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6 !

参考文献

154

2006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图书

Research Reports on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Pan-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SSAPID:101-3399-3938-76
ISBN:7-80230-146-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进述了泛珠三角区的基础和条件,细讲了基础高施与生态环境,经济教育与科技,法律与政府管理等内容.指出了泛珠三角区发展策略.

相关信息

丛书名:泛珠三角蓝皮书
编 辑: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相关链接:2006年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部分皮书

 《皮书系列》主要编辑出版发行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编委会

 第一部分 综合篇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回顾与展望

   一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背景和依据

    1.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2.从中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实性

    3.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看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可能性

    4.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5.从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的特征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模式的创新性

   二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进展和成效

    1.成功举办两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和“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区域合作的两大平台基本建立

    2.“9+2”政府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制定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其他配套文件,区域合作机制基本建立

    3.泛珠三角区域各方协同行动,不断推出务实合作新举措

    4.港澳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拓展了港澳发展空间,推动了内地对外开放

    5.泛珠合作开创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三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目标和前景

    1.建立公平开放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促进区域的分工,实现共同发展,是区域经济整合的基本目标

    2.区域经济的整合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

   四 区域经济整合中的障碍和协调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条件和基础:自然资源

   一 各省区的自然资源优势

    (一)云南

    (二)贵州

    (三)四川

    (四)广西

    (五)湖南

    (六)广东

    (七)江西

    (八)福建

    (九)海南

    (十)香港

    (十一)澳门

   二 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格局

   三 各省区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预测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条件和基础:人力资源*

   一 人口总量及其变迁

   二 人口素质

   三 劳动就业情况

   四 劳动参与率与失业情况

   五 人口迁移流动

   六 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

   七 讨论

   附录 2004年泛珠三角地区基本情况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条件和基础:人文历史

   一 珠江流域文化圈的历史渊源

    (一)珠江流域的史前文明

    (二)“泛珠三角”区域族群的历史渊源

    (三)汉文化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的主体文化

   二 泛珠三角区域的多元民族文化

    (一)汉语民族

    (二)壮侗语族民族

    (三)藏缅语族民族

    (四)苗瑶语族民族

    (五)孟高棉语族民族

   三 泛珠三角地区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

    (一)畜牧经济类型

    (二)山林刀耕火种型

    (三)山地耕牧型

    (四)山地耕猎型

    (五)丘陵稻作型

    (六)平原集约农耕型

   四 泛珠三角区域族群多元互补的合作格局

    (一)和谐共融的民族关系

    (二)生计模式与经济生活的多元互补格局

    (三)多元交融的文化

    (四)民族关系的新形势:城市中的少数民族

    (五)泛珠三角地区的跨境民族和东南亚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估与分析

   一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估和分析的概念框架与内容

    (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估和分析的概念框架

    (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估和分析的内容

   二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估和分析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评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评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文献综述

    (三)小结

   三 评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与指标体系

    (一)评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程序

    (二)评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1.主成分分析法*

     2.聚类分析法*

     3.层次分析法

    (三)评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序和方法

    (四)评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五)评估泛珠三角区域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

   四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估结果与分析

    (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

     2.社会发展现状

    (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评估分析

     1.计算相关矩阵

     2.提取因子

     3.因子旋转

     4.计算因子值

     5.计算得分并对其经济意义进行解释

    (三)泛珠三角区域社会发展评估分析

     1.计算相关性

     2.提取因子

     3.因子旋转

     4.计算因子值

     5.计算得分并对其经济意义进行解释

    (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分析

     1.超高发展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2.高发展区:广东、福建

     3.中等发展区:海南、湖南、江西、四川

     4.低发展区:广西、云南、贵州

   五 结论与讨论

 第二部分 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篇

  泛珠三角区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的发展和合作

   一 泛珠三角公路建设、发展和合作

    (一)泛珠三角区域公路建设及客货运状况

     1.区域快速公路网骨架初步形成

     2.公路运输能力快速增长,公路客运增长较快

     3.公路货运稳步攀升

     4.公路口岸过货量连年攀升,国际通道建设有序进行

    (二)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公路建设及客货运状况

     1.广东省

     2.福建

     3.江西

     4.湖南

     5.云南

    (三)泛珠区域公路建设未来发展

     1.《纲要》和《意见》

     2.《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

     3.泛珠区域内部各省区未来公路建设

   二 泛珠三角铁路建设、发展和合作

    (一)泛珠三角铁路网络现状与问题

     1.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及重庆市铁路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泛珠区域内港澳及珠三角铁路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

     1.香港轨道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

     2.澳门目前没有轨道交通,应积极争取纳入大珠三角轨道交通网

     3.珠三角及广东省铁路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泛珠三角铁路网络未来发展

     1.铁道部关于泛珠铁路发展规划*

     2.泛珠内部各省区铁路未来发展

   三 泛珠三角航空运输发展与合作

    (一)泛珠三角航空运输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

    (二)泛珠三角航空运输的发展

    (三)泛珠三角航空港网络现雏形

    (四)泛珠三角航空公司联盟化

  泛珠三角区域港口和内河航道的发展与合作

   一 港口和内河航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港口是陆地通向海洋的门户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平台

    (二)港口是实现临港工业带动、实现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

    (三)港口是大货量运输的关键设施

    (四)港口对地区经济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水平有重大影响

    (五)内河航道建设的意义

     1.内河航运在泛珠三角经济区的能源、矿产资源、大宗原材料等物资运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内河航道建设有利于航运优势发挥,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

     3.内河航运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完善

     4.发展内河航运可以保护土地资源,减少交通污染

     5.内河航运是大型港口重要的集疏运方式,内河运输在对港澳物资运输,尤其是集装箱运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六)港口发展与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可以双赢

   二 港口和航道现状

    (一)港口现状

     1.总量大、发展快,泛珠三角港口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港口体系之一

     2.大珠三角港口群成为我国和世界最大的港口群之一

     3.区域内港口发展不平衡

    (二)航道发展状况

   三 港口和航道发展潜力

    (一)港口发展潜力

     1.港口发展需求

     2.港口资源条件

    (二)航道发展潜力

     1.航道发展需求

     2.航道自然条件

   四 港口和航道发展趋势与区域合作发展问题

    (一)港口和航道的发展趋势

     1.港口发展趋势

     2.航道发展趋势

    (二)区域港口和航道发展与合作问题讨论

     1.港口发展规划问题

     2.建立协调和谐的港口关系

     3.香港港口发展问题

     4.航道发展与水利的关系

   五 港口、航道网发展思路

    (一)港口发展思路

     1.合理地利用港口资源

     2.港口发展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3.港口发展应与全球港口发展趋势一致,实现港口现代化

     4.区域港口合作和谐发展

    (二)泛珠三角区域港口群港口发展定位

     1.大珠三角港口群

     2.福建港口群

     3.粤东港口群

     4.粤西港口群

     5.广西港口群

     6.海南港口群

    (三)航道网发展思路

     1.规划和建设泛珠三角航道网

     2.调整内河航运结构,创造良好的内河航运环境,促进泛珠三角航道网的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合作

   一 泛珠三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格局及评价

    (一)区域生态环境总体格局明显受到自然地理因素和城镇体系布局影响,整体区域生态环境良好

    (二)生态环境资源丰富,但受干扰严重,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

    (三)酸雨污染普遍而严重,大气复合污染和农业污染出现恶化趋势

    (四)干流水电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突出,咸潮危害着珠江河口区的水质安全

    (五)工业污染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严重,产业转移带来进一步环境压力

    (六)饮用水水源受威胁,水质性缺水凸现

    (七)生态公益林保护遭遇不同利益主体,管理难度大

   二 泛珠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合作的前景

   三 泛珠三角区域环境建设与区域合作的对策措施

    (一)创新区域环境管理制度,建立环境问题联席会议审查制度

    (二)开展区域生态系统评估和生态功能区划,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空间布局

     1.开展区域生态系统评估

     2.生态环境区划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大循环

    (四)优化布局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公共环境信息平台

     1.建立泛珠三角区域水环境监测网络

     2.开展泛珠三角区域大气环境监测合作

     3.开展有害有毒物质监测合作

     4.开展近海洋环境(包括河口水质)监测合作

     5.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类环境监测信息共享

     6.逐步开展以防止生物入侵为目标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系统

    (五)加强环境保护科技和环境保护产业合作

     1.加强环境保护科学基础研究,并转化为技术成果

     2.进一步促进区域环境保护产业合作

    (六)加强流域梯级电站开发建设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七)加强区域矿山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

    (八)实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控制区域污染产业转移

    (九)全方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交流合作

     1.建立环境宣教合作交流机制

     2.联合开展环境专题宣传活动

     3.联合开展新闻宣传

     4.联合开展环境教育

     5.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交流

  泛珠三角水环境保护与区域合作

   一 泛珠三角区域水污染负荷

   二 泛珠三角区域水污染治理

   三 珠江水系水环境状况

   四 泛珠三角区域水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区域之间的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交互作用强烈

    (二)水污染负荷份额大

    (三)水污染负荷增长快

    (四)用水效率偏低

    (五)供水水质安全较为脆弱

    (六)水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五 泛珠三角水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前景与策略

    (一)正确把握水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的空间层次

    (二)加强经济合作与水环境保护合作的融合

    (三)全面推进节水减污战略

    (四)开展泛珠三角水环境保护体制与区域合作机制的专项规划

    (五)推动国家设立泛珠三角水环境保护专项基金

   六 结语

 第三部分 经济篇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

    (一)近几年9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相对稳定;第二产业绝对值最大,第三产业占全国份额最多

    (二)近几年9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比重也保持相对稳定,一产从业人员占全国比重最大,三产次之,二产最少

    (三)9省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5%和18%,第一产业则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9省人均GDP只有广东和福建高于全国水平,其他7省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 泛珠三角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

    (一)泛珠9省产业结构相似,基本以二、三产业为主;香港、澳门则以三产,即服务业为主

    (二)泛珠9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很大,产业发展不平衡

   三 泛珠地区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9省工业企业规模的区位优势

    (二)9省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三)9省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比较

    (四)9省工业企业在产业布局上相对比较集中

     1.产业在省区的集中度分析

     2.省区的产业集中度分析

   四 泛珠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9省第三产业各个层次就业人员比较

    (二)9省第三产业各个层次总资产比较

    (三)9省第三产业各个层次人均业务收入

   五 小结

  泛珠三角区域服务业的合作与发展

   一 泛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发展特点

   二 服务业在泛珠三角经济合作中的定位

   三 泛珠三角服务业发展状况与重点合作领域

    (一)泛珠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泛珠三角区域服务业的结构和效率

    (三)推进泛珠三角服务业合作的重点领域

     1.会展业

     2.金融业

     3.旅游业

     4.环保

     5.物流

     6.信息化

   四 泛珠三角服务业合作的优势、障碍与发展对策

    (一)泛珠三角服务业合作优势

     1.密切合作的传统

     2.经济上的互补性和梯度性

     3.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比较优势差异

     4.CEPA提供的机遇

    (二)泛珠三角区域服务业合作的障碍

     1.制度的差异

     2.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行政区划的障碍

     4.目标的多元化

    (三)推进泛珠三角服务业合作与发展的对策

     1.构建统一、规范的制度平台

     2.加强整个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3.突破行政壁垒,加强政府合作

     4.建立地区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发展与合作

   一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提出

   二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合作发展历程

    (一)政府部门主导推动

     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使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启动

     2.《泛珠三角区域(部分)城市旅游合作协议》签订,初步明确泛珠三角各城市的开发定位

     3.“两广六市无障碍旅游区”启动,成为泛珠三角首个无障碍旅游区,使泛珠三角旅游合作迈出实质性开端

     4.2005泛珠三角城市旅游发展(广州)共识,进一步明确泛珠三角无障碍旅游圈的工作重点

     5.《闽粤赣边区域旅游研讨会会议纪要》,为进一步落实泛珠三角旅游合作奠定基础

    (二)旅游行业积极行动

     1.“好邻居,大串门,百佳千品万众游”旅游活动开创了泛珠旅游合作的新先河

     2.200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泛珠旅游大促销活动为泛珠旅游合作创立了一个新平台

     3.旅行社行业积极向上游产业扩展,向省外扩张,积极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市场网络

     4.高尔夫旅游、温泉旅游等旅游产品合作为落实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1.交通联系不断改善

     2.整合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三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条件下的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旅游接待人数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三)“港澳自由行”对港澳地区旅游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大,港澳和内地旅游联系更加密切

   四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合作的前景预测

    (一)交通无障碍

    (二)市场无障碍

    (三)信息无障碍

    (四)管理无障碍

   五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未来3年合作的重点

    (一)旅行社的合作

    (二)旅游管理合作

     1.进一步加强旅游合作管理机制的建设

     2.建立“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论坛”

     3.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经验交流

     4.加强旅游人才交流

    (三)旅游产品合作

    (四)旅游线路的合作

    (五)旅游信息交流与共享

    (六)旅游规划合作

   附录一 《泛珠三角区域(部分)城市旅游合作协议》

    一 进一步加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形成和不断提升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城市的整体优势,是泛珠三角区域各旅游城市的共同愿望和现实选择

    二 加强旅游发展战略和资源规划开发方面的合作,全面促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三 构筑统一、开放、高效的旅游市场和信息、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提升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城市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方面的协作,联手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共同培育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界诚信服务形象,建设无障碍的泛珠三角旅游区

    五 建立和逐步完善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城市合作机制,推进各项合作意见的落实

   附录二 《两广六市旅游协作协议书》

    一 各方同意建立六市旅游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协调有关交流和协作的具体事宜

    二 各方共同打造跨境无障碍旅游区

    三 共同推介六地精品旅游特色线路,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四 各方同意推动六市旅游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合,协作和信息交流

    五 各方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民族风情表演节目、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安排给对方的旅游企业

    六 尽快促进六地旅游协会结成友好协会

    七 六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据此协议,制订具体工作方案

    八 未尽事宜,各方另行协商解决九、本协议一式六份,各方各执一份

   附录三 2005泛珠三角城市旅游发展(广州)共识

    一 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泛珠三角无界限旅游圈

    二 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方式,共同打造泛珠三角无界限旅游圈

    三 积极推进跨区域旅游规划,整合泛珠三角旅游资源

    四 加强旅游信息交流,构筑统一的旅游信息平台

    五 泛珠三角城市旅游高峰论坛制度化

  泛珠三角区域之间贸易与投资分析

   一 泛珠三角区域的贸易与投资环境分析

    (一)泛珠三角区域贸易与投资环境分析

     1.港澳贸易投资环境

     2.内地九省(区)的贸易投资环境

    (二)CEPA对泛珠三角区域之间贸易与投资的促进作用分析

     1.CEPA及其各阶段内容

     2.CEPA对泛珠三角贸易与投资的推动作用

   二 泛珠三角区域贸易分析

    (一)泛珠三角区域之间贸易发展状况

     1.泛珠三角区域之间的贸易概况

     2.泛珠三角区域之间的贸易状况分析

     3.泛珠三角区域间贸易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二)泛珠三角区域之间贸易发展前景分析

     1.从内部因素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形成国内最大的贸易平台

     2.从外部因素看,泛珠三角区域贸易平台的整合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同东盟的贸易合作

   三 泛珠三角区域的投资分析

    (一)港澳与九省区之间投资的概述

     1.通过经贸合作洽谈会促进经贸交流活动的发展

     2.区域投资活动日益频繁

     3.促进了港澳与九省区的合作

    (二)港澳与九省的相互投资分析

     1.港澳对九省的投资

     2.九省对港澳的投资分析

    (三)九省间的相互投资

     1.广东对四川、海南、贵州、湖南的投资

     2.海南与四川的相互投资

     3.江西与其他省份的相互投资活动

    (四)港澳间的相互投资分析

    (五)推进泛珠三角区域间投资便利化

     1.推进投资便利化的必要性

     2.推进投资便利化面临的问题

     3.推进投资便利化的政策建议

  泛珠三角内地省区利用外资的情况分析 *

   一 泛珠三角9省区利用外资的概况

    (一)泛珠三角内地省区引用外资的国家或地区的分布情况

     1.投资来源地的国家或地区已由过去比较单一的“华人经济圈*”的国家或地区,逐步转向非华人经济圈的国家或地区

     2.泛珠三角内地省区吸收外商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基本上仍然是以亚洲国家或地区的投资为主体

     3.香港地区的资本仍然较多投向沿海发达地区的同时,已经逐步投入内地的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

     4.200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尽管广东吸收外商实际投资总额已达到100.12亿美元,而来自香港的投资部分只占了50.1%,但是这一比例在泛珠三角内地省区中仍然居于首位

    (二)泛珠三角内地省区利用外资行业分布的情况

     1.泛珠三角内地省区的制造业仍然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

     2.房地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外商投资泛珠三角内地省区行业分布的又一个重要行业

     3.近年来外商投资于泛珠三角内地省区第三产业有较大增长

     4.泛珠三角内地省区第一产业仍然是外商投资的薄弱环节

   二 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吸引外资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泛珠三角内地省区吸引外资的主要特点

     1.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省区利用外资的比例高居前3位,而泛珠三角内地的江西省在利用外资方面异军突起

     2.泛珠三角内地九省区利用外资的国家和地区分布相对稳定

     3.泛珠三角内地省区利用外资的行业分布多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电子信息和商贸旅游等行业上

     4.泛珠三角内地省区利用外资的资金到位率(外商资金的履约率)广东和福建位居前列

    (二)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利用外资的发展态势

   附件一 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对外借款的情况

    广东

    广西

    海南

    湖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江西

   附件二 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情况

    广东

    广西

    海南

    湖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江西

    福建

 第四部分 教育与科技篇

  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发展合作的背景、现状与政策建议

   一 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发展合作的背景分析

    (一)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发展合作的区域经济发展背景

    (二)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发展合作是本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三)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发展合作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教育现状与差距分析

    (一)高等教育现状与差距分析

     1.高等学校数量分布不均衡

     2.研究生教育的差距大

     3.高等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能力差异较大

    (二)基础教育现状与差距分析

   三 “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发展合作的成就

    (一)建立了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发展合作的基本制度

    (二)建立了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发展合作组织体系

    (三)泛珠三角区域东部省区对西部省区基础教育的对口扶持成效显著

    (四)高等教育合作取得新进展

    (五)港澳与内地的教育合作日益扩大

   四 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型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合作可能会造成教育发展壁垒

    (二)合作较多停留在浅层次上,缺乏教育体制方面的保障

    (三)教育发展合作尚有不少空白

   五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发展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区域教育合作组织体系与合作机制

    (二)加强基础教育发展合作,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1.加大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对中西部省份基础教育的对口扶持力度

     2.加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合作与交流

     3.合作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三)以高等职业教育合作为突破口,拓展高等教育合作领域

     1.根据泛珠三角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泛珠三角区域人才培养规划

     2.加强区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合作

     3.积极开展本区域内高等院校的课程与教学合作

     4.对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考虑实行定向扶持

     5.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6.加大高等院校科研项目合作和产学研结合

    (四)建立区域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益保障机制

    (五)积极推进粤港澳教育合作的深化

  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机遇、模式与机制

   一 泛珠三角信息化合作基础与机遇

    (一)经济发展与信息产业

    (二)泛珠三角信息化合作机遇

     1.信息产业梯度转移

     2.电信业合作

     3.对外贸易

     4.物流业

     5.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

     6.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二 泛珠信息化合作模式、机制与政策协调

    (一)合作原则

     1.平等、协调原则

     2.互信、互利原则

     3.合作机制本土化

     4.“三珠”并进原则

     5.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

    (二)合作模式

     1.点式合作模式

     2.梯级合作模式

    (二)政策协调

     1.泛珠区域内信息化政策的协调

     2.泛珠与其他区域的信息化政策协调

     3.泛珠与国家政策的协调

   三 泛珠信息化合作政策与建议

    (一)设立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建设协调机构

    (二)召开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联席会议

    (三)制定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规范

    (四)注重信息化合作的经济效益分析

   四 小结

 第五部分 法律与政府管理篇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法律依据

   一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全面建立

    (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具体协议

   二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基于WTO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区域贸易一体化战略

    (一)GATT第24条与区域贸易协定(FTA)

    (二)区域贸易协议委员会(CRTA)与区域贸易协定(FTA)

    (三)WTO框架下中国区域贸易一体化(CEPA)的法律依据*

     1.适用GATT第二十四条及其谅解的规定

     2.依据授权条款和GATT第四部分“贸易和发展”规定

     3.依据GATT第五条关于“经济一体化”的规定

    (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区域贸易一体化(CEPA)的法律依据分析

     1.中国区域贸易一体化(CEPA)的法律依据分析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法律依据分析

   三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中国区域贸易一体化(CEPA)的延伸和具体落实

    1.关于创造开放的市场环境的工作方案

    2.关于促进企业合作发展的工作方案

    3.关于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会合和商标行政保护合作的工作方案

    4.关于加强信息交流的工作方案

   四 结语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

   一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背景

    (一)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宏观背景

    (二)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历史基础

     1.“小珠三角”合作

     2.“大珠三角”合作

     3.泛珠三角的交流与合作

   二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现状

    1.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制度安排

    2.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主要方式

   三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创新

    (一)合作理念的创新: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

    (二)组织机制的创新:从科层制到网络制

    (三)合作基础的制度创新:从人治到法治

    (四)合作政策的创新:从内部政策到区域公共政策

     1.实行区域政策一体化

     2.实行良性的区域竞争政策

    (五)流域治理模式的创新:从各自为政到联合治理

区域经济的整合与协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有国际和国内两方面:首先,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体现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以大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区在世界和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次,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将成为困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扩大的地区不平衡,并逐渐缩小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代发展中大国还没有解决的课题,因此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但它是中国经济的真正崛起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不可逾越的问题。第三,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但是以行政区域划为特征的管理体制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影响了市场机制在区域之间配置资源的效率。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和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发展顺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梁桂全:《泛珠江区域合作:走向大战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第244页。

司徒尚纪:《珠江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于宁:《聚焦泛珠三角》,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005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周義:《从珠三角到泛珠三角的区域整合与对策》,《广东经济发展蓝皮书2006》,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周永章:《地域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山大学中外优秀文化讲座“文化:差异与沟通”之七讲,2006。

泛珠江三角洲合作区域各省(区)统计局,2005统计年鉴。

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言关系的解释》,语文出版社,1996。

范宏贵:《泰国铜鼓见闻·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7期。

范宏贵:《壮族在东南亚最亲密的兄弟——越南的岱、侬、拉基、布标、山斋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黄启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黄启臣:《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香港)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6。

黄淑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黄伟宗:《珠江文化论》,(香港)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6。

蒋廷瑜:《铜鼓是东盟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7。

罗康宁:《粤语与珠江文化》,(香港)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6。

覃圣敏:《壮泰族群的渊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司徒尚纪:《珠江文化与史地研究》,(香港)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3。

司徒尚纪:《泛珠三角与珠江文化》,(香港)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6。

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出版社,2003。

张镇洪:《岭南文化珠江来》,(香港)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6。

周大鸣:《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东南文化》1988年第1期。

周大鸣:《东南亚旧石器时代文化述略》,《东南亚》1988年第2期。

周大鸣:《从刮刀的分布与流传看广东青铜文化的源流》,《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封开县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编,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

周大鸣:《当代岭南文化与族群:新的综合》,《中国民族学通讯》(台湾)1994年第5期。

周大鸣:《当代岭南文化的考察》,《岭南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周大鸣、郭正林:《中国乡村都市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周大鸣:《现代都市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周大鸣主编《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周大鸣主编《21世纪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3。

周大鸣主编《华南的宗族与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周大鸣主编《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民族出版社,2003。

周大鸣:《渴望生存》,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周大鸣、马建钊主编《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

李冬平、杨有孝:《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圈战略研究》,《经济地理》2005年第3期。

罗珊:《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

叶文忠、李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湘潭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程玉鸿:《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差异分析》,《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韩兆洲、陈一杰:《广东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运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

王学仁:《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科学出版社,2000。

于涛方:《城市竞争与竞争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陈广汉:《中国区域经济整合的新态势——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发展与协调》,《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吕亮雯:《从统计角度看珠江三角优势互补》,《统计观察》2005年第7期。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Archibald O.Haller.A Socio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of Brazil.Geographical Review.Vol.72,No.4.(Oct.,1982),pp.450-464.

Donald J.Bogue.An Outline of the Complete System of Economic Area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60,No.2.(Sep.,1954),pp.136-139.

中国港口年鉴编辑部:《中国港口年鉴》(2005),商务印书馆,2005。

中国港口年鉴编辑部:《中国港口年鉴》(2003),商务印书馆,2003。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广东省港口布局规划》,2005。

中国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中国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中国统计局:《广西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中国统计局:《海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香港政府统计处,香港统计年鉴,香港,2005。

香港政府统计处,香港统计月刊,2月,2006。

中国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中国统计局:《云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中国统计局:《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中国统计局:《江西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中国统计局:《四川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澳门统计年鉴,澳门,2005。

罗章仁、应秩甫、杨干然、王鸿寿等:《华南港湾》,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

罗章仁、郑天祥:《珠江三角洲港口群》,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组办公室:《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报告》,海洋出版社,1990。

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大队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海洋出版社,1988。

彭琪瑞等:《香港与澳门》,香港商务印书馆,1986。

罗章仁:《香港港口发展研究》,载于许学强主编《香港基础设施与环境研究(第2章)》,广东高教出版社,1997。

朱剑如:《香港集装箱码头九十年代的发展和困难》,《深圳港口》1991年第2期。

陈凯麒、王东胜、刘兰芬、李振海:《流域梯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征及研究方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泛珠三角区域环保合作联席会议常设秘书处:《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专项规划(2005~2010年)》(审议稿),2005年7月。

顾骏强、杨军:《华南地区气候和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对策》,《资源科学》2005年第1期。

贵州省委、省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当代贵州》,2006。

黄慧诚:《清清西江水,深深环保情》,《环境经济杂志》2006年第1期。

李扬:《污染迁徙的中国路径》,《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1期。

李志萌:《生态保护区环保与经济和谐共生发展研究——以东江源区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钱正英、陈家琦、冯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求是》2006年第6期。

索丽生:《水利水电建设与生态保护》,《中国水利》2006年第2期。

王树功、周永章:《大城市群(圈)资源环境一体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12期。

武军、黄玉、于强:《云南矿山环境保护与整治建议》,《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第7期。

谢剑斌、李晓:《福建省近中期资源突出问题分析》,《福建地理》1999年第14期。

杨兴宪、刘毅、牛树海、刘燕鹏:《我国区域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特征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2期。

周永章:《经济与环境,冤家变亲家》,《广州日报》(理论版)2006年3月13日。

张正栋、周永章、邓国军等:《珠江河口区可持续发展崭新模式——建设生态河口研究》,《人文地理》2005年第4期。

Dinda,S.,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a survey.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4):431-455.

Panayotou,T.,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Economic Survey of Europe,2003(2):45-67.

Saleth,R.M.The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of Water:A Cross-Country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and Performance.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4,1-16.

Woodhill,A.J.Dialogue and Transboundary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Towards a Framework for Facilitating Social Learning.In:Timmerman,J.G.and Langaas,S.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 European Transboundary Water Management.London:IWA Publishing,2004,44-59.

陈庆秋、雷玉桃、陈谦勤等:《珠江三角洲工业水污染负荷削减目标的探讨》,http://www.paper.edu.cn/,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2006年3月26日。

陈庆秋、薛建枫、周永章:《城市水系统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框架》,《中国水利》2004年第3期。

陈庆秋:《珠江三角洲城市节水减污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2004年广东省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gdepb.gov.cn/,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公众服务网,2006年3月28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zhb.gov.cn/,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2006年3月28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4全国环境统计年报》,http://www.zhb.gov.cn/,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2006年3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周永章、陈庆秋:《发挥水权水价的杠杠作用保证水资源水环境安全》,《建设绿色广东研讨会文集》(广东省政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周永章:《经济与环境,冤家变亲家》,《广州日报》(理论版)2006年3月13日。

泛珠江三角洲合作区域各省(区)统计局,2005统计年鉴。

任佳燕:《2004~2006年澳门旅游业发展形势分析与趋势预测》,《2004~200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唐福勇:《旅游业“地方保护”破茧行动待深入》,《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月13日。

庄敬:《新形势下的香港旅游业发展》,《2004~200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谢鹏飞、李子彪、曾牧野主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景体华主编《2005~200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谢名家:《关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思考》,《人民日报》2004年11月9日。

付晓东等:《投资环境优化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张蕴岭主编《世界区域化的发展与模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广东控股有限公司:《泛珠三角合作的成果与前景分析》,《港澳经济年鉴,2005》。

王颂寄、王同刚主编《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于宁主编《聚焦泛珠三角》,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宋健:《泛珠三角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区经济》2005年11月25日。

陈广汉:《中国区域经济整合的新态势——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与协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宋林飞主编《2006年:长三角可持续的率先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胡军等主编《CEPA与“泛珠三角”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景体华主编《2005~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汝信等主编《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杨东平主编《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2005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袁振国:《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2期。

余秀兰:《分工与合作:促进长三角高等教育新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期。

谢鹏飞主编《广东经济蓝皮书2006》,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余秀兰:《促进与区域经济的良好互动:长三角教育的应为与难为》,《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9期。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发展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多途径的策略》,《高等教育研究所简报》2005年第7期(总第079期)。

杨明:《欧洲教育一体化初探》,《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陆学艺:《调整城乡关系,解决好农村、农民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粤港澳三地缔结姐妹学校,罗湖教育信息网。

张振助:《国外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新趋势》,《江苏高教》2001年第3期。

吴华:《长三角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选择》中国教育先锋网,2004-01-30。

张红霞、曲铭峰:《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学科与课程层面》,中国教育先锋网。

朱文晖:《走向竞合——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李彦丽、路紫:《区域旅游信息化合作模式及其适宜度检测与应用》,《地球信息科学》,2006年第1期。

吴伟萍:《“十一五”期间泛珠三角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合作思路探讨》,《南方经济》2005年第9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年1月。

马振贵:《泛珠三角信息化从哪里突破》,《IT时代周刊》,2003年11月13日。

《1998~2000年信息化水平发展状况的测评结果》,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http://www.niec.org.cn/zt/xwtg31902.htm.

〔美〕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6月3日。

〔德〕贝娅特·科勒—科赫等:《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

姜彤:《莱茵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经验对长江中下游综合治理的启示》,载《水资源保护》2002年第3期。

刘秀文、埃米尔·J.科什纳等:《欧洲联盟政策及政策过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

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Maurice Schiff & L.Alan Winters:《区域一体化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Felix Frankfurter and Landis :The Compact Clause of the Constitution,Yale L.J.

Council of State Governments.1983,0p.cit.,p.vi

Brevard Crihfield,Lexington,KY:The Council of State Governments,1979.

Melo,Jaime De and Arvind Panagariya eds. 1996.New Dimensions in Regional Integr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aughton,B. 2003. How Much Can Regional Integration Do to Unify China’s Markets?How Far Across the River.

Schmitter,PC. 1970. A Revised Theor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24. 836-868.

The Council of State Governments. 1979. Interstate Compacts,1785-1977:An Overview,The Book of States. Lexington,KY.

The Council of State Governments publications,1983. Interstate Compacts and Agencies.

简 介:本书从三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了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分析和预测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趋势,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简 介:本书围绕深圳特区改革,汇集了上海浦东、福建海西、天津滨海新区开发以及泛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涉及内地9省市和粤港澳合作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深圳和珠三角产业发展中诸方面的计量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合,形成中国经济特区改革的未来方略的综合效果。本期除选材国内相关学者论文外,特增加世界银行东亚——非洲经济特区和竞争性产业集群发展南...

作者: 袁易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简 介:本书由经济学家梁庆寅、陈广汉担任主编,蔡禾、魏明海等担任副主编,汇集了众多研究珠三角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关于区域合作与发展方面的的最新研究成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6月

简 介:本书关注政府间的协调和行动以及治理的问题,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当前中国流域治理碎片化现状及解决碎片化问题的政府间协调机制,梳理了协作性治理、整体性治理、市场型治理三种指导思想及协调思路。本书以清水江为例,梳理了流域治理中基于市场型治理的政府间协调创新,指出了各种协调类型的局限性和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中国流域...

作者: 任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简 介:本书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深度剖析了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的基本运行状态,力图揭示出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作了切合中国实际的探索性分析。

作者: 张紧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简 介:本书由经济学家梁庆寅、陈广汉担任主编,蔡禾、魏明海等担任副主编,汇集了众多研究珠三角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关于区域合作与发展方面的的最新研究成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