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研究图书

Study on the Path Cho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SAPID:101-3393-5796-02
ISBN:978-7-5097-4877-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成果。本书主要回答了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与合理性问题,围绕这个问题阐述了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关联、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朱宗友
编 辑: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序

 索引

 摘要

 引言

  一 选题意义及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有助于人们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球化背景和时代的本质及特征,从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有助于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

    3.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4.有助于认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1.国内外学术界对“全球化”问题本身的研究

    2.国内学者关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概况

    3.国外学者关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概况

    4.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还存在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 本书的框架结构与基本内容

  三 本书写作的主要方法和创新点

   (一)写作的主要方法

   (二)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与关联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全球化是在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各民族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趋势和结果

    2.全球化是由资产阶级所开启的,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资产阶级的阶级性特征

    3.全球化进程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多维过程

    4.全球化进程的二重作用

    5.全球化的前景将是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的意义

  二 对于全球化的本质、进程及影响的探讨

   (一)关于当代全球化的本质的探讨

    1.学术界关于全球化讨论的主要理论观点

    2.全球化的本质

   (二)全球化的进程

   (三)全球化的影响

  三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联,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借鉴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面对当代全球化浪潮而开辟的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

  四 把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法

 第二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一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的界定

    1.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术语的用法

    2.列宁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思考

    3.斯大林关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

   (二)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思想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共产主义”的经典论述

    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以及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的思想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提法

  二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50年代的全球化特征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

   (一)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50年代的全球化特征

    1.这一时期全球化的基础和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新阶段的形成

    2.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这一时期的全球化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中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东方落后国家革命道路和前途问题的论述及其意义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爆发并取得胜利的理论及其意义

   (三)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

    1.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

    2.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及其历史必然性

  三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可能性

    1.世界由资本主义历史时代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时代

    2.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刻和全面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思想保证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组织保证

    3.立足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现实依据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路径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2.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第三章 从社会主义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全球化背景

   (一)20世纪50~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极对立的全球化格局

    1.斯大林的“两个对立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论的形成

    2.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与社会主义各国改革的开始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的新特征

    1.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2.全球化进程的新特征

  二 新中国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

   (一)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挫折及其经验教训

  三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与初步确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形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成熟

 第四章 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意义

  一 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挑战

   (一)全球化在经济方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1.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2.我国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强大压力

   (二)全球化在政治方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1.全球化条件下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面临挑战

    2.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与安全构成威胁

    3.党的执政能力面临全球化的考验

   (三)全球化在文化方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1.我国主导意识形态面临全球化的挑战

    2.我国文化产业面临全球化的挑战

  二 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

   (一)全球化在经济方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机遇

    1.全球化实现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为我国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积极参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3.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全球化在政治方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机遇

    1.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的机遇

    2.全球化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起着推动作用

    3.全球化对我国的法治进程起着推动作用

   (三)全球化在文化方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机遇

    1.全球化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2.全球化有助于丰富我国的文化生活,增强我国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3.全球化有助于扩大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策略选择

  一 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

   (一)在解放思想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三)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解放思想

  二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这已经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所证明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这是由社会主义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三)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2.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这一问题的主张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根本前提

    2.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共同富裕

    3.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调节社会分配

  四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

   (一)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我们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2.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1.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第六章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其他主要发展模式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背景不同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其他主要发展模式在指导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等方面不同

  三 小结

 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世界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后记

“全球化”(globalization)问题是一个当今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它已经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在继续。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员,必将受到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因此,很有必要从全球化的视角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问题。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性,它是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的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社会经过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不能笼统地讲全球化是福音抑或灾难,对不同的国家来说其影响是不一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在当代全球化的条件下,基于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的主动选择。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巨大的历史同步性与契合性。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近现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和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作出的必然的和历史的选择。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在深刻把握当代全球化新特征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条道路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又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还将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从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展现社会主义无限光明的前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全集》第12~13卷,人民出版社,1987。

《列宁全集》第16~17卷,人民出版社,1988。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

《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

《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

《毛泽东选集》第l~4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第6~8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冷溶、汪作玲主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卷),人民出版社,198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人民出版社,198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人民出版社,200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本书编写组编《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李铁映:《论民主》,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刘建武:《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钱守云:《毛泽东保障农民利益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李景治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刘国光文集》第7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许兴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许兴亚:《马克思的国际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吕世荣、周宏:《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人民出版社,2006。

吕世荣、周宏、朱荣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人民出版社,2006。

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

季正矩、王瑾:《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重庆出版社,2006。

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俞可平等主编《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赵景峰:《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人民出版社,2006。

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2。

殷书良等:《全球化与党的建设》,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俞可平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6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张世鹏、殷叙彝编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刘金源、李义中、黄光耀:《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重庆出版社,2006。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化研究中心编译《全球化:时代的标识》,时事出版社,2003。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编《〈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李琮主编《经济全球化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胡元梓、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和平等:《全球化与国际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周泽之等:《社会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讲》,上海三联书店,2007。

任丙强:《全球化、国家主权与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杨立英等:《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黄宗良、林勋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陈海燕:《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张骥:《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李惠斌:《全球化:中国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韩德强:《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张汉林:《强国之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及政策选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曹天宇:《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程恩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对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刘力:《全球化:中国的出路何在》,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李黑虎、潘新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丁一凡:《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徐艳玲:《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与社会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陈海燕、李伟:《全球化视域下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李崇富:《较量:关于当代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沉思》,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许征帆、李润海:《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靳辉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海南出版社,1998。

靳辉明主编《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

卢之超、王正泉:《斯大林与社会主义——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剖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王立新:《苏共兴亡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黄宗良、孔寒冰主编《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萧贵毓、张海燕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王东等:《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李惠斌、叶汝贤:《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列等:《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吴怀友:《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王存刚:《全球化与两大制度演进——若干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李惠斌:《全球化与现代性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承叔:《打开东方社会秘密的钥匙》,东方出版中心,2000。

韩源等:《全球化与中国大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周新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徐崇温:《民主社会主义评析》,重庆出版社,2007。

李振城:《驳民主社会主义救国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中联部编译小组编《社会党国际重要文件选编》,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俞良早:《列宁主义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俞良早:《创论“东方列宁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俞良早:《关于列宁学说的论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张希贤:《中国道路的四次飞跃——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张爱武:《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孙代尧、薛汉伟:《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韦定广:《“世界历史”语境中的人类解放主题》,人民出版社,2004。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刘学照:《浅论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和抗争》,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

蒲国良、熊光清:《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沈云锁、陈先奎主编《中国模式论》,人民出版社,2007。

郑必坚:《思考的历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刘启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学林出版社,1994。

张曙光:《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赵和平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

严书翰、胡振良:《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人民出版社,2000。

张雷声:《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肖枫:《社会主义:转折与创新》,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靳辉明、谷源洋:《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卷),海南出版社,2004。

马龙闪:《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李兴耕等编《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人民出版社,2003。

孙力等:《资本主义:在批判中演进的文明》,学林出版社,2005。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张战生、吴波主编《与时俱进——20世纪以来若干马克思主义重大问题探析》,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德〕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王学东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德〕赫·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英〕D.赫尔德、〔英〕A.麦克格鲁:《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英〕D.赫尔德、〔英〕A.麦克格鲁:《全球与反全球化》,陈志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美〕大卫·A.施沃伦:《自觉全球主义——矛盾冲突与对策》,郑文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印度〕卡瓦基特·辛格:《不纯洁的全球化》,吴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加拿大〕马乔里·格里芬·科恩:《全球化动荡》,段保良译,华夏出版社,2004。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路爱国、丁浩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英〕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常志霄等译,三联书店,2001。

〔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杨衍永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3卷,庞卓恒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美〕塞缪尔·亨廷顿等主编《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4。

〔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德〕汉斯-彼德·马丁、〔德〕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张世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葡〕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张世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法〕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何竟、周晓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埃及〕萨米尔·阿明:《全球化的挑战》,彭姝祎、贾瑞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澳〕罗·霍尔顿:《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倪峰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美〕乔恩·厄尔斯特、〔挪威〕卡尔·欧夫·摩尼:《资本主义的替代方式》,王镭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2001。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美〕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三联书店,2010。

〔美〕阿兰·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美〕大卫·科兹、〔美〕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曹荣湘、孟鸣歧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英〕保罗·哈里森:《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钟菲译,新华出版社,1984。

Manfred B.Steger,Globalization: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Dave Renton,Marx on Globalization,Lawrence And Wishart Ltd.,2001.

Schroeder G.,The System Versus Progress:Soviet Economic Problem,London:Centre for Research into Post Communist Economies,1986.

Ulrich Beck,What is Globalization?London:Polity Press,2000.

Steve Smith,John Baylis,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2008年第1期。

吕世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经济全球化》,《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

吕世荣、周宏:《资本全球化与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吕世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焦作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吕世荣:《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吕世荣:《经济全球化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贡献》,《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谭培文:《毛泽东关于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哲学认识》,《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

谭培文:《全球化是马克思“社会化的人类”的实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谭培文:《全球化和人的存在当代价值指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许兴亚、张建伟、张昆仑:《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00年第10期。

许兴亚、张昆仑:《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新论》,《攀登》2001年第2期。

许兴亚:《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11期。

周宏、董岗彪:《马克思主义经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陈晓明、周宏:《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批判》,《社会科学》2000年第12期。

侯惠勤:《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科学社会主义共命运——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侯惠勤:《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侯惠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侯惠勤:《论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和价值合理性》,《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李崇富:《经济全球化与劳动阶级的解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李慎之:《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使命》,《东方》1994年第5期。

王学东:《文化全球化及其论争的再思考》,《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5期。

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

吴恩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关系析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8期。

魏长领:《社会公正与思想共识》,《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陈劲松、黄凤文:《社会主义观念与全球化进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秋石:《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未来》,《求是》2004年第5期。

靳辉明:《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6期。

李延明:《全球化与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6期。

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梅荣政:《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实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

王连喜:《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2期。

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科学社会主义》2000年第2期。

贾琳:《经济全球化双刃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

王连峰:《两种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之选择》,《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王永贵:《挑战机遇战略——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2期。

郑科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警惕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三股思潮》,《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吴怀友:《国内全球化理论研究概述》,《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热合木江·沙吾提:《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事求是》2003年第3期。

王丹、王媚:《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思考》,《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蔡拓:《中国的全球化选择与对策》,《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纪政文:《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刘建飞:《经济全球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3期。

周敏凯、张明军:《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面临的双重矛盾挑战与发展战略抉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沈东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挑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期。

张从田:《“全球化”视域中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俞良早:《全球化的性质和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罗文东:《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

罗文东:《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杨雪冬:《西方全球化理论:概念、热点和使命》,《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欧洲》2000年第1期。

姜鹏:《对全球化的起源、含义及其研究现状的考察》,《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1期。

吴易风:《全球化的性质和利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张骥、韩树军:《“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当代社会主义问题》1998年第4期。

赵兴良:《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求实》2000年第9期。

边立新:《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当代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姜志强:《全球化浪潮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2O01年第5期。

刘力:《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不是陷阱》,《中国改革报》2000年11月8日。

林平、张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定位》,《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吴恩远、刘书林:《也谈苏联剧变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程恩富:《反思和超越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杨雪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球化的基本观点述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5期。

王永贵:《从全球化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俞可平:《全球化研究的中国视角》,《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3期。

蔡拓:《全球化的时代意义及其启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何晓明:《近谋远虑谁能解得失成败论书生——戊戌变法一百一十周年祭》,《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严书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点》,《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第4期。

郑晓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分析与理性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张传平:《经济全球化视域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周敏凯:《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运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1期。

徐艳玲:《苏共执政的教训:一种全球化视角的省察》,《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王艳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苏联模式的突破》,《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蔡拓:《全球化观念在中国的传播》,《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4期。

胡大平:《具体地历史地理解全球化和当代中国的实践》,《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

赵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几个问题》,《前线》2007年第9期。

刘友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解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韩振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和现实要求》,《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荣开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学术论坛》2008年第2期。

肖贵清、刘爱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及其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吴波:《现代性的内在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质的一种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及其国际意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朱佳木:《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

牛先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意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9期。

赵存生:《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

姜迎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辩证特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

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

吴雄丞:《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徐觉哉:《国外学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韩艳涛、许倩:《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经济纵横》2008年第5期。

杨金海、吕增奎:《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第1期。

成龙、钟晓莉:《海外邓小平理论研究四大问题观点综述》,《攀登》2004年第2期。

马启民:《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6期。

周艳辉:《近期国外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9期。

姜一平:《聚焦中国:来自西方的报道和评论》,《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贾英健:《论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唯实》2002年第2期。

魏洪钟:《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初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王金磊、杨军燕:《试析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求实》2002年第12期。

马峰成:《经典作家的全球化思想与当代全球化趋势》,《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2期。

曹天禄:《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探析》,《学习论坛》2002年第10期。

钟一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党建》2002年第2期。

吴晓春、陈崎:《近代中国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全球化》,《求索》2006年第5期。

尹翔硕:《贸易结构更为重要——中国外贸依存度及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与不对称》,《国际贸易》2004年第3期。

张幼文:《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的影响与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8期。

王炳林、马慧吉:《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

郑丽平:《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5期。

严书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学习论坛》2009年第6期。

徐崇温:《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

王伟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周新城:《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停顿和倒退》,《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6期。

廖显满:《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科学内涵及内在统一》,《云梦学刊》2009年第1期。

韩振峰:《试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统一》,《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1期。

张忠良:《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模式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2期。

费利群:《全球化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阶段同步发展及其当代启示——列宁主义全球化理论的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赵景峰:《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研究的指导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赵汇、吴涛:《透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学术界》2005年第6期。

孙蚌珠:《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优势》,《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徐艳玲:《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流变——基于全球化视角的省察》,《理论探讨》2009年第2期。

王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与历史价值——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贺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及其国际意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林建华:《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术探索》2003年第4期。

严书翰:《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党建》2002年第5期。

于德惠:《苏联国力的兴衰与世界格局的演变》,《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1991年第2期。

杨承训:《科学发展观规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完善——从改革开放30年成就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11期。

李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整合价值》,《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胡振良:《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赵宏:《中国模式与世界主要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波兰〕亚当·沙夫:《我的中国观》,《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4期。

〔澳〕尼克·奈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传统——全球化、社会主义及对理论连续性的追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6期。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失败的制度: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危机及其影响》,《哲学动态》2009年第5期。

Nazli Choucri,Dinsha Mistree,“Globalization,Migration,and New Challenges to Governance,”Current History,April 2009.

Paul M.Sweezy,“More(or less)On Globalization”,Monthly Review,September 1997.

Wolfgang Deckers,“China,Globalization and the World TraderOrganization”,Journal of Contemporarily Asia,2004,Vol.34,Issue 1.

Mikhail Titarenko,“China and Globalization”,Far Eastern Affairs,2003,Vol.31,Issu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