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6

产业集群演化论图书

Industrial Cluster Evolutionary Theory

SSAPID:101-3762-9693-93
ISBN:978-7-5097-5186-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突破“马歇尔假设”,将作为研究对象的产业集群从微观研究层面扩展到宏观研究层面,开辟了新的产业集群研究领域。基于研究对象的扩展,本书重新构建了产业集群演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一是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二是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研究;三是基于产业集群微观演化规律和宏观演化规律的国家产业集群管理体系和政策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唐凯江 蒋永穆
编 辑:张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后记

 术语名词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产业集群演化研究的文献述评

   一 马克思的产业聚集思想

    (一)资本积累

    (二)资本积聚

    (三)资本集中

   二 国外经济学者的主要观点

    (一)阿弗里德·马歇尔的观点

     1.地方性工业的起源

     2.地方性工业的功能和负面效应

     3.地方性工业的演化

    (二)迈克尔·波特的观点

     1.研究产业集群演化的工具

     2.产业集群的功能

     3.产业集群的演化

    (三)保罗·克鲁格曼的观点

   三 国内经济学者的主要观点

    (一)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的沿革

     1.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最早关注

     2.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的关注

    (二)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1.总体概述

     2.主要观点

   四 文献述评

    (一)产业集群演化研究遗漏宏观演化

     1.产业集群演化研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

     2.原因分析

     3.研究对象的重新界定

     4.本研究的探索

    (二)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尚须升华

     1.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2.共性分析

     3.本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4.本研究的探索

    (三)国家产业集群政策研究出现错位

     1.国家产业集群政策研究出现的错位现象

     2.原因分析

     3.本研究的探索

  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一)建构实在论与研究视角

     1.建构实在论与研究视角

     2.建构实在论范式的产业集群研究

    (二)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的视角

     1.国内学者在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中的视角

     2.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的发展心理学视角

    (三)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研究的视角

     1.研究视角现状

     2.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研究的“历史”视角

     3.“历史”视角的局限性

   二 研究线路

    (一)研究切入点选择

    (二)研究路线的设计

   三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论

     1.唯物史观与辩证法

     2.系统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1.科学抽象法

     2.模型方法

     3.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

  第三节 可能创新与不足

   一 可能的创新

    (一)完善了产业集群演化研究对象

    (二)升华了产业集群微观演化决定机制

    (三)探索了产业集群宏观演化规律

    (四)纠正了国家产业集群政策研究中的错位

   二 待研究问题

 第二章 产业集群演化

  第一节 产业集群演化

   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

    (一)产业聚集

    (二)产业集群:概念与语词

     1.国外的主要称谓

     2.国内的主要称谓

    (三)产业集群概念的二维视角:微观与宏观

   二 产业集群的定义

    (一)微观视角的产业集群定义

    (二)宏观视角的产业集群定义

   三 产业集群演化

  第二节 产业集群微观演化

   一 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的含义

    (一)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的含义

    (二)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的三条路径

   二 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的方向

    (一)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的方向

    (二)产业集群微观演化方向的决定力量

   三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

    (一)产业集群的投入与产出

    (二)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的选择

     1.特征指标的选择

     2.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的选择

  第三节 产业集群宏观演化

   一 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含义

   二 产业集群宏观演化分析的TDRI模型

   三 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基本规律

    (一)历时维度的代际规律

    (二)空间纬度的中心—外围规律

  第四节 产业集群微观演化与宏观演化的统一

   一 产业集群宏观演化对微观演化的影响

    (一)代际规律对生命周期曲线的影响

    (二)中心—外围规律对生命周期曲线的影响

   二 产业集群微观演化对宏观演化的影响

    (一)微观演化规律对代际规律的影响

    (二)微观演化规律对中心—外围规律的影响

 第三章 产业集群微观演化分析的基础:CE结构模型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自身特点:C结构模型

   一 产业集群的自身特点

   二 产业集群的产业性质

    (一)产业集群所属产业

    (二)产业集群所属产业的生命周期

     1.产业生命周期的一般形态

     2.产业生命周期的特殊形态

    (三)产业集群在所属产业中的重要性

     1.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2.产业集群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

     3.产业集群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

   三 产业集群的要素结构

    (一)产业集群的边界

     1.国内的研究现状

     2.波特的研究

    (二)产业集群的要素结构

     1.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

     2.产业集群的要素关系

     3.产业集群的规模

   四 产业集群的发展状态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环境系统:E结构模型

   一 产业集群的环境系统

    (一)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二)产业集群的环境系统

     1.产业集群的环境系统

     2.产业集群外部环境的历时系统

   二 产业集群的微环境系统

    (一)微环境系统的构成要素

     1.微自然环境系统

     2.微社会环境系统

    (二)产业集群与微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

     1.微环境系统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2.产业集群对微环境系统的影响

     3.微环境系统与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 产业集群的中间环境系统

    (一)中间环境系统的构成要素

     1.中间环境系统

     2.中间自然环境系统

     3.中间社会环境系统

     4.中间混合环境系统

    (二)产业集群与中间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

     1.中间环境系统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2.产业集群对中间环境系统的影响

     3.产业集群与中间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 产业集群的外层环境系统

    (一)外层环境系统的构成要素

     1.外层环境系统

     2.外层自然环境系统

     3.外层社会环境系统

    (二)产业集群与外层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

     1.外层环境系统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2.产业集群对外层环境系统的影响

     3.产业集群与外层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

   五 产业集群的宏环境系统

    (一)宏环境系统的构成要素

     1.宏自然环境系统

     2.宏社会环境系统

    (二)产业集群与宏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

     1.宏环境系统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2.产业集群对宏环境系统的影响

     3.宏环境系统与产业集群的相互影响

 第四章 产业集群微观演化规律与动因:ED模型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进化曲线:E曲线

   一 决定产业集群进化的因素

    (一)内部进化因素

     1.产业进化因素

     3.要素结构中的进化因素

    (二)外部进化因素

     1.微环境系统中的进化因素

     2.中间环境系统中的进化因素

     3.外层环境系统中的进化因素

     4.宏环境系统中的进化因素

    (三)内外部进化因素的互动

     1.外部进化因素对内部进化因素的影响

     2.内部进化因素对外部进化因素的影响

   二 产业集群进化曲线的确定

    (一)影响产业集群总产出增量的进化因素

    (二)产业集群的理想进化曲线

    (三)产业集群的现实进化曲线

     1.产业—进化曲线

     2.环境—进化曲线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退化曲线:D曲线

   一 决定产业集群退化的因素

    (一)内部退化因素

     1.产业退化因素

     2.要素结构中的退化因素

    (二)外部退化因素

     1.微环境系统中的退化因素

     2.中间环境系统中的退化因素

     3.外层环境系统中的退化因素

     4.宏环境系统中的退化因素

    (三)内外部退化因素的互动

     1.外部退化因素对内部退化因素的影响

     2.内部退化因素对外部退化因素的影响

   二 产业集群退化曲线的确定

    (一)影响产业集群总产出减少的退化因素

    (二)产业集群的理想退化曲线

    (三)产业集群的现实退化曲线

     1.产业—退化曲线

     2.环境—退化曲线

  第三节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的决定:ED模型

   一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的决定

   二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的特殊形态

    (一)产业因素对生命周期曲线的修正

    (二)环境因素对生命周期曲线的修正

 第五章 产业集群宏观演化:历时维度与空间维度

  第一节 人类经济活动的扩散与汇聚

   一 人类的扩散与汇聚

    (一)人类的扩散与汇聚

     1.人类早期的扩散与汇聚

     2.人类扩散与汇聚的最新形态

    (二)人类扩散与汇聚的经济动力

     1.人类在扩散与汇聚中的行为选择

     2.人类扩散与汇聚中的经济动力

   二 人类经济活动的扩散与聚集

    (一)经济活动的扩散与聚集

     1.孤立区域内的经济活动扩散与汇聚

     2.部分孤立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扩散与汇聚

     3.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活动扩散与汇聚

    (二)三次重大经济聚集现象

     1.部落狩猎与采集活动的自然聚集

     2.农业的起源与农业生产的聚集

     3.工业的起源与工业生产的聚集

     4.服务业的起源与服务业生产的聚集

  第二节 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历时维度

   一 产业集群的孕育期

    (一)农业社会做的基础准备

     1.人口的准备

     2.经济形态的准备

     3.技术的准备

     4.城市的准备

    (二)原工业化阶段的要素准备

     1.世界市场的建立

     2.廉价劳动力的出现

     3.企业制度形式的重大变革

     4.技术的进步

   二 产业集群的产生

    (一)英国的产业革命

     1.技术革命

     2.生产方式革命

    (二)产业集群在英国的诞生

     1.最初的纺织业产业集群

     2.最初的冶金产业集群

     3.最初的金属加工产业集群

    (三)英国产业集群产生的推动力

     1.技术进步对产业集群产生的推动

     2.需求对产业集群产生的推动

     3.资源支撑对产业集群产生的推动

     4.制度变革对产业集群产生的推动

   三 产业集群的幼年期

    (一)工业化与各国产业集群的产生

     1.美国产业革命与产业集群的产生

     2.德国产业革命与产业集群的产生

     3.日本产业革命与产业集群的产生

    (二)世界产业集群的现状

     1.欧洲的产业集群现状

     2.美洲的产业集群现状

     3.大洋洲的产业集群现状

     4.亚洲的产业集群现状

     5.非洲的产业集群现状

    (二)幼年期产业集群的特点

     1.产业集群的非均衡性发展

     2.产业集群的圈层性发展

     3.产业集群的多样性

   四 产业集群历时演化的规律和主要形式

    (一)产业集群历时演化的代际规律

     1.产业革命与产业集群代际关系

     2.产业革命与产业集群的代际演化规律

     3.产业集群代际之间的关系

    (二)产业集群历时演化的基本形式

     1.产业集群的突变演化

     2.产业集群的升级演化

  第三节 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空间维度

   一 产业集群空间演化的主要形式

    (一)产业集群扩散

    (二)产业集群分工

    (三)产业集群转移

    (四)产业集群分拆

    (五)产业集群聚集

    (六)产业集群虚拟化

   二 产业集群空间演化的中心—外围规律

    (一)技术创新的中心—外围分布

    (二)产业集群升级的中心—外围分布

    (三)产业集群密度的中心—外围分布

 第六章 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动因:TDRI分析模型

  第一节 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TDRI分析模型

   一 技术

    (一)技术与技术革命

     1.技术

     2.技术革命

    (二)技术革命与技术群

     1.技术群

     2.技术革命与技术群

    (三)技术中心、技术群与技术扩散

     1.技术中心、核心技术与技术群

     2.技术群与技术扩散

   二 需求与技术

    (一)人类的需求

     1.需要、动机与需求

     2.人类需求的多样性

     3.人类需求的变化

    (二)需求与技术

     1.技术的社会形成论

     2.需求与技术发展的关系

   三 资源、需求与技术

    (一)资源

     1.资源的一般概念

     2.经济学的资源概念

    (二)资源、需求与技术

     1.资源与需求

     2.资源与技术

     3.资源、需求与技术

   四 制度、需求、技术与资源

    (一)制度与需求

     1.制度

     2.制度与需求

    (二)制度与技术

     1.制度对技术的影响

     2.技术对制度的影响

    (三)制度与资源

     1.制度对资源的影响

     2.资源对制度的影响

  第二节 技术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规律

   一 技术群与代际规律

   二 技术扩散与中心—外围规律

    (一)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的中心—外围分布

    (二)技术扩散与产业集群升级的中心—外围分布

    (三)技术扩散与产业集群密度的中心—外围分布

  第三节 需求、技术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规律

   一 需求、技术与代际规律

    (一)需求、技术群与产业集群

    (二)需求、技术与产业集群空间分布

    (三)需求、技术与产业集群层级分化

   二 需求、技术与中心—外围规律

    (一)需求、技术与技术创新的中心—外围分布

    (二)需求、技术与产业集群升级的中心—外围分布

    (三)需求、技术与产业集群密度的中心—外围分布

   三 需求变化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规律

    (一)需求内容变化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规律

    (二)需求规模变化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规律

  第四节 资源、需求、技术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规律

   一 资源禀赋

    (一)资源禀赋

    (二)产业集群发展与资源禀赋

   二 资源、需求、技术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

    (一)资源、需求、技术与产业集群的产生

     1.资源禀赋与产业集群的产生

     2.运输技术革命对资源禀赋的修正

    (二)资源、需求、技术与产业集群的分布

   三 资源禀赋变化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

    (一)资源禀赋变化与产业集群转移

     1.人力资源恶化与产业集群转移

     2.自然资源恶化与产业集群转移

     3.资本品恶化与产业集群转移

    (二)资源禀赋变化与产业集群升级

     1.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与产业集群升级

     2.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更新与产业集群升级

     3.资本升级与产业集群升级

    (三)资源禀赋变化与产业集群分拆

    (四)资源禀赋变化与产业集群虚拟化

  第五节 制度、需求、技术、资源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规律

   一 制度、需求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

    (一)国内制度、需求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

    (二)国际制度、需求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

   二 制度、技术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

    (一)国内制度、技术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

    (二)国际制度、技术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

   三 制度、资源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

    (一)国内制度、资源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

    (二)国际制度、资源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

 第七章 国家产业集群政策

  第一节 产业集群演化分析的完整模型

   一 产业集群微观演化分析的完整模型

    (一)技术对生命周期曲线的修正

     1.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

     2.技术对生命周期曲线的修正

    (二)需求对生命周期曲线的修正

    (三)资源对生命周期曲线的修正

     1.可再生资源短缺对生命周期曲线的修正

     2.不可再生资源短缺对生命周期曲线的修正

    (四)制度对生命周期曲线的修正

     1.国内制度对生命周期曲线的修正

     2.国际制度对生命周期曲线的修正

   二 产业集群宏观演化分析的完整模式

  第二节 产业集群微观演化规律与政府分层定位

   一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必要性

   二 政府的基本策略与基本定位

    (一)政府管理产业集群的基本策略

     1.政府管理产业集群的基本策略

     2.政府管理产业集群的阶段策略

    (二)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基本定位

   三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分层定位

    (一)政府的“分层有效性”问题

    (二)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分层定位

    (三)国家产业集群管理体系

  第三节 产业集群宏观演化规律与国家产业集群战略

   一 代际规律与国家产业集群基本战略

   二 中心—外围规律与产业集群区域实现战略

  第四节 产业集群演化规律与动态产业集群政策

   一 动态产业集群政策的含义

   二 动态产业集群政策的目标

    (一)国家动态产业集群政策的总目标

    (二)宏观演化与宏观产业集群政策目标

    (三)微观演化与微观产业集群政策目标

     1.产业集群的微观分类与政策目标

     2.萌芽期的政策目标

     3.低速成长期的政策目标

     4.快速成长期的政策目标

     5.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政策目标

     6.衰退期和复苏期的政策目标

    (四)产业集群政策的政府层级目标

     1.各级政府的产业集群政策目标

     2.基层政府的目标

     3.市级政府的目标

     4.省级政府的目标

     5.中央政府的目标

  第五节 我国的产业集群政策

   一 我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现状

   二 我国的国家产业集群基本战略

    (一)我国产业集群战略的基本取向

    (二)我国产业集群的基本战略

     1.第四代产业集群的扩张战略

     2.第三代产业集群的培育战略

     3.第二代和第一代产业集群的升级战略

   三 我国产业集群的区域实现战略

 自序

 摘要

当今世界广泛存在的产业集群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结果,它已成为学术界、政府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对象。如何认识产业集群的演化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已经成为政府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战略制定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构成了对学术界理论研究的挑战。但是,经济学关于产业集群演化研究的理论供给却严重滞后于政府和企业的实践需求。本研究试图弥补上述不足。对产业集群的不同理解,构成了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不同研究对象。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概念考察之后,可以发现它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一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产业集群,指的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一个个独特的产业集群组织,以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二是作为“类”存在的产业集群,指的是人类社会变迁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以区别于其他经济现象。“个体”水平的产业集群研究属于微观研究,“类”水平的产业集群研究属于宏观研究。因此,研究产业集群演化就存在两条基本路径:一是研究“个体”水平产业集群演化规律的微观演化研究;二是研究“类”水平产业集群演化规律的宏观演化研究。目前,产业集群演化理论研究中存在的最大缺陷,是遗漏了对产业集群宏观演化规律的研究。本研究将试图克服产业集群演化研究中的上述缺陷,探索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集群演化分析框架。在研究结构上,本文将产业集群演化研究区分为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研究、产业集群微观演化与宏观演化的互相影响研究、国家产业集群政策研究四个方面。本研究由七章内容构成,共分为五个主题:一是产业集群演化研究的理论综述和方法;二是产业集群概念辨析与产业集群演化;三是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四是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研究;五是国家产业集群政策研究。第一章是导论。导论部分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分别是国内外产业集群演化研究文献综述;产业集群演化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的可能创新在于,将产业集群的“个体”水平分析和“类”水平分析进行了区分,进而为开展比较完整的产业集群微观演化和产业集群宏观演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产业集群演化研究指出了新的研究领域。第二章是产业集群演化。这部分研究了以下问题:一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概念辨析,明确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定义,并且将产业集群研究区分为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条路径;二是研究了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的含义、演化方向及其决定力量、生命周期曲线;三是研究了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含义、决定模型和基本规律(代际规律和中心—外围规律);四是研究了产业集群微观演化与宏观演化的统一。第三章和第四章研究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第三章研究了产业集群的微观结构,并建立了微观结构的CE模型。通过CE模型,将产业集群的自身特点与外部环境区分开来,从而为第四章奠定了分析基础。第四章在CE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分析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的ED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进化因素和退化因素,研究了产业集群的进化曲线和退化曲线,并进而得到了产业集群的理想生命周期曲线和现实生命周期曲线。第五章和第六章研究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第五章从历时维度和空间维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的起源、现状和空间分布,得到了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代际规律和中心—外围规律。从人类的扩散与汇聚、产业集群的历史变迁和空间分布中,本研究找到了影响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四大主要因素:技术(T)、需求(D)、资源(R)和制度(I)。在四大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分析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TDRI模型,用于第六章的研究。在第六章中分别研究了技术、需求、资源和制度对产业集群代际规律和中心—外围规律的影响。第七章研究国家产业集群政策。基于产业集群的微观演化规律,本部分提出国家在产业集群管理中应该进行分层定位。基于产业集群的宏观演化规律,本部分提出国家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应该进行合理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集群演化研究,本部分提出国家动态产业集群政策的内涵和目标。本部分的最后,研究了我国的产业集群政策。本研究的可能创新如下:第一,通过产业集群概念研究,将产业集群演化研究区分为微观演化研究和宏观演化研究两个部分,为产业集群演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研究;第二,在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中,抛弃了单纯从产业集群内部或者外部寻找微观演化机制的传统方法,而是探索将产业集群的内部特点和外部环境结合,从系统进化和系统退化两个方面研究产业集群的微观演化规律,进而得到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及其决定机制;第三,在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研究中,揭示了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两大基本规律:代际规律和中心—外围规律,构建了分析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TDRI模型,并且研究了技术、需求、资源和制度对两大规律的影响机制;第四,在国家产业集群政策研究中,提出了国家产业集群政策应该与产业集群演化规律动态匹配的观点。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马克思的产业聚集思想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第二,在产业集群微观研究中,只是深入研究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而没有涉及其他微观演化问题,比如产业集群的微观结构演化、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演化等;第三,在产业集群宏观演化中,只是重点考察了产业集群历时维度的代际规律和空间维度的中心—外围分布规律,而没有深入研究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基本形式,比如产业集群聚集、产业集群转移、产业集群分工等问题;第四,对产业集群演化的结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第五,在国家产业集群政策研究中,只是重点研究了政府的分层定位、国家产业集群战略和动态产业集群政策等问题,而没有深入研究政府在产业集群管理中的诸多问题。

[1]〔美〕埃里克·吉尔伯特、乔纳森·T.雷诺兹:《非洲史》,黄磷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

[2]〔奥〕Amulf Grbüler:《技术与全球性变化》,吴晓东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

[4]〔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张兆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陈希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

[6]〔美〕David R. 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邹泓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7]〔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李柱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美〕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晏可佳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9]〔英〕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上、下)》,钟鸿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美〕Edward W.Soja:《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1]〔英〕G.L.克拉克、M.P.费尔德曼、M.S.格特勒:《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刘卫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

[12]〔美〕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和经济行动》,罗家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3]〔美〕Herbert L.Petri,John M.Govern:《动机心理学》,郭本禹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美〕哈伊姆·奥菲克:《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英〕杰弗里·M.霍奇逊:《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任荣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6]〔美〕Leon G.Schiffman,Leslie Lazar Kanuk:《消费者行为学(第七版,英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7]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

[18]〔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生态的述说》,夏继果译,商务印书馆,2006。

[19]〔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王垒、王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2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

[22]〔意〕马西姆·利维巴茨,郭峰、庄瑾译,《世界人口简史》(第三版),陈小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

[24]〔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

[25]〔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

[26]〔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高登第、李明轩译,中信出版社,2003。

[27]〔美〕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8]〔美〕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史东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9]〔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0版),孙健敏、李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0]〔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马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1]〔美〕威廉·G.谢波德、乔安娜·M.谢波德:《产业组织经济学》(第五版),张志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2]〔美〕威廉·拉佐尼克:《经济学手册》,谢关平、高增安、杨萍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3]〔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卡尔·E.沃尔什:《经济学》(第三版,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4]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资源——结构”观的分析》,科学出版社,2007。

[35]陈学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6]陈其荣:《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7]陈继祥、许超、史占中:《产业集群与复杂性》,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8]陈文华:《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9]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0]程学童、王祖强、李涛:《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1]邓伟根、王贵明:《产业生态理论与实践——以西江产业带为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2]范晓屏:《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43]冯德连:《经济全球化下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5]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7]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8]盖翊中:《企业集群演化研究的网络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9]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0]官锡强:《产业集群与西部农村城镇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1]韩毅:《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2]胡显章、曾国屏:《科学技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3]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撑体系》,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54]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5]黄健康:《产业集群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6]惠凯、逯宇铎:《临港产业集聚研究》,华龄出版社,2006。

[57]纪良纲、陈晓永:《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研究》,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58]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59]金岳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2003。

[60]江激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1]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2]李凯、李世杰:《产业集群的组织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63]李立辉:《区域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反梯度推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4]李林:《产业集群——高新区竞争力之源泉》,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5]李平:《国际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效果及对策分析》,三联书店,2007。

[66]李兴华、蓝海林:《产业经济学》(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7]李悦:《产业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8]李亦亮:《企业集群发展的框架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9]李映照、龙志和:《要素流动与企业集群形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0]罗家德:《中国人的信任游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1]罗勇:《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基于中国的实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2]林竞君:《网络、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3]林平凡、陈诗仁:《企业聚群竞争力——珠江三角洲企业聚群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74]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2004。

[75]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76]刘春芝:《集群式创新:以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7]刘巨钦:《企业集群成长机理与竞争优势培育》,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78]刘世锦:《传统与现代之间——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9]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0]陆铭、陈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1]卢福财、胡大力:《产业集群与网络组织》,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82]鲁开垠:《增长的新空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83]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4]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5]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6]聂华林、高凯山、拜琦瑞:《小西北经济问题研究:地区经济一体化·产业集群·三农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7]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88]钱时惕:《科技革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89]钱乘旦:《欧洲原工业化的起源与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90]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91]谯薇:《中小企业集群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92]芮明杰:《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93]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4]宋则行:《西方经济学原理》,辽宁大学自编教材,1994。

[95]隋广军:《产业演进及其微观基础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6]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青岛出版社,2005。

[97]邵继勇:《中小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

[98]孙洛平、孙海琳:《产业集群的交易费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9]孙小礼、张增一:《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学林出版社,2004。

[100]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1]申恩平:《企业群落与厂商行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02]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03]石大力:《专业化产业区:生成机理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04]石玉林:《资源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5]唐晓华:《产业集群:辽宁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06]王步芳:《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

[107]王传英:《社会经济网络与中小企业发展:意大利“艾米利亚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08]王红霞:《企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路径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09]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0]王立军:《创新集聚与区域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11]王方华:《现代企业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12]王欣、许学强:《技术流——理论与实证》,科学出版社,2007。

[113]汪丁丁:《制度分析:一个面向宽带网时代的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14]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15]魏后凯:《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对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16]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科学出版社,2003。

[117]伍长南:《福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18]吴德进:《产业集群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9]吴国林、马宪民、陶练敏:《广东专业镇: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与生态化》,人民出版社,2006。

[120]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21]吴晓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路径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22]吴翔阳:《产业自组织集群化及集群经济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23]吴宗杰:《中日韩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24]邬爱其:《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理论分析与浙江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25]夏军、马西恒等:《人类汇聚与现代文明:以上海模式为镜》,学林出版社,2006。

[126]夏兰、周钟山:《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产业集群演化和创新》,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127]夏维力、李博:《群效应——从产业集群到城市群》,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128]谢家平、孔令丞:《企业群落生态化: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29]许国安、顾基发、车宏安:《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30]许国安、顾基发、车宏安:《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31]许继琴:《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32]徐强:《产业集聚因何而生——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33]杨宝良:《我国渐进式改革中的产业地理集聚与国际贸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34]姚向军:《集群的力量》,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135]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36]殷醒民:《技术扩散效应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37]徐承红:《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38]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人民出版社,2006。

[139]余国扬:《专业镇发展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40]余秀江:《企业群落演进、运行与治理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41]于永达:《集聚优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4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43]张东风:《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集群成长与创新系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44]张帆、李东:《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45]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46]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47]张继彤:《小企业产业分布与空间拓展——小企业产业分布规律与集群化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48]张明倩:《中国产业集聚现象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149]张元智、马鸣萧:《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空间》,华夏出版社,2006。

[150]赵儒煜:《产业革命论》,科学出版社,2003。

[151]赵旭、陆莹莹:《都市圈产业生态聚集模式》,上海三联书店,2007。

[152]郑健壮、叶峥:《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

[153]郑海涛、周海涛:《走向高端——广东产业集群升级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54]周晖:《中小企业及其集群成长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55]周维颖:《新产业区演进的经济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56]周林东:《科学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57]朱小丹:《广东省专业强镇》,羊城晚报出版社,2005。

[158]朱英明:《中国产业集群分析》,科学出版社,2006。

[159]朱永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60]常德市“放开湖南西北口”课题组:《放开湖南西北口 建设环湖经济圈》,《湖南经济》1995年第9期。

[161]陈其荣:《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62]陈剑峰、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

[163]唐咸正、王娟:《论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第3期。

[164]唐凯江:《草坪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兼论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方向》,《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1期。

[165]唐凯江、蒋永穆:《产业集群演化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微观演化与宏观演化的统一》,《天府新论》2008年第3期。

[166]俞忠英:《民营小企业的集群化与国有小企业的离散化》,《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50期。

[167]《中国产业集群》(1~6期),机械工业出版社。

[168]田甜:《研究产业集群,结合国情是关键——访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王缉慈》,《科学时报》2007年7月30日。

[169]Porter,M. (1980),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Free Press,New York,NY,p.4.

[170]Porter,M. (1985),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Free Press,New York,NY,p.33.

[171]Porter,M. (1990b),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Free Press,New York,NY,p.52.

[172]Granovetter. 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1(3) pp.481-510.

[173]Porter,M. (1990a),‘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Harvard Business Review;Boston;March,pp.73-93.

[174]Porter,M. (1998a),‘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Boston;November-December:70-90.

[175]Krugman P. (1991),‘Increasing Return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99(3) pp.483-499.

[176]Wickham,M.D.(2007),‘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industries:the role of state government actors’,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66 (1)pp.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