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6

反思参与式发展图书

Reflection on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Frontier of Development Anthropolohy

SSAPID:101-3629-3962-80
ISBN:978-7-5097-4107-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中“参与与发展:发展人类学的前沿”分会论文集。随着“参与式发展”日益成为发展人类学理论和地方社会发展实践中的主流话语,如何打破发展工作者与发展工作研究者之间的鸿沟,建立学术研究的知识建构过程与发展介入的行动过程的衔接,协助发展工作者和研究者打破各自场域的惯性和束缚,成为当前反思参与式发展的重要命题。我们致力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发展与保护的统一,致力于推动参与式发展的本土化。本论文集正是这一“知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社会建构过程的展现。

相关信息

丛书名:贫困、发展与减贫丛书
作 者: 陆德泉 朱健刚
编 辑:田金梅;崔晓璇;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发展人类学:架起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桥梁(代序)

  缘起

  从现代化理论到后发展解构,下一步应该干什么?

  参与性发展在中国的反思

  社区发展的反思

  社会性别视角对发展工作的反思

  少数民族视角下的发展工作

  发展项目逻辑与小农逻辑的矛盾

  发展工作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结合

  知识的逻辑与行动的逻辑

  发展工作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模式的重新思考

 中国的“发展”和“发展干预”研究:一个批评性的评述

  导言

  一 贫困:中国的技术——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模式之间的虚假“对话”

  三 生态保护与环境

  四 结论

 少数民族视角的发展观与发展援助

  一 民族地区扶贫及发展干预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1.扶贫议题的单一性与少数民族发展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

   2.缺乏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是扶贫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没有注重培育发展主体,缺少推动少数民族公民社会建设的责任和意识

  二 主体性与少数民族视角的发展观

   1.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的若干理论和认识问题

    (1)谁是发展的主体?

    (2)什么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3)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文化自觉与发展援助

   2.什么是少数民族视角的发展观?

  三 援助少数民族发展的基本原则

   1.尊重和体现主体性的原则

   2.以文化为本位的原则

   3.基于权利平等的原则

   4.立足于培育发展主体的原则

 社会性别平等诉求挑战发展神话

  一 中国的状况:从社会主义的历史到全球化的冲击

  二 用社会性别意识和分析方法审视农村发展项目中的经验

   (一)谁是项目的目标人群

   (二)如何创造空间实现妇女平等参与

   (三)妇女的参与和增加劳动量

   (四)新技术推广中的社会性别敏感

   (五)满足妇女的现实需要同样需要战略的考虑

  三 并非结束的结论

 农村社区发展:讨论与实践

  外部干预下的农村社区发展

  农村社区的传统与重构

  社区建设问题的讨论

 良美村的桑蚕种养业:基于微观家庭生计的人类学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蚕桑种养业的微观分析

  三 市场化的困境

  五 结语

 尺度、适应性与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对甘肃省三个社区发展项目的个案研究

  一 引言

  二 对“社区”概念的重新理解

  三 民勤案例:两种“运行机制”的冲突

  四 漳县案例:来自技术和市场的障碍

  五 安定区案例:退耕还林政策参与式评估实践

  六 结论

 农民的组织化参与与贫困农村社区的发展:以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为例

  一 农村基层组织研究回顾

  二 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的组织及其运作

   1.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简介

   2.项目组织的架构与运作

    (1)动员、选举与项目组织的成立

    (2)决策

    (3)管理与执行

    (4)监督

   3.小结

  三 项目组织与两委的关系

   1.两委之外为何还需要项目管理委员会

   2.项目对村委会组织法中四个“民主”的推进

   3.项目组织对基层社会矛盾的化解

  四 结论

 灾后文化启动与保护:边远贫困少数民族村落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进程中的本土文化保护*

  一 本文的研究进路

  二 地震对边远贫困少数民族村落本土文化的直接影响

   1.生计方面

   2.物质方面

   3.仪式组织和信仰方面

  三 地震对边远贫困少数民族村落本土文化的继发影响

  四 外力的影响

  五 CPS:一种参与的设想

 文化、妇女与发展:中国云南省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的一个实践案例*

  引言

  发展十字路口的中国农民

   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消逝

   现代消费与贫困再造

   现代生活方式与文化认同危机

  设计和妇女发展:能力建设和赋权的行动

   第一阶段:口述见证(oral testimony)与手工艺文化涵义的发掘

   第二阶段:妇女手工艺小组的发育

   第三阶段: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能力建设

   第四阶段:消费者教育和公平贸易的推动

   第五阶段:小组的巩固与发展

  我们行动研究的一些成果

   从消极接受者到积极行动者

   推动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

   发展了妇女关于管理和销售的知识和能力

   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保护意识

   经济赋权与性别赋权

  结语

 人类学在凉山彝族乡村社会发展中的行动研究报告

  前言

  一 人类学介入凉山发展的背景

   1.学科应用研究的背景

   2.凉山彝族乡村的社会现实

   3.人类学与凉山的渊源

   4.从应用研究到创办NGO

  二 基于文化的发展实践

   1.实践主题与行动策略

   2.创造适合当地社会特点的儿童救助模式

   3.探索应对艾滋病的文化策略

   4.跨越文化障碍以解决人口不安全流动问题

   5.尝试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扶贫策略

  三 行动人类学的学科意义

 行动研究中知识与行动结合的反思

  行动研究中研究与行动结合的思考

 梦魇下的黄蝶:台湾美浓水资源运动与生态祭典*

  一 美浓在地文化与1990年代水资源运动

  二 “美浓黄蝶祭”的创发过程

   “美浓黄蝶祭”缘起

   祭蝶仪式

   生态嘉年华与黄蝶翠谷生态公约

   从生态祭典到美浓客家节庆

  三 “美浓黄蝶祭”与社区发展思考

   美浓黄蝶祭与返乡青年

   美浓黄蝶祭与跨界串连

   文化创意与在地行政管理

  四 小结:发展人类学的思考

随着“参与式发展”日益成为发展人类学理论和地方社会发展实践中的主流话语,如何打破发展工作者与发展工作研究者之间的鸿沟,建立学术研究的知识建构过程与发展介入的行动过程的衔接,协助发展工作者和研究者打破各自场域的惯性和束缚,成为当前反思参与式发展的重要命题。我们致力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发展与保护的统一,致力于推动参与式发展的本土化。本书正是这一“知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社会建构过程的展现。

费孝通,2002,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创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郭晓明,2006,《文化可延承性经济发展——论西南弱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投资的重要性》,《经济学家》。

侯远高,2001,《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民族关系》,《凉山民族研究》年刊。

刘建芝,2009,《抵抗的全球化:在实践中思考》,《读书》第3期。

钱宁,2004,《文化建设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内源发展》,《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谢名家,2006,《“文化经济”:历史嬗变与民族复兴的契机》,《思想战线》第1期。

余英时,2000,《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

张海洋,2002,《弱势群体的主体性与现代社会的互动性》,《中华读书报》5月15日,第17版。

张海洋,2008,《社会和谐与民族文化公平传承》,《中国民族报》4月11日,第6版。

庄孔韶,2006,《可以找到第三种生活方式吗?》,《社会科学》第7期。

李小江,1998,《夏娃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

赵群等著,2000,《社会性别与技术生存环境》,云南民族出版社。

赵群:《参与性在草地改良项目中的运用和挑战》(“国际草地发展和管理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在云南PRA网络年会论文集中发表。

赵群,2002,《初探社会性别与农村实用技术推广》,载《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陕西人民出版社。

赵群,2004,《社会性别与农村发展项目的社会评价——以亚行豫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例》,《云南社会学》第1~2合刊。

Marjorie Mbilinyi. 1984. “Research Priorities in Women’s Studies in Eastern Africa.”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7,No.4.

Mayra Buvinic. 1986. “Projects for Women in the Third World:Explaining Their Misbehavior.” World Development 14,No.5.

伊琳特、米拉考尔莎主编,2003,《社区的迷思——参与式发展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Nalla Kabeer. 1994. “Empowerment from Below:Learning from the Grassroots”. In Reversed Reality. Verso.236.

Stamp. 1989. “Technology,gender and power in Africa.” Ottawa: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严海蓉,2002,《来自南岭村的报告》,《中外房地产导报》第7期。

Collier,Ken. 2006. Social Work With Rural Peoples. Vancouver:New Star Books.

Davis,Deborah. 2000. The Consumer Revolution in Urban China. Berkele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ade,Deborah. 1997. Capacity-Building:An Approach to People-Centred Development. UK:Oxfam.

Elisabeth,Croll. 2006. China’s New Consumers:Social Development and Domestic Demand.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Ginsberg,Leon H. 2005. Social Work in Rural Communities. Virginia,U.S.A:CSWE Press.

Hok Bun Ku. 2003. Moral Politics in a South Chinese Village:Responsibility,Reciprocity and Resistance. Rowman & Littlefield.

Ku,Hok Bun. 2003. Moral Politics in a South Chinese Village:Responsibility,Reciprocity and Resistance. Lanham,Md.,U.S.A.: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Li,Virginia C. et al. 2001. “Capacity Building to Improve Women’s Health in Rural China.”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52(2):279-292.

Lohmann,Nancy and Roger A. Lohmann. 2005. Rural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oyer,Alwyn,Marjorie Coristine,Lynne Maclean,and Mechthild Meyer. 1999. “A Model for Building Collective Capacity in Community-Based Programs:The Elderly in Need Project.” Public Health Nursing 16(3):205-214.

Plummer,Janelle. 2000. Municipalities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London and Sterling:Earthscan.

Saleebey,D. 1997.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Longman.

Scales,T. Laine and Calvin L. Streeter. 2003. Rural Social Work:Building and Sustaining Community Assets. Belmont,CA: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Sherraden,M. 1991. Assets and the Poor:A new American Welfare Policy. Armonk,NY:M. E. Sharpe.

Slim,H. and P. Thompson. 1993. Listening for a Change:Oral Testimony and Development. London:Panos Publications.

Templeman,Sharon B. “Building Assets in Rural Communities through Service Learning.” In Leon H. Ginsberg edited,Social Work in Rural Communities. Virginia,U.S.A:CSWE Press.

Tice,Carolyn J. 2005. “Celebrating Rural Communities:A Strengths Assessment.” In Leon H. Ginsberg edited,Social Work in Rural Communities. Virginia,U.S.A:CSWE Press.

石万寿,1986,《乾隆以前台湾南部客家人的垦殖》,《台湾文献》第4期。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Hobsbawn),2002,创造传统,收录于霍布斯邦等著《被发明的传统》,陈思文等译,猫头鹰。

宋廷栋,1996,《期待一个大发生期的来临——美浓黄蝶祭的故事》,收录于高雄市绿色协会编著,《南台湾绿色革命》,晨星。

李允斐、锺永丰、锺秀梅、锺荣富,1997,《高雄县客家社会与文化》,高雄县政府。

洪馨兰,1999,《烟草美浓:美浓地区客家文化与烟作经济》,唐山。

徐正光等编纂,1997,《美浓镇志》,美浓镇公所。

张二文,2002,《美浓土地伯公之研究》,台湾台南师范学院乡土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正扬,2000,《保护高屏溪运动大事记》,收录于曾贵海、张正扬编著《高屏溪的美丽与哀愁》,时报文化。

陈其南,1987,《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

黄鸿松,2005,《全球化冲击下乡土教育深化之研究:一位美浓社区教师的诠释》,私立树德科技大学建筑与古迹维护系硕士论文。

杨长镇,1991,《社会运动与客家人文化身份意识之苏醒》。收录于徐正光主编《徘徊于族群和现实之间:客家社会与文化》,正中书局。

赖佳慧等编,2007,《敬义民·祭黄蝶》,行政院客家委员会/远足文化事业。

锺秀梅,1997,《农业生产》,收录于徐正光编纂《高雄县客家社会与文化》,高雄县政府。

锺铁民等编著,1998,《美浓文物暨文化资料调查》,美浓爱乡协进会出版。

Eric Hobsbawn & Terence Ranger. 1983. Invention of Tradi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urice Halbwachs.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edited,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Lewis A. Cose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urice Halbwachs,毕然、郭金华译,2002,《论集体记忆》(On Collective Memory),上海人民出版社。

Myron L. Cohen. 1976. House United,House Divided. New York &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