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8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Overseas Chinses Study (2016)

SSAPID:101-3736-2096-77
ISBN:978-7-5201-0133-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受到的制约;以福建省为例,分析国内企业利用华商网络资源走出去的优势与问题,以及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及其变化,还有人民币汇率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影响;在菲律宾、美国与非洲新侨的案例中,分析了新移民与过去的华人移民动机、文化融入以及生活遭遇问题的差异;揭示了华侨华人回馈祖国的新动向。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华侨华人蓝皮书
编 辑:曹长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中国皮书网

 Abstract

 Contents

 摘要

 主要编撰者简介

 Ⅰ 总报告

  B.1 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问题与新动向

   一 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

   二 华商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

    (一)海外闽商网络与福建经济走出去战略*

    (二)泰国华商的社会关系网络*

   三 华侨华人的新移民问题

    (一)菲律宾的新侨生存问题*

    (二)非洲新移民的子女教育问题*

   四 结语

 Ⅱ “一带一路”篇

  B.2 “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作用

   一 “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战略意义

   二 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一)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

     1.人数众多,组织健全

     2.经济发达,实力雄厚

     3.人才智库,精英荟萃

    (二)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政治作用

     1.真实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

     2.积极推动中国与居住国良性互动

     3.准确传达“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

    (三)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经济作用

     1.推动东南亚各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助力

     2.为中国经济发展继续招商引资

     3.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实现国际化

    (四)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作用

     1.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

     2.东南亚等国优秀文明传播到中国的重要渠道

     3.搭建人文交流网,倡导文化共同体

   三 影响华侨华人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一)华侨华人作为民间“友好大使”角色的局限性

    (二)各国华侨华人的优势与实力差异较大

    (三)中国与东南亚华人居住国的关系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四 结论

  B.3 中东地区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 中东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一)西亚、中东、阿拉伯、伊斯兰的概念辨别

    (二)中东的资源禀赋与地缘战略价值

    (三)中东的人文、政治特点

   二 中国与中东关系的新发展

    (一)政治互信与合作日益加强

    (二)民意基础日益深厚

    (三)经贸合作是主线

   三 中东几个国家的入境与国籍政策

    (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二)沙特阿拉伯

    (三)土耳其

    (四)科威特

    (五)阿曼

   四 中东地区华侨华人概况及其特点

    (一)中东地区华侨华人人数

    (二)主要国家侨情及其特点

     1.阿联酋

     2.沙特阿拉伯

     3.土耳其

     4.科威特

    (三)中东侨情特点

   五 中东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一)西北地区

     1.新疆

     2.宁夏

     3.陕西

     4.甘肃

    (二)地方商会与华商

    (三)义乌

    (四)宗教的软实力

   六 结语

  B.4 海外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关联与思考

   一 海外华人:称谓与话语

   二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三 海上丝绸之路与产能合作的机会:可能性与现实性

   四 合作与协议——华商的作用

   五 历史的机遇与华商的选择

   六 结论:海外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

  B.5 东南亚华侨华人推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潜力探析

   一 华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开拓者,也是其独特产物

   二 华侨华人是中国与东南亚发展友好关系的积极推动者

   三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华侨华人仍具有极大潜力

   四 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独特作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Ⅲ 华商篇

  B.6 海外闽商网络与福建经济走出去战略研究*

   一 引言

   二 福建经济走出去的战略态势

    (一)经济增长态势

     1.经济长期保持较快增长

     2.人均收入高于全国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较小

     3.经济增长结构较不平衡

    (二)出口贸易态势

     1.出口贸易增长

     2.出口商品结构

     3.出口市场结构

     4.出口主体结构

    (三)境外投资合作态势

     1.境外投资合作趋势

     2.境外投资区域结构

     3.境外投资行业结构

   三 福建经济走出去的海外闽商网络优势

    (一)海外闽商财富与经营实力

     1.东盟国家闽商财富与经营实力

     2.其他地区闽商财富与经营实力

    (二)海外闽商网络资源优势

     1.海外闽商网络结构

     2.海外闽商网络资源

   四 福建经济利用海外闽商网络走出去的战略对策

    (一)利用海外闽商网络走出去调研分析

     1.境外投资动机与方式

     2.境外闽商网络利用现状

     3.对海外闽商网络作用的认识

     4.海外闽商网络的利用意愿

     5.境外投资的主要困难与障碍

     6.希望政府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利用海外闽商网络走出去的战略要点

     1.信息网络资源利用战略

     2.合作伙伴资源利用战略

     3.人才技术资源利用战略

     4.金融服务资源利用战略

     5.市场网络资源利用战略

     6.生产协作资源利用战略

    (三)政府投资促进和侨务创新对策

     1.投资促进对策

     2.侨务创新对策

   五 结论

  B.7 泰国华商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中资企业的泰国投资战略选择*

   一 背景

   二 现状分析与探讨

    (一)华侨华人现状分析

    (二)泰国华人现状分析

    (三)泰国华商企业现状分析

     1.泰国华商企业的发展现状

     2.泰国华商企业的经营领域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关系网络理论

    (五)投资战略模式

   三 泰国华商网络现状分析

    (一)研究模式

    (二)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的基本状况

     1.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概况

     2.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的分类

    (三)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和作用

     1.泰国华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泰国华商海外立足的保护伞

   四 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优化策略

    (一)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泰国当地环境变化引发社会关系网络的弱化

     2.泰国当地华商寻求社会网络关系的动机变化

     3.泰国当地社会网络关系的双刃剑效应

    (二)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优化的策略

     1.由关系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发展

     2.泰国华商网络的一体化和智慧化

     3.多样化利用资源

     4.优化关系网络结构

   五 结论与展望

  B.8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间汇率关系与汇率变动对华商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一)VAR-MGARCH-Dvech模型构建

    (二)数据处理及检验

     1.数据分类处理

     2.单位根检验

     3.协整关系检验

   四 实证分析

    (一)中国与“海丝”沿线各国汇率间的均值溢出效应分析

    (二)中国与“海丝”沿线各国汇率间的联动效应分析

   五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华商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六 总结与政策建议

    1.主要研究结论

    2.相关政策建议

 Ⅳ 新移民篇

  B.9 菲律宾华侨华人新移民:历史、现状与前景*

   一 菲律宾华侨华人新移民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 菲律宾华侨华人新移民的分期及其特点

    (一)20世纪70~80年代赴菲之第一代新移民

    (二)20世纪90年代以后赴菲之第二代新移民

   三 菲律宾华侨华人新移民现状

    (一)新侨

    (二)留学生

   四 菲律宾华侨华人新移民面临的问题及前景

    (一)在菲新移民面临的问题

     1.身份的合法性问题

     2.经营的合法性问题

    (二)前景

  B.10 非洲华侨华人新移民教育需求分析与供给模式探索

   一 非洲中国新移民的教育需求分析

    (一)教育需求规模扩大

    (二)教育需求质量提升

    (三)教育需求性质特殊

   二 非洲中国新移民的现存教育困境

    (一)非洲公共教育资源匮乏

    (二)非洲私立教育费用高昂

    (三)非洲华文教育基础薄弱

    (四)子女留守国内亲情缺失

    (五)中国政府海外教育供给存在盲区

   三 非洲中国新移民的教育供给模式探索

    (一)在非洲建立海外中国学校的重要价值

     1.破解华文教育发展瓶颈

     2.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

     3.服务国家全球战略布局

    (二)在非洲建立海外中国学校的实施路径

     1.政府直接参与建设管理

     2.输出国内优质教育资源

     3.整合利用海外本土资源

  B.11 美国华裔新移民文化认同的世代差异:以《初来乍到》为案例的分析*

   一 华人移民美国历程及新移民的崛起

   二 新移民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多重面貌

   三 研究文本概述——《初来乍到》

   四 新移民的代间异同

    (一)语言文字

    (二)风俗习惯

    (三)家庭观念

   五 新移民的文化认同

    (一)新移民世代

    (二)美国出生世代

   六 特殊情境下浮现的华人认同

   七 结语

 Ⅴ 专题篇

  B.12 华侨华人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研究*

   前言

   一 国内外研究回顾

    (一)国外非政府力量参与扶贫的研究

    (二)国内非政府力量参与扶贫的研究*

   二 华侨华人参与扶贫工作的路径构建

    (一)华侨华人具有的独特优势

     1.文化优势

     2.人才优势

     3.资本优势

     4.技术优势

    (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状况

     1.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由来

     2.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状况——以六盘山区为例

    (三)华侨华人帮助六盘山区贫困地区脱贫的路径依赖

     1.人才援助

     2.财力支持

     3.“引进来”与“走出去”

   三 华侨华人对积石山县的扶贫实践*

    (一)积石山县概述

    (二)华侨华人对积石山县扶贫的总体概况

    (三)华侨华人对积石山县扶贫的具体内容

     1.教育领域

     2.医疗领域

     3.其他领域

    (四)华侨华人对积石山的具体扶贫项目

   四 华侨华人对积石山县扶贫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华侨华人帮扶力量持续性不强

    (二)帮扶领域较为单一

    (三)帮扶需求无法充分满足

   五 华侨华人参与积石山县扶贫的经验及启示

    (一)依托侨办力量

     1.实现华侨华人参与积石山县扶贫的常态化

     2.多形式引导华侨华人参与积石山县扶贫

    (二)基层政府作用不可忽视

    (三)重视NGO力量

   六 结语

 皮书数据库

 华侨华人蓝皮书编委会

 子库介绍

 法律声明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除总报告外,分“一带一路”篇、华商篇、新移民篇、专题篇。“一带一路”篇探讨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华侨华人的作用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难题。在国际移民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海外华人的流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他们具有雄厚的经济金融实力、成熟的生产营销网络、广泛的政商人脉关系、牢固的中华语言文化教育与传播平台、独特的融通中外优势,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有可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扮演重要角色,但他们在不同国家的实力并不一样,能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异。在中东的案例中发现了产能合作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在非洲的案例中,指出了华侨华人发挥的作用,以及海外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华商篇探讨了海外闽商网络在福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给华商企业带来的冲击。福建经济利用海外闽商网络资源走出去,有助于降低走出去的风险和克服走出去的阻力。海外闽商网络资源包括信息网络、市场网络、合作伙伴、金融服务、技术和人才、生产协作等,它们相互作用构成资源系统。泰国华人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复杂化的倾向,俨然已成为族缘、地缘、婚缘及侨团的混合形态,但泰国华商、华人华侨间仍保持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关于汇率的研究发现,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国家与人民币汇率存在联动效应,“海丝”沿线各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仍缺乏汇率协调与合作。新移民篇探讨了菲律宾、美国以及非洲的新移民问题。目前,菲华社会所谓“新侨”即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赴菲律宾的第二代新移民。近些年,随着菲律宾国内政策、中菲关系及当地市场的变化,“新侨”生存不易,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身份、经营的合法性问题。非洲新移民教育需求上规模扩大、质量提升,他们中有许多还打算回国升学。由于非洲公共教育资源匮乏、私立教育成本高昂、华文教育基础薄弱,且中国政府现有海外教育供给存在盲区,非洲中国新移民在子女教育选择上陷入两难境地。专题篇是关于华侨华人扶贫的特别报告。2015年底,在国侨办的帮助下,甘肃省积石山县得到了华侨华人的大量捐助,若干小学、医院被建起,贫困户危旧房得到改造,国侨办可能架起西部贫困地区与海外华侨华人之间的桥梁,打造一条新通道。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新华出版社,2013。

〔日〕井上隆一郎:《亚洲的财阀和企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意〕玛丽亚·切亚拉·赞尼尼、〔荷〕吉姆·托马斯·威廉姆·斯图:《“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文化认同的一项宏伟社会工程》,《欧洲研究》2015年第6期。

《“‘一带一路’与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未刊本),2016。

《“一带一路”连接海外华侨华人》,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3月11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总量约39万亿美元》,《中国保险报》2015年8月17日。

《侨报专访何亚非:“一带一路”孕育无限商机》,侨报网,2015年4月19日。

曹云华、王九龙、姚骋:《2013年海外华人政治与经济观察》,《东南亚研究》2014年第2期。

曹云华、张彦:《中国的海外利益:华侨华人的角色扮演——基于软实力的视角》,《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0期。

陈奕平主编《和谐世界之桥——华侨华人与中国国家软实力》,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冯宗宪:《“一带一路”构想的战略意义》,《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0日。

耿虎、方明:《文化载体的互动转换关系——谈中华文化东南亚传播链》,《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第1期。

韩方明:《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2。

黄平等著《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贾益民主编《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李向阳主编《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5)——一带一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梁海明:《“一带一路”海外传播应避免的几大误区》,《中国记者》2015年第10期。

梁永佳、李小云:《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要有宗教考量》,《国际发展时报》2015年4月30日。

刘宏:《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通讯》2010年春季号(创刊号)。

龙登高:《跨越市场的障碍:海外华商在国家、制度与文化之间》,科学出版社,2007。

普华永道:《未来10年亚太基础设施市场年均增长7%至8%》,新华网,2015年2月22日。

丘进主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人民论坛编《“一带一路”:面向21世纪的伟大构想》,人民出版社,2015。

沈雁昕:《2015年境外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评述》,《红旗文稿》2016年第1期。

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孙敬鑫:《“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当代世界》2015年第4期。

谭天星:《浅谈海外华商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侨务工作研究》2005年第1期。

屠海鸣:《充分发挥海外侨胞在弘扬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出席“第六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有感》,《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4月23日。

王辉耀、苗绿:《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望波:《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

习近平:《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人民网,2016年6月22日。

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新华网,2013年10月3日。

《习近平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人民网—人民日报,2014年6月7日。

谢美华:《八十年代泰国的华文教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徐惠芬:《外交部部长王毅发表主题演讲,明确2014年五大方向,中国明年要办好APEC峰会主场外交》,《新闻晨报》2013年12月17日。

徐义雄、陈乔之:《试论海外华商网络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作用》,《暨南学报》2004年第5期。

许国栋:《从华人宗教信仰剖析泰国的同化政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张洁主编《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6)——“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与安全风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赵可金:《一带一路:从愿景到行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赵磊主编《“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从愿景到行动》,商务印书馆,2016。

庄国土、清水纯、潘宏立等著《近30年来东亚华人社团的新变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庄国土、王望波:《东南亚华商资产的初步估算》,《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2期。

庄国土:《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庄国土主编《世界华侨华人简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朱和海:《“中东”的由来、性质、使用和内涵等问题考》,《西亚非洲》2014年第3期。

吴磊:《构建“新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东关系发展的新内涵》,《西亚非洲》2014年第3期。

李秉忠:《库尔德人建国活动的进展及其面临的挑战》,《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12期。

王三义:《古代帝国的“遗产”与中东历史的特征》,《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8卷第1期。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人民日报》2016年1月14日。

王庆丰:《维吾尔族华侨移居西亚地区史探》,《华侨历史》1986年第2期。

王庆丰:《麦加朝觐与维吾尔族华侨的形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

黄力平:《浅说中国先民经由新疆移居中亚、西亚的开始》,《华侨历史》1986年第2期。

朱慧玲:《新疆籍华侨华人在西亚》,《八桂侨刊》1994年第4期。

《西亚和中亚地区侨情及其特点》,《华侨与华人》2002年第2期。

张天、戴年华:《中亚西亚华人的历史与现状》,《宁夏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沙翎:《回族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状》,《八桂侨史》1994年第3期。

冀开运:《中东华侨华人若干问题研究》,《中东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

谭天星:《现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境外迁移初探——以新疆、云南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李安山:《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迁移特点、辨识标准及人数统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赵和曼:《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若干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李德华:《土耳其哈萨克族华人述略》,《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第3期。

梁莉莉:《宁夏回族华侨华人社会与现状初探》,《回族研究》2012年第2期。

马明达:《西北穆斯林国外侨民的形成及其特点》,《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1期。

庄国土:《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世界历史》2011年第5期。

庄国土等:《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侨务工作研究》2010年第3期。

曹云华主编《2013年世界侨情报告》,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何亚非:《宗教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公共外交季刊》2015年春季号第8期。

马学清:《回顾六十年历程,开创中东研究新局面——“中国与中东六十年”学术研讨会综述》,《西亚北非》2010年第4期。

马平:《关于宁夏对中东阿拉伯国家开放的几点思考及对策》,《回族研究》2010年第4期。

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

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

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

人民政协网,http://www.rmzxb.com.cn/c/2015-06-05/512623.shtml。

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608210686-1.htm。

中国驻阿联酋大使馆网站,http://ae.chineseembassy.org。

中国驻沙特大使馆网站,http://sa.china-embassy.org。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网站,http://www.chinaislam.net.cn/cms/news/xhxw/201510/15-9594.html。

中国领事服务网,http://cs.mfa.gov.cn/zggmcg/ljmdd/yz_645708/teq_647632/rjjl_647642/。

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网站,http://kw.chineseembassy.org/chn/fhly/t580298.htm。

中国驻阿曼大使馆网站,http://om.chineseembassy.org。

阿联酋华侨华人网,http://www.uae-chinese.org。

新华网陕西,http://www.sn.xinhuanet.com/snzx/20160405/2742405_c.html。

甘肃日报网,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2/06/20/012547282.shtml。

闽商网,http://www.mszz.cn/2015/1012/191250_2.html。

中阿网,http://www.china-arab.com/fdcms/wwwroot/zaw/xw/xhdt/346766.shtml。

浙江在线,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6/01/28/021007306.shtml。

阿卜杜拉·侯萨尼:《中国与阿曼苏丹国的历史关系》,《阿拉伯世界》2002年第1期。

蔡振翔:《试论中国海外移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陈公元:《中国阿曼友好关系小史》,《西亚非洲》1981年第5期。

黄培昭:《中国和阿曼关系》,《阿拉伯世界研究》2000年第2期。

冀开运:《中东华侨华人若干问题研究》,《中东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

李安山:《国际政治话语中的中国移民:以非洲为例》,《西亚非洲》2016年第1期。

李明欢:《国际移民治理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困境与善治趋势》,《学术前沿》2014年第7期(下)。

李明欢:《国际移民的定义与类别——兼论中国移民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

李新烽:《非洲华侨华人数量研究》,《华侨与华人》2012年第1~2期。

刘伟才:《“一带一路”战略在非洲的适用范围与实施》,《国别和区域研究》2016年第1期。

罗林:《“一带一路”在中东的主要风险及战略选择》,《国别和区域研究》2016年第1期。

吴磊、杨泽渝:《“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国别和区域研究》2016年第1期。

吴磊:《构建“新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东关系发展的新内涵》,《西亚非洲》2014年第3期。

曾少聪:《全球化与中国海外移民》,《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张秀明、密素敏:《国际移民的最新发展及其特点——兼析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的概念》,《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年第3期。

李安山《非洲华侨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沈福伟:《中国与非洲——中非关系二千年》,中华书局,1990。

贾益民主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刘伟、郭濂主编《一带一路:全球价值双环流下的区域互惠共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Li Anshan,“African Diaspora in China:Reality,Research and Reflection”,The Journal of Pan African Studies,7:10,May,(2015).

Li Anshan,“Contact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before Vasco da Gama:Archeology,Document and Historiography”,World History Studies,2:1,June,(2015).

C.Tan,ed.,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London:Routledge,(2013).

Li Anshan,A History of Overseas Chinese in Africa to 1911,New York:Diasporic Africa Press,(2012).

The World Bank,Chinese FDI in Ethiopia:A World Bank Survey,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2012).

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中国新闻社:《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

郭招金:《全球化浪潮中的海外华文媒体》,《对外大传播》2005年第3期。

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郭梁编《21世纪初的东南亚社会与经济》,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古小松:《古小松集——东南亚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研究》,线装书局,2010。

王望波:《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曹云华:《新中国—东盟关系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赵红英、张春旺主编《世界视野:走出国门的中国新移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曹云华:《2013年世界侨情报告》,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与华族》,新华出版社,2003。

丘进:《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Gao T,“Ethnic Chinese Networks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Inward FDI in China”,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3(4).

Ge G L & Wang H Q,“The Impact of Network Relationships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s”,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3,30.

Chung W K and Hamilton G G,“Getting Rich and Staying Connected:The Organizational Medium of Chinese Capitalist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9,18(58),January.

Xin K R,Pearce J L,“Guanxi:Connections as Substitutes for Formal Institutional Support”,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6).

陈卓武:《海外华商网络在广东“走出去”战略中的功能与作用》,《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6期。

《福建统计年鉴》,福建省统计局,www.stats-fj.gov.cn。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

陈健民:《泰国对华人的政策和战后华人社会的变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陈乔之:《华人企业家与当代东南亚经济发展》,《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陈肖英:《海外华商研究:人口、经济与跨国主义》,《八桂侨刊》2014年第2期。

黄朝晖:《试论中泰经贸关系对泰华经济的影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江白潮:《对泰国华侨华人现状的探讨》,《东南亚南亚研究》1991年第2期。

刘半甜:《泰国华商发家史》,《世界博览》2012年第12期。

刘文正:《21世纪初泰国华商经济地位初探》,《八桂侨刊》2012年第3期。

卢荣忠、卢文雯:《东南亚华人企业对华投资浅析》,《亚太经济》2007年第3期。

王望波:《近20年来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4期。

王雯:《东南亚地区华人资本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及趋势分析》,《经济经纬》2007年第6期。

赵林海:《东南亚华商企业战略转换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特区经济》2011年第2期。

郑山水:《社会关系网络内涵综述》,《中外企业家》2014年第34期。

黄英湖:《海外华侨的社会关系网络述评》,《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外一种》,中华书局,2008。

朱文忠、贾海涛:《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投资中国大陆的经济影响力分析》,《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

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庄国土、王望波:《东南亚华商资产的初步估算》,《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2期。

庄国土:《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Baron,D.P.,“Integrated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isputes:The Kodak-fuji Film Case”,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6(1997).

Blumentritt T.P.,“Foreign Subsidiaries’ Government Affairs Activities:The Influence of Managers and Resources”,Business and Society,42(2003).

David K.T.,Pan Y.,& Au K.Y.,“How MNCs Choose Entry Modes and Form Alliances:The China Experie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8(1997).

Gaba V.,Pan Y.,and Ungson G.R.,“Timing of Entry in International Market:An Empirical Study of U.S.Fortune 500 Firms in Chin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33(2002).

Hill C.W.,Hwang P.,and Kim W.C.,“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1(1990).

Hwang K.K.,“Face and Favor:The Chinese Power Gam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2(1987).

Mitra D.,and Golder P.N.,(2002). “Whose Culture Matters?Near-Market Knowledge and its Impact on Foreign Market Entry Timing”,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39(2002).

Wu T.J.,Tsai H.T. and Yeh S.P.,“The Role of Manager’s Locus of Control between Perceived Guanxi and Leadership Behavior in Family Business”,Revista Internacional de Sociologia,72(2014).

Wu,T.J.,Tsai,H.T.,& Tai,Y.N. “Woul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ffect Consumers’ Attitudes towards Brand and Purchase Behavior?Buyer-Seller Guanxi as the Moderator”,Revista de Cercetare si Interventie Sociala,53(2016).

Xin,K.R.,and Pearce,J.,“Guanxi:Connections as Substitutes for Formal Institutional Support”,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9(1996).

安烨、张国兵:《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汇率的波动——非线性Fourier函数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2期。

陈守东、高艳:《二元GED-GARCH模型的利率与汇率波动溢出效应研究》,《管理学报》2015年第7期。

丁剑平、杨飞:《人民币汇率参照货币篮子与东亚货币联动的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7期。

丁剑平、赵亚英、杨振建:《亚洲股市与汇市联动:MGARCH模型对多元波动的测试》,《世界经济》2009年第5期。

范祚军、陆晓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东盟的贸易效应的实证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第9期。

李泽广、高明生:《近期汇率体制改革后股价与汇率的联动效应及其检验》,《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李婧、解祥优:《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的迁跃——基于结构突变点检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6期。

林霞、汪海涛、姜洋:《汇率—利率的互动效应:G7国家与中国的实证比较》,《经济问题》2011年第4期。

王倩:《东亚经济体汇率的锚货币及汇率制度弹性检验——基于新外部货币模型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11期。

王昭伟:《外汇市场的协同波动与联合干预》,《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6期。

王中昭、杨文:《人民币汇率对东盟各国汇率传染及其时变相关有效性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11期。

张婧:《亚洲国家汇率决定:基于汇率联动可行性的分析》,《上海金融》2012年第2期。

周先平、李标:《境内外人民币即期汇率的联动关系——基于VAR-MVGARCH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第5期。

Bollerslev,T.,“Modelling the Coherence in Short-Run Nominal Exchange Rates:A Multivariate Generalized ARCH Model”,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0).

Diebold,F.X. & Nerlove,M.,“The Dynamics of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A Multivariate Latent Factor ARCH Model”,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4(1989).

Kearney,C. & Patton,A..J. “Multivariate GARCH Modeling of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Transmission in 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Financial Review,35(2000).

Hu,M.Y. & Tsoukalas,C.,“Combining Conditional Volatility Forecasts Using Neural Networks:An Application to the EMS Exchange Rat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Money,9(1999).

Hong,Y.,“A Test for Volatility Spillover with Application to Exchange Rates”,Journal of Econometrics,103(2001).

陈衍德:《菲律宾华人知识化新移民的特点》,《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增刊。

代帆:《菲律宾中国新移民研究:马尼拉中国城田野调查》,《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10期。

代帆:《近三十年中国人移民菲律宾原因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公安志》,方志出版社,1997。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华侨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洪小荣:《晋江新移民的海外迁移:以菲律宾为例》,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晋江市志》,三联书店,1994。

李明欢:《“侨乡社会资本”解读:以福建当代跨境移民潮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泉州市公安局:《泉州·公安志》,泉州市公安局,2004。

《同安县公安志》编纂委员会《同安县公安志》(内部出版),厦门,2000。

〔菲〕吴文焕:《卧薪集》,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2001。

中国警察学会出入境管理专业委员会:《公安出入境管理大事记(1949~1999)》,群众出版社,2003。

〔菲〕庄文成:《正经话》,菲律宾潮流出版社,2011。

〔菲〕紫云:《新侨与老店》,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编《菲华文学》2008年总第18期。

贾益民主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贾益民主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贾益民主编《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贾益民主编《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贾益民主编《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李宇明主编《中法语言政策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

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三论》,商务印书馆,2015。

刘鸿武主编《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3~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刘鸿武主编《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4~20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丘进主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丘进主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丘进主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王辉耀、刘国福主编《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王辉耀主编《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辉耀主编《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张宏明主编《非洲发展报告No.14(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张宏明主编《非洲发展报告No.15(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张宏明主编《非洲发展报告No.16(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张宏明主编《非洲发展报告No.17(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张西平、柳若梅编《世界主要国家语言推广政策概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PhilippeLane. French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Diplomacy.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13.

Geogre A.Akerlof and Rachel E.Kranton. Identity Economics:How Our Identities Shape Our Work,Wages,and Well-being,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马来西亚〕蔡静芬著《民间信仰与迷信之辨:砂拉越华人信仰的调查与观察》,陈琮渊译,《文海》2016年第6期。

〔美〕黄颐铭著《菜鸟新移民——台裔刈包小子嘻哈奋斗记》,黄意雯译,木马文化出版社,2015。

〔美〕令狐萍著《芝加哥的华人:1870年以来的种族、跨国移民和社区》,何家伟等译,世界图书出版社,2015。

〔美〕塞缪尔·亨廷顿:《谁是美国人——族群融合的问题与国家认同的危机》,左岸文化出版社,2008。

〔美〕谭婉英:《北美华埠——昔日的风云与当今的风华》,文华图书出版社,2013。

“侨委会”:《各国华人人口专辑》(第一辑),“侨委会”,2001。

“侨委会”:《各国华人人口专辑》(第二辑),“侨委会”,2005。

“侨委会”:《各国华人人口专辑》(第三辑),“侨委会”,2009。

“侨委会”:《华侨经济年鉴2013》,“侨委会”,2014。

“侨委会”:《华侨经济年鉴2014》,“侨委会”,2015。

陈国贲:《漂流:华人移民的身份混成与文化整合》,香港中华书局,2012。

陈静瑜:《纽约曼哈顿华埠一个美国华人社区之个案研究》,稻乡出版社,2000。

陈静瑜:《他乡变故乡——美国亚裔族群史》,台北三民书局,2013。

陈祥水:《纽约皇后区新华侨的社会结构》,“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1。

顾肇森:《猫脸的岁月》,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

哈金:《落地》,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10。

姬红:《美国新移民研究——1965年至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出版社,1998。

李其荣:《美国华人新移民第二代及其身份认同》,《世界民族》2012年第1期。

李巧雯:《台湾移民家庭的族群认同与融合之探讨》(教师研究成果报告),嘉南药理科技大学,2012。

立玉:《漂在纽约——美国华人新移民生存状况实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

满毅:《在美国的新一代中国移民》,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孙逊:《美国华侨华人与台湾当局侨务政策》,九州出版社,2012。

王秀惠:《种族歧视与性别——二战前美国大陆男性华人之经历》,允晨文化出版社,2006。

徐荣崇、陈丽如:《美国台湾侨民生活适应及发展之研究——以洛杉矶为例》(委托研究报告),“侨委会”,2006。

徐荣崇:《洛杉矶台湾移民的族群特征与族裔地景》,《移动之民:海外华人研究的新视野》,台湾师范大学出版中心,2016。

许维德:《族群与国族认同的形成——台湾客家、原住民与台美人的研究》,远流出版公司,2013。

游国龙:《试析移民成功的文化因素——林书豪现象的个案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

周敏著《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郭南审译,三联书店,2006。

庄国土、张晶盈:《中国新移民的类型和分布》,《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程名望、Jin Yanhong、盖庆恩、史清华:《农村减贫:应该更关注教育还是健康?——基于收入增长和差距缩小双重视角的实证》,《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邓国胜:《政府与NGO的关系: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4期。

方迎风、邹薇:《能力投资、健康冲击与贫困脆弱性》,《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7期。

郭劲光、高静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减贫效果研究:1987~2006》,《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6期。

黄承伟、刘欣:《本土民间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行动特点及发展方向——以贵州省某民间组织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李优树:《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转型》,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刘修岩、章元、贺小海:《教育与消除农村贫困:基于上海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

龙登高、丁萌萌、张洵君:《海外华商近年投资中国的强势成长与深刻变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年第2期。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任娜:《海外华人社团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东南亚研究》2014年第2期。

随洪光:《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模型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第7期。

王春光、卯丹:《人才扶贫》,《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杨刚、王志章:《美国硅谷华人群体与中国国家软实力建构研究》,《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2期。

郑功成:《中国的贫困问题与NGO扶贫的发展》,《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7期。

庄国土、王望波:《东南亚华商资产的初步估算》,《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2期。

Gustav F.Papanek,“Aid,Foreign Private Investment,Savings and Growth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1(1973).

Hollis B.Chenery and Alan M.Strout,“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6(1966).

Raghuram G.Rajan and Arvind Subramanian,“Aid and Growth:What does the Cross Country Evidence Really Show?”,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90(2008).

Roger C.Riddell,Mark Robinson,John De Coninck.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