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文选 (1965-2015)(上、下册)图书

Selected Works of the Russian, East European and Central Asian Studies (1965-2015)

SSAPID:101-3715-8637-51
ISBN:978-7-5097-7907-1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15年是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建所50周年,本书将50年来其几代人研究苏联及俄罗斯和东欧中亚地区的学术精品辑印成册,以志纪念。全书分为政治篇、经济篇、外交篇和综合篇四大部分,内容全而不蔓,观点卓而不群,历史与现实并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共进。对俄罗斯东欧中亚地区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精彩纷呈的好书。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编 辑:张苏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77 各国政治

 前言

 政治篇

  苏联落后于时代的教训和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

   一 和平与发展新时代来临的历史条件和新时代的若干特点

   二 苏联落后于现时代的主要历史教训

   三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精神

  关于苏联74年社会主义实践和苏联剧变的历史思考

   一 需要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研究苏联74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和苏联的剧变

   二 从宏观历史角度看苏联74年各个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的正误得失及其对苏联兴亡的影响

    (一)列宁时期(1917年10月至1924年4月)

     1.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2.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3.国内战争期间

     4.新经济政策时期

    (二)斯大林时期(1924~1953年)

     1.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定型和凝固化过程

     2.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3.斯大林执政年代给苏联社会留下的严重后果和沉重遗产

    (三)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

     1.赫鲁晓夫是如何上台和登上权力顶峰的?

     2.赫鲁晓夫执政10年干了些什么好事?

    (四)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

    (五)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1982年10月至1985年5月)

    (六)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年3月至1991年12月)

   三 关于苏联74年社会主义实践和苏联剧变的历史教训的几点思考

  对东欧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若干问题探讨

   一 表面看来,东欧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是1989年政局剧变引起的,但实际上它是长期以来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符合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发展需要

   二 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在付出了高昂的社会代价之后,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许多国家的体制转换已接近或基本完成

    1.90%以上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放开,新的市场价格形成体系基本建立

    2.所有制结构和产权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主体问题基本解决

    3.金融改革取得重要突破,为资金等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4.外贸体制和外贸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取得了重大进展

    5.宏观经济趋向稳定,经济开始回升

   三 目前东欧国家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与政局剧变初期当政者所宣扬的市场经济有很大的区别

    1.私有、国有和混合所有这三种形式共同构成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2.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3.效率原则和社会原则兼顾

   四 东欧国家的转轨实践表明,私有化并不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但产权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1.私有化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所有制多元化和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手段

    2.私有化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

    3.私有化并非经济转轨的当务之急,重组后的国有企业也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

   五 原东欧经济学派的思想自1993年起重新在东欧国家复苏,并逐步形成具有当代特点的东欧经济学

   六 当代东欧经济学派提出的一些关于市场经济的观点值得重视,它对东欧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市场经济只是对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所做的抽象概括,它既不是社会经济制度,也不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

    2.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可以兼容的

    3.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国有制,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某种独特的功能

    4.市场经济没有统一的运行模式,各国模式也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5.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机制已经形成,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均受国内和国际双重市场机制的制约和协调

  苏共失败的历史教训*

   (一)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

   (二)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最终规律”可循,它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辩证的否定关系,在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

   (四)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和民主的

   (五)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改造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

    1.无产阶级政党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必须永远保持自己思想的先进性

    2.正确地实行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

    3.把反腐败的斗争进行到底

   (六)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处理好同知识分子的关系

   (七)在多民族国家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要结合本国情况,制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1.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2.要确实保证各民族平等的权利

    3.反省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4.加快发展经济是解决民族矛盾的根本途径

   (八)无产阶级政党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战略和策略

  俄罗斯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关系浅析

   一 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的形成

   二 普京时期的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

   三 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关系发展的可能前景

  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

   一 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十月革命是俄国现代化进程矛盾的必然反映

    2.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因素

    3.能否走斯托雷平的“绿色革命”道路?

    4.能否停留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阶段?

    5.布尔什维克胜利的原因

   二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对俄国的意义

    2.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三 十月革命的启迪

    1.把马列主义理论僵化、凝固化的教训

    2.未能加快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训

    3.未能更好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教训

    4.共产党腐败变质脱离群众的教训

  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一 先从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征谈起

    (一)主要内容

    (二)主要特点

   二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

    (一)1924~1929年围绕新经济政策的党内斗争

    (二)工业化运动对最后形成斯大林模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农业成为斯大林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是导致斯大林模式形成与巩固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俄国长期实行专制制度及其集权与扩张等历史传统,对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影响

    (六)斯大林个人品性对形成斯大林模式,不可能不起作用

    (七)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

  东欧国家政治体制比较研究

   一 影响东欧国家政治体制的诸因素

    (一)历史因素

    (二)现实因素

    (三)理论因素

   二 东欧国家政治体制的类型比较

    (一)第一种类型是实行绝对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二)第二种类型是实行相对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三)第三种类型是实行民主与集权相结合的政治体制

    (四)第四种类型是实行非中央集权的自治分权的政治体制

   三 东欧国家政治体制的对应比较

    (一)东欧国家工人阶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比较

    (二)东欧国家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比较

  转型九问

   (一)问题一:如何理解中东欧转型的历史原因

   (二)问题二:如何看待中东欧

   (三)问题三

   (四)问题四

   (五)问题五:造成中东欧国家之间转型进展差异的缘由何在

   (六)问题六:转型的激进和渐进方式孰优孰劣

   (七)问题七:转型完成的标准是什么

   (八)问题八:入盟能否使中东欧国家实现赶超

   (九)问题九:转型是否改变了中东欧国家的地缘政治特性

   结束语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与发展

   一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早期传播

   二 沙俄时期的中亚伊斯兰教状况

   三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的宗教政策及中亚的伊斯兰教状况

  析俄罗斯社会的内在冲突性

   一 制度变更与新的利益关系

    1.经济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将竞争机制引入社会生活,公平的与不公平的竞争结果逐渐把人们推到不同的社会层次

    2.在私有化政策下,在国有财产向私人手里转移的过程中,劳动者逐渐以是否拥有财产和拥有财产多寡而归属于不同的人群

    3.由市场经济牵动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使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们逐渐在经济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4.在旧体制之上建立新经济秩序的过程中,权力因素的渗入,使拥有权力与不拥有权力的人处于不同的生存状态

   二 引致冲突的若干要素

    (一)危机要素

     1.贫困

     2.失业

     3.社会保障的削弱

     4.社会犯罪与社会无序状态

    (二)结构要素

     1.居民在收入和财产上的两极分化造成了社会收益和社会心理的严重对立

     2.社会缺少中间力量和“缓冲”机制

     3.新的“上层阶级”及其基本特性成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三)文化要素

   三 冲突的现状与前景

  论苏联剧变的思想政治根源

   一

   二

   三

  俄罗斯宪法制度的演变与时代特征

   一 俄罗斯现行宪法制度的沿革

    (一)俄罗斯历史上的宪法制度

    (二)苏联后期对宪法制度的修改

     1.设立总统制,权力重心由党的机构转向立法和执行机构

     2.取消关于苏共领导地位的宪法条款,实行多党政治

     3.打破原有的联邦制宪法体系

     4.从议行合一走向三权分立

     5.修改原有的经济制度

     6.改变原有的选举办法,人民代表实行自由竞选

   二 俄罗斯1993年宪法的时代特征

    (一)它确认制度的转换,是俄罗斯社会制度转型的产物

    (二)它摒弃了苏维埃宪法制度,极力向西方宪法制度靠拢

    (三)它带有俄罗斯传统中个人专权的特色

    (四)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带有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

   三 影响宪法演变的制宪学派

    (一)“人的宪法”学派

     1.主张“适度权力”

     2.在人与政权的关系方面,主张人至上

     3.主张发展自治社会

     4.强调财产的个人属性

     5.强调三权制衡的基础是三权平等

     6.不赞成使用过多抽象的宣言式的宪法术语

    (二)“国家宪法”学派

     1.在人与权力的关系方面,主张政权高于人,先于人

     2.主张总统权力至上

     3.强调俄罗斯的联邦性质

     4.注重宪法性法律的作用

    (三)“公民社会”学派

     1.主张体现和谐的关系模式

     2.强调国家职能的社会化

     3.注重宪法的公正性

     4.强调个人和社会对国家的影响和作用

    (四)“社会体系论”学派

     1.认为宪法应体现社会团结的原则

     2.主张引进社会公正原则

     3.强调社会伙伴关系

     4.主张权力的制衡和统一

     5.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俄罗斯已结束制度转型

   一 关于制度转型结束的标准

   二 俄罗斯基本符合结束制度转型的标准

    (一)实现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目标

     1.实行多党制

     2.实行民主选举制

     3.实行三权分立

    (二)实现了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目标

     1.多种所有制结构

     2.实行市场调节为主,国家调节为辅

     3.鼓励和保护竞争

   三 俄罗斯对结束制度转型的确认

   四 俄罗斯结束制度转型的意义

  中亚国家的民族政策:论与实践

   一 中亚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一)制定民族政策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国情因素

     1.居民由多民族构成

     2.俄罗斯人占有较大的人口比重

     3.苏联时期主体民族的主导地位不明显

     4.民族关系复杂

    (二)制定民族政策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

     1.各国都把加强民族团结,保持国内稳定视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2.振兴民族精神,增强国民的凝聚力

     3.在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时参考他国经验和做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原则

    (三)中亚国家独立后民族理论的变化

     1.反对运用“民族自决理论”,主张在保证国家完整统一的前提下实行各民族文化自治

     2.反对实行联邦制,明确规定建立单一制国家

     3.在宣称各民族平等的同时,尽力强化主体民族地位

     4.由苏联时期主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到中亚国家独立后主要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5.从认为“民族问题已经彻底解决”到强调“必须放弃彻底地、不可逆转地解决民族问题的打算”

   二 民族政策与民族管理工作

    (一)民族政策

     1.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2.建立单一制国家,允许民族文化自治

     3.主张民族平等,促进主体民族复兴

    (二)民族管理工作

     1.中亚国家一贯重视民族管理工作

     2.建立各种民族管理机构

   三 民族工作方面的现存问题

    (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值得肯定,但还须不断完善

    (二)各国国内旧的民族矛盾逐渐克服,而新的民族矛盾又随之出现

    (三)中亚国家因跨境民族问题与一些周边国家之间也存在一定矛盾

  俄罗斯共产党:发展历程及其势衰原因

   一 俄共的兴衰历程

    (一)俄共的复兴时期

    (二)俄共的极盛时期

     1.大多数选民中普遍存在着不愿意再回到过去的心态

     2.议会选举的结果客观上为叶利钦的当选创造了条件

     3.俄罗斯70%的选民投票率决定了最终的选举结果

    (三)俄共的势衰时期

   二 俄共势衰的主要原因

    (一)俄共势衰的自身原因

    (二)俄共势衰的社会因素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以来的两度政变与政治发展前景

   一 两任总统,一种结局

   二 作为一种政治资源的部族主义

    (一)生活在部族制度之下,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建设经验

     1.部族的经济基础是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部族共有

     2.部族成员都要维护自己人

     3.部族之间的竞争也是其传统之一

    (二)游牧生活方式决定着吉尔吉斯人的思维特点

    (三)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以来,部族主义的影响不仅在广大农村地区十分明显,随着城市移民的增多,部族主义也逐步增强,对受过教育的群体也影响甚大

    (四)吉尔吉斯斯坦没有近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经验

   三 新版宪法与议会制

   四 初步结论

  对中东欧国家发展道路的再思考

   一 中东欧国家的生存为何要仰仗大国或大国集团的保护?

   二 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欧盟后,“欧洲化”道路会逆转吗?

   三 随着“欧洲化”道路的推进,中东欧国家的内政外交与西欧国家趋同了吗?

  俄罗斯保守主义与当代政治发展

   一 何谓保守主义?

   二 历史遗产:俄罗斯传统保守主义

    (一)18~19世纪的俄罗斯保守主义

    (二)19~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保守主义

     1.君主制和“强人”

     2.等级制

     3.关于“进步”

   三 传统的再造:当代俄罗斯保守主义

    (一)当代俄罗斯保守主义类型

     1.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

     2.苏维埃保守主义

     3.俄罗斯传统保守主义

    (二)俄罗斯保守主义的官方意识形态化

     1.国家主义

     2.反西方主义

     3.传统主义

   四 保守主义情境下的“俄罗斯民主发展模式”

    1.民主发展的性质

    2.民主发展的动力

    3.民主发展的社会基础

    4.民主发展的内容

   五 结语

  民族心理与民族联邦制国家的解体

   一 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变迁

    (一)对种族民族与政治民族的理解

    (二)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现代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差异

   二 捷克民族与斯洛伐克民族性格的差异

    (一)捷克民族性格

     1.理性

     2.实用主义

     3.强烈的优越感

     4.喜欢变革

     5.个人主义

     6.一定程度的攻击性

    (二)斯洛伐克民族性格

     1.感性

     2.防御性

     3.集体主义

     4.保守主义

     5.倾向权威主义

     6.顺从与反抗的矛盾统一

   三 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的相互认知和成见

    (一)19世纪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的相互认知

    (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的相互认知与成见的加深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的相互不理解

   四 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对共同国家的看法不一致

   结语

 经济篇

  理解中国现代丝绸之路战略

   一 导言

   二 中国构建现代陆海丝绸之路的历史逻辑起点

   三 现代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条件

    (一)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溢出”效应

    (二)顺应欧亚大陆深度整合和系统合作的需求

   四 构筑现代丝绸之路战略的路径

   五 现代丝绸之路战略的价值

   六 构建现代丝绸之路战略需要处理好若干关系

   七 结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区域合作新模式

   一 古代丝绸之路:友好交往与互利合作的历史见证

    1.经济的共同发展是丝绸之路繁盛的基础

    2.丝绸之路承载着和平与合作的历史使命

   二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复兴的希望与现实的难题

    1.新路桥对中亚国家的发展意义非凡

    2.新路桥遇到的地缘政治困境

    3.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共建新丝路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创新理念打造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特征与内涵

    2.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在条件

    3.经济带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

   四 便利化建设:以互联互通促进各国的互惠互利

    1.与上合组织多边经济合作可以相互促进

    2.经济带建设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3.可供选择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

   结语

  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与中俄合作

   一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初衷、范围及路径

    (一)初衷

    (二)范围

    (三)丝绸之路计划的国际比较

     1.联合国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

     2.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

     3.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

     4.俄罗斯的“新丝绸之路”

     5.伊朗的“钢铁丝绸之路”

     6.哈萨克斯坦的“新丝绸之路”项目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创新区域合作模式

    (五)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区域

    (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动手段

   二 欧亚经济联盟:发展进程、性质、制度安排及影响

    (一)发展进程

    (二)性质

    (三)制度安排

    (四)欧亚经济一体化影响及原因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中俄合作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关系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可行的契合点

     1.互联互通领域

     2.电力合作领域

     3.农业领域合作

     4.金融领域合作

  苏联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理论和实践

   一 列宁、斯大林时期计划与市场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二 苏联现行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俄罗斯经济转轨评析*

   一 对俄罗斯经济转轨的评价

   二 “休克疗法”在俄罗斯为什么失败

    (一)脱离国情

    (二)照抄西方经济模式

     1.自由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与俄罗斯原来国有经济比重大的特点不相适应

     2.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与俄罗斯原来经济的高度计划性不相适应

     3.自由市场经济不重视居民社会保障,使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具有反人民性质

    (三)违反经济转轨规律

     1.“休克疗法”的出发点在经济学上犯忌

     2.“休克疗法”违反市场经济主体形成的非短期性

     3.“休克疗法”违反市场经济机制形成的非短期性

    (四)政策的内在矛盾和问题

     1.经济危机与财政货币危机并存,稳定经济与稳定财政货币的措施矛盾,紧缩政策使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条件被破坏

     2.在存在垄断的条件下放开价格难以达到增加生产的目的,放开价格与居民社会保护措施对平衡供求的作用相互抵触,实行价格与工资同时放开的政策导致二者轮番上涨

     3.私有化进程与“休克疗法”其他措施不同步,必然使休克期拖长,变成长期动荡和痛苦的慢性过程

     4.外贸自由化忽视对民族工业的必要保护,卢布可兑换与外汇枯竭的对立使汇率持续下跌,这又反作用于通货膨胀使其难以遏制

     5.资本项目的盲目放开没有解决财政危机,也没有达到增加生产投资的目的,反而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条件

     6.经济结构改造政策过激,加重“休克疗法”的社会代价

     7.共和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被破坏,“统一经济空间”的设想遭到抵制和拆台,独联体内部经济矛盾重重,使俄罗斯稳定经济更加困难

     8.经济转轨的政治化排斥转轨的效益性,政治局势的动荡制约经济转轨的成功

    (五)“休克疗法”的理论误区

     1.迷信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

     2.片面抑制需求,忽视增加供给

     3.把转轨的成败建立在依赖大量外援的基础上

  后苏联空间一体化前景暗淡

   一 当前国内外形势有利于俄罗斯整合后苏联空间

   二 后苏联空间一体化面临一系列困难与障碍

    (一)后苏联地区各国普遍不认同欧亚联盟

    (二)俄罗斯经济增长乏力,自身财力难以支撑欧亚联盟

   三 结论

  论俄罗斯混合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及特点

   一 俄罗斯混合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及特点

    (一)从建立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取向到混合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

     1.从叶利钦时代到普京时代的转变

     2.从普京第一任期到第二任期的转变

    (二)俄罗斯混合市场经济模式的突出特征

     1.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与私人所有制并存

     2.市场调节与国家控制相结合

     3.“非法治化”与市场经济原则尖锐对立

     4.各种形式的垄断与自由竞争同时存在

     5.经济自由化程度低,集中程度高

     6.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二 对俄罗斯混合市场经济模式的评价

    1.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未得到解决

    2.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问题依然存在

    3.俄罗斯经济增长对国际油价的依赖性没有降低,经济结构的原材料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4.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取得进展

    5.固定资产老化严重,依靠现有工业基础难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6.制约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仍大量存在

    7.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不仅限制了经济增长潜力的充分发挥,也制约了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8.俄罗斯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许多不可预见的风险

   三 结论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文选》(1965~2015)编委会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之一,是我国国内最大的研究俄罗斯和东欧中亚地区问题的综合性学术机构。它始建于1965年6月,最初名称为苏联东欧研究所,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先后更名为苏联研究所、苏联东欧研究所、东欧中亚研究所,2002年10月最终更名为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今年是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建所50周年,本文集将50年来其几代人研究原苏联及俄罗斯和东欧中亚地区的学术精品辑印成册,以志纪念。全书分为政治篇、经济篇、外交篇和综合篇四大部分,内容全而不蔓,观点卓而不群,历史与现实并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共进。对俄罗斯东欧中亚地区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精彩纷呈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