的境外借鉴

   (一)美国

   (二)英国

   (三)中国香港地区

   (四)中国台湾地区

  五 我国慈善信托运用于家族传承的探索

   (一)我国家族信托发展概况

   (二)我国慈善信托运用于家族传承的模式探索

  六 问题与建议

   (一)慈善信托在家族传承运用中面临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热点七 慈善组织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推进路径研究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二 慈善组织参与农村扶贫的发展历程

   (一)慈善组织参与农村扶贫的政策演变

   (二)慈善组织参与农村扶贫的实践历程

  三 慈善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基本理论与现状

   (一)慈善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内在优势

   (二)慈善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方式

   (三)慈善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合作治理的基本要素

   (四)慈善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现状

  四 慈善组织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案例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一)河南省农村贫困现状和慈善组织概况

   (二)案例选择标准与资料来源

   (三)慈善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案例分析1:慈善总会

   (四)慈善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案例分析2:基金会

   (五)慈善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案例分析3:公益性社会组织

   (六)各类慈善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特点与经验总结

  五 慈善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慈善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二)慈善组织参与精准扶贫问题的原因分析

  六 慈善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推进路径

   (一)政府:做好政策支持与公共服务供给

   (二)慈善组织:提升自身参与扶贫的能力与社会信任力

 热点八 社会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研究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

  二 社会企业:扶贫攻坚的新力量

   (一)传统扶贫主体的角色与限制

   (二)社会企业扶贫的特点与优势

   (三)社会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机制

  三 社会企业助力精准扶贫模式

   (一)基本模式(Fundamental Model)

   (二)结合模式(Combining Model)

   (三)增长模式(Enhancing Model)

   (四)公私合作模式(PPP Model)

  四 支持社会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一)支持社会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一个利益相关者模型

   (二)支持社会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具体策略

 热点九 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作用研究

  一 导论

  二 四种福利模式下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作用分析

   (一)补救型福利模式下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弥补作用——美国

   (二)贝弗里奇福利模式下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合作——英国

   (三)社会保险福利模式下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的分工关系

   (四)北欧福利模式下慈善事业的初始发展

   (五)四种模式的对比和总结

  三 我国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作用

   (一)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作用

   (三)对中国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关系的总结

  四 对未来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政府和慈善组织的合作是大势所趋

   (二)慈善组织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福利改革的未来方向

   (三)对我国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发展的建议

 热点十 上海市社区基金会的发展状况与治理结构研究

  一 社区基金会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背景和意义

   (二)社区基金会的含义

   (三)社区基金会的特征

  二 中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状况

   (一)社区基金会的发展状况

   (二)中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状况

   (三)中国社区基金会的驱动因素

  三 上海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情况

   (一)上海社区基金会的总体发展情况

   (二)上海社区基金会的培育发展路径

   (三)上海市社区基金会的运作状况

   (四)上海市社区基金会的财务状况

  四 上海社区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及其绩效

   (一)社区基金会的外部治理

   (二)社区基金会的内部治理

   (三)社区基金会的负责人情况

   (四)上海社区基金会的项目管理

   (五)社区基金会的治理绩效

   (六)上海社区基金会运作的主要问题

  五 对策建议

   (一)形成对社区基金会的正确认知和定位

   (二)完善社区基金会的治理结构

   (三)促进社区基金会的专业能力建设

   (四)社区基金会的支持系统建设

 “新时代慈善十大热点”写作组

 丛书序一 慈善博爱促和谐、创新联合显优势

 后记

慈善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帮助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全部需求人群爱心的传递。本书通过对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的体制机制、慈善信托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的实现条件、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慈善信托财产投资规范法律问题、慈善组织税收优惠政策、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演进、上海社区基金会发展状况、社会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慈善组织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参与现状与推进路径、慈善信托在家族财富传承中的运用等10 个热点的研究,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慈善公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书为上海现代慈善研究中心第一次课题招标的最终成果,对中国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白淑英、何明升:《BBS互动的结构和过程》,《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蔡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研究:基于网络的视角》,《求实》2009年第2期。

曹锡康:《国内外志愿者研究成果综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陈雪娇:《一个鸡蛋的暴走》,《社会与公益》2012年第9期。

陈亚玲:《网络公益慈善动员模式探究》,《东南传播研究》2014年第9期。

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邓玮:《城市居民慈善意识影响因子分析及动员策略》,《重庆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郭侠:《暴走的鸡蛋是快乐的》,《中国青年》2016年第9期。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的自我与社会》,夏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张锐译,华夏出版社,2007。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康晓光、冯利:《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柯江林、孙锐、丁越:《影响中国员工慈善参与水平的精神性因素研究——单位、家庭与个体的三维视角》,《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廖卫民:《论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动员——以南方雪灾为例》,《新闻记者》2009年第1期。

刘凤芹、卢玮静:《社会经济地位对慈善捐款行为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卢汉龙:《慈善:关爱与和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卢汉龙:《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看中国慈善事业走向成熟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0期。

吕晓莉:《慈善法与志愿服务新发展》,《中国社会工作》2016年第13期。

曼纽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南方、罗微:《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居民捐款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蒲清平、张伟莉:《互联网+微公益发展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

邱建国、杨晓东:《中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沈阳、刘朝阳等:《微公益传播的动员模式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3期。

宋辰婷、刘秀秀:《网络公益中认同的力量——以“免费午餐”为例》,《人文杂志》2014年第2期。

孙玮:《“我们是谁”:大众媒介对于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感建构——厦门PX项目事件大众媒介报道的个案研究》,《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谭建光:《志愿服务逐渐成为国家战略》,《中国社会工作》2016年第6期。

田振华:《网络社会下公益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策略探析》,《学会》2016年第1期。

王劲颖:《上海公益创业的社会生态路径——对首届“上海公益伙伴日”的思考》,《社会福利》2012年第2期。

王名:《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改革与趋势》,《中国人大杂志》2016年第7期。

汪向东主编《中国网情报告》,新星出版社,2009。

王新松、赵小平:《中国城市居民的志愿行为研究:人力资本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夏少琼:《建国以来社会动员制度的变迁》,《唯实》2006年第2期。

辛甜:《社会网络与慈善筹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个案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徐家良:《上海公益伙伴日与公益3.0——圈时代与公益3.0》,《中国社会组织》2014年第23期。

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杨团:《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杨团、葛道顺:《和谐社会与慈善中华》,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杨雄等:《上海志愿服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载卢汉龙、杨雄、周海旺主编《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玉苗、慈勤英:《“倚靠体制,面向社会”:体制外公益组织“准社会化动员”的个案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张虎祥:《动员式治理中的社会逻辑》,载《公共管理评论》第五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章友德、周松青:《资源动员与网络中的民间救助》,《社会》2007年第3期。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郑永廷:《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Blumer,Herbert,Elementary Collective Behavior,in ,(ed.)by Alfred McClung,Lee,New York:Barnes & Noble,Inc. 1946.

Chadwick etc.,,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Clary,E.G.,Snyder,M.,Ridge,R.D.,Copeland,J.,Stukas,A.A.,Haugen,J.,& Miene,P.,“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the motivations of volunteers:a functional approach”, 6(1998).

Gross,Robert A.,Giving in America:From Charity to Philanthropy. In L. J. Friedman and M. D. McGarvie (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Garrett,R. K.,“Protest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social movements and new ICTs”, 2,2006.

Gould,Roger,“Multiple Networks and Mobilization in the Paris Commune”, 56(1991).

Hart,S., Chicago,IL:Chicago University Press,2001.

Haski-Leventhal,D.,“Elderly Volunteering and Well-Being:A Cross-European Comparison Based on SHARE Data”, 4(2009).

Independent Sector, . Washington,DC:Independent Sector,2002.

Jenkins,Richard, ,Routledge,London;New York,1996.

Kannan,P. K. and Proen?a,Jo?o F.,“Design of Service Systems under Variability: Research Issues”, paper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41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ICSS-41)-Track of Service Science,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SSME),January 7-10,Waikoloa,Big Island,Hawaii,USA,2008.

Lam P.,“As the flocks gather: how religion affects voluntary association participation”, 3(2002).

McAdam Doug,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McCarthy,John D. & Mayer N. Zald,,Morristown,N.J.General Learning Corporation,1973.

Molotch,Harvey,Media and Movements,In t,Winthrop,1980.

Piliavin,J.,“Feeling good by doing good”, In A. Omoto (ed.) . 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Reed,P. & Selbee,L.,, Ottawa: Statistics Canada,2000.

Rheingold,Howard,,Perseus Publishing,2002.

Rotolo,T. & Wilson,J.,“Substitute or Complement? Spousal Influence on Volunteering”, 2(2006).

Snow,David et al.,“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Movements:A Micro-Structural Approach to Differential Recruitment”,45(1980).

Snow,David A. E.,Burke Rochford Jr.,Steven K.,Worden Robert D. Benford,“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Micro-mobilization,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51(1986).

Wilson J.,“Volunteering”, 26(2000).

边伟军、刘文光:《科技创业企业种群生态位测度方法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第12期。

蔡莉、彭秀青:《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1期。

查尔斯·里德比特:《社会企业家的崛起》,环球协力社编译,2006。

陈劲、王皓白:《社会创业与社会创业者的概念界定与研究视角探讨》,《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8期。

戴彬、屈锡华、李宏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技术创新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期。

戴建华、薛恒新:《基于Shapley值法的动态联盟伙伴企业利益分配策略》,《中国管理科学》2004年第4期。

彼得·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柯政译,工人出版社,1989。

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吴振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邓国胜:《公共服务提供的组织形态及其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

丁敏:《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1期。

段丽:《风险控制视角下的公益企业创业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5。

段豫龙、邢李志、关峻等:《基于模糊平衡积分卡模型的行政效能评价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1期。

范明林、程金:《政府主导下的非政府组织运作研究——一项基于法团主义视角的解释和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

胡蓓、杨辉:《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产业集群对创业者的孵化作用》,《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7期。

杰米·巴特利、特莫利·韦伯:《创业的价值:英国的社会企业》,DEMOS,2007。

林海、严中华、何巧云:《社会创业组织双重价值实现的博弈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9期。

梁唐:《美国的“社会企业”运动》,《21世纪商业评论》2006年第1期。

刘文光:《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与评价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刘小霞:《社会企业研究述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刘友金、袁祖凤、周静、姜江:《共生理论视角下产业集群式转移演进过程机理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8期。

陆迁、王昕:《社会资本综述及分析框架》,《商业研究》2012年第2期。

彭劲松、黎友焕:《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以广东残友集团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阮平南、张敬文、刘宇:《企业生态位原理与战略网络节点关系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4期。

单汨源、李果、陈丹:《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3期。

沈漪文、卢智健:《创业生态系统概念辨析》,《商业经济》2013年第16期。

施国洪、赵曼:《基于DEA的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9期。

舒博:《社会企业的崛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宋燕飞、邵鲁宁:《互补性资产视角下的电动汽车企业生态位评价研究》,《管理评论》2015年第9期。

唐亚阳等:《公益创业学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唐作斌、付健、甘迎:《我国公益创业经济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田小平、吕荣胜:《基于生态位理论视角的企业成长战略研究》,《经济纵横》2012年第4期。

万伦来:《企业生态位及其评价方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2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王兆华、武春友:《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8期。

邬爱其、焦豪:《国外社会创业研究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1期。

吴雷:《基于DEA方法的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8期。

许芳、李建华:《企业生态位原理及模型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5期。

许广永、李冠艺、张昊:《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的比较分析及建议》,《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2期。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严中华:《社会创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杨家宁、陈健民:《西方社会企业兴起的背景及其研究视角》,《中国非营利评论》2016年第1期。

尤努斯:《新的企业模式——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鲍小佳译,中信出版社,2008。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袁丹、王冰、郑晓芳:《社会创业生态系统构成及形成机理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4期。

曾建国:《大学生社会创业环境比较分析——基于北京、上海、长沙三城市的实证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翟羽佳:《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培育——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湛军:《全球公益创业现状分析及我国公益创业发展对策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张光曦:《战略联盟不稳定成因分析与演化方向预测》,《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8期。

张锦、严中华、杜海:《社会创业绩效评价中的平衡计分卡——系统动力学视角的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10期。

张悟移、李晓亮、华连连、邵岩:《RBF神经网络在基于知识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中的应用》,《科学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20期。

张小蒂、曾可昕:《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外部经济增进研究——以浙江绍兴纺织集群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0期。

赵京芳:《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中外企业家》2013年第20期。

赵祈:《商业连锁经营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37期。

赵延东:《社会网络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基于汉川地震灾区调查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8期。

周丽丽、王忠武:《论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的转型条件与模式选择》,《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生态学报》1997年第3期。

朱明、李攀、赵萌:《社会企业:英国社会发展的第三动力》,《21世纪商业评论》2006年第1期。

Antonio Thomas,“The Rise of Social Cooperatives in italy3(2004).

Baum J.A.C.,“Singh J.V.. Organizational niches and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mortality”,2(1994).

Bull M.,“‘Balance’:The development of a so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performance analysis tool”,1(2007).

Cathy Pharoah & Dr Duncan Scott. 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Voluntary and Community Sectors:Challenge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Cohen B.,“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1(2006).

Daniel J. Isenberg,“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6(2010).

David Faulkner,John Child,,(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8).

Dees,J.Gregory.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contributed from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unders working group.

Dunn K.,“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9(2005).

Flockhart A.,“Raising the profile of social enterprises:The use of 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 & investment ready tools (IRT) to bridge the financial credibility gap”,1(2005).

Hannan M.T.,Freeman J.,“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5(1977).

Herman R.D.,Renz D.O.,“Theses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2(1999).

Jay Weerawardena,Gillian Sullivan Mort,“Investigat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A multidimensional model”,1(2006).

Kaplan R.S.,Norton D.P.,“Putt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work”,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1993).

Kulatunga U.,Amaratunge D.,Haigh R.,“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8(2007).

Lai H.C.,Gibbons P.T.,“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The Roles of Ideology and Social Capital”,1(1997).

Mair,J. & Marti,I.,“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A Source of Explanation,Prediction,and Delight”,1(2006).

Manville G.,“Implementing a balanced scorecard framework in a not for profit SME”,2(2007).

Meadows M.,Pike M.,“Performance management for social enterprises”, 2(2010).

Michael T.H.,Freeman J.,“Or Brouthers K.D.,Brouthers L.F.,Wilkinson T.J.Strategic alliances:Choose your partners”,3(1995).

Michalel D.Hutt,“Defining the social network of strategic alliances”,2(2000).

Michael T.H.,Freeman J.,,(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Mort G.S.,Weerawardena J.,Camegie K.,“Social entrepreneurship:Towards conceptualization”, 1(2003)。

Nan Li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23(1998).

Nan 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Roper J.,Cheney G.,“The meaning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oday”, 3(2005).

Rotheroe N.,Richards A.,“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and social enterprise:transparent accountabil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2007).

Sullivan,M.G.,“Social entrepreneurship:Towards conceptualization”,1(2003).

Thomas A.,“The rise of social cooperatives in italy”, 3(2004).

Tracey P.,Phillips N.,Jarvis O.,“Bridging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organiza tional forms”,1(2011).

Urban B.,“Evaluations of social enterprise outcomes and self-efficacy”,2(2015).

Weerawardena J.,Mort G.S.,“Investigat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A multidimensional model”,12006).

Weisbrod B.A.,,(NewYork:Russel Sage,1986).

Xia J.,“Mutual dependence,partner substitutability,and repeated partnership:the survival of cross-border alliances”,3(2011).

Yasuda H.,“Forma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s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the transaction-cost theory”,7(2005).

Young. Dennis R.,“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12(2003).

安娜、张杨:《北京“慈善+金融”助推慈善信托健康发展》,《中国社会报》2017年5月25日。

蔡政忠:《英美日公益信托社会的发展现况与比较分析》,《社会福利》2012年第1期。

程昔武:《我国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基本框架》,《中国经济问题》2008年第3期。

解锟:《英国慈善信托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

金锦萍:《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金锦萍:《中国非营利组织法前沿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姜宏青:《我国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模式与选择》,《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

高岩、杨新:《发达国家公益信托发展经验对我国公益信托发展的启示》,《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黄旭:《我国慈善信托委托——代理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5。

倪受彬:《现代慈善信托的组织法特征及其功能优势——与慈善基金会法人的比较》,《学术月刊》2014年第7期。

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李青云:《我国公益信托税收政策研究》,《税务与经济》2006年第5期。

李青云:《我国公益信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纵横》2007年第16期。

李莉:《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李慧芹:《借鉴各国经验推进我国公益信托事业发展》,《社团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栗燕杰:《我国慈善信托法律规制的变迁与完善》,《河北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李喜燕:《慈善信托近似原则在美国立法中的发展及其启示》,《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3期。

李文华:《完善我国慈善信托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法学杂志》2017年第7期。

中国信托业协会:《慈善信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卢咏:《公益筹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戚枝淬:《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法律问题研究》,《理论月刊》2016年第8期。

任猛:《英美信托制度与亚洲信托制度之法律移植》,《法制博览》2015年第4期。

田晋:《农村非营利组织资源汲取与治理结构研究综述》,《全国流动经济》2017年第9期。

王名:《推动公益创新,探索建立公益金融体系》,《人民周刊》2016年4月1日,第7版。

王名、刘求实:《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第1期。

王建军、燕翀、张时飞:《慈善信托法律制度运行机理及其在我国发展的障碍》,《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第4期。

徐家良:《慈善信托激活向善的力量》,《中国社会报》2016年5月16日,第4版。

徐家良:《第三部门资源困境与三圈互动:以秦巴山区七个组织为例》,《中国第三部门研究》2012年第3期。

徐卫:《慈善宣言信托制度构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

俞祖成:《日本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研究——历史演变、发展现状及其支持政策》,《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苑莉莉:《贫困治理创新中的慈善信托研究——基于网络化治理的视角》,《中国第三部门研究》2017年第13期。

周贤日:《慈善信托:英美法例与中国探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赵廉慧:《慈善信托税收政策的基本理论问题》,《税务研究》2016年第8期。

David,A.L. and Rovbert G Picard, ,Oxford: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2011.

Frederic Taulier,,Nabu Press,2010.

Gavin Reid,Charitable Trusts,“Municipal Leisure's ‘Third Way’”, 4(2003).

Lambelet ALexander,. Presses de Sciences Po,2014.

Marie Cornu,Jér?me Fromageau,,L'Harmattan,2000.

Roger D. Silk,Janes W. Lintott,,Bloomberg Press,2011.

S.F.D. Jr,The Enforcement of Charitable Trusts in America:A History of Evolving Social Attitudes, 3 (1968).

Samuel P.King,Randall W.Roth,,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6.

Sandrich Karen,“A New Govemance Framework”, 4(2001).

The Yale Law Journal Company,Inc.Trusts.Charitable Trusts. “Scholarships and Tuition Loan Funds”, The Yale Law Journal 3(1930).

V.T.H.Delany,“Charitable Trusts and the Conflict of Laws”,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3(1961).

爱佑慈善基金会官网,http://www.ayfoundation.org,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1日。

贝希·布查尔特·艾德勒等:《通行规则:美国慈善法指南》,金锦萍、朱卫国、周虹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慈善中国,http://cishan.chinanpo.gov.cn/biz/ma/csmh/a/csmhaindex.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5日。

冯果、窦鹏娟:《公益慈善组织投资风险的法律控制》,《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10期。

福特基金会,http://www.fordfoundation.org/about-us/our-origins/,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5日。

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CPI,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1日。

刘忠祥:《基金会保值增值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组织》2011年第7期。

美国国税局:免税运作型基金会,https://www.irs.gov/charities-non-profits/private-foundations/definition-of-exempt-operating-foundation,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5日。

民政部统计数据,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jb/sjsj/201602/2016020088 0298. htm,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1日。

南都公益基金会官网,http://www.naradafoundation.org。

潘乾:《非公募基金会投资问题探究》,《长白学刊》2012年第6期。

山东社会组织:《山东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慈善组织登记和认定工作的通知》,http://www.sdnpo.gov.cn/nd.jsp?id=781&_ngc=-1,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5日。

上海慈善网,http://www.shzgh.org/csjjh/n2754/n2763/u1ai58810.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1日。

上海浦东新区恩派公益基金会官网,http://www.npifoundation.org/,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1日。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官网,http://www.ssclf.org。

栗燕杰:《我国慈善税收优惠的现状、问题与因应——以慈善立法为背景》,《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The Urban Institute,国家慈善数据中心,核心档案(公共慈善机构2003,2008,and 2013);联邦国税局免税组织(2004~14年),https://www.urban.org/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72536/2000497-The-Nonprofit-Sector-in-Brief-2015-Public-Charities-Giving-and-Volunteering.pdf,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5日。

王崇赫:《我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投资的必要性分析》,《社团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

徐锦文:《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

杨团:《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姚海放:《公益基金会投资行为治理研究》,《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10期。

《以规范管理促进基金会健康发展——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李本公答记者问》,《中国民政》2004年第4期。

英国慈善委员会:慈善组织数据,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harity-register-statistics/recent-charity-register-statistics-charity-commission#june-2017,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5日。

英国慈善委员会:慈善组织与投资事宜指引,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harities-and-investment-matters-a-guide-for-trustees-cc14/charities-and-investment-matters-a-guide-for-trustees,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5日。

英国慈善委员会:慈善组织和税,https://www.gov.uk/charities-and-tax/tax-reliefs,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5日。

英国志愿组织联合会:英国公民社会年鉴2017/慈善组织领域/资产,https://data.ncvo.org.uk/a/almanac17/assets-and-reserves-2/,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5日。

英国皇家税务与海关总署:准许的慈善投资,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harities-detailed-guidance-notes/annex-iii-approved-charitable-investments-and-loans,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5日。

张玮:《我国慈善基金会的资金管理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8。

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课题组编《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网,http://www.cydf.org.cn/,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1日。

中国人大网: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的说明,http://www.npc.gov.cn/npc/lfzt/rlyw/2015-10/31/content_1949164.htm,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5日。

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search/orgindex.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2017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D.J.海顿《信托法》,周翼、王昊译,法律出版社,2004。

方国辉:《公益信托与现代福利社会之发展》,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2。

公益慈善网:《民间公益组织透明度研究报告发布》,http://www.ngocn.net/column/ 2016-03-23-23b70477f697f339.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12日。

雷门:《美国关于公益信托的做法》,2005年7月召开的“中国公益信托研讨会”会议资料。

黎颖露:《税收优惠政策是慈善信托亟待解决的问题》,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6-08/31/c_129264728.htm,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8月14日。

李青云:《信托税收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刘文华:《民政部出台慈善资产增值新规:慈善组织既要会公益,又要懂投资》,http://www.infzm.com/content/132228,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5日。

吴艳芳:《目标导向下的慈善信托信息披露机制研究》,《财会月刊》2016年第7期。

约翰·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中国信托业协会:《慈善信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中国信托业协会,http://www.xtxh.net/xtxh/finance/43469.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3日。

Anne Stetson and Mark Kramer,Risk,Return and Social Impact:Demystifying the Law of Mission Investing by U.S. Foundations (Packard Foundation,2008),p.17.

中国信托业协会:《2016年专题研究信托业报告》,2016。

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信托委员会:《2016年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2017。

英国慈善委员会:《英国慈善委员会指引》,林少伟译,法律出版社,2017。

王芳律师家族办公室团队:《家族财富保障及传承》,现代出版社,2016。

中国信托业协会,《慈善信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王思莹:《〈慈善法〉对中国慈善信托与家族财富传承的作用分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赵涛:《海外家族信托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7。

崔琳:《家族信托案例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王奇:《慈善信托税收优惠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6。

罗慧敏:《家族信托法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6。

马秋萍:《家族信托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6。

李娜:《家族财富传承的信托方案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6。

马海蓉:《家族企业传承,国外有哪些好经验》,《人民论坛》2016年第11期。

吕健祥:《家族财富传承金融解决方案》,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6。

李博:《家族信托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6。

辛九渊:《民营企业股权家族信托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6。

邬京京:《中国家族信托财富管理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大学,2015。

王金东:《英美慈善信托法律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12。

王奇:《慈善信托税收优惠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6。

罗小青:《慈善信托受益人权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6。

赵茹:《准公益信托设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17。

King,A.W.,2011,,Trust&Estates.

Parthemer,M.R.,2011.,Probate&Property.

Stephen Martiros& Todd Millay,2009.m,Global Family Alliance,2009.

Bruce W.Frase,2010.,Financial Advisor.

Miller D.le Breton-Miller,Lester,R.H.,“Family and lone founder ownership and strategic behavior:Socailcontext,identity and institutional logics”,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全文),http://www.scio.gov.cn/zxbd/tt/zdgz/Document/1494216/1494216.htm,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1月20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http://www.hnkfb.gov.cn/E_Type.asp?E_typeid=7,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0月10日。

河南省扶贫基金会官方网站,http://www.hnsfpjjh.org/article/9-2,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0月11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01/Document/307929/307929.htm,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0月15日。

杰弗里·萨克斯:《贫困的终结——我们时代的经济的可能》,邹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左常升:《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4)》,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1。

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人民出版社,2014。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慈善事业研究中心:《中国慈善发展指数报告(2001~20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公益事业年度发展报告——走向现代慈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王名:《社会组织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洪大用、康晓光等:《NGO扶贫行为研究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任福耀、王洪瑞:《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3。

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许源源、邹丽:《非政府组织农村扶贫:制度优势与运行逻辑》,《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洪大用:《中国民间组织扶贫合作的初步研究》,《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匡远配、汪三贵:《中国民间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比较优势及发展方向》,《岭南学刊》2010年第3期。

孔祥利、邓国胜:《公益慈善组织参与扶贫:制度困境与发展建议——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新视野》2013年第1期。

覃志敏:《民间组织参与我国贫困治理的角色及行动策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陈元:《农村扶贫中非政府组织(NGO)的参与》,《农业经济》2007年第6期。

汪大海、刘金发:《慈善组织参与扶贫领域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与对策》,《中国民政》2012年第12期。

王名:《非政府组织及其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1年第1期。

王名、李健:《社会管理创新与公民社会培育:社会建设的路径与现实选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1期。

王名、刘求实:《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第1期。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韩广富、王丽君:《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经验》,《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韩广富、何玲:《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交流与合作问题探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5期。

唐克:《国内慈善组织公信力考察》,《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第22期。

曲天军:《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扶贫成果的贡献分析及其发展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9期。

龚娜:《提高财政扶贫资金效益的探讨》,《理论与当代》2006年第8期。

陆汉文、杨永伟:《非对称竞争:地方政府与官办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困境》,《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黄承伟:《论发展扶贫开发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作用及对策》,《学术论坛》2005年第1期。

邓国胜:《中国草根NGO发展的现状与障碍》,《社会观察》2010年第5期。

王名、朱晓红:《社会企业论纲》,《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年第2期。

郑功成:《中国的贫困问题与NGO扶贫的发展》,《软科学》2002年第7期。

张高陵:《社会组织在社会扶贫中的作用》,《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第1期。

张高陵:《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亟待破题》,《中国政府采购》2011年第4期。

蔡科云:《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扶贫的权力模式与推进方式》,《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9期。

黄春蕾、呼延钦:《非政府组织的扶贫机制及其政策启示》,《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

李涛:《中印非政府组织(NGOs)及其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研究》,《亚太经济》2007年第1期。

许源源、邹丽:《非政府组织农村扶贫:制度优势与运行逻辑》,《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杜旻:《扶贫项目中的管理问题对实施效果的影响——对宁夏径源项目的调查》,《开发研究》2006年第6期。

曲天军:《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扶贫成果的贡献分析及其发展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9期。

陈东利:《论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陈为雷:《从关系研究到行动策略研究——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1期。

韩俊魁:《透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共治而减贫:大扶贫视野下云南多案例比较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2期。

李迎生:《慈善公益事业的公信力建设论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年第6期。

石国亮:《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塑过程中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9期。

白丽、赵邦宏:《产业化扶贫模式选择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河北学刊》2015年第4期。

曹慧敏:《“小额贷”式扶贫》,《中国投资》2014年4月9日。

陈煦:《震后羌绣文化保护与发展模式考察》,http://www.scge.gov.cn/item/12491.aspx.,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2月17日。

陈元:《农村扶贫中非政府组织(NGO)的参与》,《农业经济》2007年第6期。

成丽英:《“富平模式”——就业与扶贫的创新探索》,《调研世界》2003年第10期。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农村经济》2014年第6期。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宫留记:《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5期。

黄江松、于晓静:《扶持社会企业发展要突破四大障碍》,《前线》2012年第9期。

兰小林、刘人瑜、庄天慧:《贫困地区发展社会企业的路径研究》,《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企业与农村扶贫开发论文集》,银川,2012年。

李健:《政府如何促进社会企业发展——来自新加坡的经验》,《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第5期。

李健、王名:《社会企业与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与路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李健、张米安、顾拾金:《社会企业助力扶贫攻坚:机制设计与模式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8期。

李金亚、李秉龙:《贫困村互助资金瞄准贫困户了吗——来自全国互助资金试点的农户抽样调查证据》,《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6期。

李盛基、吕康银、孙哗:《中国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动态减贫效果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第8期。

梁小民:《金字塔底层:企业未来竞争焦点》,《it时代周刊》2005年第11期。

陆汉文:《落实精准扶贫战略的可行途径》,《国家治理》2015年第38期。

莫元圆:《我国精准扶贫所面临挑战及对策研究》,《市场研究》2016年第1期。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38.6万个》,http://jiuban.moa.gov.cn/zwllm/zwdt/201607/t20160720_5213051.htm,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7月20日。

搜狐网:《我国农村贫困现状:2015年贫困发生率为5.7%》,http://www.sohu.com/a/116442990350221,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10月18日。

孙文中:《创新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路径选择——基于新发展主义的视角》,《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田景娟:《精准扶贫的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分析——基于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调查》,《当代经济》2015年第33期。

王兴国、王新志:《农业龙头企业扶贫的理论阐释与案例剖析》,《东岳论丛》2017年第1期。

王蔚:《“公平贸易”:扶贫新概念》,《文汇报》2017年9月19日,第1版。

王宇、李博、左停:《精准扶贫的理论导向与实践逻辑——基于精细社会理论的视角》,《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向德平、黄承伟:《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2015)——市场主体参与扶贫专题》,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徐志明:《扶贫投资低效率与市场化反贫困机制的建立》,《乡镇经济》2008年第9期。

徐永光:《公众对道德消费的文化准备不足》,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01203/11089050855.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2月3日。

徐月宾、刘凤芹、张秀兰:《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姚迈新:《对扶贫目标偏离与转换的分析与思考——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中的制度及行动调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杨浩、汪三贵:《“大众俘获”视角下贫困地区脱贫帮扶精准度研究》,《农村经济》2016年第7期。

杨洋:《企业聘用贫困人口政府给予贴息贷款》,《襄阳日报》2016年12月1日,第6版。

万广华、张藕香、伏润民:《1985~2002年中国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趋势、起因和政策涵义》,《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3期。

王萌萌:《社会企业参与扶贫的现实价值、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兵团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

王雨磊:《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6期。

汪三贵:《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汪伟楠:《社会企业与扶贫领域的社会创新探析——以格莱珉银行与友成普融公司为例》,《新西部》2013年第29期。

赵晶、关鑫、仝允恒:《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商业模式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10期。

赵长吻、郭晓鸣:《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6期。

赵慧峰、李彤、高峰:《科技扶贫的“岗地模式”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2期。

赵晓峰、邢成举:《农民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4期。

张全红:《中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减少的经验分析》,《经济评论》2010年第2期。

张琦:《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激励与动力机制研究——以陕西省“府谷现象”为例》,《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第4期。

张瑜、李东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参与式”供给的效果评价——以宁夏扶贫与环境改造中心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15期。

郑瑞强、王芳:《社会企业反贫困作用机制分析与发展策略探讨》,《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第2期。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调研组:《引入扶持龙头产业,通过产业引导农民尽快脱贫——对甘肃庆阳精准扶贫的调查》,《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8期。

Acharya,Meena,“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Le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Nepal”,in Bhatachan,Krishana B.and Chaitanya? Mishra(eds.),(Kathmandu:Central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1997),pp.69-99.

Advani,A.,“Industrial Clusters:A Support System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No.32,World Bank,Washington,DC,1997.

Aghion,P.,Bolton,P.,“A Theory of Trickle-d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64(2)(1997):151-172.

Agyapong,Daniel, “Micro,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ctivities,Income Level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Ghana—A Synthesis of Related Literature”,(2010):196-205.

Ahluwalia,M.S.,Carter,N.G.,Chenery.H.B.,et al.,(World Bank,1979).

,“The Role of SM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Nigeria”,(2007): 124-131.

Aminuzzaman,Salahuddin,“NGOs and the Grassroot Base Local Government in Bangladesh:A Study of Their Institutional Interaction”,in Farhad,Hossain.,Susanna,Mylllyla(eds.),(Helsinki: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Finland,1998),pp.84-104.

Barrett,C.B.,“Food Aid Effectiveness:it's the Targeting,Stupid!”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2002.

Beck,T.,Demiruc-Kunt,A.and Maksimovic,V. “SMEs?Growth and Policies Work?”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No.268,2004.

Beilefeld,W.,Murdoch,J.C.,Waddell P.,“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s and Distance on Profit Location”, 2(1997):207-225.

Besley.T.,Coate,S.,“The Design of Income Maintenance Programmes”,(1995):187-221.

Blowfield,M.E.,Dolan,C.“Fairtrade Facts and Fancies:What Kenyan Fairtrade Tea Tells Us About Business' Role as Development Agent”,(2010):143-162.

Brown,I.David, ,In Proceedings of the ANGOC Regional Seminar on NGO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Asia(Manila:ANGOC,1988),pp.25-27.

Brown,L.David.and Korten,David C.,“Working More Effectively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n Samuel?Paul and Arturo?Israel(eds.),(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1),pp.44-93.

Borzaga,C.,Spear,R.,(eds.),,Trento,italy,2004.

Bourguignon,F.,“The Poverty Growth Inequality Triangle”,Indian Council for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New Dehli Working Papers,2009.

Clark,J.“The State,Popular Participation,and the Voluntary Sector”,(1995):593-601.

Coady,D.,Grosh,M.and Hoddinott,J.,“Targeting Outcomes Redux”,(2004):61-85.

Coltfelter,C.T.(ed.),(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Cook,P.and F.Nixon, “Finance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Development”,DPM,University of Manchester,Finance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Programme Working paper Series,Paper No.14,2000.

Dacanay,M.L.M.(ed.),,Makati City:As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nd Conference of Asian Foundations and Organizations,2004.

Dacanay,M.L.M.,“Social Entrepreneurship:An Asian Perspective”,in Robinson et al.(eds),(Palgrave Macmillan,2009)

Dart,R.,“The Legitimacy of Social Enterprise”,(2004):411-424.

Datt,G.and Ravallion,M.,“Is India's Economic Growth Leaving the Poor Behind?”(2002):89-108.

Dees,J.G.,“The Social Enterprise Spectrum:Philanthropy to Commerce”,(1996):1-15.

Dey,P.,C.Steyaert,“The Politics of Narrat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2010):85-108.

DFID,,London:DFID(2004).

Dhakal,T.N.,“Dynamics and Drawbacks of SWC'S Promotional Support to NGOs in Nepal”,(1999):304-313.

Diochon,M.,“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Effectiveness in Poverty Alleviation:A Case Study of a Canadian First Nations Community”,(2013):302-330.

Edwards,M.,Hulme,D.,“NGOs Performance-What Breeds Success? New Evidence from South Asia”, (1999):361-374.

Fan,S.,Hazell,P.and Thorat,S.,“Linkages between Government Spending,Growth and Poverty in Rural India”,Research Report 110,Washington,DC:IFPRI,1999.

Fan,S.,Zhang,L.,Zhang,X.,Growth,“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The Role of Public Investments”,Research Report125,Washington,DC:IFPRI,2002.

Fans,Jitsuchon,S.and Methakunnavut,N.,“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Investment for Reducing Rural Poverty in Middle-income Countries:The Case of Thailand”,DSGD Discussion Paper 7,Washington,DC:IFPRI,2004.

Fan,S.,Zhang,X.and Rao,N.,“Public Expenditure,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Rural Uganda”,DSGD Discussion Paper 4,Washington,DC:IFPRI,2004.

Fields,G.S.,Mitchell,O.S.,“The Effects of Social Security Reforms on Retirement Ages and Retirement Incomes”,(1984):143-159.

Fotheringham,S.,Saunders,C.,“Social Enterprise as Poverty Reducing Strategy for Women”,(2014):176-199.

Fotheringham,S.,(Ph.D.diss.,University of Calgary,2016).

Foroogh Nazari Chamaki, (Ph.D.diss,Easetern Mediterranean University,2015).

Fowler,A., (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1997).

Fowler,A., “NGO Futures:Beyond Aid:NGDO Values and the Fourth Position”,(2000):589-605.

Gebremarian,G.H.,Gebremedhin,T.G.,and Jackson,R.W.,,The paper at the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Denver,Colorado,2004.

Ghimire Jagadish,,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Service Association,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GOs Activies in Nepal(Kathmandu:Community Development Service Association,1999),pp.7-8.

Goldsmith A.A.,“Profits and Alms:Cross-sector Partnerships for Global Poverty Reduction”,(2011):15-24.

Gomanee,K.,Morrissey,O,Mosley,P.,Verschoor,A.,“Aid,Pro-poor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Welfare”,( Nottingham:University of Nottngham,CREDit,2003).

Harrod,R.F.,(London:Macmillan,1948);Doma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Heeks,R.,Arun,S.,“Social Outsourcing as A Development Tool:The Impact of Outsourcing it Services to Women's Social Enterprises in Kerala”,(2010):441-454.

I.Christopher Imoisil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4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30th Annual General Meeting of the Caribbean Confederation of Credit Unions,CCCU,at the Maho Beach Resort,St.Maarten,Netherlands Antilles,West Indires,on Wednesday,2001).

Karnani,“A Failure of the Libertarian Approach to Reducing Poverty”,(2010):5-21.

Keynes,J.M.,(London:Macmillan,1936).

Klasen,S.,“Economic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MeasurementIssues Using Income and Non-income Indicators”,(2008):420-445.

Lars Lvar Berger and Espen Viianger,“Business Development for Poverty Reduction”,Norwegian Church Aid,2015.

Lee,M.,Wolch,J.R.,Walsh,J.,“Homeless Health and Service Needs:An Urban Political Economy and Service Distribution”,in R.Kearns,W.Gesler(eds), (New York: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99)pp.120-142.

Liebman,J.B,(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2011).

Lodge,G.C.,Wilson,C.,“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Global Poverty Reduction”,(2006):17-25.

Lombard,W.,VanWyk,R.,“The Housing Development NGOs Offering Hous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mes in South Africa”,(2001):28-36.

London,T.,“Improving the Lives of the Poor?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a Base-of-the Pyramid Perspective”,(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2007).

London,T.,“The Base-of-the-pyramid Perspective:A New Approach to Poverty Alleviation”,in Solomon,G.T.(ed.),(2008).

London,T.,Hart,S.L.,“Reinventing Strategies for Emerging Markets:Beyond the Transnational Model”, (2004):350-370.

London,T.,Rondinelli,D.A.,“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Managing Tensions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lliances with Corporations”,(2003):28-35.

Mariam,D.G.,,http://www.oikocredit.ca/,最后访问日期:2014年7月8日.

Mair,J.,Marti,I.,“Entrepreneurship in and around Institutional Voids:A Case Study from Bangladesh”,,24(5)(2009):419-435.

Mair,J.Robinson and K.Hockerts (eds.),(Hampshire and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6).

Margolis,J.D.,Walsh,J.P.,“Misery Loves Companies:Whither Social Initiatives by Business?”,(2003):268-306.

Massetti,B.,“The Duality of Social Enterprise:A Framework for Social Action”,(2012):50-64.

Mason,C.,Kirkbride,J.,Bryde,D.,“From Stakeholders to Institutions:The Changing Face of Social Enterprise Governance Theory”,(2007):284-301.

Meyer,K.E.,“Perspectives o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 Emerging Economies”,(2004):259-277.

Mill,J.S.,(Fairfield,NJ:Augustus M.Kelley,1848),p.969.

Millar,C.C.J.M.,Ju C.,Chen,S.,“Global Strategic Partnerships Between MNEs and NGOs:Drivers of Change and Ethical Issues”,(2004):395-414.

Mohanan,S.,“Micro-credit and Empowerment of Women-role of NGOs”,Yojana,2000.

Mukras,M.S.,“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Strengthen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2003):58-69.

Mullineus,A.W.,“The Funding of Non-financial Corporations (NFCs) in the EU (1971-1993):Evidence of Convergene”,Mimeo,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Birmingham,1997.

Neck,H.,C.Brush and E.Allen,“The Landscap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2009):13-19.

Nickson,Andrew,“The INGO Percep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Nepal”,(1992):41-64.

Pandey,Shushil Raj D,“Exploring Civil Society in Nepali Context:Are We Casually Donning Another Hat?”kathmandu:The Telegraph(2000).

Pandey,N.P.,“NGO/INGO le kun rupma sahayog gariraheka chhan bhanekurako sahi Aakalan huna sakekeo chhaina”,(1999):8-9.

Pascale Josssart-Marcelli,Jennifer R.Wolch,“The Intra Metropolitan Geography of Poverty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Southern California”,(2003):70-96.

Polak,P.,“Out of Poverty-What Works When Traditional Approaches Fail”,Berret Kochler Publishers.Inc.San Francisco,2003.

Porter G.,“NGOs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a Globalizing World:Perspectives from Ghana”,(2003): 131-145.

Prahalad,C.K.,“The Innovation Sandbox”,Strategy&Business1(2006):62-71.

Prahalad,C.K.,(New Jersey: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2009).

Prahalad,C.K.,Hammond,A.,“Serving the World's Poor,Profitably”,(2002):48-57.

Prahalad,C.K.,Hart,S.L.,“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2002):2-14.

Putnam,R.,Leonardi,R.Nanetti,R.,(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Qureshi,S.K.,Ghani,E.,“Employment Generation in Rural Pakistan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Rural Industrialization:A Preliminary Analysis”,(1989):587-402.

Quarter,J.,Mook,L.,Armstrong,A.,(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9).

Ravallion,M.,“The Pattern of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Original Research”,(2010):2-16.

Ravallion,M.and Chen,S.,“Measuring Pro-poor Growth”,Economics Letters 78(2003):93-99.

Richard H.Adams Jr.Economic Growth,“Inequality and Poverty:Estimating the Growth Elasticity of Poverty”,World Development 12(2004):1989-2014.

Riddel,R.C.,Robinson,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Ridley-Diff,Rory,and Mike Bull,,(London:Sage,2011).

Roemer,M.,Gugerty,M.K.,“Does Economic Growth Reduce Poverty? Technical Paper”,(1997:206-207.

Salkever,D.S.,Frank,R.G.,“Health Services”,in C.T.Clotfelter(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pp.24-54.

Sanchez,B., http://blogs.worldbank.org/dmblog/10-policy-tools-governments-are-implementing-spur-social-enterprise,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10月14日。

Shackleton,S.Policy Brief.Ameliorating Poverty in South Africa through the Natural Resource Commercialisation:How Can NGOs Make a Difference?(Ph.D.diss.,Rhodes University,2009).

Seabe,D.,The Scoio-Economic Roles of NGOs in South Arica:Specific Focus of Funder Conditions and Voluntary Failure,(Ph.D.University of the Western Cape: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11).

Seelos,C.,Ganly,K.,Mair,J.,“Social Entrepreneurs Directly Contribute to Global Development Goals”,in J.Seelos,C.Mair,J.,“Social Entrepreneurship:Creating New Business Models to Serve the Poor”,(2005):241-246.

Seelos,C.,Mair,J.,“Profitable Business Models and Market Cre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eep Poverty:A Strategic View”,(2007):49-63.

Sharagat Ali.Humayun Rashid,Muhammad Aamir Khan,“The Rol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nd Poverty in Pakistan:An Empirical Analysis”,(2014):67-80

Shivijii,I.G.,“Silences in NGO Disclourse:The Role and Future of NGOS in Africa”,Nairobi:Fahamu-Networks for Social Justice,2007.

Shyam J.Kamath,Yung-Jae Lee,Xiaotian Tina Zhang,“Social Enterprise Models:Creating the Fortune at the Base of the Pyramid”,(2013):269-292.

Simanis,E.,Hart,S.,http://www.bopprotocol.org/docs/BoPProtocol2ndEdition2008.pdf,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7月15日.

Singer,A.E.,“Business Strateg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2006):225-231.

Sirajo Abubakar Lbrahim,Zayyanu Ladan,“The Role of Small Scale Enterprises in Poverty Reduction in Rural Areas of Sokoto State”,(2014):197-203.

Simpson,J.P.,(Ph.D.diss.,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2013).

Sodhi,M.S.,Tang,C.S.,“Social Enterprises as Supply-Chain Enablers for the Poor”,(2011):1-8.

Spear,R.,“A Wide Range of Social Enterprise”,in Carol,B.,Defourny,J.,(London:Routledge,2001),pp.201-224.

Strickland,P.,http://parliament.uk/ briefing-papers/SN05758.

Suharko,,(Ph.D.NAGOYA University,2007).

UNDP,“Social Enterprise:A New Model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Employment Generation”,Bratislava,2008.

Uphoff,N.,(London:Longman,1984).

Wheeler,D.,McKague,K.,Thomson,J.,Davies,R.,Medalye,J.,Prada,M.,“Creating Sustainable Local Enterprise Networks”,(2005):33-40.

World Bank,(Washington D.C.,2008).

Zahra,S.A.,E.Gedajlovicb,D.O.Neubaumc and J.M.Shulman,“A Typology of Social Entrepreneurs:Motives,Search Processes and Ethical Challenges”,(2008):519-532.

Zhang,J.,,(Ph.D.University of Western Cape,2005).

奥利维尔·聪茨:《美国慈善史》,杨敏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耿云:《国外慈善事业简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劳伦斯·福利德曼、马克·麦加维:《美国历史上的慈善组织、公益事业和公民性》,徐家良、卢永彬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6。

彭建梅:《2013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彭建梅:《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

王名、李勇、黄浩明:《英国非营利组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王卫平等:《中国慈善史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

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群言出版社,2004。

杨昌栋:《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贡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7——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与制度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郑功成等:《当代中国慈善事业》,人民出版社,2010。

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曹刚、李顺求:《社会保障和慈善救助》,《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陈斌、陶冶:《美国家族慈善基金会:嬗变,条件与启示》,《探索》2015年第3期。

丁建定:《1870~1914年英国的慈善事业》,《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

何忠洲:《中华慈善总会的民间尝试》,《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30期。

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开发研究》2015年第2期。

拉尔夫·格茨等:《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变迁:财政和社会政策交互视角》,苏健译,《江海学刊》2015年第5期。

李韬:《慈善基金会缘何兴盛于美国》,《美国研究》2005年第3期。

李德健:《英国慈善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6。

林卡、吴昊:《官办慈善与民间慈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石国亮:《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新形式——基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实践创新的分析与展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史蒂芬·格罗斯:《德国的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及改革》,《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年第Z1期。

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30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管理世界》2008年第11期。

王震:《德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组织》,《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1期。

郑秉文:《社会保障体系的巨灾风险补偿功能分析——美国9·11五周年的启示》,《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1期。

杨利华:《美国慈善捐赠税收扣除制度的考察与思考》,《北方法学》2016年第3期。

杨团:《2017年中国慈善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赵晓芳:《德国的利益集团与社会保险制度的起源》,《兰州学刊》2012年第8期。

Alfred H.Y.Lin,“Warlord,Social Welfare and Philanthropy:The Case of Guangzhou under Chen Jitang,1929-1936”, 2(2004).

Carole Holohan,“Conceptualizing and responding to poverty in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in the 1960s:a case study of Dublin”, 1(2016).

Cheryl Lehman,(Howard House,Wagon Lane,Bingley BD16 1WA,UK,2014).

Cristian Pérez Mu?oz,Joshua D Potter,“Street-level charity:Beggars,donors,and welfare policies,” 1(2014).

Barry Hoolwerf et al.,Giving in Europe:the state of research on giving in 20 European countries:Research on Giving in Norway,https://www.dedikkeblauwe.nl/news/givingineurope.

David Owen,,(Cambridge,Belknap Press,1964).

Debra Morris,“Charities and the Big Society:a doomed coalition?”,1(2012).

Dirk Jarre,“Subsidiarity in Social Services Provision in Germany”, 3(1991). Frank G.Dickinson,The Changing Position of Philanthropy in the American Economy,http://www.nber.org/books/dick70-1.

Gino Evan Dal Po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Hardwick,David F.,Leslie Marsh,Philanthropic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the Welfare State.Conversations on Philanthropy,2012.

Jennifer E.Mosley,Joseph Galaskiewicz,“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anthropic Foundation Funding and State-Level Policy in the Era of Welfare”, 6(2015).

Jenny Harrow,Tobias Jung,“Philanthropy is Dead;Long Live Philanthropy?”,8(2011).

Johan Vamstad,Johan von Essen,“Charitable Giving in a Universal Welfare State—Charity and Social Rights in Sweden”, 2(2012).

J?rn Henrik Petersen,Klaus Petersen,S?renKolstrup,“Autonomy,Cooperation or Colonization? Christian Philanthropy and StateWelfare in Denmark”, 1(2014).

Kaspar Villadsen,“The Emergence of ‘Neo-Philanthropy’ A New Discursive Space in Welfare Policy?”, 3(2007).

Kaspar Villadsen,“Modern Welfare And ‘Good Old’ Philanthropy”, 8(2011).

Keir Waddington,Grasping Gratitude:Charity and Hospital Finance in Late-Victorian London,in Martin J.Daunton (ed.),Charity,Self-Interest and Welfare in the English Past,London,1996.

Kramer Ralph,(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Kirsten A.Gr?nbjerg,“Private Welfare in the Welfare State:Recent U.S.Patterns”, 1(1982).

Leslie Leighninger,The History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Published Online:15 July,2008.

Lester M.Salamon,Helmut K.Anheier(eds.),Global Civil Society: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Baltimore,MD:The Johns Hopkins Centre for Civil Society,1999.

Natan Meir,“From communal charity to national welfare:Jewish orphanages in Eastern Europe before and after World War Ⅰ”,,2009.

Ontario Law Reform Commission,Report on the Law of Charities,1996.

Pamala Wiepking,(a division of Nature America Inc.,2015).

Peter Dobkin Hall,Philanthropy,the welfare stat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public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1945-2000,https://sites.hks.harvard.edu/fs/phall/GHI_PAPER_8-08.pdf.

Peter Luxton,(Avebury,1990).

Pippa Coutts,Sheila Riddell,Employers' Views of Supported Employment for Disabled People in Scotland,SUSE,http://www.docs.hss.ed.ac.uk/education/creid/Reports/29_EHRC_SupportedEmployt_FinalRpt.pdf.

Pound John,(Essex:Longman,1982).

Rowan Gaither,“Private Philanthropy and Human Welfare,” 2(1955).

Sarah Flew,“Unveiling the Anonymous Philanthropist:Char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2015).

Sarah L.Pettijohn et al.,Nonprofit-Government Contracts and Grants:Findings from the 2013 National Survey,https://www.urban.org/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24231/412962-Nonprofit-Government-Contracts-and-Grants-Findings-from-the-National-Survey.PDF.

Shepard B.Clough,“Philanthropy and the Welfare State in Europe”,1(1960).

Staffan F?rhammar,“Scientific Philanthropy and Welfare Politics of Solidarity:A discussion of the roots of the Swedish welfare state”, 1(2016).

Sue Kirvan,Alan Tuckman,“The reluctant philanthropists:Thatcherism,the butter mountain and the welfare state”, 21(1987).

Tanya Evans,“Working towards the ‘welfare of the world’:Britishimperial networks of philanthrop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1(2016).

Theo N.M.Schuyt,“Philanthropy in European welfare states:a challenging promise?”, 4(2010).

Tommy Bengtsson,(Berlin,1994).

TNM Schuyt,“Philanthropy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western European ‘welfare state’ model”, 1(2001)

Waldemar A.Niels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2).

尼尔·弗雷格斯坦:《美国产业结构转型:1919~1979年大公司多部门化的制度解释》,载沃特尔·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高攻敬:《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现状、困境及政策思路》,《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李莉:《社会保障改革中的类社区基金会的成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刘建文:《社区基金会:促进社区自治发展的新思路——产生、特征、本土化建设策略及其意义》,《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饶锦兴、王筱昀:《社区基金会的全球视野与中国价值》,《开放导报》2014年第5期。

孙倩:《美国的社区基金会介绍》,《社区》2003年第7期。

王巍:《社区基金会:社区自治发展的新思路》,《宁夏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徐宇珊、苏群敏:《社区基金会的形与神》,《中国社会报》2015年5月13日。

徐家良、刘春帅:《资源依赖理论视域下我国社区基金会运行模式研究——基于上海和深圳个案》,《浙江学刊》2016年第1期。

资中筠:《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的演变》,三联书店,2015。

赵晓明:《社区基金会如何畅通居民参与的“源头活水”》,《中国社会组织》2017年第19期。

Lili Wang,Elizabeth Graddy & Donald Morgan,“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based foundations in East Asia”, 8(2011):1157.

Taylor,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