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道发展报告No.2广安门内篇图书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Sub-District Offices No.2: Guang'anmennei Chapter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这一主线,紧紧围绕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等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广内街道社区协商民主,多元化、多层次为老服务体系,以楼院微自治为基本单元的社区治理模式,康乐里社区“邻里节”,无物业小区环境治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宣西北棚户区改造等典型经验。
文前辅文
代前言 以“党建+”工作新模式引领社会治理新路径
《北京街道发展报告No.2广安门内篇》编写组
主编简介
摘要
街道蓝皮书编委会
Ⅰ 总报告
B.1 广安门内:努力探索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一 新时代开启社会治理新征程
(一)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面临许多新要求
(二)进入新阶段,首都城市治理承担许多新期待
(三)进入新起点,西城区城市品质提升面临新形势
二 广内街道以“四化”为标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一)社会治理社会化
1.推广社区参与型协商治理模式
2.结合地区特点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3.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4.形成《广安门内街道社会治理优秀案例集》等创新成果
(二)社会治理法治化
1.增强法治意识
2.开展联合执法,凝聚治理合力
(三)社会治理智能化
1.建设智慧社区
2.建立政务服务和街区治理中心
3.打造虚拟养老院
(四)社会治理专业化
1.试点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2.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3.完善社区规章制度
三 广内街道在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困境和不足
(一)社会治理仍呈政府“一头热”的“独角戏”状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的广度与深度有限
(二)社区工作趋向行政化,社区自治意识有待提升
(三)居民群众缺乏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主动意识
(四)社会治理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治观念有待加强
四 新形势下广内街道社会治理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
(一)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
(二)切实增强社区自治功能
(三)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
(四)加强志愿者服务组织建设
(五)完善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机制
(六)健全多元主体共治的社会治理机制
Ⅱ 数据报告
B.2 广安门内街道基于常住人口的地区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一 调查样本情况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二)样本家庭收入情况
二 公共服务供给及居民满意度状况
(一)公共教育资源评价:将近八成受访者认为幼儿园便利度低
(二)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对公共文化设施和场馆的服务满意度不足五成
(三)社区服务评价:七成居民对群众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最高
(四)就业(创业)服务评价:平均参与率在30%左右
(五)为老服务评价:超七成受访者表示“满意”
(六)残疾人专项服务评价:过半数受访者认为专用设施不够完善
(七)便民服务评价:商场购物最为不便利
(八)社区安全服务评价:社区治安服务供给最好
(九)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评价:受访者普遍对加大智慧化、便利性基础设施投入表示支持
三 基本数据结论
四 对策建议
(一)健全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二)创新公共服务运行机制
(三)公共服务与大数据深入结合
B.3 广安门内街道基于工作人口的地区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一 调查样本情况
二 社区服务机构认知度
(一)街道办事处服务事项:有41.0%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
(二)社区居委会:表示“知道社区办公地点”的受访者占比为43.2%
三 社区服务参与度
(一)社区服务项目:将近七成的受访者从未参与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免费或低价的服务项目
(二)街道或社区文化活动:受访者参与文化活动的比例下降趋势较为明显
(三)社区公益事业:“绿化”为最受欢迎的公益活动
四 地区生活便利度
(一)停车资源情况:停车问题虽有所缓解,但情况依然不乐观
(二)交通便利度:整体便利情况稍有改观,需要步行“15分钟以上”的仅为12.7%
(三)早餐便利度:早餐供应情况呈下降趋势
五 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
(一)社会保障服务:“医疗保险”满意度上升幅度较大
(二)医疗卫生服务:“就医方便”上升趋势明显
(三)公共安全: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对“社会治安”满意
(四)市容环境:街道在市容环境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五)城市管理:街道在城市管理问题的解决方面取得了相应成效
(六)公用事业服务:公用事业情况满意度差异化呈现
(七)消防安全:防火设施和安全状况的满意度较上次略有波动
六 社区公共服务需求度
(一)硬件设施需求:对体育健身点的需求下降明显
(二)服务项目需求:“便民利民服务”需求度上升明显
七 基本数据结论
八 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利用多元化沟通平台,加强工作人口参与的广度和力度
(二)要持续开展文体惠民活动,扩大现有品牌影响力
(三)积极推进生活服务业提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以疏解整治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辖区环境
Ⅲ 理论报告
B.4 软动员: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动员转型
一 社会动员转型的新模式——软动员
(一)软动员已成为一种适应时代需要且行之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
1.社会动员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治理方式
2.软动员是立足群众需求、注重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一致性和可见性的社会动员模式
3.软动员相对于传统动员更容易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接受
(二)软动员具有治理与动员相结合的特点,更加亲民与生动
1.重心下移
2.注重引导与服务
3.创新性
4.亲和性
(三)软动员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 广内街道校场社区积极推动社会动员转型
(一)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带头示范,树立参与新榜样
(二)社区居委会与居民双向沟通,强化居民协同感
(三)构筑社区组织动员平台,提高动员参与效率
(四)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更加注重宣传引导
三 广内街道校场社区推动社会软动员存在的问题
(一)动员主体相对单一
(二)动员过程缺乏制度化规范
(三)动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不够充分
四 社会动员转型的国外经验借鉴
(一)美国:注重加强社会动员的法治化
(二)英国:善于运用新媒体工具
(三)日本:注重民主与集中的融合
(四)法国:加强多元力量参与
五 增强动员软力量,积极推进社会动员转型
(一)立足治理现代化背景,转变社会动员思维
(二)建立社会软动员机制,推动制度化建设
(三)完善社会动员体系,延伸社会动员触角
(四)遵循民主化原则,吸纳多元主体参与
(五)依托网络化工具,助力社会动员转型
B.5 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研究
一 协商民主制度与基层协商民主
(一)协商民主的历史沿革
1.抗战时期:推行实施“三三制”
2.解放战争时期:创立人民政协制度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协商民主与基层协商民主的内涵
1.协商民主的概念
2.协商民主的意义
(三)协商民主建设中的基层协商民主
1.基层协商民主的含义
2.基层协商民主的协商主体与开展领域
3.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选择
二 目前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具体情况
(一)基层协商民主的意识、观念和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二)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实践特征逐步完善
(三)协商民主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三 广内街道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地区实际,探索基层协商民主治理之道
(一)集思广益,共建共享,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二)以公开透明为原则,以社区议事厅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三)制定《广安门内街道社区协商民主制度》,进一步激发社区活力
(四)坚持多元参与,培育社会组织
四 广内街道开展基层民主协商所存在的问题
(一)以街道为主开展基层协商民主,基层协商主体不对等
(二)开展基层协商民主进程中,相应协商主体民主观念淡薄
(三)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五 国内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杭州上城区:“三管齐下”夯实基层协商民主
(二)重庆万东镇:以“五权一体”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
六 提升广内街道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水平的探析
(一)推动协商主体多元化、协商内容层级化、协商形式多样化,进一步持续推进
(二)在新形势和新需求下,基层政府应该加快自身角色的转换
(三)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B.6 首都功能核心区在城市更新中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融合的研究
一 在城市更新中既要保存历史文化记忆,又要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
(一)城市更新是城市功能转换、提高民生质量的一项举措
1.城市更新:城市建设的创新
2.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阻碍城市发展的问题
3.更新意味着开发重建、整治修复,以及保护维持
(二)城市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融合是城市更新的核心内容
1.城市传统风貌是延续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2.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城市功能的不断嬗变
3.保留历史传统与现代化发展融合并不矛盾
(三)城市更新视阈下城市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的融合迫在眉睫
1.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首都功能核心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饱含浓厚的城市记忆色彩
3.促进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的融合是落实北京新总规的关键举措
二 广内街道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融合的探索
(一)美化古刹空间,彰显文化风采
(二)修缮名人故居,享受岁月印记
(三)整治胡同环境,留住传统味道
(四)开办文化体验,实现文保推广
三 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融合的国内外经验镜鉴
(一)上海黄浦区:立足历史原貌,开发老建筑新功能
(二)福州烟台山:创新规划设计,续写烟台山文脉记忆
(三)法国巴黎:注重城市结构规划,完善传统风貌保护体系
四 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融合路径探析
(一)兼顾城市现代功能,深入研究城市规划
(二)遵循原址保护原则,突出整体格局保护
(三)挖掘历史保护内涵,宣传普及文保知识
(四)疏解不必要功能,减轻核心区传统风貌保护负担
Ⅳ 调研报告
B.7 广安门内街道多元化多层次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 调研背景
(一)调研目的与思路
(二)调研时间与过程
(三)调研方法与对象
二 广内街道搭建多层次为老服务体系所采取的举措
(一)街道统一牵头协调,全面持续推进辖区养老工作
(二)社区以服务为核心,全方位提升为老服务能力
(三)引入专业社会医疗机构,全面提升辖区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
三 广内街道推行为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
(一)在街道层面缺乏对为老服务的有效评估与反馈
(二)在街道层面对为老服务的资金支持仍然匮乏
(三)在街道层面仍然缺乏专业的为老服务人员
(四)在街道层面为老服务信息化程度低
四 关于进一步完善广内街道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研究和制定街道层面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行动计划
(二)进一步加强对街道层面养老服务主体的监管考评,健全养老服务评估制度
(三)完善街道为老服务的政策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
(四)加强对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育,进一步提升街道为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五)进一步提高街道层面为老服务智能化水平
B.8 关于广安门内街道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
一 调研背景
(一)调研目的及意义
(二)调研时间与过程
(三)调研方法与对象
二 广内街道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主要举措
(一)坚持疏解提升并重,统筹便民商业网点布局
(二)着眼社区居民需求,摸清街道服务业态现状
(三)创新管理运营模式,建立百姓生活服务中心
(四)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
三 广内街道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过程中的问题
(一)网点和业态分布不够均衡
(二)商业网点相对匮乏
(三)业态连锁化、品牌化程度较低
(四)监管机制有待加强
五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的启示和建议
(一)加强服务业工作统筹,优化服务品质
(二)扩充商业网点和业态,合理规划网点空间布局
(三)引进连锁品牌,提升服务水平
(四)运用信息化优势,创新服务平台
(五)完善约束监管机制,及时跟进行业标准规范
B.9 关于广安门内街道残疾人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 调研背景
(一)调研目的及意义
(二)调研时间与过程
(三)调研方法与对象
二 广内街道残疾人就业现状
(一)广内街道残疾人就业形式分析
(二)广内街道残疾人就业需求分析
(三)广内街道残疾人就业服务分析
三 广内街道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就业的观念有待更新
1.残疾人就业意愿较低
2.残疾人就业思路存在局限
(二)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就业有一定的歧视
1.按比例就业执行不到位
2.智力与精神残疾人尤为不被接纳
(三)残疾人就业服务不够完善
1.职业技能培训难以满足劳动市场发展的需求
2.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的力度有待加强
四 关于促进广内街道残疾人就业的建议
(一)做好残疾人身心康复工作
(二)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
(三)加大对残疾人自主创业的扶持
(四)稳定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
(五)努力营造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环境
B.10 关于加强社区工作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调查与思考
一 调研背景和现状
(一)调研目的及意义
(二)调研时间与过程
(三)调研方法与对象
(四)社区工作经费范围及监管
二 广内街道加强社区工作经费管理使用所采取的举措
(一)统一社区经费审核标准,进一步细化资金分配
(二)提升社区经费管理水平,形成经费使用监管机制
(三)明确社区经费使用标准,进一步使社区经费使用迈向规范化
三 广内街道加强社区经费管理和监督时所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社区经费管理不规范
(二)部分社区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
(三)部分社区财务人员专业性不强、民主监督不到位
(四)部分社区管理制度不健全
四 关于进一步完善广内街道社区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
(三)全面推行社区经费使用公开制度
(四)不断加强培训与强化管理
Ⅴ 案例报告
B.11 构建以楼院为基本单元的社区治理模式
一 楼院微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重要落脚点
(二)完善和深化社区居民自治机制的重要组成
(三)解决广内街道老旧楼院脱管和居民自治建设弱化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 广内街道长西社区的“楼院小自治,社区大治理”模式
(一)成立停车自管会,小院自治初见成效
(二)成立片区自治小组,推进社区楼院分片治理
(三)确立楼院微自治理念,探索以楼院为基本单位进行自治
(四)设立楼院自治委员会,实现居民自我管理服务
(五)制订楼院自治组织管理制度,推动楼院自治委员会在社区复制推广
(六)培育为老服务志愿组织,助推解决居民实际需求
三 广内街道长西社区楼院微自治的成效
(一)解决了治理难题,夯实社区居民自治根基
(二)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提升居民自治能力
(三)下沉了服务重心,增强居民幸福满意度
四 进一步完善“楼院微自治”社区治理模式的经验启示
(一)明晰政府、社区权利职责,强化微自治职能
(二)建立楼院自治委员会机制,制定社区楼院居规民约
(三)以楼院居民协商为立足点,推动社区居民参与自治
(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队伍,激发楼院自治内在活力
B.12 以睦邻文化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一 社区睦邻文化是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社区睦邻文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佳切入点
(二)睦邻文化建设是社区推进居民自治的有力保证
(三)社区睦邻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根基
二 广内街道康乐里社区“邻里节”让真情重回邻里
(一)构建邻里友睦平台,创造真情空间
(二)丰富邻里文化活动,筑牢邻里基础
(三)广泛宣传榜样典型,弘扬邻里真情
三 康乐里社区睦邻文化建设找回了遗落的邻里真情
(一)构建了邻里关系织网,打破了钢筋水泥阻隔
(二)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
(三)用活了辖区各类资源,打造了社区服务品牌
(四)培育了志愿服务精神,搭建了邻里互助平台
四 广内街道康乐里社区建设睦邻文化的经验借鉴
(一)党建带动社建,凝聚力量促和谐
(二)加强活动开展,营造氛围建平台
(三)重视队伍建设,组织力量为服务
(四)动员居民参与,广纳民意重宣传
B.13 探索无物业小区环境治理新模式
一 无物业小区环境治理问题亟待破题
(一)环境综合治理是改善社区人居环境的首要内容
(二)环境综合治理是无物业小区的最大短板
(三)培育治理主体是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
二 广内街道宣西社区环境治理另辟蹊径
(一)广内街道宣西社区推动环境治理的背景
(二)广内街道将宣西社区作为老旧小区环境整治试点
(三)动员居民力量,成立环境清洁志愿者队伍
(四)引入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化管理
(五)完善工作机制,发挥志愿者作用
三 广内街道宣西社区环境治理所取的成效
(一)环境治理使广内街道宣西社区环境卫生得到改善
(二)环境治理使广内街道宣西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得到提升
(三)环境治理更加有效地带动宣西社区其他工作顺利开展
四 广内街道宣西社区环境治理模式的经验启示
(一)居民参与是社区环境治理的力量源泉
(二)志愿者队伍培育与管理是社区环境治理的关键
(三)社会组织是社区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
B.14 关于广安门内街道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案例分析
一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治理首都大城市病、提升城市“里子”形象品位的重要举措
(二)是全面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基本要求
(三)是改善街巷胡同环境、提升区域品质的有力保证
二 广内街道重拳出击全面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工作
(一)紧扣“十有十无一创建”要求,加强工作动员部署
(二)成立广内分指挥部,确保街巷管理日常化、常态化
(三)建立街巷临时党支部,以“绣花功夫”解决整治难题
(四)启动30处“微更新”项目,满足居民实际需求
(五)推行专业化物业管理服务,严格保护治理成果
三 广内街道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提升了街区生态品质,发挥了核心区生态示范效应
(二)打造了精品胡同,恢复了街区历史风貌
(三)完善了生活性服务业布局,便利了街道社区居民
四 广内街道背街小巷环境整治的经验和启示
(一)建立联合党支部,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二)完善社会协同机制,打造共建共治格局
(三)开通网络化整治平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四)加强物业专业化管理,强化环境整治效果
B.15 广安门内街道宣西北棚户区改造的经验与启示
一 棚户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
(一)西城区加快棚户区改造是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
(二)西城区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可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
(三)西城区棚户区改造直接关系到首都城市形象以及社会安全稳定
二 广内街道宣西北棚户区改造的主要做法
(一)前期调查充分,动员培训到位
(二)全方位宣传,为居民答疑解惑
1.张贴公告、发放公开信
2.多渠道、多媒介宣传覆盖
3.多范围召开居民座谈会
(三)建立有效机制,多方配合推进
1.指挥部领导定期调度,推动项目进程
2.属地统筹协调,组建“战斗堡垒”
3.建立腾退工作组和社区的联动机制
(四)坚持政策刚性,公开公正透明
1.信息公示
2.组织看房
3.答疑解惑
4.以人为本
三 广内街道棚户区改造的主要经验
(一)项目定位要突出改善民生
(二)项目运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
(三)项目实施要贯彻社会治理的理念,尊重居民自主选择权
(四)项目推进要突出党建引领,发挥属地统筹协调作用
(五)项目操作要优先保障简易楼和文保院腾退
四 关于进一步提升西城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若干思考
(一)政策保障
(二)资金保障
(三)工作机制保障
(四)协调机制保障
Abstract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郝永平、黄相怀:《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学习时报》2017年11月15日,第A1版。
霍小光、邹伟等:《再启历史新局的时代担当——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看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人民日报》2018年3月19日,第6版。
金泽刚:《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实现新“四化”》,《南都评论》2017年10月30日。
王霄:《广安门内街道推行“背街小巷”物业管理》,《西城报》2017年9月11日。
广安门内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广安门内街道社会治理优秀案例集》,2018年1月。
广安门内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广安门内街道全力打造虚拟养老院实现养老服务工作四个创新突破》,2015年2月6日。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办公室:《西城区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2015年1月13日。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2015年8月12日。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2016年3月11日。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区政府:《西城区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2017年7月6日。
王金涛、陈琪:《软动员: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社会动员转型》,《政治发展与治理》2017年第1期。
石奎:《治理现代化语境中的社会动员》,《国家治理》2015年第31期。
石奎、徐行:《传统动员模式:特征与挑战》,《人民论坛》2013年第31期。
池建东:《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城市社会动员研究——基于上海市X区的调查与思考》,《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13卷第3期。
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2期。
王娟:《关于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5月,第3期。
顾建军:《基层公共决策中的协商民主——基于杭州市上城区城乡社协商民主的案例研究》,《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2015年第6期。
柏剑波:《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多层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5。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
阳建强:《城市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的保护》,《风貌保护》2015年第5期,第18~33页。
汪江龙:《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论坛》2011年第4期。
李琰:《巴黎历史风貌保护对北京城市建设的借鉴》,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赵秋成、黄可:《养老服务供给短缺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论文,北京,2015年10月21日。
陈岱云、陈希:《中国人口新常态下服务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论文,北京,2015年10月21日。
李春根、夏珺:《加快江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挑战、目标、路径》,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论文,北京,2015年10月21日。
席恒、任行、翟绍果:《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老龄科学研究》2014年第7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商务委:《生活性服务业行业规范、标准及规范性文件指南》。
西城区人民政府:《西城区生活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
掌上广内:《广安门内2018年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微信公众号,2018年1月30日。
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立足民需多方协作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广内街道老墙根百姓生活服务中心建设案例》。
孙宏滨:《积极推进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河北日报》2016年4月16日,第7版。
路红艳:《加快创新我国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13期。
崔莹:《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省政协委员建言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民主协商》2016年4月8日,第001版。
张涛:《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提升》,《北京观察》2017年第6期。
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广安门内街道残疾人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015。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7部门:《残疾人就业促进“十三五”实施方案》,残联发〔2016〕48号。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7部门:《中共中央组织部等7部门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残联发〔2013〕11号。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民政局等6部门:《北京市扶持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实施意见》,京残发〔2012〕48号。
北京市西城区统计局:《北京市西城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
北京市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2016年西城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审核通过单位名单公示》,http://www.xchdpf.org.cn/notice_show/3021.html,2018年6月10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6〕8号。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西政发〔2016〕8号。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加强扶持残疾人群体创业》,《人民政协报》2015年5月18日,第4版。
何茂钊:《关于发挥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主渠道作用的研究》,http://shfl.mca.gov.cn/article/xgbd/201012/20101200119423.shtml,2018年6月10日。
韦华:《关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管理与财务核算工作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9月,第27期。
李杰:《论如何有效地使用社区工作经费》,《当代经济》2016年6月,第17期。
傅博:《社区经费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建议》,《现代审计与经济》2016年第3期。
郑教:《社区专项经费怎么用?——西宁市城中区立足群众需求用“活”为民服务经费》,《青海日报》2016年12月13日,第009版。
方洁:《深圳市坪山新区基层社区财政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5月。
张家港市金港镇财政所:《探索创新模式转变社区经费管理方式》,《江苏经济报》2015年12月14日,第A04版。
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关于加强社区经费管理和监督的调查与思考》,《广内街情》2015年第86期。
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广安门内街道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广安门内街道社区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新建区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经费使用管理》,http://www.mof.gov.cn/xinwenlianbo/jiangxicaizhengxinxilianbo/201606/t20160615_2325848.htm,2018年6月10日。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长西社区成立“楼院自治委员会”》,http://gnjd.bjxch.gov. cn/xxxq/pnidpv446342.html,2018年6月10日。
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楼院小自治社区大治理——广内街道长西社区楼院小自治居民协商案例》。
梁贤艳、江立华:《自治单元下沉背景下的城市社区“微自治”研究——以J小区从“点断”到“全覆盖”自治的内生探索为例》,《学习与实践》2017年第8期。
袁敏:《济南市天桥区:楼宇院落微自治社区治理大发展》,《管理》2017年第17期。
人民网:《铜陵市:推进基层参与式治理创新城市社区居民自治路径》,http://leaders.people.com.cn/n1/2017/0726/c411396-29430367.html,2018年6月10日。
孔娜娜:《网格中的微自治: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机制》,《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4期。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广内街道办事处:《社区“邻里节”让真情重回邻里——广内街道康乐里社区“邻里节”案例》。
西城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编《西城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报》,2017年第26期。
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邻里节日尽享快乐时光》,http://bjsggw. beijing.gov.cn/news/t1495727.html,2017年10月16日。
陕西省民政厅:《“邻里节”引领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http://shaanxi. mca.gov.cn/article/llyj/201111/20111100231193.shtml,2011年11月21日。
张健:《把新型睦邻文化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切入点》,《辽宁日报》2017年8月2日,第08版。
魏兴谷:《关于加强社区睦邻文化建设的思考》,《三明日报》(理论与实践)2016年5月15日,第A03版。
陈平:《弘扬睦邻文化建设和谐宜城》,《唯实》2015年第12期。
孙健:《城市社区邻里关系陌生化困境的路径选择》,《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董焕敏、徐丙洋:《新时期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7-06/12/content_5201910.htm,2017年12月06日。
李倩:《城市老旧社区社会治理模式探析——以北京市海淀区C社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金凤、何雪莹:《浅谈城市中老旧小区环境整治——以淄博市张店区城中小区为例》,《城市建筑》2017年第5期。
周瀛:《用社会参与模式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中国社会工作》2016年第7期,第56页。
邵里庭:《落实中央意见,推进社区治理:城市老旧小区居民自我管理工作设计——老旧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工作制度》,《住宅与房地产》2017年第11期。
黄珺、孙其昂:《城市老旧小区治理三重困境——以南京市J小区环境整治行动为例》,《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闫明燕:《城市开放式老旧小区治理对策研究——以济南市市中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5。
刘建忠:《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环境》,《建设科技》2017年第3期。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2017年4月1日。
高斌:《广外街道的背街小巷整治——北京市西城区广外街道精细化管理案例剖析》,《首都治理》2007年第8期。
冯刚、王汇:《北京整治背街小巷的必要性及工作建议》,《首都治理》2017年第8期。
叶华林:《把“被遗忘的角落”变成“最亮丽的风景”——萍乡市背街小巷综合整治的做法与成效》,《老区建设》2017年第23期。
蒋维祥:《背街小巷最能体现精细化管理水平》,《南京日报》2016年8月10日,第B04版。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13〕25号。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36号。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37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4〕18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意见》,京政发〔201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