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4

中国农民组织化与韩国经验图书

SSAPID:101-3625-2925-57
ISBN:978-7-5097-1802-5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农民组织化与韩国经验: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农民组织的发展历程,将其与韩国农协组织的发展沿革进行比较,这是本书的主要议题。本书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成熟的思考,并通过调研获得启发而后又进一步钻研成就了本书。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许欣欣
编 辑:吴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写在前面的话

 结语

 第一部分 近代以来中国农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清末、民初中国农会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一 清朝末年的农业改良与农会组织之兴起

    (一)清末农会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二)清末农会的创立与发展

    (三)清末农会的基本结构及相关规定

    (四)清末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五)清末农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二 民国早期的农会

    (一)民国初期政府倡设农会的主要动因

    (二)各种兴农社会思潮的推动

    (三)民国早期农会组织的发展与全国农会联合会议的召开

    (四)民国早期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1.趋于健全的组织结构

     2.以绅商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成员构成

     3.臻于民主的组织制度

     4.堪称严格的经费管理

    (五)民国早期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1.进行农事状况调查,编制每年该区农业状况调查表呈报上级农会与主管官署

     2.向主管官署建议农业改良事宜,并进行议案提请

    (六)民国早期农会组织的主要特征

     1.农会的组织结构趋于完整,组织制度臻于健全

     2.农会组织发展受到时局多变性的影响和制约

     3.农会活动项目相对狭窄,其章程规定与实际贯彻落实情况相差甚大

  第二章 大革命时期具有政权性质的农会组织

   一 大革命时期新型农会组织创建的社会背景

    (一)土豪劣绅对乡村政权的把持

    (二)土地占有日趋集中

    (三)农村社会阶级构成的显著变化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农会组织的建立

    (一)浙江萧山衙前农民协会的创建

    (二)广东海丰赤山农民协会的建立

   三 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领导机构的设置及农民协会章程的制定

   四 国共合作旗帜下各地农会组织的空前发展

    (一)广东省农会组织的发展

    (二)湖南省农会组织的发展

    (三)其他地区农会组织的发展

    (四)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的建立

   五 大革命时期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与相关规定

    (一)严格的组建程序

    (二)严密的五级直属组织系统

     1.全国农民协会

     2.省农民协会

     3.县农民协会

     4.区农民协会

     5.乡农民协会

    (三)以广大贫苦农民为主体的成员构成

    (四)农会活动经费的来源与使用

   六 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的主要活动

    (一)对北伐战争的有力支援

    (二)开展反帝斗争

    (三)掀起农村大革命的壮举

     1.政治上打落豪绅地主的威风,树立农民协会的权威

     2.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

     3.经济上打击地主阶级,维护农民利益

     4.在思想文化上破除封建宗法制度,改革乡村陈规陋习

     5.进行崭新的乡村建设工作

   七 大革命时期农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政治联盟

     1.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是在中共领导下创立,并在国共合作旗帜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民团体

     2.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是一种以广大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政治联盟

     3.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是一种以谋求自身利益为奋斗目的的农民自治性组织

     4.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在领导农民运动中采取了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的方针策略

     5.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地区间差异

    (二)准政权型的农民自治性组织

  第三章 国民党统治区内作为基层政权补充形式的农会

   一 国民党重建农会的缘由

    (一)国民党反动势力对农民运动的摧残

    (二)农村经济的日趋衰落

    (三)民间“乡村建设运动”的催化

    (四)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乡村自治与保甲制度

     1.乡村自治的实行

     2.保甲制度的推行

   二 国统区农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一)国统区农会的重建阶段

    (二)国统区农会的整顿阶段

    (三)国统区农会的消亡阶段

   三 国统区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及相关规定

    (一)宗旨与任务

    (二)层层连接的多级直属型组织系统

    (三)以农村有产阶级为主体的成员构成

    (四)严格的组建步骤

    (五)农会的经费来源与使用

   四 国统区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1.进行区域农村概况调查并填表报呈主管官署

    2.设置农事试验场,推行品种、农具、肥料等改良事宜

    3.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4.倡办农民福利社,设立农民医院或诊疗所

    5.举办平民夜校等,宣传农业知识

    6.开展“二五减租”,反对苛捐杂税

    7.组织农民参加抗日救亡

   五 国统区农会的基本特征

    1.农会法规的完备性

    2.农会法规的多变性

    3.农会组织制度规定的民主性

    4.政府对农会组织控制的严密性

    5.农会活动及其影响的有限性

    6.农村基层政权补充形式的社会组织

  第四章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中作为政权执行机关的农会

   一 大革命时期准政权性质农会的最终消退

   二 苏维埃区域的农会组织

    (一)红色苏维埃区域的建立与发展

    (二)贫农团等农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三)苏区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四)苏区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三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农会组织

    (一)“农救会”等抗日农民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二)抗日根据地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三)抗日根据地农会组织的主要活动

   四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农会组织

    (一)解放区农民协会的重新活跃

    (二)解放区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与相关规定

    (三)解放区农会组织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1.开展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

     2.进行土地改革运动

     3.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支前运动

     4.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

   五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农民组织的基本特征

    (一)组织名称的多元性

    (二)组建方式的策略性

    (三)组织系统的不完整性

    (四)组织性质的政权性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会组织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会组织的兴建与隐退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协会的兴建与发展

     1.从1949年夏季至1950年夏季的兴起阶段

     2.从1950年秋季至1952年春季的整顿阶段

     3.从1952年夏土地改革完成至1953年底的隐退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协会的主要活动

   二 20世纪60年代后的贫下中农协会

    (一)各地贫下中农协会的兴起与建立

    (二)贫下中农协会的基本结构与相关规定

    (三)贫下中农协会的主要活动

     1.安徽省贫下中农协会的主要活动

     2.上海市南汇县贫下中农协会的主要活动

     3.内蒙古呼兰县贫下中农协会的主要活动

    (四)贫下中农协会的基本特征

   三 “文化大革命”之后贫下中农协会改组为农会(农民协会)的过程与消亡*

    (一)中共中央关于贫下中农协会改组为农民协会的意见

    (二)湖北省将贫下中农协会改组为农会的试点工作

    (三)“文化大革命”之后贫下中农协会与农会的最终消亡

 第二部分 合作社——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另一种形式

  第二部分 合作社——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另一种形式

   (一)早期合作思想

    1.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思想

    2.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合作思想

    3.国家社会主义的合作思想

    4.无政府主义的合作思想

   (二)合作的基本原则

    1.罗虚代尔原则

    2.国际合作社原则

  第六章 国民党统治区的农村合作运动

   一 国内早期合作思想的传入

   二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民间开创的农村合作事业

    (一)中国华洋义赈会的合作事业

     1.华洋义赈会合作事业的发展历程

     2.华洋义赈会指导下的合作社的组建与运作

     3.对华洋义赈会合作事业的总体评价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所创办的合作社

     1.梁漱溟*的合作社理论与实践

     2.晏阳初*的合作社理论与实践

     3.对乡村建设运动中合作事业的评价

   三 国民党领导创办的合作社

    (一)国民党统治区合作社发展概况

     1.合作社初创时期

     2.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时期

     3.合作社的战时体制时期

     4.合作社的停滞与衰落时期

    (二)国民党领导的合作运动的发展特点

     1.合作运动是在政府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2.合作社业务发展很不平衡,信用合作社占据突出地位

     3.政府注重合作教育和宣传

    (三)对国民党领导的农村合作运动的评价

     1.积极意义

     2.国民党领导下的合作运动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合作化运动

   一 马克思主义的合作思想与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合作社实践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合作思想

   二 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领导的合作社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合作社实践

    (二)苏维埃时期的合作社发展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社发展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革命胜利前夕的设想

    (二)土地改革后的新情况

     1.土地买卖造成了农村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2.互助组如何继续发展

     3.农村经济如何进一步发展

    (三)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化运动的正式起步

    (四)一个早期农业合作社的典型案例

    (五)初级合作社的基本特征

    (六)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动因与发展

     1.互助合作运动的动因

     2.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

   四 统购统销与合作社演变成为农村的基本制度和组织载体

    (一)统购统销成为基本制度的原因

    (二)作为“统购统销”组织载体的“合作化”的提出

    (三)“合作化”进程的加快

   五 从“合作化”到“集体化”

    (一)掀起“合作化”高潮

    (二)“高级合作化”的实现

    (三)“退社风潮”的起落

    (四)“集体化”的实现与“合作化”的终结

 第三部分 可供借鉴的韩国经验

  第八章 韩国农协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 韩国农协(NACF)*的发展沿革

    1.第一阶段:韩国农协的建立

    2.第二阶段:综合型组合的建立(1961~1968年)

    3.第三阶段:基层组合的重构(1969~1974年)

    4.第四阶段:组合业务扩展阶段(1975~1980年)

    5.第五阶段:强化组合管理阶段(1981~1987年)

    6.第六阶段:推行农协民主化与自治的阶段(1988~1993年)

    7.第七阶段:扩展与增长阶段(1994~1999年)

    8.第八阶段:多功能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二 韩国《农协法》简介

    1.民法

    2.民法补充法案

    3.专门法律

   三 韩国农协的主要职能

    (一)流通与供应

    (二)教育与支持

    (三)信用与银行业务

    (四)充当代言人

     1.与政府对话的代言人

     2.与社会对话的代言人

     3.与国际对话的代言人

   四 韩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农民组织化与韩国经验: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农民组织的发展历程,将其与韩国农协组织的发展沿革进行比较,这是本书的主要议题。本书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成熟的思考,并通过调研获得启发而后又进一步钻研成就了本书。

Donald L. Vogelsang,John M. Bailey,Lloyd C. Biser,E. Eldon Eversull,J. Warren Mather,Cooperation and Structure. Cooperative Information Report 1,section 6,Rural Business and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Service,UNDA,1988,Reprinted in 1993.

Jerker Nilsson,New Generation Farmer Cooperative,ICA Review,Vol. 90,No.1,1997.

Martin A.Abrahanson,J.Warren Mather,James R. Baarda,James Michael Kelly,Cooperative Principles and Legal Foundations,Cooperative Information Report 1,Section 1,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Service,UNDA,1977,Reprinted in 1993.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 Forestry Republic of Korea:“Korean Agriculture 2005”.

NACF,“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Law and Articles of Incorporation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Federation”,1995.

NACF,“A Brief History of NACF”,www.nonghyup.com.

National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Federation(NACFa),2006,Annual Report 2005.

NACFb,2006,“Annual Review Presentation for Moody’s”.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薄一波:《关于若干重大决策和历史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财政科学研究所编《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蔡昉:《合作与不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与农民社区组织》,《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5期。

蔡洛等:《彭湃传》,人民出版社,1986。

常书红、王先明:《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2期。

陈安丽:《清末新政时期的实业政策与措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陈春江:《以农会为载体促进经济发展》,《台湾农业探索》2002年第2期。

陈吉元、陈家骥、杨勋:《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陈寄根等:《建设中国农民协会组织的探讨》,《改革与战略》1993年第6期。

陈林:《新三农问题之十大关系》,《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0期。

陈荣华、何友良:《中央苏区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陈锡文:《关于中国农业合作制的若干问题》,《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年第2期。

陈晓蓉:《略论浙东衙前农民运动》,《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1期。

《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编辑组编《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谌宗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东南地区的农民运动》,《湖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程得红:《大革命时期的湖北农民协会》,《湖北文史资料》2002年第2期。

程漱兰、李彦敏、董晓丹:《农民压力集团形成的可能性》,《改革内参》2003年第16期。

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程同顺、黄晓燕:《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共识与分歧》,《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党国英:《恢复农会的意义》,http://www.xtlf.com/xrdangguoying.htm。

——《中国需要重建农会》,《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7期。

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工作小组编《湘赣革命根据地》(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邓子恢传》编辑委员会:《邓子恢传》,人民出版社,1996。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1983。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汇编》,人民出版社,1981。

丁晓强:《衙前农民运动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1期。

董国强:《试论农业合.作化中的若干失误》,《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董一冰:《建国初期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分歧探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3期。

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杜润生:《让农民建立自己的组织》,《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第4期。

——《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杜润生主编《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范立、张举:《建国初期农民协会兴起与隐退原因探析》,《经济史》2007年第5期。

范巧玲:《山西初级农业合作化的实践和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山西农业合作化的实践经验探析》,《改革先声》2001年第1、2期。

范守信:《试论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断加快的原因》,《党史通讯》1986年第1期。

范小建:《关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编辑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道路探索》,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范忠程:《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再思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人民出版社,1990。

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高化民:《关于合作化运动步伐加快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4期。

——《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对1955年“砍”二十万合作社的一管之见》,《党的文献》2002年第1期。

高峻:《毛泽东与邓子恢关于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分歧及其原因探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高伟:《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南方经济》2002年第8期。

管爱国、符纯华:《现代世界合作社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

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

郭红东等:《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郭圣福:《贫下中农协会述论》,《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

郭宇宽:《一个“农会”的成长》,《南风窗》2005年6月。

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韩方明:《重建农会:探索中国农民权益保护的新途径》,http://www.sannong.gov.cn/njlt/gnwz。

韩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编《韩国的新农协》(内部资料),2005。

韩俊:《21世纪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趋势与策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韩玲梅、黄祖辉:《近年来关于农村组织及其关系的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4期。

何广文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何文孝、高长林:《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劳动互助》,《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贺雪峰:《乡村秩序与县乡村体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洪永杓:《新农协法》,首尔:法文社,1963。

侯志远:《北伐战争时期农民协会的货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胡大成:《建立动态的持久稳定的政治环境》,《江海学刊》1994年第3期。

胡剑锋、文聪:《农业行业协会:利益代表而非经济合作》,《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胡鞍钢:《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和农民》,《二十一世纪》2002年4月号。

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黄冬娅:《试析广东国民政府的农会政策》,《学海》2005年第1期。

——《解放前苏维埃区域的社会控制——以农会为个案的分析》,《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2年12月号。

黄连贵:《农民专业协会的组织运行及发展建议》,《农村合作经营管理》1995年第6期。

黄祖辉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3期。

江虹:《大革命时期农会会员数质疑》,《广西党史》1994年第2期。

江红英:《试析土改后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及道路选择》,《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6期。

姜冰冰:《对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思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5期。

金冲及:《从迅猛兴起到跌入低谷——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前前后后》,《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金怡顺:《论大革命时期国共在农民运动中的合作》,《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兰华:《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最初一步》,《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1期。

李安增、陈招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再评价》,《经济评论》1998年第6期。

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

李吉:《农民协会——我党领导的革命史上最早的农民自治性组织》,《零陵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

李锦顺:《重建农会:我国农村持续发展的新能量》,《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年第6期。

李锦顺、李世泽:《阻碍农会重建的社会心理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李水山:《新时期韩国农民教育的法律依据、特征和发展趋势》,《职教论坛》2005年第6期。

——《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与发展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

——《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农中国网,http://www.snzg.cn。

——《韩国教育的重大改革与效益评价》,三农中国网,http://www.snzg.cn。

李彦兵:《试析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历史局限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李熠煜:《当代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研究》,《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李永芳:《试论我党领导的早期农民协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近代中国农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梁尚贤:《国民党与广东农民运动的崛起》,《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

——《国民党镇压广东农民运动及影响》,《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国民党与广东民团》,《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6期。

——《国民党与广东农民运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廖廷实:《大革命后期的湖北农民运动述论》,《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林玲玲:《廖仲凯与广东省革命政府(1911~1925)》,近代中国出版社,1995。

刘大洪、李华振:《三农治理中第三部门的法学机理与制度变迁研究》,法大民商经济法律网,http://www.ccelaws.com/jingjifaxue。

刘贵福:《高级社化后“退社风波”及农村政策的调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刘洪升、胡克夫:《河北农业合作化运动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

刘建平:《农业合作化决策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新中国1951年》,《开放时代》2003年第2期。

刘庆曼:《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及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刘少奇论合作社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罗平:《一九五五年春浙江对农业社“全力巩固,坚决收缩”始末》,《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1987年第2期。

罗平汉:《农业合作化运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简论1957年两条道路的大辩论》,《史学月刊》2002年第11期。

罗远信主编《农村股份合作制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的实践与探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马九杰:《社会资本与农户经济》,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马羽:《试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必然性》,《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5期。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四、五、六卷,人民出版社,1991。

梅德平:《共和国成立前革命根据地互助合作组织变迁的历史考察》,《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中册),解放军出版社,1989。

《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潘劲:《流通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1期。

潘君祥:《我国近代最早的农业学术团体——上海农学会》,《中国农史》1982年第1期。

齐园:《中国农民组织问题》,《民权旬刊》1930年8月。

乔培华、赵士红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乔启明编《农会之会务与业务》,中国农民银行南京分行1948年印行。

——《战时农民组织与农会》,《政治建设》第1卷第1期,1939年5月。

——《现阶段农会的认识与推行》,《新经济》第1卷第1期,1939年6月。

秦宏毅:《毛泽东与邓子恢对农业集体化的分歧及其原因》,《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5期。

——《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认识的差异》,《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任大鹏、郭海霞:《合作社制度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3期。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邵金荣:《非营利组织与免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沈慧:《对1955年浙江“砍社”风波的历史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盛洪:《让农民自己代表自己》,2003年1月27日《经济观察报》。

石磊:《三农问题的终结》,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三联书店,1959。

寿勉成、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史》,中正书局,1937。

苏少之、张继久:《对指导五十年代农业集体化一个理论的反思》,《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1937~1949),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汪敬虞:《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王前:《关于合作化理论的沉思》,《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1期。

王青:《农民专业协会的理论探讨》,《科技导报》1997年第11期。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

王世刚、李修松:《中国社团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王习明:《近年来中国农民组织建设研究述评》,《农业经济导刊》2006年第1期。

——《推进中国农民组织建设:中国农民组织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开放时代》2005年第2期。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

王昕:《农民协会的建立及其重要作用》,《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王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与转变政府职能》,《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魏道南、张晓山:《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探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魏文享:《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的农会组织》,《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温小雁:《对农业合作化速度过快原因的分析》,《历史教学》2000年第7期。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三联书店,2005。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吴春梅:《清末新政时期的农业改革》,《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

吴觉农:《中国的农民问题》,《东方杂志》第19卷第16号。

吴鹏森、佘君:《传统社会主义与农业合作化运动》,《二十世纪》(网络版)2004年6月号。

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岳麓书社,2001。

吴忠华:《大革命时期湖南成为全国农运中心的历史必然性》,《辽宁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谭克绳:《大革命时期湖南、湖北两省农民运动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第5期。

——《湖北农民运动史(1923~1927)》,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谭庆:《大革命时期右江农民运动述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唐明勇:《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民协会隐退的原因分析》,《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陶鲁笳:《毛主席支持山西省委试办初级社》,《中国农业合作化史资料》1994年第2期。

田利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制度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田若川:《大革命时期四川农民运动的特点探析》,《天府新论》1999年第4期。

〔美〕托马斯·西尔克主编《亚洲公益事业及其法规》,科学出版社,2000。

童志辉等:《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来自个案的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项继权:《农民协会的组织功能和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肖冬连:《加速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论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农业的矛盾》,《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4期。

肖飞:《论大革命时期的广东农民运动》,《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肖克之、唐志强:《西方近代农学对清末社会的影响》,《农业考古》2007年第4期。

肖瑞、李利明:《农村土地变迁之路》,《经济管理文摘》2003年第2期。

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谢一彪、朱腾云:《论中国苏维埃选举制度的特点》,《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谢义亚:《美国科技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1999年第1期。

辛逸:《1955年浙江“砍社”事件初探》,《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邢乐勤:《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徐国普:《建国初期农村权力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求实》2001年第5期。

徐秀丽、俞可平:《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2期。

徐学林:《中国近代行政区划》,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徐旭初、黄祖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的现实走向:制度、立法和国际比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徐勇、黄辉祥:《以民主政治建设增强村级组织的“草根性”:中部地区四县调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编《中国农民组织建设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许欣欣:《2005年:中国民间的乡村建设与改造》,汝信等主编《2006年: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韩国农协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杨团、张秀兰主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II》,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阎永增、王甲成:《“穷棒子社”与遵化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唐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晏阳初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杨德寿主编《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杨德寿主编《中国合作社经济思想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杨建中:《试析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农民运动高涨创造的条件》,《沧桑》2003年第3期。

叶扬兵:《1956~1957年合作化高潮后的农民退社风潮》,《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

殷丽萍:《早期海陆丰农民运动性质新论》,《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1期。

尹树生:《合作经济概论》,三民书局,1983。

于建嵘:《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

——《我为什么主张重建农民协会》,《决策咨询》2003年第4期。

——《农民需要途径进行利益表达》,2007年2月8日《南方都市报》。

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余君、丁桂平:《农业合作化运动必然性问题再思考》,《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2期。

喻国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农业经济》2006年第1期。

袁生馨等:《农民专业协会的运行机制及作用探讨》,《青海科技》1995年第1期。

苑鹏:《合作社与股份公司的区别与联系》,《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台湾农业合作社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4期。

——《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曾成贵:《大革命时期湖北农民运动的基本经验》,《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章文、罗高胜:《有了新“农会”经济新发展》,《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第5期。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

章元善、许仕廉主编《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中华书局,1935。

张海荣:《20世纪50、60年代包产到户与党发展农业思路追溯》,《晋阳学刊》2004年第5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合法地位缺失的多维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张静如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举:《新中国初期农民协会兴起与隐退原因探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张淑静:《大革命时期的江西农民运动》,《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张闻天:《农会仍须存在》,《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践》,《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年第6期。

——《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有关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张晓山、苑鹏:《合作经济理论和实践》,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

张英洪:《中国农会的历史考察》,2007年4月17日《中国改革报》。

张永泉、赵泉钧:《中国土地改革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张注洪:《中国现代史论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赵金鹏:《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翻版——与王前商榷》,《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6期。

赵淑华、刘岩:《农村组织结构缺位与农民自发组织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5期。

赵效民:《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

郑庆平、岳琛:《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

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衙前农民运动论文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原解放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衙前农民运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人民出版社,1979。

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

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四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全球化与中国“三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农民组织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专题讲义》(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汇编(1949~1952)》(农村经济体制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汇编(1953~1957)》(农业卷),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写组:《辛亥革命资料》,中华书局,1961。

中央档案馆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周其仁:《收入是一连串事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周一春、袁福珍:《新时期我国“农会”的建立刻不容缓》,《长白学刊》1994年第4期。

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朱明浩:《建立新农会,迎接新挑战》,《农场经济管理》2002年第1期。

朱寿朋纂《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

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论清末的经济法规》,《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清末直隶农会述略》,《中国农史》1988年第3期。

诸葛达:《衙前农民运动述论》,《浙江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