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6

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No.6(2005)图书

A reop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SSAPID:101-3522-2783-22
ISBN:7-80190-408-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典型事例、数据系统的基础上,忠实地记录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客观地描述私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并全面分析私营企业的发展特点。

相关信息

丛书名:私营企业蓝皮书
作 者: 张厚义 陈光金
编 辑:张立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编辑委员会

 《皮书系列》主要编辑出版发行人

 前言

 相关链接:2006年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部分皮书

 稿约

 专题篇

  1994~2004年的中国私营经济

   一 基本发展情况

   二 十年间私营企业的发展特点

    (一)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没有变化

    (三)城镇发展快于农村

    (四)公司比重不断扩大

    (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1994~2004年的中国个体经济

   一 个体工商户基本情况

   二 全国个体户的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三 户均规模不断扩大

   四 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五 城镇的户数及增长速度均超过农村

   六 产业间发展不均衡

  1994~2004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

   一 外商投资企业基本情况

   二 外商投资企业的组织形式变化

   三 外商投资企业行业分布状况

   四 外商投资企业来源的国别或地区

   五 外商投资企业的地域分布

   六 外商投资企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

  2000~2004年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报告

   一 21世纪初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基础与态势

   二 四川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重大抉择和举措

    (一)深入调研、共谋跨越,形成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广泛共识

    (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完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

    (三)统筹协调,真抓实干,切实推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 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和特点

    (一)非公有制经济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步增强,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占绝对优势,外商和港澳台经济所占比重较低但发展迅速,四川省经济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分布集中,私营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逐步做大做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四)个体私营经济对社会贡献加大,提供就业、上缴税收表现抢眼,非公有制经济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社会作用

    (五)各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但发展较快,趋势良好,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

  盐城市非公有制经济调查*

   一 盐城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情况

   二 盐城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点措施

    (一)营造氛围:将民营经济树立为“群众经济”、“富民经济”

    (二)深化改革:“宜售不股、宜股不租、宜租不包”,大胆改制

    (三)搭建平台:加强园区建设,推动私营企业集聚和产业集聚

    (四)突出重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特别关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施“大户培植工程”

   三 盐城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

    1.发展非公经济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深刻,与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要求不相适应

    2.“一视同仁”的社会地位还没有落到实处,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法制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3.对广大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鼓励和支持不够实在,往往是“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

 研究报告篇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研究报告

   一 私营企业主基本情况

    (一)年龄与性别结构

    (二)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

    (三)企业规模与创业动机

   二 政党与社团参与

    (一)政治面貌

    (二)对企业工会的认识

    (三)社团参与

    (四)直接的政治参与

   三 阶层意识和政治感知

    (一)对政治大事高度关注

    (二)获取信息的渠道

    (三)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四)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地位

   四 私营企业主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一)与政府沟通方式的倾向性

    (二)被调查业主认为最难以沟通的政府部门排序

   五 政治意识的表达

    (一)尽量把企业办大是提升社会地位的有效办法

    (二)支持公益事业是为了“报答父老乡亲”

    (四)政治参与比较理智和冷静

     1.对当前社会问题的看法比较客观

     2.对激进参与方式不认同

     3.影响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主要障碍

     4.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途比较乐观

   六 结论

  加快工商行政管理改革,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中国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的发展与前景

   一 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阶段及互助担保的相对地位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阶段

    (二)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发展的基本形式

   二 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互助担保资金规模小,覆盖和惠及企业少,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总体支撑能力较弱,微型企业对此更是可望而不可即

    (二)互助担保机构的运转存在比较严重的政府干预,影响其短期运行绩效和长期发展的合理性

    (三)互助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和资金补偿机制不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四)利益相关者参与互助担保的积极性不强,互助担保机构对相关主体的利益整合协调不够

     1.部分地方银行对互助担保机构的认可程度低,对作为担保协作银行的积极性不高

     2.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互助担保的有效需求不足,互助担保机构的发展面临着两难选择

     3.许多地方政府支持担保特别是互助担保的积极性不强

   三 中小企业互助担保的发展潜力

    (一)以政府政策型为重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局限性

    (二)互助担保机构的现实作用及长期发展潜力

   四 发展中小企业互助担保的建议

    (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全社会和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为互助担保机构的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促进行业协会、特别是担保业行业协会的发展

    (三)进一步明确政府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目标,重新调整政府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重点和方式,将支持互助担保机构的发展作为一个长期方向

     1.要调整政府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目标

     2.要重新调整政府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方式和重点

     3.加强对互助担保机构及其成员企业的财税金融支持

     4.明确发展互助担保的组织形式

    (四)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配套服务体系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一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和特点

    (一)研究开发的力量投入多

    (二)研究开发投入的经费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普遍建立了研究开发体系

    (四)研究开发的周期短,在若干技术领域已形成特色

    (五)在市场开拓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强大能力

   二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因素分析

    (一)创建了“四自”原则及其运行机制

     1.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

     2.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开发机制

     3.来去自由和择优汰劣的用人机制

     4.多劳多得、拉开档次的竞争分配机制

    (二)选择股份制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1.明晰了产权归属,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2.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企业组织方式创新

     3.建立、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实现管理创新

     4.加强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激励机制创新

    (三)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

    (四)造就了一个有鲜明特色的企业家群体

   三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一)技术创新的后劲不足

    (二)研究开发投入比例逐年下降

    (三)技术创新资金普遍困难

    (四)技术创新中的协调成本过高

     1.观念陈旧

     2.法律政策滞后

     3.融资渠道不畅

     4.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创新与企业家人才供给不足

     5.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6.社会文化氛围不浓

  江苏私营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一 江苏私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规模和速度

    (二)结构与分布

     1.私营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并且居主导地位

     2.私营经济在第三产业特别是商品流通和餐饮业有强劲发展

     3.江苏私营经济呈现从南到北梯次发展的趋势

    (三)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1.私营个体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重要部分

     2.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二 江苏私营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准入依然受到限制

    (二)融资难

    (三)税费负担依然严重

    (四)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问题亟待解决

     1.家族制企业产权在江苏的私营企业中占有很大比重

     2.私营企业在组织制度方面也需要创新

     3.管理人员的内生性是家族化管理的主要特点

    (五)私营企业的综合素质不高

   三 影响江苏省私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原因分析

    (一)观念障碍

     1.对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信心不坚定

     2.受传统文化观念束缚

     3.现代企业观念不强

     4.劳资关系方面的问题较多

    (二)体制障碍

    (三)法律障碍

    (四)信用障碍

   四 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私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和规范政府行为,为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3.放宽限制,勇于创新,为私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4.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建立健全各种民间行业商会,充分发挥工商联职能

    5.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完善融资机制,为私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保证

    6.建立和培育经理人市场,为私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7.积极鼓励和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苏中、苏北地区,促进各地区私营经济协调发展

    8.积极引导私营企业产业升级,实现私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提高私营企业主自身素质,引导私营企业家更新观念,促进私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10.加快和规范信息网络建设,促进私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2003年江西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一 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文化特征

    1.性别特征

    2.年龄特征

    3.文化程度

    4.从事工商业活动的资历

    5.职业背景与社会背景

    6.政治身份

    7.社会阶层意识

    8.对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

   二 企业发展状况

    1.企业的组织形式

    2.企业参与外向型经济的程度

    3.企业面临资金“瓶颈”的制约

    4.企业引进技术人员面临一定困难

   三 私营企业的发展环境

    (一)好的方面

     1.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2.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日益法制化

    (二)不足的方面

     1.对江西私营企业发展环境的总评价很一般

     2.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3.政府的制度化建设有待加强

     4.私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竞争环境不平等

   四 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

     1.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参与情况

     2.参政议政情况

     3.对时事的关心程度

    (二)社会参与

     1.对社会团体的参与

     2.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

    (三)政治社会价值观念

     1.对民主的看法和理解程度

     2.对我国重大制度和政策的看法

     3.对社会信任的看法

   简短的结束语

  整合与重组摆脱内忧外患,聚焦集群再树全球竞争优势

   一 观念一变天地宽:摩托车产业是成熟而非夕阳产业

   二 内忧外患:重庆市摩托车产业群惟有整体突围

    (一)多轮驱动摩托车生产成本上升,重庆市摩托车产业群的处境岌岌可危

    (二)避免恶性价格大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竞争力需要重庆的摩托车行业联手

    (三)国外的摩托车行业要么反击、要么觉醒,目标直接挑战重庆市摩托车产业群的霸主地位

   三 世界摩托车之都:重庆摩托车产业群可以企及的梦想

    (一)一张烫金名片:摩托车已成为重庆市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二)敢叫日月换新天:重庆初显“世界摩托车之都”的王者风范

   四 整合与重组:重庆摩托车产业群无法逆转的潮流与趋势

    (一)政府搭台,行会组织,企业唱戏,推动全市摩托车行业整合与重组

    (二)建设互补的特色品牌,加大知名品牌宣传力度,营造摩托车之都城市文化

    (三)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行业产业链

    (四)建立第三方摩托车零部件物流公司,实施零部件的模块化供货

    (五)以重庆市摩托车走廊为空间,形成摩托车产业的地理集聚

    (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鼓励产品创新

    (七)与世界级企业联手,力争合资合作,继续走开放发展之路

   五 任重而道远:“世界摩托车之都”的征途期待重庆“只争朝夕”

    (一)是“欢喜姻缘”还是“同床异梦”

    (二)“世界摩托车之都”的征途任重道远

  台州民营经济的发展路径与四大跨越

   一 台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概况

    (一)基本格局

    (二)台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 民营经济在台州市的地位

    (一)民营企业是台州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二)台州民营经济构建了台州市十大支柱产业

    (三)台州民营经济的特点

   三 政府行为: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

    (一)提供政策支持

    (二)引导和规范民营经济的市场行为

   四 台州民营经济的四大跨越

    (一)企业制度实现了从追求生产力到追求产权的跨越

    (二)经营模式实现了从家庭作坊经营模式到集团化跨国经营的跨越

    (三)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低技术、轻工业、小商品”到“高科技、重工业、高层次”的跨越

    (四)民营经济推动台州城市化实现了从中心城市缺失到中心城市快速成长的跨越

  “飞跃”的故事与启示*

   一 世界的飞跃*

   二 飞跃的故事

    (一)初期创业

     1.“第二工缝”的诞生——创业伊始的艰辛

     2.借品牌开辟市场——解创业三大难题

     3.自行车驮载工程师——产研的首次合作

    (二)海外拓展

     1.买“电话黄页”行销——东方不亮西方亮

     2.择港建立桥头堡——成功自营出口第一步

     3.海外危机从容化解——预言下一个危机

     4.巧借危机谋发展——奠立攀登高峰的基石

     5.立竿见影的营销战略——全美学生评“飞跃”

     6.打破“大和人”的神话——令世界“霸主”折服

     7.挺进欧洲大市场——巨额订单接踵来

    (三)企业管理

     1.高质量者“得天下”——一丝不苟抓质量

     2.第五种生存理由——安全生产是真金

     3.以诚信赢得发展——信誉为立企之本

     4.管理的“四化”标准——“飞跃”的管理追求

     5.构筑信息“高速路”——建设“后工业”企业

     6.合作双赢的理念——谋求内外共发展

   三 “飞跃”的启示

    (一)不断突破困难与壁垒是“飞跃”生存发展的根本前提

    (二)实事求是、知己知彼、步步为营*是“飞跃”开拓市场的基本准则

    (三)善抓机遇、化险为夷是“飞跃”出奇制胜的重要法宝

    (四)从适应市场为主转向诱发市场为主是“飞跃”领先发展的重大举措

    (五)持续创新、强化研发是“飞跃”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六)发展自己、造福人类是“飞跃”事业的崇高追求

     附录1 “飞跃”组织构架

     附录2 “飞跃”大事记

 学术探讨篇

  1992~2004年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一个新社会阶层的成长

   一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成长历程

   二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来源及其变化

    (一)文化程度:中高等学历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二)职业经历:专业技术型和管理型职业背景占据牢固的优势

    (三)职务背景:干部经历的优势维持

    (四)初始经济资本:进入门槛的提升

   三 私营企业主的经济资源规模演变

    (一)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实有资本(所有者权益)显著增长

    (二)中国私营企业产值∕销售额的增长趋势

    (三)中国私营企业税后利润增长趋势显著

    (四)中国私营企业的缴税与雇工规模增长趋势

   四 中国私营企业主正在向现代企业家转化

    (一)企业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比例显著上升

    (二)企业权力结构:建立现代企业权力机关的企业比例显著上升

    (三)企业权力行使:绝大多数私营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一直没有分离

   五 私营企业主的政治—社会参与

    (一)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建立党组织

    (二)私营企业主直接参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1.私营企业主的入党积极性上升

     2.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主通过“人大”与“政协”参政

     3.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主在地方党政机构中任职

   六 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认知

    (一)私营企业主的经济(收入)地位自我评价逐年提高

    (二)私营企业主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评价在波动中较为显著地提高

    (三)私营企业主对其相对政治地位的评价较高,提高幅度最大

    (四)私营企业主的三种地位自我评价的一致性在增强

   七 简要结论

  民营企业“贸工技”路径的价值创造能力演化研究

   一 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分析框架

    (一)提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

    (二)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三维结构

    (三)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发展循环

   二 民营企业的“贸工技”路径

   三 民营企业“贸工技”路径的价值创造能力演化

    (一)初始阶段:积累启动资本,确定发展领域

    (二)代理阶段:代理国际品牌,形成销售网络

    (三)贸工阶段:建立生产体系,实现贸工一体

    (四)贸工技阶段:进行前瞻研发,实现贸工技一体化

   四 结论

  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构建中国征信体系

   一 征信体系的市场主体

    (一)个人征信机构

    (二)企业征信机构

   二 征信体系的运作法规

   三 征信体系的管理机制

    (一)政府监管

    (二)行业自律

    (三)失信惩戒

   四 本文小结

  中小型企业股权结构影响治理结构及其治理效率机理的研究

   引言

   一 访谈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三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统计说明及研究取样

     1.问卷设计与统计说明

     2.研究取样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1.因素分析结果

     2.方差分析结果

    (三)相关分析结果

    (四)回归分析结果

    (五)构建模型、分析及小结

     1.对改制与非改制企业的内部治理效率模型的分析及结论

     2.对股权结构影响治理结构及其内部治理效率机理的分析及结论

   四 结语

  中小私营企业集群的社会网络视角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社会网络理论评述

   三 中小私营企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二)中小私营企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

     1.企业自发型集群的社会网络基础

     2.市场引导型集群模式的社会网络基础

     3.政府引导型集群模式的社会网络基础

     4.影响集群健康发展的社会网络因素

   三 企业集群的发展趋势

    (一)限定地域向跨区域转化

    (二)由有形向无形转化

    (三)由有界向无界转化,由国内向国际转化

    (四)由乡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化

    (五)由注重物质流向注重资本流转化

    (六)由朴素利用网络向科学利用网络转化

  一个善良的农民工为什么成了杀人犯

   一 他为什么要当农民工

   二 王斌余到城里打工遇到了什么

   三 王斌余为什么杀人

   四 从王斌余事件,我们应得什么教训?

  附录 福建省石狮市个体私营经济“八大王”今昔

   一 螺丝大王宋太平

   二 票证大王卢文远

   三 水产大王王善炊

   四 扑克大王蔡清河

   五 水果大王黄国钦

   六 烟丝大王林秀碧

   七 砖瓦大王洪肇缠

   八 粮油大王张鹏飞

赵东荣:《加快江苏私营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宏观经济观察》2001年第10期。

柴国荣、杨建平:《邱继宝:“国宝”开始二次飞跃》,《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0月27日。

梁雄军:《农村非农化与劳动力转移及用地政策创新——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中国“三农”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中国留美经济学会、浙江大学,2004年6月,第54~67页。

梁雄军、李敦黎、李哲:《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制度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5月)第8卷第2期,第66~71页。

徐卫华:《为了中国的飞跃》,《中国作家》2002年第11期(总第126期),第191~244页。

汪炜、傅绍文:《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飞跃集团案例研究》,载史晋川、汪炜、钱滔等《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台州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256~283页。

周霖:《制度渗透、技术路径和知识转移——台州市缝纫机设备产业集群案例研究》,载史晋川、汪炜、钱滔等《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台州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159~176页。

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17(1):99-120.

王毅、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9期,第24~32页。

邹国庆、于桂兰:《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第104~107页。

谭新生:《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第44~46页。

Teece D. J.,G. Pisano & A. 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 (18):509-533.

周治翰、蔡芸、胡汉辉:《能力发展循环支撑下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基于动态能力的分析》,《管理科学》2004年第17卷(4),第19~24页。

D’Aveni,R. A. & Robert Gunther,Hypercompetition:Manag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Maneuvering.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4.

李建立:《联想再造》,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7期,第5~13页。

白向锋、王胜武:《个人征信,前路漫漫》,《金融时报》2002年5月21日。

陈建新:《征信: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金融时报》2004年6月2日。

邓郁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7期。

杜威尔·亚历山大:《FIBEN数据库及其信贷评级系统》,载王小奕主编《世界部分国家征信系统概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康华、张锦:《推动征信管理系统建设》,《经济日报》2004年5月17日。

林毅夫:《信用体系、金融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 C2004004),2004。

王小奕主编《世界部分国家征信系统概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吴敬琏:《信用担保与国民信用体系建设》,在中国担保论坛上的主题演讲,2001年11月13日。

钟楚男主编《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中华征信所编《征信手册》,中信出版社,2003。

钟晓鹰:《企业征信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邹向群、曹文炼、陈新年:《美国信用体系考察报告》2004年1月15日。

Avery,Robert B.,“An Overview of Consumer Data and Credit Reporting”,Federal Reserve Bulletin,v. 89,iss. 2,pp. 47-73,February 2003.

Hunt,Robert M.,“What’s in the File?The Economics and Law of Consumer Credit Bureau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 Business Review,2nd Quarter 2002.

Jappelli,T. and M. Pagano(1999),Information sharing,lending and defaults:Cross country evidence: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Discussion Paper 2184.

Kallberg,Jarl G. and Gregory F. Udell(2003),“The value of private sector business credit information sharing:The US case”,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7,pp. 449-69.

Madison,James H.,“The Evolution of Commercial Credit Reporting Agencies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Business History Review,v. 48,iss. 2,pp. 164-86. Sum. 1974.

Schumpeter,Joseph A.(1934),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崔之元:《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吴淑琨、席酋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梁能:《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梁雄军:《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号:9822068。

梁雄军:《中小改制企业员工持股结构优劣性比较研究》,《天津大学学报》2001年第3卷第4期,第329~333页。

梁雄军:《近二十年企业治理问题研究的简要综述》,引自《转型期中小型企业治理结构之变迁》南京大学斯密论坛论文系列2002年第1卷第2期。

卢昌崇:《企业治理结构》,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1999。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杨瑞龙、周业安:《论相关利益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中国工业经济》1998第1期,第38~45页。

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张维迎:《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Granovetter,Mark,“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0-80.

Nan Lin,“Social Networks and Status Attainment”,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9(25):467-87.

Coleman J,“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0,94:95-20.

Burt R.,Structural Hole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顾强:《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Poter M.,“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vol.14 pp. 15-20.

浙江省工商联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课题组:《浙江省1999年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及分析》,《浙江学刊》2000年第5期,第68~74页。

朱华晟:《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