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后记
附件二 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一览表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书系编委会
附件五 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2005~2007年公益事业支出比例和行政成本比例
总序
附件一 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宗旨和业务范围*
社会组织合法性应与登记切割*
社会团体备案制引发的法律问题
一 社会团体备案制的兴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 备案的法律性质探讨
1.备案的适用对象
2.备案条件
3.备案制是否继续适用“双重管理体制”
4.事先审查还是事后备案
三 经备案的社会团体的法律地位
(一)经备案的社会团体的法律性质:非法人社团
(二)非法人社团的法律地位之争
(三)非法人社团法律地位的比较法研究
四 经备案的社会团体的权利能力
(一)名称权
(二)财产的归属
(三)债务责任
(四)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五)当事人能力
(六)经备案的社会团体不能拥有的权利能力
我国社会组织行政处罚制度审视
一 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权的相关规定
(一)三个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
1.《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2.《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
3.《基金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二)特别法的相关规定
(三)对于现有规定的简单评析
二 相关行政机关之间处罚权的划分
(一)业务主管单位
(二)有关国家机关
(三)行政许可机关
三 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的种类检讨
四 登记管理机关的行政强制的设定与行使
五 社会组织僵局的公权力介入
结语
寻求特权还是平等:非营利组织财产权利的法律保障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非营利组织财产的特殊性以及“公益产权”概念的提出
三 公益产权概念的意义
四 “公益产权”概念的局限性
(一)非营利组织财产权方面存在的特殊性并不足以成为其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特殊性的充分理由
(二)“公益产权”作为法律概念的尴尬
(三)承认非营利组织的财产所有权,才能够真正保护其财产权利
(四)非营利组织所有权概念的明确并不助长其财产使用处分上的恣意
结语
论非营利法人从事商事活动的现实及其特殊规则*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非营利”的含义
三 非营利法人能否从事商事活动*
(一)各地立法的不同立场
(二)我国现行法律所采取的原则禁止立场
(三)我国非营利法人从事商事活动的形式
四 非营利法人从事商事活动的特殊规则
(一)规则一:主要从事与宗旨相关的特定领域内的商事活动
(二)规则二:降低风险规则
(三)规则三:区别收益纳税规则
(四)规则四:严格遵循“禁止分配原则”
论我国非营利组织所得税优惠政策及其法理基础*
一 非营利组织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法理基础
(一)传统的补贴理论(Subsidy Theory)
(二)资本结构理论(Capital Formation Theory)
(三)利他主义理论
(四)税基定义理论(Base-defining Theory)
(五)捐赠理论(Donation Theory)
二 我国非营利组织所得税优惠政策现状和问题
三 我国非营利组织所得税优惠政策解析
(一)“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免税收入
1.对于“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理解
2.对“符合条件的收入”的理解
(二)可以享受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的认定
社会企业的兴起及其法律规制*
一 社会企业的兴起及问题的提出
二 社会企业:营利还是非营利
三 对社会企业的法律规制
(一)社会企业的设立
(二)适用于社会企业的特殊政策
四 社会企业的目的限制
(一)作为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企业的目的限制
(二)作为营利组织的社会企业的目的限制
五 简短的结语
论公益信托制度与两大法系*
引言 问题的提出
一 公益信托的起源与发展
二 公益信托在当代美国:非营利组织之一种
(一)非营利法人
(二)非营利非法人社团
(三)选择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形式要考虑的因素
1.选择非法人非营利社团组织形式的考量
2.选择非营利法人组织形式的考量
3.选择公益信托形式的考量
4.小结
三 移植公益信托制度的理论困境与克服
(一)公益信托的信托财产归属
(二)公益信托受益人权利的界定
四 公益信托与财团法人
(一)财团法人及其历史渊源
(二)财团法人与公益信托的比较
五 公益信托制度在大陆法系的实践
(一)日本
(二)台湾地区
六 我国公益信托制度现状及问题
(一)在我国从事公益事业可选择的组织形式
(二)现实中的公益信托雏形运作及其存在的问题
结论 公益信托与两大法系:障碍可以被跨越
科学慈善运动与慈善的转型*
一 “科学慈善运动”与慈善的世俗化
二 慈善的组织化、专业化和制度化
三 我国慈善的转型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2008)*
一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制度环境现状
1.非公募基金会的行政管理体制稳中求变
2.非公募基金会的登记设立需要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
3.财产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则
4.非公募基金会年检制度得以贯彻
5.非公募基金会信息公开制度得以逐步确立
6.非公募基金会名称管理有章可循
7.评估制度让基金会有了等级区分
8.行政处罚制度牛刀小试
9.税收优惠政策初具体系
(二)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状况
1.发展迅速,增长势头超过公募基金会
2.地方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成为主力军
3.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呈现地域上的不均衡
4.从事公益活动的领域呈现不均衡态势
5.原始基金规模逐渐扩大
6.创办者以企业、高校和名人为主
7.非公募基金会收入逐年上升,净资产规模增大
8.公益支出增多,行政成本逐渐降低
9.非公募基金会初步呈现类型细化
(三)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在2008年的特殊表现
1.反应迅速、勇于担当
2.援助独到、以少博多
3.项目多元、独具匠心
二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责任、使命和价值
(一)非公募基金会叩响了民间力量设立基金会的厚重大门
(二)非公募基金会改变民间公益生态,优化慈善资源配置
(三)非公募基金会使基金会保持独立性成为可能
(四)非公募基金会是培育民间公益理念、实现个人公益理想的上选途径
(五)非公募基金会业已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型组织形式
(六)非公募基金会吸引有志于公益事业的人士和专业人士进入慈善领域
三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状况检讨
(一)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现状检讨
1.未充分认识宗旨和使命明确清晰的重要性
2.独立性的困惑依然存在
3.内部治理存在诸多问题
4.非公募基金会的信息公开不主动
5.专业化程度低
(二)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制度环境检讨
1.基金会分类标准值得商榷
2.章程示范文本效力之辩
3.公益支出比例和行政成本控制强制性规定引发争议
4.基金会内部治理规则需要进一步明确
5.评估制度喜忧参半
6.税收优惠政策配套措施出台不够及时
四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展望
(一)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符合当前社会现实和慈善发展的历史阶段
(二)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还将持续快速增长
(三)非公募基金会弥补了政府功能的欠缺,但是仍需洞察和远见
(四)非公募基金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更多资源的投入
(五)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支持性组织初露峥嵘
(六)非公募基金会理事会的能力建设应尽快提上日程
(七)社会认知度逐渐提高,公信力面临更大挑战
(八)税收优惠政策将有效激励公益捐赠
(九)法律制度期待进一步松绑
结束语
附件三 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逐年原始基金一览表
附件四 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收入及净资产状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