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75

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ESE CIVIL ORGANI ZATIONS (2011--2012)

SSAPID:101-3685-0019-83
ISBN:978-7-5097-3413-1
DOI:
ISSN:

[内容简介] 该书从不同的视角对广东的对外经贸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东外贸经济转型的对策和路径。该书稿由总论和专题报告组成。总论部分对目前外贸形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对2012年世界经济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基本走势进行了预判。专题部分分三个专题对广东外经贸发展如何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如何维护传统市场和拓展新兴市场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促进广东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和政策建议。结合广东的实际,提出了适应外贸发展的招商策略和外贸经济转型中的差异化创新策略。这些建议及策略对广东今后外贸经济的发展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东外经贸蓝皮书
编 辑:王玉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Z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中国皮书网

 Abstract

 广东外经贸蓝皮书编委会

 摘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BⅠ 总报告

  B.1 广东外经贸形势分析报告(2011~2012年)

   一 2011~2012年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一)全球经济形势分析

    (二)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分析

    (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形势分析

    (四)2011年国际经济形势的特征

    (五)2012年国际经济形势预判

   二 2011~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一)2011年中国基本经济形势分析

    (二)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三)我国对外金融形势分析

    (四)2011年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的主要特征

    (五)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预判

   三 2011年广东经济贸易形势的分析

    (一)2011年前三季度广东经济形势分析

    (二)2011年1~11月份广东外经贸形势分析

     1.进出口贸易情况

     2.利用外资情况

     3.对外投资合作统计

    (三)2011年广东外经贸走势的基本特征

     1.进出口贸易的走势是前高后低,下半年出口增幅逐月下滑

     2.广东进出口贸易在全国的地位在下滑

     3.贸易结构调整的成效在逐渐显现

     4.传统欧美市场增速下滑,新兴市场增长强劲

     5.机电产品出口放缓,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基本稳定

     6.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外商其他投资负增长

   四 2012年广东外经贸走势预测

    (一)出口贸易的增幅会继续回落

    (二)贸易结构调整会进一步深化

    (三)实施进口战略,促进进口快速增加

    (四)利用外资的政策和增速都会得到调整

 BⅡ 外贸发展专题

  B.2 广东出口市场多元化研究

   一 引言

   二 广东出口市场的地区结构分析

    (一)洲际地区结构分析

    (二)亚洲地区市场结构分析

    (三)欧洲地区市场结构分析

    (四)北美洲地区市场结构分析

   三 广东出口市场结构集中度的指数分析

   四 广东出口市场结构的动态分布分析

    (一)动态分布分析方法

    (二)结果分析

   五 核密度分布分析

    (一)核密度分布方法

    (二)结果分析

   六 结论与建议

  B.3 发达国家新型环境性贸易壁垒与广东出口贸易低碳化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述评

    (一)新型环境壁垒贸易效应的研究现状

    (二)中国对新型环境壁垒应对机制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

   三 发达国家新型环境性贸易壁垒的主要类型及其内涵

    (一)碳排放标准

    (二)碳标签

    (三)碳关税

   四 发达国家新型环境性贸易壁垒对广东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碳排放标准将提高广东出口产品的成本

    (二)碳标签将使广东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显著下降

     1.未实行碳标签时企业减排量和价格竞争的市场均衡

     2.英国实行自愿碳标签时企业减排量和价格竞争的市场均衡

    (三)碳关税将使广东出口企业产值下降

    (四)新型环境性贸易壁垒将使广东出口环境趋于恶化

   五 广东出口贸易低碳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密度

    (二)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提高碳减排技术水平

    (三)实施低碳发展贸易政策

  B.4 后危机时代美国经济政策调整及其对广东外经贸的影响研究

   一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调整方向

    (一)财政政策

     1.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所采取的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的效果

     3.财政政策的未来动向

    (二)货币政策

     1.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所采取的货币政策

     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效果

     3.货币政策的未来动向

    (三)产业政策

     1.金融危机后美国国内产业政策的变化

     2.产业政策的未来动向

    (四)贸易政策

     1.金融危机后美国贸易政策的变化

     2.贸易政策未来的动向

   二 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对中国及广东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美国债务上限之争的后果对广东经济的影响

    (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广东外经贸的影响

     1.人民币实际汇率加速升值,广东外贸企业效益进一步恶化

     2.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广东外贸企业面对更加严峻的成本压力

     3.汇率市场单向波动,外贸企业汇率风险增加且难以对冲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广东外经贸的机遇

     1.量化宽松政策如果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对广东出口是长期利好

     2.短期内为广东创造较好的流动性环境

    (四)美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对中国及广东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1.中国及广东的出口贸易受到不利影响

     2.出口管制与中美两国高新科技产品贸易的失衡

   三 广东应对美国经济政策变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全方位拓展市场,建立多元化出口格局

    (二)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三)重新确定与美国的产业对接关系

    (四)向内需型经济模式转型

    (五)加强民间行业组织建设,增加自我保护和议价能力

    (六)进一步提升政策水平,通过财政、金融手段为外贸企业对冲汇率风险创造条件

    (七)创新市场运作模式,改善中小外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B.5 拓展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研究

   一 引言

   二 中国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潜力分析

    (一)引力模型及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三)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

    (四)出口的潜力及发展方向

   三 中国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分析

    (一)中国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状况

    (二)中国对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不足的原因

     1.政治因素

     2.市场因素

     3.政策因素

     4.商品因素

     5.企业因素

   四 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的对策

    (二)金融及保险机构的对策

    (三)企业的对策

  B.6 国外专利权保护与中国电子信息业出口

   一 引言

   二 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研究现状

     1.国外(进口国)专利权保护的出口贸易效应

     2.进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

     3.进口国模仿能力差异的影响

     4.行业差异的影响

    (二)文献评述

   三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出口面临的形势

    (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现状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但近几年规模与出口增速逐渐放缓

     2.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区域聚集效应逐步扩大

     3.东部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业出口降幅较大,中西部地区相对平稳

     4.电子信息业出口市场明显集中于发达国家与部分东亚新兴国家

     5.出口欧洲、美洲、亚洲,其中出口欧洲的比重上升,出口亚洲的比重下降

     6.加工贸易是电子信息业的主要贸易方式,一般贸易份额需要大幅提升

    (二)中国电子信息业出口面临的形势

     1.国际市场逐步转好,但贸易保护日益加剧

     2.国际产业竞争态势将更加严峻

     3.绿色IT产业将是未来各国发展的重点

   四 国外专利权保护对中国电子信息业出口的影响

    (一)研究设计

     1.模型设定

     2.样本、变量与数据来源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1.国外专利权保护的总体效应

     2.国外专利权保护的效应依进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不同

     3.国外专利权保护的效应依进口国模仿能力差异而不同

   五 结束语

 BⅢ 外经贸发展转型专题

  B.7 广东主要产业定价能力分析

   一 全球价值链理论

    (一)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二)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二 广东主要产业定价情况的现状分析

    (一)电子信息产业

    (二)纺织服装业

   三 广东主要产业获取定价权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一)获取定价权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

    (二)华为有限公司获取国际定价权的实证分析及启示

     1.华为获取定价权的实证分析

     2.华为获取国际定价权的启示

    (三)波司登获取国际定价权的实证分析及启示

     1.波司登获取定价权的实证分析

     2.波司登获取国际定价权的启示

   四 结论和启示

  B.8 中间品贸易的全球定位与产业升级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二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中间品贸易模式

    (一)全球价值链与中间品贸易

    (二)中国中间品贸易及其中国组装模式

   三 中国中间品贸易变化与技术升级路径

    (一)总体情况

    (二)中间品进口分布和技术分布情况

    (三)中间品技术升级路径

   四 企业实行中间品技术升级路径的效应

    (一)技术外溢和发展

    (二)缓解贸易争端和贸易误区

    (三)降低关税

   五 结论和建议

  B.9 广东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广东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广东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1.对外直接投资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1991年)

     2.对外直接投资调整阶段(1992~1999年)

     3.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阶段(2000~2005年)

     4.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二)广东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1.广东对外直接投资整体发展水平分析

     2.广东对外直接投资与其他沿海省份的比较

   二 广东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投资主体比较优势

     1.技术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优势

     2.地缘、人缘及其文化优势

    (二)投资对象(产业)比较优势

     1.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

     2.制造业及传统产业的突出优势

     3.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的后发优势

    (三)投资环境比较优势

     1.经济发展优势

     2.政策优势

   三 广东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自身问题

     1.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2.企业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低

     3.资金短缺

    (二)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1.投资项目规模普遍较小

     2.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3.投资区域比较集中

    (三)政府管理不到位

     1.缺乏统一高效的规划与管理

     2.对外投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3.财政金融支持不足

     4.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四 对策建议

    (一)促使企业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1.准确定位对外投资区域

     2.充分调研和论证投资项目

     3.建立有效的投资风险监控机制

     4.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广东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策略

     1.合理选择投资产业

     2.产业内贸易与对外投资相互促进

     3.对外投资的产业与区位选择相适应

    (三)促进对外投资的政策建议

     1.加快建立统筹协调机构

     2.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3.健全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4.加大对技术开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

  B.10 珠三角地区国际服务离岸外包发展的研究

   一 佛山产业转型优化与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发展的分析

    (一)佛山产业转型升级与国际服务外包的关联性

    (二)佛山发展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产业的地缘优势

    (三)佛山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基础与潜力

    (四)佛山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的政策环境

   二 佛山国际服务离岸外包产业选择和空间布局

    (一)佛山国际服务外包的产业选择

    (二)佛山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区域布局

    (三)佛山服务外包重点招商领域

    (四)佛山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重点招商区域选择

   三 佛山国际服务离岸外包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佛山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区域品牌策略

     1.品牌定位

     2.国际服务外包品牌体系

     3.品牌营销整合策略

    (二)佛山服务外包招商引资的区域营销策略

    (三)佛山服务外包招商策略创新

     1.总的服务外包招商策略

     2.招商渠道创新策略

    (四)佛山服务外包区域差异化招商策略

   四 佛山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一)加强组织引导,落实重点工作

    (二)建立健全服务外包有关行业的协调管理体制

    (三)加强服务外包各行业发展的环境建设

    (四)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的作用

    (五)加强服务外包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六)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BⅣ 新兴经济体专题

  B.11 广东参与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途径研究

   一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运行状况及评价

    (一)CAFTA建立至今的进出口总量分析

    (二)CAFTA部分国家进出口类章分析

    (三)中国在自贸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二 广东参与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状况

    (一)广东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1.传统优势产业

     2.非传统优势产业

     3.优势不明显产业

    (二)2009~2011年广东主要经济贸易特色及优势产业

   三 广东参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战略调整

    (一)广东明星型优势产业向现金牛型转化的增长型战略

    (二)广东问题型非传统优势产业向明星型优势产业转化的战略

    (三)广东现金牛型传统优势产业的稳定发展策略

   四 加强广东参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途径

    (一)政府层面:创造更多与东盟合作的有效渠道

    (二)民间层面:有效整合和综合运用力量

    (三)向东盟拓展广东文化产业链

    (四)进一步推进广东与东盟重大项目深化合作

     1.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

     2.广州“知识城”建设

    (五)加强与邻省合作、拓展东盟市场

  B.12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对中印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因应思路

   一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发展演进及战略意义

   二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给中印经贸合作带来的机遇

   三 中印经贸合作的发展状况

    (一)货物贸易持续增长

    (二)中国与印度的贸易以机电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

    (三)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据主导地位

    (四)相互投资得到一定发展

   四 中印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贸易和投资规模偏小

    (二)贸易不平衡的影响和制约

    (三)保护主义依然严重

    (四)经贸合作中竞争性凸显

    (五)非经济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

    (六)中国企业对印度市场的拓展意识相对淡薄

   五 促进中印经贸合作发展的战略思路

  B.13 中巴经贸合作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中国与巴西经贸发展现状

    (一)中国是巴西最大贸易伙伴

    (二)中国与巴西的贸易结构

     1.巴西对中国主要出口矿产品、植物产品等资源类产品

     2.中国对巴西主要出口他制成品

   三 广东与巴西经贸合作与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巴西是广东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出口市场

    (二)巴西是广东重要的资源供应地

    (三)广东和巴西经贸合作的产业领域宽广

     1.广东和巴西制造业有一定合作空间

     2.广东和巴西农业合作潜力巨大

    (四)广东深圳与巴西的经贸合作潜力比较大

   四 中巴经贸合作和发展与广东对策

    (一)加快广东与巴西经贸合作机制与运行模式设计

    (二)加强政府与企业合作以助推省内企业开拓巴西市场

    (三)促进广东企业“走出去”建立巴西销售基地

    (四)增派省级贸易使团和加大对巴西的商业宣传力度

    (五)依托巴西广东同乡总会加快缔结友好省—州协议

    (六)创新省州层面的贸易摩擦解决机制

  B.14 中国—南非经贸合作机制与广东—南非经贸合作途径

   一 南非与中国经贸合作机制:基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二)南非与“金砖四国”之间经贸关系

    (三)南非与中国经贸合作机制

   二 南非对外经贸合作的状况与特点

    (一)南非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1.南非对外贸易规模

     2.南非外贸结构

     3.南非外贸市场结构

    (二)南非利用外资情况

    (三)小结:南非对外经贸发展的特点

   三 南非与中国经贸关系及其广东参与经贸合作的状况

    (一)南非与中国双边贸易状况

    (二)南非与中国双边投资状况

    (三)南非与中国经贸合作环境

    (四)广东参与经贸合作的发展状况

   四 广东参与南非与中国经贸合作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广东与南非经贸合作机制

    (二)进一步优化广东对非洲(南非)贸易环境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合作

    (四)扩大广东传统优势产业的经贸合作

    (五)拓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经贸合作

    (六)加强旅游及文化交流与合作

    (七)加强农业经贸合作

  B.15 韩国新兴市场战略:企业经营创新与政府全球化平台支持

   一 两次金融危机:韩国企业脱胎换骨

    (一)亚洲金融危机:逼迫韩国企业革新

    (二)全球金融危机:全球化助力韩国经济率先实现“V”型恢复

    (三)两次金融危机的洗礼:大企业集团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四)品牌价值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攀升

   二 主攻新兴市场:不断创新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

    (一)韩国攻略新兴市场的动机与现状

    (二)新兴市场的特性需要经营创新

    (三)三星电子的经营战略与创新

     1.关于产品定价:抛弃传统的“加法法则”,提倡“减法法则”

     2.关于产品品质:品质不是供应商决定,而是消费者决定

     3.品牌推广:不惜投入巨额广告费,从主力产品入手逐步渗透品牌认知度

     4.人才本土化:区域专家制度

    (四)LG电子的经营战略与创新

     1.在新兴市场上,实施高度本土化经营战略

     2.致力于人才国际化:大胆启用当地人才和推进总部的国际化

   三 韩国先进企业全球化:环境推动因素与政府支持

    (一)环境推动因素

     1.技术转折的历史机遇:从模拟技术到数码技术

     2.韩元贬值的助推器作用

     3.国内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及稳定的收益基础

    (二)政府制定开拓新兴市场的总体框架

    (三)政府的全球化平台支持

     1.积极推进FTA进程:为韩国企业全球化奠定制度基础

     2.积极的经济外交:为韩国经济的全球化创造机会

     3.政府主导的“文化战”:利用“韩流”渗透提升韩国国家品牌

     4.国家主导的国际标准化战略

     5.官民一体推进韩国海外工程承包

   四 结语

  B.16 后记

 前言

 主要编撰者简介

该书从不同的视角对广东外经贸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东外经贸转型的对策和路径。该书由总报告和专题报告组成。总报告对目前外经贸形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对2012年世界经贸形势和国内经贸环境的基本走势进行了预判。专题报告分三个专题对广东外经贸发展及其如何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如何维护传统市场和拓展新兴市场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应对传统出口市场需求萎缩的多元化策略,破除贸易环境壁垒的“低碳化”路径;提出了拓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对策,以及如何获取发展中国家市场定价权的路径;结合广东实际,提出了转变利用外资方式的差异化创新策略,促进广东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策略和政策建议,以及加强广东与东盟、金砖国家的经贸合作途径。这些策略和政策建议对广东今后外经贸发展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1]广东海关:《1~11月广东外贸进出口规模仍居全国首位,但增幅低于全国水平》,2011,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tab7973/info342313.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1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贸易和税收形势分析》,2011,http://gss.mof.gov.cn/zhengwuxinxi/diaochayanjiu/201110/t20111020_601030.html。

[3]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ember 2011.

[1]蔡一鸣:《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一个拓展:出口市场组合模型——关于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理论思考》,《国际商务》2006年第3期。

[2]程国强:《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变化与政策建议》,《国际贸易》2004年第2期。

[3]成喜玲:《陕西出口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现代企业》2003年第10期。

[4]高敬峰:《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与出口企业重组思考》,《国际经贸探索》2001年第1期。

[5]郭燕:《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研究》,《纺织导报》2010年第11期。

[6]黄佩琮:《浙江省出口结构及其对经济转型的影响》,《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第8期。

[7]刘靖、毛学峰、辛贤:《中国农产品出口地理结构的衡量与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1期。

[8]刘卫江:《中国出口收入不稳定性成因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第2期。

[9]刘亚玲:《广东出口贸易外部市场结构问题的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第8期。

[10]罗朝晖:《广东省外贸出口结构研究》,《国际经贸探索》1998年第6期。

[11]裴向军:《浙江省出口市场多元化的现状和发展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5期。

[12]强永昌:《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初探》,《国际经贸探索》1992年第1期。

[13]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

[14]魏浩、马野青:《中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5期。

[15]宣家骥、戴克维:《中国外贸出口市场战略的优序分析》,《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6期。

[16]许统生、张小伟、饶晓辉:《出口市场多元化的经济增长长、短期效应——基于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08年第11期。

[17]徐颖君:《中国出口贸易能稳定增长吗——关于出口集中度和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18]鄢清华、刘胜强:《优化重庆外贸出口结构》,《西部大开发》2006年第6期。

[19]杨长湧:《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现状、影响及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20]张曙霄、孙莉莉:《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2期。

[21]Adams,F.G.and Behrman,J.R.“Commodity Expor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etric Studies,1982,Vol.28,23-45.

[22]Dawes,D.“A New Look at the Effects of Export Instability on Investment and Growth”,World Development,1996,Vol.24,1905-1914.

[23]Dowling,Malcolm,and Ray,David.“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sia:Historical Trend and Future Prospect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0,Vol.11,301-318.

[24]Love. J.“Commodity Concentration and Export Earning Instability:A Shift from Cross-section to Time Series Analysi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7,Vol.21,63-74.

[25]Quah,D.“Empirical Cross-Section Dynamics in Economic Growth”,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Vol.37,426-434.

[26]Quah,D.“Empirics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Vol.40,1353-1375.

[27]Tegene,A.“Commodity Concentration and Export Earnings Instability:The Evidence from African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st,1991,Vol.34,55-59.

[1]鲍勤、汤铃、杨列勋:《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管理评论》2010年第6期。

[2]程大为:《世界贸易组织气候变化谈判:主要议题及中国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3]陈万灵、潘加矿:《低碳经济的国际趋势与广东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隋广军主编《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报告》,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

[4]陈伟光:《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与广东的应对策略》,隋广军主编《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报告》,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

[5]陈曦:《碳关税:一场政治博弈》,《中国装备》2011年第2期。

[6]樊纲:《不如我们自己先征碳关税》,《资源再生》2009年第9期。

[7]黄晓凤:《“碳关税”壁垒对我国高碳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经济纵横》2010年第3期。

[8]刘轶芳:《警惕“碳关税”给环保蒙上保护主义阴影》,http://news.xinhuanet.com.cn。(2009年12月10日)

[9]李海涛、许学工、刘文政:《国际碳减排活动中的利益博弈和中国策略的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5期。

[10]李海东:《产业升级背景下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特区经济》2010年第6期。

[11]李金良、黄紫华等:《珠三角(广东)外向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特区经济》2010年第9期。

[12]李昭华:《战略性环境政策的贸易效应》,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3]娄伶俐:《“双层次博弈”理论框架下的环境合作实质——以多边气候变化谈判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2期。

[14]陆燕、于鹏:《贸易发展与气候变化:融合、冲突与应对》,《国际贸易》2010年第11期。

[15]马燕合、黄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迎接低碳经济到来》,http://www.lxshjs.com.cn。(2009年9月21日)

[16]曲如晓、马建平:《贸易与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的新热点》,《国际贸易》2009年第7期。

[17]沈可挺、李钢:《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财贸经济》2010年第1期。

[18]吴洁、蒋琪:《国际贸易中的碳标签》,《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

[19]吴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2009年11月3日第3版《经济参考报》。

[20]谢睿萍:《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商业文萃》2010年第11期。

[21]夏先良:《碳关税、低碳经济和中美贸易再平衡》,《国际贸易》2009年第11期。

[22]徐驰:《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以中美贸易为例》,《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9年第1期。

[23]徐俊:《碳标签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24期。

[24]尹希果、孙惠:《碳关税征收对双边贸易的预期影响》,《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第10期。

[25]杨平:《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科技与产业》2010年第10期。

[26]庄贵阳:《哥本哈根气候博弈与中国角色的再认识》,《外交评论》2009年第6期。

[27]张中祥:《美国拟征收碳关税 中国当如何应对》,《国际石油经济》2009年第8期。

[28]赵玉敏:《低碳经济的约束、挑战和机遇》,《国际贸易》2009年第11期。

[29]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11。

[30]Baldwin,R.E.Regulatory Protectionism.Developing Nations and a Two-Tier Word Trade System,CEPR Discussion Paper 2000 No.2574.

[31]Babiker M.H.Climate change policy,market structure,and carbon leakag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5):421-445.

[32]Dong Y.and Whalley J.Carbon motivated regional trade arrangements:analytics and simulations,Cambridge:NBER Working Paper No.14880,2009:1-30.

[33]van Beers,C.,and van den Bergh,J.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on foreign trade:Tobey revisited with a bilateral trade flow.The 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TI 2000-069/3.

[34]World Bank.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7.

[35]Xu,X.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time series evidence and cross section test[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0(17):233-257.

[1]蔡宏波、赵春明、陈吴:《美国“优先购买国货”的经济效应分析》,《世界经济》2011年第2期,第119~130页。

[2]陈东琪、张汉亚等:《美国金融危机及经济政策走向》,《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第25~27页。

[3]杜丁丁:《美国以“巧实力”促东南亚战略“重返”》,《当代世界》2009年第9期,第31~33页。

[4]杜莉、谢皓:《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限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10期,第15页。

[5]杜芸、吴俊:《美国财政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江苏商论》2010年第7期,第152~154页。

[6]高玺明:《金融危机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对对外贸易传导影响的有效性分析》,《贵州财经学院硕士论文》,2010,第32~33页。

[7]甘行琼:《关于美国奥巴马政府税务新政的思考与启示》,《税务研究》2010年第5期,第81~84页。

[8]何慧刚:《利率汇率传导机制研究:理论模型及实证检验》,《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40~46页。

[9]李凤兰:《后危机时代“美国制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特区经济》2010年第12期,第87~89页。

[10]李婧:《后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的走势——兼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40~46页。

[11]梁珊珊:《美国经济刺激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金融发展评论》2010年第4期,第50~61页。

[12]雷衍华:《论美国的出口管制改革》,《国际贸易》2010年第5期,第36~39页。

[13]罗凯、刘金伟:《解读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浅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中国产业》2010年第5期,第2~5页。

[14]马光明、赵峰:《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加速的政策原因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10年第2期,第32~34页。

[15]潘正彦:《美国减税政策或事倍功半》,《资本市场》2011年第2期,第72~75页。

[16]上海财政大学世界经济发展报告课题组:《2009世界经济发展报告: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其应对举措》,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第113~145页。

[17]孙瑾:《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上海金融》2010年第4期,第69~70页。

[18]王浩:《美国国债——引起下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的隐患》,《中国物价》2010年第3期,第24~25页。

[19]吴宏、刘威:《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效应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第50~51页。

[20]吴巧芳:《〈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第186~190页。

[21]夏大慰、史东辉:《政府规制——理论、经验与中国的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第56~82页。

[22]夏志琼:《美国降息增加中国宏观调控难度》,《理论参考》2008年第3期,第60页。

[23]谢碧霞:《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出口影响的传导机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第52页。

[24]许光:《低碳视角下美国绿色就业新政及中国的策略选择》,《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9期,第83~87页。

[25]姚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上海金融》2009年第7期,第35页。

[26]白云天:《略论“再工业化”战略对美国贸易逆差和就业的影响》,《中国商界》2010年第8期,第74~75页。

[27]张洵:《奥巴马“新政”与中国能源企业的机遇》,《中国煤炭工业》2009年第4期,第17~18页。

[28]赵刚:《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年第9期,第1~4页。

[29]周忠菲:《从APEC到TPP——美国区域政策新动向》,《中国经贸》2010年第12期,第30~31页。

[30]庄佳:《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第122~123页。

[31]马克·赞迪:《影响美国经济政策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181~217页。

[32]Akiba,Hiroya.Expectations,Stability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 Under the Post Keynesian Hypothesis.Jour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2004,27:pp.125-139.

[33]Campa,J.M.,L.Goldberg.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into Import Pric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87:pp.679-690.

[34]Chang,Jui-Chuan,Ching-Chuan Tsong.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and Monetary Policy:A Cross-Commodity Analysis.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 Trade.2010,46:pp.106-120.

[35]Choudhri,E.,D.Hakura.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to Domestic Prices:Does the Inflationary Environment Matter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6,25:pp.614-639.

[36]Domenica,T.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Monetary Policy,and Minsky’s Structu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International Jour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0,39:pp.41-57.

[37]Krugman,P.Will There Be a Dollar Crisis?Economic Policy.2007,pp.435-467.

[38]Nicolas,Berman,Financial Market Imperfections and the Impact of Exchange Rate Movements on Export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17:pp.103-120.

[39]Pennings,S.,R.Tyers.Increasing Returns,Financial Capital Mobility and Real Exchange Tate Dynamics.The Eeonomie Record.2008,84:pp.141-158.

[40]Wolf,Allan.International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5,25:pp.435-467.

[1]朱桂方、车鸣:《出口结构相似度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拓展分析》,《求索》2010年第10期,第23~25页。

[2]钟昌标:《中国出口贸易拓展的空间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第13~16页。

[3]高敬峰:《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与出口企业重组思考》,《国际经贸探索》2001年第1期,第34~45页。

[4]沈瑶:《全球背景下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问题》,《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123~129页。

[5]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世界经济》2004年第2期,第3~12页。

[6]潘向东、廖进中、赖明勇:《经济制度安排、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57~67页。

[7]吴丹:《制度因素与东亚双边贸易: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08年第3期,第47~49页。

[8]杨长湧:《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现状、影响及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第12~18页。

[9]赵福春:《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以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为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工业和信息化部:《改革、创新、跨越式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改革开放30年》,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柒江艺、许和连:《专利权政策的进口贸易效应:扩张或垄断?》,《财经研究》2011年第1期。

[3]沈国兵、姚白羽:《专利权保护与中国外贸发展:以高技术产品进口贸易为例》,《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4]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余长林:《专利权保护、东道国特征与出口贸易》,《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6]郑国洪、梁红英:《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经济纵横》2010年第2期。

[7]郑明贵:《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30卷第4期。

[8]郑楠:《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财经与管理》2009年第2期。

[9]周子学:《2009~2010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10]Co,C.“Do Patent Rights Regimes Matter?”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12):359-373.

[11]Falvey,R.,Foster,N.,and Greenaway,D.“Trade Imitative Abilit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9.Vol.145:373-404.

[12]Helpman,E. “Innovation,Imitation,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conometrica,1993.Vol.61:1247-1280.

[13]Lerner,J.“The Importance of Patent Scope:An Empirical Analysi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Vol.25(2):319-333.

[14]Maskus,K.E.,and Penubarti,M.“How Trade-related a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Vol.39:227-248.

[15]Park,W.G.“International Patent Protection:1960-2005” Research Policy,2008.Vol.37:761-766.

[16]Rafiquzzaman,M.“The Impact of Patent Rights on International Trade:Evidence from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Vol.35:307-330.

[17]Smith,P.J.“Are Weak Patent Rights a Barrier to U.S.Expor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Vol.48:151-177.

[18]Smith,P.J.“How Do Foreign Patent Rights Affect U.S.Exports,Affiliate Sales,and Licens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Vol.55:411-439.

[19]Smith,P.J.“Patent Rights and Trade:Analysis of Biological Products,Medicinals and Botanicals,and Pharmaceutical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Vol.84(2):495-512.

[1]Kaplinsky,R.and Morris.M.A.Handbook for Value for Value Chain Reseach,Prepared for IDRC,2001.

[2]Humphrey,J.and Schmitz 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 Cluster Globl Value Chain,reseach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3]Humphrey,J.and Schmitz H.How Does Insetr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 Regional Studies,2002.

[4]Gereffi,G.and Humphrey,J.Sturgeon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

[5]Gereffi,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

[6]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5。

[7]张辉等:《全球价值链下北京产业升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9]赵红岩:《全球价值链下长三角嵌链式的升级模式》,科学出版社,2010。

[10]平新乔:《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邓永翔、贾仁安:《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2]余森平、徐辉:《基于“钻石理论”的广东纺织服装业竞争力分析》,《国际商务》2008年第12期。

[13]金志豪:《广东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行业观察》2008年第7期。

[14]孙群燕、陈晓莉:《广东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区域经济》2010年第8期。

[15]王东辉、董彦龙:《广东省外贸发展的轨迹特点与动机探析》,《特区经济》2010年第10期。

[16]张捷、张媛媛:《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广东省为例》,《学术研究》2011年第7期。

[1]Connolly,M.Learning to Learn:The Role of Imitation and Trade in Technological Diffusion.Duke University,Working Paper,1997.pp.97-125.

[2]Coe,D.T.and Helpman.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5),pp.829-59.

[3]Either,W.J.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72(3),pp.389-405.

[4]Feenstra,R.C.and Hanson,G.H.The Impact of Outsourcing and High-Technology Capital on Wages:Estimates for the U.S.,1979-1990,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114,pp.907-940.

[5]Feenstra R.C.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Theory and Evide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6]Krugman P.R.Does Third world Growth Hurt First world Prosperity,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pp.113-121.

[7]Goldberg,P.K.,A.Khandelwal,N.Pavcnik and P.Topalova.Imported Intermediate Inputs and Domestic Product Growth Evidence from India,NBER Working Paper.2008.No.14416.

[8]Miroudot,S.,R.Lanz and A.Ragoussis.Trade in Intermediate Goods and Services,OECD Trade Policy.Working Paper.2009.No.93.

[9]卢峰:《产品内国际分工》,《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期。

[10]李平、钱利:《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财贸研究》2005年第6期。

[11]王苍峰:《中间品进口对我国制造业行业人均产出的影响——对1999~2003年28个行业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12]张梅:《中间品贸易对中国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基于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3]白安儒:《iPhone怎样扭曲了中美贸易逆差数据》,2010年12月16日《华尔街日报》,参见http://cn.wsj.com/gb/20101216/tec100524.asp?source=whatnews。

[14]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集群转型和升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程惠芳:《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及评价指标》,《财经科学》1998年第5期。

[2]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状况调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李晓峰、丁肖丽:《广东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研究》,《战略决策研究》2011年第6期。

[4]刘继萱:《对外投资:产业选择和区位选择相结合》,《亚太经济》2001年第6期。

[5]刘阳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与策略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6]刘忠庆:《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国际经济与合作》2011年第3期。

[7]聂名华:《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政策和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改革》2003年第2期。

[8]滕永平、朱文婷:《产业结构升级视角下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选择》,《商业时代》2008年第6期。

[9]尹枚:《广东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06年第12期。.

[10]张如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3期。

[11]张昱:《广东省外贸竞争力评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1期。

[12]周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转型特点及完善建议》,《财经界》2006年第8期。

[1]江小涓:《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人民出版社,2008。

[2]杨丹辉:《全球化:服务外包与中国的政策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姜春荣:《国际服务外包浪潮:理论、实证与中国战略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4]景瑞琴:《人力资本与国际服务外包——基于承接国视角的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5]张建军:《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深圳金融》2010年第6期。

[1]李根生、岳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效果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4期。

[2]胡新天、王曦、万丹香等:《广东—东盟优势产业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南方经济》2010年第11期。

[3]许桂灵、司徒尚纪:《基于新背景的珠三角区域关系探究》,《岭南学刊》2008年第5期。

[4]张蕴岭:《善用自贸区优惠政策:中国企业做到了吗?》,2009年10月26日《经济参考报》。

[5]Fukase,E.& L.A.Winters.“Possible dynamic effects of AFTA for the new member countries”.World Economy.2003.Vol.26,No.6,pp.853-871.

[6]Qiu,H.,J.Yang,J.Huang,& R.Chen.“Impact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on China’s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 and its regional development”.China & World Economy. 2007.Vol.15,No.4.pp.77-90.

[7]Porter,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Boston:Addison-Wesley Longman.2001:pp.54-61.

[8]Tong,S.Y.& C.S.K.Chong.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in 2010:A regional perspective.EAI Background Brief.2010.(April),No.519.

[9]国家统计局:《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估与建议》,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71101_ 402441915.htm。

[10]中国海关统计咨询网:《海关统计月报》,http://www.chin acustomsstat.com/。

[1]胡锦涛:《展望未来共享繁荣——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时的讲话》,外交部网站,2011年4月14日。

[2]陈德铭:《共同开创中印经贸合作美好未来》,人民网,2010年1月15日。

[3]廖勤、杨立群:《三亚峰会落幕,见证金砖国家成长》,2011年4月15日《解放日报》。

[4]王永中:《经济合作助力金砖国家共同崛起》,人民网,2011年4月14日。

[5]朱杰进:《三亚峰会:成果与遗憾》,东方网,2011年4月19日。

[6]张建华:《印度在华举行投资推介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华网,2011年4月6日。

[7]殷永林:《“十二五”中印经贸合作展望》,2011年3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8]陈龙桂:《中印经贸合作关系的前景与对策》,2011年4月18日《学习时报》。

[9]刘嘉珮:《金砖国家将不断加强经贸合作 力促世界经济发展》,南海网,2011年4月15日。

[10]林秀敏:《金砖国家探索经贸合作机制化道路》,2011年4月14日《经济参考报》。

[11]俞建华:《在2011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的演讲》,新浪财经,2011年4月14日。

[12]厉无畏:《在2011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的演讲》,新浪财经,2011年4月14日。

[13]李向阳:《金砖国家经济面临的共同机遇与挑战》,《求是》2011年第8期。

[1]陈继勇、刘威:《解决中印贸易摩擦的八条举措》,《对外经贸实务》2006年第2期。

[2]宋伟:《中国崛起与美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比较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6期。

[3]宋玉华、江振林:《新兴大国:历史性崛起的博弈与前景》,人民出版社,2004。

[4]汤碧:《澳门:中国与巴西经贸合作的中介与平台》,《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7期。

[5]佟家栋:《发展中大国的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6]王海运:《中国发展需明确国家定位》,2006年1月24日《环球时报》。

[7]王冉冉:《广东外贸结构性风险探讨》,《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8]王逸舟:《当代中国的定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期。

[9]王雨本:《WTO之外的国际经济组织》,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10]魏浩:《中国和巴西双边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1992~2006》,《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

[11]周世秀:《论中国巴西建交及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意义》,《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12]周志伟:《中巴关系:历史回顾与展望》,《当代世界》2009年8月第333期。

[13]左晓园:《中国与巴西: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与深化》,《拉丁美洲研究》2011年第2期。

[14]〔英〕戴维·亨德森(1998):《国际机构和跨境自由化:在此背景下的WTO》,文载〔美〕安妮·O.克鲁格(主编)《作为国际组织的WTO》,黄理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5]〔西〕哈维尔·桑蒂索(Javier Santiso):《中国在拉美的有形之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16]吉姆·奥尼尔:《金砖四国不应缺席全球经济决策》,《海外经济评论》2007年第1期。

[17]吉姆·奥尼尔:《金砖四国的故事:是美好幻想还是理性预测》,《国际融资》2006年第7期。

[18]〔巴〕伊莎贝尔·乌尔卡德:《巴西面临中国的强有力竞争》,法新社,2007年4月3日。

[19]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0]〔美〕木风:《拉美对中国贸易将首现逆差》,《美国之音》,2007年2月27日。

[21]“Anti-U.S.Alliances” Foreign Affairs UNCTAD.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2007,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Aug.10,2007.

[22]Angus Maddison.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2001.

[23]Ashley J.Tellis.India as a Global Power:an Action Agenda for the United States.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Washington DC,2005.

[24]Dan Bilefsky and Giridharadas.China and India take rival path.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Jan.25,2006.

[25]Deutsch,Klaus Günter and Speyer,Bernhard.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Millennium Round,freer trade in the 21st century.London,Routledge,p.295,2001.

[26]Fritz Breuss.WTO Dispute Settlement: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our EU-US Mini Trade Wars.13 Aug,2004.

[27]GARCíA-HERRERO,A.and D.SANTABáRBARA.Does China have an impact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 Latin America? Banco de Espa?a.Work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rst LAEBA Conference on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Emergence of China,Beijing,December,2004.

[28]Gary Becker and Kevin Murphy.The Division Labor,Coordination Costs,and Knowledg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CVLL.,No.4,1992.

[29]Kunal Kumal Kundu.“India’s economy goes to right way”.Asian Times,Jan.14,2005.

[30]S.M.McMilan.Interdependence and Conflict.Mersh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95.

[31]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Imported Weapons to China in 1989–2005”.SIPRI Arms Transfers Database,March 2,2006.

[32]The World Bank.2005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 Preliminary Results.December,2007.

[33]World Economic Forum.“World Economic Forum on East Asia”.The Leadership Imperative for an Asian Century,Singapore,24-25 June 2007.

[34]WTO.Trading into the Future.Geneva:World Trade Organization,2001.

[35]Yule kayoing.The Analysis of the Cooperative Game Model on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Exchange.Journal of Information No.10,2006.

[1]邓祖涛、杨兴礼:《南非对外贸易简论》,《西亚非洲》2001年第6期。

[2]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广东外经贸发展报告(2006~2007)》,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7。

[3]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广东外经贸发展报告(2007~2008)》,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8。

[4]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广东外经贸发展报告(2008~2009)》,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9。

[5]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广东外经贸发展报告(2009~2010)》,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0。

[6]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广东外经贸发展报告(2010~2011)》,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1。

[7]韩燕:《聚焦中国与南非经贸关系》,《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10期。

[8]李建民、邵海军:《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将力求变革》,2011年1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1/15/c_12983983.htm。

[9]梁钢华:《广东: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增长助推产业结构优化》,2012年2月18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2/18/c_111540247.htm。

[10]马海亮:《南非推出“新增长路线”》,2011年4月6日《经济日报》。

[11]王飞:《南非有望成为新兴经济体支柱》,2011年1月28日《北京商报》,亦可参见:www.bbtnews.com.cn/news/2011-01/2800000019197.shtml。

[12]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南非的关税、贸易及服务贸易概览2011》,《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1年第4期,第74页。

[13]王永中:《金砖国家经济利益的交汇与分歧》,《亚非纵横》2011年第3期。

[14]王玉华、赵平:《“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特点、问题及我国的对策》,《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11期,第24~28页。

[15]徐国庆:《印度与南非经贸合作分析》,《亚非纵横》2009年第6期。

[16]杨立华:《中南建交十年深化战略合作》,《亚非纵横》2008年第1期。

[17]杨立华:《南非的经济金融制度》,《中国金融》2011年第5期。

[18]杨立民:《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将与南非公司合资开发赞比亚铜矿》,新华网,2010年8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8/28/c_13466882.htm。

[19]张宗良:《中国—南非贸易摩擦及对策分析》,《特区经济》2009年第1期。

[20]张小峰、刘鸿武:《中南经贸合作回顾与展望(1980~2009)》,《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

[21]赵福昌:《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特点与优势》,《中国金融》2010年第5期。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0》,人民出版社,2010。

[23]Keith Campbell,Trade & Investment South Africa will Pursue Preferential,not Free-trade,Deals with Brics,http://www.engineeringnews.co.za/article/south-africa-prefers-preferential-to-free-trade-agreements-with-brics-2010-12-10.

[1]李世勳.2000.韓国経済の構造改革の成果と課題,経済調査レポート(ニッセイ基礎研究所)(6)。

[2]みずほ総合研究所.2010.世界金融危機後の韓国企業躍進の要因を探る[J/OL],みずほアジア?オセアニアインサイト(2010年12月15日)。

[3]Interbrand.2010.Best Global Brands 2010[DB/OL],http://www.interbrand.com.

[4]SAMSUNG電子.2010.2009 Samsung Electronics Annual Report[J/OL],http://www.samsung.co.kr.

[5]趙桓奭·張峯碩·徐絢桓.2010.韓国企業の新興国先着に見る日本企業への示唆,知的資産創造(2)。

[6]畑村洋太郎·吉川良三.2009.危機の経営,講談社。

[7]新宅純二郎·天野倫文.2009.新興国市場戦略論[J/OL],MMRC DISCUSSION PAPER SERIES(277),http://www.merc.e.u-tokyo.ac.jp。

[8]永井知美.2008.韓国ライバル企業を追う①[J/OL].TBR産業経済の視点(5)。

[9]LG電子.2010.Annual Report 2009[J/OL],http://www.lg.co.kr。

[10]平賀富一.2010.LG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の経営に見る韓国有力企業のグローバル戦略,月刊グローバル経営(9)。

[11]向山英彦.2010.韓国におけるグローバル化の成果と残された雇用問題,RIM環太平洋ビジネス情報(39)。

[12]博報堂.2010.GLOBAL HABIT 調査 2010世界18都市における日·韓製品イメージ比較[J/OL]。

[13]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2011.韓国のコンテンツ振興策と海外市場における直接効果·間接効果の分析[J/OL]。

[14]みずほ総合研究所.2011.韓国における新興国市場開拓への取り組み[J/OL],みずほアジア·オセアニアインサイト(2011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