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2

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图书

Internet Rumors Response 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SSAPID:101-3607-5958-09
ISBN:978-7-5097-4955-5
DOI:
ISSN:

[内容简介] 互联网使舆情研究成为中国的一项显学。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姜胜洪副研究员的这部专著,从中国网络发展的现状入手,解析了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剖析了网络谣言的危害,借鉴了中国古代和国外治理谣言的经验与启示,并在此基础上,将舆情引导与网络谣言防控相结合来进行研究,找到了治理网络谣言的方向与措施。可以说,这部著作顺应时势,为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姜胜洪
编 辑:单远举;刘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索引

 后记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网络谣言研究现状

    1.心理学视角

    2.精神分析视角

    3.社会学视角

    4.历史学视角

   (二)国内网络谣言研究现状

    1.谣言研究

    2.网络谣言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一章 网络谣言:不容忽视的负面舆情

  第一节 网络谣言的内涵

   一 “谣”和谣言的辞源学分析

    (一)谣言

    (二)谣诼

    (三)流言

     1.散布没有根据的话

     2.没有根据的话

     3.众人流传的话

    (四)讹言

     1.虚假、谣传的话

     2.谣传

    (五)妖言

     1.怪诞不经的邪说

     2.犹妄言,胡说

     3.秦汉时罪名之一

   二 关于谣言的几种界说

    (一)西方学者对谣言的定义

    (二)国内学者对谣言的定义

   三 谣言与流言、谎言、传言等的关系

    (一)流言

    (二)谎言

    (三)传言

     1.自由性

     2.突发性

     3.变形性

     4.多样性

     5.周期性

     6.指向性

    (四)传说

    (五)都市传说

   四 网络谣言的内涵

    (一)网络谣言的概念

    (二)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区别

     1.传播方式不同

     2.传播范围不同

     3.传播节奏不同

    (三)开放的互联网特性助推了谣言的传播

  第二节 网络谣言的分类及特点

   一 网络谣言的分类

    (一)根据内容划分

    (二)根据影响程度和作用对象划分

    (三)根据传播的初衷划分

    (四)根据传播的后果划分

   二 网络谣言的特点

    (一)模糊性

    (二)质疑性

    (三)广为流传性

    (四)“新闻性”

    (五)诱惑性

    (六)频发性

    (七)蔓延性

    (八)欺骗性

    (九)难控性

    (十)反复性

  第三节 网络谣言是舆论的畸变形态

   一 网络舆情的概念

    (一)“舆情”的辞源学分析

    (二)舆情的内涵

    (三)网络舆情及其构成要素

     1.网络舆情的主体

     2.网络舆情的客体

     3.网络舆情的激体

     4.网络舆情的本体

     5.网络舆情的时空因素

     6.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强度

   二 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的转化

   三 网络谣言反映了民众负面舆情

   四 网络谣言是社会舆论的否定形式

 第二章 追本溯源:网络谣言的形成机理

  第一节 网络谣言的传受者

   一 网络谣言的传播者

    (一)造谣者

     1.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往往有政治或宗教背景

     2.报复性意识

     3.打击竞争者

     4.发泄不满情绪

     5.自我表现意识

     6.无目的的戏耍或玩乐

    (二)传谣者

     1.释放压力

     2.拯救或关爱心理

     3.猎奇心理

     4.体验心理

     5.求证心理

     6.逆反心理

     7.无目的的惯性行动

   二 网络谣言的接受者

    (一)传播的渠道有可信因素

    (二)网络谣言具有可信因素

    (三)从众心理导致网民对网络谣言的趋向认同

    (四)迎合了民众的期待或恐惧心理

    (五)“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惯性思维

  第二节 网络谣言的生成机理

   一 信息缺位与民众谣言传播心理

   二 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民众不安全感

    (一)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及风险性

    (二)公共安全事件频发

    (三)少数极端突发事件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

   三 谣言披上“科学外衣”与民众科学素养偏低

   四 社会公信力危机与民众的不信任感

    (一)某些公务人员行政服务理念缺失

    (二)落实依法行政不力

    (三)政府危机处理方法欠妥

    (四)行政机制不健全

    (五)公权失信和贪腐官员的劣迹

   五 媒体失范与谣言绑架真相

    (一)一些媒体和网站未能履行自己的责任

    (二)信息管理技术落后

    (三)信息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六 少数“意见领袖”和“网络推手”制造、传播不实信息

   七 商业利益的不良驱动

   八 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造谣生事

    (一)利用互联网对中国实施意识形态渗透

    (二)互联网成为引发街头政治的“导火索”

    (三)年青一代成为主要争夺目标

  第三节 网络谣言的演变规律

   一 网络谣言的形成期

   二 网络谣言的高潮期

   三 网络谣言的衰退期

   四 网络谣言的拖尾期

 第三章 随波逐流: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第一节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一 关于谣言产生和传播的若干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

    (二)群体极化理论

    (三)认知不协调理论

    (四)集体记忆理论

    (五)谣言精神分析理论

   二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二)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三)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四)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三 网络谣言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模式

    (一)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

     1.微博

     2.即时通信工具

     3.论坛帖文

     4.新闻跟帖

     5.电子邮件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

     1.链状模式

     2.树状传播

     3.放射状传播

     4.“旋涡”形复式传播

    (三)网络谣言传播的变异

  第二节 微博中的谣言传播

   一 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

    (一)方式上——碎片化和多媒体化

    (二)信道上——多渠道、多方式整合

    (三)速度上——病毒式传播

    (四)扩散上——“意见领袖”与“转发中间人”的推动

   二 微博谣言传播的原因

    (一)准入门槛低,传谣风险小

    (二)网络信息“把关人”难以发挥作用

    (三)微博的自媒体特性

    (四)微博强大的媒介融合功能

    (五)碎片化文本及碎片化的表达方式

    (六)“名人效应”使舆论中心化重组

    (七)传统媒体的集体失声

   三 微博谣言的演化机理

    (一)造谣:微博谣言的产生

     1.张冠李戴式

     2.无中生有式

     3.断章取义式

     4.添油加醋式

     5.关联名人式

     6.冒名顶替式

    (二)传谣:微博谣言的扩散

     1.“公示栏”的可视传播

     2.“点-面-面”的核裂变传播

     3.“旋涡”形复式传播

     4.“意见领袖”的合力传播

     5.“把关人”缺失的无约束传播

    (三)失控:微博谣言的极化

     1.失效的“拼图效应”

     2.辟谣的“雪崩效应”

    (四)辟谣:微博谣言的消解

     1.微博谣言的自然消解

     2.微博谣言的人为消解

   四 微博对谣言的“自净化”

    (一)微博“自净”功能的概念

    (二)微博具有“自净”功能的原因

     1.是由其社会化属性决定的

     2.得益于微博自身便利、迅捷的传播特点

     3.微博用户公民意识的觉醒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4.微博内部的辟谣机制日趋成熟

    (三)自净化作用有赖于传统媒体的干预

     1.微博对谣言及虚假信息净化效果有限

     2.影响微博自净化的因素

     3.微博自净化尚有赖于传统媒体的大力干预

  第三节 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机制

   一 网络政治谣言的分类及其内容

    (一)网络政治谣言的分类

    (二)网络政治谣言的主要内容

     1.政治内幕

     2.政治腐败

     3.人事任命

     4.官员的个人生活

     5.重大政策的调整和变动

     6.重大突发性事件

   二 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特征

    (一)微博成了“政治谣言制造机”

    (二)内容虚假,证据模糊,蛊惑人心

    (三)方式灵活,真伪难辨

    (四)政治谣言的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大行其道

   三 网络政治谣言传播的社会危害

    (一)严重干扰网民正常心理活动

     1.网民政治心理遭受扭曲

     2.降低网民对网络信息的政治信任感

     3.降低网民对政治权威的政治认知度

     4.网民不健康心理导致非理性造谣与传谣行为

     5.导致一些网民个人自由主义高涨

    (二)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1.干扰商品市场正常活动

     2.给他人造成巨大损失

     3.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声誉

    (三)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1.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

     3.消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颠覆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威胁国家政治安全

     1.影响中国内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2.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

     3.影响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四章 高度关注:网络谣言与群体性事件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蔓延的原因

   一 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二 群体性事件是舆情的特殊表现形式

   三 群体性事件表现形式及主要特点

    (一)表现形式的突发性和矛盾积累长期性

    (二)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三)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

    (四)城乡群体性事件的维权内容不同

    (五)“直接利益冲突”与“非直接利益冲突”并存

    (六)更多的是经济纷争而非政治诉求

    (七)表现方式激烈,内部矛盾逐渐对抗化

    (八)组织性逐渐增强

    (九)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处置难度加大

    (十)传播的多渠道性

   四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蔓延的主要原因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因素

    (二)正面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

    (三)大面积的社会积怨

    (四)网络虚拟环境

    (五)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

    (六)舆论的民主开放程度不够

    (七)政府公信力降低

   五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传播的失真机制

    (二)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传播的传染机制

  第二节 网络谣言影响群体性事件的过程

   一 典型案例

    (一)贵州瓮安事件

     1.事件概述

     2.网络谣言应对

    (二)湖北石首事件

     1.事件概述

     2.网络谣言应对

    (三)吉林通钢事件

     1.事件概述

     2.网络谣言应对

    (四)增城市新塘事件

     1.事件概述

     2.网络谣言应对

    (五)四川什邡事件

     1.事件概述

     2.网络谣言应对

   二 网络谣言影响群体性事件的过程

    (一)网络谣言孕育产生于群体性事件的潜伏期

    (二)网络谣言加速了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三)网络谣言加速了群体性事件高潮期的到来

    (四)网络谣言平息于群体性事件的消退期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一 舆情主客体各方存在的不同问题

    (一)地方政府方面问题

     1.对待网络谣言缺乏预警性和敏感度

     2.对待网络谣言缺乏舆论引导的积极性、主动性

     3.对待网络谣言缺乏总结反思和持续关注

    (二)媒体方面问题

     1.媒体没有充分发挥在阻击网络谣言中的重要作用

     2.媒体公信力低,不被公众信服

     3.职业操守和道德丧失

    (三)网民方面问题

     1.网络舆情非理性表达

     2.公众抵制谣言的自觉性和守法意识不强

   二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

    (一)产生“首因效应”,掩盖事实真相

    (二)促使事态升级和矛盾激化

    (三)转变矛盾性质

    (四)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第五章 传承借鉴:中国古代和国外治理谣言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我国古代政府与官员对政治谣言的防控

   一 重视民心 关注舆情

    (一)以民为邦本的基本指导思想倾听民声

    (二)“观民风”而“以知政教得失”

    (三)倾听民谣,回应民众的呼声和要求

    (四)遵照“民可明,不可愚”的理念提高民众的思想素养

    (五)记载和流传讴歌政治清明、针砭社会黑暗的谣谚

     1.歌颂王朝盛世和清官廉明

     2.讽刺和批判政治黑暗和官场腐败

   二 运用刑罚手段遏制谣言的不同方针

    (一)对制造和散布谣言者施行严刑峻法予以打击

    (二)废除诽谤妖言罪、除妖谤赏告之法

   三 谣言防控及其舆情疏导的成败教训

    (一)合理疏导,改善社会治理

    (二)防控不力,引发群体性事件

   四 端正为政者对待政治性谣言的态度

    (一)流言不极

    (二)闻流言不信

    (三)无稽之言勿听

    (四)流言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五)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五 提高人们对政治性谣言的认识力

    (一)流言止于知者

    (二)圣虑先辩而民自信

  第二节 国外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与启示

   一 治理网络谣言的主要策略

    (一)明确立法,加强司法

     1.严格立法,避免互联网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

     2.实施网络实名,加强技术监管

     3.严格执法,打击制造传播网络谣言行为

    (二)政府主导,防微杜渐

    (三)建立健全辟谣信息发布机制

     1.美国

     2.俄罗斯

     3.英国

     4.委内瑞拉

     5.西班牙

     6.法国

     7.新加坡

    (四)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英国

     2.西班牙

     3.澳大利亚

     4.美国

     5.日本

     6.新加坡

     7.加拿大

   二 利用民意调查了解和影响民意

    (一)民意调查成为政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利用民意调查了解民意

    (三)利用民意调查影响民意

   三 国外治理网络谣言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二)信息公开透明

    (三)有步骤地推行网络实名制

    (四)加大网络监督管理力度

    (五)把握网络政治谣言社会控制的力度

    (六)加强对网民道德素质和媒介素养的培养

 第六章 有效应对:舆情客体的责任与举措

  第一节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

    (一)纯正风气,凝聚民心

    (二)密切干群关系

    (三)自觉接受民众监督

    (四)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五)破除“关门决策”的思维定式

    (六)团结网络“意见领袖”

   二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群众利益

    (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与利益的关系

    (二)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

    (三)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

    (四)要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三 保障民生需求,维护群众利益

    (一)高度关注民生

    (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更加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

  第二节 加强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

   一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社会透明度

    (一)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二)为公众提供获得公共信息的正式渠道

    (三)积极主动及时进行信息公开

   二 建立网络谣言预警研判机制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测

    (二)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三)要建立完善突发性重特大事件及时上报制度

    (四)健全新闻发言人和网络发言人制度

   三 主动出击,消除谣言生存的空间

    (一)通过各种途径澄清真相适时辟谣

    (二)信息发布应注重细节真实

    (三)增强政府议程设置能力

    (四)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专业性特点

    (六)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

    (七)采取多种措施消除谣言的危害

  第三节 全方位重塑政府公信力

   一 正确认识网络舆情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二 提高群众的认同度

    (一)认同度是群众基础

    (二)党的群众路线是提高群众认同度的最佳路线

     1.动员群众:群众的心理认同

     2.发动群众:群众的行动认同

     3.组织群众:群众的群体认同

   三 重塑政府公信力

    (一)切实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

    (二)政府要学会做解释和说明工作

    (三)提高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执政能力

    (四)扩大政务公开,做到及时透明

    (五)建设清正廉洁政府,坚定不移反对腐败

    (六)官员伦理制度化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2.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

     3.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官德建设

  第四节 善用政务微博应对网络谣言

   一 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一)成为政府倾听民意创新形式

    (二)及时发声,稳定人心

    (三)辟谣化解负面网上舆情

   二 正确运用政务微博应对网络谣言

    (一)加强微博舆情监测,妥善应对舆情危机

    (二)有效听取民意,解决群众现实问题

    (三)探索政府部门相互配合机制

    (四)重视网络舆论引导

    (五)推进传统媒体与微博的互动

 第七章 同心同德:舆情主体的理性与素养

  第一节 顺应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一 支持政府构建不同阶段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在舆情潜伏期——建立适度的调控机制

    (二)在舆情爆发期——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

    (三)在舆情的持续期——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

    (四)在舆情的淡化期——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

   二 配合政府完善网络舆情的引导措施

    (一)及时反应

     1.政府网站是突发事件中发布新闻、澄清谣言和回应问责的主渠道与权威阵地

     2.政务微博是突发事件中即时发布信息的舆论平台和政民互动的交流平台

     3.网络新闻发布会是突发事件中政府部门引导网络舆论的新型补充方式

    (二)公开真相

     1.加大辟谣的力量

     2.给予谣言面对面的打击

    (三)善于引导

    (四)丰富公众参与表达方式

   三 积极参加引导规范媒体行为

    1.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媒体关系

    2.做好对媒体的监督

  第二节 提高网络道德素养和公民责任意识

   一 提高媒介素养,遵守信息道德

   二 增强理性思维,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三 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

   四 党员干部严格管好自己

   五 全方位提升民众素养

   六 提高青少年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

    (一)提升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培育路径

     1.塑造青少年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2.运用传统文化构建网络伦理规范

     3.选择人性化关怀路径

     4.合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节 提升媒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网上阵地建设

   二 提高新闻媒体的敏锐性

   三 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谣言防堵机制

  第四节 加强网络谣言传播的自律

   一 加强网络谣言传播的行业自律

   二 加强新闻报道中的媒体自律

    (一)我国新闻媒体自律的现状

    (二)加强网络媒体的道德自律

    (三)注重传统媒体自律精神的塑造

   三 加强公众自我传播约束

    (一)提高个人修养,不发布和传播各种虚假信息

    (二)保持理智和清醒,不肆意宣泄、跟风

 第八章 依法掌控:在网络舆情清波中不容谣言泛滥

  第一节 依法打击和惩治网络上的造谣传谣行为

   一 网络绝非“法外之地”

   二 依法惩治网络谣言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三 散布网络谣言适用的法律法规

   四 现行惩治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五 完善相关立法震慑网络谣言

    (一)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

    (二)有效规制网络造谣传谣行为

     1.加大对网络造谣者和传谣者的惩处力度

     2.强化网站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大违法查处力度,做到“违法必究”

     3.建立起严格的网络传播问责追责制度

   六 依法打击和惩治网络造谣传谣行为

  第二节 提高依法防谣治谣的技术水平

   一 网络谣言监管面临技术困境

   二 加强互联网技术领域开发创新

    (一)通过技术手段找到网络谣言的首传者

    (二)依托技术手段梳理网络信息

    (三)提高官方网站技术含量

   三 实行网络实名制

  第三节 依法加强互联网管理

   一 互联网成为西方推行其意识形态的手段

   二 依法管理互联网已成各国惯例

   三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互联网的依法管理

    (一)依法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管理

    (二)着重加强对新兴媒体的监管

    (三)积极探索互联网管理的新模式

     1.构建“大网管”体制,实现党政系统的“电子协同”

     2.推动网络问政,实现党政机关和网民的“电子协商”

     3.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进一步建立健全配套立体的网络管理体制

     4.加强网络引导和教育

 序

国外对谣言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关于谣言的研究则起步相对较晚。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关于网络谣言和网络舆情的研究方兴未艾。本书汇集多方研究成果,将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相结合,试图在引导和治理网络谣言方面闯出一条新路。

〔美〕安德鲁·斯特拉森、帕梅拉·斯图瓦德:《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像·身体·历史》,梁永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毕宏音:《影响民众舆情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毕宏音:《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蔡静:《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曹林:《不与流行为伍——对中国社会流行谬误的批判》,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曹林:《有些事,无法假装看不见》,《中国青年报》2012年7月4日。

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

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陈力丹:《以自律解决微博传谣问题》,《青年记者》2011年第28期。

陈丽华等:《公共视角下的危机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陈生玺:《资治通鉴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

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陈新汉:《哲学审视中的社会谣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

陈雪屏:《谣言的心理》,长沙艺文丛书编辑部,1939。

陈月生主编《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第2版),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求索》2005年第10期。

杜骏飞:《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杜骏飞:《流言的流变——SARS舆情调查的传播学分析》,《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杜文澜:《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法〕弗朗索瓦丝·勒莫:《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唐家龙译,商务印书馆,1999。

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新华出版社,2011。

官建文:《构筑防堵网络谣言的有效机制》,《新闻战线》2006年第11期。

郭辉:《防控与传播:辛亥革命前的谣言与各方应对》,《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韩立新、霍江河:《“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机制》,《当代传播》2008年第6期。

〔德〕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谣言女神》,顾牧译,中信出版社,2004。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

胡珏:《新闻与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胡泳:《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总)第9期。

胡钰:《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新华出版社,2000。

黄岭峻、王芳:《谣言与神话——关于太平天国起义的政治传播学分析》,《长江论坛》2006年第2期。

惠滢:《网络谣言泛滥 岂能袖手旁观——关注网络信息保护专题报道之四》,《中国青年报》2012年12月30日。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简·布鲁范德:《美国民俗学》,李扬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江万秀、雷才明、江凤贤:《谣言透视》,群众出版社,1991。

江晓奕:《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究》,《东南传播》2009年第4期。

金屏:《谣言:概念的反思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6卷第1期。

景军:《艾滋病谣言的社会渊源: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美〕卡斯·R.桑斯坦:《谣言》,张楠迪扬译,中信出版社,2010。

〔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美〕克特·W.巴克主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

雷强、邓名奋:《湖南省长沙市创新网络管理的经验及启示》,《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5期。

李昌庚:《群体性事件的宽容与法理——维稳与改革的博弈与平衡》,《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李若建:《社会变迁的折射:20世纪50年代的“毛人水怪”谣言初探》,《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李若建:《虚实之间: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谣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李宗桂:《网络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危害》,《人民论坛》2010年第2期。

林维业、刘汉民:《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实务和策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林竹:《国外民意调查与政府决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

刘建明、纪中慧等:《舆论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刘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心理的嬗变与发展》,《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3期。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吕世明:《警察对群众事件的应有认识》,《世界警察参考资料》1989年第6期。

吕宗力:《汉代的流言与讹言》,《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吕宗力:《汉代的谣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孟鸿、李玉华:《我国网络谣言防治对策探讨》,《理论探索》2012年第4期。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全会、方彦蘅:《微博谣言现象的成因及对策》,《青年记者》2012年第2期。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美〕R.L.罗斯诺:《流言》,唐晖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

〔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吕卓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任贤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新兴媒体》,《红旗文稿》2012年第5期。

任贤良:《统筹两个舆论场 凝聚社会正能量》,《红旗文稿》2013年第7期。

任一奇、王雅蕾、王国华、冯伟:《微博谣言的演化机理研究》,《情报杂志》2012年第5期。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邵道生:《现代化的精神陷阱——嬗变中的国民心态》,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申剑锋:《群体性事件中煽动性言论及谣言应对研究》,《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6月第3期。

石慧敏、刘京林:《地震核爆下的谣言传播模式》,《人民论坛》2011年第10期。

(汉)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

(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

苏萍:《谣言与近代教案》,远东出版社,2001。

孙嘉卿、金盛华、曹慎慎:《灾难后谣言传播心理的定性分析——以“5·12汶川地震”谣言为例》,《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3期。

孙燕:《谣言风暴:灾难事件后的网络舆论危机现象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5期。

谭超:《微博谣言分析及新浪辟谣机制》,《新闻实践》2011年第9期。

谭扬芳:《高度关注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影响》,《红旗文稿》2011年第8期。

陶国根、黄毅峰:《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分析及控制策略》,《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陶国根:《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与政府舆论引导》,《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第6期。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

汪维:《谣言、妖术在乡土社会中的角色——乡村教育视野中的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王国华、方付建、陈强:《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王建龙:《把握社会舆情》,《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20期。

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王来华主编《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王来华:《策论“舆情雪球”效应》,《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19日。

王琼、刘建明:《谣言研究的方法论述评》,《当代传播》2011年第4期。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

王玄武:《政治观教育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73。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夏学銮:《网络时代的谣言变局》,《人民论坛》2009年第23期。

谢耘耕主编《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熊光清:《中国网络民主中的多数暴政问题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徐百柯:《网上行事切忌“智力递减”而“暴戾递增”》,《中国青年报》2012年6月5日。

徐晖明、严三九:《广州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流言传播》,《新闻大学》2003年第4期。

徐锦江:《流言导读》,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民国)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

许晓东、肖银涛、朱士瑞:《微博社区的谣言传播仿真研究》,《计算机工程》2011年第10期。

薛国林:《微博时代:谣言“传染”路线图》,《人民论坛》2011年第10期。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

严励:《秩序的中国解读——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之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严三九、徐晖明:《广州非典肺炎事件中的流言传播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

杨多贵、周志田等:《国家健康报告第1号》,科学出版社,2013。

(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

叶国平:《从网络舆情的影响看群体性事件的疏导与化解》,《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4期。

(明)叶子奇:《草木子(外三种)》,吴东昆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余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喻国明:《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岳健能:《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及国内外研究综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1期。

曾庆香、李蔚:《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吴良健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张春华:《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张克生主编《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张雷:《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2期。

张平:《论网络政治认知的冲击及对策》,《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张元龙:《关于“舆情”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浙江学刊》2009年第3期。

(清)昭梿:《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学习出版社,2009。

周诗妮:《微博辟谣:公共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治理的新模式——以日本“3·11”地震事件为例》,《东南传播》2011年第4期。

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综合探索》,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周晓虹:《传播的畸变:对“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周晓虹:《风险社会中的谣言、流言与恐慌》,《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周裕琼:《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8期。

周裕琼:《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

朱松梅、任雁:《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和辟谣机制——以2011年日本震后谣言为例》,《青年记者》2011年第17期。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凤凰出版社,2008。

Cass Sunstein,Republic. com 2.0,Princeton and Oxfor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

C.H.Cooley,Social Organization,New York:Schocken Books,1909.

Elisabeth Noelle-Neumann,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