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出版说明
前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唯物史观、文化史观随想
要重视近现代史研究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问题
量化管理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创新与严谨治学
关于“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既要“自下向上”也要“自上向下”
历史的重任
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以“新史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史学
二是否定战国秦以后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三是否定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四是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现代化史,要用“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范式”
历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史学研究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 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侵略
三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现实不能等同于历史
创新不能离开求真
主观臆想不能代替历史客观实际
正确阐述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研究随想
谈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
杂谈中国近代文化史
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一
二
三
四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迎接九十年代
世纪之交历史研究感言
世纪之交谈中西文化
晚清中西文化交流述略
一
二
三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考
一 反帝反封建斗争与实现近代化
二 革命与改良
政治是历史的脊梁
文化与社会
文化、社会与时代
一 文化与社会
二 文化与时代
文化的力量
文化:维系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史学、文化纵横谈*
传统文化·现代化·教育
略谈中国传统教育现代化的演进
清代学术漫议
清嘉道间汉宋学关系小议
清代理学的衰退
《清代理学史》绪论
一 理学、道学、宋学
二 清代理学的分期
三 清代理学的特点
四 本书的基本思路
儒学答客问
一 关于儒学是不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问题
二 历来的统治者为什么要尊崇儒学
三 关于“儒化中国”的问题
四 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
儒家的宽容与不宽容
严复研究的新思路新探索*
郑成功与辛亥革命
中日甲午战争的和战问题
一 战争是日本挑起的
二 主战、主和的是非
三 战败在于清政府的腐败
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 辛亥革命并非“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
二 客观、公正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三 正确评价历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
一 鲜明的时代主题
二 中西文化的论争
三 知识结构改变
四 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
孙中山与传统文化
一 从未离异中国传统文化
二 共和制度是“复三代之规”
三 民族主义思想明显受“春秋大义”影响
四 称颂传统是为了增强民族自尊心
五 为中国能“跟上世界潮流”而奋斗一生
孙中山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 对中国固有文化,既不应盲目否定,也不能泥古、崇古
二 对于西方文化要吸收,但不能全盘照搬
三 赞扬新文化,主张文化创新
孙中山与传统文化
一 从未离异中国传统文化
二 共和制度是“复三代之规”
三 民族主义思想明显受“春秋大义”影响
四 称颂传统是为了增强民族自尊心
五 为中国能“跟上世界潮流”而奋斗一生
关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小议
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一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的广泛传播,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先进的中国人经过一番理性的思索和艰苦的斗争,才完成了从对十月革命的向往到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三 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正确认识五四运动伟大的历史意义
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谈五四精神
发扬五四精神 不断解放思想
一 五四运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二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
三 五四运动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五四先贤为何批评尊孔读经
关于“两个中国之命运”
纪念卢沟桥事变70周年
一 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不偶然
二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三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根本转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