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0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4)图书

Annual Report on Innovation City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2014)

SSAPID:101-3720-3550-96
ISBN:978-7-5097-6112-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紧紧围绕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2013年的主要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系统探讨了2014年的发展环境、发展态势及主要对策;并从区域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创新环境等多个角度,开展了深度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州蓝皮书
作 者: 李江涛 张赛飞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中国皮书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主要编撰者简介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BⅠ 总报告

  B.1 2014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

   一 2013年基本特征

    (一)创新型产业快速发展

     1.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态势明显

     2.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

     4.生物与健康产业突破重点

     5.创意产业雏形初现

     6.金融业稳步发展

    (二)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升级加快

     2.重大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

     3.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有序开展

    (三)企业创新创业势头强劲

     1.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3.企业服务创新异彩纷呈

    (四)创新发展布局更趋优化

     1.研发平台布局优化

     2.技术服务与转移平稳发展

     3.科技孵化网络日益密集

     4.产业集聚区稳步发展

    (五)创新基础条件日趋坚实

     1.创新人才加速集聚

     2.专利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3.知识创新成果突出

    (六)创新制度环境正在改善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转化

     2.着力促进产业发展与转型

     3.稳步开展体制改革

   二 2013年主要不足及原因

    (一)主要不足

     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需提升竞争力

     2.缺乏核心技术制约产业升级

     3.知名的创新型企业相对偏少

    (二)原因分析

     1.体制机制的约束十分明显

     2.财政科技投入明显偏低

     3.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4.对各级各类平台缺乏总体规划

   三 2014年发展展望

    (一)外部环境分析

     1.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发展,给广州创新带来机遇与挑战

     2.发达国家增加科技投入开展前瞻研究,将给广州创新带来新机遇

     3.体制机制改革提速,广州的创新环境将持续改善

     4.珠三角产业转型趋势明显,扩大广州创新需求

    (二)内部因素分析

     1.“保三”压力加大,倒逼广州创新发展

     2.行政区划调整,提升广州创新空间

     3.加快推进“三旧”改造,缓解土地要素制约

     4.重大平台稳步推进,支撑广州创新发展

    (三)发展态势展望

     1.创新投入

     2.技术创新

     3.企业创新

     4.产业创新

   四 2014年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改革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1.构建新型的创新政策体系

     2.营造宽松的市场经济环境

     3.重视创新调查制度

    (二)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的配置作用

     1.健全技术市场法规体系

     2.加强科技计划与技术市场衔接

     3.推动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的互动融合

     4.建立健全技术经纪制度

    (三)全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1.培育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链

     2.构建服务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的现代产业体系

     3.建立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园区

    (四)倾力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企业

     1.合理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

     2.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3.扩大创新型企业用地供给

     4.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宣传

    (五)着力构建专业化创新网络

     1.集聚高端研发机构

     2.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3.发展技术中介网络

 BⅡ 区域篇

  B.2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 智慧城市概念解析

   二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一)战略体系

    (二)社会活动体系

     1.电子政务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渠道,社会效益突出

     2.市民的信息化普及程度较高,数字化民生服务得到充分发展

     3.社区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社区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4.社会发展领域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逐步建立

    (三)经济活动体系

     1.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2.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3.企业信息化水平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快速提升

     4.智慧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四)支撑体系

     1.积极开展和部署智慧城市新技术研发,取得了一定成效

     2.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共享初具规模

     3.基础设施及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建设稳步提升

    (五)空间体系

     1.城市空间拓展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由内向外的圈层布局

     2.城市道路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流动空间枢纽地位逐渐凸显

   三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智慧城市研究机构的建立及政策文件出台滞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力度不足

    (二)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在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方面问题突出

    (三)智慧型公共服务的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科技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不相适应

    (五)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机构力量较弱

    (六)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失衡,影响智慧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 进一步推进智慧广州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智慧城市的研究与规划,促进智慧广州建设的统筹推进

    (二)建设高效便民的电子政务,推进智慧民生服务的广泛应用

    (三)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广州特色的智慧产业发展之路

    (四)继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智能化改造,打造高效、快捷、连通全球的智能化流动空间

    (五)推进高水平城市功能组团开发,构建紧凑高效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

  B.3 广州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研究

   一 开发区创新评估:发展引领抑或短板存在

    (一)产值增长模式仍然是发展主线

    (二)创新空间始终未发挥集群效应

    (三)多区合署的政策效应远未放大

    (四)创新驱动的内生机制尚未建立

   二 开发区创新空间:广州东南部创新核心区

    (一)尽快启动广州东南部龙头创新战略

    (二)全面构建广州东南部集群创新网络

    (三)重点打造广州东南部协同创新平台

   三 开发区创新支柱:“山水新城+两城两岛”

    (一)东部山水新城构筑创新空间地理环境

    (二)中新广州知识城构筑知识密集型空间

    (三)广州科学城形成华南地区的创新枢纽

    (四)广州国际生物岛打造高端生物医药园

    (五)开发区西区半岛再造研发型制造基地

   四 开发区创新政策:未来集约创新的软实力

    (一)用集成政策构筑多区叠加软实力

    (二)用创新资源构筑创新型软实力

    (三)用市场机制构筑创新型软实力

  B.4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番禺探索

   引言

   一 番禺区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基本状况

     1.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较强,知识产权拥有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2.知识产权保护与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运用能力持续增强

    (二)主要问题

     1.行政管理机构力量薄弱,市场行政监管缺位

     2.企业经营者知识产权战略意识薄弱

     3.财政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专利质量不高,产权化布局滞后

     4.知识产权市场化、商品化、资本化水平有待提升

     5.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少,中介服务市场发展严重滞后

     6.专利信息服务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7.基层科技管理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协调性问题突出

   二 番禺区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目标与要点

    (一)战略目标

    (二)战略要点

     1.建立和维护知识产权市场秩序

     2.制定和实施区级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4.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市场,完善管理和服务体系

     5.建立区级专利信息决策服务和市场预警支撑工作机制

     6.突出知识产权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7.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

     8.改革基层科技管理体制,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三 结束语

  B.5 珠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一 珠三角科技创新基础

   二 珠三角科技一体化现状

    (一)主要特征

     1.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化特征明显

     2.创新资源配置均衡化趋势明显

     3.科技创新服务网络化特征明显

     4.科技协调机制制度化特征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1.科技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不足

     2.科技产业发展同质化

     3.科技资源共享体系有待完善

     4.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待共同推进

   三 推进珠三角科技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珠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行动计划

    (二)构建开放高效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三)推进科技产业协作发展

    (四)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攻关

    (五)推进创新环境一体化

  B.6 广佛肇经济圈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一 前言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三 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圈协调机制及一体化经验借鉴

    (一)欧盟一体化经验

    (二)德国鲁尔地区一体化经验

    (三)田纳西流域一体化开发经验

    (四)法国市镇联合体的经验

   四 广佛肇经济圈合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佛肇经济圈合作现状

    (二)经济圈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 经济圈合作机制实证研究:两阶段博弈

    (一)政企同盟的背景及理论假设

    (二)两阶段博弈模型

    (三)打破经济圈内行政垄断的思路

     1.引入竞争

     2.规制部门的独立化与专门化

    (四)结论

   六 国家中心城市引领的城市圈合作机制基本构想与对策建议

    (一)合作机制基本构想——构建区域网络结构的组织平台

    (二)建立国家中心城市引领的经济圈合作机制

     1.经济圈行政首长联席会议

     2.协调小组组长与专门机构

     3.部门衔接会议

     4.经济圈内行政首长率团互访

     5.经济圈合作发展规划

     6.经济圈政策协调

     7.建立多元合作机制

     8.建立竞争机制

 BⅢ 产业篇

  B.7 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研究*

   一 引言

   二 他山之石与广州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一)广州产业发展概况

    (二)广州科技发展概况

    (三)国内外主要城市科技与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三 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的科技发展制高点是什么

    (一)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二)引领和支撑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的科技发展制高点是什么

     1.汽车制造

     2.精细化工

     3.重大装备

     4.新一代信息技术

     5.生物与健康产业

     6.新材料

     7.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8.商贸会展

     9.金融

     10.现代物流

    (三)科技发展制高点与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 科技发展制高点路径与任务

    (一)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目标与发展战略

    (二)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科技发展制高点路径与主要任务

    (三)重大行动计划

   五 推动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跃上新台阶的对策建议

    (一)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二)保障关键技术供给

    (三)科技制高点提升产业竞争力

  B.8 广州生物与健康产业调查与思考

   一 产业发展环境

    (一)发展前景

    (二)国家布局

    (三)对标城市概况

     1.北京:资源得天独厚,科技推动产业

     2.上海:研发中心云集,产业高端发展

     3.天津:借力首都资源,中西药各有特色

     4.深圳:发挥紧邻港澳优势,产业厚积薄发

     5.长春:抢占制高点,千方百计促发展

   二 广州发展概述

    (一)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二)创新平台特色突出,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三)园区建设不断推进,核心集聚效应显现

    (四)企业发展后劲增强,国际市场不断拓宽

    (五)政府加强资金引导,带动社会投入显著

    (六)资金支持方式创新,企业创新效益突出

    (七)项目管理严格规范,成果产出日益提高

    (八)重视智力引进培育,汇聚创新创业人才

   三 广州的优势

    (一)生物医药:传统优势显著,产业集中度高

    (二)生物制造:生产国内领先,产业基础雄厚

    (三)健康服务:资源全国第三,服务辐射华南

    (四)其他特色产业

   四 广州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统筹机制不够科学

    (二)行业资源分散,缺乏竞争力

    (三)成果产业化率偏低,人才储备无法满足产业需求

    (四)科技金融环境有待加强

   五 对策与建议

    (一)制定顶层设计,错位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多渠道发展

    (三)突破重点领域,特色发展

    (四)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发展

    (五)实施协同创新,全方位发展

    (六)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B.9 促进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对策*

   一 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类型与案例

    (一)成本共担模式

    (二)平台服务模式

    (三)业务互补模式

    (四)新媒体优质体验模式

    (五)外包提供模式

   二 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劣势

    (一)优势

     1.区位和经济基础

     2.产业支撑

     3.市场与制度环境

    (二)劣势

     1.对商业模式创新认识不足

     2.产业链不完善

     3.人才支撑缺乏

   三 促进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对策思路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对策

     1.抓氛围营造

     2.抓政策环境

     3.抓资金扶持

     4.抓平台突破

     5.抓人才支撑

     6.抓核心资源

  B.10 加快广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分析与对策

   一 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概况

    (一)发达国家发展概况

    (二)国际知名企业概况

   二 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

    (一)总体情况

    (二)发达地区情况

   三 广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

    (一)市场需求情况

    (二)产业发展情况

   四 使用工业机器人经济效益分析

   五 推动广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强化资金扶持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三)强化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四)推进国际科技和经济合作

 BⅣ 企业篇

  B.11 广州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科技企业研究

   一 广州大力引进并支持留学人员创办科技企业

    (一)发挥承办“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的优势

    (二)出台有关引进留学归国科技人员及支持创业的政策

    (三)为留学归国人员构筑好创业载体

    (四)为留学人员创业搭建服务平台

   二 留学人员创业特色与存在问题

    (一)留学人员所创办科技企业特点

    (二)创业的留学归国人员特点

    (三)存在问题

   三 国内若干城市支持留学人员创业的做法与启示

    (一)北京发挥首都优势吸引了大量海外留学人员

    (二)上海积极实施国际人才高地战略

    (三)无锡市以“530计划”争夺海外高层次人才

    (四)深圳市构筑海外创新人才高地

    (五)启示

   四 促进广州留学归国科技人员创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

    (二)形成支持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工作机制

    (三)构建完整的发展平台

    (四)形成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五)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六)加强创新环境建设

  B.12 广州培育国际竞争力企业研究报告

   一 发展基础

    (一)经济基础

    (二)产业基础

    (三)企业基础

   二 广州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估

    (一)企业规模实力分析

     1.与世界500强对标——广州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仅有2家

     2.与中国500强对标——广州一批企业进入全国500强,但与北京、上海等省市对比仍有较大差距

     3.与中国民营500强对标——广州民营企业发展相对较弱

    (二)盈利能力分析

     1.广州企业总体盈利能力远不及京沪深

     2.广州企业在房地产、化工、汽车、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等行业的盈利能力较好

     3.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获利能力较强

    (三)品牌价值分析

     1.广州尚无具有全球价值的企业国际品牌

     2.广州企业品牌建设与京沪深存在差距

     3.广州企业的整体品牌价值普遍不高

    (四)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1.广州的研发投入强度落后于京沪深

     2.广州的专利授权量与京沪深相比差距较大

     3.广州的软件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4.广州的科研中心数量较少

    (五)跨国经营能力分析

     1.广州进出口总额大,但结构不均衡

     2.广州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

     3.广州利用外资成效不够突出

    (六)小结

   三 国内外经验

    (一)国际经验

     1.美国

     2.欧盟

     3.日本

    (二)国内经验

     1.北京

     2.上海

     3.深圳

     4.天津

   四 对策建议

    (一)推进企业快速扩张

    (二)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三)加强企业自主品牌建设

    (四)提高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五)提升企业集聚发展能力

    (六)加强指导与服务

  B.13 广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报告

   一 现状分析

    (一)管理情况

    (二)运营情况

    (三)区域分布情况*

     1.孵化器数量区域分布

     2.孵化场地面积区域分布

    (四)技术领域分布情况

   二 发展特点

    (一)集约化发展,协同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

    (二)特色化发展,产业综合配套不断优化

    (三)专业化发展,创新创业助推力持续提升

    (四)多元化发展,建设运营模式不断创新

   三 主要思路及对策

    (一)加强孵化器发展规划研究,促进孵化器全面协调发展

    (二)加强专业孵化器建设,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三)深化孵化功能和内涵,完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

    (四)开展孵化从业人员培训,提高行业服务能力

    (五)进一步发挥行业平台作用,实现孵化资源共享

  B.14 世界500强企业走向与广州开发区发展策略

   一 世界500强产业链及投资动向分析

    (一)集中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

    (二)集中分布在九大行业

    (三)银行、信息和生物行业成为增长新热点

    (四)研发中心呈现多元化

    (五)投资动因呈现多样化

    (六)在华投资变动呈现新趋势

   二 世界500强在广州开发区的现状分析

    (一)国别来源及构成分析

    (二)产业构成及关联分析

    (三)对广州开发区的经济贡献分析

    (四)对广州开发区增资扩产分析

   三 广州开发区吸引世界500强的策略

    (一)高度重视世界500强企业招商

    (二)找准产业招商定位和思路

    (三)瞄准世界500强的关键项目

    (四)做大做强世界500强增资扩产

    (五)重点强化相关政策措施

 BⅤ 环境篇

  B.15 广州市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对策研究报告

   一 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一)公民科学素质定义及测算

    (二)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二 广州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评判

    (一)公民基本科学素质落后于京津沪等城市,城乡发展明显不平衡

    (二)公民对科学事务的兴趣不高,科普与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三)科普资源分布不均,专业性科普与大众感知存在差距

    (四)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较少来源于专业媒体

    (五)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格局需进一步完善

    (六)不足原因分析

     1.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低

     2.科普工作缺乏重视

     3.提升市民基本科学素质的措施缺乏刚性要求

     4.文化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影响

   三 提升广州公民科学素质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政策机制环境

     1.落实公民科学素质共建机制,完善目标考核体系

     2.加大科普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制定落实措施

     3.进一步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激励机制

    (二)进一步明确科普能力建设目标,探索设立科普专项

    (三)加强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建设,带动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

    (四)进一步优化区域科普资源配置,提高科普资源利用率

    (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科普服务优势,加强新媒体科普能力建设

    (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B.16 广州市民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与实践

   一 理论基础——新公共服务理论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涵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启示

   二 研究背景

    (一)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二)市民生活信息化的迫切需求

    (三)创新服务型政府的工作要求

   三 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

    (三)建设成效

   四 比较分析

   五 面临挑战

    (一)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与规划

    (二)制度建设缺失,投入不足

    (三)部门信息共享存在壁垒

    (四)市民网页自身发展问题

   六 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找准目标定位,主推公共服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促进部门协同

    (三)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

    (四)完善技术支撑,增加服务应用

    (五)强化交流宣传,扩大影响力

    (六)完善制度建设,出台政策扶持

   七 结语

  B.17 国际竞争力视野下建设广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广州城市国际竞争力提升的SWOT分析

    (一)从外部环境来看提升广州城市国际竞争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从内部环境来看提升广州城市国际竞争力存在的优势和劣势

   三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城市国际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

   四 战略与对策

  B.18 广州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一 广州改革的主要历程

    (一)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1984年)

    (二)第二阶段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综合改革试点(1984~1991年底)

    (三)第三阶段是推进综合配套,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1992~2001年)

    (四)第四阶段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四位一体”综合改革(从2002年至今)

   二 全面深化广州改革的建议

    (一)总体思路

    (二)主要目标

    (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四)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六)创新社会事业改革

    (七)完善社会治理体制

    (八)构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摘要

 广州创新型城市编辑委员会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4)》是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持编写的“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以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为主题,主要包括以下5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总报告。报告分析了2013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2014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环境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2014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态势进行展望与预测,并提出了加快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对策。第二部分为区域篇。该篇着眼于当前区域创新的热点问题,探讨广佛肇经济圈的体制机制创新、珠三角科技一体化、广州智慧城市,以及广州开发区的创新驱动路径、广州市番禺区的知识产权战略。第三部分为产业篇。该篇从战略性主导产业、生物与健康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部门的视角,研究广州的经济政策与技术政策。第四部分为企业篇。该篇探讨培育国际竞争力企业、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科技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等难点问题,研究促进广州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策略。第五部分为环境篇。该篇从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型大学、市民信息公共服务体系、体制改革等视角,研究广州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黄宁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张其仔主编《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3)》(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意大利〕克瑞斯提诺·安东内利:《创新经济学:新技术与结构变迁》,刘刚、张浩辰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林如海、彭维湘:《广东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4期。

古海洋:《技术与管理并进 创新与发展齐飞——广州金发科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解析》,《广东科技》2011年第17期。

左志刚:《粤苏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分析及对广东的政策建议》,《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1期。

张赛飞等:《推进广州研发外包快速发展研究》,《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张赛飞等:《广州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思路研究》,《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张赛飞等:《广州技术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王鹤:《广东97%国家重点学科在广州》,《广州日报》2013年4月26日。

邝凝丹:《中大学生设计防癌系统》,《信息时报》2013年11月11日。

邝凝丹:《华工华农双获计算机奥赛亚洲银奖》,《信息时报》2013年11月11日。

吴瑕、张玉琴:《2013年广州4企业获市长质量奖 各获100万元》,《南方日报》2013年11月27日。

周松等:《广州开发区签11项目揽金超458亿》,《羊城晚报》2013年3月29日。

曾妮:《中新广州知识城与新加坡签署7个高端合作项目》,《南方日报》2013年10月31日。

Holland,G.,“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Cities,2008,12(3):303-320.

Sam Allwinkle & Peter Cruickshank.,“Creating Smarter Cities:An Overview.” 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 2011,18(2):1-16.

沈奎:《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一)》,广州出版社,2012。

沈奎:《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二)》,广州出版社,2012。

梁桂全:《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广州出版社,2012。

曾惠芬:《广州科技创新投入分析及预测》,《广东科技》2013年第20期。

Paul 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vol.99.no.3.

Glenn Ellison & Edward L.Glaeser.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vol.105,no.5.

Michael 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ember-December1998.

M.Fujita,P.Krugman,A.J.Venables,“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 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9.

赵忠华:《创新型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绩效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谭成文:《经济增长与集聚:新经济增长和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探索》,商务印书馆,2009。

芮明杰:《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国家发改委产经所:《中国产业发展报告2009: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李耀尧:《产业集聚与升级——基于中国开发区产业演变的动态考察》,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概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8。

李晶晶:《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

黄穗:《提高广东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23期。

何静、吕亮雯:《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同构度和区域分工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3期。

吴家喜:《我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12期。

周木堂、云丹平、曾祥效等:《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广东省重大软科学项目“广东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专题报告。

《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2010-2020年)》《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年)》《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规划(2012-2020年)》。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cates,Social inclusion in the new member states:A synthesis of the Joint Memorandum on Social Inclusion.” http://europa.eu.int/comm/employment social/soc-prot/soc.incl.2004.

Jordan,A.,Wurzel and Zito,A.,“New Instrument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Patterns and Pathways of Change,” Environmental Politics,2003(12):1-26.

Kenneth Button and Eric Pentecost,Regional economic performance within the European Uni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1999).

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vestment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190-207.

安虎森:《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美〕彼得·尼茨坎普主编《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区域经济学》,安虎森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韩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黄赜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方式的差异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兰天:《欧盟经济一体化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梁琦:《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世界经济》2004年第12期。

刘文秀:《欧洲联盟政策及政策过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

覃艳华:《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协调机制及其对珠三角的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5期。

全毅:《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沿海区域经济一体化》,《亚太经济》2009年第5期。

魏后凯:《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徐谷波:《长三角工业产业发展取向的差异及分析》,《技术经济》2008年第1期。

杨荫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十二五”的思路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姚莉:《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制度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86。

张玉臣:《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动力机制与现实基础》,《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周建明:《社会政策:欧洲的启示与对中国的挑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赵刚:《奥巴马政府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做法和启示》,《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第21期。

翁锦玉、李奎:《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分析》,《广东科技》2011年第16期。

李奎、陈丽佳:《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张少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财政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辜胜阻:《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2010年7月20日《中国经济时报》。

亚太总裁协会:《世界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0,2011)。

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2》,人民出版社,2013。

陈清泰:《在培育新兴产业中的政府作用》,2010年6月21日《科技日报》。

陈青松、沈江:《创新路径——技术创新战略、流程与案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李京文:《国外高新技术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经济学家》2000年第3期。

朱敏:《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大瓶颈》,2010年6月25日《中国经济时报》。

蒋震、梁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税务研究》2010年第8期。

陈劲、王飞绒:《创新政策:多国比较和发展框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许江萍:《制点——世界经济之战》,《时事报告》2010年第4期。

李学勇:《中国生物产业调研报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北京生物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2009北京生物产业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

刘艳、李灏妤、田福良等:《农工党中央: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人民政协报》2013年3月10日。

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穗府〔2011〕14号),2011。

伍业锋、刘建平:《生物产业的界定及统计制度方法初探》,《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20期。

龙九尊:《专家呼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科学时报》2010年9月13日。

科学技术部:《“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国科发社〔2011〕588号),2011。

国务院:《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1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2012。

赵贵英:《国家发改委拟建立生物产业统计体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8年第5期。

方家喜:《两部委预警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经济参考报》2012年4月18日。

黑龙江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关于做好全省生物产业统计及推进工作总结的通知》,http://www.hljkjt.gov.cn/wsbs/wsbstztg/xztz/201112/t20111206_207443.htm.2011-12-6。

南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南宁生物产业统计与产业指标研究课题成果评审通过》,http://www.nanning.gov.cn/n725531/n733423/n743214/n743620/10026329.html.2011-3-28。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7。

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云南省生物产业统计报表制度(试行)》,2010。

张群:《云南烟草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3期。

李映青、郭安菲、管青山:《云南省生物产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中国日报》2012年2月3日。

无锡市统计局、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无锡市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制度(试行)》,2012。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10月广州市新兴产业发展数据公布》,http://www.wuxi.gov.cn/zfxxgk/szfxxgkml/ywgz/6243785.shtml.2012-11-27。

宁波市统计局、宁波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文件新兴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分类目录(试行)》,2013。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发展健康产业的思路与对策建议》,2011。

谭亦芳、姜玉龙、成希谭等:《广州能否发展健康管理产业》,《南方日报》2012年7月13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11》,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赵志凌:《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新华日报》2010年7月6日。

杭州公共管理研究中心课题组:《以商业模式创新推进转型升级》,《杭州日报》2008年9月25日。

彭云、盖翊中、刘洪波:《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与路径探索》,《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王迎春、傅翠晓、金爱民:《发展机器人产业走向RT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切入口的上海选择》,《世界科学》2012年第7期。

冯月妲:《与比尔·盖茨不谋而合 曲道奎:机器人将成为下一个PC产业》,《中国机电工业》2012年第11期。

马娟荣:《航天生产线采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机遇》,《中国航天报》2013年7月23日。

赵杰:《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航空制造技术》2012年第12期。

刘辰、范淑琴、赵升吨:《汽车大型覆盖件冲压线上工件传送方式合理性探讨》,《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12年第2期。

赵佩华、张卫国:《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问题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5期。

张玉明、刘德胜:《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因素模型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范巍、蔡学军:《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环境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王辉耀、路江涌:《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王辉耀:《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广州市留学归国人员就业和创业状况调研报告》,2012年12月。

郭俊峰、霍国庆、袁永娜:《基于价值链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盈利模式分析》,《科研管理》2013年第2期。

廖丽平、姚丽霞:《国家中心城市科技竞争力对比及广州的对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刘菊梅:《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企业导报》2013年第6期。

王彦勇、苏奕婷:《企业家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影响评价比较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M.E.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The Macmillan Press Ltd,London and Basingstoke,1990:12-6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北京企业联合会:《2008北京企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运用》(第2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李卫东:《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王华:《中国省级区域餐饮业竞争力的结构方程模型》,《旅游科学》2009年第6期。

陈颇:《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竞争力的结构方程模型》,《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管伟峰、张可、杨旭:《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11期。

宋晓洪:《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王珂、杨兴礼:《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分布对中国企业的启示》,《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10期。

李锦、孟书强:《世界500强企业分析报告(2012年)》,《中国企业报》2012年7月17日。

汪劲松:《从世界500强看世界经济增长点与企业成长动因》,《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胡旭微、黄俊军:《世界500强的动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

秦岩:《世界500强产业结构的时空变化及总部区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赵民、郑风勤:《世界500强:2000~2008年变化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10期。

李江涛等主编《广州农村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李江涛主编《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任福君主编《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第二辑),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

Karger,Basel,“Science literacy and the Pubil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1975:44-52.

Daedalus,“Scientific literacy: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1983,112(2):29-48.

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协调小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农民辅导读本),2001。

“The source and impact of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The culture of science-how the public relates to science across the globe Routledge 2010.

张超、任磊、何薇:《创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指数》,《科普研究》2008年第6期。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2.” Arlington VA: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B 12-1),2012.03-019.

[美]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周燕、梁栋:《国外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观念的演进及启示》,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

高军波、周春山:《西方国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理论及研究进展》,《世界地理研究》2009年第4期。

周义程:《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贫困》,《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2期。

谭功荣:《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舒文琼:《依托相关云理念 市民主页实现个性化信息聚合》,《通信世界》2012年第20期。

蔡钰:《“市民主页”探路民生需求》,《首都建设报》2012年6月24日第2版。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全国电子政务创新为民服务典型应用材料汇编》,2013年12月。

林曙光、郭燕辉、张云勇、陈晓明:《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系统》,《电信科学》2013年第3期。

史蕾:《市民主页:服务民生的“探路者”》,《通信产业报》2013年3月25日第18版。

Rose D.,“Rethinking gentrification:beyond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Marxist urban theor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and Space,1984,2(1):65.

SRI International,“The Higher Educ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Connection.”Wash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986.11.

周春山等:《新经济下广州城市竞争力分析》,《人文地理》2008年第2期。

吕拉昌:《提升广州城市竞争力战略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1期。

张强、刘江华:《广州与若干国际中心城市的竞争力比较》,《城市观察》2009年第2期。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李锐:《论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许长青:《市场力量与政府规制:大学知识产业化的背景、模式和趋势》,《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第1期。

乐雨豪:《研究型大学促进广州城市竞争力发展实证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