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8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09)图书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development report

SSAPID:101-3511-5811-72
ISBN:978-7-5097-0542-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推出的系列发展报告,书中聚焦中国社会热点,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力图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整体上的描述,对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较全面、较深入的剖析,对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较客观的评价。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郑玉歆 汪同三
编 辑:周丽;高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总目录

 General Contents

 报告一 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报告

  一 基本情况概述

  二 构建和谐社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如何在和谐社会框架内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三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

   (一)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四 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一)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问题

    1.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仍很有限

    2.养老金水平的增长滞后于经济的增长

    3.亟待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二)医疗卫生问题

    1.看病贵:居民个人卫生费用支出增长高于其收入增长

    2.看病难:医疗条件改善程度很有限

   (三)教育问题

   (四)社会治安问题

  五 中国城乡差距分析

   (一)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二)城乡恩格尔系数对比

   (三)城乡基本经济生活情况对比

   (四)城乡之间公共投资和基础设施情况对比

   (五)城乡医疗卫生情况对比

   (六)城乡教育情况对比

  六 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环境、资源的协调状况

   (一)2006~2007年中国东西部区域发展*

    1.东西部经济发展绝对差距持续扩大,但相对差距呈现缩小趋势

    2.区域内发展差距东部大于西部,但东部相对差距呈现缩小趋势,而西部则呈扩大趋势

    3.东西部地方财政收入绝对差距持续扩大,但相对差距呈现缩小趋势

    4.东西部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都呈缩小态势

    5.城乡差距西部区域大于东部区域,并且两者均呈扩大趋势

   (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各地区经济发展绝对差距持续扩大,但相对差距呈现缩小趋势

    2.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均呈扩大趋势

    3.城乡绝对差距不断扩大,相对差距经济发达地区优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

   (三)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状况

    1.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普遍偏低,土地“瓶颈”制约趋于严重,土地产出率相差悬殊

    2.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缺乏,需水与供水能力矛盾突出

    3.各地区人均能源消费量差别显著,能源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各地区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仅部分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报告二 中国经济增长与生产率发展报告*

  一 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

   (一)新中国的经济增长

   (二)经济结构与产业增长

   (三)工业发展

  二 1981~2006年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产出

   (一)29个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变化

   (二)29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增长

   (三)29个产业部门产出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拉动力度

  三 1980~2006年29个产业部门的生产率

   (一)生产率增长率的度量

    1.产出度量

    2.投入度量

     (1)资本投入

     (2)劳动投入

     (3)中间投入

    3.权数度量

   (二)生产率增长率测度

  四 29个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根源

   (一)全周期1988~2006年

   (二)子周期1988~1992年

   (三)子周期1993~1997年

   (四)子周期1998~2002年

   (五)子周期2003~2006年

  五 小结

   (一)本报告揭示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

   (二)本报告测算了各产业部门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报告三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背景和新动向

   (一)政策背景

   (二)宏观经济背景

  二 2007年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新规划、新政策

   (一)《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二)《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

   (三)《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四)扩展中部崛起政策

   (五)着手制订主体功能区规划

   (六)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七)《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八)继续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

   (九)《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

  三 2007年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一)各地区经济普遍快速发展,重化工业特征明显

   (二)三大地带格局未变,人口和产业继续向东部地区集中*

    1.人口继续向东部地区集聚

    2.经济活动仍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

    3.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

   (三)四区域战略初现成效,各区域发展富有成果

    1.西部地区

    2.东北地区

     (1)辽宁中部城市群

     (2)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

     (3)哈大经济带

    3.中部六省

    4.环渤海地区工业和城市发展继续出现重大变化

     (1)天津滨海新区

     (2)唐山曹妃甸地区

  四 要继续研究和实践的若干问题

   1.完善土地政策

   2.对具有“公共性”的地区的特别支持

   3.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4.制订全国国土规划

   5.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附录 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十件大事

   1.国务院发布《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2.国务院发布《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

   3.无锡太湖水域大规模暴发蓝藻

   4.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5.深圳湾公路大桥通车和深圳湾口岸开通

   6.国务院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7.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8.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9.“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基本贯通

   10.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报告四 中国能源战略发展报告

  一 我国节能降耗形势严峻

   (一)“十一五”初期的能耗状况

   (二)近两年来的节能进展状况与趋势

    1.2006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不仅没有下降,相反同比上升了0.8%,且其增幅超过了同期的GDP水平

    2.2006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降低了1.33%,出现了单位GDP能耗三年来首次由升转降的可喜趋势

    3.2007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了2.78%,单位GDP电耗同比上升了3.6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

    4.据公布的初步统计,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27%

  二 当前我国采用的主要节能政策与措施述评

   (一)国家关于节能的主要宏观调控政策

   (二)主要政策、措施的初步成效与评价

    1.加强节能工作的组织建设

    2.强化节能降耗的责任制

    3.通过财税政策,遏制重点高耗能产业

    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1)上大压小

     (2)改进中小企业的生产水平

    5.优化能源结构

    6.启动了一大批重点节能工程,开展了重点企业节能行动

  三 中国节能潜力的重点领域分析

   (一)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

    1.节能不能只关注传统高能耗重点企业

    2.注重挖掘能源生产、运输环节的大企业节能潜力

    3.生产领域与民用领域的节能并重

   (二)不可忽视的我国节能潜力重点领域——民用节能

    1.建筑节能是重中之重

     (1)住宅改造的节能潜力

     (2)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

     (3)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是城市建筑节能的重点

     (4)建筑节能中存在着严重的机制性障碍

     (5)如何挖掘建筑节能潜力

    2.能源公用消费领域的节能不可忽视

     (1)公用消费过多

     (2)削减公用能源消费

     (3)从城市能源管理中开发能源

    3.交通运输业的节能潜力

     (1)汽车交通领域的节能

     (2)航空领域的节能

  四 落实节能目标的难点

   (一)节能减排工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

   (二)节能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五 近期内加强节能降耗力度的建议

   (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政策体系是关键

   (二)重构社会价格体系,在减轻总体税负水平的条件下调高资源税和环境税水平

   (三)加大推进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运行顺畅的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完备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五)加强民用节能,建立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推广服务和节能监管体系

 报告五 中国环境与发展报告

  导言

  第一部分 环境安全:从水污染到饮水安全

   一 我国安全饮水及水污染概况

    (一)我国饮水安全状况

    (二)我国近年水污染概况

   二 我国水污染事故发生的背景

    (一)中国的工业化与水污染

    (二)中国的城镇化与水污染

   三 水环境的政府治理

    (一)水环境保护的立法与执法

     1.水环境保护立法

     2.水环境保护执法

    (二)环境行政治理

     1.环境保护的部门管理

     2.跨部门管理

     3.政府综合管理

    (三)环保产业

    (四)非政府组织

   四 若干结论

  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投融资现状与机制

   一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投资状况

    (一)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总体投资规模

     1.投资总额的增长

     2.城市污水处理量迅速攀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入快车道

     3.“十一五”前两年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保持高速增长

     4.为城市污水处理所作的贡献

   二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投资机制

    (一)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

    (二)现阶段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

    (三)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投资的现状与趋势

     1.污水处理厂建设

     2.污水输送管网建设

     3.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更新

    (四)社会资本在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中的投资现状与趋势

   三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特征

    (一)投资模式

    (二)投资区域结构

    (三)融资来源结构

   四 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投资影响因素

    (一)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进程

    (二)与环境基础设施投融资相关的金融政策环境

    (三)社会资本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领域的融资方式

    (四)国债发行及国债资金使用政策

    (五)政策性银行改革政策

    (六)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政策

   五 我国城市污水基础设施投融资发展方向及建议

    (一)中央政府需要更加有计划、有策略地调动资源

    (二)地方政府要明确自身责任,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三)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市场融资环境

    (四)尝试创建污水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

 报告六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一 2007~2008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综述

   (一)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

    1.移动电话用户增长显著,固定电话用户出现负增长

    2.宽带接入继续普及,手机接入快速发展

    3.CN下注册的域名数爆发式增长,国际出口带宽增速放缓

   (二)网民人数增速提高,网民结构呈现多元化,商务应用形式增加

    1.网民增长再次出现高潮,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亚洲平均水平

    2.网民结构呈现多元化和均衡趋势

     (1)网民向女性群体扩散

     (2)网民向低年龄段和高年龄段人群扩散

     (3)网民向农村人口扩散

    3.互联网日益成为网民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商务应用形式增加并逐步渗透

   (三)电子商务交易额稳步增长

    1.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稳步增长

    2.电子商务结构仍以B2B为主

   (四)电子商务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

    1.电子商务的行业应用向多领域普及

    2.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开始起步

    3.良性互动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五)电子商务投资热情持续高涨

  二 电子商务服务市场发展情况

   (一)B2B

    1.市场总体增长,阿里巴巴成为行业绝对龙头

    2.电子商务和传统企业结合得更加紧密

    3.行业巨头竞争激烈,综合性和专业性平台互相渗透

    4.海外市场成为新的市场空间和增长点

    5.显现商业生态化特征

   (二)B2C

    1.综合性网站商品种类越来越全,专业性网站商品种类越分越细

    2.B2C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最热投资领域

    3.消费群体快速增长,网络购物需求增长

    4.B2C商业模式获得实质性突破

    5.传统企业试水电子商务

   (三)C2C

    1.交易额快速增长,淘宝网垄断地位加强

    2.网络购物人群逐步向普通网民渗透

    3.网上购物品种呈现多样化和日常化两个趋势

    4.C2C购物网站的商业模式仍然模糊

    5.百度涉足C2C,市场格局即将发生改变

   (四)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1.移动电子商务进入布局阶段

    2.服装直销网站取得突破

     (1)购物渠道创新性

     (2)产品标准化

     (3)传统加网络

  三 电子商务环境建设

   (一)物流

    1.物流业继续快速平稳发展,物流专业化程度提高

    2.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3.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物流基地茁壮成长

    4.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5.物流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二)支付

    1.网上银行高速发展

    2.网络银行服务开始收费

    3.网上银行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1)产品和服务还不稳定

     (2)网上银行用户还不普及,使用率还较低

     (3)网络银行服务和安全问题仍然是制约因素

     (4)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4.第三方支付平台稳步发展

     (1)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交易额持续增长

     (2)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面临整合

     (3)第三方支付平台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问题

   (三)信用

    1.互联网信用问题仍不容乐观

    2.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高度重视诚信体系建设

    3.平台服务商推进信任机制建设

   (四)网络安全

    1.网络安全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2.治理网络安全仍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五)技术和标准

    1.统一通信

    2.云计算

    3.虚拟现实技术

    4.Mashup工具

    5.iPhone

   (六)行业标准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信息安全三项标准

    2.农业部制定《农村信息化示范类型与标准》

   (七)政策法规

    1.《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电子商务的产业地位和发展目标

    2.鼓励和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

    3.规范电子商务应用的管理办法陆续出台

   (八)人才培养

  四 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一)农村信息化推进速度加快

   (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开始起步

    1.政府各部门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建设

    2.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取得新进展

    3.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正处在起步阶段

   (三)其他传统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有条不紊

    1.家电零售业

    2.金融保险业

    3.外贸行业

    4.汽车行业

    5.钢铁业

    6.石油业

    7.烟草行业

    8.其他行业

  五 电子商务区域发展情况

   (一)各地电子商务持续发展

    1.上海电子商务交易额创新高

    2.杭州已形成电子商务网站集群

    3.武汉市电子商务稳定发展

    4.广东省移动商务启动

   (二)各地政府重视并积极扶持电子商务的发展

    1.上海市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颁布

    2.上海市信息委组织实施B2B电子商务专项试点工作

    3.广东省领导重视中小企业转型与电子商务发展

    4.重庆成为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试验区

   (三)各地电子商务配套环境日益完善

    1.陆续出台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有序发展

    2.北京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3.青岛市加快现代物流发展

    4.大连市: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六 国外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一)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

    1.俄罗斯批准实施“促进信息社会战略”*

    2.日本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3.阿根廷重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4.英国宽带接入方式迅速普及

   (二)普及和应用发展迅速

    1.发达国家的网上零售额持续增长

    2.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取得突破

    3.电子支付快速发展

    4.电子商务在各领域广泛应用

   (三)国际电子商务合作交流日益频繁

  七 问题和障碍

   1.总体发展情况落后,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2.电子商务服务市场的同质化竞争严重

   3.综合性平台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

   4.互联网信任和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

   5.配套环境还需改善

   6.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和供给出现矛盾

  八 政策建议

   1.组织结构上保障

   2.推出系列市场迫切需要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3.继续扶植落后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

   4.继续深入了解、总结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律

   5.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附录 2007年中国电子商务大事记

 报告七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报告

  引言

  一 总体财务风险情况

   (一)盈利性风险

    1.危机公司数量和比例分析

    2.财务比率分析

     (1)盈利能力比率

     (2)盈利增长比率

     (3)利润质量比率

   (二)流动性风险状况

    1.危机公司数量和比例

    2.财务比率

     (1)财务结构比率

     (2)资产流动性比率

     (3)利息保障、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保障比率

   (三)小结

  二 行业财务风险情况

   (一)行业风险比较

    1.盈利性风险

     (1)各产业亏损公司数量

     (2)各行业盈利风险排名及变化

    2.盈利性风险

     (1)各行业危机公司数量

     (2)各行业流动性风险排名及变化

   (二)重点行业:房地产业

    1.房地产业概况

    2.盈利性风险

    3.流动性风险

    4.小结

  三 ST公司情况

   (一)被ST或*ST原因

    1.部分因公司计提减值准备或坏账准备追溯而造成亏损的企业,第二年因计提减少实现了盈利

    2.另外一类公司亏损原因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负债较高,财务费用压力较大

   (二)撤销退市风险方式

  四 上市公司违法违规专题

   (一)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总体情况

   (二)违法违规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情况

   (三)违法违规按绝对控制人分布情况

   (四)违法违规类型

   (五)违法违规被处罚情况

  五 结论与建议

   (一)财务风险分析结论

    1.总体风险情况

    2.行业风险情况

    3.ST公司情况

    4.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情况

   (二)降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建议

  附录

   一 风险评估方法说明

   二 财务风险前后30位公司(评分越低,财务风险低,评分进行了百分化处理)

 报告八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引言

  一 中国应用型人才发展现状

   (一)应用型人才的数量与结构

    1.工程型人才的数量

    2.技术型人才

     (1)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

     (2)分地区专业技术人员

     (3)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与结构

    3.高技能型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工程型人才的培养

    2.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3.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应用型人才缺口

   (四)应用型人才供需现状

    1.需求与供给分析

    2.区域差异性分析

  二 应用型人才与经济发展

   (一)我国应用型人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二)我国应用型人才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三 应用型人才发展趋势预测

   (一)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中的四类人才统计预测

   (二)应用型人才数量统计预测

    1.对分量进行预测

    2.对总量进行预测

  四 应用型人才发展建议

   (一)更新观念、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和人才能力建设

    1.加强宣传、更新观念、舆论支持是振兴应用型人才发展的有效手段

    2.政府政策的引导支持是应用型人才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3.发挥两个教育体系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

   (二)科学合理地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主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结构,教育目标向应用型人才标准倾斜

    2.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

   (三)建立和完善应用型人才跨越式发展机制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推出的系列发展报告。报告聚焦中国社会热点,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报告力图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整体上的描述,对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较全面、较深入的剖析,对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较客观的评价。报告旨在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出谋献策,同时为大众了解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有益的帮助,也为从事经济理论和实际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1]国家环保总局:《历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

[2]国家环保总局:《2006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

[3]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

[4]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

[5]水利部:《历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6]水利部:《历年中国水资源质量年报》。

[7]建设部:《历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

[8]中国环境年鉴编委会:《中国环境年鉴2006》,中国环境年鉴社,2007。

[9]《中国水利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水利年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7》,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1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4]王世汶:《中国环境与发展报告》,载汪同三、郑玉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15]郑易生、王世汶主编《中国环境保护与发展评论》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6]郑易生编《中国环境保护与发展评论》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7]郑易生编《中国环境保护与发展评论》第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8]凯·米尔顿:《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袁同凯、周建新译,民族出版社,2007。

[19]Carson,Rachel:《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0]陈光金:《当前我国社会若干重大结构变化与结构性矛盾》,《学习时报》2007年12月29日。

[21]张一粟:《美国法上的宪法环境权评介》,《财经政法资讯》,2006(4)。

[22]胡云腾:《中国环境犯罪的刑事司法》,www.kaccl.or.kr/international/hu.doc。

[23]《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24]王世汶:《中国水环境基础设施需求与投融资策略》,《中国技术经济论坛》,2006。

[25]王世汶:《中国环保投资的现状与分析》,郑易生、王世汶主编的《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6]张昕竹主编《中国基础设施产业的规制改革与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

[27]肖兴志著《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模式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8]傅涛、陈吉宁:《城市水业改革的十二个问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9]朱会冲、张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理论与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0]金永祥:《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与产业化运作》,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1]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2]《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1~2005)》,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3]《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1]http://tech.163.com/06/0623/11/2KA35L4G00091VAN.html

[2]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经济研究》,2000(10):30-37。

[3]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借鉴》,《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30-34。

[4]王守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7(7):55-56。

[5]童华、朱华、安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70-171。

[6]徐家云:《树立科学发展观 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教育与职业》,2005(17):30-31。

[7]樊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辽宁教育研究》,2006(10):55-58。

[8]吴阿林:《应用型人才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122-124。

[9]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06(6):52-58。

[10]高翔:《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实践》,《商业现代化》,2006(6):256-257。

[11]秦会斌:《加强实践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经济师》,2003(10):109-111。

[12]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6):98-100。

[13]范跃进:《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06(9):24-26。

[14]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4(5):58-59。

[15]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http://tech.163.com/06/0623/11/2KA35L4G00091V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