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理论与经验图书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ory and Experience
[内容简介] 协商民主在中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各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现实诉求。协商民主研究涵盖民主理论、政府体制、公民参与、政治合法性、公共治理、民主决策、冲突管理、政策分析、全球治理等诸多领域。面向更佳的公共事务治理,深化协商民主亟须打破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束缚与限制,树立民主的协商观念和协商性文化,持续推动协商民主从理论化转向操作化、经验化、制度化,缩短理论主张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促进良政善治。
相关信息
前言
协商民主的理论检视
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协商民主何以须为何以可为
一 协商谓何
二 协商何以民主
三 协商民主何以须为
四 协商民主何以可为
五 结语:协商民主对当下中国之启示
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路线、视角与议题
一 研究路线
二 研究视角
三 研究议题
四 结语
协商民主:民主决策的逻辑及其实现
一 协商民主:基本的思想元素
(一)公共理性
(二)审慎思辨
(三)政治共识
(四)意见包容
(五)心态开放
(六)公民参与
二 协商民主:民主决策的逻辑
三 协商民主:民主决策逻辑的实现
(一)协商民主中的程序与实质性问题
(二)协商民主中的个体性问题
(三)协商民主中的社会条件问题
四 结语
界面协商关系的构筑及其实现:民主决策的视角
一 界面协商:内涵与目标
二 界面协商关系的构筑
三 界面协商关系的实现
(一)听证会
(二)咨询会
(三)论证会
(四)座谈会
风险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协商民主诉求及其价值
一 风险与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民主控制难题
二 协商民主在风险与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价值
三 风险与公共危机治理中协商民主诉求的可能
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议程建构
一 公共政策议程建构的价值导向
1.公共性
2.民主性
3.合法性
4.有效性
二 公共政策议程建构的实现机制
三 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议程建构的内在关联
四 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议程建构中的“隐蔽”“垄断”和“不决策”问题
(一)协商民主有助于遏制政策议程建构中的“隐蔽”问题
(二)协商民主有助于打破政策议程建构中的政策“垄断”
(三)协商民主有助于突破政策议程建构中的“不决策”
协商民主的中国语境
协商民主:西方观点与中国语境
一 协商民主:毕塞特的观点及其扩展
二 协商民主:中国语境下的讨论与争论
三 协商民主:中国语境下的发展
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的发展:理由、可能与路径
一 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发展的理由
(一)公共政策问题复杂化发展的回应
(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深入化发展的回应
(三)社会公正感问题显性化发展的回应
二 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发展的可能
(一)政治空间的独特性支持
(二)协商资源的非累积性发展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三 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发展的路径
(一)实践空间的把握
(二)协商文化的塑造
(三)协商制度的构造
四 结语
中国特色公众协商途径与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
一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二 数据、模型与统计
(一)调查方式与数据来源
(二)统计与分析
1.“谁来实施”与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
2.“实施什么”与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
三 结论与探讨
领导干部协商式决策观:一项描述性分析
一 协商式决策:观念性要素
二 领导干部协商式决策观基本状况
(一)数据来源
(二)基本状况
三 深化协商式决策观的建议
1.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缩短理论主张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
2.努力提升协商民主实施的满意度,增强领导干部协商民主意识的普及性
3.多途径开展协商民主,强化决策取向的协商民主实践
四 结语
协商民主的实践品质:审视维度与基层观察
一 协商民主:理论特质
二 协商民主实践品质:审视维度
三 基层协商民主运转:彭州市社会协商对话会议的制度设计
四 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品质:基于彭州市的思考
五 结语
群众路线与时俱进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一 新形势下社会治理能力提升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要求党的群众路线与时俱进
三 群众路线与时俱进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着力点
协商民主发展的典型议题
公共政策问题“界定”中的协商民主:逻辑、价值与理由
一 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的特性
二 公共政策问题“界定”中协商民主逻辑的展开
三 公共政策问题“界定”中协商民主的价值
表达自由与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
一 公共政策问题及其构建
二 政策问题构建中的表达自由:不仅仅是精英和集团
三 表达自由与对话:在协商中构建政策问题
1.前提是“充分的知情”
2.表达自由的主要形式
3.约束条件
政务微博中的公民参与:限度与突破
一 政务微博:公民参与的新途径
二 政务微博中公民参与的限度
三 政务微博中公民参与限度的突破
四 结语
维权与维稳:何以错位如何归位
一 研究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二 维权与维稳:如何错位
(一)维权维稳化:维权的“错位”
(二)维稳维权化:维稳的“错位”
三 维权与维稳:何以错位
四 维权与维稳:如何归位
绿色民生:政治学视野的审视
一 绿色民生:一个基本的政治学命题
二 绿色民生:公民权利的新扩展
三 绿色民生:政府责任的新拓展
四 绿色民生:政治合法性的重塑
五 绿色民生:政策范式的转换
六 绿色民生:国家治理的新考验
政策议程设定何以驱动:四种典型途径
一 相关研究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二 政策议程设定的驱动:四种典型途径
(一)权力驱动及其实现
(二)权利驱动及其实现
(三)媒介驱动及其实现
(四)事件驱动及其实现
三 政策议程设定的驱动:四种典型途径比较
四 结语与展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陈家刚编译《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
张凤阳主编《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谈火生等编译《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王长江:《政党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李强彬:《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前决策过程优化:中国的视角》,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
何增科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蔡应明:《社会稳定学》,上海三联书店,2014。
房宁主编《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周桂田:《风险社会与典范转移——打造为公众负责的治理模式》,(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14。
何明修:《绿色民主:台湾环境运动的研究》,台湾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
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丁煌:《听证制度: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
陈潭:《旁听、听证与公共政策民主》,《理论探讨》2003年第6期。
廖海清:《如何面对群体性事件》,《南风窗》2009年第5期。
中央党校“党的领导与意识形态建设”课题组:《网络文化革命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参考》2009年第8期。
陈家刚:《风险社会与协商民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李瑞昌:《商谈民主:哈贝马斯与吉登斯的分歧》,《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金安平、姚传明:《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误读、偶合以及创造性转换的可能》,《新视野》2007年第5期。
浦兴祖:《“协商民主”若干问题初探》,《工会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李君如:《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主法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1期。
张献生、吴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王金红:《协商政治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唯实》2004年第2期。
郑万通:《在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政协》2007年第1期。
何包钢:《儒式协商:中国威权性协商的源与流》,《政治思想史》2013年第4期。
何包钢:《中国协商民主制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开放时代》2012年第10期。
贺雪峰、吴理财:《分化的农村,复杂的治理》,《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彭小辉、史清华:《中国村级组织运转特征、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基于1995-2013年的实证》,《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张玉洁、柴军、王芳、王秀强:《新疆村民对村委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视角(下)》2010年第3期。
蒋剑桥:《村民之乡村民主发展满意度分析——基于全国十省市村庄的调查》,《南方农村》2016年第3期。
马得勇、张国亚:《选举抑或协商:对两种乡镇民主模式的比较分析》,《国外理论动态》2015年第6期。
何包钢、王春光:《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李燕、张鹏鹏:《农村居民乡风文明建设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村庄的调查》,《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6期。
柳彦:《经济发展对村委会选举的影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林挺进、吴伟、于文轩、王君:《中国城市公共教育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HLM模型的定量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第4期。
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卢坤建、姚冰:《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可持续发展角度的透视》,《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熊清光:《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
郑拓:《中国政府机构微博内容与互动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2年第3期。
石婧:《政务微博与政府公共服务转型研究》,《编辑之友》2013年第6期。
刘再春、叶永生:《政务微博日常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理论导刊》2013年第9期。
陈显中:《政务微博引导网络舆情的机制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胡朝阳:《论网络舆情治理中维权与维稳的法治统一》,《学海》2012年第3期。
徐英荣:《司法维稳与维权的法理基础、实践偏差及衡平路径》,《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张立:《公民维权与政府维稳的关系》,《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于建嵘:《维权就是维稳》,《人民论坛》2012年第1期。
朱振辉:《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维权与维稳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12期。
段明:《维权与维稳之争的问题转型——国家治理体系变革对两者的调和与统一》,《学术探索》2014年第9期。
梁逍:《对正确处理维稳与维权关系的思考》,《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清华大学课题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学习月刊》2010年第9期。
王常柱、夏晓丽:《公权力尴尬:维稳与维权之间的价值迷失——基于群体性事件中公权力价值取向的研究视角》,《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张荆红:《“维权”与“维稳”的高成本困局——对中国维稳现状的审视与建议》,《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3期。
汤啸天:《政府在公民维权中的指导责任和接受监督》,《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周望、魏淑君:《法治、维权与维稳》,《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第6期。
邢亮:《维权与维稳的冲突与化解——基于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考察》,《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朱德米:《建构维权与维稳统一的制度通道》,《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景天魁、王希如:《关于社会系统稳定与调节问题的对话》,《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
肖唐镖、王欣:《中国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对五省份60个村的跟踪研究(1999—2008)》,《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吕书鹏:《差序政府信任:概念、现状及成因——基于三次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学海》2015年第4期。
乌尔里希·贝克、郗卫东:《风险社会再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刘伟、黄健荣:《当代中国政策议程创建模式嬗变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3期。
鲁先锋:《“权力距”视野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
〔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第五版),谢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美〕伊森·里布:《美国民主的未来:一个设立公众部门的方案》,朱昔群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美〕乔·埃尔斯特:《协商与制宪》,陈家刚编译:《协商民主》,三联书店,2004。
〔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和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澳〕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澳〕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理论教程》,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美〕塞拉·本哈比:《民主与差异:挑战政治的边界》,黄相怀、严海兵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美〕古特曼、汤普森:《商议民主》,谢宗学、郑惠文译,台北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美〕海伦·英格兰姆、斯蒂文·R.史密斯:《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钟振明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扶松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杰伊·沙夫里茨、卡伦·莱恩、克里斯托弗·博里克:《公共政策经典》,彭云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詹正茂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理论教程》,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美〕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美国政府的乐观前景》,商正译,商务印书馆,1990。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3。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会》,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德〕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周宪、许钧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
〔美〕西奥多·A.哥伦比斯、杰姆斯·H.沃尔夫:《权力与正义》,白希译,华夏出版社,1990。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中信出版社,2001。
〔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陈峰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
〔美〕乔治·费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刘霞、张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谭君久、刘惠荣译,商务印书馆,2003。
〔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
〔美〕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楚艳红、曹沁颖、吴巧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英〕迈克尔·希尔:《现代国家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美〕詹姆斯·菲什金、彼德·拉斯莱特:《协商民主论争》,张晓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明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
〔美〕塞缪尔·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英〕曼纽卡·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美〕埃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民主与分歧》,杨立峰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第3版),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澳〕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美〕彼得·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美〕道格拉斯·A.卢克:《多层次模型》,郑冰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美〕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顾建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谢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丁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利》,侯健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
〔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彭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4。
〔英〕米切尔·希尔:《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英〕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2001。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
〔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任孟山译,华夏出版社,2010。
〔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邵国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一个现实主义者眼中的美国民主》,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主译,人民出版社,2012。
〔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英〕莫里斯·罗奇:《重新思考公民身份——现代社会中的福利、意识形态和变迁》,郭忠华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
〔美〕安德鲁·海伍德:《政治理论教程》,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英〕安德鲁·多布森:《绿色政治思想》,郇庆治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德〕乌尔里希·贝克等:《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加〕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译,三联书店,2006。
〔美〕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顾建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鞠方安、吴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美〕盖伊·彼得斯:《美国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顾丽梅、姚建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加〕马克·华伦:《协商性民主》,孙亮译,《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和文化多元主义》,陈志刚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丹〕斯特芬·埃尔摩斯、〔加〕沃尔夫·迈克尔·罗斯:《全民素质教育:为风险社会作准备》,王玉辉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6期。
〔美〕乔治·M.瓦拉德兹:《协商民主》,何莉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英〕派特·斯崔德姆:《风险社会中的认同和冲突》,丁开杰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英〕马修·费斯廷斯泰因:《协商、公民权与认同》,王勇兵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Amy Gutmann and Dennis Thompson,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nthony Downs,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Harper & Brothers,1957.
Amy Guttman and Dennis Thompson,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Brian W.Hogwood,Lewis A.Gunn,Policy Analysis for the Real World,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Bernard Manin,“On Legitimacy and Political Deliberation,” Political Theory3(1987).
Brian WilliamHead,“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5(2010).
Charles E.Lindblomand Edward J.Woodhouse,The Policy-Making Process,New Jersey:Prentice-Hal,Inc,1993.
David Held,Models of Democracy,Cambridge:Polity Press,2006.
David Beetham,Democracy,Oxford:Oneworld Publications,2005.
Deborah Stone,Policy Paradox: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revised edition,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2.
Dennis Thompson,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David A.Rochefort and Roger W.Cobb,“Problem Definition,Agenda Access,and Policy Choice,” Policy Studies Journal 1(1993).
David Dery,Problem Definition in Policy Analysis,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84.
Duncan Macrae,Jr.and James A.Wilde,Policy 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Lanha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5.
David Schlosberg,“Reconceiv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Global Movementsand Political Theories,” Environmental Politics 3(2004).
Fischer Frank,Democracy & Expertise:Reorientation Policy Inqui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Frank R.Baumgartner and Bryan D.Jones,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Giandomenico Majone,Evidence,Argument,and Persuasion in the Policy Proces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Herbert I.Schiller,Information Inequality:The Deepening Social Crisis in America,New York:Routledge,1996.
Jacob Cohen,“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363(1988).
James Bohman,“Survey Article:The Coming of Ag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4(1998).
James Bohman & William Rehg,Deliberative Democracy,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7.
James Bohman,Public Deliberation:Pluralism,Complexity,and Democracy,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6.
James S.Fishkinand Peter Laslett,Debat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
Jan Cowman,Governance and Govern Ability:Using Complexity,Dynamics and Diversi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3.
Janet A.Weiss,“The Power of Problem Definition:The Case of Government Paperwork,” Policy Science 22(1989).
Janette Hartz-Karpand Michael K.Briand,“Practitioner Paper:Institutionaliz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9(2009).
John S.Dryzek,Foundations and Frontiers of Deliberative Governan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John Gastil and Peter Levine,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Handbook,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5.
Joseph M.Bessette,The Mild Voice of Reason: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American National Government,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John S.Dryzek,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Liberals,Critics,Contesta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John Parkinson,Deliberating in the Real World:Problems of Legitimac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John Parkinson,“Legitimacy Problems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Studie 1(2003).
Jon Elster,Deliberative Democrac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Jon Pierre,Debating Governan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Joshua Cohen,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Alan Hamlin and Philip Pettit,The Good Policy,Normative Analysis of the State,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
Jürgen Habermas,Between Facts and Norms: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Cambridge:MIT Press,1996.
Karen Wendlin,“Unavoidable Inequalities:Some Implications for Participatory Democratic Theory,”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2(1997).
L.Christopher Plein,“Agenda Setting,Problem Definition,and Policy Studies,” Policy Studies Journal 4(1994).
Mark Bevir and R.A.W.Rhodes,Interpreting British Governance,London:Routledge,2003.
Maarten A.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eds.,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Micheal D.Choen,James G.March and Jhoan P.Olsen,“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1972).
Peter Mclaverty and Darren Halpin,“Deliberative Drift:The Emergence of Deliberation in the Policy Proces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2008).
Perter A.Hall,“Policy Paradigms,Social Learning,and the State:The Case of Economic Policymaking in Britain,” Comparative Politics 3(1993).
Peter Bachrach and Morton Baratz,“Two Faces of Powe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4(1962).
Robert E.Goodin,“Democratic Deliberation Within,”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29(2000).
Roger Cobb and Jennie K.Ross,“Agenda Building as A Comparative Political Proces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976).
Seyla Benhabib,Democracy and Difference:Con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Political,New Jersey: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Shawn W.Rosenberg,Deliberation,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Can the People Govern?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
Stephen Macedo,Deliberative Poli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Simone Chambers,“Deliberative Democratic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6(2003).
Simone Chambers,“Deliberative Democratic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6(2003).
Stephen C.Young,“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Green Politics,” Environmental Politics,1(1992).
Yannis Papadopoulos and Philippe Warin,“Are Innovative,Participatory and Deliberative Procedures in Policy Making Democratic and Eff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4(2007).
Yuhua Wang and Carl Minzner,“The Rise of the Chinese Security State,” The China Quarterly(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