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9

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5)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of China (2015)

SSAPID:101-3585-1057-69
ISBN:978-7-5201-034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人们普遍认为“社区”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城市规划专家都十分有兴趣建构这样一个框架:通过促进社区多样性的发展,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本书的社会实证与理论研究正揭示了社区多元性发展与社区活力的内在关系:最有凝聚力的社区,几乎从来都不是最多样的,尊重多样性与增强社区活力相辅相成。如何理解社区多元发展的内在因素,如何通过社区组织的建设培养邻里之间社区归属感是本书关注的焦点。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蓝皮书
作 者: 于燕燕 宋梅
编 辑:周雪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法律声明

 摘要

 北京蓝皮书编委会

 《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5)

 微观视角下的社区概念与当代社会生活(代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子库介绍

 中国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Ⅰ 主报告

  B.1 社区治理 多元发展

   一 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呈现新态势

   二 社区治理自治机制日臻完善

    1.社区自治机制逐步完善

    2.社区民主监督走向常态化

    3.社区民主协商日益规范化

   三 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健全发展

    1.社区公共服务在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已全面展开

    2.完善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已经建立

    3.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创新

    4.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推陈出新

   四 社区治理结构逐渐科学合理

   五 社区治理工作者队伍逐渐壮大

   六 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治理能力的欠缺

    2.治理方式的陈旧

    3.社区治理内容的粗放

   七 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

    1.经济发展新常态促成城乡社区治理新常态

    2.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农民市民化发展将成为一个转型社会的突出问题

    3.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城乡社区治理面临新挑战

 Ⅱ 分报告

  B.2 建立北京公共租赁住房社区治理体系

   一 公共租赁房社区治理现状

    1.公租房社区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2.“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已经建立

    3.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基本建成

    4.协商共治的治理机制初见雏形

    5.社区公共服务凸显福利特色

   二 公租房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1.公租房社区治理体制不健全

    2.公租房社区参与程度不高

    3.公租房社区公建设施配置欠缺

    4.公租房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足

    5.公租房社区隐患问题突出

    6.公租房社区治理方式落后

   三 公租房社区治理对策

    1.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

    2.建立适用的参与机制

    3.建立标准的配套设施

    4.建立社会组织发展机制

    5.建立多元联动合作机制

    6.建立特殊人群的服务机制

    7.建立社会政策保障机制

 Ⅲ 社区治理篇

  B.3 社区评估与社区治理空间的重构

   一 社区评估及社区治理研究综述

    (一)社区评估的含义及评估的主要方法

     1.平衡计分卡法

     2.费用-效益分析法

     3.标杆管理法

     4.层次分析法

    (二)社区治理及社区治理空间的含义

   二 社区评估的主要做法与结果呈现

    (一)国内外社区评估的主要做法、背景

    (二)社区评估结果的呈现

   三 社区评估对社区治理空间的影响分析

    (一)五星级和谐社区指标评估体系指标与权重的分布为相关主体创造了治理空间

    (二)五星级和谐社区的多元评估主体共同参与拓展了治理空间

    (三)五星级和谐社区评估结果的多维应用拓展了治理空间

     1.街道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各社区,指导社区改进工作

     2.街道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科站队所,用于改进服务管理工作

     3.街道将评估结果用于年底考核奖励,激励社区创新发展

     4.街道根据评估结果着力推进五星级和谐社区创建评估工作的升级

   四 从指标设计入手进一步改进社区评估,进一步拓展社区治理空间

    (一)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评估力度,拓展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

    (二)加强对社区社会单位协调工作的评估力度,提升社区社会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

    (三)加强对科站队所协同工作的评估力度,进一步拓展科站队所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

    (四)推动社区评估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社区评估工作的自动化

  B.4 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关键议题

   一 城市基层社区是国家治理创新实现的基础单元

   二 城市社区现有体制的超限运行

    (一)城市社区治理体制局限日益凸显

    (二)街居制下行政整合能力几乎达到极限

    (三)社区发育与社区自组织能力不足

    (四)市场组织嵌入社区缺乏规制体系

    (五)社区中的社会团结难题

   三 推进社区治理创新体系的方向

    (一)调整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二)合理调整街居制的功能定位

    (三)整合内生资源,形成社区治理平台

    (四)由资源输入转向能力建设

  B.5 基层治理背景下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管理

   一 重新组织化:基层治理的结构背景

   二 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三 创新社会组织体制的构想

   四 创新社会组织服务和管理机制的构想

    1.开放空间

    2.尊重现实

    3.依法管理

    4.事后监管

    5.财政扶持

    6.审计监督

    7.柔性监管

    8.专业分工

    9.打造全产业链

    10.发展枢纽型组织

  B.6 八里庄街道社区治理与居民需求统计分析

   一 前言

   二 调查结果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被调查者个人基本信息

     2.调查对象的经济与社会地位

      (1)被调查者的社会地位——职业

      (2)被调查者经济情况

      (3)小结

    (二)社区治理与居民需求调查结果

     1.社区治理状况

      (1)社区组织方面

      (2)社区公共服务方面

      (3)居民参与方面

      (4)小结

     2.居民需求调查结果

     3.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观评价

   三 总结

    (一)八里庄街道社区治理经验总结

    (二)问题与建议

     1.因地制宜,分类治理

     2.加大民生投入,满足居民多元需求

     3.拓宽途径,促进居民的参与

     4.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打造智慧社区

  B.7 社区量化考核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一 社会治理精细化、目标管理责任制与社区量化考核

    (一)社会治理精细化与社区量化考核

    (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社区量化考核

    (三)研究思路、个案与方法

   二 当前社区队伍建设及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社区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 社区量化考核体系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一)社区量化考核体系设计的目标

    (二)社区量化考核体系设计的原则

   四 社区量化考核的指标

    (一)社区定量考核指标

     1.针对普通社区工作者的定量考核指标

     2.针对“两委一站”等社区领导班子的定量考核指标

    (二)社区定性考核指标

   五 社区量化考核的过程管理

   六 社区量化考核的限度

  B.8 当前我国社区减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讨

   一 当前对社区工作形成的新认识

    1.对社区社会功能进行了新定位

    2.对社区工作任务有了新界定

    3.对社区减负提出了新思路

   二 当前我国社区减负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政府组织因素

    (二)利益主体因素

    (三)制度因素

   三 推动当前我国社区减负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二)精准定位社区减负目标,务求实效

    (三)健全社区内部治理机制,夯实社区减负的基础

    (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社区减负保驾护航

 Ⅳ 社区生活篇

  B.9 现代中国城市的社区教育理念探析

   一 问题的提起

   二 社区教育理念的讨论

    (一)功利性的社区教育理念

    (二)非功利性的社区教育理念

   三 规范性社区建设的讨论:基于中日社区意识调查的比较

    (一)规范性社区的社区意识概念分析

    (二)中日社区意识调查的比较分析

     1.社区精神因素的调查结果

     2.社区规范因素的调查结果

   四 结论与讨论

  B.10 多元社区视野下的旧城空间

   一 理论基础与个案选取

    (一)多元社区的理论视角

    (二)个案选取

   二 不同空间主体的立场与实践

    (一)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的立场与实践

    (二)市民的复杂立场与实践

     1.邻近社区的市民的立场与实践

     2.夹缝中的社区市民

    (三)流动人口的立场与实践

   三 多元空间实践与超越极端现代主义

  B.11 北京市低碳社区建设研究

   一 低碳社区的内涵

   二 北京市低碳社区创建历程与现状分析

    (一)低碳社区创建历程

    (二)北京市低碳社区建设现状分析

   三 北京市低碳社区发展建议

  B.12 月坛街道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及“无围墙”养老服务应对策略

   第一节 月坛街道老年人概况

   第二节 月坛街道老年人需求调查情况

    一 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二 月坛老年群体服务需求状况

     (一)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状况

     (二)老年人的文体活动需求状况

     (三)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需求状况

     (四)老年人的健康护理需求状况

     (五)老年人的医疗照护需求状况

     (六)老年人的其他需求状况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及应对策略

    一 服务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一)服务需求呈多样化发展

     (二)注重维持较高生活质量

     (三)更加关注社区管理水平

    二 服务需求结果和服务现状分析

    三 下一步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抓好顶层设计,强化政府养老公共服务的统筹监管与资源配置

      1.分级分类,用好用足养老服务政策

      2.供需协调,做好养老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

      3.统筹监管,加强养老服务标准规范和培训

     (二)创新管理机制,营造多业态共生互补的为老服务生态环境

      1.激活社会力量,促进为老服务队伍管理创新

      2.合作共赢,推进为老服务运营模式创新

      3.精准定位,实现养老服务全程追踪

     (三)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发展

      1.创新服务内容,推进个案管理与整合性服务

      2.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工作平台

      3.运用“互联网+”理念,探索智能化服务的集成

  B.13 从北京“日间照料中心”现状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构建路径

   一 社区居家养老——我国养老模式的现实选择

   二 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现状和问题——以北京“日间照料中心”为例

    (一)北京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概述

    (二)北京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现状

     1.投资及设施

     2.组织运营

     3.机构工作人员设置

     4.开设及运营时间

     5.运营现状

   三 北京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

    (一)运营资金单一且多为一次性暂时投入

    (二)场地选择没有统一标准及接送服务不到位

    (三)服务时间与老年人需求相冲突

    (四)养老设施不完善

    (五)服务对象单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六)“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招募困难并缺乏专业技能

   四 北京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完善路径

    (一)运营资金保障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

    (二)创新管理机制,规范“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和运营

    (三)完善养老设施网络,引入无障碍理念

    (四)回归“日间照料中心”政策实施初衷,扩展服务对象至半失能老人

    (五)“日间照料中心”专业工作人员培训及志愿者队伍建设

    (六)定期开展社区间经验分享活动,及时推广先进经验

  B.14 2015年北京市西城区社区人民调解员队伍现状分析报告

   一 西城区社区人民调解员现状分析

    (一)调解主任性别比例分析

    (二)调解主任学历程度数据分析

    (三)调解主任政治面貌数据分析

    (四)调解主任年龄段分析

    (五)调解主任从事调解工作经验分析

    (六)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分析

     1.目标责任机制

     2.人才考核机制

     3.矛盾纠纷大排查机制

     4.调解工作保障机制

   二 西城区人民调解员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员素质与团队意识不匹配

    (二)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三)文化水平与年龄结构差异程度大

   三 西城区人民调解员问题解决路径分析

    (一)区分对象,有针对性地搞好教育引导

    (二)盯住短板,抓好经常性培训帮带

    (三)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

 Ⅴ 社区文化篇

  B.15 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文化发展的创新与实践

   一 社区文化建设是推进社区建设的基础

   二 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探索

    1.政府的推动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

    2.机制的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

    3.服务的强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保障

   三 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1.历史与现实融合是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源头

    2.社会协同共治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3.培育社区精神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成功之本

   结语

  B.16 北京市东城区社区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 关于东城区各级社区文化活动的调研

    (一)皇城根北街社区的“标题社区”建设

     1.发挥社区自身优势,加强社区教育工作

     2.加强社区文化团队建设,发展壮大社区文体队伍

     3.深入了解社区居民需求

     4.发挥社区文化团队的骨干作用

     5.与辖区单位共驻共建

     6.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7.举办各类文体活动

     8.寒暑假的青少年实践

     9.“爱心编织”活动

    (二)钟鼓楼社区

    (三)东四街道豆瓣社区

     1.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建设

     2.“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

     3.继续开展民族特色活动,把民族服务工作纳入网格服务管理

   二 关于上述几个社区文化活动的思考

   三 关于“文化强区”战略与全区性的文化活动的思考

    1.“中国国际青年周”在东城举办,使“文化惠民”政策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与水准

    2.充分利用和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加春节期间文化活动的年味儿

    3.小结

  B.17 社区的发展与地域社区感的培养

   一 模糊的“社区”概念

   二 社区生活的变迁

   三 多维度的社区感研究

   四 成员的多样性与社区人际关系的融合

   五 社区边界的消除与社区感的培养

 Abstract

 Contents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人们普遍认为“社区”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城市规划专家都十分有兴趣建构这样一个框架:通过促进社区多样性的发展,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报告的社会实证与理论研究正揭示了社区多元性发展与社区活力的内在关系:最有凝聚力的社区,几乎从来都不是最多样的,尊重多样性与增强社区活力相辅相成。如何理解社区多元发展的内在因素,如何通过社区组织的建设培养邻里之间社区归属感是本报告关注的焦点。

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沈毅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傅松涛:《美国农村社区基础教育现状与改革方略》,《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甘炳光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

郝美英:《北欧、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社区教育理念探析》,《成人教育》2010年第12期。

李升、石长慧:《构建“自立型地域社会”:近代日本的基层社会治理及对中国的启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李升、佐佐木卫:《规范性社区何以存在?——现代中国都市的社区意识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李征:《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现存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成人教育》2006年第10期。

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铃木广:《コミュニティ·モラールと社会移動の研究》,京都:アカデミア出版社,1978。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苏民:《面向21世纪社区教育模式》,《北京成人教育》2001年第7期。

王处辉、朱焱龙:《社区意识及其在社区治理中的意义——基于天津市H和Y社区的考察》,《社会学评论》2015年第1期。

汪鹤飞:《社区教育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作用浅探》,《三江论坛》2009年第3期。

吴遵民:《关于对我国社区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试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小林文人、末本诚、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张兆辉、吴伟:《美国和北欧社区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Cohen A.M. & Brawer F.B.,The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Jossey-Bass Publishers,2008.

Edward J.B. & Mary G.S.,ゲーテッド·コミュニティ—米国の要塞都市,东京中央公論新社,2004.

Louis Wirth.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44(1):1-24.

McMillan D.W. & Chavis D.M.,Sense of Community:A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6,14:6-23.

Merriam S.B. & Cunningham P.M.,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89.

Vaughan G.B.,The Community College Story,A Tale of American Innovation,Wash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1995.

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恒、索昕译,华夏出版社,2001。

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

道格·桑德斯:《落脚城市——最后的人类大迁徙与我们的未来》,陈信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5。

罗伯特·帕特南:《独自打保龄》,刘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迈克·戴维斯:《布满贫民窟的星球》,潘纯林译,新星出版社,2009。

奈仓京子:《“故乡”与“他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尹海洁、高云红:《流动与固定的悖论:城市流动人口的生存困境——以H市繁华小区的流动人口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2期。

詹姆斯·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赵晔琴:《“居住权”与市民待遇:城市改造中的“第四方群体”》,《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郑中玉:《社区多元化与社区整合问题:后单位制阶段的社区建设——兼以一个社区网的实践为例》,《兰州学刊》2010年第11期。

郑中玉:《个体化社会与私人社区:基于中国社区实践的批评》,《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6期。

周敏:《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商务印书馆,1995。

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顾朝林、盛明洁:《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体研究——唐家岭现象及其延续》,《人文地理》2012年第5期。

Gilbert Alan. 2007. “The Return of the Slum:Does Language Matt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4):697-713.

Habitat U.N. 2003. The Challenge of Slums: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s 2003[M]. London:Earthscan.

Habitat U.N. 2008.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 2008/9:Harmonious Cities[M]. London:Earthscan.

Harvey David. 2008. “The Right to the City”. New Left Review(September-October):23-40.

Townsend Peter. 2010. “The Meaning of Povert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s1):85-102.

Wellman Barry. 1982. “Studying Personal Community”//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 Marsden Peter V.,Lin Nan.Sage Publications.

Wellman Barry. 2001. “The Persist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from Neighbourhood Groups to Social Networks”. Report to the Law Commission of Canada.

高银霞、王金亮、何茂恒:《低碳社区建设浅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第3期。

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4期。

姜秀娟、王峰玉:《国外低碳社区规划对我国的启示》,《管理工程师》2011年第5期。

鞠鹏艳:《创新规划设计手段 引导北京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以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规划为例》,《北京规划建设》2011年第2期。

李永展:《减碳可以从社区做起:国外低碳社区之经验》,http://www.taiwanngo. Tw/proinfo_more.asp?id=6301&subjectid=3713,2008-08-08。

刘立均、王婷:《低碳理念下的居住区规划初探》,《山西建筑》2010年第36期。

王芳:《论低碳社会建设的三个关键着力点》,《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王仲成:《低碳经济: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规则——英国在金融危机下出台低碳产业战略和低碳复苏计划》,《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年第2期。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城市问题》2008年第10期。

Lucie Middlemiss,B.P. Building Capacity for Low-carbon Communities. The Role of Grassroots Initiatives. Energy Policy,2009.

陈鹏、刘宇、王敏:《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开展状况及启示》,《中国护理管理》2013年第1期。

李晨漪:《国内外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综述》,《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李放、张毅:《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研究综述》,《社会工作》2006年第10期。

李洁:《浅析我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改革与开放》2012年第4期。

李小梅:《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综述》,《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刘一、黎英:《关于日本养老保险系统中的日间照料模式的考察》,《今日中国论坛》2012年第10期。

彭艳芳:《国内城市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年3月。

秦伟江、戴欣桐、刘雅岚:《香港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模式及经验借鉴》,《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汤军克、陈林利、陈建平、钱青:《上海市某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第13期。

田玉荣:《社区“日间照料室”空置对社区服务功能与社会工作教育的挑战》,《社会福利》2003年第5期。

田原:《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当代经济》2010年第9期。

肖莎、刘露萍:《香港的长者社区支援服务》,《江南论坛》2010年第2期。

伯恩斯:《城市社区组织:新奥尔良的经验》(宋梅译),《改造城市:社区组织和政治挑战变化》,堪萨斯大学出版社,2007。

埃文斯:《混合改良和变革人类服务组织》(宋梅译),《社区心理学期刊》2007年第35期。

法雷尔、奥布里:《邻里和邻居:他们有助于个人的幸福?》(宋梅译),《社区心理学期刊》2004年第56期。

哈拉莫娃:《社区心理意识:检查麦克米兰和查韦斯的概念》(宋梅译),《心理学期刊》2001年第43期。

哈拉莫娃:《社区心理意识:历史背景、方法和研究成果》(宋梅译),《捷克斯洛伐克心理学》2002年第46期。

施佩尔:《社区组织的意义:结构和有效性的证据》(宋梅译),《社区心理学期刊》1999年第27期。

伊泽奇:《社会政治控制和权力扩展》(宋梅译),《社区心理学期刊》2000年第28期。

牟丽霞、陈永胜:《西方社区感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心理科学》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