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2图书
Report on Chinese non-governmental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内容简介] 本报告着眼于准确评价我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现状及其面临的困难与现状,分析和阐述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形成演变的条件与机制,提出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等。全书分为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报告、2005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典型案例介绍和附录三篇内容。
《皮书系列》主要编辑出版发行人
学术委员会
后记
相关链接
第一篇 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报告
主报告中国民营企业品牌及其竞争力分析
一 引言
1.本报告的主题:中国民营企业品牌及其竞争力
2.本报告的指导思想:推动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培育、成长与提升
3.本研究报告的主要资料来源
4.本报告基本框架
二 品牌、品牌竞争力与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
1.品牌及其差异
2.品牌竞争力
3.品牌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
三 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发展现状、特点和问题
1.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发展的现状
2.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3.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培育和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 提升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1.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
2.正确的企业品牌战略
3.品牌国际化战略
4.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
5.充分利用品牌文化价值的品牌发展战略
6.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品牌提升战略
五 几点结论
分报告之一 品牌竞争力与市场营销
一 品牌竞争力与市场营销的理论模型
1.品牌竞争力
2.品牌竞争力与产品生命周期
二 市场营销策略与培育品牌竞争力
(一)产品定位策略与品牌竞争力培育
1.产品营销市场定位策略与品牌竞争力培育
2.产品营销价格定位与品牌竞争力培育
3.产品营销策略与品牌竞争力培育
(二)产品销售强化策略与品牌竞争力培育
1.产品销售强化策略是形成品牌竞争力所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
2.产品销售强化策略要与品牌竞争力培育相结合
(三)产品替代营销策略与品牌竞争力培育
1.实行技术创新,用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来替代技术含量低的产品
2.营销策略中的品牌组合营销
三 品牌竞争力促进市场营销
(一)国际经验
1.品牌价值较高
2.品牌文化和价值观突出
3.品牌差异化特征明显
4.高效率的品牌组合与管理
5.品牌竞争力的国家特征形成
(二)品牌竞争力提升了企业无形资产、推动了产品的市场销售
1.品牌竞争力推动了产品市场销售份额的扩大
2.品牌竞争力提高了产品的赢利能力,使企业有更多的财力从事市场营销
(三)品牌竞争力是市场份额和营销整合的核心竞争力
1.“赢家通吃”与市场份额整合
2.营销方式和渠道整合
3.遏制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有利于产品销售健康发展
(四)品牌竞争力改变了产品销售方式
1.实行品牌经营扩大市场销售
2.贴牌形式扩大了产品销售
四 民营企业营销与品牌竞争力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民营企业市场营销与品牌竞争力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深化品牌竞争力的认识不够,没有构建起培育品牌竞争力的环境
2.缺少对品牌延伸使用与管理的能力
3.对自主、著名品牌保护不够
4.提升品牌竞争力的组织和技术投入安排不足
5.品牌商标与字号相重
6.假冒伪劣商品严重干扰了市场销售秩序
7.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形成有待加强
(二)对策建议
1.创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培育的政策环境
2.着手解决产品商标与字号冲突的矛盾
3.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行为
4.在企业内部建立管理品牌的专门机构
5.给自主品牌出口企业以政策支持
分报告之二 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 引言
二 技术创新与品牌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技术创新与品牌发展现状
1.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掌握一定规模的专利
2.自主品牌创建已取得可喜成绩,涌现了一批潜力巨大的品牌
(二)技术创新与品牌发展遇到的问题
1.产品技术含量低
2.缺少国际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
3.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4.技术引进上“重引进,轻消化”
5.产品缺少商标或品牌
6.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知识产权侵权严重
三 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四 品牌资产保护与品牌竞争力培育
(一)品牌资产保护与品牌竞争力
1.品牌保护的最低标准
2.品牌保护与管理
(二)有效运用知识产权组合战略培育品牌竞争力
五 技术创新与品牌竞争力培育
1.技术创新类型
2.技术创新方式
3.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
4.技术创新成果支撑下的品牌资产增长
六 政策建议
1.提高民营企业和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革除地方保护主义并消除市场分割和市场垄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3.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制度处罚力度
4.从法律上给消费者维权以大力支持
5.制定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策略,适应不同时期业务发展需要
6.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7.知识产权策略要尽可能与企业营销、服务和标准化等有机组合
8.对技术创新与品牌营销给予同等重视
分报告之三 中国民营企业规模与品牌竞争力
一 品牌与规模的相互关系
二 民营企业规模分布现状与品牌竞争力分析
三 企业规模对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1.节约成本和市场交易费用
2.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组织运行效率
3.吸引更多消费者注意力,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4.有能力进行大的品牌投入(如广告)以扩大知名度
5.有能力实现兼并和控股等经营模式,进行品牌扩张
四 品牌竞争力与企业规模的数量分析
1.设置市场壁垒、防止竞争对手模仿产品和形象
2.为维护品牌竞争力进行筹融资和承担资金风险
3.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获取超额利润
五 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与规模经营战略
1.品牌延伸
2.品牌授权
3.品牌合作
4.中小企业的品牌共享
5.产业集聚与品牌规模
6.行业协会与品牌规模
分报告之四 中国民营企业文化与品牌竞争力
一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特征
1.企业家主导性
2.家族血缘性
3.地方特色性
4.易变性和重复性
二 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品牌文化现状与原因
1.处于品牌演化的初期
2.品牌文化设计与开发不够
3.品牌文化建设分布不均匀
4.造成品牌文化现状的几个原因
三 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1.品牌的认同与忠诚度
2.品牌持久和稳固性
3.市场导向
4.情感渗透
5.品牌增值
6.品牌个性与差异
四 品牌竞争力与企业文化的数量分析
五 提升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文化方略
1.品牌文化开发组织建设
2.富含文化的品牌设计
3.品牌的文化营销与广告策略
4.品牌服务文化策略
5.品牌包装文化策略
6.民族文化创建品牌策略
分报告之五 产业集群与企业(产品)品牌的互动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品牌与产业集群互动实证研究——以服装产业集群为例
1.产业集群与品牌培育成正相关关系
2.产业集群与品牌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公约因素
三 案例分析——产业集群成为晋江品牌建设强大的后盾
四 产业集群提升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机制与途径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特征
1.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
2.产业集群以民营企业为主体
3.产业集群覆盖到大部分的传统行业
4.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特色产业和品牌
5.一些产业集群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
6.一些产业集群已经成长为相关行业的产业基地
7.许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
(二)产业集群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机制分析*
五 促进区域品牌建设的主要措施
1.切实提高对区域品牌的认识
2.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科学地制定区域品牌发展战略
3.根据区域品牌战略确定具体的操作策略
4.加大政府制度创新力度,营造区域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
5.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工作
6.培育区域品牌建设的文化环境
7.加强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培育的服务引导
分报告之六 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与产业战略
一 产业分布与品牌竞争力
(一)产业分布与品牌竞争力比较
1.产业分布
2.不同产业领域的品牌竞争力比较
(二)民营企业行业分布和品牌竞争力形成的特征
二 多元化和专业化经营与品牌竞争力
(一)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品牌竞争力比较
1.相关多元化发展是主流
2.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动因
3.多元化和专业化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差异比较
4.多元化程度与品牌竞争力的关系
(二)多元化与品牌竞争力的发展
1.为什么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多元化
2.多元化企业的品牌竞争力高于专业化企业是有条件的
3.随着品牌竞争力的整体提高,多元化企业品牌竞争力优势会减弱乃至丧失
三 产业战略与品牌竞争力培育的路径选择
1.产业选择:顺应形势和发挥优势
2.品牌打造:集中资源重点突破
3.品牌延伸:基于专业化的相关多元化
4.总结:中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的产业战略路径
分报告之七 品牌竞争力与国际化经营
一 民营企业国际化品牌竞争力水平低、缺乏知名品牌
1.自有品牌附加值不高
2.品牌国际知名度低、缺乏一批“跨国公司”品牌
二 缺乏国际性品牌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1.企业对创国际品牌认识不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2.企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增长方式粗放
3.缺少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4.市场竞争经验不足,缺乏品牌运营能力
5.品牌建设投入少
6.对外投资能力弱、国际化经营水平低
三 创立和培育国际性品牌、提高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
1.培育国际性品牌竞争力,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2.培育国际性品牌竞争力,为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培育国际性品牌竞争力化解贸易摩擦
4.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培育国际性的品牌竞争力
5.培育国际性品牌竞争力,打造民营企业跨国公司
四 利用国际市场培育品牌竞争力的途径
1.提高民营企业研发能力和国际营销能力,创造核心竞争力
2.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开展出口品牌建设
3.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变
4.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创建和培育国际性品牌
5.利用贸易投资便利化条件创建国际性知名品牌
分报告之八 2005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与最具品牌竞争潜力100家分析
一 遴选:标准、过程与结果
(一)遴选标准
(二)遴选过程
(三)遴选结果
二 指标分析:均值、极值与分组
1.品牌竞争力指数分析
2.市场规模指标分析
3.品牌注册时间指标分析
4.品牌出口强度指标分析
5.专利指标分析
6.新产品销售比重指标分析
7.是否为中国驰名商标指标分析
8.是否为中国名牌指标分析
9.百度搜索纪录指标分析
三 结构分析:时间、空间与行业
1.时间分析
2.空间分析
3.行业分析
四 分组分析:规模、技术与广告
1.规模因素与品牌竞争力
2.技术因素与品牌竞争力
3.广告投放因素与品牌竞争力
五 计量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综合竞争力及广告投入
1.品牌竞争力与全要素生产率
2.品牌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
3.品牌竞争力与广告投入
六 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附 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报告图表一览
第二篇 2005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打响“中国制造”争创世界名牌
一 品牌概况及行业地位
二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 战略思路与主要设想
1.人才队伍支撑体系
2.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3.产品结构支撑体系
4.市场网络支撑体系
5.管理模式支撑体系
6.企业文化支撑体系
四 董事长简介
案例二 创全球品牌 树百年华立
一 “立争百年企业”
二 品牌及其理念
三 华立品牌的发展与挑战
四 领导人谈华立品牌
五 企业负责人简介
案例三 从田野走向世界
一 万向创始人
二 品牌发展历程
1.“钱潮(QC)”品牌的发展
2.“万向”品牌的发展
三 品牌竞争力优势
1.产业龙头地位
2.雄厚的技术实力
3.稳健的市场网络
4.一流的专业装备设施
5.先进的跨国运营管理
四 机遇与挑战
五 未来发展战略
案例四 针情演绎美丽
一 企业情况简介
二 科技与品质并重
三 两翼齐飞
四 董事长简介
案例五 创世界名牌 扬民族志气
一 世界品牌,民族骄傲
二 品质铸就十年辉煌
三 机遇与挑战并存
四 打造服装航母,成就世界名牌
1.依托国内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2.依托品牌优势,全面推进品牌发展
3.依托营销优势,切实实现决胜终端
4.依托企业优势,积极谋求更高发展
五 企业负责人简介
案例六 市场论英雄 品牌决胜负
一 品牌理念
二 品牌力量
三 机遇与挑战
四 发展战略
五 企业负责人介绍
案例七 十年磨一剑 务实创品牌
一 质量立业 产业报国
二 科学管理,打造强势品牌
三 质量兴企战略
四 以人为本
五 完善售后环节,提供超值服务
六 张扬品牌个性,加速技术创新
七 企业总裁简介
案例八 德报人类 力创未来
一 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
二 品牌理念的形成
三 营造品牌信誉
四 提高社会美誉度
五 提高品牌影响力
案例九 百年蒙牛 强乳兴农
一 公司概况
二 “产品等于人品”
三 中国最大的牧场
四 董事长简介
案例十 质量为本 信誉为魂 追求卓著
一 公司基本情况
二 企业产品情况
三 机遇和挑战
四 企业发展战略与目标
五 公司总裁简介
案例十一 创建璀璨明牌
一 企业及品牌简介
二 激烈市场显现品牌优势
三 挑战和机遇
四 发展设想
五 董事长简介
案例十二 争创世界名牌
一 股份社会化
二 产品智能化
三 营销网络全球化
四 品牌国际化
五 人才知识化
六 “两个文明”建设高度化
七 董事长简介
案例十三 做中国鞋业的“奔驰”
一 把头抬起来创中国名牌
二 一匹有实力的“中国狼”
三 “我最关心消费者的口碑”
四 实现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的跨越
五 总裁简介
案例十四 合力的经济学范本
一 与火的合力——迅速提升品牌竞争力
二 与“狼”的合力——探寻国际化道路
三 与西部的合力——引领产业布局转移之势
四 与财团的合力——彰显品牌战略之魅力
五 前景展望
六 董事长简介
案例十五 打造新锐领军品牌
一 以名牌为支撑
二 塑造品牌优势
三 科技与人才双翼齐飞
案例十六 扬名牌优势 谋更快发展
一 提升主体产业
二 拓展品牌经营
三 建设追求卓越的人才队伍
四 董事长简介
案例十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创国际品牌
一 自主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1.中国企业也能自主研发一类新药
2.在疫苗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3.自主技术创新硕果累累
二 做强做大民族品牌
1.107亿元的海王品牌,不仅属于海王,更属于中国
2.做强做大民族品牌
三 以企业家为核心
四 结语
案例十八 底蕴深厚才能承载万物
一 文化积淀滋生传化品牌
二 四大事业领域构筑品牌基石
1.传化化工
2.传化农业
3.传化物流
4.传化投资
三 发展机遇与挑战
1.品牌的国际化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2.在人力资源方面需要加大对品牌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3.促进文化与管理技术的融合
四 五项举措推动发展
五 董事长简介
案例十九 铸百年品牌 创一流管道企业
一 品牌理念形成
二 产业经营的基本理念
三 机遇和挑战
四 建立世界知名品牌
五 董事长简介
案例二十 仁者爱人 品牌之道
一 品牌及理念
1.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汇仁文化作为理念源泉,是汇仁品牌建设成功的根本原因
2.科学的品牌策略,是汇仁品牌建设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二 品牌竞争力分析
1.研发
2.制造
3.质量
4.营销
5.管理
三 机遇与挑战
四 发展战略
五 董事长简介
案例二十一 打造一流品牌 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 品牌彰显 备受瞩目
二 强化优势 科技为先
三 提升服务 诚信经营
四 总裁简介
案例二十二 以品牌带动企业发展
一 打造品牌基础 争创卓越品牌
二 品牌显后劲 收益在长远
三 漫漫品牌路 坚持为社会
四 树品牌“做强做大”远东
五 企业负责人简介
案例二十三 创造名牌 塑造名企
一 品牌竞争 品质取胜
二 提升形象 维护品牌
三 依托科技 品牌创新
四 董事长简介
案例二十四 中国铜加工业因海亮而精彩
一 品牌内涵
1.以人为本创品牌
2.诚信经营树名牌
二 品牌竞争力
1.科技创造差异
2.质量撬动市场
三 机遇和挑战
1.机遇
2.挑战
四 发展规划
五 创业者风采
案例二十五 科技引领时尚 品质铸就名牌
一 品牌及理念介绍
二 品牌竞争力
三 发展机遇与挑战
四 发展规划及目标
五 企业负责人简介
案例二十六 品牌领航 产业共荣
一 品牌和理念
二 产业性质和市场地位
三 机遇和挑战
四 发展战略和设想
五 董事长简介
案例二十七 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
一 成长历程
二 人才优势
三 多元化个性品牌建设
四 发展战略
五 董事长简介
案例二十八 唯有源头活水来
一 文化之路
二 创新之路
三 人本之路
案例二十九 为生活添魅力 为生命添活力
一 积极推进企业管理改革
二 加大产业投资力度
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四 热衷公益事业
案例三十 永续创新发展 通力回报社会
一 企业情况简介
二 主打品牌
1.“富杭”牌
2.“富春江”牌
3.“永通”牌
三 品牌建设之路
1.加大对技术产品的开发,以产品开发带动品牌建设
2.加大对广告宣传的投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3.品牌建设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在发展中不断融合
四 发展战略
1.经营发展总战略和总方针
2.“三个不变”和“三个补充”
3.四大产业链群的比例和发展速度
4.提高经济运营质量要突出结构性调整和创新
5.公司发展规划分为三个阶段
五 董事长简介
案例三十一 从“成本领先”到“技术领先”
一 公司简介
二 产品和品牌的变迁
三 行业特征
四 机遇与挑战
1.面临机遇
2.面对挑战
五 战略转型思考与实施路径
六 企业负责人简介
第三篇 附录
附录Ⅰ 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及其指标体系的说明
附录Ⅱ 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指数及其指标体系的说明
序言
1.Collins,J.C.,Porras,J.I.:“Build your company’s vision”,
2.Gilbert Richard and Carl Shapiro:“Optimal patent length and breadth”,
3.Hagedoorn,J.v:“Understanding the Rationale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Partnering Interorganizational Modes of Cooperation and Sectional Differences”,
4.Helpman,Elhanan:“Innovation,Imitation,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5.Lai,Edwin:“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Rate of Product Innovation”,
6.Klemperer:“How Broad Should the Scope of Patent Protection Be?”
7.Prahalad,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8.Scotchmer,S.:“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Cumulative Research and the Patent Law”,
9.Teece,D.J.:“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cing and Public Policy”,
10.〔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第九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曹辰编译《科特勒行销全攻略》,现代出版社,2004。
12.〔美〕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
13.李光斗:《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央视国际网站2004年7月1日。
14.刘迎秋:《中国经济“民营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分析》,《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15.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1:竞争质量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6.刘萍:《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利弊分析》,《学术交流》2005年第7期。
17.罗建幸、何东洁:《品牌的宽化与窄化战略》,中国营销传播网2005/01/09。
18.Marisa Wang:《品牌延伸三不政策》,《世界经理人》2004年6期。
19.陈小平:《品牌的认识进化与模型分析》,《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年第3期。
20.李云海:《关于企业品牌文化问题的思考》,《企业管理》2005年第3期。
21.成红巧等:《企业文化对品牌的影响》,《经济论坛》2004年第17期。
22.王莉芳:《略论品牌竞争中的文化力作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3.杨颖:《中国品牌规模化对策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2期。
24.李凌:《中小企业的品牌共享战略》,《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5期。
25.周永亮:《名牌竞争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6.庄晖等:《品牌的强化策略》,《上海企业》2002年第5期。
27.杨望成:《品牌形象是品牌管理的核心》,《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10期。
28.马京:《入世后中小企业如何迎战品牌挑战》,《科技创业月刊》2002年第6期。
29.陶晓红:《品牌文化是品牌的重要依托》,《管理现代化》2003年第2期。
30.谭凌波:《品牌文化内涵国际化的思考》,《中外企业家》2005年第2期。
31.陈放等:《品牌策划》,时事出版社,2000。
32.曹海英:《浅谈品牌延伸应注意的问题》,《商业研究》2002年第6期。
33.杨履榕:《企业如何成功运用品牌延伸策略》,《中国中小企业》2004年第3期。
1.李光斗:《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央视国际网站2004年7月1日。
2.季六祥:《一个全球化的品牌竞争力解析框架》,《财贸经济》2003年第8期。
3.张世贤:《论工业品品牌竞争力及其量化分析》,《经济导刊》1996年第5期。
4.张世贤:《略论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管理评论》2000年第5期。
5.〔美〕戴维·阿克:《品牌组合战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1.胡锦涛出席2005年6月2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2.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3.科技部《2004年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统计结果》。
4.Gilbert Richard and Carl Shapiro:“Optimal patent length and breadth”,
5.Hagedoorn,J.:“Understanding the Rationale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Partnering Interorganizational Modes of Cooperation and Sectional Differences”,
6.Helpman,Elhanan:“Innovation,Imitation,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7.Lai,Edwin:“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Rate of Product Innovation”,
8.Klemperer:“How Broad Should the Scope of Patent Protection Be?”
9.Prahalad,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10.Scotchmer,S.:“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Cumulative Research and the Patent Law”,
11.Teece,D.J.:“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cing and Public Policy”,
1.马宁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与创新分布》,《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姚艳:《现代企业品牌塑造与发展战略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3.李倩如:《品牌延伸的动因与策略分析》,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
4.陈放等:《品牌策划》,时事出版社,2000。
5.〔美〕 J.弗雷德·威斯通等著,唐旭等译《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高志强:《我国服装业品牌战略研究》,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7.董锡键:《依托主场优势推展商业品牌》,《中外企业文化》1998年第3期。
8.曹海英:《浅谈品牌延伸应注意的问题》,《商业研究》2002年第6期。
9.杨履榕:《企业如何成功运用品牌延伸策略》,《中国中小企业》2004年第3期。
10.杨颖:《中国品牌规模化对策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2期。
11.许云霄:《刍论品牌优势与规模经济》,《理论与现代化》1998年第2期。
12.李凌:《中小企业的品牌共享战略》,《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5期。
1.温兴琦:《浅论民营企业的文化再造》,全球品牌网2004年11月1日。
2.傅黎瑛:《浅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11月23日。
3.陈小平:《品牌的认识进化与模型分析》,《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年第3期。
4.李云海:《关于企业品牌文化问题的思考》,《企业管理》2005年第3期。
5.张文学:《谁绊住了中国品牌的脚》,《质量追踪》2001年第5期。
6.苏珊:《入世后中国企业该如何迎接品牌挑战》,《东方企业家》2001年第11期。
7.张玉美等:《品牌管理的误区》,《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l期。
8.成红巧等:《企业文化对品牌的影响》,《经济论坛》2004年第17期。
9.王莉芳:《略论品牌竞争中的文化力作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0.李玉萍:《好品牌是关怀》,全球品牌网,2004年9月13日。
11.颜廷武:《品牌文化的生产与构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12.许基南:《品牌竞争力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4。
13.〔美〕迈克尔·E.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14.Collins,J.C.,Porras,J.I.:
15.汪向勇:《人在企业》,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16.周永亮:《名牌竞争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7.庄晖等:《品牌的强化策略》,《上海企业》2002年第5期。
18.杨望成:《品牌形象是品牌管理的核心》,《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10期。
19.韩中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经济管理》2002年第11期。
20.裘晓东等:《如何实施成功的品牌延伸战略》,《商业研究》2003年第3期。
21.马京:《入世后中小企业如何迎战品牌挑战》,《科技创业月刊》2002年第6期。
22.白光:《品牌文化:中外品牌案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3.方正松:《论品牌文化竞争》,《计划与市场》2000年第7期。
24.杨钺等:《论品牌文化的表现形式》,《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年第5期。
25.陶晓红:《品牌文化是品牌的重要依托》,《管理现代化》2003年第2期。
26.谭凌波:《品牌文化内涵国际化的思考》,《中外企业家》2005年第2期。
1.魏后凯:《对产业集群和竞争力关系的考察》,《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
2.Poter M.E.:“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petition”,
3.Poter 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Republished with a new introduction,1998.
4.Chiarvesio & Micelli:“From Local Networks of SMFs to Virtual Districts?Evidence from Recent Trends in Italy,”
5.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0期。
6.Poter M.E.:“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Lnnovative Capacity,”
7.魏守华:《地方企业集群战略对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开发研究》2002年第4期。
8.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9.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方在农等:《区域科技创新的理论实践和政策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1.张圣平、魏学坤:《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2.曹昱、甘当善、李强:《小型企业:美国新经济的助推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3.陆立军、白小虎、王祖强:《市场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4.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2004。
16.〔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1.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任务、使命》,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2001。
3.李岷:《“重工业”进入企业家时代》,《中国企业家》2004年第2期。
4.刘萍:《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利弊分析》,《学术交流》2005年第7期。
5.牛文文:《重型化之坎》,《中国企业家》2004年第2期。
6.罗建幸、何东洁:《品牌的宽化与窄化战略》,中国营销传播网,2005年1月9日。
7.成一虫:《戴尔:过激的多元化圈地运动》,www.sohu.com。
8.Marisa Wang:《品牌延伸三不政策》,《世界经理人》2004年第6期。
1.殷迈:《民营企业谁能进入世界500强》,2000年12月11日《北京青年报》。
2.廖泽旺、朱卫华:《东莞:如何直面品牌软肋》,2005年6月7日《人民日报》。
3.齐海山、马扬:《人参卖出萝卜价 东北参不敌高丽参》,2005年9月12日《经济参考报》。
4.马涛:《做响自主品牌刻不容缓》,2004年12月10日《文汇报》。
5.“出口品牌发展战略研究”,商务部外贸司课题。
6.傅自应:《加快实施品牌战略 培育自主世界品牌—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加快实施名牌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19日。
7.许辉、崔树林:《我国出口品牌发展战略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6期。
8.《重点出口品牌企业云蝠集团》,2005年7月19日《经济日报》。
9.《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2005年3月14日《经济日报》。
10.曹玉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中国投资》2005年第7期。
1.H.White:“A Heteroskedasticity—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or and a Direct Test for Heteroskedasticity,” Econometrica,48,817~838 (1980).
2.陈德铭、周三多:《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李飞主编《世界名牌》,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1:竞争质量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孙明华主编《企业竞争力》,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简 介:本书通过对全国十个省市民营企业 “走出去”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运用规范的计量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方法,分析研究了868份回收问卷中的705份有效问卷,集中分析了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金融 、保险和财政支持,以及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并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民营企业国际化中的行业、地域选择和海外投资企业的本土化问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
简 介:本书通过对全国十个省市民营企业 “走出去”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运用规范的计量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方法,分析研究了868份回收问卷中的705份有效问卷,集中分析了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金融 、保险和财政支持,以及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并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民营企业国际化中的行业、地域选择和海外投资企业的本土化问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
简 介:本书通过对全国十个省市民营企业 “走出去”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运用规范的计量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方法,分析研究了868份回收问卷中的705份有效问卷,集中分析了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金融 、保险和财政支持,以及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并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民营企业国际化中的行业、地域选择和海外投资企业的本土化问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