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1

东亚地缘环境变化与中国区域地缘战略图书

SSAPID:101-3733-7070-77
ISBN:978-7-5097-7173-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冷战后地缘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分析了冷战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东亚地区的地缘经济环境、地缘安全环境、地缘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阐述了东亚地缘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美国东亚联盟的转型、中俄能源合作、东亚地区军备发展、东亚地区环境安全机制的建立、日本与中国韩国的海洋权益争端、美日韩三角关系调整等一系列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思路和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郭锐
编 辑:高明秀;侯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外交、国际关系

 序

 绪论 冷战后地缘理论的发展与嬗变

  绪论 冷战后地缘理论的发展与嬗变

   一 学理依据的变迭:冷战后地缘理论变迁的新背景

    1.全球化与地缘理论发展

    2.信息化与地缘理论发展

    3.多极化与地缘理论发展

   二 研究框架的丰实:传统与现代地缘理论的分歧和共鸣

    1.冷战后传统地缘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地缘经济理论的勃兴及其主要观点

    3.地缘文明理论的突起与持续性论争

   三 后现代转向:批判性地缘政治理论的建构及问题

    1.批判性地缘政治理论的哲学基础

    2.批判性地缘政治理论的核心观点

    3.批判性地缘政治理论的主要问题

 东亚地缘经济环境变化

  第一章 东亚地缘经济环境变化与中国区域经济合作

   一 东亚地缘经济环境变化的特征与趋向

   二 当前东亚地缘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1.东盟自由贸易区

    2.中日韩三国的对话合作

    3.“10+1”自由贸易区

    4.“10+3”机制

   三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的战略思考

    1.东亚区域认同与中国的区域认同战略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的整合与机制化建设

    3.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内容的深化战略

  第二章 地缘经济因素与美国东亚联盟体系的新转型

   一 地缘经济因素与联盟转型:观点的综述

    1.防务分担与联盟的经济学分析

    2.联盟的公共产品供给

    3.联盟与对外援助

    4.贸易与联盟管理

   二 地缘经济因素与美国东亚联盟转型进程

    1.经济实力变迁推动联盟防务再分配

    (二)经贸关系拓展促进联盟公共产品更新

    3.对外援助彰显联盟关系变化

    4.贸易摩擦增多加速联盟转型

   三 地缘经济整合与美国东亚联盟转型趋向

    1.经贸协商与美日联盟的再定义

    2.双边FTA与美韩联盟转型

    3.美菲、美泰联盟酝酿变革的迷雾

  第三章 能源经济的地缘战略审视:中俄合作的视角

   一 安全视野下的能源合作: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二 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与成果

   三 当前中俄能源合作的主要问题

   四 中俄能源安全合作的逻辑困境

   五 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建议

  第四章 “朝鲜式特区经济”与中朝边境经济区发展

   一 “朝鲜式特区经济”的总体布局与功能

    1.总体布局及特点

    2.主要功能及构想

   二 中朝边境经济区合作的现状及特点

    1.合作领域及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2.互补性与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

    3.合作层次较低且单向依存度高

    4.受朝方政策波动合作不稳定性较大

   三 新时期中朝边境经济区的定位及功能

    1.立足边贸功能

    2.强化旅游功能

    3.推动加工功能

    4.发展区域功能

   四 推进和深化中朝边境经济区合作的对策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夯实政策保障基础

    2.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稳步提高合作层次

    3.努力实现合作主体及合作形式的多元化

    4.增强合作效果的辐射力,推动区域发展

 东亚地缘安全环境变化

  第五章 军备安全与东亚地区军备发展

   一 冷战后东亚地区军备发展的现实态势

   二 内在需求与东亚地区军备发展的合理性

   三 “行动—反应”与东亚地区军备发展的竞争性

   四 技术强制与东亚地区军备发展的内外因素

   五 东亚地区军备发展的可能趋向

  第六章 安全困境与朝鲜半岛和平机制

   一 安全困境的制约: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发展现状

   二 安全困境的根源:建构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障碍

   三 安全困境的疏解:建构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路径

  第七章 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的地缘效应

   一 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的原因与目标

    1.地缘环境的新变化

    2.日本防卫政策的新调整

    3.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的总体目标

   二 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的主要特点

    1.政府主导,大力扶持

    2.合并精简,节约成本

    3.明确需求,超前发展

    4.加强合作,消化技术

   三 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的重点与趋向

    1.以导弹防御系统建设为牵引,积极推动军工产业的整体发展

    2.加强远程作战武器平台及系统的研发和生产

    3.重点研发空间技术

    4.维持强大的核能力

   四 日本航天技术军事化及其影响

    1.日臻完备的军事侦察网络及其影响

    2.快速提升的导弹研发能力及其影响

    3.不断强化的军事导航能力及其影响

  第八章 环境安全与东亚地区环境治理

   一 东亚环境安全的现状与特点

    (一)环境热点问题突出严峻,解决治理困难重重

     1.越境大气污染问题

     2.海洋污染问题

     3.生态系统破坏问题

    (二)突发环境灾害频现,环保技术水平参差,应急协调难度较大

     1.环境安全领域应急行动的未知风险——突发环境灾害

     2.环境安全领域协调行动的现实难题——环保技术差距

   二 东亚环境安全合作的主要进展

    (一)东亚环境安全合作的现有模式及问题

     1.东盟模式:制度框架先行,实质规范在后

     2.日本模式:科学技术先行,普惠共识在后

    (二)东亚环境安全合作乏力的原因及症结

   三 环境合作与国际机制:互动机理

   四 东北亚环境合作机制的现状评估

    1.共同利益评估

    2.依赖路径评估

    3.机制建设评估

    4.机制效能评估

   五 推动东亚环境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

    1.深化东亚各国环境领域的共同利益

    2.理顺东亚各国环境合作的依赖路径

    3.完善东亚环境合作机制的框架和内容

   六 中国的东亚环境安全战略:原则与路径

    (一)双边与多边结合,推动地区环境合作制度化建设

    (二)官方与民间并举,实现地区环保意识的全民普及

 东亚地缘文化环境变化

  第九章 日本社会意识的危机转向与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变迁

   一 “安全困境”概念的再认识

   二 日本的社会变迁与社会意识的危机转向

   三 危机的社会意识与中日“虚幻的安全困境”

  第十章 韩国民族主义对中韩关系的现实影响及其对策思考

   一 当前韩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及特点

   二 当前韩国民族主义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1.政治上近而不亲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3.民间友好度有所下降

   三 应对韩国民族主义影响的对策建议

    1.坚持“学术与政治分开,现实与历史分开”的原则,尽量避免刺激韩国的历史悲情主义

    2.发展中韩关系,应当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3.处理中韩双边争端时,应当树立和引入法制化思维

    4.继续扩大中韩之间人员交流,不断改进和创新交流方式

    5.合理疏导民众情绪,防止民间情绪的对立及对抗

  第十一章 民族主义与地区合作:深化中日韩合作关系的路径

   一 地区合作中的民族主义

    1.地区认同、地区性与地区合作

    2.民族主义与地区认同、地区性

    3.民族主义对地区合作的影响

   二 民族主义对当前中日韩合作的影响

    1.中日韩民族主义的现状

    2.中日韩民族主义对地区认同、地区性的影响

    3.中日韩民族主义对地区合作的影响

   三 对中日韩合作影响的建议

  第十二章 中国和平崛起与国家软实力建设:战略评估及建议

   一 中国和平崛起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内在联系

   二 中国软实力现状的战略评估

    1.同化力

    2.规范力

    3.影响力

   三 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东亚地缘热点问题变化

  第十三章 海洋秩序与海权博弈:从日本的视角看海洋权益争端

   一 日本的海权观及其嬗变:地缘格局与国际环境的合力作用

   二 日本与周边国家海洋岛屿争端的现状及特点

    1.南千岛群岛之争与日本的望岛兴叹

    2.独岛(竹岛)之争与日本的“难有作为”

    3.钓鱼岛之争与日本的“大有可为”

   三 东亚地区海洋权益争端困境的形成及对策建议

  第十四章 韩日独岛(竹岛)争端与美日韩三角关系调整

   一 韩日独岛(竹岛)争端的地缘政治学分析

    1.自然地理

    2.政治地理

    3.经济地理

   二 韩日独岛(竹岛)争端升级的主要原因

    1.韩日两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尖锐对立

    2.韩日两国海洋权益纷争越来越激烈

    3.独岛(竹岛)问题的巨大联动效应

   三 美日韩战略三角关系的结构性调整及走向

  第十五章 南海博弈的地缘政治考量与中国的应对举措

   一 当前南海地缘博弈的三大突出特点

   二 南海争端升级与美日两国的战略图谋

   三 中国应对思维及举措的再检视

 地缘战略比较及中国对东亚地缘战略构想

  第十六章 俄美对东亚地缘战略比较

   一 俄罗斯对东亚地缘战略的调整:战略取向及政策重点

    1.开发远东,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软硬兼施,彰显东北亚地缘政治影响力

    3.积极融入,致力于东南亚经济安全建设

   二 美国对东亚地缘战略的调整:“战略东移”与“再平衡”战略

    1.以突发事件和朝核问题为契机,巩固东北亚同盟体系

    2.以外交友好和南海纠纷为噱头,绑定东南亚新兴伙伴

    3.以地域合作和经济组织为平台,主导东亚地区事务

   三 对俄美两国东亚地缘战略调整的评估及比较

    1.俄美两国对东亚地缘战略调整的相似性

    2.俄美两国对东亚地缘战略调整的差异性

    3.俄美两国东亚地缘战略新调整的影响

  第十七章 中日韩东亚地缘战略比较

   一 中日韩东亚地缘战略目标比较

    1.中国:和平发展,稳定周边

    2.日本:谋求区域主导权

    3.韩国: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 中日韩东亚地缘战略手段比较

    (一)战略手段的相同之处

     1.致力于加强域内经济合作

     2.积极发展海洋军事力量

     3.推行本国特色文化,发挥文化软实力

    (二)战略手段的差别之处

     1.是否结盟

     2.经济参与形式不同:TPP vs FTA

     3.战略手段倚重不同

   三 中日韩东亚地缘战略效果评估

    1.地缘安全层面的战略效果评估

    2.地缘政治层面的战略效果评估

    3.地缘经济层面的战略效果评估

    4.地缘文化层面的战略效果评估

  第十八章 中国的东亚地缘战略构想

   一 东亚地缘关系变化与中国的处境

   二 东亚地区格局走向:动力与阻力

   三 中国的地缘优势与地缘劣势分析

   四 中国东亚地缘战略的调整方向

    1.明确地区和平发展道路,防止“中国威胁论”的扩散

    2.争取填补台湾海峡的地缘裂缝,确保朝鲜半岛的地缘稳定

    3.塑造海陆统筹的复合型地缘战略

    4.重视美国在东亚的地缘战略布局

 后记

冷战后,东亚地区在全球地缘结构中的地位及影响力急剧上升,它成为引领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重要力量之一。与此同时,东亚地缘环境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当前东亚地缘格局处在深刻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一系列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近年来,中日韩等域内主要国家和美俄等域外主要力量,不断加大对东亚地缘战略的关注、投入和调整力度。东亚成为全球地缘竞争的热点地区,新旧矛盾交织、利益关系扯动、大国介入频繁、复合博弈加剧,致使区域经济、能源合作、军备安全、环境治理、社会认同、海洋权益等一系列的地区热点问题,持续散溢新的更大的地缘能量,也改变着东亚地缘环境变化的核心要素构成及内在关联机制。中国对东亚地缘战略的新构想,应是立足核心利益、巧借地缘热点、关注地区事务、放眼全球态势,积极塑造海陆统筹的复合型地缘战略。这要明确东亚地缘关系变化、东亚地区格局走向与中国的现实处境及优劣势,关注域内域外主要力量的地缘战略调整,推动地区热点问题实现“软着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促进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

1.肖星:《政治地理学概念》,测绘出版社,1995。

2.〔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栀、唐小松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张立平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

5.阮炜:《地缘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韩银安:《地缘经济学与中国地缘经济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7.俞正梁等:《21世纪全球政治范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美〕斯蒂芬·沃尔特:《联盟的起源》,周丕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任晓:《韩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0.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年鉴:198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1.〔美〕迈克尔·格林,帕特里克·克罗宁:《美日联盟:过去、现在与将来》,华宏勋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

1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时事出版社,2005。

13.查道炯:《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14.〔日〕重村智計:『なるほどよくわかる北朝鮮の真実』,日本文芸社,2011。

15.〔日〕小牧輝夫、財団法人環日本海経済研究所:『経済から見た北朝鮮——北東アジア経済協力の視点から』,明石書店,2010。

16.张宝仁,张慧智:《东北亚区域贸易合作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7.〔日〕小此木政夫、西野純也、文正仁:『転換期の東アジアと北朝鮮問題』,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12。

18.〔日〕中川雅彦:『朝鮮社会主義経済の理想と現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国における産業構造と経済管理』,アジア経済研究所,2011。

19.卓名信等:《军事大辞海》(上),长城出版社,2000。

20.〔英〕巴里·布赞、埃里克·海凌:《世界政治中的军备动力》,薛利涛、孙晓春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1.陈波:《国防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2.联合国裁军事务部:《联合国裁军年鉴1995》(第20卷),联合国,1997。

23.(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4.王子昌、郭又新:《国家利益还是地区利益——东盟合作的政治经济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5.梅其君:《技术自主论研究纲领解析》,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26.〔美〕查尔斯·H·安德顿、约翰·R·卡特:《冲突经济学原理》,郝朝艳、陈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7.〔英〕巴里·布赞:《人、国家与恐惧——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安全研究议程》,闫健、李剑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8.〔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等译、王缉思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9.〔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胡少华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30.〔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1.〔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2.〔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3.韩彩珍:《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4.〔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5.〔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6.张广宇:《冷战后日本的新保守主义与政治右倾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7.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8.刘江永:《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人民出版社,2007。

39.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0.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1.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2.〔韩〕金大中:《建设和平与民主——金大中哲学与对话集》,冯世则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43.潘忠岐:《国际责任与大国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4.〔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5.〔美〕大卫·A·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6.黄硕风:《综合国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7.〔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志国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48.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49.龚铁鹰:《软权力的系统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0.〔日〕国分良成:『日本の外交:対外政策地域編』,岩波書店,2013。

51.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出版社,1992。

52.〔日〕井上寿一:『日本外交の再構築』,岩波書店,2013。

53.〔日〕佐藤洋一郎:『日米安全保障同盟』,原書房,2013。

54.〔日〕下條正男:『竹島は日韓どちらのものか』,文藝春秋出版社,2004。

55.〔韩〕金学俊:『独島研究:韓日間論争の分析を通じた韓国領有権の再確認』,論創社,2012。

56.〔韩〕金学俊:『独島/竹島:韓国の論理』,論創社,2004。

57.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11/2012》,时事出版社,2012。

58.程广中:《地缘战略论》,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

59.〔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刘从德译,新华出版社,2003。

60.〔美〕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刘愈之译,商务印书馆,1965。

61.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21世纪初期日本的东亚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62.李薇:《2011年日本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3.俞可平:《全球化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4.〔美〕扎勒米·哈利勒扎德等:《美国与亚洲——美国新战略和兵力态势》,腾建群译,新华出版社,2001。

65.刘清才:《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地缘政治与国家关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6.楼耀亮:《地缘政治与中国国防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67.John.A.Agnew,Geopolitics:Re-visioning World Politics,London:Routledge,2003.

68.T.J.Pempel.East Asia:Emerging Webs of Regional Connectedness.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69.Arnold Wolfers,“Alliance”,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 & The Free Press,Vol.1,1974.

70.Janes R.Schelsing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ational Security,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CT,USA,1960.

71.Robert Gilpi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72.Carol Lancaster,Foreign A id:Diplomacy,Development,Domestic Polit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

73.Harrison M.Holland,Japan challenges America:managing an alliance in crisis,Boulder Westview Press,

74.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1,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75.Nishihara Masashi,“Japan’s Political and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ASEAN”,in ASEAN-Japan Cooperation:A Foundation for East.Asian Community.

76.Alan Collins,the Security Dilemma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Edinburgh:Keele University Press,1997.

77.Herbert Butterfield,History and Human Relations,London:Collins,1951;John Herz,Political Realism and Political Idealism:A Study in Theories and Realiti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1;

78.Robert Jervis,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chap.3

79.John H.Herz,Political Realism and Political Idealism:A Study in Theories and Realiti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1.

80.E.H.Carr,The Twenty Years Crisis,London:Macmillan,1964.

81.Ken Conca,“The Case for Environmental Peacemaking”,Environmental Peacemaking,in Ken Conca and Geoffrey D.Dabelko,eds.,Environmental Peacemaking,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2002.

82.Alexander Sheingauz & Hiroya Ono,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Northeast Asia:Status and Challenges,The 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1995.

83.Mathew Paterson,Understand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Domination,Accumulation,Resistance,New York:St.Martin’s Press.

84.Jack L.Snyder,“Perceptions of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1914”,in Robert Jervis,Richard Ned Lebow,Janice Gross Stein(eds.),Psychology and Deterrence,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85.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1999).

86.Bjorn Hettne and Fredrik Soderbaum,“Theorising the Rise of Regionness,”in Shaun Breslin at al,eds.,New Regionalism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Warwick Studies in Globalisation,Routledge,2002).

87.Ernest Gellner,Nations and Nationalism,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8),Perferce.

88.Eric Helleiner and Andreas Pickel,eds.,Economic nationalism in a globalizing world(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

89.David Gauntlett.Creative Explorations:New approaches to identities and audiences,Published by Routledge,May 2007.

90.Cattaneo,Olivei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TAs”,in Sinmon Lester and Mercurio(eds.),Bilateral and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Commentary and Analy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91.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McGraw hill,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