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14

境外在华NGO:与开放的中国同行图书

Working Together Towards China's Opening: A Study of oversea NGOs in the PRC

SSAPID:101-3780-1620-23
ISBN:978-7-5097-2445-3
DOI:
ISSN:

[内容简介] 作为近三十年来不断崛起的非国家行为体,众多国际NGO通过公益理念及发展工具对全球资源进行再分配,极大回应了全球范围内弱势群体的多元需求,同时对国际政治、跨国企业的运作逻辑产生深刻影响。但由于国际NGO的复杂性,在带来福利促进的同时,给主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议程带来一系列挑战。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本书首次系统研究和回答了这些组织在中国境内的发展现状、合法性、与本土组织关系、公益供给等重大问题。鉴于当前法律政策环境无法有效规避部分境外在华NGO带来的风险、也无法保障、激励对中国建设有益者的滞后局面,在治理层面,我们呼吁境外在华NGO应当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要从事分裂、传教等活动;建议中国政府在治理架构、登记备案、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同时也应当对依法登记注册的组织税收等方面予以跟进服务。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韩俊魁
编 辑:孟卿;童根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附录6 云南省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暂行规定

 后记:五年追忆

 附录3 民康互助组发展规划

 附录1 中文调查问卷

 附录2 英文调查问卷

 附录5 互助金管理制度

 附录4 民康互助组章程

 代序:我眼中的在华国际NGO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组织类型及发展阶段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1.社会统计调查*

   2.深度个案访谈*

   3.田野调查

  五 章节安排

 第一章 境外在华NGO总体概览

  第一节 基于统计调查的境外在华NGO现状分析

   一 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

    1.组织的基本背景

    2.组织进入中国的时间及活动范围

    3.人员构成

    4.组织注册情况

   二 项目开展与运行

    1.项目类型与分布

    2.项目资金状况

     2.1 项目资金预算及构成比例

     2.2 项目资金来源

    3.项目选择与评估:项目选择标准与评估

     3.1 项目选择标准

     3.2 项目评估状况

   三 组织决策与管理方式

   四 组织外部关系

    1.组织与政府关系

    2.与中国大陆NGO之间的关系

    3.与其他中国大陆境内组织的关系

   五 组织的外部资源获得及评价

    1.组织资源需求状况

    2.组织的外部评价

   六 境外在华NGO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境外在华NGO的相关法律政策环境

   一 相关法律规定

   二 登记管理及其他行为的规定

    1.登记管理的规定

    2.其他规定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境外在华NGO与政府的合作

  第一节 合法性及互惠:世界宣明会与永胜县政府合作研究

   一 合法性及互惠

   二 世界宣明会永胜十年

   三 合法性的逻辑秩序

   四 基于互惠的交换

  第二节 模糊与过渡:对一个合作办公室的人类学解读

   一 组织结构的双重性

   二 社会认同的模糊性

   三 人类学解读

  第三节 内蒙古翁牛特旗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研究

   一 扶贫领域政府和境外在华NGO的合作类型

   二 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的初衷及其运作特点

   三 项目实施过程及其问题

    1.项目实施过程

    2.问题

     2.1 资金划拨问题

     2.2 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2.3 项目评选中出现的问题

     2.4 项目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四 转折——世行评估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境外在华NGO与本土NGO关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本土NGO的培育及其对境外在华NGO资源依赖的案例研究*

   一 协会的成立:精英动员以及非正式关系的运用

   二 协会的组织结构以及运行:宣明会理念的影响

   三 协会的目标及开展的活动

   四 从资源依赖到自主选择之间的张力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境外在华NGO的公益供给

  第一节 世界宣明会“代表童”筹款策略研究*

   一 捐款和受益主体的四种组合类型及其特点

   二 对宣明会筹款模式的案例分析

    1.宣明会代表童筹款模式简述

    2.四种捐赠类型的糅合

    3.“哑铃型”模式:筹款与受益的最大化表现

    4.联结筹款规模与资助效益的体制保障

   三 结语

  第二节 社区发展基金的三村比较*

   一 甲村的小额滚动借款与社展小组入股

    1.村民小组概况

    2.社展小组成立前的社区经济活动

    3.社展小组的诞生

    4.入股活动

    5.借款活动

    6.分红情况

    7.协会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二 乙村的小额滚动借款与社展小组入股

    1.村民小组概况

    2.社展小组成立前的社区经济活动

    3.社展小组的诞生

    4.入股活动

    5.借款活动

    6.分红情况

    7.协会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三 丙村的小额滚动借款与社展小组入股

    1.村民小组概况

    2.社展小组成立前的社区经济活动

    3.社展小组的诞生

    4.入股活动

    5.借款活动

    6.分红情况

    7.协会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四 思考

  第三节 国际美慈组织汶川灾后社区减防灾及心理干预项目研究

   一 组织简介

   二 灾害管理能力建设项目

   三 青少年心理援助项目

   四 讨论

  第四节 国际小母牛汶川灾后生计发展模式研究

   一 国际小母牛的发展理念、方法及开展的工作

   二 重建工作及其成效

   三 思考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政府回应策略

  第一节 四川省凉山州境外在华NGO现状及政府监管

   一 凉山州概况

   二 境外在华NGO与政府合作及开展项目所遇到的难题

   三 归口管理的体制创新

  第二节 云南省境外在华NGO观察点进展初探

  第三节 小结

 结论及建议

Becky Shelley,“Political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al of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The Case of Village Democracy in China”,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 35,No.2 2000.

David Lewis,The Management of Non-Government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Rourledge Tylor & Francis Group,2007.

Evan Schofer,“Science Associ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phere,1875-1990:The Rationalization of Science and the Scientization of Society”,In John Boli and George M. Thomas,ed.,Constructing World Culture: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ince 1875,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Han Junkui,International NGOs in China:Current Situation,Impacts and Respons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Yuwen Li,ed.,NGOs in China and Europe: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London:Ashgate,2010.

John Boli and George M. Thomas,“INGO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World Culture”,In John Boli and George M. Thomas,ed.,Constructing World Culture: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ince 1875,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Nick Young,1999:INGO Registration FAQ, China Development Brief.

John Flower and Pamela Leonard,“Community values and state cooptation:civil society in the Sichuan countryside”,Chris Hann and Elizaheth Dunn,ed,Civil Society:Challenging Western Models,Routledge,London,1996.

Kathryn Sikkink and Jackie Smith,“Infrastructures for change: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s,1953-93”,In Sanjeev Khagram,James V. Riker,and Kathryn Sikkink,ed.,Restructuring World Politic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1.

Keith B. Richburg,China’s crackdown on nonprofit groups prompts new fears among activists,Washington Post Staff Writer,May 11,2010,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10/05/10/AR2010051004801_pf.html.

Marcus,George,“Ethnography in/of the World System:The Emergence of Multi-sited Ethnography”,i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95:pp.95-117;Marcus,George,Ethnography through Thick and Thin,Princeton University,1998.

Nick Young,“Blurred Law May Be Better Than None”,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brief.asp.

Nick Young,1999,INGO Registration FAQ,China Development Brief.

Selznick.P.(1949),TVA and the Grass Roots: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Formal Organization,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homas Gold,2005. International NGO’s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Pacific Environment. 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 “转型期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国际的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10月28~29日。

Peter Frumkin,On Being Nonprofit:A Conceptual and Policy Primer,Ha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2002/2003;Guide to global and civil society network,39th edition,p.1853.

蔡洁:《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载《理论界》2004年第5期。

查尔斯·凯斯凯姆蒂:《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前的国际档案理事会》,载《四川档案》1996年第4期。

陈凯祥:《国际NGO纵队:以爱心的名义云集》,载《中国社会导刊》2002年第9期。

陈珂、刘义、张昕祎:《国际非政府组织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分析》,载《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陈民雄、张宏:《国际非政府组织联盟十三届防止药物滥用大会(IFNGO)》,载《中国药事》1992年第1期。

陈晓钟、翟伟、欧阳鸣:《助无助者——李嘉诚与残病人》,载《三月风·纪念中国残病人福利基金会成立20周年专刊》,2004。

陈瑜:《〈基金会管理条例〉让国际NGO摆脱“身份忧虑”》,载《解放军日报》2004年6月29日。

邓小群:《深圳狮子会首次亮相国际舞台》,载《深圳商报》2002年7月9日。

丁宏:《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国际非政府组织》,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6期。

杜悦新:《积极开拓同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的新领域》,载《国际经济合作》1987年第12期。

鄂晓梅:《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际法的影响》,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3期。

方华:《索罗斯基金会》,载《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第6期。

范国祥:《从“千年论坛”看非政府组织的特点》,载《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第4期。

范士明:《国际关系中的非政府组织浅析》,载《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3期。

甘锋、叶江:《试论有关“全球治理”理念的学术争论——兼谈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耿立新:《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项目管理研究》,载《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耿立新:《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对策建议》,载《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龚微、谭萍:《论国际非政府组织监管的法律问题》,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1期。

龚微、谭萍:《论国际非政府组织进入中国的合法性问题》,载《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顾晓今、甘东宇:《国际化:中国青基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论文节选)》,载《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10月。

韩俊魁:《境外在华扶贫类NGO的典型案例:世界宣明会永胜项目十年》,载《学会》2006年第11期。

韩俊魁:《境外在华NGO对草根组织的培育:基于个案的资源依赖理论解释》,丘昌泰主编《非营利部门研究——治理、部门互动与社会创新》,台湾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11月。

韩俊魁、徐宇珊:《非营利组织筹款模式研究——兼论宣明会筹款模式》,载《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四卷),2009年7月。

韩俊魁:《境外公益民间组织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其困局的思考》,陈金罗、刘培峰主编《转型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监管》,2009。

韩俊魁:《对境外民间组织在中国发展历程的检视及思考》,吴玉章主编《民间组织大事记(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韩俊魁:《关于农村社区扶贫类NGO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韩俊魁:《论政府向艾滋病防治领域NGO购买服务的几个问题》,载《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年第2期。

韩俊魁:《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购买三种模式的比较》,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6期。

韩俊魁:《农民的组织化与贫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为例》,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韩俊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民间组织参与——以江西省扶贫试点为例》,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何平立:《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政治关系略论》,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何艳梅:《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载《环境保护》2002年第12期。

胡传荣:《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和妇女非政府组织》,载《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胡志方:《非洲非政府组织研究综述》,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1期。

胡敏:《境外公益性民间组织在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5。

黄承伟、蔡葵:《贫困村基层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经验及其启示》,载《贵州农业科学》2004年第4期。

黄新河:《个案:为穷人做点什么——访法国派丰基金(中国)首席代表钱向民》,载《中国市场》2003年第2期。

黄卫东:《非政府国际组织应纳入国际法学研究范围》,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黄志雄:《非政府组织:国际法律秩序中的第三种力量》,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的角色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姜川:《非政府组织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和作用》,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姜琳:《论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争议解决机制中的作用》,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金彪:《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06。

课题组:《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云南发展状况研究》,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李昌平:《开发式扶贫模式检讨》,载《学习时报》,2006年10月2日第4版。

李峰:《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载《求索》2006年第8期。

李红利:《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参与全球治理的动因与功能分析》,载《兰州学刊》2007年第5期。

李彧超:《“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机制中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外交学院硕士论文,2005。

李峰:《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载《求索》2006年第8期。

李洁宇:《析论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展轨迹及其规律》,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5。

李茂平:《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全球治理功能》,载《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李文栋:《国际档案理事会所属机构介绍》,载《中国档案》1996年第S1期(特刊)。

李文文:《合作与冲突:在华海外民间组织与政府互动关系研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4。

李秀中:《白云深处有“乐施”》,载《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3月16日。

李雪云:《国际档案理事会简介》,载《上海档案工作》1994年第1期。

刘超:《非政府组织的勃兴与国际法律秩序的变塑》,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

刘东锋:《非政府组织与理念全球化——卡内基伦理与国际事务委员会个案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4。

刘清才、张农寿:《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分析》,载《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

刘宏松:《跨国社会运动及其政策议程的有效性分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0期。

刘贞晔:《国际政治视野中的全球市民社会——概念、特征和主要活动内容》,载《欧洲研究》2002年第5期。

〔英〕鲁思·曼德尔:《培育公民社会》,陈雪莲编译,苑洁主编《后社会主义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马进:《当前国际非政府组织活动的特点》,载《当代世界》2003年第11期。

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载《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马迎贤:《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黎尔平:《多维视角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3期。

苗艳丽:《冷战后国际非政府组织崛起的原因》,载《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苗艳丽:《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咨商关系的历史演变》,载《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苗艳丽:《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与局限》,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那力:《非政府国际组织发展现状》,载《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3期。

尼克·杨(Nick Young):《国际NGO:不同的起源、变化着的性质和全球化趋势》,载《200国际NGO在中国》,2005。

庞金友、靳宏:《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与公民社会——当代西方的理论视角》,载《中共福建省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庞文刚:《论国际冲突中的NGO》,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03。

彭锡华:《非政府组织对国际人权的保护》,载《法学》2006年第6期。

潘如龙、戴铮勤:《“颜色革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强音、高山:《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演变及其原因》,载《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琴空:《英国救助儿童会》,载《中国残疾人》2005年第12期。

邱伟、刘力:《透视日益走近中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载《学习月刊》2005年第5期。

饶戈平:《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6期。

茹秀英:《国际奥委会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桑颖:《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优势和作用》,载《理论探索》2007年第1期。

时正新、陈日发、任振兴:《福利彩票:中国特色的社会募捐形式》,载《中国民政》2001年第1期。

许吉:《非政府组织在反腐实践中的理论背景和国际经验分析》,载《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孙伯辉:《绿色和平组织的今昔》,载《百科知识》2003年第5期。

孙传香:《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环境责任制度的实施》,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

孙洁琬:《关于全球公民社会的若干认知与思考》,载《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孙景民:《全球化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影响》,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孙景民:《非政府国际组织:国际政治中的角色界定》,载《唯实》2004年第Z1期。

孙景民:《冲突与合作:主权国家与非政府组织》,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孙戎:《国际NGO关心焦点之一:赋权妇女》,载《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3期。

孙茹:《国际非政府组织》专题之三“大赦国际”,载《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9期。

孙茹:《国际非政府组织》专题之五“国际狮子会”,载《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11期。

孙茹:《国际非政府组织》专题之六“凯尔国际”,载《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12期。

宋渭澄:《联合国体系下的非政府组织及其国际政治效应》,载《国际论坛》2003年第2期。

孙章季:《中国环境保护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因素研究》,载《东岳论丛》2006年第6期。

唐士其、陈蕊、詹亦佳、张毅:《INGO在中国》,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田芳:《论全球化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对国际社会的政治作用》,载《理论月刊》2006年第2期。

万俊、罗猛:《论国际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形式及其作用机制》,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王立东:《论非政府国际组织对国际经济法的作用》,载《长白学刊》2005年第4期。

王名、顾林生:《中国NGO概况》,王名主编《中国NGO研究——以个案为中心》,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2000。

王秀梅:《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法之“跨国立法”》,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王韵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关系》,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文同爱、李凝:《试论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法中的作用》,载《时代法学》2006年第1期。

武兰芳:《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人格限制性评析》,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吴黎明:《朱镕基会见国际狮子会代表团》,载《人民日报》2002年5月16日。

吴卫卫:《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及其对国际体系的影响》,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

萧怡钦:《重视非政府组织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影响》,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熊志勇:《发达国家援助非洲的方式——以坦桑尼亚为例》,载《西亚非洲》2003年第1期。

徐辉:《儿童为本,帮一个算一个》,载《中国发展简报》2006年第4期。

徐莹:《国际非政府组织——主权国家不可忽视的力量》,载《宁夏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徐莹、李宝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徐海屏:《小额募捐在中国》,载《新闻周刊》2004年第6期。

雪石、彭海惠:《让脱贫的链条不再脆弱》,载《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11期。

闫文虎:《试论非政府组织对我国家安全的影响》,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2006年第1期。

姚红:《论国际政治中的非政府组织》,载《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叶江、甘锋:《试论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当代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3期。

喻常森:《非政府组织与东南亚国家政治发展》,载《南洋问题研究》2003年第3期。

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虞维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资源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载《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2期。

袁则文:《试论非政府组织对国际政治中国家非理性决策的矫治》,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翟新:《日本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协作事业——以笹川和平财团为例》,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5期。

翟新:《日本非政府组织的对外政策研究活动——以日本国际论坛为例》,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3期。

詹奕嘉:《跨越国界的援助——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减灾活动评述》,载《中国减灾》2007年第5期。

张殿军、陈金光:《非政府国际组织与世界文明新秩序的建构——兼论中国的外交战略选择》,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张兰兰:《浅析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法中的作用》,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张建:《加强灾害管理能力建设,推进北川灾后“软重建”——北川县“社区主导的灾害管理试点项目”实践综述》,载《中国应急管理》2010年第4期。

张燕娣:《法国“无疆界医师”精神》,载《当代医学》2005年第1期。

赵黎青:《非政府组织同世界银行的协作机制》,载《世界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赵黎青:《国际非政府组织对中国的影响》,载《学习时报》2003年8月11日。

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体系》,载《欧洲》1999年第5期。

钟继军:《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院中的地位》,载《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仲轩:《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亚色彩革命》,载《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周弘:《国际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会议》,载《时事报告》1995年第8期。

周俊:《全球公民社会:理论模式与研究框架》,载《现代哲学》2006年第2期。

诸韬韬、朱作鑫、陆超南:《论国际环境法中的非政府组织》,载《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法〕马赛尔·莫斯:《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卢汇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埃德蒙·利奇著《文化与交流》,郭凡、邹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韩俊魁:《NGO参与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韩铁:《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1950~197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黄浩明主编《国际民间组织合作实务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康晓光:《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漓江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英〕凯特·纳什、阿兰·斯科特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李雪、吴玉鑫、赵蔚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刘贞晔:《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一种互动关系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盛红生、贺兵主编《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4。

世界银行:《让服务惠及穷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第1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孙立平等:《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王杰、张海滨、张志洲:《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王名、刘培峰等著《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

王名、李勇、廖鸿、黄浩明编著《日本非营利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汪永晨、王爱军:《绿色使者——在华国际环境NGO调查》,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10。

〔德〕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蒋仁祥、胡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徐莹:《当代国际政治中的非政府组织》,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周俊:《全球公民社会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Gilbert Kliman著《我的地震经历(“5·12”汶川大地震版)》,董红译,张晶燕审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

《介绍外国文教专家来华工作的境外组织资格认可办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管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暂行规定》

《宗教事务条例》

《关于境内机构捐赠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

《云南省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暂行规定》

《基金会管理条例》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http://www.chaichunze.cn/Article/HTML/690.html

http://www.cffp.cn

http://www.worldvision.org

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

http://www.uia.be/

http://www.safea.gov.cn/

http://bj.zhuce100.com/2009/0707/1548.html

http://www.worldvision.org

http://meici.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2

http://www.lsz.gov.cn/rsls

http://www.cpad.gov.cn/data/2006/1119/article_331579.htm

云南省民间组织促进会、《境外非政府组织发展及管理研究》课题组:《境外非政府组织发展及管理研究——以云南为例》,2009年9月。

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操作手册》,2006年5月。

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村选择标准》。

宣明会:《宣明会翁牛特旗CDD项目监督报告》。

宣明会:《宣明会翁牛特旗CDD项目2006年度总结报告》。

2003年11月29日《永胜县农村社区发展协会成立周年报告》。

国际美慈组织、绵阳行政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基线评估报告:灾害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内部报告),2009年10月。

董丽亚:《灾害管理能力建设项目项目终期评估报告》,2010年8月15日。

共青团四川省省委、国际美慈组织:《青年社会心理项目总结会材料集》,2010。

《国际美慈组织青年社会心理项目总结(2008年6月~2009年7月)》。

国际美慈:《青年社会心理项目终期评估报告概述》(内部报告),2010年2月。

陈太勇:《扎根民族社区、推动和谐发展——海惠(小母牛)在民族地区的社区工作》,2010年。

《绿色杨坪第三互助组与灾区人民的共同摸索》。

《四川海惠(小母牛)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伞状项目进展介绍》。

简 介:近年来,社会组织在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过渡安置以及灾后重建三阶段中有着上佳表现,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历时以及横向比较的视角出发,透过统计调查、案例研究以及比较等方法,本书深入剖析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震灾、雅安地震以及鲁甸地震中社会组织参与的实践,以及与政府合作的模式,试图全方位勾勒社会组织参与自然灾害的场景,进而在...

作者: 韩俊魁 赵小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简 介:本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最终成果,基于以课题为中心的调研和政策分析,沿“公域”和“公益”的主线,在把握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及其主要功能的基础上,以行业协会、社区社会组织、基金会、社会企业和国际NGO为主要对象,系统研究了社会组织的主要作用及其制度建设问题,提出关于社会组织的新的认知观念,强调社会组织是改革发展的“...

作者: 王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