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66

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图书

Ethno-linguistic Studies in China

SSAPID:101-3799-2163-10
ISBN:978-7-5097-0249-9
DOI:
ISSN:
关键词:

民族语言

[内容简介] 中国民族语言学旨在调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现状,描写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则,比较不同语言结构的异同和系属关系,阐述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语言发展,探索语言文字的产生、变异、接触、演化和消亡的规律,研究语言规划和语言文字应用。本书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少数民族语言结构、语言比较、语言接触及语言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藏缅语、苗瑶语、侗台语、南亚语、突厥语、蒙古语、满-通古斯语等语族或语系的主要语言。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民族学人类学系列
编 辑:张晓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二

 序一

 总序

 语言结构:语音·词汇·语义

  关于现代锡伯语口语辅音系统

   一 现代锡伯语口语单辅音音位的研究及其分析

   二 现代锡伯语口语单辅音系统及其实例

   三 现代锡伯语口语的复辅音及其实例

   四 结束语

  土家语句子中的选择性语流变调

   一 语流变调现象及其类别

    (一)第一类

     1.sha44“喜欢、想要……”

     2.ta44“没……”

     3.?i44thai24“非常……,很……”

     4.nie44“更……”

     5.la44“正……”

     6.po44“……着”

     7.po44?i44“……了”

     8.tiu44“……来、起来”

    (二)第二类

     1.tha41“在……旁边”

     2.po44“往、向、给、替、为……”

     3.lie44“从、在……”

     4.nie44“……的”

    (三)第三类

     1.pu44“个”

     2.??41“个(人)”

     3. “只、头、个”

     4.ts?44“根、条、袋”

   二 语流变调的规律

    (一)选择性变调的规律

     1.发生选择性变调的语音条件

     2.发生选择性变调的成分类别

    (二)选择性变调的语法意义

     1.选择性变调规律和语法结构关系

     2.选择性变调规律和语法化过程

  西双版纳傣语土语词汇差异与例外

   一 傣仂话的词汇差异比较

   二 土语词汇:差异的类型分析

    (一)傣仂话异源词差异类型的结构分析

     1.语音差异

     2.词汇差异(歧义现象)

    (二)傣仂话异源词差异类型的背景分析

     1.傣仂人的饮食文化与时间观念

     2.傣仂话的用餐称谓与饮食习惯

     3.傣仂话的时间观念

   三 关于语言差异的研究方法

  傣语亲属称谓等价规则

   一 同性同胞合并规则

   二 异性同胞合并规则

   三 配偶、同胞等同规则

    (一)总则

    (二)分则

   四 第一、第二旁系等同规则

    (一)总则

    (二)分则

   五 子辈配偶、同胞等同规则

   六 第一旁系、直系等同规则

   附表

    一 高祖·玄孙类

    二 曾祖·曾孙类

    三 祖·孙类

    四 父母·子女类

    五 兄姐·弟妹类

 语言结构:语法·文字

  安多藏语代词*

   一 构成形式—特点

    (一)构成形式—语音形式

     1.单数形式

     2.双数形式

     3.复数形式

    (二)指示代词的语法特征—认知特征

     1.指示代词的语法特征

     2.指示代词的认知特征

   二 功能·用法

    (一)做主语

    (二)做宾语

    (三)做表语

    (四)做定语

   三 特殊现象

   四 来源初探

  白语大理方言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方式

   一 引言

   二 否定词的构成

    (一)单纯词

    (二)复合词

    (三)通过语音交替构成否定词

   三 否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单纯否定词

     1.mo33(mu33)

     2.

     3.pi?33

     4.p?31

     5.tsu42

    (二)复合否定词

     1.

     2.

    (三)通过语音交替构成否定词

   四 大理白语否定词和否定表达方式的特点

    (一)否定词和其他方言有较大差异

    (二)在否定词的构成中,分析方式和语音交替并存,但语音交替方式已不占优势

    (三)否定词的位置有的在动词前,有的在动词后,但以在动词后占优势

   五 结语

  论羌语的名量词*

   一 引言

   二 语义分类

    (一)类别量词

     1.通用量词“个”

     2.形状

    (二)度量词

     1.个体度量词

     2.群体度量词

   三 韵律特征及形态标志

    (一)韵律特征

    (二)形态标志

     1.格标记

     2.话题标记

   四 句法及语用功能

    (一)修饰成分

    (二)中心词及核心论元

    (三)语用功能

     1.指称性

     2.回指

     3.话题(topic)

     4.焦点(focus)

   五 名量词的来源和发展

    (一)名量词的来源

     1.同来源于原始羌语

     2.平行发展

     3.原始羌语分化后,自身发展

     4.借自西南官话

    (二)名量词的发展

   六 结语

  业隆话动词趋向范畴

   一 趋向前缀的种类和意义

   二 趋向前缀的引申意义

   三 动词与趋向前缀

    (一)不需要添加趋向前缀的动词

     1.存在动词

     2.判断动词

     3.能愿动词

   四 形容词作谓语

   五 需要添加趋向前缀的动词

   六 趋向前缀的具体用法

    (一)趋向前缀o-向上/向上游

    (二)趋向前缀na-表向下

    (三)趋向前缀ko-向里/向东/向前

    (四)趋向前缀ni-表向外/向西/向后

    (五)趋向前缀la-和vo-

   七 趋向前缀与词根结合的松紧特点

    (一)趋向前缀与词根结合的特点

    (二)同一词根与不同趋向前缀的结合

   八 趋向前缀与其他语法范畴的关系

    (一)趋向范畴与已行体的关系

   九 趋向范畴与命令式、祈使式的关系

  苗语方所题元的句法语义属性*

   一 引言

   二 方所题元的基本成分及其特征

    (一)方所题元的基本成分

    (二)方所题元成分的基本特征

   三 方所题元的句法语义属性

    (一)方所主体论元的句法语义属性

     1.范围论元的句法语义属性

     2.处所论元的句法语义属性

    (二)方所客体论元的句法语义属性

    (三)方所定语题元的句法语义属性

     1.无标记性定语题元的句法语义属性

     2.标记性定语题元的句法语义属性

    (四)方所话题题元的句法语义属性

    (五)方所焦点题元的句法语义属性

     1.非标注性方所焦点题元的句法语义属性

     2.标注性方所焦点题元的句法语义属性

   四 结语

  水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1949年前的水书研究

   二 1949~2008年的水书研究

   三 水书研究发展趋势

 语言比较与接触

  东亚语言的声调形式与对应现象

   一 声调语言状况和形成机制

   二 声调的对应关系

   三 声调对应关系的解释

   四 声调对应现象的讨论

  我国突厥语的描写和比较研究:进展、方法、问题

   一 突厥语的描写研究

    (一)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二)中国突厥语描写研究

     1.重要成果

     2.方法论

     3.理论反思

     4.理论问题

   二 突厥语的比较研究

    (一)国外突厥语比较研究简史

    (二)中国突厥语比较研究进展

    (三)关于突厥语的共时比较研究

    (四)关于突厥语的历时研究

  克木语与克蔑语的语音比较

   一 概述

    (一)克木语的语音系统

     1.主要音节的结构

     2.前置音的结构

    (二)克蔑语的语音系统

     1.主要音节的结构

     2.前置音的结构

   二 语音比较

    (一)前置音比较

     1.前置音脱落

     2.前置音与主要音节合并为一个音节

     3.前置音与主要音节衍变为两个音节的联绵词

    (二)主要音节比较

     1.声母比较

     2.韵母比较

   三 结语

  藏缅语数量短语的演变机制*

   一 藏缅语合成数词中个位数词与位数词的组合关系

    (一)错那门巴语

    (二)达让语

    (三)景颇语、藏语(安多)和嘉戎语

    (四)独龙语和彝语支、缅语支及部分羌语支语言

   二 合成数词与“数词+时间名词”的关系

   三 “数词+时间名词”向“数词+量词”的类推过程

    (一)初始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过渡阶段

    (四)完成阶段

   四 结语

  蒙古语构词后缀在农区蒙古语中的变异

   一 引言

   二 分析

    (一)蒙古语构成名词后缀在农区蒙古语中的变异

     1.由动词类构成名词后缀

     2.由静词类构成名词后缀

    (二)蒙古语构成形容词后缀在农区蒙古语中的变异

     1.由动词类构成形容词后缀

     2.由静词类构成形容词后缀

    (三)蒙古语构成动词后缀在农区蒙古语中的变异

     1.由名词构成动词后缀

     2.由形容词构成动词

   三 结语

   四 余论

  朝鲜语中借自日语的双音节汉字词

   一 借自日语的朝鲜语双音节汉字词的类型

    (一)西语日译汉字词

    (二)日语再造汉字词

    (三)原有日语汉字词

   二 借自日语的朝鲜语双音节汉字词的特征

    (一)借自日语的朝鲜语双音节汉字词的词形词义特征

    (二)借自日语的朝鲜语双音节汉字词的使用范围

    (三)借自日语的朝鲜语双音节汉字词的构词形式

   三 结束语

 语言与社会文化

  藏语元音央化的社会成因*

   一 社会系统状态与语言系统状态

   二 系统状态条件与语音分布条件

   三 元音链移与演化过程

  蒙古语马名称与蒙古族马文化

   一 马的名称及有关词语

    (一)马的基本名称

    (二)马的毛色名称

     1.单色

     2.复色词

    (三)马的步法

    (四)马具等其他名称

    (五)以马命名的有关名称

     1.以马命名的动物名称

     2.以马命名的植物名称

     3.以马命名的地名

     4.以马命名的物质名称

     5.以马命名的其它名称

   二 马名称中的文化内涵

    (一)马名称与敬语

     1.蒙古语有关行走的敬语都与马有联系

     2.出嫁、去世、洁手等敬语也与马有联系

     3.马名称与精神

     4.马名称与吉祥

    (二)从蒙古族习俗考察有关马词语的文化内涵

     1.马崇拜

     2.马与礼节习俗

     3.尚马与尚白习俗

     4.马和马具用于殉葬

     5.用法律保护马

     6.有关马为题材的游戏

     7.史诗、传说、民间文学中马成为天骑乘而被神化

     8.有关马的成语或谚语、格言

     9.马与象征数

   三 从社会经济文化角度考察有关马词语及其文化

    (一)马的社会功能

    (二)狩猎中的作用

    (三)征战中的作用

    (四)通信中的作用

    (五)赛马等文体活动中的作用

    (六)精神文化中的作用

   四 马文化比较

    (一)阿尔泰语系语言民族文化比较

     1.突厥语族

     2.满—通古斯语族

    (二)汉藏语系语言民族文化比较

    (三)印欧语系语言民族文化比较

    (四)马文化的民族特点

   五 小结

    (一)马文化是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马文化的现状及变化

     1.马文化的现状

     2.马文化的变化

    (三)马文化的保护

  从毕摩祭祀词汇看彝族宗教信仰与崇拜

   一 关于“毕摩”及其神职信仰

    (一)“毕摩”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

    (二)“毕摩”的神职信仰

   二 毕摩祭祀词汇(术语)内容与类别

    (一)作斋类

    (二)丧葬殡仪类

    (三)祭祖祭神类

    (四)享祭助法神名类

    (五)消灾祓除类

    (六)驱魔送鬼类

    (七)咒术技法类

    (八)指路送灵类

    (九)招魂类

    (十)祈福类

    (十一)占卜类

    (十二)道场法事神座图类

    (十三)祭祀仪式名类

    (十四)祭献物牲名类

    (十五)法具名称类

   三 毕摩祭祀词所映射的彝族信仰文化理念

    (一)“人神合一”信仰理念

    (二)“崇祖”信仰理念

    (三)“万物有灵”信仰理念

    (四)“鬼魂”信仰理念

  注音字母:民国时期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规划*

   一 引言

   二 方言规划的意义

    (一)注音字母中的“浊音符号”

    (二)注音字母中的“闰音符号”

    (三)《注音符号总表》和《闰音符号总表》

    (四)《全国方音注音符号总表草案》

   三 少数民族语言规划的意义

   四 余论

 后记

 Foreword of the Series

安俊:《现代锡伯语口语材料》,内部资料,1998。

朝克:《满通古诸语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朝克:《现代锡伯语口语一千句》,手稿,2003。

朝克:《现代锡伯语口语调查资料》,手稿,2001~2004。

朝克:《现代锡伯语口语调查资料》,手稿 未发,2001~2004。

关善保、吴文龄、佟玉泉、贺灵、佟克力、肖夫、何新民、奇车善等编《汉锡简明对照词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郭秀昌:《锡伯语词汇》(锡伯文版),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郭秀昌、佟清福、扎鲁阿:《现代锡伯语》(锡伯文版),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金炳喆、金宁:《锡汉会话》,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李树兰:《锡伯语概况》,《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

李树兰:《锡伯文》,《民族语文》1981年第2期。

李树兰:《锡伯语的领属范畴》,《民族语文》1982年第5期。

李树兰:《锡伯语动词陈述式的亲知口气和非亲之口气》,《民族语文》1984年第6期。

李树兰:《锡伯语状语》,《民族语文》1985年第5期。

李树兰:《锡伯语口语材料》,《民族语文》1986年第6期。

李树兰、仲谦:《锡伯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李树兰、仲谦、王庆丰:《锡伯语口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山本谦吾、服部四郎:《满语口语基础语汇集》,东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出版部,1969。

佟加·庆夫主笔《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字法》(锡伯文和汉文版),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佟加·庆夫主编《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字词典》(锡伯文版),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佟玉泉、贺灵、吴文龄、穆克登布、卡尔塔里编《锡伯语(满语)词典》(锡伯文版),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图奇春、杨震远:《锡伯语语法》,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王小虹、郭美兰:《锡伯语口语音位系统》,《满语研究》1985年第1期。

杨震远主编《锡汉教学词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早田辉洋:《关于锡伯语》(日文),《言语》1985年第7期。

早田辉洋:《北京锡伯族满语口语资料》(日文),九州大学《同窗会会报》1997年第28期。

早田辉洋:《锡伯语调查笔记》(日文),九州大学《语言学研究报告》1985年第6期。

张泰镐:《锡伯语语法研究》,油印本,2002。

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所编《锡伯语词汇调查表》,油印本,1959。

蔡培康:《武鸣壮语的连读变调》,《民族语文》1987年第1期,第20~27页。

陈康:《土家语动词将行体形态音位的变化》,《民族语文》1982年第1期,第35~41页。

陈康、彭秀模、叶德书:《土家语动词的情貌》,《民族语文》1983年第6期,第26~32页。

陈其光:《苗瑶语族语言的几种调变》,《民族语文》1989年第5期,第8~16页。

何天贞:《土家语的支属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88~101页。

瞿霭堂:《汉藏语言调值研究的价值和方法》,《民族语文》1985年第6期,第1~12页。

瞿霭堂:《论汉藏语言的声调》,《民族语文》1993年第6期,第10~19页。

瞿霭堂:《论汉藏语言的声调》(续),《民族语文》1994年第1期,第75~84页。

卢诒常:《瑶族勉语标敏方言的构词变调与构形变调》,《民族语文》1985年第6期,第16~23页。

罗安源、田心桃、田荆贵、廖乔婧:《土家人和土家语》,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石林:《侗语的变音变调现象》,《民族语文》1983年第5期,第44~52页。

田德生:《土家语概况》,《民族语文》1982年第4期,第66~72页。

田德生:《土家语四音格分析》,《民族语文》1986年第3期,30~38页。

田德生、何天贞、陈康、李敬忠、谢志民、彭秀模:《土家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叶德书、彭秀模:《土家语的语流变调》,《吉首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第40~45页。

曹成章、张元庆:《傣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刀永明(辑):《中国傣族史料辑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傅懋绩、刀世勋、童玮、刀忠强:《云南省西双版纳允景洪傣语音位系统》,《语言研究》1957年第1期。

龚荫:《中国土司制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刘援朝:《北京话与四周邻近地区四声调值的差异》,载胡明扬主编《北京话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陆志韦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巫凌云、张秋生:《西双版纳傣语文概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

周耀文、罗美珍:《傣语方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周庆生:《西双版纳傣语亲属称谓语义成分分析》,《民族语文》1990年第2期,第7~34页,第52页。

Lounsbury,F.G. 1965 Another View of the Trobriand Kinship Categries. In E.A.Hammel,(ed.),Formal Semantic Analysi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Spec.Publi.)67.5(pt.2):pp.142-185.

格桑居冕、格桑央京:《藏语方言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胡坦:《藏语研究文论》,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瞿霭堂、劲松:《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马进武:《藏语语法明灯 》(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

玛曲县志编委会编《玛曲县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萨班·公噶坚赞等:《藏文文法 》(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藏文)(增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吴安其:《汉藏语同源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于道泉:《藏汉对照拉萨口语辞典》(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段伶:《白语肯定动词和否定动词》,《民族语文》2004年第1期

吴安其:《藏缅语的分类与白语的归属》,《民族语文》2000年第1期。

习之:《白语剑川方言与大理方言语序比较》,《云南民族语文》1988年第3期。

徐琳、赵衍荪:《白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徐琳、赵衍荪:《白汉词典》,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郑张尚芳:《白语是汉白语族的一支独立语言》,载潘悟云、石锋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

黄布凡:《羌语支》,载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黄布凡、周发成:《羌语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黄成龙:《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羌语荣红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93。

黄成龙:《蒲溪羌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刘光坤:《麻窝羌语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孙宏开:《羌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Adams,Karen. 1986. Numeral classifiers in Austroasiatic. In Craig(1986:241-62).

Aikhenvald,Alexandra Y. 2000. Classifiers:A typology of noun categorization device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lan,Keith. 1977. Classifiers. Language 53,2:285-311.

Becker,Alton L. 1975. A Linguistic Image of Nature:The Burmese Numerative Classifier System. Mouton Publishers:Linguistics,No.165:109-121.

Becker,A.J. 1986. The figure a classifier makes:Describing a particular Burmese classifier. In Craig(1986:327-44).

Bisang,Walter. 1993. Classifiers,quantifiers and class nouns in Hmong. Study in Language 17-1:1-51.

Bisang,Walter. 1996. Areal typology and grammaticalization:process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based on nouns and verbs in East and Mainland South East Asian Languages. Studies in Language 20,3:519-597.

Craig,Collete.(ed.). 1986. Noun Classes and Categorization. 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janmins Publishing Company.

Croft,William. 1994. Semantic universals in classifier systems. Word Vol.45,2:145-171.

Delancey,Scott. 1986. Toward a history of Tai classifier systems. In Craig(1986:437-52).

Denny,J.Peter. 1979. Semantic analysis of selected Japanese numeral classifiers for units. Linguistics 17:317-35.

Denney,J.Peter. 1986. The semantic role of noun classifier. In Craig(1986:297-308).

Dixon,R.M.W. 1986. Noun classes and noun classification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In Craig(1986:105-12).

Downing,Pamela. 1986. The anaphoric use of classifier in Japanese. In Craig(1986:345-76).

Erbaugh,Mary S. 1986. Taking stock: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un classifiers historically and in Young Children. In Craig(1986:399-436).

Grinevald,Colette. 2000. A morphosyntactic typology of classifiers. In Senft(2000:50-92).

Huang Chenglong. 2004. A Reference Grammar of the Puxi Variety of Qiang,PhD dissertation,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akoff,George. 1986. Classifiers as reflection of mind. In Craig(1986:13-52).

LaPolla,Randy J.with Huang Chenglong. 2003. A Grammar of Qiang with annotated texts and glossary. Berlin:Mouton de Gruyter.

Lee,Michael. 1987. The cognitive basis of classifier systems.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3:395-407.

Mithun,Marrianne. 1986. The convergence of noun classification systems. In Craig(1986:379-98).

Pe,Hla. 1965. A re-examination of Burmese “classifiers”. Lingua 15:163-85.

Senft,Gunter.(ed.). 2000. Systems of Nominal Classific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李云兵:《苗语方为结构的语义、句法及语序类型特征》,《语言科学》2004年第4期,第65~83页。

刘丹青:《方所题元的若干类型学参项》,《中国语文研究》2001年第1期。

刘丹青:《汉语里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期,第241~353页。

刘丹青:《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第1~11页。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吕叔湘:《方位词使用的初步考察》,《中国语文》1965年第3期。

王春德:《苗语语法(黔东方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王辅世:《苗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王辅世、王德光:《威宁苗语的方位词》,《民族语文》1982年第3期,第20~34页。

向日征:《吉卫苗语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张济民:《苗语语法纲要(川黔滇方言)》,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62。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编写组1990《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国水书》编辑委员会2006《中国水书》(1~160册),成都,巴蜀书社;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岑家梧1992《岑家梧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陈昌槐1991《水族文字》与《水书》,《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

邓章应2005《水书造字机制探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董芳、周石匀、郑文瑾2005《水书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与信息化的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

范波2005《试述贵州民族文献》,《贵州民族研究》第5期。

傅懋勣主编1990《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高慧宜2004《水文造字方法初探》,载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贵州省档案局、荔波县人民政府编2007《泐金·纪日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州省黔南州水书抢救工作领导小组,贵州省黔南州水书抢救、翻译、研究专家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2007《中国水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部编印。

黄润华、史金波2002《少数民族古籍版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贾光杰1991《水族古文字》,《民族团结》第6期。

姜永兴1983《漫话水族古文字——水书》,《民族文化》第2期。

蒋南华2006《水族源流考证——从历史典籍、民俗风情、水书水历窥探水族之源》,载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编《贵州世居民族研究》(3),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孔燕君1997《水族的“百科全书”——评〈水书〉》(正七卷、壬辰卷),《中国出版》1996年第6期。另载李晋有、方鹤春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成都,巴蜀书社。

雷广正、韦快1990《〈水书〉古文字探析》,《贵州民族研究》第3期。

雷广正、韦快1995《古“百越”族团的陶文、水文、甲骨文对比分析》,《黔南民族》第3期。

冷天放1993《〈水书〉探源》,《贵州民族研究》第1期。

黎汝标1991《形象生动的水族古文字》,11月30日《黔南报》。

黎汝标、韦忠仕1993《水书研究述评》,载贵州省水家学会编《水家学研究》(二),内部编印。

李炳泽1985《从水族传说论水族民间文字》,《采风》第3期。

李炳泽1996《神秘的水族文字——水书》,《百科知识》第11期。

李德洙主编1994《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李方桂1977《水话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七十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李晋有、方鹤春主编1997《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成都,巴蜀书社。

刘凌1999《“水书”文字性质探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日荣1990《水书研究——兼论水书中的汉语借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增刊。

刘日荣1994《〈水书〉中的干支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

刘日荣1995《水书评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

刘世彬2006《莫友芝对水族古文字的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刘世彬2006《黔南老方志》及《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中关于水族古文字的信息,载祖明主编《采风论坛》(7),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罗春寒2006《水书的抢救及存在问题浅议》,《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

罗燕2002《〈水书〉探析》,《民族古籍》第3期。

马学良主编1991《汉藏语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蒙爱军1991《谈水族鬼神观与〈水书〉五行观中的认识结构》,《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

蒙爱军2002《水家族水书阴阳五行观的认识结构》,《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5期。

蒙爱军2004《水书阴阳五行观的认识结构》,载贵州省水家学会编《水家学研究》(四),内部编印。

蒙景村2005《“水书”及其造字方法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蒙熙林2004《贵州省荔波县档案局(馆)贵州省水家学会荔波中心组破译夏朝古都神秘符号纪实》,提交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贵州荔波。

莫定武2002《内涵丰富的水书》,《中国民族》第3期。

倪大白1990《侗台语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潘朝霖2000《水族汉族二十八宿比较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

潘朝霖2001《水苗汉二十八宿比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第1期。

潘朝霖2004《关于水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提交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贵州荔波。

潘朝霖2006《水书文化研究150年概述》,载祖明主编《采风论坛》(7),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潘朝霖2006《“水书”难以独立运用的死结何在?》,《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

潘朝霖、韦宗林主编2004《中国水族文化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潘道益1999《水族七元历制初探》,载贵州省水家学会编《水家学研究》(三),内部编印。

潘淘洁2006《水书文字“酉、鸡”字形书写特色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

潘淘洁2006《水族图画文字的特征浅析》,载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编《贵州世居民族研究》(3),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潘兴文2007《试探水书墓碑文》,载祖明、潘朝霖主编《采风论坛》(8),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

潘一志1980《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三都县文史资料组编印,内部资料。

石冬梅2002《水族古文字档案——〈水书〉》,《贵州档案》第5期。

石国义2002《水族经典古籍〈水书〉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价值》,《民族古籍》第3期。

石尚昭1991《〈水书〉通义——天文历法》,载贵州省都匀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都匀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内部编印;又载《黔南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石尚昭、吴支贤1993《水族文字研究》,载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水族简史编写组1985《水族简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孙易2003《水字新论》,南开大学硕士论文。

孙易2006《水族来源浅议》,载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编《贵州世居民族研究》(3),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唐建荣、阿闹任虽2006《水书抢救保护述评》,载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编《贵州世居民族研究》(3),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唐泽荣2003《试论水书与甲骨文相结合在生活中的运用》,载黔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古籍办公室编《黔南民族古籍》(二),内部编印。

唐泽荣2003《水族的水书》,《文史天地》第3期。

王锋2003《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汉字文化圈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王锋2004《试论水书的书写系统及其文化属性》,《贵州民族研究》第2期。

王国宇1987《水书与一份水书样品的释读》,《民族语文》第6期。

王国宇1991《略论水书与二十八宿》,载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王国宇1993《水族古文字考释》,载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王基华2004《努力把水文字融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载贵州省水家学会编《水家学研究》(四),内部编印。

王品魁1993《水书源流新探》,《黔南民族》1990年第1期。另载贵州省水家学会编《水家学研究》(二),内部编印。

王品魁1993《〈水书〉探源》,《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第3期。另载贵州省水家学会编《水家学研究》(一),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王品魁1992《水族画像石葬和水文字石葬初探》,《黔南民族》第2期。

王品魁1994《〈水书〉七元宿的天象历法》,提交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吉林延边;载李迪主编1996 《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另载2002《民族古籍》第3期。

王品魁1996《〈水书〉二十八宿》,《贵州文史丛刊》第2期。

王品魁1998《拉下村水文字墓碑辨析》,《黔南民族》第1~2合期。另载贵州省水家学会编1999 《水家学研究》(三),内部编印。

王品魁2002《〈水书〉与其抢救》,《民族古籍》第3期。

王品魁2003《天文学四象与水书二十八宿》,载黔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古籍办公室编《黔南民族古籍》(二),内部编印。又载贵州省水家学会编2004 《水家学研究》(四),内部编印。

王品魁、潘朝霖译注2005《水书(丧葬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王品魁译注1994《水书(壬辰卷、正七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王思民1990《水书图像与水族舞蹈关系浅析》,《贵州文化》第10期。另载1995《民族艺术》第2期。

王元鹿2003《“水文”中的数目字与干支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韦光荣2007《严肃的丧葬测课》,载祖明、潘朝霖主编《采风论坛》(8),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

韦庆稳1965《水语概况》,《中国语文》第5期。

韦世方2007《水书常用字典》,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韦述启2006《访水书先生韦朝贤》,载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编《贵州世居民族研究》(3),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韦学纯2006《百年“水书”研究综述》,提交第二届语言接触语与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上海大学。

韦学纯、艾杰瑞、桑松编2003《水—汉—泰—英词典》(英文版),曼谷,玛希隆大学出版社。

韦章炳2004《解读华夏奇书——〈水书〉》,提交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贵州荔波。

韦章炳2007《刍议〈连山〉、〈水书〉与含山玉版之谜》,载祖明、潘朝霖主编《采风论坛》(8),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

韦章炳2007《中国水书探析》,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韦正言1994《泐虽——水族文字》,《贵州档案》第2期。

韦忠仕1991《水族天文历法试探》,《黔南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韦忠仕1992《古今水族历法考略》,《黔南民族》第2期;另载贵州省水家学会编1993 《水家学研究》(二),内部编印。

韦忠仕1992《水书研究概况》,《贵州文史丛刊》第4期。

韦忠仕、黎汝标1993《五十年来〈水书〉研究述评》,载贵州省水家学会编《水家学研究》(二),内部编印。

韦忠仕、王品魁1991《〈水书〉研究价值刍沦》,载贵州省黔南文学艺术研究所编《采风论坛》第一辑;另载贵州省水家学会编1993 《水家学研究》(一),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韦宗林1995《水文字书法试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

韦宗林1999《水族古文字“反书”成因简议》,载贵州省水家学会编《水家学研究》(三),内部编印。

韦宗林1999《水族古文字“反书”的成因》,《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

韦宗林2000《水族古文字计算机输入法》,《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

韦宗林2002《水族古文字探源》,《贵州民族研究》第2期。

韦宗林2004《水族古文字源头的几个问题》,载贵州省水家学会编《水家学研究》(四),内部编印。

韦宗林2006《水族古文字与甲骨文的联系》,《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

魏忠编2004《中国的多民族文字及文献》,北京,民族出版社。

吴承玉1995《三都水族的语言文字》,《贵州文史丛刊》第3期。

吴端端、蒋国生1999《中国水族文字档案的形成与特点》,《档案学研究》第4期。

吴贵飚1992《水族经典——水书》,《民族古籍》第3期。

吴正彪1987《三都县水族“水书”简介》,载贵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编《民族调查资料汇编》第一集,内部编印。

吴正彪2002《〈水书〉翻译管窥》,《黔南民族》1998年第1~2合期;另载《民族古籍》第3期。

吴支贤、石尚昭1983《水族文字浅谈》,三都县民委,内部编印,1985;另载《贵州社科通讯》第10期。

吴支贤、石尚昭1985《水族文字研究》,三都县民委,内部编印。

西田龙雄1980《水文字历的释译》,《言语》8月,王云祥译文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语言室编1983 《民族语文研究情况资料集》第2期。

姚炳泰2004《水书》,《中国档案》第2期。

叶成勇2006《水书起源时代试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

曾晓渝、孙易2004《水族文字新探》,《民族语文》第4期。

张公瑾主编1997《民族古文献概览》,北京,民族出版社。

张均如1980《水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张为纲1940《水家来源试探》,民国《社会研究》第36期;后载三都水族自治县文史研究组编印1985 《水族源流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民族》编辑委员会1986《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语言》编辑委员会1992《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语言少数民族调查第一工作队编1958《水语调查报告初稿》,内部资料。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1963《水族简史简志合编》,内部资料。

中国水书文献系列编委会2006《水书八探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中国水书文献系列编委会2006《水书分割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中国水书文献系列编委会2006《水书探巨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中国水书文献系列编委会2006《水书寅申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中国水书文献系列编委会2006《水书正七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1998《侗、水、毛南、仫佬、黎族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芙蓉2004《活化石“水书”传承水族历史》,《记者观察》第11期。

周艳琼2005《发现“水书”》,《民族》第10期。

周有光1997《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朱建军2005《水文常见字异体现象刍议》,载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中国文字研究》第六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祖明、潘朝霖主编2007《采风论坛》(8),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

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声调研究》,《汉藏语族语言研究(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黄行:《汉藏民族语言声调的分合类型》,《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江荻:《藏语语音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李永燧:《历史比较法与声调研究》,《民族语文》2003年第2期。

李云兵:《苗瑶语声调问题》,《语言暨语言学》第4卷,2003年第4期。

粱敏、张均如:《侗台语族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粱敏、张均如:《临高语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欧德里古尔:《越南语声调的起源》,冯蒸译,《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1954年第7期。

欧德里古尔:《海南岛几种语言的声调》,《民族语文》1984年第4期。

桥本万太郎:《汉越语研究概述》,王连清译,《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1983年第2期。

申东月:《汉韩语言接触韩语语音发展的影响》,《民族语文》2005年第6期。

韦树关:《汉越语关系词声母系统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吴安其:《汉藏语同源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严翠恒:《汉越语的音韵特点》,《民族语文》2006年第5期。

颜其香、周植志:《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与南亚语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曾晓渝:《论壮傣侗水语古汉语借词的调类对应——兼论侗台语汉语的接触及其语源关系》,《民族语文》2003年第1期。

郑贻青:《回辉话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戴庆厦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

耿世民:《维吾尔族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耿世民:《耿世民新疆文史论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哈米提·铁木耳:《现代维吾尔语语法(形态学)》(维吾尔文版),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李森:《突厥语言研究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李增祥:《突厥语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李增祥、买提热衣木等编《耿世民先生70寿辰纪念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牛汝极:《维吾尔古文字与古文献导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论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吴英、陈好林主编《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文献题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赵世开主编《国外语言学概述——流派和代表人物》,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照那斯图、李恒朴主编《当代中国民族语言学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因篇幅所限,本文涉及的国外学术界的突厥语主要研究成果参考了俄文有关资料,未一一列出。特此说明。

陈国庆:《克木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陈国庆:《克蔑语概况》,北京,《民族语文》,2003年第2期。

王敬骝、陈相木:《西双版纳老傣文五十六字母考释》,《民族学报》1982年总第2期。

戴庆厦、黄布凡、傅爱兰、仁增旺姆、刘菊黄:《藏缅语十五种》,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语法》,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戴庆厦:《藏缅语个体量词研究》,载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林向荣:《嘉戎语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陆绍尊:《错那门巴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陆绍尊:《门巴语方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孙宏开:《羌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孙宏开:《独龙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孙宏开:《藏缅语量词用法比较——兼论量词发展的阶段层次》,《中国语言学报》1988年第3期。

孙宏开、陆绍尊、张济川、欧阳觉亚:《门巴、珞巴、登人的语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张济川:《仓洛门巴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曹道巴特尔:《喀喇沁土语词法学特征》,《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98年第5期。

哈斯额尔敦、贡其格苏荣、松日布、斯琴、达瓦达布格、陶告、那仁巴图:《现代蒙古语》(蒙古文版),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

清格尔泰:《蒙古语语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崔羲秀:《汉字词对朝鲜族文化的影响》,《东疆学刊》2002年第12期。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韩〕国立国语研究院编《新国语生活》,首尔,国立国语研究院出版,1995。

〔韩〕金庆诛、朴大福:《国语与汉字》,首尔,图书出版同仁,1998。

李得春:《韩文与中国音韵》,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8。

李得春:《关于朝鲜语词汇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东疆学刊》2002年第2期。

〔韩〕李庸周:《韩国汉字词研究》,大邱,三英社,1974。

梁学薇:《韩国语汉字词的双音化现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太平武编《面向世界的朝鲜语(韩国语)词汇结构的特征及词汇使用现状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王力:《汉语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宣德五:《朝鲜语文论集》,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周有光:《汉字文化圈的文字变异》,《民族语文》1989年第1期。

冯·贝塔朗菲、A.拉威奥莱特:《人的系统观》,张志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江荻:《缅甸语复合元音的来源》,《民族语文》2001年第3期。

江荻:《藏缅语言元音的上移和下移演化》,《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

江荻:《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历史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张济川:《古代藏语方言差别与正字法》,《民族语文》1996年第3期。

周振鹤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唐若水:《“混杂英语”流行世界》,《光明日报》2000年11月24日。

盖兴之:《基诺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Labov,W. 1975. On the use of the present to explain the past. In:Heilmann,L.(ed.),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inguistics. pp.825-51. Bologna:Il Mulino.

Labov,W. 1991. The three dialects of English. In Eckert,P.(ed.),New Ways of Analyzing Sound Change,pp.1-44. New York:Academic Press.

Labov,W. 1994.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Volume 1:Internal Factors. Oxford:Blackwell.

布林特古斯主编《蒙古民俗百科全书》,赤峰,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7。

曹纳木:《禄马略考》,《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迪木拉提·奥迈尔:《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恩和巴图:《达斡尔语词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符拉基米尔佐夫、D.Z.:《蒙古社会制度史》,刘荣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郭成伟点校:《大元通制条格》,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成都,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

郝苏民:《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吉原公平:《蒙古马政史》,巴达荣嘎、王路译,《蒙古学译文选》,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1984。

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近音表》,北京,中华书局,1999。

刘毓庆:《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马玉蕤、乌兰杰编《99首蒙古民歌精选》,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满都尔图、周锡银、佟德富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族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那·巴桑:《卫拉特风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其·僧格:《从蒙古族马文化传统》,《蒙古语文》(蒙文版)1996年第9期。

仁钦道尔吉、道尼日布扎木苏、丁守璞编《蒙古民歌一千首》(第三卷),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色·杜力玛:《蒙古象征学—数字象征学》,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粟林均、确精扎布:《“元朝秘史”モンゴル语全单语·语尾索引》,东京,東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丛书,第4号,2001。

特木尔吉如和、阿荣:《那达慕》,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

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杨·巴雅尔:《蒙古马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尤志贤、傅万金:《简明赫哲语汉语对照读本》,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1987。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裴妥梅妮·苏颇》,杨家福(毕摩)、罗希吾戈(释读),师有福、阿者倮濮译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张兴、朱琚元翻译:《彝族古代六祖史》,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彝族历史文献编译室,内部资料。明末彝文抄本,由云南省禄劝县那拥村彝族毕摩张兴捐献,现珍藏于云南省生活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1983。

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杜杉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果吉·宁哈、岭福祥主编《彝文〈指路经〉译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

吕大成、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彝族卷、白族卷、基诺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马黑木呷主编《彝语大词典》,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马学良主编《增订爨文丛刻·指路经》,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马学良主编《彝文经籍文化词典》,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

马学良、祈庆富、巴莫石布嫫、杨敏悦、何青编著《彝族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中央民族大学彝学研究所编《彝语词汇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周庆生《语言与人类——中华民族社会语言透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朱崇先,《彝族典籍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蔡洪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合肥,书海出版社,2002。

方师铎:《五十年来中国国语运动史》,台湾,国语日报出版社,1965。

国语研究会编《国语研究调查之进行计划书》,北平,国语研究会,1917。

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注音符号总表》,《教育部公报》,1932。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北平,商务印书馆,1935。

文字改革出版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赵元任:《国语罗马字常用字表》,北平,北平文化学社,1930。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 语言文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增订注解国音常用字汇》,北平,商务印书馆,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