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再造央行4.0————新常态下的中国金融改革顶层设计(修订增补本)图书

Reforging the Central Bank: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 in the New Normal

SSAPID:101-3668-8231-88
ISBN:978-7-5097-8640-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主流经济学思想及相关货币政策实践为背景,对“新常态”下的中国央行及相关国家的结构货币政策经验进行概述和分析,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展开深入研究,提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完善的相关政策模式和建议,为时下金融监管体系变迁及其对中国央行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建议和理论支持。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邓海清 陈曦
编 辑:许秀江;王婧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序一 新常态,新央行

 第一章 从“旧常态”到“新常态”

  第一节 何为“旧常态”

   经济增长范式与房地产价格

   宏观调控与五大周期共振

  第二节 再议“新常态”

   一 经济增长范式切换与五大周期同步性弱化

   二 房价进入均衡区间与基建新特征

   三 人民币汇率进入均衡区间

  第三节 基础货币投放方式为什么重要?

 第二章 政府与市场关系重构——超级结构主义

  第一节 全面市场化并非最佳方案

   空间维度

   时间维度

  第二节 结构性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新、旧结构主义

   欧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

  第三节 中国特色与超级结构主义

 第三章 利率市场化新论

  第一节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第二节 利率市场化离我们还有多远?

  第三节 中国利率市场化将如何演绎?

   利率市场化前期

   利率市场化中期

    1.监管再造

    2.市场重构

    3.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4.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过渡

    5.“非标”的功与过

   利率市场化后期

  第四节 利率市场化是否导致利率上行?

   研究一:时序叠加分析利率市场化前后的利率变化

   研究二:全球利率一致性与利率市场化的时点选择

   中国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将如何变化?

 第四章 货币政策新目标

  第一节 央行是否应当具有独立性?

  第二节 最终目标变革——“新四目标制”

   一 “旧常态”的最终目标

    (一)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迁

    (二)“四目标”概述

     1.稳定物价

     2.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三)“四目标”的内在联系

     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3.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5.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二 最终目标应当加入“金融安全”

    1.“金融安全”应当作为最终目标之一

    2.资产价格泡沫的对策

    3.利率政策是否应针对资产价格?

   三 “国际收支平衡”不宜再作为最终目标之一

   四 央行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中的选择

  第三节 中间目标转型——从数量型到价格型

   一 中国的中间目标演化历程

   二 为什么货币供应量不再适宜作为中间目标?

    (一)可测性

    (二)可控性

    (三)相关性

   三 数量型与价格型调控对比

   四 中间目标的转型思路

  第四节 “超额准备金率”的真实意义

   一 商业银行备付的构成

   二 超额准备金能传递资金面松紧的信号吗?

   三 超额准备金率传递出的可靠信号

    (一)支付系统的进步

    (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融资渠道的发达程度

    (四)商业银行的预防性需求

 第五章 货币政策新工具

  第一节 “旧常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 存款准备金制度

   二 公开市场操作

   三 中央银行票据

   四 再贷款

   五 再贴现

   六 窗口指导

  第二节 “新工具”之一——定向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新工具”之二——利率走廊货币政策工具

  第四节 “新工具”之三——预期管理货币政策工具

 第六章 货币政策传导新机制

  第一节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 “货币观”传导渠道

    (一)利率传导渠道

    (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

    (三)汇率传导渠道

   二 “信用观”传导渠道

   三 预期传导渠道

  第二节 “央行→货币市场”传导机制

   一 国际货币市场利率调控机制

   二 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决定因素

  第三节 “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传导机制

   一 货币市场向短端利率债的传导——国际经验

   二 货币市场向短端利率债的传导——中国市场

   三 1年期国债与隔夜拆借利率利差解构

   四 短端国债向长端国债传导

  第四节 “货币市场→信贷市场”传导机制

   一 基准利率对存贷款利率的影响——国际经验

   二 中国货币市场与存贷款市场的关系

  第五节 债券市场分析框架——“修正的泰勒法则”

   一 “修正的泰勒法则”分析框架

   二 信用利差的决定因素

 第七章 央行与金融监管

  第一节 要做一只抓老鼠的猫吗?

  第二节 “旧常态”下的监管模式与监管套利

   一 我国监管体制历史沿革

    (一)金融压抑下的金融监管(1948~1978年)

    (二)人民银行统一监管时期(1978~1992年)

    (三)金融分业监管时期(1992年至今)

     1.分业监管体制的初步提出(1992~1995年)

     2.中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确立阶段(1995~1998年)

     3.中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完善阶段(1998~2003年)

     4.中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二 遏制不住的监管套利

  第三节 “新常态”下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一 国际上主要金融监管框架

   二 构建我国新型监管框架思考

 第八章 中国央行的国际化进程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市场化

   一 汇率、利率、资本流动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二 资本账户开放的利与弊

   三 开放经济体中的货币政策

   四 各个央行的冲突与协调

   五 从美联储到中国央行

  第二节 从国际化鸟瞰金改之路

   一 从国际化鸟瞰金改之路

   二 区域战略合作

   三 自贸区

    口岸功能

    工业功能

    贸易功能

    服务功能

    金融功能

    金融功能的探索

    扩大服务业的开放

    创新而简洁的监管制度

     1.提升监管效率

     2.提升配套的物流体系

     3.金融业有序开放

 第九章 大数据时代的央行

  第一节 “大数据”概述

   一 大数据为什么是当今时代的最大热门?

   二 美国的经验——大数据开源,统一数据后台和行业数据中心

   三 大数据的未来——智能化时代的人类社会再造

  第二节 大数据与金融市场

   一 金融天然与大数据密不可分

   二 大数据金融的理念

   三 大数据理念的未来前景

  第三节 大数据与“央行4.0”

   一 大数据货币政策的变革之一——政策反应灵敏度的提高与时滞的缩短

   二 大数据货币政策的变革之二——行业数据的填补和政策的精确指导

   三 大数据货币政策的变革之三——虚拟现实技术与货币政策实验

 附录一 经济学流派与国外央行实践

  一 古典经济学与1845年爱尔兰大饥荒

   (一)古典经济学理论

   (二)古典经济学的一次失败的货币政策实践——爱尔兰大饥荒

  二 真实票据理论和“新政”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一)真实票据理论介绍

   (二)真实票据理论实践——“大萧条”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三)真实票据理论实践——对抗“大萧条”

  三 凯恩斯主义学派与货币政策实践

   (一)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

   (二)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实践——抗击“大萧条”

  四 货币主义学派与货币政策实践

   (一)货币主义的兴起

   (二)货币主义在美国的实践

  五 理性预期学派与货币政策实践

 附录二 中国央行历史演化和宏观调控

  一 中国央行的历史沿革

   (一)初创时期(1948~1952年)

   (二)计划体制下的国家银行时期(1953~1978年)

   (三)从国家银行向中央银行过渡(1979~1992年)

   (四)构建现代中央银行(1993年至今)

  二 “旧常态”下央行的历次货币政策调控

   (一)1979~1981年的反通胀操作

   (二)1984~1989年的政策反复

   (三)1990~1996年的反通胀

   (四)1997~2002年的反通缩

   (五)2003~2007年的宏观调控

   (六)2008~2009年的逆周期调控

   (七)2010~2011年的宏观调控

 大变革时代,央行将何去何从?

 后记

 文前辅文

 作者简介

 序三 新常态下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序二 从财政视角看央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