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221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图书

Fertility Policy and Sex Ratio at Birth

SSAPID:101-3576-2181-29
ISBN:978-7-5097-1111-8
DOI:
ISSN:

[内容简介] 当生育水平下降得太快太低,而对子女的性别偏好仍然强烈,生育数量和生育性别的矛盾难免激化,其结果就是在生育水平走低的同时,出现出生性别比走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中得到启示。

相关信息

丛书名:当代中国人口问题研究系列
作 者: 杨菊华 翟振武
编 辑:郑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人口学

 序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现存研究的局限

  三 研究目标与目的

  四 数据与方法

   1.文献研究

   2.定量数据

   3.定性数据

   4.分析方法

  五 研究意义

  六 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 近30年来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宏观背景

  第一节 经济转轨

   一 农村地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二 私营经济的发展

   三 经济结构的改变

   四 国民经济的繁荣

  第二节 社会转型

   一 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 女性就业机会的改善

   三 社会保障事业的进步

   四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三节 文化制度

   一 文化、生育文化的界定

   二 父权体制

   三 父系继承制

   四 从夫居制

  第四节 人口转变

   一 生育率和婴幼儿死亡率的下降

   二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三 家庭结构变迁

  第五节 生育政策

   一 1950~1970年代——政策从允许节育、鼓励节育到号召节育,出生性别比保持正常

   二 1980年代——政策上开始推行节育、控制人口数量,出生性别比开始升高

   三 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及其性别短视特征

  第六节 技术进步

  第七节 政府干预

   一 法律法规

   二 政府活动

   三 各类组织的贡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出生性别比的趋势与特点

  第一节 出生性别比的水平与趋势

   一 出生性别比变化的国际视角

   二 出生性别比的升高、偏高趋势

    1.时间趋势

    2.空间趋势

  第二节 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差异

   一 宏观层次

    1.城乡差异

    2.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差异

    3.胎次差异

   二 个体层次

    1.母亲生育年龄的差异

    2.母亲的社会经济特征差异

  第三节 按生育政策类型区分的出生性别比

   一 生育政策类型

   二 不同生育政策类型地区的出生性别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经济转型与出生性别比

   一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经济结构

   三 经济制度

    1.生产领域:性别制度(即男性在家庭生产单位中所处的支配地位)维系性别偏好

    2.分配制度:土地分配制度的性别不公延续农民生育行为的性别偏好

    3.亲-子互惠:农村婚姻制度给父母带来的财产利益差异延续性别偏好

    4.消费制度:子、女对父母的效用差异延续性别偏好

  第二节 文化传统与出生性别比

   一 传统的生育文化的界定

   二 家庭制度的维度和指标

    1.父权体制

    2.父系继承制

    3.从夫居制

   三 男孩偏好的表现和度量

    1.男孩偏好的理念:理想的生育意愿的表现和度量

    2.男孩偏好的行为:实际生育行为的表现和度量

     (1)实际生育行为的表现

     (2)实际生育行为的度量

  第三节 生育政策、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比

  第四节 技术的可及性与出生性别比

   一 女婴漏报、瞒报

   二 忽视、遗弃、溺杀女婴

   三 B超鉴定和性别选择性流产

  第五节 其他因素与出生性别比

   一 人口学特征

    1.年龄

    2.民族

    3.城乡

   二 教育、职业、收入等社会经济因素

   三 家庭类型及居住模式

   四 地区差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论分析框架与理论假设

  第一节 现存相关理论简介

   一 男孩偏好形成理论

    1.经济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

    2.儒家文化制度论

   二 男孩偏好实现过程理论

   三 生育率下降与出生性别比

    1.“胎次效应”、“激化效应”理论

    2.生育政策挤压理论

  第二节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理论建构*

   一 总体理论框架

    1.直接(微观个体)因素

    2.中间(中观家庭)因素

    3.根本(宏观)因素

   二 “胎次—激化双重效应”模型

    1.胎次效应

    2.激化效应

    3.“胎次—激化双重效应”的特点

  第三节 理论假设

   一 主要关系假设

   二 互动关系假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方法及描述性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一 数据来源

    1.普查数据的来源及特点

    2.政策生育率数据

    3.定性研究数据来源

   二 样本选择

    1.宏观层面样本

    2.个人层面样本

  第二节 变量的定义与操作

   一 因变量

    1.宏观层面因变量

    2.个人层面因变量

     (1)5周岁(0~59个月)以下女孩占所生育子女数量的比例

     (2)0周岁(0~11个月)子女的性别

     (3)0周岁(0~11个月)第二胎子女的性别

     (4)0周岁(0~11个月)第三胎子女的性别

   二 主要自变量

   三 控制变量

    1.个人特征

     (1)母亲年龄

     (2)母亲户口性质和民族

     (3)母亲受教育水平

     (4)母亲职业

     (5)母亲收入水平以及母亲收入占父母亲收入的比例

    2.家庭环境

     (1)家庭规模

     (2)家庭居住类型

     (3)家庭生活环境综合指数

    3.宏观(地区)环境

     (1)女性文盲比例

     (2)地区高中教育比例的性别差异地区获得“领导人、各级单位负责人”比例的性别差异以及地区超过收入第75个百分位数的比例的性别差异(2005年)

     (3)省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数(性别发展指数,Gender Development Index)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宏观层面

   二 微观层面

  第四节 单变量描述性分析

   一 我国地区政策生育率分布情况

    1.我国政策生育率的地区分布

    2.我国政策生育率的人口分布

   二 2000年和2005年我国女性生育情况及生育性别结构描述

    1.女性生育情况

    2.出生性别结构情况

     (1)已婚女性不同时期生育的性别结构描述

     (2)分胎次0周岁儿童的性别结构描述

   三 相关控制变量的平均数(比例)和标准偏差

    1.个人层面样本描述

    2.地区层面样本描述

    3.省级层面的控制变量——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数(GDI)的描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宏观层面分析结果

  第一节 政策生育率与出生/儿童性别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

   一 地区层面政策生育率和出生性别比的相关分析

   二 地区层面政策生育率和分胎次出生性别比的相关分析

   三 地区层面政策生育率和5周岁以下儿童性别比的相关分析

  第二节 政策生育率与出生/儿童性别结构的模型分析结果

   一 地区层面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二 地区层面生育政策对第一胎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三 地区层面生育政策对第二胎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四 地区层面生育政策对5周岁以下儿童性别比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个人层面分析结果

  第一节 政策生育率与出生/儿童性别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

   一 2000年政策生育率与头胎新生儿性别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

   二 2000年政策生育率与第二胎新生儿性别结构之间的联系

   三 2000年政策生育率与头胎为女孩的第二胎新生儿性别结构之间的联系

   四 2000年政策生育率与不同年份5周岁以下女孩比例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 政策生育率与出生/儿童性别结构的模型分析结果

   一 地区生育政策对新生儿性别的影响

   二 生育政策对已婚妇女5周岁以下女孩占所有子女比例的影响

   三 生育政策对第二胎新生儿性别的影响

   四 生育政策对第三胎新生儿性别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定性资料分析

  第一节 调研背景介绍

   一 鄂州市的相关介绍

    1.鄂州市的历史沿革及自然环境*

     (1)历史沿革

     (2)自然环境、资源

    2.鄂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鄂州市的人口特征

   二 华容区的概况

   三 调研设计

    1.调查地点选择

    2.调查方法

    3.调查对象

    4.调查内容

  第二节 生育意愿

   一 生育数量

   二 生育性别

    1.头胎孩子的性别

    2.二胎(及以上)孩子性别

     (1)头胎是女孩的二胎性别

     (2)头胎是男孩的二胎性别

  第三节 男孩偏好存在的原因及实现的途径

   一 男孩偏好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原因

    1.政治因素——家族势力、乡村熟人社会的压力

    2.文化制度因素——传宗接代、祭祀祖先、送终送葬

    3.经济因素——家庭男劳力、经济支持和养老保障、财产继承

    4.心理因素——情感慰藉、面子观念

    5.女性地位

   二 男孩偏好的实现途径

  第四节 人们对一孩半生育政策的解读和评价

   一 群众对一孩半生育政策的看法

   二 基层计划生育干部对一孩半生育政策的看法

  第五节 人们对性别比失衡后果的认知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思考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分析结果总结

   一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是否相关(“是什么”)

    1.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发生在生育政策推行之后,二者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2.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程度因生育政策类型而异,一孩半生育政策地区的失衡程度最严重

    3.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的关系因胎次而异,展现出明显的“胎次-激化双重效应”

   二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相关的机制(“为什么”)

   三 后续研究展望

    1.数据的问题

    2.方法的问题

    3.比较视角的问题

  第二节 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后果

   一 个体层面

    1.性别失衡对女性婚姻家庭、劳动就业的影响

    2.性别失衡对男性婚姻挤压、生命历程的影响

   二 家庭层面

    1.对家庭形式的影响

    2.对家庭功能的影响

    3.对家庭稳定性的影响

   三 社会层面

    1.影响人口安全

    2.影响经济安全

    3.影响社会安全

  第三节 缓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政策思考

   一 调整生育政策将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

    1.一孩半生育政策是性别短视的公共政策,*凸显出女儿的劣势,被误解为是让人们生儿子的政策

    2.一孩半生育政策使生育的载体和政策执行者陷于两难处境

   二 淡化“三P制度”、关注女性的终身发展是消除性别歧视、遏制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根本途径

   三 加强理念建设、组织建设、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是遏制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的重要机制

    1.加强理念建设,从根本上淡化男孩偏好的思想根源

    2.加强组织建设,打造性别平等的组织保障,加速促进性别平等

    3.加强法律建设,消除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的法律不公

    4.加强制度建设,淡化出生性别比赖以生存的家庭制度与社会制度

  结语

 编者的话

1.《人口研究》编辑部:《透视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第38~52页。

2.《人口研究》编辑部:《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从存疑到求解》,《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第37~49页。

3.闭健辉:《我国农村性别偏好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桂海论丛》2003年第5期,第67~70页。

4.蔡菲、陈胜利:《限制生育政策不是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主要原因》,《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3期,第29~31页。

5.蔡菲、黄润龙、陈胜利:《影响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研究——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县级资料多因素分析报告》,《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2期,第48~53页。

6.蔡菲:《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分因素贡献率》,《人口研究》2007年第4期,第9~19页。

7.蔡菲:《选择性别引产是导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主要原因》,《人口研究》2009年第3期,第39~41页。

8.陈萍:《性别偏好的量化衡量及其与生育率关系的探讨》,《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2期,第42~47页。

9.陈卫、杜夏:《中国高龄老人养老与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对子女数量和性别作用的检验》,《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6期,第49~55页。

10.陈卫、翟振武:《1990年代中国出生性别比:究竟有多高》,《人口研究》2007年第5期,第1~8页。

11.陈卫、吴丽丽:《外来人口对中国城市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人口学刊》2008年第2期,第15~19页。

12.陈友华:《关于出生性别比的几个问题——以广东省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第87~96页。

13.陈友华:《仅仅性别偏好不足以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2期,第27~30页。

14.陈泽(编译)《韩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人口学刊》1997年第3期,第50~54页。

15.陈兆均:《安徽省出生性别比问题分析》,《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第64~68页。

16.楚军红:《中国农村产前性别选择的决定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1期,第61~66页。

17.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9期,第21~31页。

18.高凌:《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1期,第99~115页。

19.高凌:《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分析》,《人口研究》1993年第1期,第1~6页。

20.高清欣、刘随成、马葆靖、张卫杰:《1991年河南省10个县市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4期,第24~26页。

21.辜胜阻、陈来:《城市化效应与生育性别偏好》,《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3期,第30~37页。

22.顾宝昌、罗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比较分析》,《人口研究》1996年第5期,第1~16页。

23.顾宝昌、徐毅:《中国婴儿出生性别比综论》,《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第3期,第41~48页。

24.顾宝昌:《我对出生性别比问题的认识》,《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1期,第36~39页。

25.顾玉林:《农村城市化进程对女性家庭地位的影响》,《唐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7~8页。

26.郭爱妹、叶浩生:《西方父权制文化与女性主义心理学》,《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6期,第25~31页。

27.郭维明:《文化因素对性别偏好的决定作用》,《人口学刊》2006年第2期,第8~12页。

28.郭志刚:《北京市生育水平和出生性别比及外来人口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第53~57页。

29.郭志刚:《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的分层模型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3期,第20~31页。

30.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

3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史》,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9月。

32.郝虹生、金敏子、王丰:《性别与其他因素对中国儿童早期死亡率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第1期,第24~31页。

33.黄镔云:《家庭因素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微观人口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2~36页。

34.黄娅、张敏、彭华:《从经济学的角度浅析贵州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第278~279页。

35.纪宁:《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沿革与隐性债务的产生》,《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2000;引自姜向群《中国现阶段老年社会保障政策评析》,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下卷),200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6.贾威、彭希哲:《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出生性别比》,《人口研究》1995年第4期,第19~23页。

37.姜向群:《中国现阶段老年社会保障政策评析》,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下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8.靳小怡、李树茁:《中国农村招赘婚姻研究》,《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1期,第44~49页。

39.坎迪达·马奇、伊内斯·史密斯、迈阿特伊·穆霍帕德亚:《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0.李伯华、段纪宪:《对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估计》,《人口与经济》1986年第4期,第19~23页。

41.李伯华:《中国出生性别比的近期趋势——从医院记录获得的证据》,《人口研究》1994年第4期,第1~9页。

42.李冬莉:《儒家文化和性别偏好:一个分析框架》,《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4期,第29~33页。

43.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4.李俊奎:《论传统家庭对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27~31页。

45.李丽萍:《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现状成因及对策浅析》,《桂海论丛》2004年第6期,第83~84页。

46.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李树茁:《男孩偏好文化传播:基于中国两个县调查的估计》,《人口与经济》1999增刊,第48~58页。

47.李全棉:《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原因的系统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15~18页。

48.李若健:《性别偏好与政策博弈:广东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时空变迁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54~60页。

49.李树笜、韦艳、姜全保:《中国的女孩生存:历史、现状和展望》,《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1期,第2~16页。

50.李树茁、费尔德曼:《中国婴幼儿死亡水平的性别差异、水平、趋势与变化》,《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6期,第7~21页。

51.李树茁、姜保全、刘慧君:《性别歧视的人口后果——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模拟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6;2。

52.李树茁、姜全保、费尔德曼:《性别歧视与人口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3.李树茁、朱楚珠:《略阳县上门女婿的典型个案分析》,《人口与经济(增刊)》1999年,第85~94页。

54.李树茁、朱楚珠:《中国出生性别比和女婴生存状况分析》,《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1期,第13~18页。

55.李树茁:《生育政策、男孩偏好与女孩生存:公共政策的取向与选择》,《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2期,第23~27页。

56.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7.李涌平a:《婴儿性别比及其和社会经济变量的关系:普查的结果和所反映的现实》,《人口与经济》1993a年第4期,第3~13页。

58.李涌平b:《胎儿性别鉴定的流引产对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影响》,《人口研究》1993b年第5期,第21~25页。

59.梁宏:《广东人口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南方人口》2008年第1期,第25~33页。

60.梁绮惠:《家族文化的特质与私营企业管理特色》,《经济师》2003年第2期,第172、178页。

61.刘鸿雁、顾宝昌:《中国农村地区性别偏好及其行为表现》,《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2期,第17~24页。

62.刘启明:《当代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的比较研究及成因探讨》,《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5期,第1~6页。

63.刘书鹤:《婚姻大变革——山东省平阴县南门村和东三里村调查》,《人口与经济》1997年第6期,第54~57页。

64.刘树成:《论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第4~13页。

65.刘爽a:《中国育龄夫妇的生育“性别偏好”》,《人口研究》2005年第3期,第2~10页。

66.刘爽b:《世界各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其启示》,《人口学刊》2005年第6期,第33~37页。

67.刘爽:《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人口研究》2006年第5期,第2~9页。

68.刘爽:《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常及其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7~21页。

69.刘爽:《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后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0.刘铁群:《父权制——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广西党史》2006年第3期,第18~19页。

71.刘晓兵、李树茁、赵彤、郭晓光:《中国农村出生登记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陕西省CH县三个村的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6期,第20~29页。

72.刘彦芳、颜虹、王全丽:《1996~2005年我国46县农村婴幼儿性别比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第1882~1885页。

73.刘中一、潘绥铭:《从男孩偏好到性别选择》,《市场人口分析》2005年第4期,第43~47页。

74.刘中一:《场域、惯习与农民生育行为: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农民生育行为》,《社会》2005年第6期,第126~140页。

75.吕红平:《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研究》,《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第16~20页。

76.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77.马芒、孙中锋:《皖北皖南农民生育行为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人口研究》2002年第5期,第41~48页。

78.马焱:《从性别平等的视角看出生婴儿性别比》,《人口研究》2004年第4期,第126~140页。

79.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冷眸:《再论出生性别比若干问题》,《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5期,第10~17页。

80.明艳:《我国性别偏好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人口学刊》2002年第1期,第22~25页。

81.穆光宗(主持人):《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偏高与生育政策有关吗》,《人口与发展(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2008年第2期,第22~35页。

82.穆光宗、余利明、杨越忠:《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治理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3期,第81~88页。

83.穆光宗:《近年来中国出生性别升高偏高现象的理论解释》,《人口与经济》1995年第1期,第48~51页。

84.欧阳振安、禹海慧:《湖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分析》,《湘潮理论》2007年第1期,第28~29页。

85.潘贵玉主编《婚育观念通论》,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86.潘嘉:《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9期,第17~18页。

87.彭珮云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大全》,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

88.乔晓春:《对中国人口普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分析与思考》,《人口与经济》1992年第2期,第20~28页。

89.乔晓春:《中国出生性别比研究中的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158~164页。

90.乔晓春、张恺悌、孙陆军:《中国老年贫困人口特征分析》,《人口学刊》2006年第4期,第3~8页。

91.屈坚定:《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与家庭理想子女数、子女性别偏好和出生性别比:国家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调查》,《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6年第8期,第209~212页。

92.容观:《关于文化和文化变迁的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28~33页。

93.施春景、罗迈、杨菊华:《浙江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成效及原因探析》,《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第1期,第23~25页。

94.施春景:《对韩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的原因分析及其思考》,《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年第5期,第40~41页。

95.石人炳:《性别比失调的社会后果及其特点——来自对台湾人口的观察》,《人口研究》2002年第2期,第57~60页。

96.宋健:《协调社会政策: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根本途径》,《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5期,第30~32页。

97.宋月萍、陈蓉:《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一个微观实证分析人口研究》2009年第3期,第44~49页。

98.孙福滨、李树茁、李南:《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及部分省区死亡漏报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2期,第20~25页。

99.孙丽燕:《20世纪末中国家庭结构及其社会功能的变迁》,《西北人口》2004年第5期,第13~16页。

100.谭琳、周垚:《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公共政策的赋权性分析——中国和韩国国家层面公共政策的比较》,《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5期,第5~10页。

101.汤兆云、王俊祥:《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技术性因素》,《河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21~25页。

102.汤兆云:《20世纪90年代关于我国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研究》,《人口学刊》2007年第3期,第29~34页。

103.汤兆云:《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地区差异及其政策选择》,《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43~50页。

104.汤兆云:《选择性生育与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偏高》,《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42~47页。

105.汤兆云:《我国出生性别比问题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8月。

106.涂平:《我国出生性别比问题探讨》,《人口研究》1993年第1期,第6~13页。

107.王菲:《基于县域视角的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时空分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第21~40页。

108.王梦涨:《关于出生性别比治理问题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第32~33页。

109.王燕、黄玫:《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特征分析》,《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第27~33页。

110.王玉波:《中国家长制家庭制度史》,天津社会科学院,1989,第120、193页;引自李冬莉《儒家文化和性别偏好:一个分析框架》,《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4期,第29~33页。

111.韦艳、梁义成:《韩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公共治理及对中国的启示》,《人口学刊》2008年第6期,第15~22页。

112.温永高、杨应敏、彭军:《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重庆市个案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年第8期,第25~27页。

113.吴铁坚、王均乐:《对是否存在虐待女婴现象的分析——60例死婴死前就医和生存时间性别差异的研究》,《人口研究》1991年第1期,第43~46页。

114.吴威、张一平:《经济发展原因新探——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例》,《经济学研究》2008年第11期,第6~10页。

115.吴业苗、黄润龙:《乡村生育中男性偏好的社会学解释》,《人口学刊》2007年第1期,第10~15页。

116.吴擢春、黎楚湘、励晓红:《影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的队列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3期,第38~43页。

117.伍海霞、李树茁、杨绪松:《中国乡城人口流动与城镇出生人口性别比——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6期,第11~18页。

118.解振明:《引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三要素》,《人口研究》2002年第5期,第14~18页。

119.徐岚、崔红艳:《利用教育统计资料对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5期,第79~82页。

120.严梅福、毛菊元、卢继杰:《探索降低出生性别比的治本之途——湖北大冶市变革婚嫁模式实践》,《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5期,第18~24页。

121.严梅福、张宗周:《中国古代生育心理思想研究》,《心理科学》1996年第19期,第139~143页。

122.严梅福:《妇女婚居模式与计划生育相关性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5期,第7~13页。

123.严梅福:《婚嫁模式影响妇女生育性别偏好的实验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5期,第11~16页。

124.岩复、陆光海:《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微观”研究——湖北省天门市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特点和原因调查》,《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第22~27页。

125.杨成钢:《从行为机制看性别比问题与生育政策的关系》,《人口研究》2009年第3期,第41~44页。

126.杨菊华:《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性别比关系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第30~41页。

127.杨菊华:《生育政策与少儿福利》,哈尔滨出版社,2007。

128.杨菊华:《延续还是变迁?社会经济发展与婚居模式关系研究》,《人口与发展》2008a年第5期,第13~22页。

129.杨菊华:《出生性别比与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定性和定量分析》,《人口学刊》2008b年第1期,第19~24页。

130.杨菊华:《中国性别平等50年:一个生命历程视角分析(2008c)》,载《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论文集》(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中国人口学会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第171~196页。

131.杨菊华:《一孩半生育政策的社会性别与社会政策视角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9a年第3期,第16~25页。

132.杨菊华:《胎次—激化双重效应:中国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人口与发展》2009b年第4期。

133.杨菊华:《中国的性别平等问题再探讨:理论与反思》(未刊稿)。

134.杨菊华、Susan E.Short:《中国的婚居模式与生育行为》,《人口研究》2007年第3期,第49~59页。

135.杨军昌、王希隆:《广西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原因与治理》,《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3期,第80~85页。

136.杨晓煦、郭耘、郭羽、邢永琴:《石河子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其有关因素的分析》,《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09~111页。

137.杨云彦:《人口与计划生育前沿问题论坛——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学术研讨会总结》,《第二届人口与计划生育前沿问题论坛》,湖北武汉,2005年11月21日。

138.叶文振:《论孩子效用和人口控制——来自厦门近千户家庭问卷调查的启示》,《人口研究》1998年第5期,第1~11页。

139.叶文振:《论传统家庭模式对生育文化的制度影响》,《人口学刊》2002年第4期,第25~31页。

140.尹豪、金永花、侯建明:《中国与韩国出生性别比问题比较研究》,《人口学刊》2007年第4期,第3~8页。

141.于弘文:《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是统计失实还是事实偏高》,《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第38~41页。

142.原新、石海龙:《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研究》2005年第3期,第11~17页。

143.原新:《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是多因素综合之结果》,《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2期,第30~33页。

144.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0;引自辜胜阻、陈来《城镇化效应与生育性别偏好》,《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3期。

145.曾毅、顾宝昌、涂平、徐毅、李伯华、李涌平:《我国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人口与经济》1993年第1期,第3~15页。

146.翟学伟:《走向现代化的江村人——中国家族主义中的亚文化现象及其现代意义》,《江海学刊》1999年第5期,第48~54页。

147.翟振武、宋健、杨菊华、周祝平载《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论文集》(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中国人口学会编),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第171~196页。

148.张纯元、陈胜利主编《生育文化学》,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149.张二力、陈建利:《现行独生子女政策下的模拟终身生育水平》,《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5期,第63~64页。

150.张二力:《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第11~18页。

151.张林秀、刘承芳:《从性别视角看中国农村土地调整中的公平问题——对全国1199个农户和2459个村的实证调查》,《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第10期,第17~23期。

152.张为民、崔红艳:《对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准确性的估计》,《人口研究》2003年第4期,第25~35页。

153.张维庆:《尊重科学规律,把握时代脉搏,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道路》,《人口研究》2007年第3期,第1~6页。

154.张翼:《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原因与对策》,《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第55~68页。

155.张卓元:《回顾经济改革30年》,《前线》2008年第12期,第37~39页。

156.郑真真、李玉柱、廖少宏:《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成本收益研究——来自江苏省的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2期,第93~102页。

157.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青年人口与健康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158.钟年:《居住模式与生育文化》,《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第2期,第47~52页。

159.周长洪:《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特征与原因分析——对湖北省麻城、广水、安陆三市调查》,《人口学刊》2007年第2期,第9~14页。

160.周江涛、董芳:《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不和谐人口因素探析——基于广东省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研究》,《西北人口》2008年第6期,第21~28页。

161.周丽苹:《关注生育政策与人口结构的联动效应》,《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1期,第25~27页。

162.周云:《国外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研究》,《人口研究》1997年第4期,第62~66页。

163.朱楚珠、李树茁:《计划生育对中国妇女的双面影响研究》,《人口与经济》1997年第4期,第3~9页。

164.朱楚珠、李树茁:《宣言下的合力——中国农村改善女孩生活环境的社区发展项目》,《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4期,第21~24页。

165.朱玲:《农地分配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第34~42页。

166.Aham,Alia. 1991. Women and Fertility in Bangladesh. Sang Publication,India Pvt Ltd.

167.Arnold,Fred,Minia Kim Choe,and T. K. Roy. 1998. Son Preference,the Family-building Process and Child Mortality in India. Population Studies 52:301-315.

168.Arnold,Fred. 1996. Gender Preferences for Children:Findings from the 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s. XXIIIUSSP General Conference,Session 22.引自李冬莉《儒家文化和性别偏好:一个分析框架》,《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4期。

169.Assche,Simona Bignami-Van. 2004.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the Imbalance of Reported Sex Ratio at Birth in Rural China. Stanford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4(2):50-67.

170.Bairagi R. 2001. Effect of Sex Preference on Contraceptive Use,Abortion and Fertility in Matlab,Bangladesh.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171.Bandyopadhyay M. 2003. Missing Girls and Son Preference in Rural India:Looking Beyond Popular Myth.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1096-4665,Volume 24,Issue (10),910-926.

172.Banister,Judith. 1987. China’s Changing Popul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73.Banister. Judith. 2004. Shortage of Girls in China Today.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earch 21(1):19-45.

174.Belanger,Daniele,Khuat Thi Hai Oanh,Liu Jianye,Le Thanh Thuy and Pham Viet Thanh. 2003. Are Sex Ratios at Birth Increasing in Vietnam?Population(English Edition) 58(2):231-250.

175.Burgess,R and Zhuang,J. 2002. Modernization and Son Preference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RD Working Paper No. 20. 1-35.

176.Burton Pasternak,《中国天津红天里的婚姻与生育》,《中国家庭与婚姻变迁》,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1991,第103页。引自李冬莉《儒家文化和性别偏好:一个分析框架》,《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4期。

177.Cain,M. 1977.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of Children in a Village in Bangladesh.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4(3):421-438.

178.Cain,M. 1978. The Household Life Cycle and Economic Morbidity in Rural Bangladesh.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4(3):203-219.

179.Cain,M. 1984. Women’s Status and Fert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on Preference and Economic Security. W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 No. 682,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Series 7. Washington,D.C:World Bank.

180.Cain M. 1993. Patriarchal Structure and Demographic Change,Women’s Position and Demographic Change. U.S.A.:Clarendon Press Oxford:48-46.

181.Caldwell,John. 1983. Direct Economic Costs and Benefits of Children. Determinants of Fert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dited by Bulatao,R.A. and R.D.Lee,pp.458-493. New York:Academy Press.

182.Chung,Woojin and M.Das Gupta. 2007. Why is Son Preference Declining in South Korea?.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373). The World Bank,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Human Developmentand Public Services Team.

183.Clarke,John I. 2000. The Human Dichotomy:The Changing Numbers of Males and Females. Oxford:Elser vier Science Ltd.

184.Cleland,John and Katie Harris. 1998. The Effect of Maternal Education on Child Health and Survival-Do Girls Benefit?,Too Young to Die:Genes or Gender?pp.179-207. United Nations,New York.

185.Coale,Ansley J. and Judith Banister. 1994. Five Decades of Missing Females in China. Demography 31:459-479.

186.Das Gupta,M. 1987. Selectiv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Female Children in Rural Punjab,Indi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3(3):77-100.

187.Das Gupta,M.,and P. N. Mari Bhat. 1997. Fertility Decline and Increased Manifestation of Sex Bias in India. Population Studies 51:307-315.

188.Das Gupta,M.,Z.Jiang and Z.Xie,2002. Why is Son Preference so Persistent in East and South Asia?A cross-country study of China,India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econ.worldbank.org/files/22968

189.Fricke,T.,& Teachman,J. D. 1993. Writing the Names:Marriage Style,Living Arrangements,and First Birth Interval in a Nepali Society. Demography 30:175-188.

190.Goodkind,Daniel. 2008. Fertility,Child Underreporting,and Sex Ratios in China:A Closer Look at the Current Consensu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2008 Annual Meeting of the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April 17-19. New Orleans.

191.Greenhalgh,Susan. 1986. Shift in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1984-86:Views from the Central,Provincial and Local Level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2(3):491-516.

192.Gu Baochang and Krishna Roy. 1995.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with Reference to Other Areas in East Asia:What We Know.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10(3):17-42.

193.Haughton J and Haughton D. Son Preference in Vietnam.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Vol. 26,No. 6 (Nov.-Dec.,1995),pp. 325-337.

194.Hull,T. H. 1990. Recent Trends in Sex Ratios at Birth in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6(1):63-83.

195.Hull,Terence H. and Wen Xingyan. 1992. Rising Sex Ratios at Birth in China:Evidence from the 1990 Population Censu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China’s 1990 Population Census,19-23 October 1992,Beijing.

196.James,William H. 1987a. The Human Sex Ratio. Part 1: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uman Biology 59 (5):721-752.

197.James,William H. 1987b. The Human Sex Ratio. Part 2:A Hypothesis and a Program of Research. Human Biology 59 (6):873-900.

198.Jayaraj. D and Subramanian S. 2004. Women’s Wellbeing and the Sex Ratio at Birth:Some Suggestive Evidence from Indi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743-9140,Volume 40,Issue (5):91 – 119.

199.Johansson,Sten and Ola Nygren. 1991. The missing girls of China:A new demographic account.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7(1):35-51.

200.Koenig,M.A. and D’Souza,S. Sex differences and Childhood Mortality in Rural Bangladesh[J].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986,(1):15-22.

201.Kua Wongboonsin and Vipan Prachuabmoh Ruffolo. 1995. Sex Preference for Children in Thailand and Some Other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10(3):43-62.

202.Leone,T.,Z.Matthews and G.D.Zuanna. 2003. Impact and Determinants of Sex Preference in Nepal.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29 (2):pp.69-75.

203.Li,S,C.Zhu,and M.W.Feldman. 2004.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 Survival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A County Study.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36):83-109.

204.Muhuri,Pradip,and Samuel Preston. 1991. Effect of Family Composition on Mortality Differentials by Sex among Children in Matlab,Bangladesh.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7:415-434.

205.Murphy R. 2003. Fertility and Distorted Sex Ratios in a Rural Chinese County:Culture,State,and Polic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29,No.4,pp.595-626.

206.Nicolson P. Feminism and Psychology. In Smith J. et al(Eds). 1995. Rethinking Psychology. SAGE publications:126.

207.Park,Chai Bin and Nam-Hoon Cho. 1995. Consequences of Son Preference in a Low Fertility Society:Implication of the Sex Ratio at Birth in Kore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1(1):59-84.

208.Pebley,Ann,and Sajeda Amin. 1991. The Impact of a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 on Sex Differentials in Childhood Mortality in Rural Punjab,India. Health Transition Review 1:143-169.

209.Peng Xizhe. 1991.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China:Fertility Trends since the 1950s. Oxford:Clarendon Press.

210.Qian,Nancy. 2005. Quantity-Quality:the Positive Effects of Family Size on School Enrollment in China. MIT Working Paper.

211.Retherford,Robert D. and T.K.Roy. 2003. Factors Affecting Sex-Selective Abortion in India and 17 Major States. National Family Health Survey Subject Reports,No.21. Honolulu:East-West Center Program on Population.

212.Sen A. 1990. More than 100 Milloon Women Are Missing.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pp.61-66.

213.Sen,A. 1989. Women’s Survival as a Development Problem.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43:pp.14-29.

214.Short,Susan,Zhai Fengying,Xu Siyuan,and Yang Mingliang. 2001.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the Care of Children:An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Social Forces 79(3):913-943.

215.Skinner.G.W. 1997. Family Systems and Demographic Processes. Anthropological Demography:Toward A New Synthesis. pp.53-95.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Illinois.引自李树茁、姜全保、费尔德曼《性别歧视与人口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

216.Stinchcombe,Arthur L. 1997. On the Virtues of the Old Institutionalism.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3:1-18.

217.Teitelbaum,M. 1972.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ex Ratio in Human Populations. pp.90-109 in G.A. Harrison and A.J.Boyce (eds.),The Structure of Human Populations. Oxford:Clarendon Press.

218.United Nations. 1973. The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Trends:New Summary of Findings on Interaction of Demographic,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Volume 1. Population Studies,No.50.

219.Waldron,Ingrid. 1998.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Sex Ratio at Birth. Too Young To Die:Genes or Gender?New York: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United Nations.

220.Williamson. 1976. Sons or Daughters:a Cross-cultural Survey of Parental Preferences. Sage publications,Beverley Hi11s,California,N.E.

221.Zeng Yi,Tu Ping,Gu Baochang,Xu Yi,Li Bohua,and Li Yongping. 1993.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Recent Increase in the Reported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2):283-302.

简 介:人口与区域的发展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本书立足于云南和广西,将人口理论与区域发展理论结合起来,解决区域人口发展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是在比较研究中获得对一般人口理论的印证,通过研究西南边疆地区人口发展的变化以及西南边疆经济环境的变化,来进一步完善我国人口政策,同时,也试图从影响区...

作者: 丁世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2月

简 介:本书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思路,基于公共治理理论、治理结构理论、治理绩效理论以及公共政策理论提出了公共部门治理结构和工具对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对“陕西省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的态势、模式和战略”的专项调查数据的分析,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和多层线性模型,对治理结构和治理工具对治理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验证,最后选取了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简 介:本书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家庭抗逆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罕见病儿童家庭的风险因素和保护要素,总结出影响中国家庭抗逆力的三大系统和多个因子,归纳出五种不同的家庭类型。中国家庭抗逆力的主要动力来自家庭内部精英人物和家庭本身的组织结构、行为方式等的调整;主要阻碍除了个体人格特质、家庭结构与关系之外,还有资源和制度的制约。本...

作者: 纪文晓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