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5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4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图书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

SSAPID:101-3780-1618-03
ISBN:7-80190-938-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密切联系上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从理论上分析和总结了上海“十五”期间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经验,阐述了在今后发展中实现经济与社会均衡、稳定与协调发展中的目标和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
作 者: 卢汉龙 孙克勤
编 辑:邓泳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相关链接:2006年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部分皮书

 《皮书系列》主要编辑出版发行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后记

 导论

  用“社会主义”来构建和谐

   一 突出社会主义的“公共性”原则

   二 为了率先建成“小康”和率先实现“现代化”

   三 利益分化与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四 建设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

   五 从政府管理走向社会治理

 第一部分 转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收入分化和中等收入群体

   一 收入分化和经济高速增长并行

    (一)城市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倍率随人均GDP提高显著扩大

    (二)农村居民在总体收入水平提高过程中贫富差距也在拉大

    (三)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四)收入构成的多元化也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二 城镇居民中等收入群体的出现和发展

    (一)十多年来的职业发展和收入分化

    (二)城镇居民的中等收入界定和中等收入群体出现

    (三)中等收入者的家庭资产

   三 农村居民的增收和中等收入群体

    (一)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和分化

    (二)农村居民的中等收入群体

   四 确立“社会建设”观念,广义调控收入分配

    (一)从变迁看收入分配的未来趋势

    (二)政府需要确立“社会建设”大观念,处置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郊区农村农民和居民结构的变迁

   一 郊区农村农民和居民结构的变迁

    (一)郊区农村农民数量大幅缩减,其中本市户籍农民数量锐减,而外省市户籍农民数量先增后减

    (二)郊区农村居民数量减少,其幅度大小与不同的统计口径有关,折射出城市化水平的变迁

    (三)郊区农村居民中户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程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四)郊区农村居民文化技术水平略有提升,但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仍然匮乏

    (五)郊区农村居民社会阶层分化,体现农村土地政策和产业结构的演变

   二 郊区农村人际关系的演变

    (一)邻里关系的生疏

    (二)村民纠纷的减少

    (三)本外地居民的融合

    (四)干群关系的紧张

   三 郊区农村公共服务的崭新需求

    (一)农村基础公共设施需求不断上升,财政支持力度亟待加大

    (二)农业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必须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三)开展非农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技能培训,缩小城乡就业差别

    (四)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缓解教育资源短缺和城乡不公局面

    (五)构筑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外来人口的社会流动与社会支持系统

   一 外来人口社会流动的主要特征

    (一)人口规模继续迅速扩大,对上海的影响日益扩大

    (二)年龄结构轻、性别比高,有利于上海年龄结构的改善

     1.2003年上海外来人口中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的比重较低

     2.经济活动人口(15~59岁)是外来人口的主体

     3.外来人口的性别比较高,男性多于女性15个百分点

    (三)长期在沪居住者比重上升,对上海的影响日益深入

    (四)经济因素是外来人口来沪的主因,且就业率高,增加了本市部分就业压力

    (五)总体职业层次偏低,显示本市整体产业结构提升不足

    (六)居住向边缘地区相对集中,全市人口布局发生变化

    (七)育龄妇女比重偏高,与上海本地人联姻的规模逐年增加

   二 外来人口社会支持系统

    (一)社会支持的现状

    (二)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三)几点建议与思考

  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调查

   前言

   一 上海市民生活质量状况的总体评价

    (一)上海市民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和定性结论

    (二)评价指标的因素分析及与实际社会评价的一致性

   二 工作满意度与现状

   三 经济收入评价与现状

   四 家庭生活评价

   五 社会环境和政府工作评价

   六 心理和身体现状与评价

   结论

    (一)生活质量,从物质需求到公民权益意识的觉醒和追求身心健康的跨越

    (二)生活质量的差异体现的是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差异

    (三)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与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同步进行

  上海市民的主观幸福水平

   一 主观幸福的城市间研究

    (一)市民心中的城市形象

    (二)最喜欢的城市

    (三)自己的城市好在哪儿

    (四)居民对自己所在城市最希望改进的方面

   二 上海市民的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

    1.主观幸福在收入分布较高和较低的人群中间呈现两极化趋势

    2.心理上觉得工资收入不平等是工作满意度低下的重要预测因素

    3.人们倾向于领域内的收入比较,而不是跨领域的收入比较

   三 上海的经济繁荣与主观幸福

   四 上海市民的职业地位与主观幸福

    1.实际权力的大小是决定职业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

    2.稳定的经济收入是区分职业高低的物质基础

    3.职业的实际社会作用和影响是评价职业社会声望的重要根据

   五 上海市民的性别、年龄与主观幸福

   六 上海市民的社会认知与主观幸福

   七 决定上海市民主观幸福的重要因素

 第二部分 社会建设:关注社会事业与社会保障

  社会公众评议上海“窗口”行业

   一 社会公众总体满意评价

   二 各项评议类别得分情况

    (一)环境设施

    (二)举止仪表

    (三)办事公开

    (四)行业诚信

    (五)服务态度

    (六)业务水平

    (七)反应能力

    (八)工作绩效

    (九)遵时守纪

    (十)便民措施

   三 不同系统行业评议简析

    (一)公用事业

    (二)交通运输

    (三)生活服务

    (四)文化娱乐

    (五)公共服务管理

   四 对行业服务的反映建议

    (一)强化诚信建设,接受公众监督

    (二)提高个体素质,提升整体水平

    (三)做到服务及时,保障服务稳定

    (四)挖掘自身潜力,建立科学管理

    (五)关怀弱势群体,体现文明都市形象

  发展社区安老服务 构建和谐的老龄化社会基石

   一 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一)“十一五”期间上海将进入老龄化加速发展期

    (二)社会总负担将面临跳跃式增长的挑战

    (三)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老人数量日益增加

   二 发展社区安老服务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一)居家养老是目前和未来上海老年人的最主要养老方式,也是国际上普遍的最主要养老方式

    (二)发展社区安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意义不仅在当前,更在于未来

    (三)发展社区安老服务构建和谐社区,可以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的小环境

   三 上海社区安老服务建设的优势和局限

    (一)社区安老服务的管理机构呈三级网络,但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二)社区安老服务的机构形式单一,服务能力不强

    (三)社区安老服务的项目基本齐全,并以福利性简单服务为主,但缺乏经营活力

    (四)老年活动室作为社区安老服务的主要场所,活动项目和参与水平地区差异大

    (五)社区安老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基本建成,但是城乡差别很大

    (六)政府资金投入重硬件建设轻环境培育

   四 发展社区安老服务,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

    (一)正视人口老龄化态势,建立稳定的政府财力投入机制,确保社区安老服务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

    (二)正视社区安老服务事业的复杂性,建立以各级政府分层管理、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以资源整合为目标的运作机制

    (三)正视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现实,制定优惠政策,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安老服务事业

    (四)正视信息社会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老年人适应时代需要提供培训,并指导老年人享受社区安老服务网络资源

    (五)正视社区安老服务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现实,重视培养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和大量的义工队伍

  上海医保和卫生事业改革进程分析与评价

   一 医保对医院的控制

    (一)医院医疗保险费用的总额控制

    (二)单病种付费制度

    (三)医疗机构改革的尝试

   二 需方的管理

    (一)门急诊就医管理

    (二)门诊费用调整和定点医疗的尝试

     1.拉开不同级别医院门诊诊疗费差距

     2.门诊约定服务优惠

   三 医疗保险对药品消费的管理措施

    (一)药品目录的制定和甲乙药品分类支付

    (二)药品招标采购

   四 医疗保险特殊人群政策

    (一)困难人群的医保减负和医疗救助

    (二)小城镇医保

    (三)公务员

    (四)自由职业者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

   五 医疗卫生改革措施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基金平衡,但医疗费用继续上涨

    (二)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但按人群分类的项目繁多

    (三)个人账户的医疗保险作用缺乏

    (四)全过程信息公开不够

  上海中低收入人员的住房解困

   一 上海中低收入人员的居住现状

    (一)上海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现状

    (二)上海最低收入家庭居住现状

     1.上海廉租房保障制度的形成

     2.上海廉租房政策的实施现状

    (三)上海中低收入家庭居住现状

     1.上海中低价商品房市场的发展历程

     2.现行“两个1000万”政策的进展情况

   二 存在的问题

    (一)廉租对象覆盖面过于狭窄

    (二)受益对象界限难明确划分

    (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滞后于居民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

    (四)房地产市场需求大,房源供给短缺

    (五)资金成本高及其来源渠道受制约

    (六)住房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七)房地产市场不完善

   三 对策建议

    (一)居住区建设与城市总体发展相协调

    (二)多渠道筹措房源

    (三)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优惠并适当给予限制

    (四)加强租赁和中低价商品房的管理制度建设

    (五)全面完善房地产租、售市场及住宅法律、法规体系

  上海慈善事业与政府社会救助衔接发展研究

   一 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现状

    (一)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的变化趋势

     1.慈善组织的官民成分将发生变化

     2.慈善组织将逐步走向成熟和自治

     3.慈善捐赠将日益社会化

     4.“强国家-弱社会”模式将过渡到“强国家-强社会”模式

    (二)上海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慈善理念的缺乏

     2.社会资源的动员和捐赠能力偏低

     3.慈善机构官办化倾向严重

     4.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缓慢

     5.慈善事业发展法规相对滞后

   二 政府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的关系

    (一)政府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都承担着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责任

    (二)政府社会救助是政府行为,慈善事业是民间行为,两者性质不同,服务理念与运作方式有所区别

    (三)慈善事业对政府社会救助的“积极补充”和“拾遗补缺”

   三 政府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衔接发展的现实机遇

   四 政府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衔接的发展对策

    (一)慈善组织要正确把握和处理与政府社会救助的关系

    (二)加强政府部门与慈善组织的协调

    (三)健全社会救助工作基础网络

    (四)慈善事业与政府社会救助的衔接,不仅是物的层面的衔接,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衔接

    (五)加强“义工”队伍建设

    (六)慈善事业除了对弱势群体进行物质救助和情感交流外,作为民间公益组织,从广义上来说,还有担负弱势群体利益需求表达的职责和义务

    (七)建立科学规范的慈善捐赠机制

    (八)大力培育企业捐赠公益意识

  上海“侨民宗教”的现状及其相关对策的研究

   一 在沪外国人宗教活动的基本状况和基本需求

    (一)上海国际化进程加快,在沪常住外国人的绝对数量迅速上升

    (二)在沪常住外国人宗教生活需求呈急剧上升的态势

    (三)一些新的问题:场所、语种、教职人员、活动内容以及五大宗教之外的宗教活动

     1.在沪外国人专场宗教活动场所的数量和布局问题

     2.在沪外国人专场宗教活动的语种问题

     3.关于在沪外国人专场宗教活动的宗教教职人员问题

     4.关于在沪外国人专场宗教活动的内容问题

     5.部分在沪外国人信仰的宗教超出了五大宗教范围,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难度

   二 法律框架和政策规定

   三 思考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建立这一公共政策平台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总的原则

    (三)具体设想

  上海宗教院校调查

   一 基本概况

   二 宗教院校的学生

    (一)学生来源:以外省市和贫困地区为多

    (二)学生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三)信仰虔诚,愿意奉献宗教事业

    (四)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感受

   三 宗教院校的师资力量

    (一)专职教师数量偏少,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二)教师年龄低,学历低,教龄短,水平有限

    (三)教师中存在的学历、职称、待遇等问题,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

   四 宗教院校的发展方向

    (一)提高学校层次,适应上海城市发展

    (二)加强与高校的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爱国爱教的宗教事业接班人

 第三部分 社会治理:关注家庭、社区、社团

  家庭:转型期的功能变迁和政策支持

   一 家庭在社会转型中的功能变迁

    (一)经济保障作用增强

    (二)养育功能的结构性优化

    (三)儿童社会化功能削弱

    (四)情感支持功用趋强

    (五)性规范作用弱化

   二 家庭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竞争和分化递增,家庭关系调适难度加大

    (二)物质至上主义流行,家庭的经济压力增加

    (三)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加重了家庭的赡养负担

    (四)离婚率上升使面临福利水平下降的单亲家庭递增

   三 优化家庭系统良性运行的生态环境

    (一)社会政策保障家庭功能的发挥

     1.以家庭为单位的政策导向

     2.对弱势家庭及其成员的特殊关怀

    (二)推进中国特色的家庭支持网络建议

    (三)普及家庭科学教育和训练

  上海家庭教育发展报告

   一 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变迁

    (一)家庭教育的主体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渗透

    (二)家庭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从单维向多维发展

    (三)家庭教育的渠道从单一化向系统生态化发展

   二 上海家庭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困惑

    (一)上海家庭教育环境面临的新情况

     1.独生子女开始做父母

     2.单亲家庭不断增加

     3.空巢家庭大量出现

    (二)上海家庭教育发展的特点

     1.家庭教育的内容从知识教育向生活教育拓展

     2.家庭教育投资量不断上升,投资对象从子女扩大到其他家庭成员

     3.第三部门模式主导下的社区家庭教育发展

    (三)上海家庭教育发展的困惑和问题

     1.公共价值标准的相对缺失,道德教育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2.社会竞争压力导致家庭教育失衡,未成年人心理行为问题凸现

     3.成年独生子女的“啃老”现象

   三 上海家庭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家庭教育网络,创设有利于家庭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积极发挥多元主体积极性,调动民间力量加入

    (三)以社区项目为中心,转变观念,改指导为服务

    (四)重视专业机构建设,提高家庭教育研究、培训与指导水平

  社区建设与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

   一 上海城市社区建设的进展与主要经验

    (一)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社区建设格局

    (二)多部门合作共建,共同推进社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加大硬件投入,为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1.文体设施方面

     2.社区服务方面

    (四)完善居委会的“三自管理”,培育各类民间社团,形成社区自治的组织基础

     1.加强了居委会组织建设,推进民主选举

     2.积极推动业主委员会成立和开展工作

     3.积极鼓励各类社团、团队的建设,活跃社区文化氛围

    (五)郊区实行“三个集中”,撤村改居,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区建设

    (六)社区建设思路更加清晰,标准日益明确,系统化、科学化程度提高

   二 上海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社区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过度行政化的现象

    (二)社区建设运行机制还缺乏更有效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

    (三)民政部门牵头协调有难度,社区建设领导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四)社区建设规划和立法工作滞后,不利于社区建设长远发展

   三 上海新一轮社区建设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一)加强规划和立法,促进社区建设进一步发展

    (二)社区党建社会化

    (三)街道办事处的重新定位

    (四)居民委员会的角色以及与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的关系

    (五)NGO与GONGO:社团组织的功能发挥

    (六)走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

  公民社会、善治与民间组织发展

   一 公民社会的兴起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全球与中国

    (一)确立现代“公民社会”的分析概念

    (二)全球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三)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定义、分类和发展情况

     1.社会团体概念和分类

     2.基金会概念和分类

     3.民办非企业单位概念和分类

   二 “善治”理念的引入与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

    (一)“善治”概念的提出

    (二)“善治”与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

   三 善治、民间组织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上海市民间组织的总体发展情况

     1.社会团体基本情况

     2.基金会基本情况

     3.民办非企业单位基本情况

    (二)善治与民间组织发展: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为例

     1.助困方面

     2.助学方面

     3.安老和助医方面

     4.扶幼方面

  未成年人对新媒体需求的调查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 结果分析

    (一)未成年人的媒体偏好越来越向非传统媒体的电脑、网络倾斜

     1.“电脑游戏”已经超越传统的媒体,成为未成年人最喜欢的媒体形式

     2.“课外书籍”是未成年人每天花费时间最多的媒体

     3.电脑游戏和互联网媒体的重度时间消费最多

     4.未成年人和有些媒体的接触并不能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

    (二)选择媒体的心理需求最主要是娱乐

     1.动漫节目是最受未成年人欢迎的电视节目

     2.娱乐是未成年人最常用的电脑功能

     3.漫画仍是未成年人最常阅读的课外书籍

     4.报纸杂志中的娱乐内容最为未成年人关注

    (三)未成年人认可传媒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信息

    (四)未成年人眼中传播信息的功能方面最主要的载体是报纸和互联网

    (五)未成年人对新老媒体认知取向呈现差异

     1.未成年人对媒体总体信任度较低

     2.互联网在未成年人的心目中权威性相对较高

     3.互联网在未成年人的心目中亲和力也相对较高

     4.传统的课外书籍对未成年人是非观的影响仍然强大

    (六)未成年人对媒体的使用权和要求权提出要求

     1.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使用新兴E媒体有较高的警惕性

     2.监护人和未成年人的媒体选择在“课外书籍”上矛盾最少

     3.未成年人的媒体要求权提高

   三 结果讨论

    1.内容选择有很强的主动性

    2.内容选择非常广泛而多样化

    3.不仅选择,而且有发言权

    4.吸引力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5.未成年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问题突出

    6.监护人缺乏有效监控手段

   四 思考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1.主流媒体同未成年人沟通渠道不畅通,其价值观影响力不强

     2.媒体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引导作用不够

     3.未成年人对媒体道德的理性认识仍然欠缺

     4.某些媒体内容对青少年成长不利,但缺乏有效屏蔽和过滤手段

     5.虚拟世界逃避现实世界,使得未成年人缺乏责任心

    (二)建议

     1.加大主流媒体对未成年人的针对性,要用未成年人的语言和文化对其宣传

     2.传统媒体要有更多的互动,要给予未成年人话语权

     3.尽快建立媒体内容的分级管理制度(影视、网络)

     4.对未成年人、家长都要引导,建立网络辅导员制度

     5.改进游戏出版审查机制,改进动漫引进审查制度,鼓励优秀国产作品

     6.改变以娱乐为目的的媒体使用方式,要寓教于乐,起传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用

 第四部分 政策建议

  党建与工青妇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 党的建设及其对社会建设的推进

    (一)上海党的建设概况

     1.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市委相关部门紧紧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以思想政治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干部制度改革为主要途径,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2.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紧紧围绕推进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构筑人才高地

     3.在基层党建方面,推进组织和活动方式创新,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二)党的社会工作的战略意义

    (三)社区社团中党的基础建设

    (四)党的社会工作体制和理念的创新

   二 党群工作对象与社会治理主体的新情况

    (一)人民团体成员:既是党群工作的对象,又是社会治理的主体

    (二)城市工人队伍的变化与特点

    (三)当代青年多样化现状与趋向

    (四)妇女总体发展与具体构成状况

   三 适应劳资关系的变化,促进工会发展

    (一)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扩大工会的组织覆盖面

    (二)努力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工会

    (三)努力发挥工会参政议政的作用

   四 共青团作用从现实社会拓展到网络社会

    (一)社区青少年工作与共青团的社会工作

    (二)网络青少年世界与共青团的信息化

    (三)《上海青少年发展规划》的拟定与完善

   五 妇联参与两性和谐发展的社会构建

    (一)促进妇女发展的平台与活动

    (二)促进两性和谐的工作与机制

    (三)促进家庭和谐的服务与体系

   六 党群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发展思考

    (一)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一直是多年来党建的热门问题,2005年是如此,2006年也将如此

    (二)在社区或街道建立工会组织,是上海2005年工会建设的热点

    (三)上海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存在着青年政策机制建设和进一步群众化、社会化的双重任务

    (四)市妇联在上海社区开展活动的范围最广、历史最久,基础最为扎实,体现出较为强烈的社团性特征

  宣传思想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 宣传思想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构建社会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

    (二)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和监督,增强党员先进性,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宣传,提高人民综合素质,构筑社会发展的能力平台

    (四)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机制建设,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五)进一步加强信息疏导,提升民族创新能力,增强社会活力和弹性

   二 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宣传机制和宣传观念有待提升

    (二)宣传队伍的结构和素质有待优化

    (三)宣传载体和作品质量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 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有效性的途径和措施

    (一)探索新的宣传形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二)创新宣传工作方法,增强大众宣传的影响力

    (三)整合社会宣传资源,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效力

    (四)提升研究判断能力,增强舆论引导的科学性

  淡化行政色彩,理顺政府与互益型民间组织的关系

   一 互益型民间组织的基本功能

   二 互益型民间组织发展的现状

   三 互益型民间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互益型民间组织的发展路径

    (一)观念层面

    (二)法律、政策层面

    (三)部门关系层面

    (四)治理结构

    (五)能力建设

   结语

  大力扶持民间公益组织,携手共建和谐社会

   一 上海非赢利组织的现状

   二 上海民间公益组织的作用

    (一)提供服务

    (二)开拓创新

    (三)维护价值

    (四)倡导政策

    (五)创造就业

    (六)整合资源

   三 上海民间公益组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注册难

    (二)免税难

    (三)资金缺乏

    (四)缺乏固定、充足的办公场所

    (五)人员缺乏

    (六)民间公益组织的自我能力不足

   四 相关建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社会发展主要指标(1)

   上海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

   上海社会发展主要指标(3)

   上海社会发展主要指标(4)

  附录二

   直辖市主要社会指标(1)

   直辖市主要社会指标(2)

  附录三

   小康生活标准综合评价值

 编辑委员会

包蕾萍、会陈建强:“中国独生父母婚育模式初探”,《人口研究》2005年第4期。

段慧霞等:“第三部门理论与社区家庭教育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实践指导模式”,《内部资料》2005年8月。

骆风:《成才与家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康惠君:“上海家庭教育‘六化’指导模式的创建与策略”,上海妇女联合会网站。

李薇薇等:全国老龄委:“我国现有‘空巢老人’2000多万”,新华网,2005年10月22日。

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孙抱弘、包蕾萍:上海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调查,《伦理学研究》2004年8月。

魏宗凯:“电视价格猛降 预测传统彩电5年内被取代”,《新闻晨报》2004年9月15日。

“单亲家庭能否参选五好家庭:夫妻和睦是硬指标?” 新华社,2004年7月28日。

徐浙宁、杨雄、包蕾萍:“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家庭教育现状”,《2005上海社会报告书》。

徐浙宁:“婚前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2004年重点课题报告书。

张晓明等:《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赵忠心:《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Bronfenbrenner,(1994),Nature-nurture Reconceptualized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A bioecological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101(4),568~586。

简 介:本书是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深化农村改革智库建设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的重要成果。书中就城乡一体化战略、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介绍了各地方在精准扶贫、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治理、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大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简 介:本书为第三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8)的成果,围绕“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建设”这个主题,书中作者有的着眼于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福利思想,有的着重探讨社会福利的分析视角以及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也有的结合社会福利项目探讨中国社会福利建设问题,还有的探讨慈善救助、社区志愿服务、城中村住房改造等...

作者: 毛振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