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周易文化研究(第四辑)图书

SSAPID:101-3709-1529-03
ISBN:978-7-5097-4126-9
DOI:
ISSN:
关键词:

《周易》 文化 周易

[内容简介] 《周易》为六经之首,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两汉的象数易学、魏晋的玄学易学、宋代的理学易学、明代的心学易学、清代的朴学易学以及近代的科学易学等等,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周易》一书进行解说、诠释,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涛
编 辑:范明礼;张倩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中国哲学

 孔子与《周易》

  一 孔子学《易》与传《易》

  二 孔子与十翼

  三 《文言》《系辞》中孔子的易说

  结语

 圣人何为?

  一 圣人何所为:不妨从“设卦观象”“圣人制作”谈起

  二 圣人何以为:“仰观俯察”“通天下之志”究竟指向何种意义上的“知识”?

  三 圣人何由而之焉:试释“以通神明之德”的深邃涵义

 论孔子易学中的德与占

  一 “德义”与“占筮”的内涵

   1.德与义

   2.德与筮

   3.占与筮

  二 “德义”与“占筮”的关系

   1.不占而已

   2.以德代占

   3.德占之间

   4.占德转进

 先秦儒家的修身立命思想

  一 孔子之前“自求多福”的命运观

  二 孔子“存亡祸福皆己而已”的命运观

  三 《易传》“顺天休命”的命运观

  四 孟子“修身立命”的命运观

  五 荀子“积善成圣”的命运观

 试论魏晋时期“郑王之争”

  一 黄初年间郑王并立

  二 郑王(肃)之争

  三 玄学影响下的“郑王之争”

  四 西晋时期官方《易》学

 论《周易正义》的意蕴与特色

  一 《易》者象也,物无不可象也

  二 刚柔之象立在其卦之根本者也

  三 《易》理备包有无

  四 《易》卦备天下之象,据其体;备天下之理,据其用

  五 主要特色和历史影响

 变法思潮下的北宋儒学复兴与易学发展

  一 宋前儒学的流变和宋学的兴起

  二 北宋儒学复兴的动因及体现

  三 北宋士大夫群体的政治地位与政治主体意识

  四 北宋易学的发展与创新

   1.宋代易学之繁盛

   2.北宋义理易学

   3.宋代象数易学

 和而不同:邵雍、程颐的易学诠释及思想之比较

  一 图数、义理:易学认识与诠释之同异

   1.先天易学与孔子易学

   2.“言意之辨”

  二 “数”与“理”:易学诠释与新儒学建构

  三 邵雍、程颐在易学诠释旨趣上的同异

  结语

 南宋史事宗易学兴盛原因探析

  一

  二

  三

   1.强烈的忧患意识

   2.浓重的经世意识

   3.《春秋》学的繁荣

 《周易》与南宋功利之学

  一 “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陈亮尽通变之道达时措之宜的易学思想

  二 道常存乎形器之内:薛季宣的易学思想

  三 易以通利:叶适的易学思想与事功学说

 试述元代易学与文化

  一 元代有突出的易学文化特色

   1.元代的名称

   2.元人以易学经世致用

  二 元代的易学研究成就

   1.黄泽

   2.陈应润

   3.李简

   4.俞琰

   5.吴澄

 船山易学的学术渊源

  一 以儒学为宗,勉以真知实践的家学渊源

  二 承继“经世致用”的湖湘学统

  三 希张横渠之正学

 浅析雍正帝与易学的关系

  一 易学与雍正帝的文化政策及学术宗尚

  二 易学与雍正帝的政治思想

  三 易学与雍正帝的密折制度

  四 易学与雍正帝的祸福观

 浅述尚秉和的治《易》方法

  一 “欲学易、先明筮”的独特思路

  二 归纳法

  三 “经”“子”“史”互证

   1.理据

   2.《焦氏易林》《左传》(及《国语》)《易》互证

   3.《太玄》《易》互证

    (1)尚氏解《易》首重《焦氏易林》与《太玄》,认为《焦氏易林》有助于通达易象,《太玄》有助于把握易数

    (2)《太玄》亦有助于明晓易理

    (3)《太玄》可覆按逸象

    (4)《太玄》与《易》卦名可互相发明

   4.《易纬·乾凿度》《易》互证

    (1)《乾凿度》发明易理

    (2)《乾凿度》覆按先天象

   5.《逸周书·时训》《易》互证

   6.郭璞《洞林》《易》互证

    (1)《洞林》可证易数

    (2)《洞林》覆按逸象

  四 以《易》解《易》

  五 以《连山》《归藏》解《易》

   1.理据

   2.《连山》《归藏》可覆按易象

   3.《归藏》《易》卦名互相印证

 “生生为易”与生态文明探析*

  一

  二

 古代风水文献传播考论*

  一 官方传播

  二 民间风水术士的传播

  三 风水术士化儒士的传播

  四 商业出版者与传播

 北京古都建筑中的阴阳方位理念

  一 北京古都建筑选址的方位理念

   1.北京城建筑选址的天文方位依据

   2.北京城建筑选址的地理方位依据

   3.北京城建筑选址的文化方位象征

  二 北京古都建筑规划的方位理念

   1.先天八卦方位与皇家的礼制建筑布局

   2.后天八卦方位与北京城中的水口布局

   3.北京古都建筑中文武四德方位的布局

   4.明清宫城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寖的布局

   5.五色方位与北京城社稷坛的建筑布局

  三 北京古都建筑设计的方位理念

   1.北京故宫玉带缠腰造型的金水河设计

   2.北京紫禁城城门顶部内圆外方的造型

   3.北京故宫前朝建筑设计中的阴阳方位

   4.北京故宫内廷建筑设计中的阴阳方位

    (1)小往大来之交泰布局

    (2)六宫五所的干支对应

    (3)内和外安的城门命名

    (4)宫城门钉因方位而异

   5.北京主轴线上钟鼓楼建筑的阴阳方位

 从明代北京皇城的营建看易学的建筑理念

  一 明代北京皇城的营建理念

   1.明代北京皇城的营建过程

   2.封建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儒家倡导的等级差别

   3.渗透易学思想的营建理念

  二 明代北京皇城的格局

   1.西宫的营建

   2.南内的营建

   3.万岁山的营建

   4.三大殿的重建

 拟卦考略

  一 辊卦

  二 吝卦

  三 谝卦

  四 谄卦

  五 蟹卦

  六 忍卦

  七 默卦

  八 恕卦

  九 退卦

  十 笔卦

  十一 忠卦

  十二 勤卦

  十三 廉卦

  十四 慎卦

  十五 福卦

  十六 寿卦

  十七 止卦

  十八 芝卦

  十九 隐卦

  二十 负卦

  二十一 呆卦

  二十二 邃卦

  二十三 信卦

  二十四 抢卦

  二十五 谑卦

  二十六 馋卦

 《周易》中的“朋”及相关问题

  一 朋与凤

  二 类与醜

  三 比

  四 与

  五 群

 二分与三分:《周易》与《太玄》的形式之差及其思想内涵

  一 《周易》的二分结构与二分思维

  二 《太玄》的三分思维

  三 三分思维在《太玄》中的体现

  四 三分思维的价值与特点

 “用《易》居前”

  一

  二

  三

  四

 唐诗中的《易》及其他

  一 《周易》

  二 八卦

  三 《周易参同契》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朱修伯批本四库简明目录》及其异同

 “圆而神”“方以智”:中国古代历史编纂的精神

 董治安先生《周易》研究述略

  一 治《易》方法

  二 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三 《周易》研究史

  附:董治安先生易学相关研究活动年表

   1962年

   1963年

   1979年

   1980年

   1989年

   1990年

   1993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寓经于文,详论于史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燕大旧藏易学善本叙录(上)

  翻译易经四卷

  理象解原四卷

  易见九卷,卷首一卷,启蒙二卷

  易翼述信十二卷

  易注十二卷

  易经揆一十四卷,附易学启蒙补二卷

 附录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一)

  《三坟书》一卷(说郛本)

  《三坟》无卷数(天一阁丛书本)

  《古三坟》无卷数(明天启丙寅刻本)

  《连山》一卷(玉函山房本)

  《归藏》一卷(玉函山房本)

  《连山归藏逸文》一卷(闰竹居丛书二十八种本)

  《周易》(宋巾箱本)

  《周易》三卷(九经白文本)

  《子夏易传》不分卷(汉学堂本)

  《子夏易传》一卷(问经堂本)

  《子夏易传》一卷(二酉堂本)

  《淮南九师道训》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丁氏传》二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韩氏传》二卷(玉函山房本)

  《蔡氏易说》一卷(玉函山房本)

  《易飞候》一卷(汉魏遗书钞本)

  《周易京氏章句》一卷(玉函山房本)

  《京房易章句》一卷(汉学堂丛书本)

  《京氏易》八卷(木犀轩丛书本)

  《周易施氏章句》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孟氏章句》二卷(玉函山房本)

  《孟喜易章句》不分卷(汉学堂本)

  《周易梁丘氏章句》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费氏注》一卷(玉函山房本)

  《费氏易》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分野》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古五子传》一卷(玉函山房本)

  《马王易义》一卷(问经堂本)

  《马融易传》(二十一家易注本、玉函山房本、汉学堂丛书本)

  《周易郑氏注》三卷(道光刊本)

  《荀爽周易注》一卷(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本)

  《易章句》一卷(玉函山房)

  《周易宋氏注》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朱氏义》一卷(玉函山房丛书本)

  《陆绩易述》一卷(汉学堂丛书本)

  《孙辑虞翻周易注》十卷(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本)

  《周易董氏章句》一卷(玉函山房本)

  《敦煌写本周易注》一卷(摄影本)

  《周易王注残卷》(上虞罗氏影印敦煌石室唐写本)

  《周易何氏解》一卷(玉函山房本)

  《王肃易注》(汉学堂丛书本)

  《周易王氏音》一卷(玉函山房本)

  《薛虞易音注》无卷数(汉学堂丛书本)

  《九家周易集注》一卷(汉学堂丛书本)

  《汉易十三家》二卷(玉津阁丛书本)

  《周易姚氏注》一卷(玉函山房本)

  《翟子元易义》(汉学堂经解本)

  《向秀周易义》一卷(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本)

  《周易统略》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张氏义》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蜀才注》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王氏注》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洞林》(汉魏遗书钞本、玉函山房本、说郛本)

  《干宝周易注》一卷(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本)

  《周易徐氏音》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系辞桓氏注》(玉函山房本)

  《周易李氏音》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张氏集解》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黄氏注》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妙于见形论》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系辞荀氏注》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丛书本)

  《周易系辞明氏注》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丛书本)

  《刘氏系词义疏》一卷(玉函山房本)

  《刘瓛乾坤义》一卷(汉学堂丛书本)

  《周易沈氏要略》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姚氏注》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崔氏注》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傅氏注》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王氏义》一卷(玉函山房丛书本)

  《褚氏易注》一卷(《汉学堂从书》本)

  《褚仲都周易讲疏》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庄氏义》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大义》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周氏义疏》一卷(汉学堂丛书本)

  《周易周氏义疏》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张氏义疏》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卢氏注》一卷(玉函山房本)

  《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三十二卷(嘉庆间平湖孙氏映雪草堂刊本)

  《讲周易疏论家义记残卷》(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景印旧抄本)

  《周易何氏讲述》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王氏注》一卷(玉函山房本)、

 《周易文化研究》编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