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图书
The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city: Based on Cases
[内容简介] 本研究基于国际应急管理前沿理论,结合我国应急管理实践,建立了以突发事件预防准备、应急处置、恢复重建为主要内容的评估指标,构建了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特征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本研究基于案例分析视角,对照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选取经典案例,分析评估该案例在这一指标下应急管理的现状及其能力,并结合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应急管理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编委会
后记
第一章 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
第一节 应急管理中的评估
一 什么是评估
(一)评估的定义
(二)评估的目的
二 公共管理中的评估
1.分析评价
2.改进优化
3.引导作用
4.沟通作用
三 应急管理中的评估
第二节 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研究综述
一 海外应急管理评估工作经验
(一)美国应急准备能力评估体系
(二)日本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体系
(三)中国台湾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体系
(四)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体系比较
二 国内实践和研究
(一)我国应急管理评估工作现状
(二)我国应急管理评估研究现状
第三节 构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一 评估指标分析
二 构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1.法律法规
2.预案体系
3.监管落实
4.风险评估
5.应急队伍
6.宣教演练
7.应急保障
8.治理防范
9.监测预警
10.应急处置与救援
11.公共信息管理
12.危机沟通
13.社会参与
14.恢复重建
三 基于案例分析的评估
第二章 法律法规:应急管理的依据和准则
第一节 法律法规缺失带来管理难题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缺乏准确界定企业和政府责权关系的法律规范
(二)在《应对法》框架下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四 案例总结
第二节 有法必依方能发挥法律功效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执法不力助问题奶粉广泛流通
(二)法律的落实任重而道远
四 案例总结
第三节 法律体系需要与时俱进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无法被执行的法律亟须修订
(二)符合现实需求的法律才是善法
四 案例总结
第三章 预案体系:有规划的应急管理
第一节 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是其发挥作用的保障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预案要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针对不同事件的应急预案要体现灵活性、特殊性
(三)从美国洛杉矶地震应对看预案的针对性
四 案例总结
第二节 落实执行是预案之魂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预案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二)结合当地实际,切实落实改进预案
四 案例总结
第四章 监管落实:执行能力的体现
第一节 层级式管理导致效能衰减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层层转包层层减弱的安全责任
(二)层级式安全管理效能衰减分析
四 案例总结
第二节 过程性日常监管重于认证审批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1.GMP认证过程
2.采购环节
3.原料检验环节
三 案例分析
(一)GMP认证流于形式
(二)政府的日常监管职责如何履行
四 案例总结
第五章 风险评估:目标聚焦和集中力量
第一节 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的基础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被漠视的洪水风险
(二)风险识别的方法
四 案例总结
第二节 落实综合风险分析减轻灾害损失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从历史资料看西南旱灾
(二)风险分析可以评估风险的可接受程度
(三)正视极端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四 案例总结
第三节 危害评估是灾害预警的基础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风险危害性分析是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危害评估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
四 案例总结
第四节 风险告知确保风险评估结果被知晓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1.风险评估的缺位
2.政府对于属地央企可能造成的危害缺乏认知
3.民众对风险缺乏认知
三 案例分析
(一)高危行业有告知风险的义务
(二)法律保障民众的知情权
(三)风险告知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四 案例总结
第六章 应急队伍:有组织的应急管理
第一节 管理队伍是应急管理的核心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训练有素的专业管理队伍是应急管理工作落实的基础
(二)应急管理队伍专职化、模块化、专业化
1.管理队伍专职化
2.管理职能模块化
3.决策支持专业化
四 案例总结
第二节 应急救援队伍是现场处置的主力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玉树地震凸显特殊救援能力不足
(二)建立符合区域特点的救援队伍
四 案例总结
第三节 志愿者队伍是应急管理的有效补充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民间消防队如何有效补充消防救援力量
(二)建立属地化的应急志愿者队伍
1.应急志愿者队伍属地化
2.制度保障志愿者队伍的身份
3.系统的专业培训提升志愿者能力
四 案例总结
第七章 宣教演练:处置能力的提升
第一节 灾害现场“准专业”人员的应急技能培训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流于形式
(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应急技能
四 案例总结
第二节 普遍提升公众的应对能力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11·15”凸显民众应对能力的缺失
(二)公众安全意识和技能的提高需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
1.有效的应急宣传教育需要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参与
2.有效的应急宣传教育需要系统实用的能力培养
3.有效的应急宣传教育需要多样化、差异化
四 案例总结
第三节 演练提升临灾应对能力
一 案例聚焦
(一)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无人伤亡
(二)英才学校地震后师生有序撤离
(三)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效果
二 案例分析
(一)演练方案的有效性
(二)把握周详安排和临场应变之间的平衡点
三 案例总结
第八章 应急保障:有准备的应急管理
第一节 保持信息通畅是通信保障的最终目标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汶川地震考验看不见的电波
1.应急通信是救援决策的依据
2.民众“报平安”需求的满足
(二)国际应急通信保障借鉴
1.强化公共通信网的应急通信能力
2.应对通信“瞬时高峰”
(三)建立专用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1.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响应、及时恢复、保障畅通”的国家专用应急通信体系
2.多专业协作保障应急通信需求
3.引导公众用合适的方式满足联络需求
四 案例总结
第二节 救援物资与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
一 案例聚焦
二 案例分析
(一)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建立
(二)构建区域化和多元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三 案例总结
第九章 治理防范:风险消减与防御能力的提升
第一节 工程防御是减少灾害发生的有效手段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科学选址能有效规避风险
(二)缜密防范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四 案例总结
第二节 生命线系统承载着城市的安全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7·21”特大暴雨灾害并非“突发”
(二)城市排水系统依然脆弱的原因
1.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缺乏与排水设施防灾能力的统筹考虑
2.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标准仍低位运行
3.对已经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采取系统、科学的治理措施
(三)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根治城市内涝
1.加快排水系统建设,适当提高排水标准
2.因地制宜,选择科学合理的排水体制
3.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雨水调蓄,应对暴雨隐患
4.积极尝试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实现动态平衡
四 案例总结
第三节 重要设施保护是减轻灾害损失的必要措施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几乎完全裸露在风险中的城市水源地
(二)水源地保护与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1.建立源水保护的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2.供水水源地需要重点保护
3.及时监测预警供水危机
(三)水源地安全由此已经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
1.水源地安全被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
2.水源地保护措施正逐步付诸实施
四 案例总结
第十章 监测预警:风险变化的掌控与告知
第一节 实时监测是准确预警的基础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1.川化集团未按规定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2.集团内监测部门没有强制执行权
3.环保部门例行监测手段落后
三 案例分析
(一)从静态检验到动态监测
(二)建立有效的监测网络体系
1.运用有针对性的监测手段
2.设定有效的监测范围
3.建立监测的分析研判模型
四 案例总结
第二节 预测预报指导减灾工作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依靠中长期预报实现地震减灾
(二)进一步发展地震预警技术
四 案例总结
第三节 预警发布应该更明确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预警无法提供应对灾害的行为指导
(二)香港预警信号发布的借鉴作用
四 案例总结
第十一章 应急处置与救援:紧急事件的及时响应
第一节 应急决策指挥的基本原则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1.群众安全转移,消防队员却不幸遇难
2.爆炸事故的处置不当,导致松花江严重污染
3.处置尚未结束不能急于清理现场
三 案例分析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安全性原则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科学性原则
(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程序性原则
四 案例总结
第二节 应急快速评估增强决策依据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1.强化震情会商和预测分析
2.房屋快速检测与评估
三 案例分析
(一)应急评估是应急救援与处置的基础
(二)应急评估是最优化利用应急资源
(三)应急评估需要标准化规范化进行
四 案例总结
第三节 跨区域应急联动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1.信息不畅通,导致区域间交通无法衔接
2.条块协调能力不足
3.区域应急联动缺失
三 案例分析
(一)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尚未建成
(二)日本区域灾害应急联动模式借鉴
1.以灾害区域为主导的应急联动模式
2.以行政区域为主导的地区应急联动模式
3.以救援为主导的应急救援联动模式
(三)建立健全我国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
1.依托现有资源,构建区域应急管理机制
2.建立“多层次、网络状”的区域应急管理体制
3.建立沟通、协调、支援的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
四 案例总结
第十二章 公共信息管理:回应公众的需求
第一节 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收集与报送机制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不明原因疾病的上报制度有待完善
(二)建立广泛的公共信息上报渠道
四 案例总结
第二节 基于公共信息管理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新闻发布会应以公众利益为中心
(二)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原则
四 案例总结
第三节 从公众角度把握信息公开的度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抢盐风波,败也信息成也信息
(二)谣言如何能止于“治”者
四 案例总结
第四节 信息发布的时机选择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拖延并不能解决问题
(二)信息发布贵在时效
四 案例总结
第十三章 危机沟通:理解与认同的桥梁
第一节 基于信息共享的跨组织沟通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各种被延迟的沟通
(二)建立信息共享的沟通协调机制
四 案例总结
第二节 媒体是沟通桥梁而不是洪水猛兽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真相比什么都重要
(二)与媒体一起工作
四 案例总结
第三节 组织与民众应进行有效的沟通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1.第一阶段危机萌发期:2011年9月以前
2.第二阶段相对平缓期:2011年9~11月
3.第三阶段危机升级期:2011年11~12月
4.第四阶段危机解决期:2012年1月以后
三 案例分析
(一)被沟通放大的社会风险
(二)充分考虑风险的社会放大效应
四 案例总结
第四节 网络为双向沟通搭建平台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沟通互动中体现执政智慧
(二)正视政府、媒体和民众的三方互动
四 案例总结
第十四章 社会参与:社会共同体的责任
第一节 社会组织在应急管理中起重要作用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社会组织参与灾后援助的困境
1.社会组织应保持其独立性
2.本地社会组织应借力发展
3.社会组织应有可靠的资金保障
(二)明确社会组织在灾后重建不同阶段的作为
1.社会组织应有序地进入灾区提供服务
2.社会组织和政府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
四 案例总结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不可替代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企业家缘何缺少“道德的血液”
(二)HACCP助企业把守社会责任的每一道关卡
四 案例总结
第三节 灾害保险制度分担灾害损失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1.保险赔付问题
2.投保限制问题
3.保险公司理赔能力问题
三 案例分析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不同模式
(二)国际灾害保险经验的借鉴
四 案例总结
第十五章 恢复重建:日常生活回归与提高
第一节 事故报告要兼备客观性和可读性
一 案例聚焦
二 案例分析
(一)事故调查报告需要充分反映客观事实
1.事实细节比结论性的话语更具有说服力
2.贴近生活的描述远比枯燥的数据更能让人了解真相
3.查清遇难者的死因为日后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二)事故报告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平衡
三 案例总结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规范化
一 案例聚焦
1.灾后救助标准的制定和救助资金的发放
2.民间资源通过政府和社会组织流入灾区
二 案例分析
(一)社会救助的规范化问题
1.灾害救助标准的统一
2.社会资金的规范使用
(二)规范社会救助的主体和客体
1.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
2.政府和社会资本划清界限
三 案例总结
第三节 心理重建应贯穿恢复重建始终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心理援助要符合灾害心理发展规律
1.危机干预专业力量严重匮乏
2.救援力量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
3.心理援助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
(二)重视长期的心理重建
1.建立持续性关注的制度保障
2.普及民众心理知识
3.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四 案例总结
第四节 重建,灾区复兴之路
一 案例概述
二 案例聚焦
三 案例分析
(一)中国式资源协调和区域互助模式
优势一:责任明确,平行化模式拉近中西部距离
优势二:软硬结合,灾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问题一:“援建方中心”色彩浓重
问题二:资金使用不规范
(二)走好灾区复兴之路
原则一:以“受援助者”为中心
原则二:以未来灾害的防范为目标
原则三:以发展的眼光统筹协调
四 案例总结
结束语
[1]Ian I. Mitroff. Managing Crisis before Happened [M]. 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1.
[2]Ramsay Cameron G. Protection Your Business:From Emergency Planning to Crisi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999,65(1-2):131-149.
[3]Steven Fink. 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 [M]. 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
[4]〔日〕平田直、佐竹健治、目黒公郎等.巨大地震·巨大津波——東日本大震災の検証[M].朝倉書店,2011.
[5]〔日〕小川和久.ロサンゼルス(LA)危機管理マニュアル[M].东京:株式会社集英社,1995.
[6]〔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王奔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美〕艾伦·杰伊·查伦巴.组织沟通[M].魏江,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8]〔美〕彼得·罗西,等.项目评估:方法与技术(第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边慧敏,等.灾害应对中的社会管理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步淑段,秦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2):90-92.
[11]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5):82-90.
[12]陈霞.从西南旱灾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完善[J].中国商界,2010,(5):46-48.
[13]陈瑜平.应急预案编写应做到“三个明确”[J].应急救援,2005(2):41-42.
[14]崔丽,田文生.制度·人·井:开县特大井喷案庭审三问[J].安全与健康,2004(17):11-12.
[15]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6]邓国胜.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7]邓云峰.城市重大事故应急演习方法研究——演习目标及其评价准则[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2):16-20.
[18]丁辉.加强风险管理推进安防建设[J].中国安防,2009(3):17-19.
[19]丁一.民间组织在灾后农村社区重建中的作用探析——基于成都市灾区重建调查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9(9):77-81.
[20]丁一鹛.中美急救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35-36.
[21]董鹏,等.基于直觉模糊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估[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9(9):425-428.
[22]杜涛.从爆炸事件看医院危机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06(5):92.
[23]段华明.灾难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减灾,2007(5):51.
[24]〔美〕多丽斯·A.格拉伯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5]樊琨,等.北京市1646例突发事件患者的特点分析及现场分流处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2):1067-1070.
[26]方菲.台风凸现农业巨灾保险需求[J].新安全,2005(10):48-51.
[27]冯毅翀,等.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服务的人类学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院),2010(2):40-41.
[28]高建国,等.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历史和现状[J].国家地震动态,2005,316(4):5-12.
[29]高伟.上海市农业保险调研报告[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32(6):101-104.
[30]高旭,等.风险沟通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5):148-152.
[31]葛全胜,等.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2]郭岚.中国特色的对口援建:成就、问题与政策建议[J].西南金融,2010,351(10):45-47.
[33]郭太生,等.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社会背景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7(3):133-139.
[34]韩淑云.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减灾,2007(6):22-23.
[35]何灿,李静.社会多元治理视角: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效能分析[J].创新,2011(3).
[36]胡颖廉.FDA监管政策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1):133-139.
[37]黄豁,陈敏.井喷事故:突发灾难再检讨[J].瞭望,2004(1):22-25.
[38]贾海江,等.基层应急体系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6):39.
[39]贾群林,郑荔.德国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社会减灾的生力军[J].城市减灾,2008(5):24.
[40]江川.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案例与启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1]江田汉,等.基于风险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方法[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25-31.
[42]〔美〕金斯伯格.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3]〔美〕卡斯·R.桑斯坦.谣言[M].中信出版社,2010.
[44]雷晓康,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45]李博.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状研究[J].新闻世界,2010(4).
[46]李瑞昌.危机、安全与公共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7]李亚萍,于海.第三域的兴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8]李云龙,开县重大井喷责任事故的文化成因剖析[J].企业文化,2004(21):97-99.
[49]刘洪涛.从汶川地震看新闻传播理念变化[J].新闻爱好者,2009(10):35-36.
[50]刘康,等.基于安全社会学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剖析——以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为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9):85-88.
[51]刘萍,刘振磊.法律执行异化的预防与矫正[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4):84-87.
[52]刘锐.微博意见领袖初探[J].新闻记者,2011(3):57-69.
[53]刘铁民,等.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框架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6):174-178.
[54]刘霞.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食品安全问题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493(2):354.
[55]刘新建,陈晓君.国内外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综述[J].燕山大学学报,2009,33(5):271-275.
[56]刘滢.他们是怎样“粉碎”核辐射谣言的?——民间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的启示[J].中国记者,2011(4):86-87.
[57]刘正奎,等.我国灾害心理与行为研究[J].心理学科进展,2011,19(8):1091-1098.
[58]刘正奎,等.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援助的探索与挑战[J].中国软科学,2011(5):56-64.
[59]林闽钢,战建华.灾害救助中的 NGO参与及其管理——以汶川地震和台湾 9·21大地震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0,297(3):98-103.
[60]龙小霞,等.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J].灾害学,2006(9):81-84.
[61]〔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62]吕超.国外减灾综合能力建设[J].经济师,2009(5):26-27.
[63]〔加〕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庞诗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4][英]迈克尔·里杰斯特.危机公关[M].陈向阳,陈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65]毛劲歌,蒋义龙.从南方雪灾看我国公共危机预控机制问题[J].求索,2008(5):64-65.
[66]缪德骅.再读GMP[J].上海医药,2006,27(10):437-439.
[67]〔美〕诺曼·R.奥古斯汀.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8]欧阳景根.国家能力研究:应对突发事件视野下的比较[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69]彭迎春,等.特殊人群的急救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097-1099.
[70]蒲实,廖祖君.灾后重建四大难题亟待破解[J].农村经济,2010(7):14-17.
[7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释义及使用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72]任常兴,吴宗之,刘茂.城市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2):102-106.
[73]任军.试论中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调适[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6):15-16.
[74]桑启源.浅析危机管理的分析路径——以重庆开县“12·23”井喷事故为例[J].经济关注,2007(18):41.
[75]闪淳昌.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2):8-11.
[76]闪淳昌,等.襄汾“9·8”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处置过程回顾与总结[J].中国应急管理,2011(10):13-18.
[77]佘伯明.国外巨灾保险模式分析与我国巨灾保险体系构建[J].生产力研究,2009(13):135-137.
[78]沈寨.从“依法求治”到“以治成法”[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24.
[79]石国亮.国外政府信息公开探索与借鉴[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80]粟歆.谁来为灾难买单:关于巨灾保险研究的文献综述[J].成人高教学刊,2010(3):19-21.
[81]宋映泉.校舍安全何以保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0):48-52.
[82]唐钧,杨兴坤.城市应急管理的能力评估[J].中国减灾,2010(6):43-45.
[83]唐克旺.我国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1(2):30-31.
[84]唐敏康,赵玲.城市灾害应急救援管理探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4):62-64.
[85]滕五晓,加藤孝明.日本地震灾害保险体制的形成及问题[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4):93-99.
[86]滕五晓.日本灾害对策体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7]滕五晓.日美地震灾害紧急对应对中国灾害应急体制建立的启示[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24(3):323-328.
[88]滕五晓.公共安全管理中地方政府的责任及其作用[J].社会科学,2005(12):65-66.
[89]滕五晓.地方政府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以灾区某市政府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为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2):230-236.
[90]滕五晓,夏剑霺.基于危机管理模式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2):22-26.
[91]滕五晓.阪神大地震如何重塑日本[J].人民论坛,2011(7):79.
[92]滕五晓,万蓓蕾,构建风险管理型综合减灾体制——走出依赖灾害预防型防灾救灾政策误区[M]//2010 两岸社会福利学术论坛·灾害救助与社会工作,2011:39-46.
[93]滕五晓.社区安全治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94]童星.社会学风险预警研究与行政学危机管理研究的整合[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6-70.
[95]尤建新,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非工程防灾减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5):194-198.
[96]王宏伟,杨傲.我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减灾,2007(12):17.
[97]王宏伟.试析汶川震后的恢复与重建[J].中国应急救援,2009(1):4-7.
[98]王慧彦,李志伟.2008年雪灾的原因及日本应急制度给我国的启发[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6):47-50.
[99]王丽莉.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体系的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00]王万华.略论我国社会预警和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现状及其完善[J].行政法学研究,2009(2):5-6.
[101]王小霞,郗恩崇.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的启示[J].交通企业管理,2008(10):6-7.
[102]汪秀丽.2008年南方雪灾反思——电力系统[J].水利电力科技,2008,34(6):27-35.
[103]王智明.矿山尾矿库事故预防措施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0,22(1):210-213.
[104]〔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谢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5][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06]邬泽天,杨梅.依法治国与法律的执行力[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7):205.
[107]吴江.公共危机管理能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108]吴东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力[J].沈阳干部学刊,2010(4):9-10.
[109]吴新燕.美国社区减灾体系简介及其启示[J].城市与减灾,2004(3):3.
[110]吴宗之,等.基于模糊集值理论的城市应急避难所应急适应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6):100-103.
[111]夏保成.美国公共安全管理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112]夏保成,等.突发事件应急演习与演习设计[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113]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4]肖永清.焊接作业安全预防措施[J].安全园地,2010(11):26-28.
[115]肖鹏英.危机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16]谢传海.法律执行力及效力功能[J].中国技术监督,1995(4):8.
[117]谢迎军.国内外应急管理发展综述[J].电信科学,2010(12):28-32.
[118]徐永祥.建构式社会工作与灾后社会重建:核心理念与服务模式——基于上海社工服务团赴川援助的实践经验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
[119]颜浓秋.灾后心理援助小组工作理论与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120]杨青,田伊林,宋英华.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3):103-107.
[121]杨然.汶川震后对提高通信网络应对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现代电信科技,2008(6):1-5.
[122]杨秀彬,等.玉树石渠等高寒民族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和建议[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8):13-14.
[123]杨用君,等.新形势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7,9(6):51-52.
[124]杨子健,李威.发挥国家物资储备优势,参与救灾物资储备[J].宏观经济管理,2007(9):20-21.
[125]于爱敏,等.谈我国污染源在线监控与预警系统建设的主要问题[J].北方环境,2010,22(4):91-94.
[126]张欢.应急管理评估[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127]张凯,张建新.5·12灾后心理援助行动纪实:服务与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28]张力军.认清形势总结经验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J].环境保护,2011(22):8-12.
[129]张维平.完善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制度体系[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2):35.
[130]张鲜华.食品安全关键CSR议题的信息披露研究——基于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网站的内容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2):76-82.
[131]张勇,等.1985~2005年中国城市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不完全统计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2):79-84.
[132]张永理,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33]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4]赵杰,等.美国FDA药品风险预警系统简介与启示[J].上海医药,2011,32(10):508-510.
[135]赵敏.NGO在救灾重建中的成长契机[J].人民论坛,2011,343(10):58-59.
[136]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37]〔美〕珍妮·X.卡斯帕森,罗杰·E.卡斯帕森.风险的社会视野(上):公众、风险沟通及风险的社会放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138]周海生.论公共危机中的信息管理[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4):54-58.
[139]朱晨海,曾群.结果导向的社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研究——以都江堰市城北馨居灾后重建服务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3):63-68.
[140]朱陆民,董琳.我国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探析[J].行政管理改革,2011(6):57-58.
[141]朱瑞博.领导者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研究——以吉林石化爆炸级水污染危机为例[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7(9):115-122.
[142]朱谦.环境知情权的缺失与补救——从开县井喷事故切入[J].法学,2005(6):60-66.
[143]朱希峰.平等合作:从灾后重建看政府与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伙伴关系[J].社会,2009(3):183-188.
[144]朱正威,胡增基.我国地方政府灾害管理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以美国、日本为鉴[J].学术论坛,2005(5):47-53.
[145]邹铭,等.自然灾害救助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146]邹泽燕,王波.论地震灾害中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现代商业,2011(2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