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115

京津冀人口发展战略报告图书

Report on regional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SSAPID:101-3593-8200-60
ISBN:978-7-80230-867-1
DOI:
ISSN:

[内容简介] 该报告是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子课题,由北京市人口计生委组织,天津市人口计生委、河北省人口计生委共同承担,二十余位京津冀三地资深专家学者参与完成,旨在于全面准确把握京津冀地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总体状况,为国家“十一五”及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邓行舟
编 辑:李兰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相关链接

 前言

 京津冀人口发展战略总报告

  一 京津冀区域人口与发展背景

   (一)京津冀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的比较

    1.形成机制不同

    2.市场发育程度不同

    3.经济外向度不同

    4.资源环境问题不同

    5.城市体系发育程度不同

    6.人口特点不同

   (二)京津冀区域的内部联系

    1.历史文化联系

    2.经济联系

    3.地理区位与资源环境联系

  二 京津冀人口与发展现状

   (一)人口发展现状及特点

    1.人口规模巨大

    2.地区分布很不均衡,人口高度集中

    3.生育水平均已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

    4.三省市人口自然增长面临不同的发展势头

    5.人口年龄结构明显老龄化

    6.人口抚养比正处于历史上最低的时期

    7.劳动力资源丰富

   (二)人口与社会发展现状及特点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已达较高水平

    2.婴儿死亡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4.基础教育得到较好发展,文盲率较低

    5.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高,高素质人口聚集

    6.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地区间差异巨大

   (三)人口与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1.区域经济整体实力有很大提高,但仍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2.区域内不同地区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区间落差大

    3.各城市和地区缺乏合理分工,产业结构雷同

    4.所有制结构转变还不彻底

    5.经济外向度不够

    6.区域内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7.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四)人口与资源发展现状及特点

    1.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2.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

    3.水污染问题严重

    4.用水效率和节水水平相对较高,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5.土地资源承载力不容乐观,生态系统内部差异大

  三 京津冀区域互动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口的地区间互动

    1.劳动力参与流动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活跃度小

    2.在市场机制下,劳动力在三省市之间交流频繁

    3.人口和劳动力地区互动依旧存在制度性障碍

   (二)京津冀地区人口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1.地理区位与基础设施优势

    2.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优势

    3.人口年龄结构正处于黄金时期

    4.地区间互补性强

    5.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四 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一)京津冀地区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

    1.人口总规模先增后减

    2.各地区间人口变动差异显著

    3.人口老龄化迅速加快

    4.人口抚养负担低、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

    5.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可能继续面临就业压力

    6.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7.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将继续聚集

    8.人口迁移流动将更加活跃

    9.人口生育水平持续走低中有所回升

    10.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二)京津冀区域人口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1.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长期存在

    2.面临三重人口压力

    3.城市化发展不平衡,河北省严重滞后

    4.人口素质两极分化,智力资源相差悬殊

    5.老龄问题日益突出

    6.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

  五 京津冀人口发展战略设想

   (一)人口战略目标

   (二)人口发展战略举措

    1.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加快“治本”步伐

    2.走“内卷化”的劳动力流动与转移道路

    3.为农民变成市民搭桥,促进社会融合

    4.区域互补,共同应对老龄化挑战

    5.短期内扭转出生性别比失常的局面

    6.政府推动,全面协调

 专题一:京津冀区域内联系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一 京津冀地区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及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比较

   (一)人口状况

   (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

    1.经济发展水平

    2.产业结构

    3.所有制结构

    4.经济外向度

   (三)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与竞争力分析

  二 京津冀地区区域内联系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区域联系的历史变化

    1.21世纪之前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内联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三地经济关系的发展及其特殊性

   (二)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在区域内的流动状况

    1.三省市生产要素的特点

    2.三地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

   (三)区域内贸易和区域商品市场的发育状况

    1.北京市商品流通和商品市场发育状况*

    2.天津市商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情况*

    3.河北省商品贸易市场发育状况*

   (四)京津冀产业结构及其互补性研究

    1.京津冀产业结构现状

    2.京津冀产业发展的互补性分析

   (五)京津冀区域内经济合作状况*

    1.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的具体政策和会议

    2.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合作项目

  三 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1.从国际看,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必然要求

    2.从国内看,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3.从本区域看,京津冀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三方共赢的必然选择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遇、条件和优势

    1.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2.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

    3.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障碍

  四 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前景展望

   (一)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交通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先导

    2.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内容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势的发挥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

   (二)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1.全面制定并落实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规划

    2.加速构建京津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体系,完善区域空间结构

    3.协调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形成更高层次且错落有致的产业结构

    4.加强京津冀地区人才、信息、技术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四)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赖于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1.政府的职能之一是做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制度供给

    2.政府的职能之二是要积极引导市场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3.政府职能还体现在加强市场不愿涉足的公共领域的跨区域协作上

   (五)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前景展望

 专题二:京津冀人口现状与发展态势

  一 京津冀地区人口现状

   (一)域内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自然增长进入减速阶段,京津人口以迁移增长为主流,河北以自然增长为主导

   (二)迁移人口年龄构成轻,是典型的劳动力迁移型人口;各地迁移原因相对集中

   (三)区域内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差异大

   (四)区域内城市化水平不一,平均水平偏低

   (五)人口机会窗口开启,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

   (六)就业人口庞大,产业、行职业构成差异较大

   (七)出生性别比偏高,第二、三胎畸高

   (八)文化教育程度具有明显优势,平均水平低

  二 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态势

   (一)预测基本原则

   (二)人口预测的技术思路(图2-6)

    1.对人口现状进行科学分析

    2.预测模型构建

   (三)数据来源、整理、检验与评估

    1.预测所需的基础数据

    2.2000年人口普查漏报评估和漏报人口回填、年中人口年龄重构

    3.1990~2000年京津冀生育模式以及生育水平的重新估计

    4.各地区迁入人口的年龄模式迁出人口的年龄模式估计

    5.京津冀区域之间人口迁移流动、城乡构成

    6.乡—城人口转移年龄模式

   (四)预测模型与数据库

   (五)方案设计

    1.京津冀与域外人口迁移方案设计及数据库

    2.域内迁移方案设计及数据库

    3.各地区人口城镇化趋势预测及数据库

    4.各地区人口出生预期寿命预测及数据库

    5.各地区妇女总和生育率方案设计

   (六)出生性别比假设方案数据库

   (七)预测程序

   (八)主要预测结果与分析

    1.京津冀总人口在2027年达到峰值1.26亿,这之前总人口持续、缓慢增加,这之后总人口开始缩减;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城乡人口规模在2008~2009年达到平衡,2020年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城镇(图2-15)

    2.京津冀内部人口变化表现出巨大差异性,受迁移和流动人口影响,京津两市的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实现零人口增长的时间延迟;河北人口缓慢增加,但实现零人口增长时间早于京津

    3.伴随低生育水平,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迁移流动人口对老龄化程度和速度起到缓解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抑制老龄化的发展

    4.未来15年内受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补给,劳动力年龄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劳动力供给充分;抚养比处在最低极端,人口机会窗口将开放到30年代中期

    5.区域人口自然增长将在2020年前后实现零增长,但是内部差异巨大

  三 结论及建议

 专题三:京津冀区域产业与就业及人口发展趋势

  一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对未来的预期

   (一)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的突起

    1.在经济全球化中区域经济突起

    2.产业群*与产业集群战略

    3.以区域产业集聚为依托的大城市群是发展的引擎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未来预期

  二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变动趋势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结构有序递升与城市化跟进

    1.理论思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交互、共生关系

    2.京津冀区域将进入产业结构有序递升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3.资源要素转移中的劳动力需求的演变

    4.资源要素空间转移与劳动力配置的演变

  三 京津冀区域未来20年的就业、人口规模

   (一)京津冀区域未来20年就业需求规模与结构的预期

    1.北京市2010/2020年就业需求规模、结构的预期

    2.天津市2010/2020年就业需求规模、结构的预期

    3.河北省2010/2020年就业需求规模、结构的预期

    4.京津冀2010/2020年就业需求规模、结构的预期

   (二)2020年京津冀区域就业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的人口规模

    1.从就业需求与供给基本平衡的角度预测人口规模

    2.关于合理人口规模有关指标的界定与注释

  四 思考与建议

   (一)对京津冀区域流入人口的测算与思考

   (二)对河北省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与城市化渐进的建议

    1.河北省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

    2.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相关的转移人口

    3.京津冀的二产、三产是否能够吸收这么多的转移劳动力?

    4.如果考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的话,将有很大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适应就业需求的要求

  分报告三附件

   分报告中五个数学模块的说明

    1.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2.多参数指数平滑方法

 专题四:京津冀城市化发展趋势

  一 京津冀区域人口城市化进程和制约因素

   (一)京津冀人口城市化进程

   (二)京津冀区域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1.京津两大直辖市缺乏整合,核心都市圈带动力分散

    2.二元户籍制度等城乡障碍制约了京津冀城市化进程

    3.郊区发展较慢,缺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

    4.缺乏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规划,难以形成统一的都市圈发展

    5.城市体系吸纳力低

    6.省市之间缺乏协商机制

  二 京津冀区域人口城市化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及其依据

   (一)京津冀区域未来城市化发展目标

   (二)战略定位:都市圈带动的内卷式城市化道路

   (三)京津冀城市化功能性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1.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化发展的理念与总体目标

    2.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3.天津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4.河北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四)都市圈带动区域人口城市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借鉴

   (五)都市圈带动城市化发展的可能性

    1.应对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为京津冀地区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中国打造国际层面发展极,京津冀地区具有强大的潜力

    3.我国北部沿海区域人口密集带空间合理布局,势必形成连环型都市圈格局

  三 京津冀区域城市层级体系及其人口分布

   (一)构想京津冀区域城市体系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二)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布局的五个层次

    1.京津冀核心都市圈

    2.次级都市圈

    3.区域分中心城市

    4.一般中小城市

    5.县城和重点镇

   (三)2010年和2020年人口在城市体系中的分布

  四 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政策支持

   (一)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

    1.分层吸纳人口的城市户籍制度改革

    2.以培训为切入点,以维权为辅助,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促进城乡协调一致的用工制度的形成

    3.进城农民和市民走向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4.以土地换身份的土地制度改革

   (二)降低农村人口进城的风险问题

    1.城市化要防止城市贫困人口的产生

    2.积极改革投资体制和进行多元化的城市公用事业制度改革,预防“城市病”产生

   (三)“都市圈”之间应向快速便捷的综合性交通网络方向发展,提高城市间经济要素、人口要素的良性互动

   (四)积极发展产业集群,以特色经济促进城市发展

   (五)建立对话和协调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促进京津冀区域间人口的城市化进程

 专题五:京津冀区域人口资源生态承载力

  一 水资源与水生态承载力分析

   (一)水资源供给分析

    1.90年代以来,供给量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

    2.人均水资源量下降较快,大大低于国际水安全警戒线

    3.京津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中,入境水量占很大比例

   (二)水资源需求分析

    1.伴随人口与经济规模的扩张,水资源需求量呈缓慢增长趋势

    2.在需水结构上,农业仍然是第一大户,但工业和生活需水增长较快

   (三)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90年代以来,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地下水资源大量超采

    2.降水偏丰年,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平水年及其以下,供需矛盾

    3.生态用水严重缺失,农业用水在枯水年供不应求

   (四)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五)水生态状况分析

    1.自然生态用水严重缺失引发生态与社会经济问题

    2.地下水超采引发较严重的生态与社会经济问题

    3.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引发严重的生态与社会经济问题

  二 土地资源与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资源对食物安全的支撑能力分析

    1.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2.粮食生产驱动力分析

    3.非粮食食物生产分析

    4.食物的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分析

    1.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山区较差,平原较好;河北省较差,京津较好

    2.冀北地区土地生态严重退化,并对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3.除冀北地区以外的其他山区存在局地土地生态退化问题

  三 京津冀地区资源与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一)评价准则与超载问题等级排序

    1.评价准则

    2.京津冀地区资源生态超载问题排序

    3.主要资源与生态超载量估算

  四 人口资源生态承载力预测

   (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态势预测

   (二)水资源承载力预测

    1.预测视角

    2.人均水资源量保持300立米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3.未来京津冀水资源总量变化

    4.未来京津冀水资源人口承载力上限分析

   (三)土地承载力预测

    1.食物需求量预测

    2.耕地面积的预测

    3.粮食播种面积的预测

    4.粮食单产预测

    5.粮食总产量预测

    6.非粮食食物产量预测

    7.人口承载力预测

  五 京津冀地区人口与资源生态协调发展战略

   (一)未来背景——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战略目标

   (三)战略重点

    1.贫困与生态退化地区人口迁移工程

    2.饮用水安全工程

    3.生产力布局东移工程

    4.用水结构调整工程

    5.生态用水保障工程

    6.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工程

 《京津冀人口发展战略报告》编委名单

该报告是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子课题,由北京市人口计生委组织,天津市人口计生委、河北省人口计生委共同承担,二十余位京津冀三地资深专家学者参与完成,旨在全面准确把握京津冀地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总体状况,为国家“十一五”及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这项报告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景体华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朱文晖:《走向竞合——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4.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陈甬军等:《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6.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商务印书馆,2004

7.吴良镛:《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城市规划》2000年第12期

8.王何、白庆华:《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特区经济》2003年第6期

9.戴宏伟:《加快大北京经济圈生产要素流动促进产业梯度转移》,《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6期

10.王亭亭:《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论坛》2002年第5期

11.仇保兴:《我国三大城市群如何均衡发展》,《城市开发》2003年第3期

12.陈金城、赵海英、黄朝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探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决策咨询》2002年第11期

13.张广瑞、李明德、宋子千:《关于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思考》,《旅游调研》2004年第1期

14.黄瑛:《加强京津冀经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崛起》,天津市统计局研究报告,2003年11月

15.孟华、李煦、李道佳:《京津冀北区域经济初显三大“联合机遇”》,《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12月25日

16.《京津冀一体化新动力:区域协调纳入首都规划?》,《新京报》2004年4月15日

17.崔军强:《专家认为:京津冀合作发展面临八个障碍》,新华网,2004年5月22日

18.《京津冀战略构想:联手打造“3+2”首都经济圈》,中国新闻网,http://finance.sina.com.cn,2004年5月18日

北京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00年暨“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tj.gov.cn,2004年8月11日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90~2003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崔红艳、张为民:《对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初步评价》,《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河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河北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下册,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统计年鉴(1990~2003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桂世勋:《关注大城市低生育水平下的出生人口波动》,《人口研究》2002年第5期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未来人口与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人口研究》2000年第3期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3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中、下册,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第一~四册,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1‰第五次人口普查样本数据》

郭志刚:《总和生育率的内在缺陷及其改进》,《人口研究》2002年第5期

李建民、原新、王金营:《持续的挑战——21世纪中国人口形势、问题与对策》,科学出版社,2000

李建新:《不能以追求减少人口数量为目标》,《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林正祥、原新:《中国人口增长之探讨》,《人口学刊》2004年第1期

李小平:《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联邦人口普查局举行记者会——本届人口普查问卷回收率接近七成,《侨报(纽约)》,2000年12月20日

马小红:《低生育率水平下的人口生育变动探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发展研讨会论文》,2003年9月,长春

彭希哲:《医学诊断与产前性别选择》,《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6期

乔晓春:《从“主要数据公报”看第五次人口普查存在的问题》,《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天津市统计局:《2000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tj.gov.cn,2004年8月11日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天津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2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统计年鉴(1990~2003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涂肇庆、原新:《用替代迁移方法对北京、上海和天津人口发展的模拟研究》,《人口学刊》(台湾)Vol.24,2002

涂肇庆、原新:《替代迁移:解决都市低生育水平人口问题的途径》,《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

王金营:《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漏报评估及年中人口估计》,《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王金营:《1990~2000年中国妇女生育水平的估计》,《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4期

王金营:《21世纪中国人口的老化与生育政策的选择》,《西北人口》2000年第1期

王金营:《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国际比较及中国的实际》,《第八届中国人口科学学术研讨会暨人口学会代表大会》,2002年6月,北京

武洁:《人口普查中的事后质量抽样调查》,《中国人口年鉴》编辑部,中国人口年鉴,2001

解振明:《引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三要素》,《人口研究》2002年第5期

姚新武、尹华:《中国生育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

姚宗桥:《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问题评述》,《中国计划生育年鉴》,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于学军、谢振明:《中国人口发展评论——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0

原新:《乡城流动人口对大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以京、津、沪为例》,《人口迁移与流动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6月,北京

原新、张锦高主编《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双重挑战》,《资源环境经济学进展》第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原新:《天津市人口老龄化及未来趋势展望》,《人口与生殖健康》2001年第2期

翟振武:《现代人口分析技术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翟振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解决人口问题》,《人口研究》2003年第1期

翟振武、刘爽、陈卫、段成荣:《稳定低生育水平:概念、理路与战略》,《人口研究》2000年第3期

曾毅:《人口分析技术及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张广宇、原新:《对90年代出生漏报和生育水平估计问题的一些思考》,《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Ansley J. Coale,Judith Banister. Five Decades of Missing Females in China. Demography,Volume 31,Issue 3 (Aug.,1994):459-479

A. J. Coale and P. Demeny,Regional Model Life Tables and Stable Population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20

Bongaarts and Feeney (1998). On the quantum and tempo of fertilit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4 (2):271-291

Herbert L. Smith. Nonreporting of Birth or Nonreporting of Pregnancies?Some Evidence from Four Rural Counties in North China. Demography. Volume 31,Issue 3 (Aug.,1994):481-486

T. N. E. Greville,Short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abridged life tablesThe Record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ctuaries. Vol. XXXII,No. 65 (June 1943):29-42

Liang Zai (2001). The age of migration in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 23 (3):499-524

Sten Johansson,Ola Nygren. The Missing Girls of China:A New Demographic Account.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ume 17,Issue 1 (Mar.,1991):35-51

Terence H. Hull. Recent Trends in Sex Ratios at Birth in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ume 16,Issue 1Mar.,1990):63-83

景体华主编《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景体华主编《北京蓝皮书——中国首都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北京经济、人口与城市用地研究》,北京城市修编前期研究报告,课题主持人景体华,2004年4月通过鉴定

周牧之:《鼎——托起中国的大城市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胡兆量主编《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次印刷

闫二旺:《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王力丁主编《环渤海经济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戴宏伟等:《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陆军:《城市外部空间运动与区域经济》,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朱华晟:《浙江产业群》,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3

2.国家统计局:《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3.景体华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朱文晖:《走向竞合——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6.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商务印书馆,2001

7.陈甬军等:《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8.吴良镛:《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城市规划》2000年12月

9.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10.林广、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11.方青:《多元、平等、综合、渐进——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月

12.龙永图等:《大城市带冲击现行行政区划》,《社会科学报》2004年6月3日

13.王文录、李澍卿、车同侠:《河北省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项目,2004年8月

1.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冰川冻土》2002年第4期

2.徐琳瑜、杨志峰:《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进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第6期

3.贾绍凤:《开放条件下的区域人口承载力》,《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6期

4.黄晨熹、丁金宏:《开放区域耕地资源人口容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3期

5.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土地科学》1994年第3期

6.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1期

7.郑振源:《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中国土地科学》1996年第4期

8.方创琳等:《干旱地区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变化情势与演变情景分析》,《生态学报》2003年第9期

9.朱一中、夏军:《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2期

10.贾绍凤:《海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4期

11.李丽娟:《海滦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地理学报》2000年第4期

12.王西琴、刘昌明:《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理论探讨》,《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第3期

13.王家骥:《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4.夏军:《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6期

15.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4期

16.贾绍凤:《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5期

17.惠泱河:《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第1期

18.李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第6期

19.马克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与方向》,《生态学报》2001年第12期

20.毕维铭、付桦:《北京山区人口容量与迁移对策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00年第4期

21.张光辉等:《海河平原地下水演变与对策》,科学出版社,2004年

22.魏昌林等:《中国南水北调》,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简 介:本书的创新和建树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方面,强调用综合承载力、区域承载力、相对承载力、潜在承载力等新理念来全面审视和综合分析承载力;实证分析方面,对京津冀区域承载力发展现状做出基本判断,提出应从“疏解承载压力”和“增强承载能力”两方面入手,探索实现京津冀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咨询分析方面,蓝皮...

作者: 文魁 祝尔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简 介:《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是一部对京津冀每年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和前瞻性预测的蓝皮书,既有前沿的理论研究,又有现实发展的实证分析、空间分析以及政策分析,对长期关注和研究京津冀的理论工作者和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 文魁 祝尔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3月

简 介:《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是一部对京津冀每年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和前瞻性预测的蓝皮书,既有前沿的理论研究,又有现实发展的实证分析、空间分析以及政策分析,对长期关注和研究京津冀的理论工作者和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 文魁 祝尔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