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8~2022)图书
Report on Funeral Development of China (2018-2022)
[内容简介] 本书总报告在回顾了五年来全国殡葬事业发展取得主要成绩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殡葬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发展篇回顾了我国推行绿色殡葬、防治环境污染的实践,阐述了遗体防腐技术的历史和现状,探索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段及不同主流价值取向之下丧葬礼俗的特征、性质与规律,分析了生命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专题篇聚焦殡葬领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业内新冠肺炎疫情应对、骨灰林葬推广、生态设施建设等专题;实践探索篇重点推介山东、浙江、江西和安徽等地新时期推动殡葬事业健康发展的新探索、新实践、新模式和新经验。
殡葬绿皮书编委会
摘要
皮书数据库
法律声明
Ⅰ 总报告
G.1 2018~2022年中国殡葬事业发展状况及展望
一 2017~2021年殡葬事业发展概况
(一)节地生态安葬成效显著
1.节地生态安葬率不断提升
2.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有所创新
(二)移风易俗工作有序推进
(三)惠民殡葬政策得到加强
(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殡葬事务有序开展
(五)殡葬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
(六)殡葬标准化工作全面开展
二 殡葬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
(一)殡葬法规陈旧,法治建设滞后
(二)殡葬服务设施不足,无法满足群众基本需求
(三)执法体制机制不全,行业监管不到位
(四)殡葬工作力量薄弱,影响殡葬管理和服务质量
(五)文明礼葬认识程度不高,移风易俗任重道远
(六)殡葬领域的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制约安全健康发展
三 殡葬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补齐法规政策短板,为深化殡葬改革保驾护航
(二)加快补齐服务设施短板,满足基本殡葬服务需求
(三)加快补齐体制机制短板,创新殡葬管理和服务体系
(四)加快补齐工作力量短板,增强殡葬治理和服务能力
(五)加强殡葬服务领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六)加快补齐综合治理短板,树立公序良俗和文明新风
Ⅱ 发展篇
G.2 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殡葬发展报告
一 宣传绿色殡葬理念和推行绿色殡葬实践
(一)宣传绿色殡葬理念
(二)推行绿色殡葬实践
二 生态文明引领下的绿色殡葬举措
(一)加强绿色殡葬规划
(二)注重绿色殡葬设计
(三)创建绿色殡葬设施
(四)研发绿色殡葬产品
(五)引导绿色殡葬消费
(六)加强绿色殡葬服务
(七)开展绿色殡葬教育
三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殡葬科研
(一)开展殡葬领域碳排放核算研究
(二)开展殡葬领域碳汇计量研究
G.3 中国丧葬礼俗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报告
一 丧葬礼俗的缘起与历史沿革
二 丧葬礼俗的困境与现实挑战
三 丧葬礼俗的调适与文化创新
四 丧葬礼俗的文化再造与殡葬改革
(一)从丧葬礼仪的文化内涵创新入手,给现代丧葬礼俗赋予更多的现代生活元素
(二)后丧葬服务市场的建立是创新和完善现代殡葬系统的重要途径
(三)创建并完善应对殡葬行业过度市场化冲击机制,也是构建现代丧葬礼俗体系的必要举措
G.4 全国殡葬信息化建设发展报告
一 引言
二 殡葬信息化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一)民政部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二)地方民政部门配套支持加速完善
三 殡葬信息化标准加速落地
四 国家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一)殡葬“一库一网一平台”建设初步取得成效
(二)全国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1.一图全感知行业家底
2.一键知全局决策辅助管理
3.一图全掌控
4.一方汇聚生态自我演进
五 省级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六 应用探索纵横深化
七 存在问题及挑战
(一)省级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不平衡
1.自上而下统筹建设模式
2.由点到面全面铺开模式
(二)建设思路缺乏互联网、数据思维,存在建设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三)数据链条不完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四)双轮驱动不平衡不充分
八 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殡葬数字化治理
(二)处理好统一建设和基层殡葬服务机构创新的关系
(三)推进殡葬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
(四)提高殡葬公共在线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实效
(五)构建符合智慧殡葬需求的殡葬大数据体系
G.5 遗体防腐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一 遗体防腐概念
二 遗体防腐的历史、理论和防腐技术的发展
(一)古代遗体防腐技术
1.古埃及的“木乃伊”技术
2.中国古代防腐技术
(二)“解剖学家”时代遗体防腐技术
(三)现代遗体防腐技术
1.葬礼时代的防腐技术
2.现代殡仪服务中遗体防腐实用技术
三 遗体(尸体)防腐剂的研发与应用
(一)遗体防腐剂
(二)常见遗体防腐剂的组分
1.防腐剂或固定剂
(1)醛类
(2)醇类
(3)盐类
2.杀菌剂(消毒剂)
(1)苯酚
(2)2-异丙基-5-甲基苯酚
(3)异噻唑啉酮类
(4)遗体防腐剂中常见的杀菌剂还有苯扎氯铵、水杨酸、五氯酚酸钠、1,4-二氯苯等。
3.改性调节剂
(1)缓冲液
(2)阻凝剂
(3)表面活性剂
(4)湿润剂
4.几种新型防腐液
(1)1-甲基-3-辛氧基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
(2)N-乙烯基-2-吡咯烷酮
(3)四羟甲基氯化磷
(三)环保型的复方遗体防腐液
1.低含量甲醛的防腐液或抑制甲醛挥发的防腐液
2.无甲醛的遗体防腐液
(1)以醇类为主要成分的高效环保型遗体防腐液
(2)以过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遗体防腐液
(3)以金属盐为主要成分的防腐液
四 防腐剂产品的评价
1.综合评价
2.生物力学测试
3.抗菌能力评价
4.组织学表现
5.毒理学评价
五 国内外关于防腐剂的管理
1.国内现状
2.国外的法律规定Journal of Anatomy,2014,224(3),pp.316-344.">*
六 现代遗体防腐技术与防腐剂推广及建议
1.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遗体防腐剂
2.特殊遗体防腐剂的开发
3.加强不同研究领域与行业间的合作与交流
G.6 殡葬领域大气污染防治研究报告*
一 殡葬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一)殡葬领域基本情况
1.火化机数量
2.遗体火化量
3.遗物祭品焚烧量
(二)污染物排放情况
1.火葬场大气污染物排放
2.其他污染物排放
二 殡葬领域大气污染防控情况
(一)政策与标准建设情况
1.政策发布
2.标准制定
(二)火化污染控制技术
1.主动控制技术
2.末端治理技术
三 火葬场大气污染物环境效益评估
(一)污染物排放强度情况
(二)环境效益评估
四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火葬场火化机和遗物祭品焚烧炉烟气净化装置的安装比例增长较快
2.火葬场火化机和遗物祭品焚烧炉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明显
3.火葬场大气污染物环境减排效益明显
(二)建议
G.7 人文殡葬建设与发展研究*
一 殡葬人文建设意义重大
(一)人文殡葬乃现代殡葬重要内容
(二)合理的殡葬活动是传统孝文化的体现
(三)殡葬礼仪乃宣泄表达社会情感的需要
(四)殡葬服务具有面死向生的教育意义
(五)具有巩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六)增加干群关系、邻里关系的融洽度
二 殡葬人文建设基本现状
(一)以人为本的观念被认同
(二)临终关怀服务有效拓展
(三)殡葬服务的人性化日益显现
(四)清明节的传统人文价值日益显现
(五)网络祭扫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
(六)设施建设体现人文元素
三 殡葬人文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殡葬人性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二)部分殡葬礼俗过于简化
(三)部分地区殡葬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四)殡葬从业人员地位有待提升
四 国外经验及启示
(一)传统与现代密切融合的日本殡葬文化
(二)享受体面的殡葬服务是德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三)轻松自然的加拿大葬礼
(四)希望临终者尽快升天的俄罗斯民族
五 加强殡葬人文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弘扬人文殡葬
1.深入践行人文殡葬理念
2.适当保留生命中的合理仪式
3.加快建立现代殡葬礼仪体系
(二)倡导殡葬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1.坚持亲情化服务
2.注重个性化服务
3.注重对殡葬从业人员的人文关怀
(三)增强殡葬设施人文环境的教化功能
1.环境设施体现人性化
2.拓展殡葬设施的纪念教化功能
3.发挥殡葬仪程的教化作用
(四)加快完善普惠性的民生殡葬惠民措施
G.8 生命文化教育研究发展报告
一 生命文化教育兴起的背景与相关概念
(一)生命文化教育兴起的背景
1.殡葬行业回归文化属性的需要
2.殡葬教育由中职层面提升到高职层面的需要
3.生命教育与生死学研究为殡葬业界的生命文化教育提供了文化背景
(二)生命文化教育的相关概念
1.生命文化
2.生命文化教育
3.生命文化教育的主要观点
二 殡葬教育界在人才培养中的生命文化教育
(一)生命文化教育从殡葬教学中孕育诞生
(二)创建生命文化教育的殡葬专业课程体系
1.创建生命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2.生命文化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3.生命文化教育课程体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 殡葬业界对生命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殡葬业界积极实践生命文化教育
1.上海殡葬业界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2.北京、四川、安徽等地殡葬业界生命文化教育实践
(二)殡葬业界生命文化教育实践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生命死亡的品质
2.有助于提升殡葬服务品质
3.有助于提升殡葬人和殡葬事业的文化自信
4.有助于丰富殡葬服务的内涵
四 倡导与实践生命文化教育的建议
(一)积极传播生命文化教育
1.搭建平台,建立宣传生命文化教育的平台
2.新闻媒体,以独到的优势宣传生命文化教育
(二)完善实践生命文化教育的举措
1.推进殡葬服务机构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
2.建议政府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为全社会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服务
3.建议在国家层面出台有关政策性文件,推动生命文化教育的实践
4.建议制订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行业标准,在殡葬服务机构开展示范性基地建设活动
(三)加强生命文化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
1.热情支持和参与国内生死学研究
2.继续在殡葬教育界培养具有生命文化素质的殡葬专业人才
3.加强殡葬业界生命文化教育培训
结语
G.9 新时代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一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调查研究法
3.个案访谈法
二 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被访者基本情况
1.性别情况
2.年龄结构情况
3.婚姻状况
4.受教育程度及专业相关度
5.专业技术水平情况
(二)被访者工作状况
(三)被访者收入情况
1.工资收入情况
2.收入地区差异情况
3.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四)工作压力与职业认同
1.工作压力情况
2.职业认同情况
3.面临的其他问题或影响
(五)岗位服务能力与人才培养
1.殡葬服务机构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2.殡葬服务机构人才培养机制
三 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顶层制度设计严重不足,对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二)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
1.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
2.殡葬服务机构之间人才队伍建设程度不平衡
(三)殡葬行业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1.殡葬专业人才供给乏力
2.殡葬专业人才需求强烈
(四)殡葬行业培训供给不足,殡葬服务机构内部培训不够
1.殡葬行业培训供给不足
2.殡葬服务机构组织的员工培训不够
(五)殡葬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与专业相关度较低、专业技能较低、收入水平偏低、社会地位偏低
1.受教育程度与专业相关度较低
2.专业技能水平较低
3.收入水平偏低
4.社会地位偏低
(六)殡葬服务人员平均年龄偏大,劳动强度略大,工作压力较大
1.总体年龄偏大
2.劳动强度略大
3.工作压力较大
四 完善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高度重视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二)加快殡葬事业单位改革,为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1.制定用人标准,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2.按劳分配,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3.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大力加强殡葬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贯通发展
1.完善殡葬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殡葬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2.实现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贯通发展
(四)建立技能人才薪酬分配体系,提高殡葬技能人才工资待遇
1.畅通殡葬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2.合理设计殡葬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
3.落实殡葬行业高技能领军人才薪酬待遇
(五)推动殡葬教育快速发展,为行业培养具有生命文化理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提升殡葬教育办学层次
2.促进殡葬教育高质量发展
G.10 全国殡葬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报告
一 殡葬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殡葬标准化建设的现状
1.殡葬标准化工作组织
2.已发布相关殡葬领域的标准
3.《殡葬标准汇编》编制完成
4.标准发布情况(2017~2021)
(二)深化殡葬标准与实践相结合
1.坚持标准为我国殡葬事业发展服务
2.积极开展急需标准的制定
3.注重标准的推广应用
(三)加快体系建设步伐和鼓励社会广泛参与
1.加快了标准体系建设的步伐
2.企业广泛参与
二 殡葬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 殡葬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体系制修订情况
(二)修订目的
(三)修订依据
(四)修订原则
1.先进性
2.完整性
3.科学性
4.协调性
(五)第四次标准体系修订的主要内容
1.依据标准进行了调整
2.体系表的结构进行了调整
3.标准明细表修订
4.标准统计表修订
四 殡葬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一)本领域国外标准化发展趋势
(二)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1.标准化工作基础薄弱,标准质量不高
2.殡葬标准内容还有待完善、超期服役现象突出
3.缺乏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4.殡葬行业标准化意识不强,专业队伍建设滞后
5.殡葬标准宣传贯彻与实施力度不够
(三)重点改进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处理体系交叉
2.标准制修订建议
附录 已发布殡葬领域相关标准目录
Ⅲ 专题篇
G.11 殡葬领域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研究报告
一 殡葬领域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点
(一)政策性殡葬突发事件
(二)外联性殡葬突发事件
(三)内生性殡葬突发事件
二 客观认识殡葬领域应急管理体系现状
(一)殡葬领域应急组织体系现状
(二)殡葬领域应急预案体系现状
(三)殡葬领域应急力量现状
三 殡葬领域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需要的核心能力
(一)学习能力
(二)研判能力
(三)决策能力
(四)掌控能力
(五)协调能力
(六)执行能力
(七)引导能力
(八)恢复能力
四 加强殡葬领域应急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应急能力水平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体系建设
(三)发挥科技优势,推动科研教育发展
(四)应用法制成果,形成制度标准体系
(五)引导社会参与,体现社会组织力量
G.12 防疫视域下殡葬领域卫生安全治理研究报告
一 殡葬领域卫生安全主要问题
二 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提升殡葬领域卫生安全治理综合效能
(一)坚持主导型治理
(二)坚持规划型治理
(三)坚持制度型治理
(四)坚持考评型治理
三 建立完善多向度政策,夯实殡葬领域卫生安全治理保障基础
(一)注重突出民政部门导向政策
(二)积极完善“三共”融合政策
(三)优化人才队伍政策指向
四 完善自治功能,提升社区殡葬卫生安全治理水平
(一)解决好社区殡葬卫生安全治理“抓手”问题
(二)解决好社区殡葬卫生安全治理“赋能”问题
(三)解决好社区殡葬卫生安全治理基础问题
G.13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下有关国家在殡葬领域的应急处置研究报告*
一 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传播及人员死亡概况
二 部分国家在防疫期间对感染病毒死亡者遗体的处置对策
(一)美国
(二)加拿大
(三)欧盟
三 有关国家在应对新冠感染遗体中遭遇的主要问题
(一)殡葬服务资源难以为继,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妥善处理防疫与宗教信仰和习俗间的关系是多数国家需要面对的另一重要问题
四 值得总结的经验与启示
(一)加大社交距离、进行专业化卫生防护是殡葬领域疫情防控的重要举措
(二)切实加强殡葬服务资源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三)对“一刀切”的遗体防疫措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应有充分预估
(四)研究并制定突发事件下大规模死亡人员的遗体处置预案已非常必要
(五)加强对国外典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研究
G.14 北京市“生态+人文”相结合的殡葬事业发展方向研究
一 背景情况
(一)建立企业化运作模式
(二)优化企业机构设置
(三)发挥激励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
二 “生态+人文”相结合发展方式的实践和思考
(一)以生态设计为环境+以人文赋能为支撑的结合方式
1.注重环境的表现力
2.做好节约用地的循环利用
3.营造人性化的纪念氛围
4.墓园环境的艺术化效果
(二)以生态物质为载体+以人文传承为表达的结合方式
1.注重墓碑本身的艺术性和社会价值
2.创新具有生态化人文化双重属性的安葬形式
(三)以生态举措为基础+以生态纪念为平台的结合方式
1.北京市骨灰海葬活动
2.北京市骨灰自然葬活动
3.北京市殡葬转企改革单位开展了“一墓一码”工作
4.提高服务内涵是生态+人文殡葬理念有效的实施方式
(四)以生态理念为导引+以人文传承为对话的结合方式
1.宣传引导生态人文理念
2.用活动搭建生态文化对话
3.以做好精神体验式产品的理念做好纪念式公园
4.用包容开放的方式架起墓园与社会的桥梁
G.15 从安葬设施到生态设施和生命公园*
一 一个方向指引:绿色文化
(一)打造“绿色地平线”
(二)绘制“绿色标准线”
(三)守护“绿色温度线”
(四)编织“绿色网络线”
(五)丰富“绿色生命线”
二 两类中观依托:生态设施、集约机制
(一)集中生态理念的设施载体
1.攻克生态设施的硬指标
2.赋予生命服务的软实力
(二)纵向管控的集约机制
1.建立全面管理机制
2.采取制度化管理模式
3.自觉响应国家“双碳”战略
三 三重具体面向:节地生态安葬、节能产品与服务、智慧云上生命公园
(一)节地生态安葬
1.坚持理论探索
2.各类葬式实践
3.创新生态举措
(二)节能产品与服务
1.绿色殡仪服务
2.环保减排设备
(三)智慧云上生命公园
1.形成“现实—虚拟”复合式生态设施
2.链通线上“最后一键”距离
3.留存个体精神与社会文化记忆
G.16 “林葬”的可行性与发展对策研究*
一 “林葬”的推广意义
(一)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二)落实国家生态殡葬方针政策
(三)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二 “林葬”的发展现状
(一)“林葬”的历史由来
(二)我国“林葬”的推广现状
三 “林葬”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依据不足
(二)部门权责不明
(三)群众认知不高
四 “林葬”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总结既有经验,在适当地区积极推动试点
(二)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解决部门分割问题
(三)提升“林葬”服务质量,禁止豪华墓等违规安葬行为
(四)积极向群众宣传推广“林葬”,推动个性化的安葬仪式
Ⅳ 实践探索篇
G.17 山东省沂水“惠民礼葬”发展研究报告
一 “惠民礼葬”改革的背景
(一)沂水县基本情况
(二)殡葬领域存在的问题
(三)殡葬改革面临的形势
(四)实施殡葬改革的动因
二 “惠民礼葬”改革的发展路径
(一)谋定后动,充分做足前期筹备工作
1.深入调研论证,理清思路求突破
2.平衡疏堵关系,把握原则定基调
3.算透“六笔账”,广泛宣传达共识
(二)多措并举,落细落实各项保障机制
1.建立普惠制度,实行殡葬全免费
2.弥补设施不足,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
3.服务殡改大局,实施殡仪馆改制
4.加强村民自治,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
(三)摒弃陋习,持续促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
1.倡导文明殡葬新风,实现“追思会”丧礼服务全覆盖
2.献花代替烧纸,实施绿色文明祭祀
(四)健全机制,保证殡葬改革长效深入开展
1.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2.强化督导考核机制
3.完善工作管理机制
4.形成制度保障体系
5.构建文明殡葬文化
三 “惠民礼葬”改革的成效
(一)经济效应
(二)生态效应
(三)社会效应
(四)政治效应
(五)示范效应
四 “惠民礼葬”改革的经验启示
(一)殡葬改革是党委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有畏难发愁思想,必须主动改
(二)殡葬问题具有地域化和差异性,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必须创新改
(三)殡葬改革是全链条的改革,不能顾头不顾尾,必须全面改
(四)殡葬改革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合力改
(五)殡葬改革头绪多情况复杂,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必须稳妥改
G.18 浙江殡葬数字化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 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背景
(一)数字化改革由来
(二)全力构建“152”工作体系,迭代升级“1612”体系架构
(三)系统化规范化推进数字化改革
二 浙江殡葬数字化改革的实践历程
(一)殡葬数字化改革发展
1.以信息化为基础,开发建设殡葬管理信息系统(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起步阶段
2.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动力,助推群众“身后事”联办(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发展阶段
3.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殡葬管理工作纵深发展(2021年2月至今)创新阶段
(二)殡葬数字化改革主要内容
1.规范标准体系
2.统一系统应用
3.建立死亡数据库
4.开发云服务系统
(三)推进群众“身后事”联办
三 浙江省殡葬数字化改革主要成效
(一)加快推进“浙里逝安”应用平台建设
(二)群众“身后事”联办集成改革成效明显
(三)“身后事”涉财事项联办试点应用场景
1.台州市模式——台州“数智殡”应用场景,实现群众“身后事”全周期协办升级
2.杭州建德市模式——“数智殡”死亡专题库场景应用助推“身后事”全程零跑一键联办
3.嘉兴海宁市模式——线上线下涉财公民遗产“省心办”应用
四 殡葬数字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重塑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要进一步加强
(二)群众“身后事”联办协同难度大
(三)重大应用场景开发仍较为滞后
(四)业务与技术融合的机制尚未形成
五 完善殡葬数字化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谋划,重塑数字化改革制度建设
(二)试点先行,有效促使应用场景全省推广
(三)统一平台,积极推进群众“身后事”涉财统一查询
(四)加强沟通,做好死亡人口有关信息归集与统一
G.19 江西省殡葬改革发展报告
一 殡葬改革的背景
(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殡葬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
(二)江西是全国首批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
(三)江西原有殡葬工作基础较为薄弱
(四)丧葬陋习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二 关于殡葬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位谋划推进
(二)坚持教育引导先行
(三)坚持基础设施先行
(四)坚持惠民政策先行
(五)坚持文明新风先行
三 殡葬改革的工作成效
(一)民生方面:大幅减轻群众负担,全面补齐设施短板
(二)生态方面:节约了大量土地林木资源,显著改善人居环境
(三)文化方面:丧葬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文明乡风逐步树立
(四)政治方面:改善了党风政风,密切了干群关系
四 工作启示
(一)党委、政府重视是推进改革的根本和前提
(二)坚持殡葬设施、惠民政策先行
(三)大力推广林地墓地复合利用
(四)散埋乱葬治理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五)丧葬习俗改革要同步推进
(六)加强舆情应对处置
五 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常态长效推进殡葬改革
(二)接续打造一批示范性殡葬设施
(三)切实提高服务管理能力
(四)不断完善智慧殡葬建设
(五)深入推进殡葬移风易俗
G.20 安徽省桐城市殡葬改革发展报告
一 桐城市殡葬改革的背景
二 桐城市殡葬改革成效和具体举措
(一)改革成效
(二)具体举措
1.重视与政策并行,凝聚工作合力
2.建设与升级并进,提升殡葬设施供给水平
3.惠民与便民并重,完善殡葬服务体系
4.治理与宣传并举,巩固既有成果
三 桐城市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二)公益性公墓存在选址难、用地难问题
(三)社会公众普遍对殡葬行业认识不足
四 推进殡葬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深化殡葬改革的根本前提
(二)加强分类施策是深化殡葬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政策创制是深化殡葬改革的关键举措
(四)加强队伍建设是深化殡葬改革的内在要求
(五)加强行业自律是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保障
(六)加强宣传引导是深化殡葬改革的有力手段
(七)加强创新发展是深化殡葬改革的必然趋势
(八)加强科技赋能是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支撑
G.21 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打造生态文明殡葬改革示范样本
一 聚焦体系支撑,着力推进绿色机制建设
1.政策体系有保障
2.标准规范做支撑
3.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
二 聚焦绿色转型,着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
1.健全节地生态安葬规划设施
2.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强化部门统筹协调和财政保障
三 聚焦改革创新,着力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1.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深入数字化服务
2.细化殡葬便民惠民工程
3.优化拓展殡葬外延服务
四 聚焦多元倡导,着力推动丧葬礼俗改革
1.传播新时代文明殡葬理念
2.尊重传统文化并推行新祭奠方式
3.引领新常态
五 聚焦长效管理,着力强化殡葬执法监督
1.加强部门联合,有效促进执法监督
2.完善监管网络
3.实施闭环管理
六 在建设共同富裕实践中对绿色生态安葬的建议
1.深刻把握共同富裕与绿色生态殡葬之间的关系
2.以标准化理念推进生态安葬建设和管理协调发展
3.处理好殡葬事业改革与人文关怀的协同治理
Ⅴ 附录
G.22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大事记(2017~2021年)
G.23 殡葬领域奖励与评定(2017~2021年)
一 2017年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二 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七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遗体整容师职业竞赛
(一)团体奖(按成绩排序)
1.一等奖
2.二等奖
3.三等奖
4.优秀组织奖
(二)个人奖(按成绩排序)
1.特等奖(3名)
2.一等奖(12名)
3.二等奖(20名)
4.三等奖(30名)
三 2017年第八届全国职业院校民政职业技能大赛(殡葬类)
(一)殡仪服务员(22名)
(二)遗体防腐整容师(21名)
(三)遗体火化师(15名)
(四)墓地管理员(18名)
四 2017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获奖论文(殡葬类)
五 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八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殡仪服务员职业竞赛
(一)团体奖(按成绩排序)
1.一等奖
2.二等奖
3.三等奖
4.优秀组织奖
(二)个人奖(按成绩排序)
1.特等奖(3名)
2.一等奖(12名)
3.二等奖(21名)
4.三等奖(30名)
六 2018年第九届全国职业院校民政职业技能大赛(殡葬类)
(一)殡仪服务(17名)
(二)遗体防腐整容(16名)
(三)遗体火化(10名)
(四)公墓管理(12名)
七 201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关于表彰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决定(殡葬类)
(一)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名单(13个)
(二)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名单(7名)
(三)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名单(28名)
八 2019年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民政职业技能大赛(殡葬类)
(一)殡仪服务员(按成绩排序,下同)
(二)遗体防腐整容师
九 2019年全国殡葬服务专业人才资源库首批入库人员
十 2019年民政部关于授予“孺子牛奖”的决定(殡葬)
十一 2019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获奖论文(殡葬类)
十二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殡葬类)
十三 2020年度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技术能手
十四 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十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公墓管理员职业竞赛)
(一)团体奖(按成绩排序)
1.一等奖
2.二等奖
3.三等奖
4.优秀组织奖
(二)个人奖(按成绩排序)
1.一等奖(11名)
2.二等奖(23名)
3.三等奖(32名)
(三)突出贡献奖
十五 2020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获奖论文(殡葬类)
十六 2021年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殡葬类)
十七 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
十八 2021年第十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民政
(一)团体奖
(二)个人奖
十九 2021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获奖论文(殡葬类)
主编简介
基本子库
皮书
Abstract
魏一鸣、刘兰翠、廖华等:《中国碳排放与低碳发展》,科学出版社,2017。
李怒云、袁金鸿主编《林业碳汇论文精选》,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
闫丽红:《山西省殡葬改革研究》,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1。
Xue Y.F.,Tian H.Z.,Jing Y.,et al.,“Present and Future Emissions of HAPs from cremations in China”,
薛亦峰、闫静、田贺忠等:《北京市火葬场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及污染特征》,《环境科学》2015年第6期。
尹文华、于晓巍、韩静磊等:《遗体火化二噁英类排放水平及影响因素》,《环境科学》2015年第10期。
任玥、田洪海、李楠等:《燃油式火化机排放烟气中二噁英类污染水平和排放特征》,《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Cui Y.Y.,Zhang G.,Wang W.,et al.,“Ten-year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from Incineration of Sacrificial Offerings in China”,
詹成付:《总结试点经验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新时代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健康发展》,《中国民政》2019年第23期。
王金华:《把“逝有所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民政》2019年第8期。
范瑜:《在高质量发展与治理中保障逝有所安》,《中国社会报》2020年12月8日。
范瑜:《殡葬教育应成为健全“逝有所安”制度重要力量》,《中国社会报》2019年12月17日。
田新朝:《基于胜任特征的殡葬技能人才研究》,《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朱婕妤:《殡葬专业人才:期待好收入更在意事业情怀》,《中国社会报》2019年11月12日。
张绍春:《近代中国主流社会殡葬观念的演进》,《湖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左永仁:《殡葬系统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朱金龙、吴满琳:《殡葬经济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蒋洪涛、冉明:《对城市生态公墓建设的思考》,载张明亮主编《清明论坛优秀论文集》(下),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吕春玲:《上海市骨灰撒海服务的现状与思考》,载朱勇主编《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陶映荃:《殡葬改革:从“厚葬入土”到绿荫后人》,《工人日报》2011年4月6日,第7版。
郑晓江、徐春林、陈士良主编《中国殡葬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郭林:《从“死无所葬”到“葬有所安”:四维特性视域下中国殡葬服务制度的改革路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时任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纪恒在国新办举行扎实做好民政在全面小康中的兜底夯基工作发布会上的答记者问(2021年9月17日)。
刘严宁:《殡葬服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殡葬文化研究》2020年第2期。
周礼:《德国树葬》,《华人时刊》2014年第4期。
何秀琴:《在农村地区推行生态葬的思考》,《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