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89

中国城市老人社区照顾综合服务模式的探索图书

Urban Pattern of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SSAPID:101-3717-0683-62
ISBN:978-7-5097-1911-4
DOI:
ISSN:

[内容简介] 综合服务模式和资源网络手法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方法。本书从宏观的老龄化社会趋势到社工专业视角下需求导向为本的基础认知着眼,落实于城市老人照顾的探索与建构。强调一个由老人需求导向带动、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手法的综合服务模式如何发挥评估与实务工作的效果,并具体说明社区内老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社工、民政工作人员、民间组织工作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实务系列
作 者: 李昺伟
编 辑:高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总序

 第一章 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

  第一节 老年人与人口老龄化

   一 老年人

   二 人口老龄化

  第二节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现状和趋势

   一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历程

   二 三类国家的人口老龄化

  第三节 世界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和回应

   一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认识

   二 世界对人口老龄化的回应

   三 世界人口老龄化资料的来源

    (一)联合国

    (二)美国研究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机构和信息机构

    (三)日本研究人口老龄化的资料和机构

    (四)其他国际组织

    (五)中国的研究机构

    (六)目前有关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研究方向

  结语

  思考题

 第二章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第一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老年人口的现状

   一 中国老年人口的特点

    (一)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二)老年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多数居住在农村

    (三)文化素质低,文盲半文盲比例高

    (四)婚姻状况稳定,离婚比例低

    (五)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经济来源差异大

    (六)三代户为主,独居老年人和空巢老年人家庭值得关注

   二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老龄化和高龄化速度快,而且发展不平衡

    (二)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大

    (三)人口老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第三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一 中国未来百年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

   二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对中国的影响

  结语

  思考题

 第三章 老年人需求的基本概念与含义

  第一节 需求与老年人的照顾支援

  第二节 需求的认识和评估

   一 系统理论

   二 生态系统观点

   三 优势视角理论

  第三节 老年人需求的类型

  结语

  思考题

 第四章 对中国老年人需求的认识

  第一节 经济需求

   一 中国老年人经济需求满足现状

   二 老年人的经济需求满足影响因素

   三 易遭遇经济困难的人群

  第二节 健康需求

   一 老年人的健康需求现状

    (一)老年人健康状况

    (二)老年人就医状况

   二 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满足影响因素

   三 对医疗保健需求较高的老人

    (一)经济

    (二)年龄

    (三)家庭关系

    (四)性别

    (五)教育程度

    (六)生活方式

  第三节 精神需求

   一 中国老年人精神需求现状

   二 影响老年人精神需求满足的因素

   三 精神需求较高的老年人群

  第四节 老年人的照料需求

   一 中国老年人照料需求现状

   二 影响老年人照料需求满足的因素

   三 照料需求较高的老年群体

  结语

  思考题

 第五章 中国城市老年社会保障

  第一节 城市老年社会保障的现行政策

   一 老年经济保障

    (一)养老保险制度

     1.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退休制度

     3.企业年金制度

    (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 老年福利保障

    (一)物质生活服务福利

     1.老年福利机构

     2.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3.社区服务

    (二)文化精神生活福利

    (三)其他社会优待

   三 老年医疗保障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医疗救助

    (三)其他医疗保健服务

   四 老年住房保障

   五 老年法律保障

    (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二)法律援助

  第二节 城市老年社会保障现行政策体系的总体特征

   一 城市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较为稳定,内容日益丰富,切实保障了城市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1.经济保障方面

    2.福利保障方面

    3.医疗保障方面

    4.法律保障方面

   二 各个保障项目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三 “体制”内外有别,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第三节 对城市老年社会保障现行政策体系的反思

   一 经济保障方面:“公平”与“效率”是同时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续与发展的问题

   二 住房保障方面:住房问题是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是实现居家养老的前提和基础

   三 法律保障方面:充分认识老年群体的脆弱性,加强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

  结语

  思考题

 第六章 中国城市老年社会服务

  第一节 老年社会照顾体系

   一 老人的社会照顾体系

   二 非正式照顾体系

   三 正式照顾体系

  第二节 中国老年养老方式的转变

   一 机构养老方式

    (一)绝对数量不足

    (二)专业人士缺乏

    (三)官僚作风充斥

    (四)多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

    (五)养老机构素质参差不齐

   二 社区养老方式

  第三节 中国城市社区老年社会服务

   一 社区老人服务机构和设施

   二 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 家庭支援服务

    (一)家外照顾服务

    (二)居家照顾服务

   四 老人紧急救援系统

   五 城市其他老人服务和管理机构

    (一)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

    (二)老干局/老干所

    (三)中国的老龄工作委员会、老龄委办公室、老龄协会

  结语

  思考题

 第七章 以社区为本的社会支持网络理念概述

  第一节 社会支持网络的含义

   一 正式与非正式网络

   二 社会网络的特性和类型

    (一)网络结构性因素

    (二)成员互动因素

   三 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

  第二节 以社会网络分析为指导的社工介入

  结语

  思考题

 第八章 中国社区照顾支持网络的需求分析

  第一节 广州市A区老人社区支援服务需求调查背景

   一 调查说明:广州市A区老人社区支援服务需求调查

   二 样本的基本情况

   三 调查结果概述

  第二节 调查显示老人社区照顾资源

   一 老人的婚姻状况

   二 家庭构成

   三 与他人互动情况

    1.与子女的互动

    2.老人的交流网络

   四 老人获得协助的情况

    1.同住者的协助情况

    2.老人的急困支援网络

  第三节 老人的健康状况与失能情况

   一 老人的健康状况

   二 老人个人活动能力状况

    1.老人完成日常活动的困难

    2.老人自我照顾能力与照顾服务需求

  第四节 老人的经济状况

   一 老人的收入

   二 老人的开支

   三 老人的收支平衡情况

   四 月收入与消费的关联

  结语

  思考题

 第九章 以社区网络模式推行社区照顾的策略:广州的经验

  第一节 解构中国城市“老人支持网络”

   一 正式支持网络

    (一)经济支持

    (二)医疗支持

    (三)社区支持

   二 非正式支持网络

    (一)慈善会

    (二)W邻舍康龄社区服务中心

    (三)邻里互助

  第二节 H街“老人支持网络”的成功经验

   一 街道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对社区老人支持网络的构建高度重视

   二 第三部门参与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

   三 社区居民和组织的参与

  第三节 社区老人照顾的问题和困难

   一 正式支持网络严重不足

   二 正式和非正式照顾内部以及两者之间缺乏沟通与整合

   三 过分关注弱势老人导致的不平等

  第四节 重构“老人照顾网络”策略

   一 建立老人信息库和各方对话机制,实现资源互通和共享

   二 建立评估体系和社区老人个案库

   三 加强社区宣传和教育,促进老人法规、政策和服务的真正落实

   四 正式照顾体系仍待加强

   五 对非正式照顾体系给予支持,进一步促进其作用的发挥

   六 有待整合的社区支持服务网络

   七 不断完善社区老年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八 重视老人获取服务的选择权利

  结语

  思考题

 第十章 城市老人照顾:整合网络介入策略的综合服务中心模式

  第一节 整合服务网络

   一 整合服务与整合网络介入策略

   二 整合服务网络介入的现实考虑

  第二节 整合服务网络介入新模式

   一 建立中心服务的机制

    1.服务机制重整

    2.社区特色需要

    3.服务整合步骤

    4.检讨及评估

   二 网络介入与整合服务

   三 成立地区性老人服务资源协调组织

  第三节 老人综合服务中心应用“新模式”的特点与运作

   一 老人综合服务中心应用“新模式”的特点

    (一)服务资源的扩大和互补

    (二)网络服务手法的多元化发展

    (三)老人的参与

    (四)“个案管理”与“到户服务”

   二 新模式运作的困难

    (一)心理因素的障碍

    (二)运作的具体困难

  结语

  思考题

 第十一章 城市老人照顾探索性研究

  第一节 《广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对城镇老人经济生活的影响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政策的分析

   三 典型案例分析

   四 结论

   五 探讨及建议

   六 社工介入及服务

  第二节 “村改居”社区老人经济保障的实证探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发现

    (一)“村改居”社区老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当中的位置

    (二)“村改居”社区老人经济保障现状

     1.家庭保障

     2.社会保障

    (三)老人经济保障的发展空间

     1.集体资金的优化利用

     2.经济合作社的互助化

     3.社区老人工作的开展

  第三节 老年居民也参保

   一 政策提出背景

   二 文献分析

    1.中国城镇居民的内涵界定不清

    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层次低

    3.局部试点地区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个人账户缺失

    4.广大弱势贫困群体无力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风险控制和基金监管能力较弱

   三 分析政策的意义

   四 政策中关于老年的适用人群范围

   五 政策的比较

    (一)政策出台前后的医疗办法

    (二)与《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的比较

     1.医疗保险金的费用筹集方式

     2.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标准

    (三)广州、济南、上海三市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比较

   六 采访分析

   七 政策问题探讨

   八 社工介入

    1.信息提供者

    2.服务提供者

    3.政策影响人

    4.资源获取者

  第四节 广州市老人贫困与社工介入角色

   一 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关于我们的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二 文献回顾

    (一)社会学关于贫困的理论

     1.贫困的定义

     2.贫困的分类

     3.贫困的测定方法

     4.贫困产生的原因

     5.我们所理解的贫困

    (二)广州市老人贫困状况

     1.广州市老人贫困的定义

     2.广州市对老人的经济保障

    (三)社会工作对贫困老人介入的理论基础

     1.增权理论

     2.系统理论

   三 个案描述(详见附录2)

   四 研究结果与发现

    (一)个案中贫困产生的原因分析

     1.缺乏家庭系统的支持

     2.长期慢性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3.子女下岗成为老人经济生活的负担

    (二)关于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发现

     1.广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低保老人有积极作用

     2.最低生活保障的局限性和低保边缘群体的发现

     3.社会工作者介入帮助低保边缘群体

   五 讨论与反思

    1.贫困的操作定义不清晰

    2.个案较少,无法做更深入的研究

    3.研究中发现了比低保老人更加值得关注的群体

  第五节 “星光老年之家”期待星光灿烂

   一 引言

   二 研究说明——个性和共性分析

   三 B街和“星光计划”的概况

    1.B街的概况

    2.B街“星光计划”概况

   四 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

    2.调查结果分析

   五 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六 原因分析

   七 解决的对策

    1.政府的对策建议

    2.有关社工的对策建议

  结语

  思考题

 序

综合服务模式和资源网络手法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方法。本书从宏观的老龄化社会趋势和社工专业视角下的需求导向着眼,着力于构建城市老人照顾的模式。强调一个由老人需求导向带动、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手法的综合服务模式如何发挥评估与实务工作的效果,并具体说明社区内老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社工、民政工作人员、民间组织工作者提供重要参考。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老龄化快于现代化,未富先老挑战中国经济》,2006年2月24日《北京现代商报》,http://newsl.jrj.com.cn/news/2006-02-24/000001432506.html。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蔡昉、王美艳:《“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开放导报》2006年第2期。

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可冀主编《老龄化中国:问题与对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陈树强:《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日常生活经验之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陈树强:《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另一种选择——支持家庭照顾者》,《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程慧芳:《我国最低生活制度的公平与效率分析》,《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程静:《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11期。

储耀辉、石光、阎惠芳:《保定市北市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调查》,《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第17期。

楚永生、石晓玉:《宏观视角下贫困理论的演进及其意义》,《理论学刊》2008年第2期。

杜翠欣:《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杜鹏:《北京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2期。

杜鹏:《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现状与变化》,《人口研究》2003年第11期。

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分析》,《人口研究》1998年第4期。

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人口研究》2005年第11期。

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方菲:《影响家庭养老精神慰藉的因素分析》,《社会》2001年第5期。

方奕霖、阮曾媛琪:《社区照顾的概念反思及对香港的启示》,载夏学銮主编《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封润华:《北京市老年人亲情权益法律保障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付再学:《增权:老年服务工作新理念》,《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甘炳光:《小区支持网络介入策略的实践》,载关锐煊、颜文雄合编《老人小组小区行政工作》,集贤社,1993。

葛道顺、杨团:《大连市沙河口区居家养老院评估与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2003。

关锐煊:《老人社会工作实务》,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

桂世勋主编《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的照顾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国际劳工局专家组:《21世纪社会保障展望》,唐钧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转型期的中国人口:2000年人口普查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郭志刚:《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何伋、栾清明、谢传革、杜翠瑛、成义仁:《离退休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调查研究》,《山东精神医学》2002年第1期。

何艳玲:《第三部门发展与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广州市文昌慈善会的经验观察》,《东方文化》2002年第4期。

胡幼慧:《三代同堂——思与陷阱》,台北,巨流出版社,1997。

《城镇养老保险面临养老金空账问题冲击》,http://www.hb.xinhuanet.com/health/2006-01/12/content_6033303.htm。

黄波禹、程莉:《病残老人接受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分析》,《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年第1期。

黄凤鸣:《辅导老人工作独特之处》,载关锐煊、颜文雄主编《老人个案工作》,香港,集贤社,1992。

黄秋华:《台北市独居老人使用社会福利服务之研究》,东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黄少宽:《广州市社区老人服务需求及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南方人口》2005年第1期。

黄小燕、陈卫:《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与模式》,《人口研究》1999年第5期。

黄源协:《台湾社区照顾政策与实务》,载《中、英、港社区照顾研讨会会议手册即论文集》,1999。

吉田寿三郎:《高龄化社会》,东正德译,台北,远流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

冀同俊、祝烨:《子代行为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现代护理》2005年第10期。

姜润生、祁秉先、张茂镕、许晓锐、杜佩云:《昆明市城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情况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第2期。

姜向群、丁志宏:《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析》,《人口学刊》2004年第5期。

姜向群、万红霞:《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增刊。

江哲超:《老人资本、自评健康与医疗资源使用相关性之研究》,台湾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http://www.molss.gov.cn/gb/zt/2006-11/08/content_l46879.htm。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5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6月12日《中国信息报》。

黎熙元、童晓频:《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资源调动实践模式比较——上海外滩街与广州逢源街的个案比较》,《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李佩玲:《论老年人健康的若干社会影响因素》,《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李仲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趋势展望》,《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联合国:《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报告》2000年4月8~12日。

林戈、鲍曙明、孙晓明:《建立以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人口研究》1999年第3期。

林戈、鲍曙明、刘晓明:《建立以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人社会保障体系》,载徐滇庆、尹尊声、郑玉歆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98中国社会保障国际讨论会论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林婷、黄俊山、姜小鹰:《城镇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利用状况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5年8月。

刘继同:《社区就业与社区福利:劣势妇女需要观念与生活状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刘颂:《城市老年人群精神需求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1月。

吕宝静:《老人照顾:老人、家庭、正式服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吕新萍:《院舍照顾还是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可能取向探索》,《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3期。

陆学艺:《家庭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互补》,载张健、陈一筠主编《家庭与社会保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罗致光:《评论社会服务整合化的意义及展望》,《香港社会工作学报》1992年第2期。

马庆坤:《高龄老人健康自评的比较分析》,《西北人口》2002年第2期。

马斌:《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民政部:《2005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年度报告》,http://www.mca.gov.cn/artical/content/WGJ_TJBG/2006518170321.htmlao0609.htm。

民政部:《2006年三季度民政事业统计数据》,http://admin,mca.gov.cn/mztj/yueb。

明艳:《老年人精神需求“差序格局”》,《南方人口》2000年第4期。

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南方人口》2002年第1期。

穆光宗:《中国都市社会的养老问题:以北京为个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穆光宗:《丧失和超越:寻求老龄政策的理论支点》,《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4期。

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穆怀中、贾洪波、苗鸿:《城镇老年人口养老金需求预测分析》,《党政干部学刊》2003年第2期。

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纪要》,《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2期。

潘跃:《尊老爱老共和谐:〈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十周年》,2006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齐铱:《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社区养老:今后理想的选择》,青岛新闻网,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4一08/02/content_3453458.htm。

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刘振英译,华夏出版社,2002。

曲性:《走进都市深处的“空巢”角落》,2000年5月28日《文摘报》。

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8。

沈苏燕、李放:《关于城市低保边缘人群生存现状的思考》,《城市问题》2007年第10期。

台恩普:《中国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及社区养老服务》,中国老龄网,2004年3月30日。

唐滢:《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4期(增刊)。

汤哲、方向华、项曼君、吴晓光、刁丽君、刘宏军、孙菲:《北京市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8期。

万育维:《社会福利服务——理论与实践》,三民书局,2001。

卫洁:《低保边缘群体的现状及思考》,《人口与经济》2008年4月。

王德文、张恺悌:《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与贫困发生率估计》,《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王瑞梓等:《浙江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研究》,《人口学刊》1997年第1期。

王晓风、潘金洪、应启龙:《老年人群服务需求的新思考——江苏省老年人群对老年服务需求的调查比较研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王育珊、钟华荪、肖柳红:《社区老年人情绪相关因素的调查及护理》,《护理学杂志》1999年第2期。

王慧娟:《增权:一个理论综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邬沧萍、姜向群:《“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邬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夏鸣、魏一:《解决老年照料问题的思路及对策》,《西北人口》2003年第1期。

香港政府:《老人服务工作小组报告书》,政府印务局,1991。

香港政府:《社会福利白皮书》,政府印务局,1991。

香港政府:《一九九六年中期人口统计简要报告》,政府统计处,1996。

肖柳红、钟华苏、王育珊:《老年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相关因素与社区卫生服务对策》,《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年7月第19卷。

谢美娥:《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论题》,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

《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社区养老将成新趋势》新华网,http://www.china,org.cn/chinese/renkou/692260.htm。

熊必俊:《中国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与养老保障的发展趋势》,载张健、陈一筠主编《家庭与社会保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徐晓宁:《提高老人生活质量重在防病》,1999年11月21日《文摘报》。

徐永德、洪雪莲:《小区中心与综合化服务》,载杨家骑、陈永佳合编《小区纵横——香港基层组织工作纵横谈》,田园书屋,1992。

胥莉:《转型期城市老年人口收入状况的分析》,《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6期。

颜文雄:《扩大老人小区支持网络的工作技巧》,关锐煊、颜文雄合编《老人小组小区行政工作》,集贤社,1993。

杨道兵、陆杰华:《我国劳动力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人口学刊》2006年第1期。

杨馨卉:《论老年人权益法律保护》,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姚远等:《老年人的基本权利、不同老年人口群体的需求》,载邬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于学军:《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4期。

原新:《老年人消费需求与满足需求能力基本关系的判断》,《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约翰·罗根、边馥芹:《城市老年人口与已婚子女同住的观念与现实》,《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2期。

早川和男:《居住福利论——居住环境在社会福利和人类幸福中的意义》,李恒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曾昱:《人口老龄化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析》,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曾毅、柳玉芝、萧振禹、张纯元:《中国高龄老人的社会经济与健康状况》,《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增刊。

曾竹宁:《失能老人社区照顾服务网络建构之研究》,东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赵细康:《老年人健康状况主观评价分析》,《人口研究》2000年第2期。

张恺悌:《社区服务:家庭养老的延伸和补充》,《老年人》2000年第1期。

郑晓瑛:《中国老年人口健康评价指标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社会福利》2006年第3期。

中国老年学学会:《实现健康老龄化》,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中国民政部网页:http://www.mca.gov.cn/search/detail,asp?title=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经验交流会在大连市召开&Ftype=Acontent&keyword=老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2006年12月,http://www.molss.gov.cn/gb/zxwj/2006-12/13/content_153469.htm。

周绍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其社会政策意义》,《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6期。

周伟文、赵巍、严晓萍、齐心:《居家式社区养老方式与老年群体的社会化管理》,《河北学刊》2001年7月。

Charles H.Zastrow等:《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晏凤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Dennis Saleebey编著《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杜立婕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Hermanlin,Albert I.、张明正、林惠生、李美玲、Ofstedal,Mary Beth.(1993),《台湾地区老年支持类型及其政策意涵》,载自李孟芬编《台湾地区老人保健与生活研究论文集(第一辑)》,台湾省家庭计划研究所。

周永新、齐铱:《一落千丈的老人角色和地位》,《民政论坛》,2001。

Abel,Emily(1989),“Family Care of the Frail Elderly:Framing an Agenda for Change”. Women’s Studies Quarterly,1&2.

Angel,Ronald J. & Angel,Jacqueline L.(1997),Who Will Care Us:Aging and Long-term Care in a Multicultural America,New York University.

Barker,R.L.(1999),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4th Ed.),Washington,D.C:NASW Press.

Bayley,M.et al.(1989),Local Health and Welfare,Aldershot:Gower.

Biegal D.(1984),Buiding Support Networks for the Elderly. Beverly Hills:Calif.,SAGE Publications.

Biegel,David E.(1985),“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heory and Research to the Field of Ageing” in William J.Sauer&Raymond T.Coward,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the Care of the Elderly: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Brody,S.J.,Poulshock,W.,&Masciocchi,C.(1978),“The Family Caring Unit:A Major Consideration in the Long-term Support System”. The Gerontologist,18(6).

Bulmer,Martin(1987),The Social Basis of Community Care,London:Allen&Unwin.

Cantor,M.H.(1980),The Informal Support System:Its Relevance in the Lives of The Elderly. In E.F.Borgatta&N.G.Mc-Qus-key(Eds.)Aging and Society. Beverly Hills,CA:Sage.

Cantor,Marjorie&Little,Virgina(1985),Aging and Social Care. In Robert H.Binstock&Ethel Shanas. Handbook of Aging and Social Sciences(2nd Ed.).New York:Vo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Chappell,N.(1983),“Informal Support Networks among the Elderly”,Research on Aging,Vol.5,No.1.

Chi,I. & Beog K.W.(1994),A Model Health and Social Support Study of the Old-Old in Hong Kong. Hong Kong: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4.

Chow,Nelson(1993),“The Changing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tate and Family Toward Elders in Hong Kong.”,Journal of Aging&Social Policy,Vol.5.1/2.

Christopher Foote&Christine Stanners(2002),Integrating Care for Older People:New Care for Old-A Systems Approach,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td.

Collins,A.H. & Pancoast,D.L.(1976),Natural Helping Networks;A Strategy for Prevention,Washington,D.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kers,pp.28-29.

Dean H.Hepworth,Jo Ann Larsen.(1993),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Theory and Skills. 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Department of Health(1999),Caring for Carers:A National Strategy for Carers,UK:Crown Publication.

Dobelstein,Andrew W. & Johnson,Ann Bilas:Serving Older Adults(1985),Policy,Program,and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Doty P.(1986),“Family Care of the Elderly:The Role of Public Policy”,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64.

Fast,Janet E. & Kolodlnsky,Jane et al.(1988),“The Hidden Costs of Informal Caregiving: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Consumer Interests Annual,Issue 44.

Froland,C et al.(1981),Helping Networks and Human Services,Beverly Hills:Sage.

Gibson,Diane(1998),Aged Care:Old Policie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Granovetter,M.(1983),“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in R.Collins(Ed.),Sociological Theory,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HMSO(1989),Caring for People:Community Care in the Next Decade&Beyond,London:HMSO.

Hong Kong Government(1976),“Governor’s Speech to Legislative Council”,Hong Kong:Information Services Department.

Horowitz,A.(1985),Family Caregiving to Frail Elderly. In C. Eisdorfer,M.P.Lawton,& G.L.Maddox(Eds.). Annual Review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VoL 5,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Huttman,Elizabeth D.(1985),Social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New York:The Free Press.

Johson,C.L(1983),“Dyadic Family Relations and Social Support”,Gerontologist.

Johson,C.L. & Catalano,D.J(1983),“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amily Supports to Impaired Elderly”,Gerontologist.

Kahn,Robert L. & Toni C.Antonucci(1980),Convoys over the Life Course:Attachment,Roles and Social Support,In Paul B.Baltes&Orville G.Brim. 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New York:Academic Press.

Kane,R.L.(1984),Assessing the Elderly:A Practical Guide to Measurement,Canada:Lexington Books.

Lesemann,Frederic&Claude Martin(1993),Home-based Care,the Elderly,the Family,and the Welfare State: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Canad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Litwak,Eugene(1985),Helping the Elderly:The Complementary Roles of Informal Networks and Formal Systems,London:Guildford Press.

Maguire,L.(1983),Understanding Social Networks,Beverly Hills:Sage.

McAuley,W.J.,Travis,S.S. and Saferight,M.,(199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Health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in S.M.Stahl(Ed.),The Legacy of Longevity,Newbury Park,CA:Sage.

McDowell,I. & Newell,C.(1987),Measuring Health:A Guide to Rating Scales and Questionnaires.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tchell,J.C.(1969),The Concept and Use of Social Networks in J.C.Mitchell(Ed.),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Situations,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tiy Press.

Moroney Robert M.(General Ed.)(1998),Caring and Competent Caregivers,Georgia: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Munday,Brain(1996),Introduction:Definitions and Comparisons in European Social Care. In Brian Munday and Peter Ely. Social Care in Europe. Condan:Harvester Wheatshaf.

Ngan,R.(1991),“The Informal Caring Networks Among Chinese Family in Hong Kong” in HKSWA,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al Work,25.

O’Bryant S.L(1985),“Neighbors’s Support of Older Widows Who Live Alone in Their Own Homes”,Gerontologist,25.

Payne,M.(1993),Linkages Effective Networking in Social Care,London:Social Care Association Education,Whiting and Birch Ltd.

Qureshi,H. & Walker,A.(1989),The Caring Relationships:Elderly People and Their Families,London:Macmillan.

Radcliffe-Brown,A.R.(1940),“On Social Structure”,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Vol.70,pp.1-12.

Robert C.Atchley Amanda S.Barusch(2004),Social Forces&Aging: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Gerontology,Thomson.

Sheying Chen(1996),Social Policy of the Economic State and Community Care in Chinese Culture.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Stoller,E.P.,&Earl,L.L.(1983),“Help with Activities of Everyday Like:Sources of Support for the Noninstitutional Elderly”,Gerontologist,23.

Stoller E. & Pugliesi,K.(1988),“Informal Networks of Community Based Elderly:Changes in Composition Over Time”,Research on Aging,10.

Travis,Shirley S.(1995),Family and Formal Networks. In Rosemary Blieszner and Virtoria Hileketitch.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Family,Greenwood Press.

United Nations(2002),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Population Ageing 1950-2050.

United Nations(2002),Shanghai Implementation Strategy,Regional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or the Madrid 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on Ageing 2002 and the Macao Plan of Action on Ageing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1999 Adopted by the Asia-Pacific Seminar on Regional Follow-up to the Second World Assembly on Ageing,23-26 September.

Warren,D.I.(1980),“Support Systems in Different Types of Neighbourhoods” in J.Gabarino and H.Stocking(Eds),Protecting Children from Abuse and Neglect,San Francisco:Jossey-Bass.

Warren,D.I.(1992),Helping Networks of the Aging and Retired,Lewiston:Edwin Mellen Press.

Weiss(1975),“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 in 2.Rulin(Ed.),Doing onto Other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Wellman,B.(1979),“The Community Question:The Intimate Networks of East Yorker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84,No.5.

Wellman,B. & Wortley,S.(1990),“Different Strokes from Different Folks:Community Ties and Social Support”,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96,No.3.

Wenger,G.C.(1989),“Support Networks in Old Age:Constructing a Typology” in M.Jefferys(Ed.),Growing Ol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London:Routledge.

Wenger,G.C.(1992),Helping in Old Age-Facing up to Change:A Longitudinal Network Study,Liverpool: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Whitlatch,Carol J. & Nodlker,Linda S.(1996),Caregiving and Caring. In James E.Birren(editor-in-chief).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San Diego:Academic Press.

Willmott,P.(1987),Friendship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A Study in a London Suburb,London:Policy Studies Institute.

Wong,Linda(1992),“Community Social Servic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Vol.35.

Yuen-Tsang,A.W.K.(1997),Towards a Chinese Conception of Social Support,Aldershot:Ashgate,Ch.7.

简 介:本书充分利用全国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以及课题组所开展的城乡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数据,借助人口学、统计学方法,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口发展的现状、特征、趋势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为基础,还具体分析了当前河南省城乡老年人口的各方面需要,以及河南省现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依据人类需要理论...

作者: 卢守亭 贾金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