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19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国际贸易图书

Economy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Nowadays

SSAPID:101-3779-7186-37
ISBN:978-7-80230-584-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著以国际贸易为主线,从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切入,从宏观和微观各个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内容广泛,观点清晰,涉及的主要有:国际分工理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新变化、新发展)、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理论、经济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理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趋势、全球贸易协调机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裴长洪 赵忠秀
编 辑:李玉平;屠敏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上篇 国际贸易增长机制分析

  引言

   一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特征及知识经济下的全球一体化

    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特征

    2.当代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特征——知识经济

   二 知识经济下国际贸易构成的新特征

    1.高技术产品贸易快速增长成为货物贸易的最显著特征

    2.新型知识产业的蓬勃兴起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发展

    3.“第三方技术提供”的出现,使高技术贸易在技术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第一章 当代国际分工的新发展与国际贸易增长的内在机制分析

   第一节 产业间分工的发展与深化

   第二节 产业内分工结构的拓展

   第三节 跨国公司价值链分工模式的产生

  第二章 产业间分工的发展与深化

   第一节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及科技革命导致产业间分工的拓展

    一 传统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演变及其缺陷

     1.传统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演变

     2.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

    二 当代国际产业间分工模式的新变化

    三 科技革命应用对当代国际产业间贸易的影响

   第二节 比较优势动态化以及发展中国家提升产业间贸易的战略选择

    一 比较优势的动态性

    二 发展中国家提升产业间贸易水平的战略选择

     1.积极利用外资,加速资本积累

     2.积极引进技术,加速工业化进程

     3.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4.重视国内市场,合理引导消费

  第三章 产业内分工理论及贸易实践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形式的产生与发展

    一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 产业内贸易的特征以及分类

     1.同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分类与动机

     2.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分类及原因

    三 产业内贸易衡量指标

     1.产业内贸易的统计指标及其局限性

     2.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统计指标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建立

    一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经济学渊源

    二 新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三 产业内贸易理论发展的脉络

     1.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

     2.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模型

  第四章 跨国公司价值链分工模式及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跨国公司价值链及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一 跨国公司价值链及其基本特征

     1.价值链理论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2.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基本特征

    二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跨国企业价值链管理方式的变化

     1.新经济背景下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知识经济背景下跨国企业价值链策略变化及其实践

    三 当代跨国公司价值链与国际分工新模式

     1.价值链与国际垂直劳动分工

     2.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价值链的两种基本类型

     3.跨国公司价值链管理模式——虚拟垂直一体化

   第二节 跨国公司价值链分工模式对世界贸易的影响——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增长

    一 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作用

     1.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国际贸易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二 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相互促进效应——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增长

     1.当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展产业内贸易的能力与机会

     2.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演变路径

    三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的作用——以东盟国家为例

     1.跨国公司在多个国家生产中间产品的情况

     2.东盟国家区内贸易的实践分析

  第五章 国际贸易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外在增长动力分析

   第一节 国际贸易创新的根本动因

   第二节 当代国际贸易增长的外在动力来源

    一 贸易工具创新使国际贸易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提高了货物贸易效率

    二 贸易对象的创新使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尤其是国际金融服务发展及创新促进了货物贸易的增长

    三 贸易方式创新使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在国际贸易中广泛运用,拓展了货物贸易渠道

    四 国际贸易全球协调管理方式创新为国际货物贸易进一步拓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六章 贸易工具创新与国际贸易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对传统国际贸易中间商的影响

   第一节 贸易电子手段的广泛应用与当代国际贸易

    一 贸易电子手段在国际贸易流程中的应用

     1.贸易电子手段在国际贸易流程中的应用

     2.贸易电子手段应用对国际贸易的意义

    二 贸易电子手段的广泛应用对政府管理国际贸易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节 传统制约国际贸易增长的基础设施(港口、运输)的改善

    一 港口船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货物吞吐能力日益加强

     1.船舶港口建设规模化、大型化趋势

     2.港口竞争目标多样化趋势

     3.港口投资经营全球化趋势

     4.港口建设现代化趋势

    二 国际航运联盟的兴起在降低货运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

    三 港船合一、综合物流服务的发展为国际货物运输能力的可持续性提供保证

     1.港口功能的发展历史演变趋势

     2.“第四代港口”的功能显著特征

   第三节 传统国际贸易中间商地位的削弱及其转型

    一 传统贸易中间商的地位削弱及经营地位的重新定位

     1.传统国际贸易中贸易中间商的作用与地位

     2.信息技术条件下传统贸易中间商地位的冲击以及经营方式的转型

    二 传统国际贸易货物代理受到的冲击及向综合物流企业的转型

     1.传统国际货物代理的作用及受到的冲击

     2.传统国际货物代理经营战略的转变——国际综合物流企业

  第七章 贸易对象创新对国际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增长的影响

   第一节 贸易对象创新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

    一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原因

     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二 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

     1.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

     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对国际货物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以及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创新为国际货物贸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一 金融全球化以及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与国际货物贸易增长

    二 跨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对国际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

     1.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创新对国际贸易的促进

     2.国际金融服务创新降低了国际贸易结算的货币交易风险

     3.国际融资方式创新对国际货物贸易的促进

  第八章 电子商务新模式对货物贸易渠道的拓展

   第一节 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一 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及其特点

     1.电子商务的起源及其推广

     2.电子商务下新型电子中介结构的作用及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二 电子商务模式下国际贸易变革

    三 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流程改造

   第二节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障碍及国际社会的推动努力

    一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障碍

     1.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模式缺乏有效的贸易中介机构

     2.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以及技术标准方面的障碍

     3.电子商务贸易规则的缺乏

     4.在线支付的障碍

     5.物流配合的障碍

    二 WTO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在推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第九章 国际贸易协调管理方式的创新为国际贸易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一节 WTO等国际组织对国际贸易全球协调管理与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

    一 有效推动货物、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二 扩大了与贸易有关领域的协调管理

    三 健全协调机制提高管理全球贸易的能力

   第二节 全球贸易便利化的进展和趋势

    一 全球贸易便利化的意义与进程

     1.贸易便利化的积极效应

     2.WTO有关贸易便利化的协议规定及进展

    二 全球贸易便利化的主要障碍及发展趋势

     1.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存在的障碍

     2.WTO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便利化进程的措施

 中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趋势研究

  第十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

    一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革命使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

     2.为适应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最大限度调整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

    二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第二节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

    一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基本特征

     1.以跨国公司为微观载体的国际产业资本全球扩张趋势增强

     2.国际垄断产业资本与国际垄断金融资本结合日益紧密

     3.资本主义国家对国内经济干预减弱,但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联合调节增强

     4.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有计划性与跨国企业全球经营的无组织性矛盾日益突出

    二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

     1.一国范围内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演变为跨国公司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全球生产的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

     2.全球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和有效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国际垄断资本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

     4.国际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虽有所缓和,但一旦有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导火线,矛盾的普遍爆发也不可避免

  第十一章 全球化本质及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全球贸易、投资、金融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方式自我“扬弃”的必然要求

    一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与性质的不同认识

     1.经济全球化的代表性定义

    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历史及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三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分析

   第二节 全球贸易、投资、金融体系的形成

    一 跨国公司及其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载体

     1.跨国公司垄断资本输出及生产国际化促进了全球投资自由化

     2.跨国公司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

     3.跨国公司促进全球金融自由化进程

    二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全球贸易、投资、金融体系的形成

  第十二章 WTO全球贸易协调机制

   第一节 WTO全球贸易机制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跨国公司经营的有序性与全球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矛盾调和的必然产物

    一 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及其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 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世界贸易组织体系的基础

    三 WTO全球贸易机制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跨国经营的有序性与全球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矛盾调和的必然产物

   第二节 WTO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一 新一轮多哈回合谈判矛盾尖锐

    二 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1.来自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损害

     2.国际垄断资本对WTO的主导,以及国际垄断资本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是WTO举步艰难的最根本原因

     3.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可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未来产生深刻影响

     4.WTO自身组织、程序上的技术缺陷造成成员国家对多边贸易体制信心下挫

    三 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前景展望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际垄断资本发展不平衡状态下调和不同国际垄断资本集团间矛盾的必然结果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出的宏观特征

     1.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出现洲际联合的发展趋势*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的同质性减弱,多层次性结构增强*

     3.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开放性趋势日益加强

     4.发展中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逐渐突出

    二 国际垄断资本发展的不平衡及其争斗特征

     1.争斗的主体由三极变为多级,争斗的客体由中心到外围全面展开

     2.国际垄断资本的运动矛盾外在表现为国家主导下的争斗

     3.各国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垄断资本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相互间激烈的竞争

     4.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的释放形式仍以“经济战”为主要特征

    三 国际垄断资本间矛盾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制度创新

     2.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是跨国公司区域性重点发展战略

     3.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特征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景

    一 贸易自由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基本的推进方式

     1.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国际贸易的拉动直接表现为区域内贸易量的增加,从而带动世界贸易的增长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导致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

     3.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以WTO为组织形式的国际贸易多边体制形成冲击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促成跨国公司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跨国公司在区域内的生产一体化进程强化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2.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跨国公司生产国际化进一步拓展,加深了国际垄断资本国际化程度

     3.国际垄断资本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进一步深化国际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制度创新,调整着国家主权结构*

    四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五 国际垄断资本矛盾运动特征的变化促使南北、南南经济关系进一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十四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趋势及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趋势

    一 贸易自由化趋势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贸易自由化趋势是国际垄断资本向全球拓展的起点

    三 贸易自由化趋势进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1.正确处理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对立统一关系是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基本前提

     2.如何调整国际垄断资本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是贸易自由化趋势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碍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

    一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为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石

    二 新自由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及其产生的危害

    三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选择

     1.提供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与发展的众多切入点

     2.提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优化以及经济持续增长机会

     3.增强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4.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的视角

     1.正确认识贸易自由化的渐进性以及与贸易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

     2.正确处理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时机与程序的问题

     3.强化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增强在WTO多边贸易体制中的谈判地位

     4.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5.正确处理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之间的辩证关系

 下篇 中国对外贸易: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对策

  第十五章 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内容和进程

    一 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扩大地方政府对外贸易自主权

    二 扩大对外贸易经营渠道,打破垄断经营

    三 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

    四 逐步缩小外贸计划控制范围,启用关税与非关税手段

    五 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六 实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七 改革统包盈亏的对外贸易财务体制

   第二节 贸易增长与结构转变

    一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与进出口结构的变化

    二 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化和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三节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增长与挑战

    一 对外贸易超速增长及其原因

     1.世界经济景气并拉动外部需求

     2.出口退税制度改革不仅没有影响,反而促进了出口增长

     3.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对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

     4.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二 外商投资继续增加利用外资形式增多

    三 入世经受的挑战和考验

     1.国际贸易壁垒向新领域扩散,中国进入国际经贸摩擦高发期

     2.对外部资源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安全问题突出

    四 适应新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政策转变

     1.指导思想从单一出口导向转向均衡发展

     2.采取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措施

     3.进出口经营权自由化,外经贸市场主体多元化

     4.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全面实施

  第十六章 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形势分析与政策取向

   第一节 “后过渡期”对外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趋势分析

    一 进出口贸易将继续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 由外商投资带动的国内产业成长增加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三 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将仍然比较景气,可以支撑外部需求

    四 美元地位不会严重动摇,但美元汇率与西方主要货币相比将继续趋向弱势

    五 石油价格上涨并非供给问题,而是美元汇率问题,加上需求拉动,国际石油价格仍将居于高位

    六 在继续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政策走向

    七 按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币汇率终将趋向市场化调控

   第二节 “后过渡期”中国对外经贸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一 市场更开放,许多行业保护将被取消

    二 市场竞争更激烈,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任务更艰巨

    三 贸易摩擦的形势将更严峻,反贸易自由化的保护主义的压力更大

    四 中国在贸易争端中将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五 政府管理能力和水平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第三节 应对“后过渡期”挑战的政策取向

    一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健全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反应灵敏、应对积极、行动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

    二 促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出口产业的技术、环境标准,跨越国外贸易壁垒

    三 努力实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层次,实现结构升级、错位发展,减少直至避免贸易摩擦

    四 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企业应对国际经济事务提供各种有效服务

    五 率先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突破“非市场经济地位”创造更多实例

  第十七章 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期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第一节 高速增长下存在的主要矛盾与制约因素

    一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普遍共有的第一类矛盾

     1.国际分工地位低,贸易增长方式粗放

     2.在整个贸易结构中,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严重滞后

     3.外贸利益受国际金融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

     4.在进口贸易中技术进口效益低

    二 制约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对外开放的第二类矛盾

     1.进口贸易承担供给资源、保障经济运行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

     2.应对加入世贸的“后过渡期”问题

     3.生产结构、贸易结构高级化与扩大就业的矛盾

     4.沿海发达地区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与中西部地区分享贸易自由化利益的矛盾

     5.发展对外经贸关系中处理竞争与合作的矛盾

     6.贸易保护主义导致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越演越烈

   第二节 战略机遇期的具体表现

    1.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生产要素、科技要素快速流动与国际分工的扩大,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大

    2.全球经济大变革、大调整释放出巨大能量所带来的机遇

    3.世界经济多极化和经济利益集团化、多元化的发展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4.对中国有利的地缘战略格局正在形成

   第三节 政策思考与建议

    一 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是利用机遇、应对挑战的首要前提

    二 循序渐进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

    三 转变进口贸易增长方式,提高进口贸易宏观效益

    四 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中国外贸的回旋空间

    五 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币汇率水平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这两个不同问题,保障开放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六 建设应对贸易摩擦的工作机制和社会服务体系

  第十八章 中国外贸增长分析与相关政策讨论

   第一节 对外贸易相关政策的讨论

    一 出口退税政策

    二 人民币汇率政策

    三 外汇管理与储备政策

   第二节 政策选择的思路

    一 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与未来完善方向

    二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向

    三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动向

  第十九章 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中国贸易战略调整

   第一节 外贸依存度与经济安全

   第二节 有关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争议

    一 中国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原因分析

    二 外贸依存度定义本身的固有缺陷

    三 外贸依存度与外贸贡献率的非一致性

   第三节 外贸依存度指标对中国贸易战略的含义

   第四节 从外贸依存度看现阶段中国贸易战略调整

  第二十章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理论与政策

   第一节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内涵

   第二节 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 当前中国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二 出口贸易集约化转型的政策思路

     1.在生产环节上,努力提高国际分工位置,提高产品附加值

     2.在流通环节,规范出口秩序,提高服务设施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

     3.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应因地制宜

   第三节 转变进口贸易增长方式,提高进口贸易宏观效益

  第二十一章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十一五”中国外贸发展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一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1.加工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且以进料加工为主

     2.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性质为外商投资企业

     3.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区域分布不均衡

     4.加工贸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转变

     5.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一般贸易,并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

    二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阶段特征

     1.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比重趋于稳定,逐渐达到增长的拐点

     2.在区域分布格局上,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阶段与程度明显失调,将遏制中国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使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比重持续增长,是中国加工贸易升级的机遇

   第二节 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 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

    二 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 加工贸易的“出口导向”性使国内产业易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并且不利于国内产业向非价格竞争战略转变

    四 基于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区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的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

    五 加工贸易发展导致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某种背离,影响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第三节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长期战略与对策

    一 实施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的具体措施

     1.关于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2.延长产品生产加工链条,促进深加工结转

    二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1.实现加工贸易的地区间转移和协调发展

     2.灵活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及创新海关监管模式

     3.搭建加工贸易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增强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由OEM(委托制造)向ODM(委托设计制造)和OBM(整合内外优势技术资源优势,出口自主国际品牌)的转变

     4.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有效结合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

     5.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向区域总部转变的服务支持系统

     6.灵活运用原产地规则,为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开拓空间

  第二十二章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其提升水平的现实途径

   第一节 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一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二 构建IIT模型

    三 分析检验结果

   第三节 中国发展产业内贸易的战略选择

    一 开放相关产业市场,培育国内规模经济

    二 大力发展差异产品,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三 选择主导产业,创造产业竞争优势

   第四节 中国当前提升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现实途径

    一 跨国公司在华价值链经营战略的变迁

    二 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公司价值链分工提升产业内贸易水平途径

  第二十三章 中国外贸:寻求对外开放新突破的思考

   第一节 发展中大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外部冲击的根本原因和表现形态

   第二节 中国现阶段面临的外部冲击表现

    一 贸易摩擦范围不断扩大,产品范围扩大

    二 外贸顺差持续走高的同时,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外汇储备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

   第三节 如何认识贸易顺差

   第四节 如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供给

    一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要性

     (一)国内资源有效供给不足

      1.国内资源的基本特点

      2.资源消费需求迅猛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二)资源国际化效率和风险并存

      1.充分有效利用国外资源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2.资源国际化面临许多挑战

    二 统筹处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存在的问题

     1.资源统筹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2.资源产权制度不完善

     3.资源价格的构成缺陷和资源税制不合理

     4.资源储备制度的缺位

    三 政策建议

     (一)组建资源委员会

     (二)建立多元化的资源产权结构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定价机制

     (四)努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资源跨国公司

     (五)建立资源战略储备制度

     (六)加快勘查开发国外资源,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

     (七)发展循环经济,打造资源节约体系

      1.倡导并形成适度消费的资源节约型体系

      2.建立并形成深度资源开发的利用体系

      3.建立并形成废弃物资源化的回收体系

      4.建立并形成资源创新的技术体系

   第五节 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思路

    一 立足国内市场,创造内需型发展模式,反思“外向型”经济主导观点

    二 出口促进产业中“有保有压”,反思对外贸易中坚持比较优势的“机械论”观点

    三 鼓励“知识型要素”生产的外商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反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决定论”观点

本书以国际贸易为主线,从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切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内容广泛,观点清晰,主要涉及国际分工理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新变化、新发展)、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理论、经济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理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趋势、全球贸易协调机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该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色。

Verdoon,P.J.,“The Intra-Block Trade of Benelux”,in edited by Robinson,E.A.G,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ize of Nations,London:Macmillan,1960.

Linder,R.,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61.

Grubel Herbert & P.J. Lloyd,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5.

E. Manfiad:Technology and Technologied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82.

Shaked,A.&Sutton,J.,“National Oligopoli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in edited by Kierzkowski,H.,Protection and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Krugmam,P.R.,“Import Protection as Export Promotion: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ligopolies and Economics of Scale”,In H.Kierzkowski(ed.),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Helpman,E.and Krugmam,P.,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MIT Press,1985.

Favley,D. and Kierzkowski,H.,“Product Quality,Intra-Industry Trade and (Im)perfect Competition,” in edited by Kierzkowski,H.,Protection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Oxford Clarendon:Basil Blacjmell,1987.

Leamer,Edward E.,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ory and Evidence,the MIT Press,1987.

Baldwin,R.and P.R.Krugmam,“Market Acces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A Simulation Study of 16K Random Access Memories”In R.Feenstra(ed.),Empirical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Trade,Cambridge:MIT Press,1988.

Petri,P.,“The East Asian Trading Bloc:An Analytical History”,In J.A.Frankel and M.Kahler(eds.),Regionalism and Rivalry: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Pacific Asi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Gary Grereffi & Miguel Korzeniewicz,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otalism,Greenwood Press,1994.

Paul A. Samuelson. International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Once Again[A]. Jadish N. Bhagwati. International Trade:Selected Readings[C]. The MIT Press,1996.

Peter Dicken,Global Shift:Transforming the World Eonomy,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3rd edition,1998.

Hummels,D. Time as a Trade Barrier.Purdue University,mimeo,2000.

Kimzey,Charles H. and Sam,Kruokawa,“Technology outsourcing in the U.S.and Japan”,Researh Technology Management,July-August,2002.

Balassa,B.“Tariff Reductions and Trade in Manufacture among Industrial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6,1966.

Vernon,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

Dixit,A.k.and Stiglitz,J.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7,1977.

Aquino,A.,“Intra-Industry Trade and Inter-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s Concurrent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Manufactures”,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Vol114,1978.

P.R.Krugman,“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0,1980.

K.Lancaster,“Intra-industry Trade Under 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10,1980.

Greenaway,D.and Milner,C.R.,“Trade Imbalance Effect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tra-industry Trade”,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Vol117,1981.

Falvery,P.R.,“Commercial Policy and Intra-Industry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11,1981.

Caves,R.E.,“Intra-industry Trade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Oxford Economics Papers,Vol33,1981.

Brander,J.A.,“Intra-industry Trade in Identical Commodit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conomics,Vol11,1981.

Greenaway,D.and Milner,C.R.,“On the Measurement of Intra-industry Trade”,The Economic Journal,December,1983.

Lawrence C. and Spiller,P.,“Product Diversity,Economies of Scal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Vol98,1983.

Brander,J.A .and P.R.Krugmam“A‘Reciprocal Dumping’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15,1983.

Aliber,Robert Z.,International Banking:“A survey and comments”,journal of money,Gredit and banking,16(4),1984.

Stiglitz,J.E.,“The Cause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Dependence of Quality on Price”,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25,1987.

Balassa,B.,M.,“Tariff Reduction and Trade in Manufactures among the Industry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6,466~473,1996.

Brealey,R.A.and E.C.Kaplanis,“The determination of foreign banking loca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5(4),1996.

Hellvin,L.,“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OECD Countries”,OECD Development Centre Technical Papers No114,July 1996.

Michael Borrus and John Zysman,“Wintelism and the Changing Terms of Global Competition:Prototype of Future?”BRIE Working Paper 96,February,1997.

Aturupane,C.,Djankov,S.and Hoekmam,B.,“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European Union”,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62~81,1999.

Hu,Xiaoling and Ma,Y.,“International Intra-Industry Trade of China”,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82~101,1999.

C.Harman:“Anti-capitalism:theory and practice”,International Socialism,No1.Autumn,2000.

Limao,N. and Venables,A. Infrastructure,Geographical Disadvantage,Transport Costs and Trade. World Bank Ecomomic Review,15,2001.

Baier,S.L. and Bergstrand,J.H. “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Tariffs,Transport Costs and Income Similarit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53,2001.

Fink,C.,Mattoo,A. and Neaugu,I. “Trade i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ervice:How Much does Policy Matter?”,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6(1),2002.

Svaleryd,H. & J.Vlachos,“markets for risk and openness to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57,2002.

Dene T.Hurley,“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the Case of ASEAN Trade in Manufactures”,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Vol17,2003.

Tornell,A.,F.Westermann,and L.Martinez,“The Positive Link Between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Growth and Crises”,Working Paper No.10293,Cambridge,MA:NBER,February 2004.

D.S.沃森等:《价格论及其应用》,中国财经出版社,1983。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3。

伯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

约阿吉姆·比朔夫:《全球化——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分析》,载俞可平编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彼得·狄肯:《全球变化——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载俞可平编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保罗·克鲁格曼著:张兆杰译:《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格拉德·博克斯贝格、哈拉德·克里门塔:《全球化的十大谎言》,新华出版社,2000。

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刘易斯·W.保利著,王徽、华玮玮译:《金融一体化与全球政治》,新华出版社,2001。

保罗·克鲁格曼著,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威廉·格雷德著,张定淮等译:《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布莱恩·巴特勒、密特拉·B.萨尔加、查尔斯·斯坦费尔德:《网络时代中介商的作用》,《经济导刊》,2000年第5期。

沃尔登·贝洛:《世界贸易组织坎昆会议的意义》,严海波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12期。

彼得·萨瑟兰著,吴言译:《世界贸易组织的未来》,选自英国《金融时报》2005年1月18日,《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

约翰·H.杰克逊:《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未来》,《国际商务研究》,2000年第6期。

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全球传媒体系与新自由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1期。

UNCTAD. “Informational Encounter on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Trade In a Globalization World Economy”,Jakarta,Indonesia.1991,June.转引自张谊浩,陈柳钦:《当代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反思》,《山东经济》,2005年第1期。

IMF.“IMF Survey”.Washington,D.C. 1996,1 July.转引自张谊浩,陈柳钦:《当代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反思》,《山东经济》,2005年第1期。

吴键、张伯里、李传章:《现代国际垄断资本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王新奎:《世界贸易组织与发展中国家》,远东出版社,1998。

龚炳铮:EDI与电子商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朱勇:《新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

索必成、胡盈之译:《乌拉圭回合协议导读》,WTO秘书处编,法律出版社,2000。

张向晨:《发展中国家与WTO的政治经济关系》,法律出版社,2000。

成思危:《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宋永明:《WTO的由来与运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薛敬孝:《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李琮:《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刘国平、范新宇:《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最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冯雷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贸易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何秉孟:《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付小随:《从欧盟看全球化过程中国家主权和职能的转移现象》,载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纪玉祥:《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兼及考察全球化的方法问题》,载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姚枝仲:《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王洛林、李向阳主编:《2005~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赖春萍:《全球信息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世界经济》,1999年第4期。

李俊:《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优化》,《广东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隆国强:《如何看待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11期。

梁志成:《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型关系—对蒙代尔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的重新思考》,《经济评论》,2001年第2期。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中国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国土资源通讯》,2001年第2期。

彭红斌:《试论国际贸易创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茅于轼:《利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中国能源》,2001年第3期。

柳丰华:《全球化的本质——垄断资本主义的跨国化》,《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11期。编译自E.H.哈尔拉缅科,A.B.哈尔拉缅科:《“多极世界”抑或帝国主义全球化:二者择一是否现实?》,乌克兰《马克思主义和当代》,2001年第3、4期。

王彦:《班轮公会的衰落及航运联盟的发展》,《世界海运》,第24卷,2001年第6期。

肖钟熙:《现代集装箱港口发展趋势》,《集装箱化》,2001年第8期。

王亦楠:《跨国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求是》,2002年第1期。

陈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双向作用的微观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李革:《电子贸易对国际贸易相关问题影响的探讨》,《经济师》,2002年第4期。

李静萍:《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因素》,《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11期。

赵汇:《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论争》,《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1期。

陈雯:《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王礼茂:《世界资源贸易格局与中国利用国外资源的环境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第3期。

沈镭、唐永虎:《论中国资源市场管理与对策》,《资源科学》,2003年第5期。

殷登祥:《当代科技革命发展的基本特征》,《党建研究》,2003年第5期。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矿产资源产业的影响及政策建议》,《国土资源通讯》,2003年第9期。

黄娟等:《国外资源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王赛楠:《银行国际化与国际贸易相关关系研究》,《社科纵横》,2004年第5期。

刘雅楠、张马俊:《贸易便利化: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7期。

夏晴:《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8期。

梅新育、曲凤杰:《统筹规划——我国内外需求、资源对立统一关系研究》,《国际贸易》,2004年第10期。

赵景峰:《从微观基础和宏观条件透析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周进生:《国外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动因分析》,《国土资源情报》,2005年第2期。

张平:《“外部冲击”下的经济增长和宏观政策选择》,《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5期。

沈利生:《论外贸依存度——兼论计算外贸依存度的新公式》,《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王立敏:《聚焦2004年世界和中国能源市场——〈BP世界能源统计2005〉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第7期。

王冰:《日本的资源进口战略》,《中国外资》,2005年第8期。

裴长洪:《我国外贸增长分析与相关政策讨论》,《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1~2期。

裴长洪:《寻求新的突破——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对外贸易》,《国际贸易》,2005年第4期。

裴长洪:《当代国际贸易新现象研究》,《财贸经济》,2005年第9期。

裴长洪:《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挑战、机遇与对策》,《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裴长洪、彭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十一五”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课题》,《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裴长洪、彭磊:《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财贸经济》,2006年第4期。

简 介:本书从出口退税基本原理和国际比较出发,对中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以来的出口促进作用及对买一和财政产生的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提出出口退税制度设计进一步完善目标应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创建能够反应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值形成机制。

作者: 裴长洪 高培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6月

简 介: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以相关学科总结、评述本学科30年来在我国的发展、成就、作用为主题连续举办18场学术报告会。学术报告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巨大成就、成功经验...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