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7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2~2013)图书

REPORT ON CHINA'S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STUDIES (2012-2013)

SSAPID:101-3778-5207-86
ISBN:978-7-5097-4523-6
DOI:
ISSN:
关键词:

国家安全

[内容简介] 封 底盘点年度资讯 预测时代前程? 本报告重点是通过对非传统安全领域现状、问题、经验的调查研究,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作了“内源性”、“外源性”、“双源性”和“多源性”的新分类,进而对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国家发展的安全方略进行深层次理论分析,并形成相应的对策性咨询报告。其研究对象极为广泛,涉及海洋安全、经济金融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食品安全、粮食与土地资源安全、人口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此外,海洋安全与主权、军队参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应对、全球反恐怖主义趋势、中国海外公民保护以及人类与女性安全等是本报告的新研究对象。? 本报告将逐年对中国非传统安全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剖析。定期面向社会发布中国非传统安全相关领域现状与未来前景研判,旨在呈现非传统安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最新成果,并对下年度非传统安全形势进行预测,为党政决策部门建言献策,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机构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提供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图景。

相关信息

丛书名:非传统安全蓝皮书
编 辑:张扬;高雁;陶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主要作者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非传统安全蓝皮书编委会

 法律声明

 序一 文化自觉与全球治理

 序二 新的起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BⅠ 总报告

  B.1 非传统安全治理与“和美中国”

   一 非传统安全的“非传统”特征

    1.非传统安全是一种“广义安全”

    2.非传统安全是一种“复合安全”

    3.非传统安全是一种“多维安全”

   二 非传统安全的类型特征与学者关注

    1.非传统安全的“类型特征”

    2.非传统安全威胁新分类

     (1)外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

     (2)内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

     (3)双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

     (4)多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

   三 非传统安全的理论探索

    1.丰富“安全内涵”

    2.建构“中国视界”

    3.拓展“外交路径”

    4.关注“积极和平”

    5.创新“安全治理”

    6.倡行“文化自觉”

    7.重塑“国家类型”

   四 问题、趋势与展望

 BⅡ 综合报告

  B.2 非传统安全与中国海权

   一 后冷战时代的海洋安全形势

   二 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应对的实践——亚丁湾护航

   三 从非传统安全角度反思中国海权

    (一)突破美国的海权制约

    (二)提供海上公共安全产品

    (三)建立海洋新秩序

    (四)充分发挥海权的外交功能

   四 结论

  B.3 2012年全球恐怖形势与反恐进程分析报告

   一 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现状与趋势

    (一)全球范围内恐怖主义威胁变化趋势

    (二)区域范围内恐怖主义威胁变化趋势

    (三)国家层面恐怖主义威胁变化趋势

   二 区域主要国家恐怖形势与反恐措施

    (一)西欧(Western Europe)

    (二)北美(North America)

     1.美国面临的恐怖威胁

     2.美国的主要反恐措施

     3.美国反恐战略走向

    (三)中东欧(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1.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安全挑战

     2.主要反恐活动

     3.重要反恐成果

    (四)亚太(Asia Pacific)

    (五)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

    (六)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Sub-Saharan Africa)

    (七)中东北非(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三 2013全球恐怖主义形势预测与发展动向

  B.4 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妇女安全研究与中国妇女安全现状

   一 全球视野:妇女安全研究的学术前沿

    (一)妇女与传统安全

    (二)妇女与人类安全

    (三)我国的妇女安全研究

   二 中国现实:妇女安全的整体状况

    (一)家庭暴力与妇女安全

    (二)强奸幼女与女童安全

    (三)就业与招生中的性别歧视

    (四)出生婴儿性别比与妇女安全

   三 本土应对:实现妇女安全的行动

    (一)尽速通过《反家庭暴力法》的努力

    (二)推动国家和地方人大通过《性别平等促进条例》

    (三)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四)关乎妇女安全的多层次行动

   四 结语

 BⅢ 外源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B.5 论中日韩三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及其趋势

   一 中日韩非传统安全合作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二 中日韩三国非传统安全合作的主要现状

    1.金融、债券合作

    2.环境合作

    3.自然灾害应对

    4.能源资源以及核安全

    5.反恐合作

    6.反跨国犯罪

    7.海难救助

    8.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

   三 中日韩三国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趋势分析

  B.6 欧债危机对欧元安全和欧元区稳定的影响

   一 欧债危机的进展

    (一)2009~2010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引发多米诺效应

    (二)2011年:欧债危机开始冲击欧元区较大经济体

    (三)2012年:欧债危机持续恶化,欧元区已无“安全岛”

   二 欧债危机与欧元安全

    (一)欧债危机=欧元危机?

    (二)欧债危机中,欧元安全受到的影响及欧洲央行发挥的作用

   三 欧债危机对欧元区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一)欧元区成员政权更迭频繁

    (二)欧元区经济衰退

     1. GDP萎缩

     2.失业率飙升

    (三)欧元区社会动荡加剧

    (四)欧元区认同(对内、对外)流失

   四 欧债危机的前景预测

    (一)欧债危机的前景之一 ——欧洲建立统一的货币与财政联盟

    (二)欧债危机的前景之二——欧元区淘弱留强

    (三)欧债危机的前景之三——欧元的崩溃与欧元区的解体

   五 结语

  B.7 2012:国际气候谈判的现状与未来

   一 2012年的气候谈判

   二 未来气候谈判的可能曲线

   三 中国可以选择的思路

   四 国际气候谈判还有光明未来吗?

 BⅣ 内源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B.8 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的中国人口活动强度空间分布研究

   一 概述

   二 研究方法

    (一)碳排放量的计算

    (二)碳排放重心的计算

   三 计算结果

    (一)全国碳排放总量

    (二)各省碳排放变化

    (三)全国人均碳排放

    (四)人均碳排放量环比增速分析

    (五)各省人均碳排放量增速

    (六)全国地均碳排放量分析

    (七)全国各省地均碳排放量分析

   四 结论

    (一)CO2人均排放量和地均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

    (二)CO2人均排放量和地均碳排放量的重心移动轨迹

    (三)中国碳排放空间分布的T型带状区域的特征分析

  B.9 基于追溯体系建设的中国食品安全研究报告

   一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与本质

   二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作用

   三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进展与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进展

    (二)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问题

     1.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效力低下

     2.食品质量安全追踪体系的运行成本普遍较高

     3.追溯体系的物流管理功能弱

     4.建设主体仅有溯源的积极性,没有召回的动力

     5.追溯体系在生产领域实施较多,流通领域实施较少

   四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分析

    1.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与关键主体

    2.猪肉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与关键主体

   五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二)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与产品标准的修订,推进农业标准化的落实,强化认证产品监管

    (三)加强宣传和培训,调动各相关主体参与追溯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加大对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的扶持力度,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与标准化程度

    (五)强化风险交流,建立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多边治理体系

  B.10 实现健康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土地资源安全的视角

   一 城镇化与土地资源利用关系的现状评述

    (一)城镇化需要土地的空间承载

    (二)城镇化依赖土地带来的资金

    (三)城镇化对土地自然系统的影响

    (四)城镇化对土地社会系统的影响

   二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安全威胁的预测

    (一)可能面临土地承载的不可持续

    (二)可能遭遇土地财政的“捉襟见肘”

    (三)可能“陷入”政府过度干预的困境

    (四)可能受制于经济社会的体制机制

   三 土地资源安全的威胁:新型城镇化的主体间性问题

   四 实现健康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土地资源安全视角的建议

    (一)明确产权主体,赋予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基础规则

    (二)理性理解土地的贡献和作用,改变地方政府的竞争目标

    (三)正视政府的角色,发挥公众与市场的作用

    (四)建立公众的利益诉求机制,完善司法监督体制

  B.11 我国水资源与粮食安全交织威胁的应对

   一 2012年我国水资源形势与问题

   二 2012年我国水资源数据统计

   三 虚拟水理论评述

   四 虚拟水战略案例剖析——以浙江省为例

   五 实施虚拟水战略缓解水与粮食安全的对策展望

 BⅤ 双源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B.12 中国公民海外安全保护报告

   一 中国公民海外活动现状和安全状况

    (一)当前中国公民海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1.海外留学生数量急剧上升

     2.技术和投资型移民增长较快

     3.跨国婚姻和家庭团聚移民平稳发展

     4.非法移民数量在减少

    (二)中国公民海外活动的发展趋势

     1.出国出境总人次仍会增长

     2.企业跨国经营活动急剧升温

     3.海外留学人数平稳增加

     4.公民国际旅游方兴未艾

    (三)2012年的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状况

   二 影响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的内外成因

    (一)外生性原因主要有两类

     1.在传统安全领域

     2.在非传统威胁方面

    (二)海外安全风险的内生性诱因

   三 中国政府保护公民海外权益新举措

    (一)“外交为民”理念的提出和落实

    (二)强化领事保护机制建设

    (三)领事保护手段的科学化和法规化

  B.13 中缅边境地区面临的非传统安全挑战

   一 缅甸民族武装冲突升级波及边境地区

   二 中缅边境地区“三非”人群已成隐患

   三 缅北地区毒品走私呈现反弹趋势

 BⅥ 多源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B.14 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人的安全保护

   引言

   一 叙利亚冲突中的人的安全问题

    (一)冲突及其后果

     1.冲突的简要过程

     2.冲突的后果

    (二)难民问题

    (三)当前人的安全形势

     1.基本安全得不到保障

     2.难民的急剧增加加剧了援助短缺

     3.女性与儿童的特殊困难处境

   二 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一)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二)其他非政府组织

     1.难民国际(Refugees International)

     2.拯救儿童国际(Save the Children International,SC)

     3.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AI)

     4.世界伊斯兰援助组织(Islamic Relief Worldwide,IRW)

   三 作用评估及对策建议

    (一)作用

    (二)困境与问题

     1.对冲突的根源无能为力,无法顾及更为重要的生命权保障问题

     2.在冲突形势下作为有限,甚至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3.资源与能力方面的限制

     4.合作与协调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1.关于叙利亚危机

     2.关于国际非政府组织

     3.对于中国的建议

   四 结语

  B.15 军队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研究*

   一 中国面临的“多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

    (一)主要类型

     1.粮食安全威胁

     2.能源资源安全威胁

     3.恐怖主义威胁

     4.海盗和海上恐怖主义威胁

     5.跨国犯罪威胁

     6.移民和难民问题

     7.突发政治事件

     8.核安全威胁

     9.大规模生化事故和大规模环境污染事故

     10.自然灾害

    (二)典型案例:解救苏丹被劫持中国工人案

    (三)特点和规律

   二 军队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独特优势难以替代

   三 军队如何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对策与建议

  B.16 信息化环境下的政府信息安全问题

   引言

   一 国际政府信息安全新趋势

    (一)国家信息安全是国际共识

    (二)政府对于网络控制是关系到政府信息安全与否的重点

    (三)国际政治与外交事件越来越成为影响政府信息安全的重要诱因

    (四)信息安全技术防护趋势

     1.移动设备安全性

     2.利用大数据全面加强安全防护

     3.新型或下一代产品防护

     4.抗拒绝服务攻击防护

     5.云安全防护

   二 2012年我国政府信息安全形势

    (一)国家“十二五”信息安全产业规划内容解读

    (二)国务院通过《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

    (三)第十三届中国信息安全大会会议召开

    (四)我国政府信息安全的一年事件扫描

     1.政治事件或意识形态,一般来自国外

     2.谋求经济利益,一般选择县级政府网站

     3.炫耀式恶搞或相关事件泄愤,一般指向该地网站

   三 重大案例解读

    (一)华为、中兴遭到美国政府调查案例

    (二)黑客联手假证贩子入侵185个政府网站

    (三)163个政府网站被黑客攻破

   四 2012年我国政府信息安全问题应对与2013年政府信息安全基本趋势

    (一)2012年的基本问题

     1.境外网络攻击仍是我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尤其是出于政治目的

     2.信息技术产品漏洞隐患多、被渗透利用的风险高

     3.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存在不足

    (二)2013年政府信息安全基本趋势

     1.国际政治与外交事务中的复杂关系将继续严重影响我国的政府信息安全

     2.网络安全问题将导致政府进一步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3.终端恶意软件等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政策建议

     1.强化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

     2.加大对国家基础数据和涉密信息系统安全的保护力度

     3.加快国产信息技术产品对国外产品的替代

     4.加强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防护能力建设

     5.深化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交流

   五 结语

  B.17 “多源性非传统安全”与中国“现代民防”体制建构

   一 非传统安全问题呈现“多源性”新特征

   二 “多源性非传统安全”的内涵、特征与应对要求

    (一)“多源性非传统安全”的内涵与特征

    (二)“多源性非传统安全”的能力要求

   三 “现代民防”:中国多源性非传统安全维护的探索性新思路

    (一)民防的缘起、发展与内涵

    (二)多源性非传统安全维护的中国“现代民防”体制建构思路

     1.建立“安全与发展”的新型时代观

     2.出台“民防法”

     3.建立国家紧急事务委员会

   四 结语

 摘要

 中国皮书网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2~2013)》作为新春之礼献给读者。本报告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下,会聚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与致力于非传统安全问题思考的青年研究者,就中国面临的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报告从“非传统安全治理”的视角,对全球安全、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类)的安全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彰显了中国学者对丰富“安全内涵”、建构“中国视界”、拓展“外交路径”、关注“积极和平”、创新“安全治理”、倡行“文化自觉”以及重塑“国家类型”的努力。本书的一大创新之处是对非传统安全进行了新的分类,针对“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的安全态势,以非传统安全事件发生与问题的起源为基点,以国家不同的外交和内政应对方式为标准,把非传统安全威胁大体划分为国际“外源性”、国家“内源性”、边疆“双源性”以及与军事交织的“多源性”四大类型。本书的总体结构:两篇序言和一篇总报告,揭示了2012年非传统安全的总体图景和2013年的问题与趋势;三篇综合报告,依次分析了海洋安全、反恐趋势和女性安全;十四篇专题报告分别按上述四大类型进行编排,阐述了海洋安全、女性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人口安全、食品安全、土地资源安全、水资源与粮食安全、边疆安全、信息安全等重要主题,探讨了全球恐怖形势与反恐进程、中日韩三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中国公民海外安全保护、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人的安全保护、军队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等主题。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和美中国”建设需要安全治理方式的转变,而安全治理方式转变的基础则是新的安全体制建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体现在信息交汇、文明交融中,也体现在思想交流、学术交叉中,《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2~2013)》的出版,应是这种“交汇”“交融”“交流”与“交叉”的一件值得做的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逸舟教授指出:盘点过去十余年中国学界的非传统安全研究,突出的进展与成就是:推出了一批有质量、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以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与非传统安全管理专业博士点设置等为标志,在制度建设和培养人才方面做了持续努力;与国外同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既使中国的非传统安全研究保持前沿性、畅通性,也令它在国际上处于活力十足状态。因而希望非传统安全研究年度报告能一直做下去,并不断提升研究的质量、水平和创新程度。

Council of the EU,“Eurogroup approves next disbursement to Greece”,http://www. consilium.europa.eu/homepage/highlights/eurogroup-approves-next-disbursement-to-greece?lang=en.

Eurostat,Government finance statistics Summary tables,2012.

Eurostat,The EU in the world 2013,2012.

Raf Casert and Sarah DiLorenzo,“EU still looking for way forward on Greece,growth,and euro zone”,The Associated Press,May 23,2012,http://www.csmonitor.com/World/Latest-News-Wires/2012/0523/EU-still-looking-for-way-forward-on-Greece-growth-and-euro-zone?nav=263938-csm_article-leftColRelated.

欧盟统计局(Eurostat)网站,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portal/page/portal/eurostat/home.

欧洲中央银行(ECB)网站,http://www.ecb.int/home/html/index.en.html.

陆前进:《后危机时代的主权债务问题》,《上海商报》2010年3月26日。

韩志国:《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和发展的四个方向》,《当代经济》2010年第7期。

韩志国:《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四种演绎方式》,《经济参考报》2010年5月18日。

王欣昱、杨惠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影响》,《商业研究》2010年第11期。

余南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理论挑战与现实警示》,《文汇报》2010年4月17日。

余永定:《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欧元的前景》,《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5期。

人民网:《欧洲:高福利积重难返,大变革举步维艰》,2011年10月19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157278/15948086.html.

新华网:《欧盟峰会通过债务危机应对方案集》,2011年3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3/26/c_121233875.htm.

新华网:《欧债危机未损伤欧元地位》,2012年7月13日,http://news.xinhuanet. com/world/2012-07/13/c_123406709.htm.

IPCC:《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http:∥www.ipcc.ch/pdf/assessment-report/ar4/syr/ar4_syr_cn.pdf,2007。

OECD.Environmental Outlook to 2030.http:∥oberon.sourceoecd.org,2008.

UNDP:《2007/2008人类发展报告》,http:∥www.un.org/chinese/esa/hdr20072008/hdr_2007 2008_ch_complete.pdf,2007。

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第39(8)期,第1009~1027页。

陈文颖、吴宗鑫、何建坤:《全球未来碳排放权“两个趋同”的分配方法》,《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45(6)期,第850~853页。

潘家华:《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22~27页。

周伟、米红:《中国碳排放:国际比较与减排战略》,《资源科学》2010年第8期,第1570~1577页。

张中祥:《美国拟征收碳关税,中国当如何应对》,《国际石油经济》2009年第8期,第13~16页。

杜立民:《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南方经济》2010年第11期。

魏一鸣、范英、王毅、刘兰翠、梁巧梅:《关于中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第2(1)期,第15~20页。

齐志新、陈文颖:《结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后中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第8~16页。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6年第32期,第75~85页。

浙江大学社会保障政策仿真与人口数据挖掘课题组:《深圳市分区域优化、控制、预警人口发展目标体系研究报告(深圳市发展改革局委托项目)》,2007,第12页。

浙江大学社会保障政策仿真与人口数据挖掘课题组:《朝阳区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人口规模调控战略研究报告(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项目)》,2007,第9页。

米红、杨瑞兰:《厦门与澳门两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2期。

任保平、高煜:《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Sinton,J.E.,Levine,M.D.“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ese Industry”.Energy Policy,1994,17:239-255.

Aaron van Donkelaar,Randall V.MartinMichael Brauer.2010.Global Estimates of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ons from Satellite-Based Aerosol Optical Depth: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118(6):847-855B.9.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及耕地生态背景质量的动态变化》,《自然资源学报》1998年第1期,第92~95页。

黄顺江:《当前中国城镇化的趋势与特征》,载潘家华等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第2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马永欢:《以“地耗”考核为抓手,统筹推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管理》,国土资源部《国际动态与参考》(内参),2012。

曲福田、谭荣:《中国土地非农化的可持续治理》,科学出版社,2010。

谭荣:《中国土地安全评论》,金城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王静、郑振源、黄晓宇、邵晓梅:《对中国现行土地利用战略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反思》,《中国土地科学》2011年第4期。

王昱、丁四保、卢艳丽:《建设用地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现状、矛盾与实现路径》,《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4期。

余潇枫、潘一禾、王江丽:《非传统安全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第31~32页。

温明炬、唐程杰:《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大地出版社,2005。

郑凌志、唐健:《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地质出版社,2011。

〔英〕巴里·布赞等:《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余潇枫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世界观察研究所编《世界报告2005年——重新定义全球安全》,邓文华、谢玲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傅勇:《非传统安全与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余潇枫、潘一禾等:《非传统安全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张应龙:《华侨华人与新中国》,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张兵、梁宝山:《紧急护侨——中国外交官领事保护纪实》,新华出版社,2010。

夏莉萍:《领事保护机制改革研究——主要发达国家的视角》,北京出版社,2011。

黎海波:《海外中国公民领事保护问题研究(1978~2011)——基于国际法人本化的视角》,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何建明:《国家——2011年中国外交史上空前行动》,作家出版社,2012。

杨洁篪:《新中国外交60年与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学习时报》2009年10月31日。

廖小健:《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形势分析》,《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何雪梅:《领事保护问题及其对策探析》,《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刘国福:《中国公民境外权益法律救济手段探析》,《外交评论》2010年第3期。

丘立本:《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对外移民》,《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吴晓蕾:《新移民潮争议:中国能否留住人才受关注》,《时代周报》2010年6月24日。

夏莉萍:《中国政府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方面的制度化变革及原因初探》,《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

李晓敏:《“浙商”海外非商业风险及避险机制分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余潇枫主编《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靳希民主编《国际安全与安全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李耀臻、徐祥民主编《海洋世纪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吴慧:《美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第5期。

初嘉仁:《大警告、小人物及其他》,《读书》2011年第8期。

胡咏:《信息、主权与世界的新主人》,《读书》2011年第5期。

朱华友、鞠海龙:《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3期。

高利红、程芳:《中国能源环境安全保障法律体系:理念与制度》,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编《中国能源法研究报告·2010》,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宋晓鲁:《从汶川大地震看军队参加抢险救灾中军事法的应用与完善》,《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刘恩照:《国际恐怖主义》,《中国国际法年刊》(1988),法律出版社,1989。

〔苏〕谢·格·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济司、二部译,三联书店,1977。

〔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余敏友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

〔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九版),第一卷,第二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Borgerson S.G.,The National Interest and the Law of the Sea,Council Special Report,May 2009(46).

罗朝荣:《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非传统安全——以反恐、环境、疾病、金融及信息安全》:陕西师范大学,2012。

杜建亮:《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安全》,《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第102~104页。

R.Gandhi,A.Sharma,W.Mahoney,et al.,Dimensions of cyber-attacks:Social,Political,Economic,and Cultural.IEE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2011,pp.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