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52

现代婚姻社会学图书

Sociology of Marriage Today

SSAPID:101-3739-2955-55
ISBN:978-7-5097-0973-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这个由作家的嗅觉、社会学家的目光、哲学家的头脑、伦理学的面孔、心理学家的心理图式、美学家的心灵、法学家的理性、文化人类学家的情怀所构成的五彩纷呈的世界里,作者对爱情、择偶、生育、试婚、性、婚姻问题,特别是人的婚姻化,婚姻主体的智能结构、婚姻亲密关系、试离婚、背叛、偷情等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则面大胆而有意义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创意。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梁青岭
编 辑:童根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序言二

 绪论

  第一节 遭遇现代“婚姻危机”的亚当夏娃

   一 伊甸园的亚当夏娃

   二 走出伊甸园的亚当夏娃

   三 现代亚当夏娃的困惑

   四 “五低、六高、七快”的婚恋现象

  第二节 为什么要研究现代婚姻社会学

  第三节 现代婚姻社会学与家庭社会学的区别

  第四节 现代婚姻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研究对象、原则与方法

   一 现代婚姻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一)整体性

    (二)互动性

    (三)综合性

    (四)开放性

    (五)实证性

   二 现代研究对象与范围

   三 基本内容

   四 研究原则

    (一)科学性与普遍联系的原则

     1.科学性主要是指研究及研究结论的实证性和逻辑性

     2.普遍联系的原则

    (二)多层次、多因素原则

    (三)前瞻性原则

    (四)客观性、系统性、整体性原则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婚姻的起源与变迁

  第一节 古代婚姻

   一 血亲杂交

   二 群婚制

    (一)血缘婚姻

    (二)亚血缘婚姻

   三 对偶婚制

  第二节 一夫一妻制婚姻

   一 奴隶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

   二 封建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

   三 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

   四 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

  第三节 现代婚姻

   一 现代婚姻的概念

   二 现代婚姻的类型

    (一)没有得到法律允许的试婚或同居现象

    (二)亚婚姻现象

    (三)“空巢”婚姻

     1.空巢的概念

     2.空巢婚姻的特点

     3.空巢婚姻的产生

     4.空巢婚姻带来的问题

    (四)形式婚姻

    (五)无性婚姻

    (六)家庭内离婚

    (七)婚姻爱情双轨制

  第四节 后现代的爱情与婚姻

   一 什么是后现代爱情与婚姻

   二 后现代爱情与婚姻的特征

   三 开放的婚姻

 第二章 婚姻的基础

  第一节 爱情

   一 什么是爱情

    (一)感性的认识与表达

    (二)理性的认识与表达

   二 为什么要研究爱情

    (一)研究爱情的重要意义

    (二)爱情不容易说清楚

    (三)相对西方而言,中国人不懂爱情

    (四)人生需要爱情

   三 婚前与婚后爱情

   四 是索取还是奉献

  第二节 爱情构成的要素、特征与类型

   一 爱情构成的要素

    (一)性的要素

    (二)情感的要素

    (三)道德的要素

    (四)价值的要素

    (五)美的要素

   二 爱的特征

    (一)双重性

    (二)自然性

    (三)社会性

    (四)不可分离的专一排他性

    (五)无私性

    (六)欢愉性

    (七)盲目性

    (八)纯粹性

    (九)易变性

    (十)规律性

   三 爱的分类

    (一)西方心理学家爱情六种分类说

     1.冲动爱情,又称浪漫爱情

     2.自我中心爱情

     3.依赖爱情

     4.实用性爱情

     5.结伴爱情

     6.利他爱情

    (二)司汤达爱情四种类型说

    (三)斯滕伯格七种不同爱情类型说

    (四)浪漫爱情说

  第三节 爱情与婚姻

   一 因相爱而结婚

   二 爱情是一种病,婚姻是一种药

   三 婚姻是爱情的归宿

   四 因无爱而分手

 第三章 婚前行为

  第一节 择偶

   一 什么是择偶

   二 人为什么要择偶

   三 择偶的动机

   四 择偶选谁

   五 择偶的特点

    (一)主观性

    (二)变动性

    (三)偶然性

    (四)不可预知性

    (五)差异性

  第二节 择偶观

   一 什么是择偶观

   二 传统的择偶观

    (一)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

    (二)门当户对

   三 现代择偶观

    (一)价值观上的门当户对

    (二)经济上的门当户对

    (三)文化上的门当户对

    (四)心理上的相同

    (四)性能力上的门当户对

    (五)“门当户对”的条件

     1.以爱情为基础

     2.以思想为基础

     3.以法律为基础

     4.以物质为保障

 第四章 婚姻的缔结

  第一节 结婚

   一 婚姻成立的概念及特征

    1.结婚的概念

    2.婚姻成立的特征

   二 婚约

   三 结婚的法定程序

    (一)结婚登记

    (二)结婚登记的意义

    (三)我国结婚登记的程序

     1.登记的机关

     2.登记的程序

   四 婚礼

   五 我国结婚制度的变革

    (一)掠夺婚

    (二)指腹婚

    (三)童婚

    (四)表亲婚

    (五)买卖婚

    (六)交换婚

    (七)私奔婚

    (八)入赘婚

    (九)填房婚

    (十)自由婚

  第二节 婚姻的条件

   一 条件概念

   二 结婚的条件

    (一)必备条件

     1.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结婚双方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二)结婚的禁止条件

 第五章 婚姻及其构成

  第一节 什么是婚姻

   一 婚姻的含义

   二 婚姻的意义

    (一)婚姻是人生选择的需要

    (二)婚姻是人类建立一种持久亲密关系的需要

    (三)婚姻的意义在于责任与义务

   三 婚姻的类型

    (一)功利型婚姻

    (二)一体型婚姻

    (三)合作型婚姻

    (四)“维持型”婚姻

    (五)无性婚姻

  第二节 婚姻是一种被社会设置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婚姻是一种文化现象与精神

  第四节 婚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第六章 婚姻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婚姻的本质

   一 婚姻本质的概念

   二 对婚姻本质的几种认识

    (一)性关系说

    (二)契约说

    (三)交易说

    (四)属性说

  第二节 婚姻的结构

   一 婚姻三角形结构

    (一)婚姻外在(外显性)的三角形结构

    (二)婚姻内在(潜在性)的三角形结构

    (三)婚姻外在(外显性)结构与内在(潜在性)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婚姻结构中的两性分析

   一 整体上看男女的差异

   二 从微观上看两性差异

   三 男性阳刚,女性阴柔

   四 生理上的差异

   五 心理差异

   六 男女行为的差异

  第四节 婚姻的功能

   一 婚姻功能的概念

   二 婚姻功能的内容

    (一)性生活功能

    (二)生育功能

    (三)经济功能

    (四)情感交流功能

    (五)家庭功能

    (六)宗教功能

    (七)教育社会化、婚姻化功能

 第七章 人的婚姻化

  第一节 什么是人的婚姻化

  第二节 婚姻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 婚姻化的必要性

    (一)从个人角度看婚姻化的必要性

    (二)从社会学角度看婚姻化的必要性

   二 婚姻化的可能性

    (一)人有社会化作为基础

     1.早期婚姻化

     2.少年期、青春期是婚姻化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期

   三 继续婚姻化期

    (一)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人有语言的能力

  第三节 婚姻化的内容与过程

   一 学习掌握两性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和爱情婚姻知识

   二 内化婚姻的行为规范

   三 培养婚姻角色,促进个性形成

   四 认清婚姻的形式与内容

  第四节 婚姻化的方法与途径

   一 家庭

   二 学校

   三 社会群体

   四 大众传播工具

 第八章 婚姻行为系统

  第一节 构成婚姻行为的四大要素

   (一)婚姻主体

   (二)婚姻客体

   (三)婚姻载体

   (四)婚姻的受体

  第二节 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客体与主体

   (二)主体与载体

   (三)载体与受体

   (四)受体与客体

  第三节 婚姻行为的特点

   (一)矛盾性

   (二)普遍性

   (三)亲密性

   (四)复杂性

   (五)目的性

   (六)合法性

   (七)实践性

   (八)个体差异性与创造性

   (九)互动性

   (十)自然属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四节 婚姻行为的规律

   (一)物我相融转化律

   (二)循序渐进、习惯养成磨合律

    1.习惯成自然

   (三)“审美疲劳”自然律

   (四)法无定法通变律

   (五)境界规律

 第九章 婚姻主体

  第一节 作为婚姻主体的人

  第二节 婚姻主体的能力结构

   一 性商

   二 情商

   三 财商

  第三节 “男人味”与“女人味”

   一 “男人味”

    1.责任感

    2.豁达、幽默

    3.男子气

    4.侠骨柔情

   二 “女人味”

  第四节 婚姻生活的艺术

   一 婚姻生活艺术要素

    1.能力

    2.沟通

    3.欣赏

    4.信任

    5.真诚

    6.理解与宽容

    7.诗意地栖居

   二 婚姻矛盾的处理艺术

    (一)夫妻之间无理可讲

    (二)不要挑剔,要学会爱慕与欣赏配偶

    (三)学会用心去爱

    (四)婚姻幸福的秘诀

    (五)夫妻之间需要讲究礼仪

    (六)卖弄风情的艺术

    (七)婚姻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三 不同时期的艺术处理

 第十章 婚姻关系

  第一节 婚姻关系概念与种类

   一 婚姻关系的概念

   二 婚姻关系的种类

   三 研究婚姻关系的新视野

  第二节 亲密关系

   一 亲密关系概述

   二 如何建立亲密关系

   三 影响亲密关系的要素

    (一)生理要素

    (二)心理要素

    (三)情感要素

    (四)经济要素

    (五)环境要素

    (六)文化要素

    (七)子女要素

    (八)经历要素

   四 共生关系

    (一)婚姻共生关系的基本要素

    (二)婚姻共生关系的分类

   五 亲密与共生关系

  第三节 夫妻冲突

   一 夫妻冲突的概念

    (一)什么是夫妻冲突

    (二)现代婚姻生活中夫妻冲突的表现形式

     1.性别角色期待冲突

     2.生活方式冲突

     3.家庭生活方式的冲突

     4.家务劳动冲突

     5.夫妻性生活冲突

     6.婚外性关系冲突

  第四节 夫妻亲密关系的调适

   一 正确评价夫妻关系

   二 夫妻亲密关系的调适

    (一)夫妻亲密关系的更新

    (二)婚姻与恋爱有别

    (三)寻找夫妻亲密关系的共同点

     1.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2.共同利益

    (四)性生活调适

 第十一章 谁动了婚姻的奶酪

  第一节 试婚

   一 试婚的概念

   二 结婚是否需要彩排

   三 试婚产生的原因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物质文化的影响

    (三)婚姻观念的改变

    (四)社会的失语与失控

    (五)孤独、寂寞是温床

   四 试婚是反传统还是反现实

  第二节 偷情

   一 “失窃”的爱情

   二 何谓偷情

   三 偷情的现状

   四 偷情的类型

    (一)情感型

    (二)情感报复型

    (三)肉体满足型

    (四)补偿型

    (五)喜新厌旧型

   五 偷情的危害

    (一)对婚姻的稳定造成冲击

    (二)对子女的影响

    (三)对社会的影响

    (四)对夫妻双方的影响

    (五)对第三者的影响

   六 偷情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背叛

   一 背叛与背叛者的现实存在

    (一)背叛的概念

    (二)背叛与背叛者的现实存在

   三 背叛的成因

    (一)异性相吸

    (二)婚姻的理想化

    (三)不同个案背叛有其不同的动机

   四 背叛行为的效应与反思

    (一)背叛行为的效应

    (二)对背叛行为的反思

  第四节 试离婚

   一 试离婚的概念

   二 试离婚产生的原因

   三 试离婚的意义

 后记

 序言一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3版。

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12月第1版。

罗素:《婚姻革命》,东方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布雷多克:《婚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9月第1版。

欧尼尔夫妇:《开放的婚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费孝通:《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2版。

彭立荣主编《婚姻家庭大词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版。

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梁青岭:《都市婚恋大震荡》,长春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2版。

邵伏先:《中国的婚姻与家庭》,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熊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恋爱、婚姻和家庭》,红旗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

瓦西列夫:《情爱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2版。

阿兰·费罗美:《爱与性》,海潮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0月第1版。

沈敬国、王依军编《情爱婚姻论》,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作家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

弗洛姆:《爱的艺术》,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弗兰克:《活出意义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12月第1版。

玛丽·卡迈克尔·斯托普斯:《婚后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范可钉:《情爱文化纵横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勃纳德·利维古德:《人生的阶段》,新华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罗伯特·J.斯滕伯格:《丘比特之箭——穿越时间的爱情历程》,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第8版。

麦基卓、黄焕祥:《懂得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尤里·谢尔巴特赫:《性体验与性爱心理》,华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奥克塔维奥·帕斯:《双重火焰》,东方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乔伊斯·希拉泽斯:《如何摆脱婚姻的困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欧文·辛格:《超越的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莫尔顿·亨特:《情爱自然史》,作家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王晓娟:《精神恋爱》,中国友谊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文献良、衡晓铮:《夫妻关系心理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爱的思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W.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C.荣格:《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马尔科姆·波茨、罗杰·肖特:《自亚当和夏娃以来——人类性行为的进化》,商务印书馆,2006年8月第1版。

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2版。

伊芙琳·莫斯奇塔、保罗·莫斯奇塔:《婚姻的精神》,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迪特里希·施万尼茨:《男人》,重庆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周运清:《要性商不要性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莎伦布雷姆:《亲密关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霭理士:《性心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5月第2版。

谢志强、滕刚主编《婚姻是什么——全球122位大师谈婚姻》,九州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梁青岭:《寻梦伊甸园——侃试婚》,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胡守均:《社会共生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祝瑞开主编《中国婚姻家庭史》,学林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大井正:《性与婚姻冲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

巫昌祯主编《婚姻与继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4版。

张采鑫、高敬:《爱情是什么——全球136位大师谈爱情》,九州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理论室、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基地:《婚姻家庭学新编》,红旗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托尼·阿纳特勒拉:《被遗忘的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简 介:本书从社会学、心理学及性别理论出发,对杭州市不同妇女群体从婚姻关系、家庭和谐、家庭教育和养老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与分析,全面总结了杭州市在女性与家庭文化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杭州市委、市政府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与“妇女发展”,进一步优化女性与家庭文化的社会环境,以及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作者: 魏颖 侯公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