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8

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图书

Rural Governance and Public Products Supply

SSAPID:101-3607-5601-50
ISBN:978-7-5097-0268-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乡村治理新视角,系统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建立了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基于农户意愿的公共产品优先序的表达与需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出了具有新意的学术见解和政策建议。本书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行文流畅,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使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研究成果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于水
编 辑:陈家模;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表目录

 序

 前言

 相关链接

 图目录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人民公社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乡村治理研究

   2.改革开放时期村民自治研究

   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4.乡村治理机制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相互关系研究

  四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1.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基础:多中心治理理论

    2.国际经验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

    3.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研究

    4.农民社会组织发展对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影响

    5.苏南苏北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实证研究

    6.苏南、苏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评价研究

  五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数据及数据来源

  六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框架

  一 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一)乡村治理理论

    1.治理与乡村治理的内涵界定

    2.模式的内涵

    3.乡村治理模式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1.公共产品的内涵与特性

    2.农村公共产品内涵界定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功能作用

    4.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5.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相关理论

    6.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与政策取向

  二 多中心乡村治理理论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新意之所在

   (二)多中心治理的主要内容

    1.集权与分权

    2.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

    3.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

   (三)走向中国特色的多中心治理

  三 基于多中心治理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分析框架

   (一)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的内涵与内容

   (二)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1.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下的农村公共产品给主体

    2.构建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集资金机制*

    3.构建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第三章 国际经验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 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

   (一)亚洲国家的乡村治理经验

    1.韩国、日本

    2.泰国

    3.印度

   (二)欧美发达国家经验

    1.欧洲国家的乡村治理经验——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2.加拿大——以整合乡村权力为主导

    3.美国——多元文化主义与充权的社会运动

  二 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权力结构分析

   (二)责任结构分析

   (三)融资结构分析

  三 乡村治理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发展农合组织,形成多元化治理主体

   (二)政府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相结合

   (三)减少政府间博弈造成的利益损失

 第四章 不同乡村治理模式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一 中国乡村治理的模式变迁及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影响

   (一)传统的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影响

   (二)我国现代化早期的乡村治理模式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与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影响

    1.农业合作化运动与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治理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村民自治时期的乡村治理

    3.乡村治理的目标——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

    4.总结

   (四)村民自治模式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影响

  二 乡村治理模式比较研究

   (一)经济发达地区不同乡村治理模式比较研究

   (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不同乡村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三)乡村治理中的村民及其治理——从“人”的视角出发

   (四)公共产品与公共行为提供中的村民治理

   (五)村民治理走出“自然状态”的突破口——从理论的视角看

   (六)村民治理走出“自然状态”的途径——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

  三 我国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

   (一)我国乡村治理困境

    1.乡镇政府由生存困局引发财政困难、公共服务供给减少

    2.现有的压力型体制使乡村两级机构关系不顺

    3.村委会的行政化趋向

    4.县、乡、村自上而下行政化治理的重要后果就是治理成本急剧加大,农民负担不断加重,从而加剧乡村社会的离散性

    5.农民民主政治素质亟待提高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呈现出总体不足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

    3.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导致区域供给差异明显

  四 我国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反思

   (一)我国乡村治理困境反思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反思

    1.后税改时代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筹资困境反思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体制因素分析

 第五章 从第三部门的视角看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嬗变

  一 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第三部门的发展

   (一)第三部门在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功能与优势

   (二)类政权性组织

   (三)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现状与发展

    1.专业合作社

    2.股份合作社

    3.专业协会

   (四)农民维权组织

   (五)农村综合性社会组织

   (六)农民社会组织制约性因素分析

    1.行政依附性合作导致了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易受乡镇政府的干预

    2.农村社会组织的自律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使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带病运行”

    3.非营利性组织特征使农村社会组织在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遭遇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矛盾

    4.“贫血”的农村金融市场使农村社会组织缺乏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所需的生产经营资金

    5.人才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组织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时的瓶颈问题之一

    6.法律支持和保障体系滞后使农村社会组织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时遭遇合法性的质疑

    7.落后的信息搜集手段使农村社会组织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时缺乏时效性

  二 乡村治理与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产权问题分析

  三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多重博弈过程及对策研究

   (一)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二)乡镇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博弈分析

   (三)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博弈分析

   (四)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五)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多重博弈过程及对策研究*

  四 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乡镇政府与民间组织伙伴关系的构建

   (一)公私伙伴关系的内涵

   (二)公私伙伴关系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应用:农村专业协会的崛起*

    1.农村专业协会的内涵与功能界定

    2.农村专业协会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

   (三)构建竞争与契约型伙伴关系:以苏北射阳县农村专业协会为例

  五 苏南、苏北农村组织发展及对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的影响

   (一)苏南、苏北农村组织发展现状

   (二)现代农业视野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探析

    1.现代农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性因素

    4.发达国家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

    5.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三)重塑农村社会组织的路径选择

   (四)总结

 第六章 苏南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实证研究

  一 苏南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二 苏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的调查

   (一)苏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特色产业集聚,农产品生产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

    2.三资开发农业、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

    3.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

    4.农业发展方向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

    5.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发展迅速

   (二)苏南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总体处在向现代化转变的过渡时期,存在着一些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矛盾

    2.农村改革与政策配套脱节,政府引导力有待加强

    3.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农业的布局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不够科学合理

    4.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程度不高制约着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

    5.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深度还不够,农业多功能开发不足

   (三)苏南农业现代化对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1.农业现代化初期,政府必须扮演重要角色

    2.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和标准是有差异的,不能一刀切

    3.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个性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

    4.“三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5.农业企业是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的基本选择

    6.着力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三 苏南乡村治理情况

   (一)苏南乡村权力结构

    1.村民自治组织

    2.村干部角色定位

    3.民间组织的功能作用

    4.非正式权威人物

    5.乡村关系

   (二)苏南乡村民主状况

    1.民主主体意识不高,政治冷漠化现象严重

    2.法律意识不强,民主的“草根性”凸显

   (三)苏南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1.早期的苏南地区乡镇政府职能

    2.新时期苏南乡镇政府经济建设职能

    3.乡镇政府的公共职能

   (四)苏南治理模式的选择

  四 苏南治理模式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一)苏南财政收支状况

    1.高淳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现状

    2.存在问题分析

    3.相关建议

   (二)苏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三)苏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融资分析

   (四)苏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分析

 第七章 苏北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实证研究

  一 苏北社会经济发展概況

   1.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快速发展

   2.大搞种养加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同时开发资源型、市场型产业

   3.放手发展中小企业,同时组建规模经济

   4.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并重,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城市化

   5.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同时重视地方调节

  二 苏北乡村治理情况

   (一)苏北乡村权力结构

    1.村民自治组织

    2.村干部角色定位

    3.农民组织的作用

    4.非正式权威人物

    5.乡村关系

   (二)苏北地区社会资本与农民政治参与研究

    1.农村社会资本与政治参与的关联性

    2.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资本发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

    3.发展农村社会资本、解决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的新途径

   (三)苏北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构建

    1.苏北乡镇政府管理成本的现状分析

    2.苏北乡镇政府行政管理困局

    3.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重塑

   (四)苏北治理模式的选择

  三 苏北治理模式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一)苏北财政收支状况

   (二)苏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分析——以大宋村为例

    1.大宋村电话入户调查

    2.电话入户率低的原因分析

    3.从2005年开始村里电话部数增加的原因分析

    4.苏南树山村电话入户情况调查

    5.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6.结论

   (三)苏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分析

   (四)苏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融资分析

   (五)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分析

 第八章 苏南、苏北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比较研究

  一 苏南、苏北经济情况比较

   (一)经济指标比较

   (二)村庄社会经济比较

  二 乡村治理情况对比

   (一)权力结构分析

    1.村民自治组织

    2.村干部角色定位

    3.农民组织的作用

    4.非正式权威人物

    5.乡村关系

   (二)乡村民主状况

    1.乡土文化对乡村民主的影响

    2.民主决策情况

    3.责任监督机制

   (三)苏南、苏北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比较

  三 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结构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权力结构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结构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融资结构

  四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决策分析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融资分析

   (三)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分析

  五 苏南、苏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评价

   (一)苏北裴圩镇公共产品供给分析

    1.苏北裴圩镇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情况

    2.苏北裴圩镇社区居民对省地公共产品供给的满意度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体制成因分析

    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策设计问题分析

   (二)重塑乡镇政府服务职能、提高乡镇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路径选择

    1.构建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路径分析

    2.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策设计的路径分析

    3.结论和反思

   (三)苏南、苏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调查与比较

    1.被调查地区的基本情况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成效

    3.新型合作医疗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苏南、苏北农村养老保障状况比较

   (五)综合评价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

   1.多中心治理理论在乡村治理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应用价值

   2.不同的乡村治理模式是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因素

   3.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困境,形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单中心体制。其供给方式与机制受多元化供给主体的构成影响,且供给主体之间存在着多重博弈关系

   4.第三部门在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中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失,是解决乡村草根民主问题的有效路径选择

   5.苏南治理模式是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的衍生物,具有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巨大优势

   6.构建了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修建和运营对社会、政治、技术、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框架

  二 对策建议

   1.转变行政职能,完善乡村治理模式与机制,增强社会管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能力,创造乡村生活的新环境

   2.发挥农村各类组织、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在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

   3.尊重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意愿,调动农民改善自身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4.不断创新体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研究和管护制度改革

   5.完善农村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增加农村社会体制性供给

   6.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与管理,探索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

   7.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完善公益性基础设施服务的补偿机制和财政投资项目绩效管理制度

   8.构建政策保障体系

本书选择乡村治理新视角,系统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建立了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基于农户意愿的公共产品优先序的表达与需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出了具有新意的学术见解和政策建议。

〔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陈幽泓、谢明、任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布茂勇、魏庆山:《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对策研究》,《乡镇经济》2006年第6期。

蔡守秋:《第三种调整机制——从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资源法角度进行研究(上)》,《中国发展》2004年第4期。

蔡益群、胡建华:《乡村治理:赣州模式的经验总结与发展建议》,《江西农业学报》2006年第6期。

陈家刚:《德国地方治理中的公共品供给——以德国莱茵一法尔茨州A县为例的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陈建华、徐铁祥、王佳:《后税费时代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一事一议”制度》,《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陈明明:《比较现代化·市民社会·新制度主义——关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政治研究的几个理论视角》,http://www.cp.org.cn/pool/bjxdhsmshx.htm。

陈强、黄薇:《后税费时代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陈荣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讨》,《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陈少勇:《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发展研究》2006年第3期。

陈昭玖、周波、唐卫东、苏昌平:《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2期。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楚成亚:《乡镇政府自我利益的扩张与矫治》,《中国政治》2000年第2期。

党国英:《村民自治终会衰弱乡镇自治宜速推行》,2005年7月21日《南方农村报》。

党国英:《废除农业税条件下的乡村治理》,《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党国英:《论村民自治与社区管理》,《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2期。

党国英:《乡村低水平制度均衡的破解路径》,《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董俊山:《助农增收优质服务》,《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1年第3期。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费孝通:《乡土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冯海波:《财政紧约束条件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策略选择》,《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1期。

冯兴元、李晓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融资与提供中的问题与对策》,《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冯毓奎:《论村民自治组织运作中的权利冲突与对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谷洪波:《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改革》2004年第6期。

管新帅、种若利:《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与选择》,《经济观察》2006年第9期。

郭瑞萍:《人民公社缘起的制度经济学解释——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角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郭绪全、秦娟:《广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必要性与对策建议》,《广西农学报》2006年第2期。

郭正林:《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学理性案件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中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哈尔·R.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费方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何建华、于建嵘:《近二十年来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综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3期。

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贺雪峰:《村务决策中的村民参与关于村民议事会的调查与思考》,《调研世界》1999年第7期。

贺雪峰:《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均衡》,《经济学家》2006年第1期。

贺雪峰:《乡村治理区域差异的研究视角与进路》,《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

贺雪峰、董磊明:《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贺雪峰、刘勤:《乡村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综述》,http://www.snzg.net/shownews.asp?newsid=15367。

胡宝珠、杜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及对策》,《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胡弼华、吴玉书《政治学视域中的村民自治问题——以天津市塘沽区为例》,《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胡华:《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一种理论视角》,《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胡健、董春诗:《市民社会的概念与特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胡永佳:《村民自治:农村民主与中国政治发展》,《中国政治》2000年第8期。

贾康:《关于当前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有关问题》,《财会研究》2005年第1期。

贾康、阎坤、宋立根:《德国的财政体制及财政平衡机制》(研究报告),财政部网站,2004年11月16日。

江桂英:《乡村公共经济与“三农”问题关系探析》,《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2期。

蒋达勇:《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政权的建构与发展——对农村基层政权改革进路的一点思考》,《江汉论坛》2005年第6期。

蒋满霖:《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14期。

蒋永穆、刘承礼:《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及其走向——四川省射洪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农村经济》2005年第3期。

焦少飞:《农村强势成员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财经科学》2006年第6期。

金伟:《人民公社化运动研究刍论》,《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6期。

鞠正江:《论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重构》,《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第9期。

康松、熊尚鹏:《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其增加途径》,《商业研究》2006年9月。

孔繁斌:《从限制结社自由到监管公共责任——中国政府社团管制正当性及其制度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孔祥智、郭艳芹:《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期。

匡远配、汪三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博弈分析》,《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莱本斯坦:《配置效率与X-非效率》,《美国经济评论》1966年第6期。

赖海榕:《乡村治理的国际比较——德国、匈牙利和印度经验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黎大志:《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湖湘论坛》2007年第1期。

李婵:《农村社区精英研究综述》,《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李大胜等:《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需分析与供给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5期。

李公昌:《大村委会也有大问题》,《乡镇论坛》2004年第5期。

李海燕:《竞争、多中心治道与我国公共服务改革》,《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李昆:《农民专业合作模式选择的技术依据》,《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李胜蓝:《解决“三农”问题的经济法思维——以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为例》,《新疆农垦经济》2006年第3期。

李堂兵:《村民自治:实现途径和社会效应》,《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期。

李秀义、鹿晓明、邢晓燕:《对建立绩效型乡村治理模式的思考——绩效管理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兰州学刊》2005年第1期。

李秀义等:《对建立绩效型乡村治理模式的思考——绩效管理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兰州学刊》2005年第1期。

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李勇华、黄允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民主治村的重要制度创新——对赣州“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调查与分析》,《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廉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第82页。

梁学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浅析》,《市场论坛》2006年第2期。

梁莹:《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4期。

廖红丰、尹效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2期。

林光彬:《社会等级制度与“三农”问题》,《读书》2000年第2期。

林青:《农业市场化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研究》,《商业研究》2004年第11期。

林万龙:《家庭承包制的实施与中国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蔺雪春:《当代中国村民自治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述评》,《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1期。

刘承礼:《匈牙利乡村治理的模式解读与经验借鉴——基于乡村公共品提供机制的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刘建平:《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刘炯、王芳:《多中心体制: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刘黎明:《韩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农村综合开发规划》,《经济地理》2004年第5期。

刘尚希:《公共支出范围:分析与界定》,《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刘希平等:《温州民间商会走向前台》,新华网浙江频道,2003年8月20日。

柳云飞:《合理构建乡村社会未来的治理模式》,《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龙笔锋:《税费改革后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筹资困境与对策探析》,《求实》2005年第12期。

龙献忠:《论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的参与协商机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楼苏萍:《治理理论分析路径的差异与比较》,《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4期。

卢福营:《个私经济发达背景下的能人型村治——以浙江省东阳市白坦一村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陆迁、何学松:《民间资本介入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障碍与建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吕清禄、刘潇:《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北方经济》2006年第5期。

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罗伟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取向》,《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蒙锡阳、许诗谊:《实施村民自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莫纯政:《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促进新农村建设》,《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倪建伟、王景新:《中国农民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与趋势预期》,《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

聂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现状及其因素分析》,《南方农村》2005年第5期。

宁安生:《韩国新村运动及其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綦彦臣:《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广义化问题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2期。

綦彦臣:《乡镇政权结束的政治博弈与农村政治新战略》,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年4月8日。

乔耀章:《再论作为非国家机构的政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秦颖:《论公共产品的本质——兼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局限性》,《经济学家》2006年第3期。

邱枫:《不容忽视的农村“小腐败”》,《共产党员》2006年第4期。

曲正伟:《多中心治理与我国义务教育中的政府责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7期。

荣敬本、崔之元、王拴正:《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沈承诚:《农村公共事业民营化的制度变迁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石磊:《乡村行政改革: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联动》,《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

史晋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毛晓威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宋惠芳:《合作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公共产品供给》,《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宋惠芳:《和谐社会:公共产品理论视阈下的解读》,《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宋巨盛:《税费改革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研究》,《农业经济》2005年第5期。

苏北:《重农,还是伤农》,《半月谈》2004年第4期。

苏力:《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孙炳耀:《中国社会团体官民二重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第1期。

孙潭镇、朱刚:《我国乡镇制度外则政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孙志亮、杨焕玲、童莉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研究》2006年第2期。

泰妈雷奥·李维拉(Temario Rivera):《菲律宾选举民主的危机》,万象译,《台湾民主季刊》2005年第3期。

唐文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乡村治理模式创新》,《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唐晓腾:《村干部的“角色冲突”——乡村社会的需求倾向与利益矛盾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4期。

陶勇:《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的理论研究》,《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田屹:《农村公共产品第三部门供给的制度保障》,《特区经济》2006年第1期。

万江红、狄金华:《从资金筹集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社会资本运作——对两河社区牛行组织成员的调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汪三贵、匡远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提供能力分析》,《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王国成:《公共品有效供给:策略型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9期。

王鸿、刘汉利:《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增收的负面效应及其防控》,《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王晶晶、郑小霞、王景军:《浅析“乡政村治”》,《甘肃农业》2005年第9期。

王培刚、庞荣:《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6期。

王诗宗:《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公民社会的前景——以温州商会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4期。

王诗宗:《行业组织的存在基础和权力来源——对温州商会的社会合法性考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王诗宗:《行业组织的政治蕴涵——对温州商会的政治合法性考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王兴伦:《多中心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王雪:《村民自治中的宗族问题》,《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王彦敏:《从以色列莫沙夫看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理论学刊》2006年第8期。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宋全喜、任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吴光芸:《城市公用事业的民营化与政府治理结构转型》,《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吴士健:《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农业经济》2002年第5期。

吴业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错位与调适》,《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吴毅、贺雪峰:《村治研究论纲——对村治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尝试性揭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小滨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葛涛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肖俊:《SARS呼唤现代生活中的公共伦理》,《深圳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肖俊:《从日常生活伦理走向现代公共伦理——腐败的伦理根源探析》,《求实》2006年第2期。

谢群、员晓哲:《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失衡与重构》,《农村经济》2006年第3期。

谢玉梅、刘晓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产权制度缺陷及其改进——以江苏农业综合开发项口小水利改革为例》,《江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邢计梅、甘起虹:《“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乡村治理的非均衡性分析》,《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徐超:《财政约束条件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创新》,《理论探索》2005年第6期。

徐家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徐生朋:《保障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年第5期。

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新世纪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走向》,《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4期。

徐勇:《面向未来——深化村民自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化》,《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

徐勇、黄辉祥:《以民主政治建设增强村级组织的“根性”中部地区四县调查》,载《中国农民组织建设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徐增阳:《村民自治的基本走向》,《人口与计划生育》2006年第2期。

徐增阳、黄辉祥:《财政压力与行政变迁——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政府改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9期。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

杨得前:《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农村税费制度变迁》,《农业经济》2005年第6期。

杨光斌编《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杨和焰:《公共管理视域中的第三部门:功能,优势及困境》,《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3期。

杨静:《统筹城乡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9期。

杨明洪:《压力与创新:农业税免除后中国乡村治理结构改革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杨善华、刘小京:《近期中国农村宗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比较分析》,《天府新论》2004年第3期。

尹玉栓等:《2002~2004宝坻统计年鉴》,天津市宝坻区统计局,2004。

尤小文:《农户经济组织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于建嵘:《乡镇不设政府,恢复农村自治》,《江苏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3。

于静波:《农村税费改革的路径依赖及不同利益主体间行为选择的博弈》,《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2期。

余华林、凌学武:《我国乡村治理中的多元矛盾分析》,《理论界》2006年第7期。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喻国华:《对构建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10期。

袁义才:《公共产品的产权经济学分析》,《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

曾业松:《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代思潮》2004年第4期。

詹建芬:《管窥我国公共产品的短缺现象》,2003年6月10日《中国经济时报》。

张德、吴志明编《组织行为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张定贵:《乡村治理的社会变迁及其文化、制度分析》,《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

张国富、孙金华:《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经济问题》2006年第2期。

张吉国、周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与制度创新》,《山东省农业管理于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张敬华、戴其根、项复民:《西部大开发中的农村开发——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西部农村开发的启示》,《财经科学》2001年第1期。

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张举、邵近东:《一种农村超强控制模式——改革开放前国家与农民关系分析》,《理论学刊》2005年第7期。

张明琼:《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与优化》,《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张妮:《“参与式预算”改革试验:谨慎乐观》,《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2期。

张琴:《“草根扶贫”:跃上与政府互动的新平台》,《半月谈》2007年第3期。

张青:《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借鉴——以韩国新村运动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张五常:《私有产权与分成地租》,《政治经济学》(美)1968年第76期。

张向阳、李业荣:《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对策思考》,《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张晓山:《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科学决策月刊》2006年第1期。

张新文:《非营利组织性质探讨——以行业协会为例的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4。

张雅光、田玉敏、赵艳芹、刘英泽:《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差异及调整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第5期。

张志英:《“乡政村治”的兴起、现状与发展趋势》,《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

赵奉军:《论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变革》,《中国发展》2003年第4期。

赵凯:《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赵树凯:《历史性挑战:中国农村的冲突与治理》,载汝信等主编《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赵树凯:《农村发展与新的治理范式》,http://www.drcnet.com.cn。

赵树凯:《乡村关系:在控制中脱节——10省(区)20乡镇调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赵谢军、谢梅:《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途径》,《农村经济》2005年第12期。

郑法:《2005年下半年主要税收政策调整看点》,《中国税务》2006年第3期。

郑法:《农村改革与公共权力的划分》,《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郑日:《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师》2005年第9期。

钟宜:《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与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和完善》,《探索》2005年第6期。

周开宁:《论政府自利性及其与政府能力的关系》,《社科纵横》2006年第2期。

周罗庚、王仲田:《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发展与农民的民主权利保障——村民自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1期。

周仕雅:《欧美国家农村公共财政制度及典型做法》,《国外动态》2006年第2期。

周松强:《乡村社会治理变迁与多中心民主协作治理制度的创新——以浙江省温岭市村级“民主恳谈会”为例》《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5期。

周晓蓉:《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约束机制的博弈分析》,《甘肃科技纵横》2006年第1期。

周艳玲:《我国行业协会发展之政策取向》,《行政论坛》2005年第2期。

周运清:《村民自治创新与和谐农村社会建设——全球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个案研究》,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2832。

周运清、王培刚:《全球乡村治理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的个案分析》,《社会》2005年第6期。

周镇宏、何翔舟:《政府成本最小化理论及其数学表达》,《经济要参》2001年第52期。

朱德米:《网络状公共治理:合作与共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朱国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

祝建兵、陈娟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体化与多元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祝丽生、郭燕:《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探析》,《兰州学刊》2006年第3期。

邹珺:《论基层政府对农村福利性公共产品的不作为——一个政治文化变迁的解释》,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年3月24日。

Btuno S.Freg and Reiner Eichenberger. The New Democratic Fe-deralism for Europe:Functional,Overlaping and Competing Jurisdic-tions,Edward Elgar,1999.

Duval Y.and Biere Arlo. “Grain Producers’ Attitudes to New Form of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1998,1(2),pp.179-193.

D.C.Heam,C.M.Halbrend,Gempesaw,et al.“An Analysis of Transport Improvements in China ComSector:A Hybrids Spatial Equi-librium Approach”,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Forum,2000,31(1).

G.Davis C.“Factors Affecting the Selection of Business Arrange-ments by Hog Producers in the United States”,Unpublished PHD Thesis,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Agribusiness,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2000.

John D.Donahue,Joseph S.Nye Jr. For The People—Can We Fix Public Service?B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3,p.227.

K.Komives,D.Whittington and Wu X. “Infrastructure Co-verage and the Poor:A Global Perspective”,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Washington,DC:World Bank,2001.

Lynne Rienner. 1995. Our Global Neigbourhoo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thew D.McCubbins & Thomas Schwarts,“Congressional Over Sight Overlooked;Police Patrols Versus Fire Alarms”,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8(February),1984.

R.Knoeber Charles and Walter.“Contracting and Vertical Coordi-nation on in the United States Pork Industry”,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December,1995,pp.12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