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7

当代中国田野观察 (2017)图书

Field Observation on Contemporary China (2017)

SSAPID:101-3608-2318-30
ISBN:978-7-5201-2789-9
DOI:
ISSN:

[内容简介] 倡导和推动社会各界人士,到现实生活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发现和描述社会的发展变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2016年11月,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会同新华网、中国青年报、新浪微博、腾讯网联合发起首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活动。本书即为本次活动的获奖论文合集。这些论文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总结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做法,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及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编 辑:谢蕊芬;马甜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前言

 红村中的中国贫困削减叙事:2004—2017

  一 引言

  二 红村调查进入与跟踪

  三 红村:中国西北的一个贫困山村

  四 红村中的贫困削减成效

   (一)村民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绝对贫困基本消除

    1.不愁吃目标已实现

    2.不愁穿目标已实现

    3.危房已经消灭

    4.少部分学生未完成义务教育,辍学主因从“费用高”转为“读书无用”

    5.“看病贵”情况基本改变

   (二)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1.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2.村民饮用水来源发生巨变

    3.电网改造的成效:从“电灯不如煤油灯”到正常照明

    4.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红村融入全球化

   (三)村部办公条件改善,村干部威信得到提升

  五 红村奇迹:中国式减贫模式

   (一)特有的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民脱贫的起点

   (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农民脱贫提供了根本动力

   (三)中国特有的扶贫制度加速农民脱贫

   (四)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助推农民脱贫

  六 未来贫困削减问题的思考

   (一)脱贫成效的巩固与提升

   (二)提高贫困标准,最终使用“相对贫困线”作为贫困标准

   (三)关注进城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实现城乡减贫体系一体化

  七 结束语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界限应如何划分:一个田野调查研究

  一 文献述评和研究构想

   (一)文献述评

   (二)研究构想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信息收集

   (三)分析技术

  三 案例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产业发展历程

   (二)对两组研究问题的回答

    1.对第1组研究问题的回答

    2.对第2组研究问题的回答

     (1)HSX管委会培育产业集群的证据

     (2)WXW管委会培育产业集群的证据

  四 由案例构建理论:超额公共产品供给

   (一)市场失灵与公共产品

   (二)从案例资料中进行理论抽象:超额公共产品概念的提出

   (三)从理论到现实:超额公共产品概念的演绎

    1.超额公共产品产生的前提条件:专项财政资金缺乏预算约束

    2.超额公共产品产生的根本原因:公共产品需求未能得到重视

    3.超额公共产品产生的直接原因:政绩考核导向转型过程中的“矫枉过正”

    4.超额公共产品的表现形式:条条部门向基层寻找工作支点

    5.超额公共产品的实质:寻租活动中“政企博弈”向“政政博弈”转化

   (四)案例研究检验

  五 超额公共产品的甄别、清理与转化

  六 结语

 三峡移民生计变迁与转型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概述

    1.选题缘起

    2.研究方法

   (二)非自愿移民生计发展研究回顾

   (三)调查地简介

  第二章 移民村发展历程

   (一)大旺发展概况

    1.大旺简介

    2.大旺经济发展概况

     (1)农场时期

     (2)综合经济开发区时期

     (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时期

   (二)移民村变迁历程

    1.混乱与迷茫期:2001—2002年

    2.摸索与过渡期:2003—2007年

    3.稳定与发展期:2008年至今

  第三章 移民村主要生计

   (一)房屋租赁

   (二)经营茶馆

   (三)进厂务工

  第四章 其他生计方式

   (一)包工程

   (二)个体户群体

   (三)手工活

  第五章 生计转型因素与影响

   (一)主导因素

    1.人力资本

    2.移民安置补偿

    3.土地变失

    4.大旺经济支撑

   (二)生计变迁带来的影响

    1.消费转变

    2.经济分层

    3.人地矛盾凸显

  第六章 总结

 农民工民俗“反哺”行为与乡土文化认同研究

  一 引言

  二 川中BM镇民俗整合现象

   (一)经济反哺现象

   (二)族群、民俗圈的反哺与整合

   (三)构建乡土记忆的文化反哺与民俗整合

  三 农民工民俗反哺“深描”

   (一)经济反哺背后的“深描”

   (二)族群、民俗圈背后的“深描”

   (三)城市工作背后的“深描”

   (四)来自乡土记忆的“深描”

  四 讨论与结语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民参与和收益分配

  一 引言

   (一)调研背景与研究问题

   (二)调研选址的主要依据

   (三)四次调研过程与方法

  二 YD镇基本情况

   (一)饱经风霜的水果之乡

   (二)极度萎缩的人口结构

   (三)旅游开发的丰饶土壤

  三 旅游参与主体和收益分配格局

   (一)外来资本主导开发

   (二)农民参与途径有限

    1.出租土地

    2.短期雇佣

    3.特产销售

   (三)旅游红利分配不均

  四 限制农民参与的多主体原因分析

   (一)本地农民:缺乏启动资金和技能

   (二)地方政府:“扶业”而非“扶贫”

   (三)旅游开发商:一切以营利为目的

  五 以人为本推动农民参与

   (一)政府工作定位影响旅游收益分配

   (二)精准考核模式引导政府职能转型

  六 YD镇旅游开发方案设计

   (一)项目甄别,因地制宜

   (二)对象瞄准,考察到户

   (三)因户施策,分类参与

    1.较富裕家庭:自主参与,结对帮扶

    2.可获益家庭:股份合作,集体参与

    3.难获益家庭:成立基金,社会救助

   (四)提供服务,动态管理

  七 结论

 “城市病”,还是城市新生?*

  一 城中村:“城市病”,还是城市新生?

   (一)“城市病”

   (二)城市的新生

  二 流动人口社会治理的目标

  三 对三个城中村社区的考察

   (一)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形成原因

   (二)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和实施措施

   (三)不同的治理结构

  四 结论和讨论

   (一)特大城市城中村社会治理的经验

   (二)城中村社会治理的挑战和对策

 乡村治理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 YF市自然村乡贤理事会的产生与发展

  二 YF市自然村乡贤理事会的运行机制

  三 对YF市自然村乡贤理事会的运行机理的思考

   1.充分利用了“熟人社会”中非正式领袖的个人影响

   2.形成了缓冲机制,将矛盾对立主体分割开来

   3.兼顾了各方利益,实现多方平衡

  四 自然村乡贤理事会对村庄治理的作用效果

  五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不足

   2.缺乏严格标准的绩效考核体系

   3.试点推动过快,恐难避免“一刀切”的现象

   4.容易拉大村域间贫富差距

   5.容易进一步降低村内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地位

   6.存在农村恶势力合法化的潜在风险

  六 政策建议

   1.建立可持续的激励制度

   2.建立多维度的绩效考核体系

   3.因势利导,构建多样化的乡村治理支持体系

   4.完善制度设计,规避潜在风险

 定州行

  一 历史上的定县调查

  二 村庄概况

  三 合作社的经营状况

   (一)组织架构

   (二)经营业务与规模

   (三)经营成本与收益

   (四)困难与未来规划

  四 农民对合作社的看法

   (一)合作社负责人

   (二)社员和承包户

   (三)自耕户

  五 值得关注的现象与问题

   (一)充裕的资金成为办社的关键

   (二)合作社的雇工现象

   (三)待探讨的问题:合作社的资本化

 江村调查散记

  一 农民收入:是经济数据,更是社会概念

  二 江村农田:规模化才能高效益

  三 江村工厂:换代升级“不离乡”

  四 乡土江村:现代与传统“平衡杂糅”

  五 江村养老:兜住底还要分层次

  六 江村新题:新生活提出新问题

 YJ村农业供给侧艰难曲折的自发变革与农民的困惑*

  一 调查研究方法与YJ村概况

   1.调查研究方法

   2.YJ村的概况及其种植业的平均收入水平

  二 YJ村农业供给侧改革实践——农民改变经营结构以提高市场供给能力和质量的现实努力

   1.转型小规模养猪的损失惨重

   2.散养山鸡成为YJ村的第二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

   3.YJ村农民尝试提升农业供给侧质量与效率的现实困惑和焦虑

  三 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需要弥补乡村政府组织的能力短板与纠正激励错位

   (一)农民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之中面临的深层矛盾及其内在原因分析

    1.财政资金转移的项目制引发基层政府的目标诉求与利益异化

    2.财政转移的项目制影响着乡村治理,使基层农业供给侧变革往往成为农民家庭的“自娱自乐节目”

   (二)重建下乡资源的公共性以推进农业供给侧质量与效率的持续提升

 中西部农村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困境

  (一)S村返乡农民工的职业选择

  (二)乡村制衣作坊的状况、性质与困境

  (三)乡村店面经济的状况与困境

  (四)工业园区的发展之殇

  (五)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民工的发展困境

 困境下的动员:对溪村村民动员的人类学考察

  1.溪村*概况

  2.笔者与溪村

  3.从建亭到修路:骨干与合作社的诞生

  4.动员村民:制造必然性

  5.扩大动员:骨干与村民之间的错位

  6.小结:错位下的动员困境

 关于河北宣化地区冥婚的田野调查及文化人类学阐释*

  缘起

  一 一种活跃在当今社会生活的丧俗——冥婚

   (一)河北宣化的概况

   (二)活跃在河北宣化地区的冥婚

    1.冥婚在宣化地区被称作“配干丧”

    2.冥婚是一件大喜事

    3.冥婚属于吉礼

    4.冥婚讲“般配”,也须门当户对

    5.火葬与冥婚

    6.冥婚的宗教意义

    7.不会消失的冥婚

  二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冥婚

   (一)冥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俗

   (二)冥婚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死观

   (三)冥婚是人世间婚姻的投影

   (四)冥婚与殉葬的“离合”关系

  三 冥婚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离合

  小结

 从小炉匠到非遗传承人:鹤庆新华村工匠群体的角色转变与文化自觉*

  一 研究背景

  二 小炉匠的学艺之路

   1.“走夷方”:从铜匠转向银匠的工艺提升

   2.进藏区:从工艺到资本的双重积累

  三 工坊主的传艺之道

   1.回村办厂:从培养学徒到反哺藏区

   2.建设高校实践基地:精英文化与民间工艺的互动

  四 非遗传承人的自觉

   1.工艺美术大师的担当:从九龙壶到大型银雕屏风

   2.非遗传承人的自觉:“中国传统银器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的构想

  五 总结

 农业经营方式变革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

  一 引言

  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的机遇

   1.农业人才的回流

   2.村级组织的重塑

   3.惠农资源的输入

   4.治理议题的更新

  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

   1.农业资源供给的失衡

   2.乡村社会公共性的困境

   3.群体分化与冲突的凸显

   4.农业经营的短期行为

  四 重构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1.提升政府的农业治理能力

   2.完善乡村公共事务参与机制

   3.培育乡村社会的公共性

   4.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乡村社会的利益联结机制

 非公经济人士如何评价当前成长环境?

  一 新时期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一)当前政治环境对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影响

    1.非公经济人士对国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2.非公经济人士普遍对我国法治建设有信心

    3.非公经济人士对十八大以来政商关系总体满意

    4.中央对非公经济及非公经济人士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毫不动摇

   (二)当前个体环境对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较为有利

    1.非公经济人士群体普遍具有爱国情怀

    2.非公经济人士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成长

    3.非公经济人士有较强烈的回报社会的意愿

    4.非公经济人士普遍都有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二 影响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环境方面

    1.法治困境

    2.政商关系纠结

    3.身份歧视

   (二)经济环境方面

    1.税费压力

    2.暴利诱惑

    3.人力成本

   (三)社会文化环境方面

    1.仇富情结

    2.无限责任

   (四)个体环境方面

    1.家族经营转型

    2.接班问题

    3.信仰缺失

  三 促进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环境的路径优化

   (一)以增强非公经济人士安全感为目标,以依法行政为重点,优化非公经济人士成长的政治环境

    1.强化非公有制财产权不可侵犯的理念,增强非公经济人士的信心

    2.坚持依法行政,增强发展的可预期性

    3.审慎处理民企产权案,消除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顾虑

    4.以“清”和“亲”为目标,建立健康的政商关系

    5.促进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

   (二)以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繁荣为目标,以降低企业负担为抓手,优化非公经济人士成长的经济环境

    1.完善税费制度,切实降低非公经济税务负担

    2.完善用工制度,降低用工成本

    3.抑制投机性经营行为,扶持实体经济发展

    4.促进平等发展,让非公企业享有同等国民待遇

   (三)以提高企业家社会声誉为目标,以培养重商文化为重点,优化非公经济人士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1.培育重商文化,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2.弘扬企业家精神,以企业家精神增进社会进步

    3.完善退出机制,解决非公经济人士的后顾之忧

   (四)以增强理想信念为目标,以引导教育培训为手段,优化非公经济人士成长的个体环境

    1.加强非公经济人士培训,纳入党和政府的培训体系

    2.发扬国学的现代价值,引领企业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流变的礼单:代际人情圈子的同与不同

  一 礼单经济: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二 田野案例的时空社会背景

  三 实践性私人网络:一个案例文本

   1.亲属距离与血缘远近是随礼价码的主要标准

   2.姻亲关系成为礼金流入量最大的亲缘关系网络

   3.宗族村庄的地缘关系和叔侄纽带是随礼捧场的主角

   4.互惠原则与关系维系历史是主要影响因素

   5.当事人个人境遇的变革是礼单流变的关键因素

  四 代际比较:圈内圈外的同与不同

   1.代际差异

   2.城乡差异

   3.圈内与圈外的同与不同

  五 拓展讨论

 易地搬迁:在去和留的挣扎中突围

 穿过文字的阴影:两个文盲在广州

  “我有个事想问下你,一千零九中间是几个零?”

  “别人都说,你这样的人看不出没读过书”

  尾声

 发展家庭农场,促进居村农民身份转变

  一 家庭农场及其调查

  二 家庭农场发展让居村农民身份转变有了可能

  三 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农场发展速度不快

   2.家庭农场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3.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欠稳定

  四 促进居村农民转变身份的几点建议

   1.尊重农民意愿与选择

   2.允许家庭农场自主式发展

   3.培育家庭农场成为农业生产的“带头大哥”

   4.给予全面的公共服务支持

 吸纳性规制:宗族村高利贷行为的公共化及其运行机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理论预设与分析框架

  三 P村高利贷行为公共化的表现特征

   (一)宗族吸纳高利贷,救济族人

   (二)放贷者人选的宗族议定

   (三)借贷利息的宗族确定

   (四)契约签订的宗族参与

   (五)按时还贷的宗族见证

   (六)逾期还贷的宗族保护

  四 高利贷行为公共化的内在逻辑与功能

   (一)宗族生存:高利贷行为公共化的逻辑基点

   (二)吸纳性规制:高利贷行为公共化的运行机制

   (三)宗族延续:吸纳性规制下高利贷行为公共化的功能体现

  五 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贯岭镇茗洋村革命老区考察报告

  一 茗洋村基本情况

   (一)历史概况

   (二)实施“造福工程”项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三)大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助推村民脱贫致富

   (四)筹建“红茗洋”革命纪念馆,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开展助学活动,大力培养老区优秀人才

  二 当前存在困难和问题

  三 几点建议

 以“人”为本:异地重建与文化保护的本体论再思

  一 缺失的“生境”与“人”:本体论进路下的文献回顾与反思

  二 以MT村为个案:本体论进路下的文化变迁与保护

   1.“全新的家园”:田野地点及其生境变化

   2.“断裂与变迁”:不断测绘的人身与环境

   3.“延续与发展”:栖居视角下的文化保护

  三 结论:异地重建与文化保护的本体论再思

 小承包迈向大经营

  一 土地托管的三种模式

  二 土地托管模式破解五大难题

  三 土地托管模式的意义

  四 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争议、避讳、创新:畲族图腾演绎田野考察报告

  一 百家争鸣: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畲族图腾备受争议)

   1.盘瓠崇拜为唯一崇拜

   2.凤凰才是畲族的图腾

   3.双图腾崇拜:盘瓠传说以及凤凰图腾

  二 避而不谈:我们的祖先不容诋毁!(畲族图腾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

  三 推陈出新:我们的祖先是神圣的(畲族图腾文化的再创新)

 社会治理视角下嵌入新型牧区社区发展的多元主体联动机制研究

  一 研究缘由及调研地个案的选取

   (一)研究缘由

   (二)牧区个案介绍

  二 由领导与被领导到协同共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牧区社区事务的过程分析

   (一)修缮古屋过程始末

   (二)古屋修缮中多方主体协同合作的过程分析

    1.古屋捐款:多方主体介入牧区社区事务的开始

    2.工程招标:多方主体决定牧区社区事务的权利

    3.建房征地:多方主体共议牧区社区事务的手段

    4.雇用劳工:社区精英与牧民主导牧区社区事务的角色扮演

  三 多方主体的崛起与牧区权力的重构

   (一)嘎查政府的发展

   (二)社区治理精英和牧民的崛起

   (三)多方主体的发展对牧区权力的重构

  四 顺势背后的逆势:各方主体的内外困境

   (一)组织化程度低造成的内部个体化弱势

   (二)社区事务参与不足导致的边缘化的外部群体弱势

  五 兼论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农牧社区社会治理的可能途径

 精准扶贫执行的新风险与乡村治理

  一 合作社:脱贫新方式

  二 合作社中的村民

  三 政策新风险与乡村治理

 灵岩山寺佛教安养院寺院养老调研报告

  一 安养院的缘起

  二 安养院的管理

   1.管理架构和管理人员

   2.进入安养院的门槛

   3.安养院的作息

   4.饮食

   5.穿着

   6.居住

   7.费用

  三 安养院功能分区

  四 安养院内部的互动

  五 安养院与外部的互动

  六 反思

 新平戛洒花腰傣竹编产品现状的田野调查及其对策思考

  一 戛洒周边竹编产品的田野调查

   (一)对部分竹编艺人的访谈*

    1.有关戛洒大槟榔园竹编产品的田野调查

    2.有关戛洒平寨竹编产品的田野调查

    3.有关南碱竹编产品的田野调查

   (二)花腰傣竹编产品的现状分析

  二 新平戛洒竹编产品的价值分析及发展思考

  三 结语

 构建多元服务保障网络,为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驾护航

  一 存在的问题

   (一)健康观念落后,日常生活方式及习惯需要指导

   (二)诈骗活动常有,人身及经济安全需要保护

   (三)农业生产劳动辛苦,生产收益需要保障

   (四)医疗困难明显,就医条件需要改善

   (五)因子女婚姻致贫返贫,移风易俗工作需要加强

  二 相关建议

   (一)国家规划要科学有效下沉,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精准接地气的服务

   (二)立足我国农村实际,充分保障农村老年人各方面权益

   (三)从农村生活现状出发,大力解决农村老年人就医困难

   (四)要着重考虑特殊老年人长期照料,提升这部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五)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对彩礼过高现象要予以遏制

 “我们穷人也有钱看病了”

  一 榜样:大胆探索、敢冒风险——QA县试点及其延伸

  二 核心:改革创新、顺乎民心——存在的必然

  三 建议:全国推广、完善政策——勤政为民的重要举措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程恩富、高建昆:《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重调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1期。

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期。

李永友:《财政激励、政府主导与经济风险》,《经济学家》2014年第6期。

刘小玄:《论公共部门合理边界的决定——兼论混合公共部门的价格形成机制》,《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吕冰洋:《从市场扭曲看政府扩张:基于财政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皮建才:《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下的区域市场整合》,《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谭劲松、郑国坚:《产权安排、治理机制、政企关系与企业效率——以科龙和美的为例》,《管理世界》2004年第2期。

陶然、陆曦、苏福兵、汪晖:《地区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中国转轨:财政激励和发展模式反思》,《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田伟:《考虑地方政府因素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企业微观视角的中国宏观经济现象解读》,《管理世界》2007年第5期。

王贤彬、徐现祥:《地方官员来源、去向、任期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的证据》,《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

尹恒、朱虹:《县级财政生产性支出偏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美〕詹姆斯·布坎南著《财产与自由》,韩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美〕詹姆斯·布坎南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莫扶明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张军:《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1期。

张宇:《市场有效 党政有为 根基牢固》,《红旗文稿》2014年第8期。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North,Douglass,C.,“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State in Economic History,”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16(1979):249-259.

Vincent,Ostrom,“Why Government Fail:An Inquiry into the Use of Instruments of Evil to do Good,” in J.M.Buchanan and R.D.Tollison(eds),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Ⅱ(Ann Arbe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4),pp.422-435.

Xu,C.,and Y.Qian,“Why China s Economic Reforms Differ:The M-Form Hierarchy and Entry Expansion of the Non-State Sector,”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1993):135-170.

〔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刘学敏、陈静:《生态移民、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对西北地区城镇化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2期。

王毅杰、李利浩:《多元生计模式下的移民生产安置》,《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骆桂花:《三江源生态移民安置与后续产业发展的社会调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李路路:《论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施国庆:《非自愿移民:冲突与和谐》,《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许佳君、刘艳:《水库移民经济研究综述》,《水利经济》2009年第1期。

吕俊彪:《“靠海吃海”生计内涵的演变——广西京族人生计方式的变迁》,《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10期。

罗凌云、风笑天:《三峡农村移民经济生产的适应性》,《调研世界》2001年第4期。

马德峰:《我国水库外迁移民社区经济适应研究——以大丰市三峡移民安置点为个案》,《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刘志军、孙泽建:《浙江首批三峡移民的经济适应——兼论模糊人情化扶持及其超越》,《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

程瑜:《广东三峡移民适应性的人类学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4期。

Jiupai Ni,Jing’an Shao,“The Driver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Migration Area,Three Gorges Project,China:Advances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3:241.

Li,G.,Li,Q.,Wang,H.,“A Study on the Epidemiology of Helicobacter Pyroli Infection among Immigrants in Three Gorges Area,” Zhonghua Liuxingbingxue Zazhi 2002:222.

Zhihong ZENG,Abulrahman Suleiman Abulrahman Suleiman Abdulrahman,Xiaoying Zeng,“Research on Inclusive Innovation Mod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4:82.

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人文地理》2005年第3期。

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开发研究》2006年第6期。

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资源科学》2014年第1期。

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经济地理》2007年第2期。

唐晓腾:《村干部的“角色冲突”——乡村社会的需求倾向与利益矛盾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4期。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李银兵:《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节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孙琦:《新平花腰傣服饰结构、着装与造型的田野调查》,《设计艺术》2010年第5期。

董利红、支玲、李怒云、赵俊臣、刘燕:《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竹产业发展效益评价》,《林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