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70

成都都市圈建设报告(2022)图书

Repor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gdu Metropolitan Area (2022)

SSAPID:101-3752-7235-70
ISBN:978-7-5228-161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现代化都市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为路径,建设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做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极核,是成都都市圈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本书运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公共管理、经济体制改革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现代化都市圈的理论特征,准确把握成都都市圈建设的内在规律,系统梳理总结成都都市圈重点领域的重要进展与先进经验,为面向现代化的成都都市圈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为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都市圈蓝皮书
编 辑:张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7 贸易经济

 皮书数据库

 皮书网

 主要编撰者简介

 《成都都市圈建设报告(2022)》编委会

 摘要

 法律声明

 Ⅰ 总报告

  B.1 面向现代化的成都都市圈

   一 都市圈的理论内涵、现实特征与中国式现代化

    (一)都市圈的理论内涵

    (二)都市圈发展的现实特征

     1.高能级:核心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2.高质量:区域兼具高密度的集聚强度和高协调水平的腹地广度

     3.高端化:先进产业和科技创新等高端元素集聚

     4.高互联:核心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联系日益紧密

    (三)现代化都市圈发展的趋势

     1.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清晰

     2.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特征

     3.同城化发展是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重要路径

   二 成都都市圈建设成效

    (一)同城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

    (二)“1+1+N”都市圈规划体系基本确立

    (三)“同城同网”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四)建圈强链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显成效

    (五)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显著

    (六)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初显成效

    (七)绿色低碳公园城市形态初显

   三 成都都市圈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成都都市圈建设面临的机遇

     1.新发展格局总体战略为成都都市圈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带来了机遇

     2.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为成都都市圈快速提升经济势能带来了机遇

     3.四川省“一干多支”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为更好地发挥成都都市圈的辐射带动能力带来了机遇

    (二)成都都市圈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体制机制亟须创新突破

     2.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

     3.产业及产业集群竞争力有待提升

     4.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足

     5.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不高

     6.发展合力尚未形成

   四 成都都市圈发展的未来愿景

    (一)美化“境”:协力保护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

     1.塑造美丽中国都市圈形态

     2.厚植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3.探索建立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二)建好“城”:协力划定与自然资源禀赋高度匹配的功能分区

     1.优化“三生相宜”的空间体系

     2.完善差异协同的功能体系

     3.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提升“业”:协力建设开放型现代化产业生态圈

     1.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2.共推毗邻地区产业发展

     3.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四)服务“人”:协力强化发展战略支撑

     1.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

     2.重点强化产业人才引育

    (五)增强“治”:协力打造高品质宜居地

     1.打造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同体

     2.协同开展社会治理

    (六)强化“均”:协力探索共同富裕

     1.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2.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Ⅱ 重点领域篇

  B.2 以规划衔接与重点领域突破推动空间格局建设

   一 现状成效

    (一)规划编制推进有序,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1.编制形成《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2.聚焦毗邻地区,编制《成德眉资“三区三带”空间规划》

     3.编制《天府大道北延线、南延线科创走廊和成资协同开放走廊国土空间专项规划》

    (二)加强规划衔接,推动各级各类规划协调与传导

     1.细化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有关部署

     2.有效指导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紧密衔接重点领域规划内容

    (三)以《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地实施

     1.推动“共同东进”的城市空间结构已具雏形

     2.推动高效联通的现代交通圈加速构建

     3.推动协同合作的产业生态圈加快成势

     4.推动便利快捷的公服生活圈往纵深建设

     5.推进联防共治的生态环保圈加快形成

     6.有机衔接,擦亮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绿色品牌

     7.推进深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二 工作举措与创新做法

    (一)共同构建都市圈“1+1+N”规划体系,夯实空间治理基础支撑

    (二)共同推动“三区三带”和科创走廊等重点区域差异化发展,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1.共同建设“三区三带”高能级产业空间载体,以功能为核心打造同城化发展先行示范区

     2.推动都市圈科创走廊发展,共建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三)建立健全区域协同机制,实现多部门多专业间紧密衔接

     1.率先建立规划协同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机制保障

     2.成立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专项合作组,强化组织领导

     3.出台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实施细则,推进系列规划衔接

   三 发展构想

    (一)加快完善《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并推进报批

    (二)科学开展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规划引领都市圈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三)围绕“三区三带”差异化发展,高质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B.3 成都都市圈综合交通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工程快速推进

    (二)铁路公交化运营网络不断拓展

    (三)铁路公交化客流快速提升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强化协同,建强工作机制

    (二)创新模式,增加运力供给

    (三)深入研究,优化运输组织

    (四)广泛宣传,营造良好出行氛围

   三 发展构想

  B.4 成都都市圈创新驱动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强心建基,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

    (二)植梧引凤,全力构筑重大创新平台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推动“科创通”分平台建设

    (二)加快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运营

    (三)开展天府大道科创走廊规划编制工作

    (四)推动科技创新券实现互认互通

   三 发展构想

    (一)继续推进创新平台共建共享

    (二)推动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共用

    (三)联动举办跨区域科技创新活动

  B.5 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二)产业协作不断深化

    (三)园区共建实现突破

    (四)集群共育初显成效

    (五)联合招商深度合作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以共建国家级产业集群为抓手,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

    (二)以共编重点产业链图谱为抓手,推动区域产业建圈强链

    (三)以共推白酒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四)以建设信息能源设施项目为抓手,共推基础设施同城同网

   三 发展构想

    (一)进一步以“建圈强链”理念构建差异化协同格局

    (二)进一步升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三)进一步构建都市圈一体化大招商格局

    (四)进一步完善成本共担和利益分享激励机制

  B.6 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报告

   一 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现状成效

    (一)办好专项合作组办公室会议

    (二)做好示范区建设推进会议暨专项合作组会议筹备工作

    (三)畅通成德眉资农产品保供体系

    (四)研究《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五)谋划构建成德眉资同城化重要农产品高质量供应链体系建设研究课题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奋力推动“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建设取得实效

    (二)加大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

    (三)继续推进毗邻地区农业园区建设

    (四)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五)谋划建设重大项目

    (六)探索智慧农业有效路径

   三 发展构想

    (一)继续推进专项合作组会议机制

    (二)加强农业农村投资促进

    (三)加快园区建设

    (四)构建数字农业农村系列标准体系

    (五)四市协同加快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B.7 成都都市圈现代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协同防控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区域保险服务进一步丰富

    (二)金融平台服务同城化进一步升级

    (三)多级协同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

    (四)跨区域投融资服务进一步提升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不断健全合作机制

    (二)不断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同城化水平

    (三)不断深化“金融顾问服务团”服务

    (四)不断加强四市交流联动

   三 发展构想

  B.8 成都都市圈营商环境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聚焦要素保障,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二)聚焦标准规范,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三)聚焦协同联动,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二 创新做法

    (一)在营商环境领域开展区域协同立法先行先试

    (二)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政策体系迭代升级

    (三)在全国首创跨市以上行政区域联合制定和发布营商环境政策

    (四)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三 发展构想

  B.9 成都都市圈开放合作发展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成都国际班列等通道带动进出口贸易成效显著

    (二)成都自贸试验区成为全市吸引外资企业的排头兵

    (三)制度优化促进企业交易成本持续下降

    (四)与川内其他城市合作带动省内货源出口贸易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坚持创新探索,加快建设西部门户枢纽城市

    (二)突出开放引领,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三)持续深化改革,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四)突出区域协同,深度融入成渝地区经济圈发展战略

   三 下一步构想

    (一)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国际货运通道能力

    (二)深化制度型开放,提升国际贸易枢纽能级

    (三)实施建圈强链,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区域协同开放水平

  B.10 成都都市圈公共服务同城化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都市圈教育共享共育平台成效凸显

    (二)卫生健康服务同质化发展不断深入

    (三)社保服务互联互通格局基本形成

    (四)人才公共服务协同联动取得显著成效

    (五)同城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六)文旅联合营销提升了都市圈文旅对外影响力

   二 工作举措与创新做法

    (一)建立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联盟

    (二)组织开展四市公共服务技能竞赛

    (三)建立新闻宣传常态化跟踪报道机制

   三 发展构想

    (一)深化人才“引育评用”抱团合作

    (二)推动都市圈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三)深化公共就业服务同城对接

    (四)深化社保公共服务互联互通

    (五)共推同城化“手拉手”联动采访

  B.11 成都都市圈生态环境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空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初步建立

    (二)跨流域污染联合防治初见成效

    (三)环境执法检查联动机制初步形成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加紧筹备成德眉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

    (二)建立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联动机制

    (三)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联合执法

    (四)联合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与应急演练

   三 发展构想

    (一)加快推进法规、政策和标准的统一

    (二)坚持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三)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一体化

    (四)加快推动数据信息共享

    (五)生态环境科技力量加快共享

  B.12 成都都市圈体制机制改革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推进机制,确保重大事项一体推进

    (二)建立健全规划统一管理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

    (三)建立健全产业协作配套机制,推动产业跨区域“建圈强链”

    (四)建立健全开放创新合作机制,凝聚开放创新发展合力

    (五)建立健全要素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公共服务整体提升

    (六)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机制,深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系统研究部署年度重大改革任务

    (二)探索都市圈政策改革创新合作机制

    (三)积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建设

    (四)开展重大改革创新政策调查研究

   三 发展构想

    (一)深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二)深入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

    (三)深入推进都市圈“放管服”改革

    (四)深入推进都市圈民生领域改革

 Ⅲ 区域发展篇

  B.13 成都都市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研究

   一 成都都市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总体要求

    (一)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理论要求

     1.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基本内涵

     2.经济区与行政区叠加与冲突的内在矛盾

     3.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理论内涵

    (二)成都都市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战略要求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要求

     2.成都都市圈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 成都都市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格局与进展

    (一)成都都市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格局分析

     1.成都都市圈跨市域共建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分布格局

     2.成都都市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关系类型及特征

     3.成都都市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空间尺度分类及阶段性特征

    (二)成都都市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改革进展

     1.同城化国土空间统筹的都市圈“规划同编”框架初步建立

     2.成都中心射线辐射状的都市圈“交通同网”主干道成型

     3.“三带、一群、多点”的都市圈“产业协作”图谱初现

     4.“一体互通”的都市圈“政务便利+要素流动”落地起势

     5.“全域一体化”的都市圈“民生同享”保障面领先推动

   三 成都都市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问题与障碍

    (一)行政区顶层设计缺陷成为经济区一体化“天花板”

    (二)行政区统筹联结机制未破题弱化经济区一体化动力

     1.“统计分算、税收分成”改革未实质破题

     2.缺乏规划执行的统筹机制

     3.跨区域、跨部门行政统筹权限不足

    (三)行政区条件不平衡削弱经济区一体化政策落地基础

     1.财力和政策标准不平衡

     2.园区合作深度不平衡

   四 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案例:经验与模式

    (一)行政区发展水平不对称的经济区共建:深汕特别合作区经济管理权和行政所有权分离模式

    (二)行政区发展水平对称的经济区共建:以“点式突破”对接“双核”融合的广深科创平台合作模式

    (三)交界县域:“多层嵌套”破解多级管理矛盾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模式

   五 成都都市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改革构想

    (一)“试验示范”聚焦升级,突破改革空间“天花板”

    (二)“统计分算、财税分成”牵引,激活地方协作动能

    (三)“行政协调、财力统筹”支撑,夯实政策一体化基础

     1.形成跨区行政协调机制和改革共识

     2.探索建立跨行政区财政协同投入和要素保障机制

    (四)“因区施策、差异分离”贯通,精准破解分割障碍

     1.以规划统筹行政区,调控政策区内在竞争的市场失灵

     2.以经济区统领行政区,破解产业协同发展区的地方行政壁垒

     3.以协同治理融合行政区,激活合作共建型园区的基层动力

  B.14 成德眉资共建智慧都市圈研究

   一 智慧都市圈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智慧都市圈是数字中国的内在要求

    (二)智慧都市圈是智慧治理的演进方向

    (三)智慧都市圈是美好生活的客观需要

   二 跨区域智慧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一)智慧城市群建设探索

    (二)智慧都市圈规划愿景

   三 成德眉资共建智慧都市圈的基础条件*

    (一)统筹协调成本较低

    (二)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三)基础设施支撑有力

     1.网络基础设施方面

     2.算力基础设施方面

    (四)重点产业发展较快

    (五)数据开放架构成型

    (六)智慧合作基础较好

     1.智慧交通方面

     2.水利水务方面

     3.政务服务方面

     4.市民应用方面

   四 成德眉资共建智慧都市圈的路径思考

    (一)建立四市共建的协同模式

     1.突出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

     2.强化政策支持的共同争取

     3.加强工作部门的全面联动

    (二)注重基础设施的科学布局

     1.技术上需要适度超前

     2.规模上需要充分论证

    (三)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

     1.共同培育壮大重点产业

     2.共同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3.共同挖掘数据开发价值

    (四)强化智慧生态的场景赋能

     1.率先打造基于空间联系的智慧治理场景

     2.全力打造基于人口迁移的智慧服务场景

     3.积极打造基于共性需求的智慧生活场景

    (五)提升安全稳定的能力水平

     1.高度重视网络安全

     2.坚决破除“智慧鸿沟”

     3.全面规范建设过程

     4.协同优化工作流程

  B.15 成都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一 成都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与理论逻辑

    (一)成都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

    (二)成都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

   二 成都都市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举措与制度性障碍

    (一)成都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举措

     1.探索城乡融合的治理路径

     2.逐步缩小城乡相对差距

     3.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4.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升级

     5.创新城乡要素供给改革

    (二)成都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困境

     1.经济区和行政区管理割裂

     2.户籍制度改革仍任重道远

     3.城乡产业发展关联度较弱

   三 成都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成都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

     1.“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

     3.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带来的机遇

     4.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发展机遇

    (二)成都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1.都市圈内城市之间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2.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的资金支持仍不足

     3.成都都市圈城乡居民文化思想差异仍较大

     4.都市圈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

   四 促进成都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推进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二)循序渐进推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三)顶层设计促进城乡产业有机融合

    (四)城乡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B.16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统领下成都极核主干功能优化研究

   一 成都优化极核主干功能的理论基础

    (一)极核主干功能的理论内涵

     1.极核理论分析

     2.“主干”相关分析

     3.极核主干功能

    (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统领下成都的极核主干功能

   二 成都极核主干功能的总体评价

    (一)区域经济中心功能持续增强,但城市能级有待提升

    (二)科技中心功能初步显现,但短板明显

    (三)世界文化名城功能逐步优化,但影响力有限

    (四)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日益凸显,但开放能级有待提升

   三 国内外中心城市发挥极核主干功能的经验借鉴

    (一)中心城市竞争力全面提升是基础前提

    (二)产业协作共兴是核心动力

    (三)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关键环节

    (四)规划政策引领是重要保障

    (五)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有力抓手

   四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统领下优化成都极核主干功能的重点任务

    (一)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引领塑造优美形态

    (二)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引领增进民生福祉

    (三)营造宜业优良环境,引领激发经济活力

    (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引领增强治理效能

   五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统领下优化成都极核主干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一)产业引领: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1.加速培育优化产业生态

     2.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

     3.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

     4.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二)创新引领: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1.优化协同创新空间布局

     2.聚焦重点领域技术攻关

     3.加速创新平台建设

     4.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三)开放引领:打造国际门户枢纽

     1.构建“3+6+N”开放格局

     2.畅通对外开放通道

     3.打造开放经济体系

     4.做优做强开放平台

     5.优化营商环境

    (四)治理引领:打造高品质宜居地

     1.构建普惠公平共享格局

     2.深化多元协同共治体系

     3.提升城市智慧治理能力

     4.健全完善城市应急体系

  B.17 德阳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研究

   一 全球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一)产业集群化不断发展

    (二)高端精密化不断更新

    (三)服务集成化不断升级

    (四)清洁高效化不断呈现

   二 国内外世界级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概况

    (一)国外著名装备制造业集群

    (二)国内装备制造业集群分布

    (三)世界级装备制造基地的主要特征

   三 德阳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悠久

    (二)重大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

    (三)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优势突出

   四 德阳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国家和四川省战略部署的城市责任

    (二)强化成都都市圈联动协同的重要抓手

    (三)提升德阳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五 德阳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的短板

    (一)产业规模效应还不明显

    (二)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不足

    (三)智能化转型难度较大

    (四)首台套示范推广应用难

    (五)技术型人才短缺

   六 德阳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的对策建议

    (一)壮集群,协同做强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

    (二)强龙头,增强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全球竞争力

    (三)聚合作,提升重装制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四)兴人才,夯实装备制造业的技能人才支撑

    (五)扩出口,提高“成德造”装备制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B.18 充分利用天府新区平台资源提升眉山重要节点城市功能的研究

   一 都市圈节点城市理论内涵

    (一)关于节点城市的本质功能

    (二)都市圈节点城市的分级分工特征

    (三)眉山提升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功能的目标导向

   二 成眉同城化历史进程及天府新区发展现状

    (一)成眉同城化的历史沿革

    (二)天府新区发展资源及共建成效

     1.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高端集聚效应

     2.交界地带加快融合发展

     3.天府科创走廊汇集创新要素

     4.交通网络互联畅通广覆盖

     5.开放平台空间广阔

   三 眉山利用天府新区提升重要节点城市功能的基础与不足

    (一)眉山的城市基础

     1.区位基础

     2.交通基础

     3.开放基础

     4.产业基础

     5.城市资源基础

    (二)眉山利用天府新区融合发展的不足

     1.天府新区建设成眉同城融合程度不够深入

     2.天府新区对眉山“品质立市”的城市功能支撑不强

     3.天府新区对眉山“制造强市”的带动成效尚未显现

     4.平台能级不高制约了眉山“开放兴市”的活力释放

   四 眉山利用天府新区提升重要节点城市功能的发展目标

    (一)打造都市圈高端产业承载区,提升产业建圈强链节点功能

    (二)打造都市圈南向开放前哨枢纽,提升开放经济网络节点功能

    (三)建成都市圈新市民宜居康养城,提升城乡融合优质生活圈节点功能

   五 眉山利用天府新区提升重要节点城市功能的举措建议

    (一)提升产业聚链节点,共建成眉高新技术产业链

     1.以产业集聚优势构建特色产业链

     2.以三产融合配套打造现代产业供应链

     3.以成眉创新转化助推新兴产业打造高端产业创新链

     4.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延伸产业高端价值链

    (二)提效南向开放通道节点,共享高水平开放网络

     1.建设成眉综合交通及物流多式联运体系

     2.升级开放平台功能

     3.夯实开放型经济集聚发展

    (三)提质城乡生活圈节点,共筑天府宜居宜业生活圈

     1.开拓城市承载空间

     2.切实提升眉山医疗服务规格和基础教育质量

     3.打造都市圈消费副中心

     4.全面融入都市圈立体通勤网络

     5.嫁接眉山特色的公园场景

     6.强化城市功能保障和城市管理水平

     7.深化区域协同体制机制改革

  B.19 与成都东部新区联动发展过程中资阳打造临空经济高地的研究

   一 资阳打造临空经济高地内涵的新认识

    (一)临空经济高地的实质内涵

    (二)与成都东部新区联动发展的新认识

    (三)资阳临空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 资阳打造临空经济高地的基础条件与发展诉求

    (一)发展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2.发展基础

     3.时代机遇

    (二)现状成效总结

     1.交通圈一体化构建,基设项目加速推进

     2.临空产业联动导入,产业同链有序铺开

     3.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交界地带加强融合

    (三)发展诉求分析

   三 国内外都市圈临空经济协同发展经验借鉴

    (一)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牵引长三角一体化

    (二)郑州航空港区与区域协同发展

    (三)韩国仁川临空经济区的功能复合

   四 资阳临空经济的“港—产—城”系统分析

    (一)“港—产—城”各子系统的发展演进路径

     1.“港”——空港物流转运和交通网络发展

     2.“产”——空港产业与高附加值产业双轮驱动

     3.“城”——辐射资阳临空经济区以及资阳全域

    (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优化方向

   五 主导产业选择与区域协同发展策略

    (一)资阳打造临空经济高地的主导产业选择

    (二)资阳打造临空经济高地的发展策略

     1.加快形成多式联运转运的高效体系

     2.着力嵌入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通道

     3.持续强化高质量临空产业转化机制

     4.加快培育延伸高端适航产业全链条

    (三)与成都东部新区联动协同发展策略

     1.加快区域互联互通,实现交通运输立体化

     2.深化招商合作机制,联合申建对外开放平台

     3.聚焦高质量协同产业集群,建设成渝智造基地

     4.培育高水平科教基地,共建成资科创走廊

 基本子库

 Abstract

 皮书

曾群华:《关于区域同城化的研究综述》,《城市观察》2013年第6期。

陈宪:《同城化离不开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每日经济新闻》2022年11月4日。

戴宾:《你好,“同城化”》,《四川省情》2020年第12期。

方创琳:《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经济地理》2021年第4期。

傅娟、耿德伟、杨道玲:《中国五大都市圈同城化的发展审视及对策研究》,《区域经济评论》2020年第6期。

高秀艳、王海波:《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企业经济》2007年第8期。

胡明远、龚璞、陈怀锦、杨竺松:《“十四五”时期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培育现代化都市圈》,《行政管理改革》2020年第12期。

李红、董超:《对同城化发展的几点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13期。

李晓晖、肖荣波、廖远涛、魏宗财:《“同城化”下广佛区域发展问题与规划对策探讨》,《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12期。

廖开怀、符蓝、Breitung Werner、蔡云楠、谭肖红:《边界融合理论视角下的同城化研究——以广佛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21年第7期。

桑秋、张平宇、罗永峰、高晓娜等:《沈抚同城化的生成机制和对策研究》,《人文地理》2009年第3期。

沈丽珍、陈少杰、汪侠:《流动空间视角下的同城化地区发展阶段划分与特征》,《地理研究》2021年第9期。

唐波:《高质量发展理念下提升广州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探究》,《决策咨询》2022年第1期。

杨开忠、姚凯:《成都都市圈建设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张静、唐晓超:《多维视角下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测度与评价研究》,《长江技术经济》2022年第1期。

张晓兰:《东京和纽约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蔡之兵、张可云:《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实践逻辑、典型模式与取向选择》,《改革》2021年第11期。

盛飞:《探索城市新区管理权所有权分离发展模式》,《四川日报》2020年5月25日。

范莉:《交界地带融合发展试点,7个!》,《四川农村日报》2021年12月1日。

杨富、程怡欣、孟浩:《圈圈相扣共筑中国经济发展第4极》,《成都日报》2022年1月17日。

钟文、李颖:《鉴定服务全国全省大局,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成都日报》2022年4月19日。

常丁懿、石娟、郑鹏:《中国5G新型智慧城市:内涵、问题与路径》,《科学管理研究》2022年第2期。

胡广伟、赵思雨、姚敏、刘建霞:《论我国智慧城市群建设:形态、架构与路径——以江苏智慧城市群为例》,《电子政务》2021年第4期。

罗筱琦、何培育:《信息安全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课题》,《人民论坛》2020年第21期。

孙轩、单希政:《智慧城市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从功能协同到数字协同》,《电子政务》2021年第12期。

王卉彤、邵宏伟、曲泽宇:《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22年第6期。

杨尧、赵耀龙、王彬:《“一联三生”体系下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的构建》,《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2年第6期。

张元好、曾珍香:《城市信息化文献综述——从信息港、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情报科学》2015年第6期。

朱海龙、张志雄:《中国智慧化建设区域差异研究》,《经济地理》2021年第8期。

岳文泽等:《从城乡统筹走向城乡融合:缘起与实践》,《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张沛等:《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国际进展及典型国家发展经验》,《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第8期。

蔡昉:《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郭星华、刘朔:《中国城乡关系七十年回望:国家权力的下沉、回缩与再进入——有关城乡关系变迁的社会学思考》,《社会科学》2019年第10期。

杨志恒:《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溯源、内涵与机制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年第4期。

周德等:《城乡融合评价研究综述:内涵辨识、理论认知与体系重构》,《自然资源学报》2021年第10期。

李志强:《城乡融合演进历程的乡村振兴:阶段特征、动力逻辑与发展导向》,《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

孔祥智、谢东东:《城乡融合发展面面观:来自县域的报告》,《河北学刊》2022年第2期。

罗平:《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基本特征、实现机制及政策建议》,《农村经济》2021年第6期。

涂圣伟:《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与实现路径》,《宏观经济研究》2020年第4期。

宁智平:《区域经济增长极核理论及其在西北开发中的应用》,《兰州学刊》1988年第6期。

张颢瀚:《上海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构筑中国经济战略主干线》,《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谭栖伟:《大力发展工业 打造实力南岸》,《重庆行政》2003年第5期。

王涛、彭晓云:《北京与纽约产业结构变迁的比较分析》,《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张晓兰:《东京和纽约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陈建安:《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来自日本的实证》,《现代日本经济》2019年第1期。

杨开忠、姚凯:《成都都市圈建设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卓超、杨钊:《杭州都市圈发展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童中贤:《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雷霞、唐雪冬、王静、李成蹊:《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

肖金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Perroux,Fran?ois,“Note sur la notion de poles croissance”,Economic Appliquee,1955。

J.R.Boudeville,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66。

胡颖、郭秋硕:《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装备制造业出口现状及贸易潜力研究》,《对外经贸实务》2022年第5期。

惠利:《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西部论坛》2018年第5期。

孟凡生、徐野、赵刚:《“工业4.0”背景下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过程及影响机理研究》,《管理评论》2022年第7期。

束荣、徐永赛:《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港口装卸》2020年第6期。

王厚双、盛新宇:《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王燕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装备制造业百年发展与经验启示》,《人文杂志》2022年第1期。

赵子健、傅佳屏:《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与高端化战略》,《系统管理学报》2020年第1期。

周明长:《三线建设时期的中国城市化——以四川德阳为中心》,《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李健:《临空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与对策建议》,《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9期。

周茂权:《点轴开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经济地理》1992年第2期。

夏巍、孙永青:《港产城融合理念下天津空港经济区的完整产业社区构建路径》,《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

赵楠琦等:《港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下的深圳机场临空经济发展规划探索》,《规划师》2022年第3期。

蒲敏:《资阳临空经济区: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 站位全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资阳日报》2020年9月3日。

苏秋伃:《资阳推动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建设成势见效》,《资阳日报》2022年9月19日。

吴亚飞、肖莹佩、吴忧:《成都“东进”资阳“西迎”:错位互补发展共建临空经济区》,《四川日报》2020年8月21日。

汤斌、赵旭东:《资阳市加快推动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建设》,《四川经济日报》2022年9月19日。

刘雪妮:《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机理及其经济影响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简 介:都市圈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开放巨系统,将经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成都都市圈建设已历经三年,由起步期步入成长期。成都都市圈应顺应发展规律,构建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交通圈、产业圈、生活圈以及创新共同体建设为重点任务,以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效率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高质量营商环境、高水平区域协作为支撑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04月

简 介:都市圈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开放巨系统,将经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成都都市圈建设已历经三年,由起步期步入成长期。成都都市圈应顺应发展规律,构建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交通圈、产业圈、生活圈以及创新共同体建设为重点任务,以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效率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高质量营商环境、高水平区域协作为支撑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