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编委会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通向《资本论》的思想驿站
一 《手稿》是马克思自1843年之后15年间经济学研究的结晶
二 《手稿》实现了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三个重大转折
1.马克思从对现存的经济学理论批判为主的研究向以经济学体系构建为主的理论叙述的转变
2.提出《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结构”的恢宏构想
3.第一次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趋势理论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三 《手稿》“货币章”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四 《手稿》“资本章”奠定了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基础
五 《手稿》对探寻马克思整体思想的重大意义
政治经济学逻辑中的政治哲学颠覆
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
二
三
(一)两极分化问题
(二)生态危机问题
《资本论》的真谛及其曲解*
一 近现代形而上学世界观及其缺陷
二 形而上学世界观对《资本论》的误读
三 《资本论》的深层哲学思想和社会物质的双重结构
四 《资本论》:从深层本质到表层现象的理论
《资本论》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现代史观
一 《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三个阶段与三个维度
二 《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内核是马克思的现代史观
三 马克思的现代史观与《资本论》的总体框架
四 马克思的现代史观与《资本论》手稿的独特地位
《资本论》的理论空间与哲学性质
一 “双重断裂”视域中的《资本论》
二 思想史空间中的《资本论》
(一)《资本论》研究总问题的初始表达
(二)对“工业资本”来历的唯物史观追问
(三)对《资本论》研究哲学性质与哲学定向的再确认
三 基于思想史理论空间的《资本论》的哲学性质
(一)《资本论》既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阐释,因而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同时还是唯物史观建构中的重要内容组成及其科学论证环节,因而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巨著
(二)作为唯物史观理论巨著的《资本论》,其唯物史观的哲学性质本质地表现为对资本逻辑的批判
(三)只要资本逻辑依然是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作为唯物史观理论巨著的《资本论》的批判性立场及其科学性,就绝不会因为其个别理论判断的现实局限性而有丝毫动摇
余论
对《资本论》的九个根本性误读
一 对《资本论》研究目的的误读
1.误读之一:对“经济运动规律”的误读
2.误读之二:对“现代社会”的误读
二 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误读
1.误读之三:对“交换关系”的误读
2.误读之四:对“生产关系”的误读
3.误读之五:对“生产方式”的误读
4.误读之六:对“资本主义”的误读
三 对《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误读
1.误读之七:对“抽象力”的误读
2.误读之八:对“辩证法”性质的误读
3.误读之九:对“唯物主义”性质的误读
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世界观形成的关系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马克思退出《莱茵报》时面临的疑难性问题
2.马克思此时的知识图谱
3.促使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
4.马克思世界观形成期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情况
5.马克思知识图谱发生变化以后写作的文献
三 地产析分问题的解决
四 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发现”黑格尔
五 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清算费尔巴哈
六 讨论性结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
一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双重指向
二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意义
三 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上的世界观的革命
四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社会历史批判性质
五 唯物史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深化和发展
感性世界真理澄明
一
二
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追求经济的“政治和哲学的实现”
一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及其启示
二 19世纪:政治经济学批判时代的到来
1.李斯特倡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预设:经济分析是从现状出发,还是从乌托邦式的遐想出发?
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精神遗产
结束语
经济学基本问题与当代经济学思想谱系
一 利益-资源问题与利益均衡机制的发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主题
二 再生产流程问题与“货币流量机制”的发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题
三 资本力量的根源问题与资本主义历史运动规律的发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题
四 “三层次问题”与“三层次发现”的理论地位
资本中的哲学问题
一 财富创造与劳动价值之间的关联性
二 财富增值与贫富差距之间的关联性
三 价值创造与价值观判断之间的哲学思考
四 资本悖论与皮凯蒂对策的局限性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21世纪资本论》
一 西方学者用大数据提出了21世纪面对的现实问题需要哲学界的反思性
1.首先提出一个问题,《21世纪资本论》的主题与社会公平正义
2.中西方理论界要面对共同的现实问题,开创未来
3.是西方左翼学者提出的市场并不能均衡有效地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
4.是对资本主义的衰退时期的反思
二 为时代呼唤政治经济学再度出场
三 历史实验当中的收入与财富的分配问题
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呼唤着唯物史观的在场性
一 《21世纪资本论》是对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回溯研究
二 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呼唤着唯物史观的在场性
三 《21世纪资本论》提出了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财富分配问题
重置资本逻辑的尝试
一 “资本”的新定义与r>g
二 拒斥技术进步?
三 “社会国家”:现实方案还是乌托邦?
四 r>g:中国意义及其评价
齐泽克对马克思商品关系理论的误读及其批判
一
二
三
文化与经济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启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过剩经济的分析
三 “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的推迟与资本主义死刑判决的缓期执行
四 普遍过剩时代呼唤理论创新
五 经济学创新、哲学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六 结论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误读及其根源
一 以“消费决定生产”取代“生产决定消费”
二 以“符号价值”取代“劳动价值”
三 以“符号象征的社会分层”取代“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差别”
四 鲍德里亚误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根源探究
(一)鲍德里亚的分析越出商品经济范围、脱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语境
(二)鲍德里亚的分析背离了整体性分析原则
(三)鲍德里亚的分析立足现象、疏于本质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视域及其中国意义
一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现代社会的双重视域
二 现代经济社会与财富生产和财富分配的关系
三 现代政治社会与政治国家向社会国家的转型
四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当代中国发展的两大问题
阿尔都塞《阅读〈资本论〉》中的经济哲学思想探究
一 必须从《资本论》出发: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思想基点
二 充分领会“资本主义本质”: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思想姿态
(一)剩余价值的本质:超越经济的可计算性
(二)生产方式的本质:“超越生产”的狭隘性
(三)经济拜物教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三 扩充“实践哲学”空间: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当代性
方法论之殇
一 《21世纪的资本》的经验论方法
二 《资本论》与唯物辩证法的逻辑
三 有了《21世纪的资本》,仍然需要《21世纪资本论》
皮凯蒂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
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及其当代境遇
皮凯蒂的工作思路
不平等的恶化:资本主义的法则
权力的垄断
中国经济改革的哲学在场性:走向新“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 复归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
二 深化经济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三 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理论联盟
四 注重对中国当下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哲学批判
(一)劳动异化问题
(二)自由与平等问题
(三)商品拜物教批判问题
(四)资本逻辑与货币化生活之文化批判问题
(五)社会消费问题
政治经济学批判:《21世纪资本论》与《资本论》
一 如何辩证地评价《21世纪资本论》
1.《21世纪资本论》给予哲学界的重要关注点
2.《21世纪资本论》的局限性
二 21世纪资本范畴内涵的哲学解读
1.范畴随着实践的变化不断地改变
2.21世纪资本范畴的“金融化”内涵
3.21世纪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更加凸显
三 全球经济正义的存在论追问
1.经济正义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2.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的r>g问题
3.实现全球经济正义的路径——马克思与皮凯蒂之比较
四 21世纪中国资本运行的制度创新及世界意义
1.公共资本的独特意义
2.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深度参与全球化的思维
3.让资本在社会主义阳光下最大化运行
21世纪:资本的社会存在论追问
一 皮凯蒂与马克思:穿越世纪的“资本”对话
1.技术维度与历史思辨维度之异
2.21世纪“剩余价值”的构成,是“金融工具”的贡献,还是“劳资对立”的结果
3.“资本的内在否定性”与“资本的外在脱域性”两种维度的比较
二 21世纪:世界在何等意义上被金融化了?
三 历史的偏斜运动:资本的任性与财富的失衡
四 21世纪世界历史的意义:资本运行的中国模式创新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重大现实问题
利润率下降规律与资本的时空极化理论
一 利润率下降规律与皮凯蒂的最新发现
二 资本的正负利润的时间极化及其效应
1.产权市场中利润的时间极化
2.由公共基础设施积累形成的利润率时间极化
三 资本的正负利润的空间极化及其效应
四 虚拟资本的两层次极化及其效应
1.利润率下降与过剩资本的历史积累
2.虚拟经济内部的盈利率的“空间极化”与“时间极化”
五 总结与评论
关于构建中国经济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若干思考
一 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的发展
二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
3.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
4.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5.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6.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
三 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创新
四 正确借鉴西方经济学
五 开放融通、兼容并包
六 把握一般与特殊的辩证法
七 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伦理转型:从身份伦理到契约伦理
一 伦理转型之争:麦金太尔与哈耶克的对立
二 西方传统社会的身份伦理
三 现代社会的契约伦理
四 伦理转型的本质及其问题
从经济维度本真地还原人类理性
对西方政治经济学分配正义逻辑的批判
一
二
资本内在否定性框架中的跨国资本和全球治理*
一 资本内在否定性:资本主义体系的动力学
二 资本扩张与社会反向运动
1.资本扩张进程: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时空压缩
2.社会反向运动:从“嵌入式自由主义”到“全球化的新凯恩斯主义”
三 资本“脱嵌”:跨国阶级与跨国国家机器
1.跨国生产对资本-劳动的重构
2.跨国阶级对国家机器的改造
四 全球治理:社会反向运动还是资本内在否定
资本的伦理效应*
一 资本是非道德的吗
二 资本的伦理正效应
(一)发展生产力,造就富裕社会,为道德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二)发展社会关系,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三)创造高一级的道德形态并为其提供新的精神特质
三 资本的伦理负效应
(一)腐蚀公共善
(二)加剧人的异化
(三)破坏社会和谐
(四)造成自然的异化
四 扬正抑负之途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批判视野下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家庭生产价值观
一 女性主义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研究主题即市场之批判
二 女性主义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家庭生产价值缺失原因之揭示
三 女性主义经济学关于测算家庭生产价值的观点
(一)计算人们对无酬生产活动所投入的时间
(二)对家庭时间用途给予货币价值的方法
(三)赋予资本服务(如家电、家庭汽车等服务)以合理的价值
四 对女性主义经济学关于家庭生产价值的简要评析
资本逻辑批判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 “自然之死”:生态文明话语凸显的存在论境遇
二 资本逻辑:“自然之死”的罪魁祸首
三 资本逻辑批判:建设生态文明不可缺失的思想环节和实践自觉
生态人理念和生态化生存
一 “生态人”:时代精神自觉的人格憧憬
二 “生态人”与人的本质完成的历史进程
三 人的三大生存范式与“生态化生存”
资本扩张逻辑与经济危机的周期律
一 繁荣:资本扩张逻辑的增值空间创新
(一)增值空间的纵向创新:刺激消费需求
(二)增值空间的横向创新:刺激投资需求
二 危机:资本扩张逻辑链条的断裂
三 复苏:资本扩张逻辑链条的重新整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
卢森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发展概论》,方钢等译,三联书店,1958。
张一兵:《社会唯物主义:古典经济学的隐性哲学构架》,《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4、6期。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灗、荣新海译,重庆出版社,1989。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米克:《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62。
钱伯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思考》,《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
陈春萍、刘伟雄:《论劳动正义的合理性》,《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杨桂森:《以劳动为主轴的价值论革命》,《学术研究》2009年第10期。
张雷声:《〈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刘荣军:《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还原与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1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
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博古译,三联书店,1965。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汝信等译,三联书店,1961。
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吉洪译,人民出版社,1982。
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
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
雷蒙·阿隆:《从一个神圣家族到另一个神圣家族》,姜志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刘珍英:《唯物辩证法是谁“发明”的?——评卡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攻击》,《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第6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
陈岱孙:《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宫敬才:《诹论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河北学刊》2012年第5、6期。
宫敬才:《论青年恩格斯对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影响》,《河北学刊》2011年第6期。
宫敬才:《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
隽鸿飞:《〈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形态理论》,《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6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