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0

协商民主与政治发展图书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SSAPID:101-3589-3538-17
ISBN:978-7-5097-1773-8
DOI:
ISSN:
关键词:

协商民主 政治 民主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协商民主的兴起、发展、挑战和前景为基本线索,收录了诸如约瑟夫·M.毕塞特、詹姆斯·博曼、伯纳德·曼宁、乔舒亚·科恩,以及詹姆斯·S.菲什金等学者的文章,系统介绍了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使人们对协商民主有个全面的了解,并深入探讨了协商民主理论的基本逻辑、主体架构、实践以及未来发展,启发人们做更多的深度思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当代西方学术前沿论丛(第2辑)
作 者: 陈家刚
编 辑:王玉敏;武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77 各国政治

 序言

 后记

 协商民主研究在东西方的兴起与发展

  协商民主研究在东西方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部分 协商民主:概念与理论

  1 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Washington,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Nov.1980,pp.102-116.">*

   一 通过代表的政府

   二 共同体的协商意识

   三 两院制与分权的贡献

   四 制度的回应

   五 协商民主与其他阐释

   六 协商多数面临的威胁

  2 协商民主时代的来临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Volume 6,Number 4,1998,pp.400-425.">*

   一 政治合法性和公共理性的二律背反

   二 协商民主的原则:包容和限制的困境

   三 协商民主的构成:宪政、选举和代表的回归

   四 协商民主的可行性:社会事实和其他实践局限

   五 实证研究:协商民主案例研究的缺乏

   六 结论:协商民主时代的来临

  3 协商民主理论Polit. Sci.,2003,6:307-326.">*

   一 引言

   二 哪些人是协商民主理论家?

   三 公共法律

   四 国际关系

   五 公共政策

   六 实证研究

   七 同一性、多样性与认同

 第二部分 协商民主与合法性

  4 论合法性与政治协商Le Débat,33,Janvier 1985。简·曼斯布里奇曾将此文翻译成英文并发表于Political Theory,Vol.15,No.3(Aug.,1987),pp.338-368。本文根据法文译出。">*

   一 导言

   二 全体与多数

   三 个人的意志

   四 众意:众人的协商

   五 政治多元化与市场

   六 协商的过程

   七 结论

  5 协商与民主合法性

   一

   二

   三

    1.狭隘性(sectarianism)

    2.非连续性

    3.非正义

    4.非相关性

   四

  6 聚合与协商:论民主合法性的可能性Political Theory,Vol.22,No.2.(May,1994),pp.277-296.">*

   一 聚合

   二 协商:标准的情形

   三 似是而非的协商

   四 民主理论的各种困难

 第三部分 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

  7 社会运动与协商民主理论B. J. Pol. S.,2004,35:53-75.">*

   一 强制与协商民主

   二 社会运动和争议性公共话语社会学

    1.基本框架

    2.次级框架

    3.多元的、非平等对话者

    4.媒体框架

    5.多样性的社会争论领域

    6.意识形态的产物

    7.具体的政治争论

    8.有效的公共话语

   三 为什么不必对公共话语加以实质性的限制

   四 为什么不禁止公共话语中的强制

    1.寻求关注

    2.争取对话者和转移争论领域

    3.激发危机作为对较高话语成本的反应

    4.威胁话语资本

    5.利用话语资本和破坏话语资本

    6.民主包容的意义

    7.民主的合法性

   五 回应某些异议

    1.这些强制策略过于多样化,而且并不十分具有强制性

    2.不恰当的对手

    3.理想的和非理想的理论

   六 结论

  8 分化社会中的社会学习

   一 社会学习与政策制定

   二 协商的二元模型

    1.结构性社会学习阶段(SSL)

    2.决策制定阶段

   三 分化社会中二元协商的重要性:以土耳其为例

    1.Q方法论

    2.自由左派(The Liberal Left,LL)

    3.伊斯兰(Islamic,IS)

    4.妇女争取和平论坛(Women’s Platform For Peace,WPFP)

  9 协商体制中的公共讨论:造就好公民B. J. Pol. Sci.,2007,37:587-618.">*

   一 理论

   二 研究设计和资料

   三 结果

    1.公民自治

    2.政治合法性

    3.优秀的代表

    4.民主社区

   四 结论

  10 释放协商的解放潜力Political Theory,Volume 34,Number 5,October 2006,pp.594-623.">*

   一 导言

   二 协商的解放潜力

   三 哈贝马斯的言说条件

   四 辩证法:一种替代构想

   五 辩证法的构成

   六 基本的解放机制

    1.扩大发言权

    2.增强更好观点的力量

    3.排除外部影响

    4.澄清语言

    5.程序

   七 反思性的解放机制

   八 实际应用:例证

    1.语境

    2.重建

    3.分析

   九 结论

 第四部分 协商政治:实践与前景

  11 民主理想的实验:协商民意测验与舆论Acta Politica,2005,40:284-294.">*

   一 引言

   二 协商与政治平等

   三 协商与政治平等

   四 传统民意测验

   五 协商民意测验和协商民主

   六 协商民意测验以及对协商民主的异议

   七 从思想实验到实际实验

  12 加拿大哥伦比亚省的选举改革与协商民主National Civic Review,May,2005.">*

   1.衰弱的反对党

   2.败者获胜(Loser wins)

   3.两极分化

   4.哥伦比亚省的选举改革

   5.结论

  13 敏感问题的协商路径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Vol.37,No.2,Summer 2006,pp.163-181.">*

   一 对洛特事件的四种立场

   二 问题

   三 敏感问题

   四 策略

   五 权利的语词内力量

   六 礼貌的语词内力量

   七 结论

  14 公共协商的未来Journal of Public Deliberation,Volume 1,Issue 1,2005.">*

   一 我们可以从协商中期待什么

   二 解决公共协商的局限

    1.统一与分歧

    2.组织与推动

    3.向上及向外拓展协商规模

    4.影响、权威与影响策略

   三 保持协商的完整性

   四 推动协商民主研究

    1.有关公众协商的新的前沿问题

    2.对话与协商

    3.文化包容

    4.支持跨文化对话与协商的场所

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意味着政治理论研究领域令人欣喜的发展。协商民主激发了人们对理性决策、直接民主和公民参与的诉求。不同国度和学术背景的学者如哈贝马斯、罗尔斯、吉登斯、米勒等都孜孜埋首于探求这种新转向的内在逻辑。协商民主理论研究超越了哲学思维和理论研讨的局限,更深入、更普遍地与政治实践联系在一起。对于中国的民主发展而言,协商民主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本书以协商民主的兴起、发展、挑战和前景为基本线索,收录了诸如约瑟夫·M.毕塞特、詹姆斯·博曼、伯纳德·曼宁、乔舒亚·科恩,以及詹姆斯·S.菲什金等学者的文章。一方面,本书系统介绍了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使人们对协商民主有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协商民主理论的基本逻辑、主体架构、实践以及未来发展,启发人们做更多的深度思考。

简 介: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确立为中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确立与完善,不仅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组成要素,因而需要从全球视角对其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与分析。本书立足政治哲学的主体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诠释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要义、地方实践以及未来发展等,充分彰显了社会...

作者: 唐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