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1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图书

SSAPID:101-3720-3216-23
ISBN:978-7-5097-0878-1
DOI:
ISSN:

[内容简介] 作者以翔实的材料和独特的视野剖析了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对新教育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进行了探讨。同时作者对这场改革运动的讨论情况、关注焦点和特点等进行了总结,并选取典型人物深入剖析,把其横断面和纵深度相结合,反映出这场运动的全貌。该书从整体透视到个案剖析,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做到了纵横交错,点面结合,全面而深入,是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一部上乘之作。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教育史研究论丛·近代化系列
作 者: 李海云
编 辑:梁艳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后记

 序

 绪论

 第一章 新教育中国化

  第一节 新教育的产生

  第二节 “中体西用”——准新教育中国化思想

 第二章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探索的历史过程

  第一节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背景

   一 国外背景

    1.欧洲的新教育运动

    2.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

   二 国内局势和教育现状

    1.军阀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

    2.五四运动

    3.杜威来华以及留学生尤其是留美学生的大量回国

    4.中国新教育现实

  第二节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概况

   一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兴起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发展

   三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衰落与延续

 第三章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概述

   一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的缘起

    1.新教育外国化的表现

    2.借鉴外国经验的必要性

    3.新教育外国化的原因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概述

    1.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的主旨

    2.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的内容

   三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的特点

    1.坚持“社会的立场”

    2.面向实际,落到实处

    3.全方位性

  第二节 庄泽宣的新教育中国化理论探索

   一 中国教育“走错了路”

   二 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前提

   三 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原则

   四 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措施

    1.教育行政制度建设

    2.教育的扩充

   五 中国教育改造之路

  第三节 古楳的新教育中国化理论

   一 古楳的新教育中国化理论概述

   二 古楳眼中的新教育

   三 古楳新教育中国化理论探索的贡献

    1.关于“教育背景”

    2.中国新教育的背景

     (1)新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

     (2)新教育发展的背景分析

 第四章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探索概述

   一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探索的历程

    1.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探索

     (1)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的兴起

     (2)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实践步骤

     (3)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的焦点——乡村教育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探索的特点

    1.自发性

    2.广泛性

    3.互助性

    4.大教育观的视野

    5.教育家们都具有求实探索精神

  第二节 晏阳初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探索

   一 晏阳初新教育中国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1.“3C”带来的动力

    2.晏阳初眼中的新教育

    3.一个偶然的契机

   二 晏阳初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

    1.对国情的调查

    2.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重点

    3.新教育中国化改革实验

  第三节 雷沛鸿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

   一 雷沛鸿眼中的新教育

   二 雷沛鸿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

    1.新教育中国化改革途径

    2.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原则

 第五章 历史的反思与新挑战

  第一节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特点

   一 多为教育团体或个人自发参与、组织

   二 从人才教育观到国民教育观的转变

   三 重视乡村教育

   四 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相互照应

   五 西方科学研究方法的大量运用

  第二节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 坚持“社会的立场”,正确处理中外教育经验

   二 因地制宜地制订教育改革方案

   三 接受教育人人平等,加强社会教育刻不容缓

    1.平民教育

    2.农村教育

   四 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献身精神

1.陈宝泉、陶行知、胡适:《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中华书局,1922。

2.舒新城:《中国新教育概况》,中华书局,1928。

3.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华书局,1932。

4.陈科美:《新教育学纲要》,上海开明书店,1932。

5.庄泽宣:《改造中国教育之路》,中华书局,1936。

6.古楳:《现代中国及其教育》(上、下册),中华书局,1936。

7.舒新城:《中国教育建设方针》,中华书局,1937。

8.庄泽宣、陈学恂:《民族性与教育》,商务印书馆,1938。

9.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中华书局,1938。

10.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华书局,1939。

1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2.中央教科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1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5.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6.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17.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出版社,1985。

18.朱有 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9.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0.朱有 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1.龚书铎主编《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2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3.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四、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24.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25.朱有 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6.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0。

27.陈山榜:《张之洞劝学篇评注》,大连出版社,1990。

28.许美德:《中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9.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0.金成林、伍尧:《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1.董远骞、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2.陈友松:《雷沛鸿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3.马秋帆、熊明安主编《晏阳初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4.许椿生、陈侠、蔡春:《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5.吴洪成:《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6.宋恩荣、熊贤君:《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37.蔡振生:《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38.韦善美、程刚:《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39.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六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40.王伦信:《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41.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42.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3.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44.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45.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46.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7.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

48.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9.黄书光:《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0.周洪宇、余子侠、熊贤君:《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1.熊明安主编《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重庆出版社,1999。

52.胡德海:《雷沛鸿与中国现代教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53.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4.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5.金林祥:《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6.马镛:《外力冲击与上海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7.杨东平:《艰难的日出》,文汇出版社,2003。

58.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9.苗春德:《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0.杜成宪、丁钢:《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1.朱永新:《沟通与融合——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2.张蓉:《中国现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63.叶启政:《期待黎明——传统与现代的搓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4.李剑萍:《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

65.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北京出版社,2004。

66.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7.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8.谭好哲、任传霞、韩书堂:《现代性与民族性——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双重追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9.沈毓桂:《匡时策》,《万国公报》第87卷,1896年4月。

70.姜琦:《何谓新教育》,《新教育》第1卷第4期,1919年5月。

71.陶行知:《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新教育》第1卷第1期,1919年2月。

72.顾树森:《对于改革现行学制之意见》,《教育杂志》第12卷第9号,1920年9月。

73.陶行知:《旧教育与新教育的差异》,《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22年4月。

74.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报告叙》,《新教育》第5卷第3期,1922年10月。

75.舒新城:《什么是道尔顿制》,《教育杂志》第14卷第11号,1922年11月。

76.庄泽宣:《告赴美学教育者》,《新教育》第6卷第1期,1923年1月。

77.舒新城:《现在教育界所急需的人材》,《教育杂志》第15卷第11号,1923年11月。

78.舒新城:《道尔顿制可有的弊端》,《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2期,1924年2月。

79.李石岑:《中国教育与西洋教育之异点》,《教育杂志》第16卷第5号,1924年5月。

80.高卓:《今后教育所应取的方针》,《教育杂志》第16卷第12号,1924年12月。

81.汪懋祖:《中西教育之歧点》(上篇),《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1期,1925年1月。

82.舒新城:《小学教育问题杂说》,《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4期,1925年4月。

83.舒新城:《愿全国教育家反省》,《教育杂志》第17卷第4号,1925年4月。

84.唐珏:《我国今日所需要的中学校》,《教育杂志》第17卷第6号,1925年6月。

85.赵廷为:《初级中学的意义与职能》,《教育杂志》第17卷第6号,1925年6月。

86.王希曾:《新教育应得的待遇》,《新教育评论》第1卷,1925年6月。

87.李璜:《本国化的教育与外国化的教育》,《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7期,1925年7月。

88.《〈新教育评论〉之使命》,《新教育》第11卷第2期,1925年9月。

89.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新教育评论》第2卷第22期,1926年10月。

90.陈鹤琴:《我们的主张》,《幼稚教育》第1卷第1期,1927年3月。

91.舒新城:《创造新中国教育方法之途径——现代教育方法之结论》,《教育杂志》第19卷第4号,1927年4月。

92.常乃直:《外患声中教育界应有的觉悟》,《中华教育界》第17卷第5期,1928年5月。

93.刘仲平:《病态的中国教育界》,《中华教育界》第17卷第8期,1928年8月。

94.舒新城:《六十年来中国教育思想总评——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之结论》,《教育杂志》第20卷第9号,1928年9月。

95.庄泽宣:《中国的经济状况与今后新教育的扩充》,《教育杂志》第20卷第10号,1928年10月。

96.杜佐周:《中国教育的改造和建设》,《教育杂志》第21卷第2号,1929年2月。

97.周谷城:《中国教育之历史的使命》,《教育杂志》第21卷第2号,1929年2月。

98.陶希圣:《中国学校教育之史的观察》,《教育杂志》第21卷第3号,1929年3月。

99.周谷城:《国家建设中之教育改造》,《教育杂志》第21卷第4号,1929年4月。

100.沈灌群:《今后中国的新教育和中国的教育者》,《中华教育界》第18卷第7期,1929年7月。

101.陈东原:《中国教育之历史及其遗蜕》,《教育杂志》第21卷第9号,1929年9月。

102.王西征:《中国教育界的饥饿和警觉》,《教育杂志》第21卷第10号,1929年10月。

103.丘学训:《中国农村教育的危机》,《教育杂志》第22卷第2号,1930年2月。

104.雷沛鸿:《中国教育的新要求》,《教育杂志》第22卷第4号,1930年4月。

105.简冠三:《由经济的立场观察中国的近代教育》,《教育杂志》第22卷第10号,1930年10月。

106.周容:《中国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华教育界》第18卷第12期,1930年12月。

107.陈耿光:《中国农村与教育改造》,《教育杂志》第22卷第12号,1930年12月。

108.罗廷光:《何处求中国教育的出路》,《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1期,1931年7月。

109.范云龙:《今日研究教育者应有的觉悟和认识》,《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2期,1931年8月。

110.邱椿:《中国小学教育之过去的错误与今后的出路》,《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3期,1931年9月。

111.曹刍:《从群众潜隐的形态中寻找中国教育之出路》,《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3期,1931年9月。

112.古楳:《为什么现在的教育不是民众的》,《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10期,1932年4月。

113.古楳:《为什么现在的教育没有功效》,《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11期,1932年5月。

114.程天放:《改革中国学校教育刍议》,《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5期,1932年11月。

115.程天放:《改革中国学校教育刍议》(续完),《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6期,1932年12月。

116.陈序经:《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独立评论》第43号,1933年3月26日。

117.陈科美:《中国教育改造与中华民族性》,《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7期,1934年1月。

118.古楳:《中国教育背景与中国教育改造问题》,《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7期,1934年1月。

119.庄泽宣:《中国教育改造之途径》,《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7期,1934年1月。

120.罗廷光:《美国教育对于中国教育改造之参考资料》,《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7期,1934年1月。

121.江恒源:《中国教育目标及现今教育需要》,《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7期,1934年1月。

122.尘因:《中国教育的病症及其治疗》,《教育杂志》第24卷第3号,1934年11月。

123.庄泽宣:《中国教育制度改造之我见》,《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9期,1935年3月。

124.张德琇:《如何使中国教育适应中国社会》,《教育杂志》第26卷第9号,1936年9月。

125.古楳:《为什么现在的教育不适合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9期,1932年3月。

126.王新命等十教授:《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文化建设》第1卷第4期,1934年1月10日。

127.韦悫:《我们的教育到哪里去》,《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5期,1934年11月。

128.庄泽宣:《中国教育制度改造的我见》,《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9期,1935年3月。

129.常道之:《现行学制需要改善的几点》,《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9期,1935年3月。

130.汪懋祖:《三年来中等教育之检讨与学制问题》,《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9期,1935年3月。

131.陈科美:《适应的民族教育》,《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3期,1935年9月。

132.吴仲文:《教育革命与中国教育革命》,《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4期,1935年10月。

133.许崇清:《“西化”“世界化”与“中国本位”》,《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7期,1936年1月。

134.瞿葆奎:《关于教育学“中国化”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7年第4期。

135.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3期。

136.毕诚:《教育科学中国化的内在条件》,《教育研究》1989年第3期。

137.雷尧珠:《试论我国教育学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4年第2期。

138.郭戈:《论教育学的“中国化”》,《中国教育学刊》1993年第2期。

139.陈桂生:《略论教育学“中国化”现象》,《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

140.田正平:《留学生派遣与中国近代教育》,《教育研究》1988年第5期。

141.朱志敏:《近现代中国的教育与“五四”》,《教育研究》1989年第6期。

142.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散论》,《教育研究》1990年第4期。

143.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3期。

144.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学传入的历史反思》,《教育研究》1991年第9期。

145.〔日〕阿部洋:《舒新城的中国教育近代化论——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年第4期。

146.龚书铎:《传统文化·现代化·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47.顾明远、高益民:《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148.程少波:《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研究的本土化》,《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4期。

149.朱怡青:《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性与发展趋势》,《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

150.叶赋桂:《现代化:合理化与本土化》,《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51.宋恩荣:《晏阳初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的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52.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性质和分析框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153.王铁军:《教育现代化的再认识》,《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154.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上)》,《教育研究》1998年第12期。

155.杨中芳:《现代化、全球化是与本土化对立的吗?——试论现代化研究的本土化》,《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56.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下)》,《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157.陈卫旗:《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移植和应用方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58.冯增俊:《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159.郑杭生、王万俊:《论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及其目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60.许锡良:《对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61.《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研讨会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8期。

162.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

163.王守恒:《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若干问题的思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64.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165.邬志辉:《中国百年教育现代化演进的线索与命题》,《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66.叶巧先:《认识与分析:教育学中国化》,《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第5期。

167.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68.刘光宁:《关于“教育现代化”定位问题的分析》,《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

169.周谷平、徐立清:《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历程初探》,《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170.罗明东、黄瑞:《从“外国化”、“中国化”到“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教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171.涂端午、宋莉:《蔡元培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本土化》,《中国冶金教育》2003年第4期。

172.李小红、邓友超:《民族化:我国教育研究的必然抉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0期。

173.王啸、邹丕振:《“现代性”的教育学话语: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第1期。

174.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175.吴冬梅、俞启定、于述胜:《何谓“新教育中国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76.吴冬梅、俞启定、于述胜:《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兴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77.金其桢:《近代三大实业家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初探》,http://www.hz4z.net/jyzx/%C2%DB%CE%C4%BF%E2/else/lunwen02/14528.htm。

178.《新教育运动》,http://info.datang.net/X%5CX1020.htm。

179.《进步教育运动》,http://info.datang.net/J/J1243.htm。

180.孙承斌、李薇薇、张景勇:《我国农村教育三大症结: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http://www.ep-china.net/content/academia/e/20040204120241.htm。

181.温家宝:《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10/30/content_1150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