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97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8图书

Report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SSAPID:101-3662-2885-75
ISBN:978-7-5097-6663-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深入研究改革开放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总报告、专题篇、案例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研究探讨了40年改革开放经验,展示40年来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相关信息

丛书名: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编 辑:颜林柯;杨鑫磊;张萌萌;李吉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Abstract

 摘要

 绪论 改革开放40周年历程及前瞻

 Ⅰ 总报告

  B.1 习近平改革开放重要论述

   一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四)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七)深化“三农”体制改革

    (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三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

   四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二)促进就业创业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五)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五 建设美丽中国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六 加强党的建设

    (一)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

    (二)加强反腐败制度保障

    (三)真枪真刀推进改革

 Ⅱ 专题篇

  B.2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愿景展望

   一 回顾:40年财政改革的基本经验和评价

    (一)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里程碑意义和历史性贡献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市场经济模式的必然要求

    (三)完整、准确地理解分税制所应澄清的几个重要认识

    (一)东部地区为转移支付的净流出区,中、西部地区为转移支付的净流入区

    (二)部分西部地区财政自给率不但低于50%,且财政支出规模高于本地区财政总收入规模

    (三)转移支付制度有效地发挥了平衡地区间财力的作用

   二 展望:在全面改革中深化财税改革的基本思路与要领

    (一)总体思路

    (二)改革重点

     1.以政府扁平化改革为框架

     2.以合理调整事权为匹配逻辑

     3.以税制改革为配合,完善政府间收入划分改革

     4.以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体现事权优先原则

     5.以建立现代公共预算管理制度为基础性支撑

     6.以举债权和产权管理为重要组成要素

  B.3 中国区域发展与改革40年

   一 非均衡发展战略: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一)兴办经济特区

    (二)沿海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的设立

    (三)促进沿海地区开放

   二 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与七大经济区的推出

    (一)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提出

    (二)三大地带之间存在的经济差距

    (三)七大经济区的推出

   三 四大板块形成: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战略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东北振兴战略

    (三)中部崛起战略

    (四)东部率先发展

   四 区域规划和新区规划:促进重点地区发展

    (一)区域规划:细化、实化、差别化

    (二)城市群规划: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三)国家级新区:所在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五 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酝酿过程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

    (三)长江经济带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六 未来我国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战略取向及政策建议

    (一)未来我国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

    (二)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1.实施轴带引领战略

     2.实施群区耦合战略

     3.实施开放合作战略

    (三)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

  B.4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

   一 我国金融市场现状

    (一)银行信贷市场

    (二)股票市场

    (三)债券市场

    (四)外汇市场

    (五)期货市场

   二 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一)第一轮金融体制改革:人民银行统一监管金融活动

    (二)第二轮金融体制改革:分业监管趋势显现

    (三)第三轮金融体制改革:“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确立

    (四)第四轮金融体制改革:“一委一行两会”的监管体制建立

   三 资本市场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一)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1.“老国九条”与“新国九条”

     2.股权分置改革

     3.建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4.发展交易所债券市场

    (二)加快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四 资本市场的成就与贡献

    (一)资本市场的成就

     1.市场广度不断扩大

     2.市场功能日益增强

     3.资本市场防范风险能力逐渐增强

     4.资本市场风险监测监控和应急响应机制逐步完善

    (二)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资本市场已成为我国经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平台

     2.资本市场推动了我国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3.资本市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企业发展,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4.资本市场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全面影响

   五 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资本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的短板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资源配置能力有待提高

    (三)上市公司质量普遍不高,治理效率有待提升

    (四)中介机构竞争力不强,履职尽责的意识和水平需要提高

    (五)个人投资者不够成熟,机构投资者有待进一步发展

    (六)整体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六 外汇市场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一)贸易-非贸易官方牌价的双重汇率制度

    (二)官方汇率-外汇调剂汇率的双重汇率制度

    (三)汇率并轨,外汇交易中心成立

    (四)2003年汇改: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

    (五)2013年汇改:增强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

   七 外汇市场的成就

    (一)汇率管理有效

    (二)市场开放扩大

    (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

   八 展望:加快发展平衡高效、开放创新、安全稳健、法制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

    (一)实现更高水平的金融市场化

    (二)推动更加全面的金融国际化

    (三)金融法治化更加完备统一

    (四)金融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

  B.5 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40年

   一 所有制结构改革历程

    (一)1979~1984年:国企放权让利,非国企开始萌生

    (二)1985~1992年:国企强化经营权,非国企由点到面发展

    (三)1993~2002年:国企转换经营机制,非国企继续拓展

    (四)2003~2011年:国企战略性调整,非国企优化发展

    (五)2012年至今:国企深化改革,非国企产权加强保护

   二 国有企业:改革的40年

    (一)两次高峰:1983年和1991年,两次骤减:2009年和2014年

    (二)资产、收入和利润持续提高,利润占比低于资产占比,资产负债率偏高

    (三)地区分布上,国企数量与国企占比、资产占比与利润贡献不对称

    (四)国有企业改革展望

   三 民营企业:发展的40年

    (一)两次高峰:2004年和2010年

    (二)资产占比低于利润占比,利润贡献率较高,资产负债率逐年下降

    (三)地区分布上,不足五分之一的总资产,创造了三分之一多的利润

    (四)民营企业发展展望

   四 外资企业:调整的40年

    (一)外资企业发展的成就

    (二)外资企业发展展望

  B.6 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一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二)启动科技体制改革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

    (一)坚持党对科技体制改革的领导

    (二)坚持从国家改革大局推动科技体制改革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创新道路

    (四)坚持将科技与经济结合作为主线

    (五)坚持将解放人的积极性作为基本方向

   三 科技体制改革面临新形势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二)全球科技竞争合作

    (三)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四)仍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 面向未来的科技体制改革

    (一)支撑引领全面改革

    (二)适应技术——制度间互动

    (三)深度介入全球创新网络

    (四)确保改革措施的落实见效

  B.7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

   一 “文化”和“文化体制”的基本概念认知

   二 新中国的文化体制简述

   三 简述文化体制改革40年的四个阶段

    (一)初步探索(1978~1991年)

    (二)拓展探索(1992~2002年)

    (三)全面推进(2003~2012年)

    (四)持续深化(2013年以来)

   四 文化体制改革40年的成就述评

    (一)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理论和制度创新

    (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三)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

    (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一定进展

    (五)文化产业快速增长

    (六)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健全

    (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逐步形成文化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 深化改革,未有穷期

    (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文化体制产生诸多“不适应”

    (二)正视文化体制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

    (三)勇于解决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难题

   六 文化体制改革展望

    (一)以新时代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

    (二)积极引领和践行中国先进文化

    (三)文化先行,共建“一带一路”,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B.8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40年

   一 社会保障40年的成就:艰难历程与辉煌成就

    (一)改革开放与社会保障相生相伴

     1.社会保障改革的缘起与动因

     2.社会保障四个阶段性特征

    (二)社会保障40年取得的主要成就

     1.在制度规模上,从零起步建立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制度

     2.在制度结构上,在单一体制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二 社会保障40年的贡献: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一)社会保障使“法人”企业组织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二)社会保障使个人成为“自由劳动者”

    (三)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调节器

    (四)社会保障成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网

   三 社会保障40年的悖论:基本经验与主要问题

    (一)社会保障40年的基本经验

     1.借鉴国外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2.循序渐进,“多点试错”

     3.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实施“央地共管”模式

     4.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支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二)当前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顶层设计长期缺位导致制度设计遗留诸多“病灶”

     2.统筹层次低下使制度运行质量和可持续性受到极大影响

     3.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内生机制逐渐弱化并致使财务面临潜在风险

     4.社会保险与公共财政的边界逐渐模糊并致使其财政依赖性逐渐固化

   四 改革取向与基本原则

    (一)社会保障高速度扩张亟待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二)尽快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三)顶层设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举足轻重

    (四)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意义深远

   五 简单结语:多点试错与顶层设计

  B.9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

   一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40年历程

    (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第一阶段:政府主导(1978~1984年)

     2.第二阶段:市场化(1985~2004年)

     3.第三阶段:回归公益(2005~2008年)

     4.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行(2009年至今)

    (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1.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三)药品管理体制改革

     1.药品生产领域改革

     2.药品价格领域改革

   二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40年成就

    (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发展潜力

    (三)医疗人才与科技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四)分级诊疗建设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逐步下沉

    (五)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拓展深化,以药补医机制加快破除

    (六)全民医保体系不断健全,看病就医保障网更加牢固

    (七)药品改革多点发力,供应保障机制逐步形成

    (八)综合监管体系加速建立,行业监管能力持续提升

   三 当前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医疗供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

    (二)医疗卫生服务高端和低端供给分化严重

    (三)全生命周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缺乏

    (四)医疗服务领域立法仍存短板

    (五)关于几个议题的争论

   四 政策建议和展望

    (一)以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统辖医疗卫生改革工作

    (二)中央和地方都要增加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资金投入

    (三)深化放管服,走创新发展之路

    (四)加强医疗卫生领域人才的培养

    (五)优化升级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

    (六)以医疗为中心,完善“三医联动”机制

    (七)坚持医养结合,应对老龄化问题

    (八)加强医疗信息现代化建设

    (九)加快和完善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立法

    (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B.10 中国能源改革40年回顾及展望

   一 我国能源发展与改革历程

    (一)第一阶段: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1978~1992年)

    (二)第二阶段: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阶段(1993~2001年)

    (三)第三阶段:能源工业转型升级阶段(2002~2012年)

    (四)第四阶段: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3年以来)

   二 我国能源改革成就

    (一)煤炭:率先市场化,迈向新时期

    (二)油气:市场化思路明确,改革加速推进

    (三)电力:“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格局渐成

    (四)新能源:市场化程度较高,重在提质增效

   三 当前我国能源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仍待加强

    (二)尚未形成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

    (三)能源宏观管理方式亟待改进

    (四)能源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健全

   四 进一步深化我国能源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推动形成多元主体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1.健全国有能源企业市场主体角色

     2.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市场准入

     3.以混合所有制推进自然垄断环节改革

     4.打破电网公司垄断

    (二)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管制

     1.提速成品油价格放开

     2.全面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

     3.推动电价全面放开

     4.完善新能源价格补贴机制

     5.以税费改革为重点建立生态财税体系

    (三)推动政府能源职能从管理向监管转变

     1.加强市场监管

     2.加强宏观引导

     3.强化资源保护

     4.统筹协调利益

    (四)强化能源改革法律保障

     1.建立能源监管法律体系

     2.修订电力法律法规

     3.制定石油天然气法律制度

     4.完善新能源法律制度

    (五)加强能源市场和交易平台建设

     1.健全能源市场体系

     2.强化油气交易中心建设

  B.11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资本输出研究

   一 绪论

    (一)引言

    (二)研究背景:经济转型

    (三)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结构及方法

    (五)写作方法

    (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二 文献综述

    (一)古典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输出理论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解释

    (四)小结

   三 我国经济转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从普遍短缺到产能过剩

     1.产能过剩的界定及成因

     2.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

     3.钢铁:集中度最低的钢铁大国

     4.煤炭:全球最大的生产国

     5.电解铝:靠扩大规模生存的微利行业

     6.行政手段去“去产能”的局限性

    (二)需求不足

     1.需求不足: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2.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的解释

    (三)中国政府扩大内需的努力

    (四)小结

   四 资本输出:经济转型的缓冲器

    (一)国外产能过剩的治理与资本输出

    (二)生产过剩与资本输出:48个国家的统计数据

    (三)我国国内资本的跨地区转移

    (四)我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五)一带一路:资本输出的战略决策

     1.“一带一路”的提出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招商引资”

     3.“一带一路”:我国经济转型的“缓冲器”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结构转型

    (六)小结

   五 资本输出与产业空心化

    (一)关于产业空心化的争论

    (二)发达国家的教训

    (三)准确把握资本输出的度

    (四)保持完整的工业体系防止空心化

    (五)小结

   六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用市场的手段“去产能”

     2.资本输出并非权宜之计

     3.强大的制造业是立国之本

    (二)对策建议

  B.12 中国投资体制改革40年

   一 投资体制改革40年历程回顾

    (一)第一阶段(1979~1983年):尝试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约束,探索经济办法管理投资

     1.试用经济管理办法

     2.开辟建设资金来源

     3.完善建设项目管理程序

     4.投资建设实行两级管理

    (二)第二阶段(1984~1991年):市场机制逐步影响投资决策,触及投资体制改革核心

     1.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和放宽审批权限

     2.进一步完善建设资金来源

     3.改善宏观调控管理方式

     4.建立招标投标和承包责任制,施行项目咨询评估和建设监理

    (三)第三阶段(1992~2003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投资市场主体趋于多元

     1.建立项目分类管理投资体制

     2.完善金融机构职能分工

     3.建立投资责任约束与风险约束机制

     4.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改善宏观调控方式

     5.公开招标制度逐步立法化

     6.加强投资建设监督及配套服务体系

     7.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四)第四阶段(2004~2012年):市场经济投资体制改革深化,明确企业主体投资地位

     1.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为企业投资排除障碍

     2.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3.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

     4.加强和改进投资项目融资管理

     5.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推进诚信建设与法治建设

     6.拓宽项目融资渠道,简化融资管理程序

    (五)第五阶段(2013年至今):投资体制向投融资体制改变,与供给侧结构改革协同推进

     1.进一步大力推进简政放权

     2.创新完善投资监管方式

     3.构建更加宽容开放的融资体制

     4.注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提倡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金融,关注发展质量

     6.创新投资机制,释放发展活力

     7.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发展

     8.投资关注城乡一体化,扶持农村经济发展

   二 经验总结

    (一)投资体制改革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注重改革节奏循序渐进

    (二)投资结构调整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注重宏观调控与市场化相结合

    (三)投资强调明确企业主体地位,注重投资激励与投资约束相配合

    (四)政府职能转变成效显著,注重提升综合服务管理水平

    (五)投资方式实现多元化,注重融资渠道拓宽

   三 存在的问题

    (一)简政放权不协同、不到位,企业投资决策权有待进一步放宽

    (二)投资项目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需要进一步畅通

    (三)政府投资管理科学化水平不足,投资风险管理能力需提升

    (四)投资配套制度建设不同步,事中、事后监管和过程服务需加强

    (五)投资法制建设滞后,监管法治化水平亟待提高

   四 展望及建议

    (一)准确判断宏观经济背景下投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积极促进投资理念转变,注重投资效益与质量

    (三)着力改善综合营商环境,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

    (四)创新融资机制,畅通投资项目融资渠道

    (五)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加强监督监管力度

    (六)提高投资主体风险管理水平,全方位防范投资风险

    (七)推进投资法制建设,完善投资配套与过程服务体系

  B.13 我国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及未来前景

   一 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和特点

    (一)对外开放取得的重要经验

    (二)对外开放取得的经济进步

     1.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2.贸易方式、市场和区域结构持续优化

     3.开始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三)对外开放的基本特点

     1.始终坚持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2.调动市场、政府和社会多个积极性形成合力

     3.先试点、后推广、以点带面、逐步发展

     4.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5.从“放管服”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 对外开放中制造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一)以“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起步

    (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三)加工贸易方式和招商引资具有“双刃剑”效应

    (四)从加工贸易转向自主生产的路径选择

   三 危机改变了中国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作用

    (一)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

    (二)2008年9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三)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战

   四 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经验

    (一)经验之一:参与国际分工、培育内生动力

    (二)经验之二:引入外来压力、动态调整战略

    (三)经验之三:把握历史规律、顺应世界大势

     1.当年对加入WTO利弊影响的认识

     2.对我国加入WTO的回顾和反思

     3.积极参与全球化融入世界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目的

   五 “一带一路”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

    (一)“一带一路”的定位

     1.“一带一路”的定位之一: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2.“一带一路”的定位之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

     3.“一带一路”的定位之三: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

     4.“一带一路”定位之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作为

    (二)“一带一路”建设难以回避的风险和挑战

    (三)防范和化解“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风险

   六 展望: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景

  B.14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40年

   一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40年历程回顾

    (一)第一阶段(1978~1992年):简政放权,改革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

     1.政府机构改革

     2.政府职能转变

     3.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

     4.地方行政层级改革

     5.行政法制建设

    (二)第二阶段(1993~2000年):突出政府职能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政府机构改革

     2.政府职能转变

     3.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

     4.地方行政层级改革

     5.行政法治建设

    (三)第三阶段(2001~2007年):服务扩大对外开放,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1.政府机构改革

     2.政府职能转变

     3.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

     4.地方行政层级改革

     5.行政法治建设

    (四)第四阶段(2008~2012年):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社会职能

     1.政府机构改革

     2.政府职能转变

     3.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

     4.地方行政层级改革

     5.行政法治建设

    (五)第五阶段(2013年至今):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1.政府机构改革

     2.政府职能转变

     3.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

     4.行政法治建设

   二 经验总结

    (一)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关键

    (三)必须兼顾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注重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

    (四)借鉴国际经验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注重改革的渐进深化

    (五)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六)必须依法推进,按照程序依法决策、依法进行

   三 存在问题

    (一)政府机构改革不到位,阻碍了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二)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三)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待理顺

    (四)法治政府建设滞后,依法行政和有效监督能力亟待提高

   四 展望及建议

    (一)加快机制创新,开创“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二)以“放管服”为突破口,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三)统筹与优化编制资源,形成配置科学的职能体系

    (四)理顺权责利分配,统筹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五)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六)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B.15 浅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演变

   一 “两山理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社会背景

    (二)“两座山论”发展的各个阶段

     1.发展中矛盾初现(1978~1992年)

     2.“两座山论”第一阶段(1992~2002年)

     3.“两座山论”第二阶段(2002~2012年)

     4.“两座山论”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

   二 中国四代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二)江泽民的生态文明思想

    (三)胡锦涛的生态文明思想

    (四)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两座山论”(也称“两山”理论/“两山”思想)

   三 “两座山论”的思想进展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意义

    (一)浙江时期的“两座山论”

    (二)“两座山论”进一步发展

    (三)从多个角度分析“两座山论”

   四 “生态文明”的学界成果

   五 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实践的问题和反思

    (一)“唯GDP”论战略

    (二)“市场失灵”现象

    (三)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四)法律法规滞后欠缺

   六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 “两座山论”对今后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新起点——止损

    (二)新行动——发展

    (三)新理念——创新

  B.16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

   一 改革开放与人力资源市场

   二 40年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成就

    (一)资源配置(就业)

    (二)报酬分配(薪酬)

   三 40年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1978~1991年,劳动人事管理改革时期的人力资源市场

     1.市场概况

     2.薪酬改革

     3.理论演变

     4.小结

    (二)第二阶段:1992~2000年,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人力资源市场

     1.市场概况

     2.薪酬改革

     3.理论演变

     4.小结

    (三)第三阶段:2001~2013年,多元因素下的人力资源市场改革

     1.市场概况

     2.薪酬改革

     3.理论演变

     4.小结

    (四)第四阶段:2014年至今,人力资源市场的新常态

     1.市场概况

     2.薪酬改革

     3.理论演变

     4.小结

   四 人力资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一)经济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升级驱动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的高度市场化

    (二)法律法规、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劳动者维权意识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化

    (三)市场需求带动人力资源市场的专业化

    (四)知识、经济、人才的全球化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的国际化

  B.17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背景与历程

    (一)主要背景

    (二)主要历程

     1.萌芽阶段

     2.起步阶段

     3.初步发展阶段

     4.全面推进阶段

   二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一)成为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用监管思想与目标逐渐清晰

    (三)诚信建设以四大领域深入推进

    (四)合规建设关系国计民生

    (五)践约度建设以金融征信为切入点

    (六)社会正逐步以信用为标准配置资源

    (七)信用文化正在重建,社会信用体系已深入人心

    (八)信用信息与数据成为热点,隐私保护引起社会关注

    (九)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及服务推进迅速

    (十)便企惠民应用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

   三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未来与期盼

    (一)需要进一步提升信用意识

    (二)应开展信用法律法规研究,推动立法

    (三)构建信用监管与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

    (四)加快发展现代信用服务业,建立统一征信体系

    (五)信用供给要大力创新与突破

    (六)信用教育与人才培养及加强科研应提上日程

  B.18 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问题和建议措施

   一 40年农村改革发展回顾

    (一)农村改革发展历程

     1.农村改革的突破口

     2.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3.农村要素流通体制改革

     4.农村财税制度改革新篇章

     5.统筹城乡发展新阶段

     6.开启乡村振兴新时代

    (二)农村改革的积极进展

     1.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政策不断完善

     2.农业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3.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健全

     4.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不断完善

   二 40年以来农村改革经验总结

    (一)党的领导是农村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始终坚持巩固和完善农业基础地位

    (三)改革创新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五)坚定不移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

   三 新时期农村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

    (二)农业生产效率问题

    (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四)农业产业结构性问题

    (五)现代乡村治理问题

    (六)农村代际贫困问题

   四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措施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二)着力提升农业产业效益

    (三)以绿色发展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四)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五)创新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六)构建带动精准扶贫的有效机制

    (七)构建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机制

  B.19 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一 我国民营企业“转型”的过程及其阶段

    (一)从个体经营体户到私营企业:民营企业转型第一阶段(1978~1991年)

    (二)从私营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到股份制:民营企业转型的第二阶段(1992~2001年)

    (三)从家族式股份制到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转型的第三阶段(2002~2011年)

    (四)从股权多元化到优化治理结构的创新:民营企业转型的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

     1.有限合伙制

     2.A、B股制度

     3.工会持股

     4.一致行动人

   二 民营企业“升级”的过程和阶段

    (一)从商贸和个体手工业进入制造业:民营企业升级换代第一阶段(1978~1995年)

    (二)在制造业和基础产业领域实施产业深化:民营企业升级换代的第二阶段(1996~2011年)

    (三)向高科技领域大举进发:民营企业升级换代的第三阶段(2012年以后)

   三 启示和对策建议

 Ⅲ 案例篇

  B.20 探索三十余载 矢志超越西方

   一 写书动因:寻求超越西方的企业制度之路

   二 三位一体: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运行模式

   三 辐射作用:建设“一带一路”上的样板工程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编委会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深入研究改革开放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总报告、专题篇、案例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研究探讨了40年改革开放经验,展示40年来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本书可以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浪财经,2018年5月15日。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新华社,2013年11月15日。

[4]《发改委:非公经济创造50%以上税收》,新浪财经,2017年3月6日。

[5]《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6]《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新华社,2017年7月15日。

[7]《中央明确今后3年要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新华网,2017年12月20日。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新华社,2015年3月23日。

[9]《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

[10]《刘鹤在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年会上的致辞》,新华社,2018年1月25日。

[11]《营改增全面推开助力降成本:所有试点行业税负只减不增》,每日经济新闻,2017年3月8日。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社,2015年2月1日。

[13]《联通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共建“一带一路”5年成果综述》,新华网,2018年8月27日。

[1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新华社,2014年10月28日。

[1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社,2014年10月23日。

[16]《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新华社,2017年10月29日。

[17]《全面深化改革激荡磅礴伟力》,《光明日报》2015年6月28日。

[18]《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1]贾康、梁季:《配套改革取向下的全面审视:再议分税制》,《中共中央学校学报》2013年第5期。

[2]贾康、梁季:《深化财政分税制改革的思路和重点》,《中国财政》2013年第23期。

[3]贾康:《分税制任务远未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需现代财税体制配套》,《第一财经日报》2018年8月13日。

[4]贾康:《财税改革的关键是事权范围确定》,《中国经营报》2013年11月18日。

[5]贾康、梁季:《“十三五”财税改革》,《中国经济报告》2015年第10期。

[1]王业强、魏后凯:《“十三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与应对》,《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5期。

[2]陈栋生:《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孙敬之:《中国经济地理概论》(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4。

[4]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闫国庆:《开发区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何兴刚:《城市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7]范恒山、赵凌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8]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修订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9]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0]曾培炎:《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10。

[11]李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1。

[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6。

[13]刘国光:《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

[14]胡兆量:《中国七个经济区域评价》,《经济地理》1997年第1期。

[15]栾贵勤:《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大事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16]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

[17]新望:《“中部塌陷”现象不容忽视》,《中国改革报》2003年12月5日。

[18]周绍森、王志国、胡德龙:《“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9]李玲玲、魏晓、陈威:《“中部塌陷”与湖南经济的崛起》,《经济地理》2004年第6期。

[20]冯子标:《中部塌陷原因及崛起途径探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12期。

[21]肖金成:《十六大以来区域政策的成效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

[22]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010。

[23]安树伟、肖金成:《区域发展新空间的逻辑演进》,《改革》2016年第8期。

[24]肖金成:《中国区域发展新目标、新战略、新举措》,《河南日报》2016年2月24日。

[25]肖金成:《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区域经济评论》2018年第5期。

[26]安树伟:《落实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是利益协调》,《区域经济评论》2018年第5期。

[1]常修泽等:《所有制改革与创新——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40年》,广东经济出版社,2018。

[2]高明华、杨丹、杜雯翠等:《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分类治理——基于七家国有企业的调研》,《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2期。

[3]高明华、杜雯翠、谭玥宁、苏然:《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问题》,《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年第4期。

[4]高明华、程恒森等:《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7(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5]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7]巫云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历史演进》,《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7期。

[8]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1978~2005)》,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1]蔡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理论创新》,《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10期。

[2]蔡武主编《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广东经济出版社,2017。

[3]曹普:《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5期。

[4]傅才武、陈庚:《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路径与理论模》,《江汉论坛》2009年第6期。

[5]傅才武、陈庚:《国家文化体制的历史来源——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模式的结构化和制度化(1927~194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6]高书生:《感悟文化改革发展》,中信出版社,2014。

[7]韩永进:《中国文化体制改革35年历史叙事与理论反思》,人民出版社,2014。

[8]胡惠林:《论文化体制改革》,《开发研究》2005年第4期。

[9]洪明星:《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逻辑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0]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上下)》,人民出版社,2013。

[11]李媛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

[12]邱仁富:《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论纲》,《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第4期。

[13]王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启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2期。

[14]王立:《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前沿》2013年第11期。

[15]《文化体制改革热点面对面》,红旗出版社,2011。

[16]周全华:《新时期30年文化体制改革述略》,《桂海论丛》2011年第27期。

[17]周小华、傅治平:《重塑文化之都——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探讨》,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8]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学术月刊》2012年第44期。

[1]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http://www.mohrss.gov.cn/ghcws/BHCSWgongzuodongtai/。

[2]历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社保基金年度报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官网,http://www.ssf.gov.cn/xxgk/。

[3]历年《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ldbk/shehuibaozhang/。

[4]历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官网,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

[5]历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和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

[6]历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http://www.nhfpc.gov.cn/guihuaxxs/pqt/new_list.shtml。

[7]《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

[8]郑秉文:《2009金融危机:“社保新政”与扩大内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1期。

[9]Pierre Plamondon,Anne Drouin,Gylles Binet,Michael Cichon,Warren R. McGillivray,Michel Bédard,Hernando Perez-Montas,,A Joint Technic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ILO)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Association (ISSA),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Geneva,2002,p.v,and p.151.

[10]World Bank Group,http://databank.worldbank.org/data/indicator/ .

[1]朱恒鹏:《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演变》,《比较》2018年第3期。

[2]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2期。

[3]朱凤梅:《1985~2015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逻辑评述》,《中国卫生经济》2016年第1期。

[4]李斌:《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奋力开创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7年第2期。

[5]邹东涛:《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陈文玲、易利华主编《2011年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7]邹东涛:《以民为本: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0年(2002~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中国卫生改革开放编委会:《中国卫生改革开放3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9]李滔:《医疗改革专题研究(201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0]文学国、房志武:《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1]文学国、房志武:《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12)年》。

[13]《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2016)年》。

[14]高和荣:《以医疗为中心的“三医”联动改革:路径与策略》,《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

[15]原新:《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的应有之义》,《人口与计划生育》2018年第4期。

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周民生、郎丽华:《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与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展望》,《经济研究》2015年第8期。

3.《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人民日报》2015年5月9日。

4.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5.刘景华:《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

7.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

9.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袁南宁译,商务印书馆,1959。

10.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

1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13。

1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

13.杨思群:《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4.《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

1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90。

16.《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17.列宁:《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央编译局译,《列宁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

18.《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90。

19.拉法格:《拉法格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55。

20.鲁道夫·希法辛:《金融资本》,商务印书馆,1994。

21.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三联书店,1959。

22.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6期,第1~10页。

23.亚诺什·科尔内:《转轨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中信出版社,2003。

24.左大培:《我国宏观经济分析中的普段短缺程度指标》,《经济研究》1994年第10期。

25.简新华、除志祥:《增加有效供给保证经济增长》,《求是》2000年第22期。

26.曹建海:《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与重复假设之关联》,《中国土地》2004年第11期。

27.刘志彪、王建优:《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战略》,《经济学家》2000年第1期。

28.罗蓉:《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产能过剩》,《中国工业报》2006年7月5日。

29.李江涛:《产能过剩——问题、理论及治理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0.周劲:《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表现特征及政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3期。

31.万岷:《市场集中度和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经济管理》2006年第9期。

32.唐双宁:《关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33.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

34.白雪:《2017钢铁业:“去产能”的下一步是直接“去产量”》《中国经济导报》2017年2月17日第B06版。

35.尚明:《我国产能过剩成因的具体解释》,《经济管理》2006年第12期。

36.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机》,《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37.朱恒鹏:《地区间竞争、财政自给率和公有制企业民营化》,《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38.张亮亮:《经济转轨与城镇化进程中的居民消费行为持征》,《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7期。

39.汪伟、郎新强:《收入不平等与中国高储蓄率:基于目标性消费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9期。

40.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华夏出版社,2004。

41.赵坚毅:《中国的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与影响分析》,《经济学家》2011年第9期。

42.刘新昆:《论我国内需不足的系统性原因》,《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43.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44.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5.路江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美国商品贸易的影响》,《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

46.周劲、付保宗:《产能过剩的内涵、评价体系及在我国工业领域的表现特征》,《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0期。

47.李江涛:《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8.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49.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

50.龚刚:《人民币突围:走向强势货币》,人民出版社,2013。

51.栗亮:《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新趋势》,《新金融》2015年第3期。

52.陈建奇:《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第6期。

53.陈岩、翟瑞瑞:《对外投资、转移产能过剩与结构升级》,《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54.蒋冠宏:《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55.布鲁斯、哈里逊:《美国的脱工业化》,纽约:基础书籍,1982。

56.陈元朝:《国际代工模式下的本地产业空也化危机研究——基于长三角的实践》,《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第10期。

57.王建平:《国际代工模式下的本地产业空也化危机及应对措施》,《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2期。

58.郑玉歆:《不能过分追求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8日。

1.Pettis,Michael.,,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3.

2.Cai Fang,Lu Yang.,“Population Change and Resulting Slowdown in Potential GDP Growth in China,”,2013,21(2),1-14.

3. Hymer,S.,,Ph.D Dissertation. 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0.

4.Vernon,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May 1966(80).

5. Coase,R.H.,“,”,1937(4).

6.Buckley,P. J. & M. Casson.,,London:Palgrave Macmillan,1976.

7.Dunning J. H.,“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1980.11.

8.Dunning J. H.,.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81.

9.Campa,José Manuel,and Mauro F. Guillén.,A Boom From Economic Integra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s:Catalysts for Economic Restructuring,1996.

10.Bellak,Christian.,“The Austrian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01.

11. Kojima,K.,,London:Croom Helm,1978.

12.Lucas R E.,“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to Poor Counties?”,1990(2):92-96.

13.Aghion P,Howit P.,“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1992,60 (2):323-351.

14. Wells,L. T.,“.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3.

15.Lall S.,“The Rise of Multinationals from the Third World,”,1983,5(3):618-626.

16.Buckley & Casson,,London:Palgrave Macmillan,1976.

17.Chamberlin,Edward Hastings.,,Vol. 6.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3.

18.Ross,“,”,Vol. 35,No. 3,Aug.,1959,pp.284-288.

19.Cassels,“Excess Capacity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Vol. 51,No. 3,1937 May,pp.426-443.

20.Fair,Excess Labor arid The Business Cycle Nber Working Paper,No. 1292,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050 Massachusetts Avenue,Cambridge,MA 02138,Mar.

21.Spence,“Entry,Capacity,Investment and Oligopolistic Pricing,”,1979 Vol. 8,No. 2,pp.534-544.

22.Hilke,“Excess Capacity and Entry:Some Empirical Evidence,”,Vol. 33,No. 2,1984 Dec.,pp.233-240.

23.Lieberman,“Excess Capacity as a Barrier to Entry:An Empirical Appraisal,”,Vol. 35,No. 4,The Empirical Renaissance in Industrial Economics,1987 Jun. P 607-627.

24. Boyd,Gale A. Pang,Joseph X.,“Estimating the Linkage between Energy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2000,28(5):289-296.

25. Carroll,“Saving and Growth with Habit Formation,”,2000,90(3),341-3551.

26. Barrett,“Consump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Australia,”,2000,76(233):116-138.

27. Cutler,“Rising Inequality?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n the 1980's,” No. 3964,1992.

28. Samwick,“Is Pension Reform Conducive to Higher Saving?”,2000,(82).

29. Cowling,Tomlinson,“P R. The Japanese Model in Retrospective:Industrial Strategies,Corporate Japan and the “Hollowing Out” of Japanese Industry,”,2011,32(6):569-583.

30. Kraemer,“Glob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Returns:Implications for the US Computer Industry,”,1998(4):303-323.

[1]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财政学会投融资研究专业委员会、深圳金砖城市先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政府投融资发展报告(2017)》,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2]郑新立、徐伟、綦鲁明:《从计划到市场,中国计划投资体制改革40年》,南方出版社,2017。

[3]吴亚平:《投融资体制改革:何去何从》,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4]邹东涛:《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汪同三:《中国投资体制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6]周久俊:《简政放权、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27个省的经验证据》,《税务与经济》2018年第2期。

[7]吴泓:《供给侧视域下公共投资体制的历史嬗变与优化路径》,《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5期。

[8]陆岷峰、张盟:《关于我国当前投融资体制改革策略的研究》,《华北金融》2017年第1期。

[9]孙志诚:《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和新特点》,《中国招标》2016年第50期。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人民日报》2016年7月19日(001)。

[11]陈国进、王少谦:《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企业投资行为》,《财贸经济》2016年第5期。

[12]吕劲松:《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思考》,《金融研究》2015年第11期。

[13]莫福文:《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创新》,《学术论坛》2015年第10期。

[14]肖凤娟:《中国投融资体制的历史变迁和当前改革的关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5]祁永忠、栾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其治理》,《理论探索》2012年第2期。

[16]张汉亚:《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中国投资》2008年第11期。

[17]田江海:《投资体制改革30年》,《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51期。

[18]田江海:《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中国科技投资》2008年第7期。

[19]马鸣:《中国投融资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9期。

[20]周炼:《浅述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历程及改革思路》,《广西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

[21]曹洪军、王淑娟:《我国投资管理体制的形成、发展和改革》,《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邓小平:《中央要有权威》,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3.隆国强主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对外开放40年》,广东经济出版社,2017。

4.卢峰:《纵论开放经济与全球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2018年4月10日海南博鳌主旨演讲。

6.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

7.张燕生:《三位一体,永续之道》(内部报告),2017。

8.Zhang Shuguang,Zhang Yansheng,Wang Zhongxin,,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ashington,DC,November 1998.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思想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6期。

[3]蔡昉:《中国改革成功经验的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4]刘志彪:《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逻辑、精神和取向——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作》,《东南学术》2018年第4期。

[5]唐铁汉:《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新视野》2008年第6期。

[6]燕继荣、程熙:《从“依法行政”到“法治政府”——对国务院法治政策及其执行状况的考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7]周光辉:《从管制转向服务:中国政府的管理革命——中国行政管理改革30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8]周天勇:《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体制变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7期。

[9]李军鹏:《改革开放40年:我国放管服改革的进程、经验与趋势》,《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2期。

[10]王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六次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0期。

[11]高小平、陈宝胜:《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的理性历程——基于政府机构改革阶段性特征的研究》,《学海》2018年第3期。

[12]陈建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6期。

[13]沈跃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4]薄贵利:《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体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S1期。

[15]黄文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6年第11期。

[16]高小平:《我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历程、重点和展望》,《学海》2017年第1期。

[17]杨晶:《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改革》2014年第3期。

[18]张勇进、章美林:《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历程、经验与方向》,《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3期。

[19]汪玉凯:《智慧社会倒逼国家治理智慧化》,《中国信息界》2018年第1期。

[20]何颖:《中国政府机构改革30年回顾与反思》,《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2期。

[21]魏礼群:《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广东经济出版社,2017。

[22]汪玉凯:《中国电子政务十年回顾和发展展望》,《信息化建设》2009年第11期。

[1]邹东涛、席涛:《制度变迁中的中国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分析》,《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

[2]邹东涛:《中国改革开放30年:路线图与大智慧》,《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3]莫起升:《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政策选择》,《理论探讨》2010年第5期。

[4]王国清、祝遵宏:《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5]马平轩:《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观》,《人才资源开发》2010年第1期。

[6]周叔莲:《十六大报告在经济理论上的创新》,《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第1期。

[7]张卓:《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值的影响——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8]刘艳辉:《浅析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第10期。

[9]吕雪枫:《论我国当前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10]塔娜:《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12]张秋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教育发展研究》1998年第4期。

[13]张本波:《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展望》,《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年第12期。

[14]张本波:《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现状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15]师春苗、丁晓芳:《我国建国初期与改革开放初期就业方针比较初探》,《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6]李俊霞:《论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趋势》,《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

[17]武力:《改革开放前后人力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2期。

[18]刘开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工资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9]曾湘泉:《科学发展成果共享2007年中国人力资源重大事件回顾》,《中国劳动》2007年第12期。

[20]李勇:《浅析改革开放30年我国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24期。

[21]尹德挺、黄匡时:《改革开放30年我国流动人口政策变迁与展望》,《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5期。

[22]唐龙:《改革开放三十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实践》,《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23]黎化民:《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发展的三次浪潮》,《商学院》2008年第12期。

[24]陈跃、尤勇:《改革开放30年就业政策与实践探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5]赵曙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三十年的转变历程与展望》,《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26]胡鞍钢、才利民:《从“六普”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27]于东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资制度研究述评》,《中国劳动》2014年第12期。

[28]蔡昉:《中国改革成功经验的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29]胡宗万:《从克服平均主义到共建共享——改革开放以来的工资分配》,《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年第1期。

[30]梁发明、何爱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现代化的成就与经验》,《党史文苑》2018年第5期。

[1]国家发展委员会政务服务大厅:《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共享信息统计》,http://services. ndrc.gov.cn:8080/ecdomain/portal/portlets/bjweb/newpage/difanggaigewei/xypt. jsp,2018-9-21。

[2]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首期失信黑名单月度分析报告》,http://www.creditchina.gov.cn/toutiaoxinwen/201806/t20180610_117749.html,2018-6-10。

[3]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www.gsxt.gov.cn/index.html,2018-9-21。

[4]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发布会实录》,http://www. chinatax.gov.cn/n810219/n810724/c3272033/content.html,2018-2-1。

[5]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http://www.pbccrc.org.cn,2018-9-21。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的通知》,2017年1月12日。

[7]连维良:《诚信让城市更便利信用让生活更美好——在2018年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上的致辞》,http://www.creditchina.gov.cn/xinyongkan wu/xiliebaodao/xileibaodao1/wenzhangliebiao1/wendangliebiao/201806/t20180628_119271.html?randid=0.08902802473486249&sign=ABZ0c nNfd2NtX3 ByZXZpZXdfYWNjZXNzAAAH4gAAAAUAAAAcAAAADwAAADAAAAAs,2018-6-28。

[8]于法昌:《工商总局就2017年市场环境形势相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http://home.saic.gov.cn/hd/ftzb/hdzb/2017schjxx/,2018-1-18。

[9]于法昌:《国家工商总局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http://home.saic.gov.cn/hd/ftzb/hdzb/lxxwfbh/,2017-1-18。

[10]清华课题组:《征信系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简报(总第36期)——《征信系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2014年第3月。

[11]张浩:《我国信用债市场风险的特征、影响及对策研究》,《南方金融》2018年第1期。

[12]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中经网产业研究数据库,http://cyk.cei.cn/aspx/Default.aspx,2018-9-21。

[13]吴晶妹:《三维信用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4]吴晶妹:《未来中国征信:三大数据体系》,《征信》2013年第1期。

[15]吴晶妹:《现代信用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张晓山:《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魏后凯:《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转型》,载《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3]宋宏远:《农村改革40年回顾与思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4]郭沛、肖亦天:《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回顾发展与展望未来》,《经济研究》2018年第6期。

[5]陈锡文:《从农村改革40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年第4期。

[6]马晓河、刘振中、钟钰:《农村改革40年: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事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7]于霞:《我国农业发展“黄金十年”的“三农”政策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

1.Rafael 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Vishny,“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58(1),pp.1-25,October.

2.剧锦文:《民营企业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力军》,《人民画报》2018年第8期。

3.剧锦文:《中国民营企业转型与升级:演化历程与路径选择》,《江海学刊》2013年第3期。

4.周晓梅:《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龚晓菊:《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戴园晨主编《中国经济的奇迹——民营经济的崛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