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77

公民意识的时代性与本土化图书

A Study on the Era Feature and Localization of the Civic Awareness

SSAPID:101-3511-6279-82
ISBN:978-7-5201-0220-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将当代中国的公民意识研究置于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既凸显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和当前的社会结构,又突出时代特征,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进行,在解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本质的基础上,厘析社会主义与公民意识结合的内在基础,审视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育面临的状况、问题,反思其中的得与失,探究“应然状态”下公民意识功能实现的条件与机制,考察中国公民意识培育的资源构成,从中获得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依据与规律,努力促进我国公民意识的健康成长。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作 者: 傅慧芳
编 辑:黄金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0 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

 后记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与价值

     1.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空间

     2.夯实社会主义与公民意识结合的基础研究

     3.带动公民意识理论研究的整体深入

    (二)实践意义与价值

     1.有助于纠正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偏差

     2.有助于开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文资源与精神动力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概况

    (一)公民意识研究的历史渊源

    (二)公民意识研究的理论流变

   二 国内相关研究览要

    (一)我国公民意识研究的“三次浪潮”

    (二)当代我国公民意识研究中的主要观点

    (三)当前我国公民意识研究的向度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整体脉络

   一 研究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比较分析的方法

    (四)多学科交叉互补的研究方法

   二 章节架构

    (一)研究的目标

    (二)研究的思路

    (三)重点和难点

   三 观点创新

 第一章 公民意识的学理渊源

  第一节 西方公民意识发展的历程

   一 公民意识的发端

    (一)古希腊雅典时期公民意识的滥觞

     1.狭隘的平等意识

     2.城邦的整体意识

     3.积极投身公共生活的参与意识

     4.“好公民”意识的培育

    (二)罗马帝国时期公民意识的铺陈

     1.个人权利意识的萌发

     2.参与意识的衰微

     3.守法意识的培育

    (三)中世纪公民意识的消解

   二 近代公民意识的奠基

    (一)启蒙运动与公民意识的开启

     1.主体自由意识的苏醒

     2.平等权利意识的勃兴

    (二)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与公民意识共生

     1.市场经济是公民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

     2.民主立宪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制度性前设

     3.公民意识的培育即理智主体的“解放”

   三 现代公民意识的发展与论争

    (一)自由主义的消极公民与权利意识的倚重

     1.消极的参与意识

     2.自由与权利意识的凸显

     3.自由主义精神和民主价值观的培育

    (二)共和主义的积极公民与责任意识的复兴

     1.积极的参与意识

     2.责任意识的偏重

     3.关注公民美德的培育

    (三)社群主义的社团公民与“公共善”的价值主张

     1.认同意识的建构

     2.“公共善”价值观的强调

     3.在教育和社会实践中形塑公民德行

  第二节 公民意识内涵的反思和重释

   一 公民意识的歧义

   二 公民意识的三重解读

    (一)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市民意识、人民意识的对比描述

     1.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

     2.公民意识与市民意识

     3.公民意识与人民意识

    (二)“公民意识”的语义分析

     1.对“公民”概念的普遍解释

     2.对“公民”概念的补充和修正

     3.“意识”概念的一般理解

    (三)“公民意识”的本质揭示

  第三节 公民意识的要素结构探新

   一 公民意识要素结构研究的状况与偏失

   二 公民意识结构的概念及研究走向

   三 公民意识的要素及结构分析

    (一)基础层——主体意识

     1.主体意识及其基本内容

     2.主体意识在公民意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核心层——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

     1.权利意识

     2.责任意识

    (三)外显层面——多元的意识构成

     1.人权意识

     2.参与意识

     3.包容共享意识

     4.义务意识

     5.公德意识

     6.公共精神

    (四)民主法治意识是贯穿其中的红线

 第二章 公民意识的本土化

  第一节 西方公民意识理论的中国化

   一 “西方公民意识”影响下的“本土”偏离

    (一)“西方公民意识”的普遍主义

    (二)“本土公民意识”的落后自认

   二 公民意识理论的本土化吁求

    (一)本土化是公民意识理论发展和培育实践的需要

    (二)本土化是秉承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需要

    (三)本土化是理性应对全球化的需要

   三 公民意识理论本土化的双向维度

    (一)由外至内的“本土化”

    (二)由内至外的“本土化”

  第二节 西方公民意识:中国的批判视角及立场

   一 对“普遍文明”的西方公民意识保持警醒

   二 西方公民意识的“祛魅”

    (一)西方公民意识的悖谬

     1.对人的误读——抽象的原子式个人

     2.权利与责任的割裂——个人权利至上

     3.权利与权力的对立——国家权力的消解

    (二)西方公民意识的现实困境及根源揭示

   三 中国公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中国公民意识创设的理论基石

    (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是中国公民意识创设的立足点

    (三)“国家与社会的统一”是中国公民意识创设的现实支撑

    (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公民意识创设的价值指向

    (五)“历史的、具体的权利”是中国公民意识创设的关节点

  第三节 公民意识的本土特质

   一 中国的公民意识形成的特殊历史文化预制

    (一)特殊的演进逻辑

    (二)特殊的动力机制

    (三)特殊的路径选择

   二 中国公民意识的内在实质——社会主义性质

   三 中国公民意识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先进性与广泛性

    (二)长期性与艰巨性

    (三)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三章 中国公民意识的当代语境

  第一节 中国公民意识的当代价值

   一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市场经济是以个人独立为前提的主体性经济

    (二)市场经济是以平等交换为原则的契约经济

    (三)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法治经济

   二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所在

    (一)促进政治参与的普遍化与深入化

    (二)保障政治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三)增强政治运作的法治化与制度化

    (四)促进公共权力机构的廉洁化、实现政治职能的高效化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一)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二)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三)和谐社会是有能力化解冲突的社会

   四 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撑

    (一)公民意识是培育“四有”公民的思想保证

    (二)公民意识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

   五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保障

    (一)公民权利意识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

    (二)公民义务意识是推进生态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机遇与挑战

   一 全球化境遇中的中国公民意识

    (一)全球化境遇下中国公民意识面临的机遇

    (二)全球化境遇下中国公民意识面临的挑战

   二 网络化趋势下的中国公民意识

    (一)网络化趋势下中国公民意识面临的机遇

    (二)网络化趋势下中国公民意识面临的挑战

   三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公民意识

    (一)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公民意识面临的机遇

     1.市场经济改革的成果为公民意识的孕育和生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基础

     2.民主政治为形塑公民意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制度环境与精神质料

    (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公民意识面临的挑战

     1.市场化滋生了“利己的市民”的物欲意识,公民意识涵盖的公共道德、公共精神备受挑战

     2.民主化改革形成各阶层政治力量竞争博弈格局,消解了国家权威,同时滋长了公民的自由主义意识

  第三节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时代愿景

   一 公民意识目标定位的主要分歧

    (一)强调“国家意识”还是“世界意识”

    (二)倾向“责任观念”抑或“权利意识”

    (三)遵从“整体主义”或是“彰显个人”

   二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理想目标定位的基本要求

    (一)理想的目标设立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连接

    (二)理想的目标设立要满足中国社会制度与未来规划的要求

    (三)理想的目标设立要体现对现实问题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三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目标的理想构设

    (一)具有均衡的国家观念与全球意识

    (二)具有统一的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

    (三)具有辩证的个体意识与整体意识

 第四章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审视

  第一节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测量的探索

   一 公民意识测量工具的双维度结构

   二 公民意识量表体系的编制设计

    1.对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在态度上的测量

    2.对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在行为上的测量

    3.对公民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在态度上的测量

    4.对公民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在行为上的测量

   三 公民意识测量设计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一)公民意识测量设计量表的信度

    (二)公民意识测量设计量表的效度

  结语

  第二节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调查

   一 调查问卷的整体概况

   二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发展进步

    (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二)较强的个体权益观

    (三)和谐的包容共享精神

   三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1.在对威权的留恋与质疑中徘徊

    2.在对规则的认同与违背中踌躇

    3.在对公共领域的介入与隐忍中摇摆

    4.在利益的普遍与特殊中两难

  结论

  第三节 公民意识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我国公民意识取得进步的原因

    (一)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促进公民意识的发展

    (二)民主政治改革的重大进步推动公民意识的发展

    (三)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力量的壮大支持公民意识的发展

    (四)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助力公民意识的发展

   二 我国公民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尚未完善

    (二)民主政治发展受阻

    (三)传统弊习影响犹存

    (四)社会组织发育羸弱

    (五)网络公共平台缺乏规制

    (六)公民意识教育薄弱

 第五章 当代公民意识培育的传统文化根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公民意识生成的预制性

   一 传统文化对公民意识的根源性影响

   二 传统文化对公民意识的特殊性影响

   三 传统文化对公民意识的生存性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公民意识形成的促进及阻碍因素

   一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公民主体意识的形成

    (一)王权主义

    (二)臣民意识

    (三)父权意识

    (四)“义”文化

   二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公民权利意识的形成

    (一)“公”文化

    (二)“和”文化

    (三)“人治”思想

   三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公民责任意识的形成

    (一)“仁”文化

    (二)爱国主义传统

    (三)“公”文化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公民意识培育的价值实现

   一 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

   二 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

   三 与多元的全球文明展开实质性的对话

 第六章 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培育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培育概览

   一 法国的公民意识培育

    (一)教育的全面性

    (二)教育的系统性

    (三)教育的规范性

   二 英国的公民意识培育

    (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育内容

    (二)情感内化的教育模式

    (三)分散式的教育方法

   三 美国的公民意识培育

    (一)教育对象的连续性

    (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三)教育方法的渗透性

   四 德国的公民意识培育

    (一)目的与手段相协调

    (二)立体式的教育网络

    (三)教育的长效机制保障

   五 新加坡的公民意识培育

    (一)重视国家公民身份的认同

    (二)家校的紧密衔接

    (三)奖惩机制的引导

  第二节 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和方法借鉴

   一 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内容

    (一)培育政治民主的素养

    (二)培育权利与责任观念

    (三)培育尊重理解包容的理念

   二 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培育的主要方法

    (一)独立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渗透贯穿教育全过程

    (二)注重理念弘扬与实践培养相结合

    (三)家庭、政府与社会的一体化教育模式

  第三节 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培育的基础性条件

   一 市场经济较发达

   二 民主政治的历史较悠久

   三 法治思想的底蕴较深厚

 第七章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育的价值先导

  第一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意识体系的关系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意识培育的整体功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证了公民意识培育的正确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化了公民意识的内涵结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公民意识培育提供了精神动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了公民意识对意识形态新变化的适应性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意识培育的方略

    (一)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铸就公民意识的思想基础

    (二)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性,以共同理想促进公民的爱国意识

    (三)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性,以改革创新精神满足公民的主体需求

    (四)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公民的品行风尚

  第二节 以中国梦促进公民国家认同

   一 以“中国梦”巩固公民的民族共同体认同

   二 以“中国梦”承载公民的文化认同

   三 以“中国梦”集聚公民的政治认同

 第八章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育的认知基础

  第一节 公民意识培育中认知教育的侧重点

   一 把法治教育和公德教育放在首位

    (一)推进法治教育

     1.加强公民个体的法治教育

     2.加强公共权力部门的法治教育

    (二)加强公德教育

     1.围绕公德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培育

     2.公德教育要以发挥党政干部的表率作用为核心

     3.公德教育与法治建设相得益彰

   二 以强化公民的主体意识为核心

   三 以培养“权利的相互性”意识为重要内容

    (一)通过民主公正的程序来培养“权利的相互性”

    (二)通过非强制化的契约道德和规范来培养“权利的相互性”

  第二节 建构立体全方位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

   一 家庭是公民意识教育的起点

    (一)建设自由、和谐、公正、平等的现代家庭文明

    (二)将家庭教育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二 学校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

    (一)重视学校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二)明确公民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三)把握公民意识教育目标的一贯化

    (四)促进教育内容的系统化

    (五)推动教育方法的科学化

   三 社会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活动域

    (一)明确在社会领域中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

    (二)形成社会领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合力

   四 网络是公民意识教育的训练场

    (一)鼓励与调整

    (二)整合与认同

    (三)定向与控制

  第三节 变革公民意识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一 公民意识教育是认知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统一

    (一)革新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

    (二)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三)认同并践行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

   二 公民意识教育是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统一

    (一)教化:理性的知识传导

    (二)参与:感性的情感认同

   三 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一)在个人与国家的辩证关系中感悟公民意识培育的目标性

    (二)在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中把握公民知识内容的系统性

    (三)在“乐学”与“善思”的高度统一中体现公民意识培育的创造性

 第九章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向路

  第一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培育公民意识

   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公民意识培育奠定基础

    (一)市场经济为公民意识培育创造了条件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对公民意识培育的阻滞

    (三)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培育公民意识

     1.完善市场经济的产权机制,培育公民的个体意识

     2.发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促进公民的平等意识

     3.强化市场经济的契约规则,塑造公民的法治意识

     4.拓宽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增进公民的参与意识

   二 围绕经济社会问题思考公民意识的价值理念

    (一)经济社会问题是公民意识培育要直面的客观背景

    (二)培育公民意识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现实要求

    (三)经济社会发展与公民意识提升相协同

     1.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关注公平意识

     2.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贯彻平等的精神

     3.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加强权利的观念

   三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拓展公民意识的内涵

    (一)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实践中培育公民意识

    (二)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培育公民意识

    (三)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中培育公民意识

    (四)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培育公民意识

    (五)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实践中培育公民意识

  第二节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培育公民意识

   一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制度保证

    (一)公民意识培育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对培育公民意识的影响

    (三)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培育公民意识

   二 通过民主政治参与的实践提升公民意识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实践与公民意识的增强是同一的过程

    (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条件不断优化

    (三)原有的制度安排无法适应公民政治参与需求的不断增长

    (四)制度设计应侧重公民参与的组织性

   三 在基层民主实践中发展公民意识

    (一)基层民主实践对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二)公民基层民主实践的制度安排

    (三)在村民自治等基层民主实践中培育公民意识

     1.村民自治基层民主实践对培育公民意识的意义

     2.村民自治存在的现实问题阻碍了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村民自治,促进公民意识提升

  第三节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培育公民意识

   一 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公民意识提出新的要求

   二 完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民的作用

   三 健全完善社会治理长效机制,为公民意识培育提供制度支持

   四 建构和培育完善的公共领域,为公民意识培育提供社会土壤

    (一)鼓励公民参与公共生活,促进公共德性和公共善的养成

    (二)推动社区自治,致力了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

  第四节 公民意识培育的基层经验研究

   一 石狮市提升公民意识的主要做法

    (一)以经济发展为要

     1.培育市场竞争的意识

     2.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民主参与的机制

     1.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

     2.完善群众权益保障机制

    (三)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社会组织建设

     1.推动社会组织规范发展

     2.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履行社会责任

    (四)营造团结和谐的公共空间

     1.弘扬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

     2.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和自治功能

     3.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

    (五)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的技术手段

     1.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推进政府和公民的互信互助

     2.建立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二 石狮市提升公民意识的主要成效

    (一)公民意识的提升使公民成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二)公民意识的提升倒逼政府进一步改革

     1.公民意识的提升倒逼政府改进工作作风及工作方式

     2.公民参与丰富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形式

   三 石狮市培育公民意识的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公民参与层次较低

    (二)公民参与的能力有限

    (三)社会组织对公民的整合作用不足

    (四)政府、社会、公民之间的联动机制不健全

   四 石狮市培育公民意识的启示

    (一)提升公民的参与能力

    (二)确认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及其价值

    (三)树立公民本位的思想

    (四)倡导公民文化和公共精神

    (五)充分调动和运用社团组织的资源

 结论 公民意识培育

  一 公民意识的养成需假以时日

  二 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目标——社会主义的良善公民

  三 建构立体全方位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附录 关于公民意识的调查问卷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意识的重要形式,是民主政治的支撑,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国内公民意识题域的“面”上论说成果较多,集中停留在以西方的公民意识理论中的普遍性来解读和嫁接中国的公民意识培育,而淡化了公民意识的本土因素和中国特色。本书将当代中国的公民意识研究置于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既凸显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和当前的社会结构,又突出时代特征,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进行,在解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本质的基础上,厘析社会主义与公民意识结合的内在基础,审视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育面临的状况、问题,反思其中的得与失,探究“应然状态”下公民意识功能实现的条件与机制,考察中国公民意识培育的资源构成,从中获得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依据与规律,努力促进我国公民意识的健康成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卷、第27卷、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6卷(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胡锦涛文选》第1卷、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译,商务印书馆,1996。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编《重访公民文化》,李国强等译,东方出版社,201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美〕莎伦·R.克劳斯:《公民的激情:道德情感与民主商议》,谭安奎译,译林出版社,2015。

〔英〕德里克·希特:《文化公民身份:世界性的问题》(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英〕德里克·希特:《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郭台辉、余慧元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美〕杰弗里·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美〕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汪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美〕塞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美〕塞缪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

〔美〕塞缪尔·P.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念如何影响人类的进步》,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

〔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自由主义政体、传统政体和社会民主政体下的权利与义务框架》,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德〕乌·贝克、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美〕W.菲利普斯·夏夫利:《权力与选择:当代社会公民的政治常识指南》,孟维峰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比〕马可·马尔蒂尼埃罗:《多元文化与民主:公民身份、多样性与社会公正》,尹明明、王鸣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美〕迈克尔·舒德森:《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郑一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美〕丹纳·维拉:《苏格拉底式公民身份》,张鑫炎译,华夏出版社,2016。

〔德〕富尔曼:《公民时代的欧洲教育典范》,任革译,人民出版社,2013。

〔加拿大〕W.凯姆利卡:《论公民教育》,载马德普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法〕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

〔德〕马克思·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罗悌伦等译,三联书店,1997。

〔英〕奥斯勒、斯塔基:《变革中的公民身份:教育中的民主与包容》,王啸、黄玮珊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赖海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美〕英格尔斯·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刘大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美〕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英〕伊辛、特纳:《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英〕昆延·斯金纳、博·斯特拉思:《国家与公民——历史·理论·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

〔德〕普芬道夫:《论人与公民在自然法上的责任》,支振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

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作家出版社,2016。

芦刚:《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制度、方法与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数据报告(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铁锴:《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人民出版社,2010。

郭中华:《公民身份的核心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秦树理:《公民学概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刘丹:《全球化时代的认同问题与公民教育研究:基于公民身份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刁瑷辉:《当代公民身份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刘玉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公民篇》,新华出版社,2015。

高丙中:《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傅国涌:《如何培养好公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韩水法、黄燎宇编《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理解“市民—公民”概念的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徐贲:《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孙龙:《公民参与:北京城市居民态度与行为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石发勇:《准公民社区——国家、关系网络与城市基层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郭传杰、汤书昆主编《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9。

蓝维、高峰等:《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人民出版社,2007。

赵晖:《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中国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朱晓宏:《公民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刘擎:《公共性与公民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陈其男:《公民国家意识与台湾政治发展》,允晨出版社,1992。

王振国等:《中国共产党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

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1999。

林世选、单培勇:《国民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单培勇:《国民素质发展规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郑传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陈明明:《权利、责任与国家——复旦政治学评论》(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廖加林:《现代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苗连营:《公民法律素质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沙莲香:《中国人素质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时延春:《公民政治素质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程光泉:《全球化理论谱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

俞可平:《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中国与俄罗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王浦劬:《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中信出版社,2003。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俞可平:《社群主义》(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陈义平:《政治人:模铸与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分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路日亮:《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人民出版社,2004。

窦炎国:《社会转型与现代伦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吴大英、杨海蛟主编《政治意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魏健馨:《和谐与宽容:宪法学视野下的公民精神》,法律出版社,2006。

韩庆祥:《建构能力社会:21世纪中国人的发展图景》,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

徐向东:《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钟明华、李萍:《马克思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人民出版社,2006。

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钱永祥:《纵欲与虚无之上》,三联书店,2002。

章秀英:《公民意识评价与培育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梁绿琦:《“80后”青年志愿服务与公民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檀传宝:《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人民出版社,2011。

李晖:《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檀传宝:《中国公民教育评论(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孙彩虹:《公民参与城市政府治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吴再柱:《公民教育与现代学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陈乐民、史博德:《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许耀桐:《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求是》2009年第5期。

陈思宇、程倩:《个体化时代公民意识提升研究》,《晋阳学刊》2016年第1期。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邓正来:《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与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夏丹波:《法治社会视野下公民法治意识的生成条件》,《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宫祥龙、张月梅:《论我国公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学理论》2016年第2期。

李莉:《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之间的关系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年第3期。

邓婕、杨淑萍:《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道德教育反思》,《江苏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孙利霞:《浅析公民意识教育与人的现代化》,《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年第3期。

李志芸:《公共领域的构建与公民参与意识的培育》,《学理论》2016年第4期。

李西杰:《国家认同视野下的公民意识“他者”化问题》,《哲学研究》2015年第12期。

李大华、张海:《中国梦视域下的公民意识教育》,《理论导刊》2015第1期。

张爱、吴新平:《社会协同管理与公民意识培养》,《人民论坛》2015年第2期。

汪倩倩:《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公民意识培育研究》,《理论与改革》2015年第5期。

苏守波、李涛:《国家认同与当代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8期。

朱晓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意识教育》,《人民论坛》2015年第7期。

邵育英:《中国公民意识与看客文化》,《学习月刊》2014年第10期。

谢彦波:《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公民权利意识及其培育》,《人民论坛》2014年第12期。

韩大元、孟凡壮:《中国社会变迁六十年的公民宪法意识》,《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田方林:《公民意识的理想性演绎与现实性生成》,《求实》2014年第2期。

栗晓宏:《法治国家建设中公民责任意识的思考》,《行政与法》2013年第10期。

杨异、王续琨:《网络时代下公民权利意识培育问题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曹宏伟、姜立哲:《浅谈国外公民意识教育及其借鉴意义》,《前沿》2013年第8期。

唐克军、蔡迎旗:《意识形态的战争——美国公民教育领域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争》,《外国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杨仁忠:《论公共领域对培养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独特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共性思想的现实意义初探》,《理论探讨》2013年第1期。

章剑锋:《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塑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1期。

王杨:《“想要”与“做到”之间——以“环境保护”为例看首都公民的主体实践意识》,《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张亚月:《慈善伦理与公民意识培育》,《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1期。

李德顺:《关于首都公民价值观的核心——首都主体意识的调查与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宇文利:《关于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几个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2期。

程德慧:《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的价值诉求》,《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秦洁:《论“看客”现象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中州学刊》2011年第4期。

高萍美:《论公民意识的伦理意蕴》,《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

高萍美:《公民意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内生变量》,《前沿》2011年第13期。

黄振:《清末民初中国公民意识发展史探》,《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崔春华:《公民意识教育:规划与实施——2010中国德育论坛暨浦东教育论坛综述》,《中国德育》2011年第2期。

王宗礼:《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意识教育》,《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王东虓:《公民意识教育层次性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2期。

梁纪毅:《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关系的学理分析》,《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

陈明:《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路径》,《理论导刊》2011年第7期。

张金岭:《公民意识与社会领域内“合法性”的建构》,《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李兰芬:《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公民意识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期。

周倩:《差异论视域中的公民意识教育》,《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成双凤:《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促进作用》,《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第10期。

陈联俊:《关于“公民意识”的几个基本问题》,《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朱晓明:《依托公平感构筑社会主义公民意识》,《黑河学刊》2010年第12期。

黄惠丽:《论公民意识的培育——基于科举制度残余“官本位”思想消极影响的视角》,《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张雪琴:《政治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研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张雪琴:《近十年来公民意识研究路径分析》,《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曲丽涛:《公民意识的社会功能》,《天府新论》2010年第5期。

曲丽涛:《公民意识的生成条件探讨》,《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

卢爱国:《论公民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学术论坛》2005年第12期。

俞睿、皋艳:《公民意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驱动力》,《求实》2006年第1期。

张民省:《公民意识与中国现代化》,《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葛新斌:《公民教育: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深切呼唤》,《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刘鑫淼:《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公民教育》,《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曾盛聪:《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历史预制、现实预制与价值选择》,《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1期。

胡艳蓓:《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陈珊:《公德缺失和公德重建的社会心理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顾成敏:《当代公民德性理论与我国公民精神的建构》,《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陈永森:《和谐社会与公民的公共精神》,《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23期。

陈永森:《市场经济与公民意识》,《东南学术》2008年第23期。

邓正来、景跃进:《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2年总第1期。

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马俊锋、袁祖社:《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人文杂志》2006年第1期。

郝长墀:《信仰危机与儒家理想——欲望、理想、信仰的现象学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康敬奎:《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

郭道晖:《公民权与公民社会》,《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马书波:《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利的关系》,《当代世界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郭细琴:《提高公民民主能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韩庆祥:《大力加强公民能力建设:一种框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陈晏清、王新生:《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及其意义》,《哲学研究》2005年第6期。

王新生:《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评析》,《哲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李建平:《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分配改革的回眸与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郑传芳:《党的十七大的重大贡献》,《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何贻伦:《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曹辉:《公民道德教育的三个基本理念》,《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7期。

常超:《论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道德能力培养》,《煤炭高等教育》2003年第4期。

曲蓉:《公民美德比较性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丁媛嫒:《道德权利浅析》,《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曹红涛:《上网也要讲道德“网德”应纳入道德建设范畴》,《人民日报》2005年9月19日。

徐雪平:《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日常生活伦理》,《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3期。

周俊波:《江苏省大学生道德知行现状调查分析》,《江苏高教》2004年第4期。

陈合权:《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公民视角》,《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4期。

张耀灿、曹清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

苏振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赵麟斌:《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杜金亮:《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郝立新、王为民:《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促进人的全民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

黄俊尧:《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学术探索》2005年第5期。

刘永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根本出路》,《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顾丽梅:《解读西方的公民参与理论——兼论我国城市政府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新范式的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褚松燕:《公民资格的发展对治理的影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高新民:《公民社会·和谐社会党的执政基础》,《理论动态》2006年第23期。

陶传进:《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一种批判视角》,《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唐桦:《公共理性、道德与公共行政》,《东南学术》2006年第2期。

魏传光:《中国语境下三组公民对应概念的梳理与转换》,《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5期。

谢金林、赵玉华:《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道德能力》,《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李培:《电子论坛中的网络民意表露歧义》,《青年记者》2006年第4期。

单培勇:《“国民素质”与“人的全民发展”——对人学理论两个基本范畴的新界定》,《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沈晓辉:《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求索》2004年第7期。

孙喜亭:《人的全民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2期。

王颖:《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历史性复兴的现实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

郑航:《社会变迁中公民教育的演进——兼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夏勇:《权利哲学的基本问题》,《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王惠:《过半数被消费侵权的北京市民维权意识薄弱》,《北京观察》2006年第4期。

张启强:《公民资格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启示》,《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许江桥:《公民能力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张维祥:《能力本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吗?》,《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易希平、张国骥:《臣民·新民·公民——浅论当代公民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6期。

余玉花:《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的伦理文化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张海夫、董大敏:《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王岳丽:《以公民意识培养助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32期。

俞冰、杨帆、许庆豫:《高校社会参与:提升高校学生公民意识的一种基本路径与相关因素》,《教育研究》2017年第38期。

汪海刚:《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公民法治意识教育》,《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年第6期。

史成虎:《现代公民文化:构建良性政治生态的“软件”》,《理论导刊》2016年第5期。

李从浩:《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与公民意识关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董伟:《民调显示:87.7%纳税人对权益所知甚少》,《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17日。

俞可平:《中国特色公民社会兴起》,《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2月5日。

梁桂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光明日报》2006年3月29日。

刘洪波:《且看愤青如何爱国》,《南方都市报》2004年11月22日。

郭正光:《中国青年志愿者增幅超过GDP增幅》,《中国青年报》2008年2月15日。

余玉花:《明于荣辱之分,弘扬社会正气》,《解放日报》2006年3月16日。

Joshua A.Fogel,Peter G.Zarrow,Imagining the People: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1890-1920,New York:M.E.Sharp,Inc.,1997.

MacIntyre Alasdair,Whose Justice?Which Rationality?London:Duckworth,1998.

Andrew Vincent,Modem Political Ideologies,Oxford UK & Cambridge USA:Blachwell Publishers Inc.,Fist published,1992.

Jean L.Cohen and Andrew Arato,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2.

Leon P.Baradat,Political Ideologies:Their Origins and Impact,Better World Books:South Inc.,Eighth edition,2003.

朱彩霞:《当代中国公民意识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

石勇:《现代化视域中的中国公民能力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

李朝祥:《背离与整合:公民政治意识与国家意识形态》,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7。

杜保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9。

夏丹波:《公民法治意识之生成》,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5。

王敏捷:《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背景下的公民意识培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4。

汪倩倩:《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4。

年勇:《公共理性视域中的公民意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3。

童华胜:《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公民意识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3。

常青:《全球化视野下公民爱国意识培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2。

李升元:《法治实践的公民意识教育价值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

中国公民教育中心,http://www.ecfcc.com/xmdt/

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http://www.opec.gov.hldmain_tc.htm

香港中文大学公民教育资料库,http://www.fed.cuhk.edu.hk/.—ee/

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http://www.ied.edu.hk/sfe/cce/

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http://202.196.64.146/gmjy/show.asp

中国文明网,http://www.godpp.gov.cn/

公民道德教育频道,http://www.civilness.corn/dynamic_web/school/

文明公民网,http://www.wm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