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8

西藏古文明中的中原文化因素图书

SSAPID:101-3617-9672-80
ISBN:978-7-5097-7962-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石硕教授牵头的课题组集体经过数年调查研究完成的。上编石器时代主要从西藏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出发,论证西藏古文明中的中原文化因素。下编则从吐蕃时期以藏、汉文字记载为依据,明显看出中原文化因素对西藏地区日益加深的影响。本书有理有据,实事求是,材料丰富,论证充分,值得一读。

相关信息

丛书名: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
作 者: 石硕 邹立波 黄博
编 辑:周志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总序

 后记

 上编 石器时代

  第一章 西藏高原旧石器中的华北文化因素

  第二章 西藏高原源自华北的细石器传统

  第三章 西藏新石器遗址中来自黄河流域的农作物品种——粟(小米)

  第四章 西藏卡若遗址中来自黄河上游的文化因素

   一 来自黄河流域的彩陶

   二 卡若遗址出土的黄河流域风格的石刀

   三 卡若遗址中出土的黄河流域风格的石斧和石锛

   四 卡若遗址中出土的黄河流域风格的房屋建筑

   五 卡若遗址中出土的黄河流域风格的器物组合

   六 卡若遗址中出土的黄河流域风格的陶器纹饰

   七 卡若遗址中出土的黄河流域风格的钻孔修补陶器技术

 下编 吐蕃时期

  第五章 唐蕃文化交流背景:唐朝的入蕃汉人

   一 入蕃汉人的类型

    1.入蕃使节

    2.入蕃僧侣

    3.和亲公主

    4.亡蕃汉人

    5.被掳汉人

    6.其他

   二 河陇地区吐蕃统治下的汉人生活状况

  第六章 唐代典章制度对吐蕃的影响

   一 唐代服章告身制度对吐蕃yig-tshang(艺仓)的影响

   二 从“彝泰”年号看中原年号制度对吐蕃的影响

   三 吐蕃子弟入学唐国子监

    1.唐朝宫廷对吐蕃子弟入学国子监的争议

    2.吐蕃政权与遣唐学生

   四 bkav la gtogs pa(本义为“参与诏令”)与同平章事:唐朝多相制对吐蕃宰相制度的影响

    1.吐蕃宰相制度之演变

    2.唐朝多相制对吐蕃宰相制度的影响

   五 khrom与吐蕃节度使制度——兼论bde-blon和spyan

   六 部落使:唐朝乡官制度对吐蕃敦煌地方基层行政制度的影响

    1.敦煌地区从乡里制到部落制的转变

    2.敦煌地区部落制建立的背景与源流

    3.部落—将制及乡官制的联系

  第七章 汉地宗教向吐蕃的传播

   一 汉地禅宗在藏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1.禅宗初传吐蕃

    2.摩诃衍入藏与渐顿僧诤

    3.吐蕃时期的藏文禅宗文献

    4.吐蕃时期的汉地禅宗对后世的影响

   二 藏地苯教中的道教文化因素

    1.历算之书

    2.藏文典籍中的道教因素

    3.阴阳·五行·十二兽相配纪年法

    4.道士、卜算者

  第八章 传入吐蕃的汉文典籍

   一 吐蕃时期译为藏文的汉文典籍

    1.儒典

    2.史籍

    3.文学

    4.佛典

    5.医书

   二 从敦煌写卷看中原文学对吐蕃文学之影响

    1.P.T.1046《千字文》简析

    2.P.T.1230《寒食篇》简析

   三 中原史书对吐蕃史学的影响

    1.中原史书传入吐蕃

    2.中原史书传入吐蕃的途径

    3.中原史书对吐蕃史学及生活的影响

  第九章 从唐地传入吐蕃的物质文化

   一 汉文史料中唐朝赠予吐蕃的礼品

    1.缯帛类

    2.典书类

    3.器物类

    4.工匠类

    5.艺术类

    6.钱币

    7.官服

   二 关于唐朝赠予吐蕃礼品种类、频次的统计分析

   三 丝绸

   四 茶叶

   五 纸与造纸术

   六 吐蕃金银器中所见的中原文化因素

    1.吐蕃金银器器形中的中原文化因素

    2.吐蕃金银器纹饰中的中原文化因素

   七 蚕种

   八 钱币

   九 官服

  第十章 唐地传入吐蕃的历法、技艺及其他

   一 堪舆之术

    1.博唐之术:堪舆观念及其相关技术的传入

    2.镇妖伏魔:堪舆术在吐蕃的运用及改造

   二 干支纪年法

   三 乘法九九表

   四 阴阳五行八卦

   五 汉语借词

   六 吐蕃石刻艺术中所见的中原文化因素

    1.石碑

    2.石狮

    3.摩崖石刻

   七 中原乐舞

 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编委会

巴卧·祖拉陈瓦:《贤者喜宴》,黄颢、周润年译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拔塞囊:《拔协》(增补本),佟锦华、黄布凡译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班钦·索南查巴:《新红史》,黄颢译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布顿:《布顿佛教史》,郭和卿译,民族出版社,1986。

布顿大师:《佛教史大宝藏论》,郭和卿译,民族出版社,1986。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陈庆英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齐鲁书社,2007。

多杰杰博整理《五部遗教》,民族出版社,1986。

范学宗、王纯洁编《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古印度〕阿底峡发掘《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卢亚军校,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唐)孔颖达等编定《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86。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三律仪论说自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释迦仁钦德:《雅隆尊者教法史》,汤池安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96。

(宋)赞宁撰《宋高僧传》,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7。

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记》,刘立千译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

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刘立千译注,民族出版社,2002。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刘立千译,民族出版社,2000。

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88。

宇妥·云丹贡布:《医学四续》,毛继祖、马世林等译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赵林:《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都兰吐蕃墓》,科学出版社,2005。

才让:《吐蕃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蔡景峰:《藏医学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陈楠:《藏史丛考》,民族出版社,1998。

〔日〕池田温:《中国古代帐籍研究》,东京大学出版社,1979。

〔法〕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昇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尕藏加:《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略》,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韩伟:《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何晓昕、罗隽:《中国风水史》,九州出版社,2008。

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黄奋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

黄明信:《吐蕃佛教》,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黄正健:《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学苑出版社,2001。

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张毅笺释,中华书局,2000。

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金身佳编著《敦煌写本宅经葬书校注》,民族出版社,2007。

金雅声、束锡红、才让主编《敦煌古藏文文献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李城志、贾慧如:《中国古代堪舆》,九州出版社,2008。

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李方桂、柯蔚南:《古代西藏碑文研究》,王启龙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李光文、杨松、格勒:《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重庆出版社,2000。

林冠群:《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民族出版社,2000。

陆离:《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制度研究:以敦煌新疆出土文献为中心》,中华书局,2011。

〔美〕斯宾塞·韦尔斯:《人类史前》,杜红译,东方出版社,2006。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日〕高田时雄:《敦煌·民族·语言》,钟翀译,中华书局,2005。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石硕:《吐蕃政教关系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日〕矢崎正见:《西藏佛教史考》,石硕、张建世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

苏晋仁、萧錬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资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

孙林:《藏族史学发展史纲要》,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索朗旺堆主编《吉隆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

汤惠生:《青藏高原古代文明》,三秦出版社,2003。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王尧、陈践译注《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1985。

王尧:《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民族出版社,1999。

王尧:《西藏文史考信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人民出版社,1957。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2010。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文物出版社,1985。

杨富学、李吉和编《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英〕F.W.托马斯:《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刘忠译注,民族出版社,2003。

张弓主编《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张广达:《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郑阿财、朱凤玉:《敦煌蒙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

周伟洲:《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安志敏、尹泽生、李炳元:《藏北申扎、双湖的旧石器和细石器》,《考古》1979年第6期。

班班多杰:《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哲学研究》1995年第5期。

班班多杰:《禅宗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传播和对后弘期的影响》,《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

班班多杰:《〈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中国藏学》2010年第1期。

陈践:《敦煌藏文ch.9II.68号“金钱神课判词”解读》,《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房建昌:《历史上西藏造纸业考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4期。

傅大雄:《西藏昌果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农作物遗存的发现、鉴定与研究》,《考古》2001年第3期。

盖培、卫奇:《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第15卷4期。

故宫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石渠县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刻》,《四川文物》2006年第3期。

黄布凡:《敦煌〈汉藏对照词语〉残卷考辨订误》,《民族语文》1984年第5期。

黄满仙、章见:《唐朝赴吐蕃外交使者评述》,《西藏研究》1994年第2期。

黄敏浩、刘宇光:《桑耶论诤中的“大乘和尚见”——“顿入”说的考察》,《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1年第6期。

黄辛建:《从遣子入侍看唐对吐蕃吸纳中原文化的争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

霍巍:《阿里夏达错湖滨旧石器的发现》,《中国西藏》1994年第6期。

霍巍:《论卡若遗址经济文化类型的发展演变》,《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

霍巍:《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考古学报》2011年第3期。

霍巍:《吐蕃系统金银器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

霍巍:《西域风格与唐风染化——中古时期吐蕃与粟特人的棺板装饰传统试析》,《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1期。

霍秀峰:《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

贾兰坡、盖培、李炎贤:《水洞沟旧石器时代的新材料》,《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4年第8卷。

姜伯勤:《沙州道门亲表部落释证》,《敦煌研究》1986年第3期。

姜伯勤:《唐敦煌书仪写本所见沙州玉关驿户起义》,《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辑。

姜伯勤:《突地考》,《敦煌学辑刊》1984年第1期。

金滢坤:《吐蕃节度使考述》,《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李树辉:《“阴阳·五行·十二兽相配纪年法”非吐蕃所创》,《敦煌研究》2006年第1期。

李永宪:《略论西藏的细石器遗存》,《西藏研究》1992年第1期。

李元光:《汉地禅宗退出藏区原因新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林冠群:《唐代吐蕃众相制度研究》,《中国藏学》2012年第1期。

刘后滨:《唐代告身的抄写与给付——〈天圣令·杂令〉唐13条释读》,《唐研究》2008年第14卷。

刘建丽:《唐代吐蕃与汉民族的融合》,《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陆离:《吐蕃三法考——兼论〈贤愚经〉传入吐蕃的时间》,《西藏研究》2004年第3期。

罗秉芬:《试论敦煌本古藏医文献研究的重要性》,《中国藏学》1997年第4期。

马格侠、杨富学:《碑铭赞所见唐五代敦煌的禅宗信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1期。

毛原:《从“告身”看唐代官吏的任用制度》,《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美〕劳费尔:《藏语中的汉语借词》,赵衍荪译,《西藏研究》1983年第3期。

任树民、白自东:《仕蕃汉人官职考述——P.T.1089号卷子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荣江:《通颊考》,《文史》1991年第33辑。

〔日〕山口瑞凤:《吐蕃佛教和新罗的金和尚》,载《新罗佛教研究》,东京,1973。

邵文实:《沙州节儿考及其引申出来的几个问题——八至九世纪吐蕃对敦煌汉人的统治》,《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5期。

石硕:《从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看黄河流域人群向川西高原的迁徙》,《西藏研究》2004年第2期。

石应平:《卡若遗存若干问题的研究》,《西藏考古》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史苇湘:《吐蕃王朝管辖沙州前后——敦煌遗书S1438背〈书仪〉残卷的研究》,《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

索朗仁钦、齐美多吉:《浅析传统藏纸的生产工艺及开发前景》,《西藏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童恩正:《西藏考古综述》,《文物》1985年第9期。

王建、王向前、陈英哲:《下川文化——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

王维强:《吐蕃盟誓的形式演变及其作用》,《中国藏学》1992年第2期。

王尧、陈践:《敦煌藏文写卷P.T.1083、1085号研究》,《历史研究》1984年第5期。

王尧、陈践:《吐蕃职官考信录》,《中国藏学》1989年第1期。

王沂暖、唐景福:《藏族文学史略》,《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旺多:《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吐蕃赞普名号考》,《西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4期。

汶江:《吐蕃治下的汉人》,《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

乌瑞:《释khro ma:七——九世纪吐蕃帝国的行政单位》,沈卫荣译,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吴逢箴:《吕温出使吐蕃期间诗论》,《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吴国武:《略论国子监学者与唐代经学史的内在理路》,载《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吴健礼:《试探巫文化和道教文化在青藏高原的足迹》,《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日〕小畠宏允:《西藏禅宗和〈历代法宝记〉》,载《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6号,1974。

徐学书:《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1995年第5期。

许新国:《都兰吐蕃墓中镀金银器属粟特系统的推定》,《中国藏学》1994年第4期。

杨富学、王书庆:《关于摩诃衍禅法的几个问题》,载《唐史论丛》,2008。

杨富学、王书庆:《蜀地禅宗之禅法及其特点——以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为中心》,载《周绍良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杨嘉铭、琪梅旺姆:《藏族茶文化概论》,《中国藏学》1995年第4期。

杨铭:《吐蕃时期敦煌部落设置考》,《西北史地》1987年第2期。

杨铭:《一件有关敦煌陷蕃时间的藏文文书——兼及S.1438背〈书仪〉》,《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日〕原田觉:《吐蕃译经史》,李德龙译,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1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

曾波:《敦煌写卷〈诸杂推五姓阴阳等宅图经〉之“五姓”校议》,《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3期。

张亚莎:《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落蕃官初探》,《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

朱丽霞:《8—9世纪流传于吐蕃的禅宗派别考——兼论宁玛派与禅宗的思想渊源》,《西藏研究》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