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佛学(二0一二年 总第三十一期)图书

The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SSAPID:101-3388-2372-88
ISBN:978-7-5097-3546-6
DOI:
ISSN:
关键词:

宗教文化 佛教

[内容简介] 本书为论文集,主要设有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个栏目,其中汉传佛教部分下设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本期共收录26篇文章,主要来源于全国从事佛教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爱好者以及佛学院的老师、研究生等,皆为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国佛学》编委会
编 辑:袁清湘;王琛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宗教

 《中国佛学》顾问及编委会名单

 ·汉传佛教· (一)教史研究

  2009~2010年佛教研究综述

   一 佛教史研究的新成果

    (一)中国佛教史的撰写

    (二)分裂时期、少数民族王朝佛教的研究

    (三)区域佛教史的研究

    (四)佛教史学史的研究

    (五)佛教史的其他问题

   二 佛教文献整理、研究的新进展

    (一)佛教文献的撰集与整理

    (二)汉文佛教文献理论的探讨

    (三)佛教文献的具体考证

   三 佛教思想研究的新突破

   四 佛教文学研究的新开拓

   五 佛教研究界的新动向

  儒佛汇通的历史选择:王道视域下梁武帝的大乘精神

   前言

   一 儒佛汇通的基础:“王道”、“仁道”与“转轮圣王道”的一致性

    (一)“王道”的特点:性善、民本与仁政

    (二)“王道”、“仁道”与“转轮圣王道”社会图景一致

   二 “王道”视域下梁武帝的大乘精神

    (一)慎刑罚、减赋税、施行王政

    (二)提倡“五戒”、“十善”,克已行仁,教化民众

    (三)舍身祈福:用于社会资源再分配

    (四)汇通儒佛的历史选择

   结语

  汉代民俗佛教之基本形态略探

   一 《浮屠经》的初传与汉人的认识——民俗化的探源

   二 楚王英之“喜黄老”与“祠祀浮屠”——民俗化的开端

   三 襄楷上疏与“老子化胡”说——民俗化的发展

    (一)襄楷上疏

    (二)“老子化胡”说

   四 佛教融入民俗后的神仙信仰形态——民俗化的基本完成

   五 结语

  佛教在高句丽的兴起与衰落及其成因*

   一 佛教在高句丽的初传

   二 佛教在高句丽的兴起及其原因

   三 佛教在高句丽的衰落及其成因

  印度佛教僧衣制度辨析

   一 原始佛教时期

    (一)粪扫衣

    (二)施衣

    (三)三衣

    (四)制衣与听衣

   二 部派佛教时期

    (一)净法

    (二)服色

 ·汉传佛教· (二)义学研究

  佛教文献中的“遮诠法”*

   一 阿含类经典中显露的最初形态

   二 部派佛教文献中的相关内容

   三 大乘佛典中的典型表述

   四 与吠陀奥义书的渊源关系

   五 综合评述

  日本凝然*上人《三论宗纲要》述评

   绪论

   一 就三论宗的立名而言

   二 就三论宗的宗旨而言

   三 就三论宗的思想而言

   四 就三论宗的判教而言

   五 就三论宗的师承而言

   结论

    三论宗纲要*

  “批判佛教”之我议

   一 序言

   二 松本史朗《如来藏思想は仏教にあらず》之评析

    (一)松本史朗“批判佛教”的逻辑

     1.如来藏思想就是“dhātu-vāda”

     2.“dhātu-vāda”是释尊批评的对象

     3.今天的日本佛教,只有彻底否定如来藏思想,才可成为佛教

    (二)松本史朗之得失

     1.批判精神之赞赏

     2.批判对象之错失

   三 “批判佛教”之批判

    (一)何谓佛教?——佛教的内核

    (二)“如来藏缘起”的真义——从“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展开

    (三)玉城康四朗对于“如来藏”思想的误读

   四 结语——构建“新批判佛教”

    (一)批判的对象

    (二)后现代背景下的——佛教“现代性”*引导

  由“批判佛教”论如来藏思想之崛起

   一 引言

   二 “批判佛教”论的发展与影响

    (一)“批判佛教”论的基本论点——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

     1.佛教是什么

     2.如来藏思想是什么

    (二)批判“批判佛教”——高崎直道的观点

    (三)引发国际论潮——西方学者的观点

   三 如来藏思想的崛起与发展脉络

    (一)如来藏“胎藏”观——源于古印度哲学的思想概念

    (二)如来藏“心性本净”——可以溯源至原始佛教

    (三)如来藏“染净一体”——部派佛教“一心相续论”的产物

    (四)如来藏“诸法本净”——初期大乘佛教以“诸法本空”诠释

    (五)结论

  慧思《四十二字门》探佚

   一 源流略考

   二 内容大要

   三 门义探佚

    (一)十住位

     1.阿字门—发心住

     2.罗字门—治地住

     3.波字门—修行住

     4.遮字门—生贵住

     5.那字门—方便具足住

     6.逻字门—正心住

     7.陀字门—不退住

     8.婆字门—童真住

     9.荼字门—法王子住

     10.沙字门—灌顶住

    (二)十行位

     11.和字门—欢喜行

     12.多字门—饶益行

     13.夜字门—无瞋恨行

     14.咤字门—无尽行

     15.迦字门—离痴乱行

     16.娑字门—善现行

     17.磨字门—无著行

     18.伽字门—尊重行

     19.他字门—善法行

     20.阇字门—真实行

    (三)十回向位

     21. 字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22.驮字门—不坏回向

     23.赊字门—等一切佛回向

     24.呿字门—至一切处回向

     25.叉字门—无尽功德藏回向

     26.哆字门—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27.若字门—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28.拖字门—如相回向

     29.婆字门—无缚解脱回向

     30.车字门—法界无量回向

    (四)十地位

     31.摩字门—欢喜地

     32.火字门—离垢地

     33.嗟字门—明地

     34.伽字门—焰地

     35.他字门—难胜地

     36.拏字门—现前地

     37.颇字门—远行地

     38.歌字门—不动地

     39.醝字门—妙慧地

     40.遮字门—法云地

    (五)等觉位

     41.咤字门

    (六)妙觉位

     42.荼字门

  持松法师与王弘愿居士的贤密判教之争述评

   一 《贤密教衡》与《衡贤密教衡》

   二 《贤密教衡释惑》与《答持松阿阇黎贤密教衡释惑》

  汉传佛教偈颂类型考

   一 引论

   二 汉传佛教偈颂的类型

   三 小结

  《敕修百丈清规》蠡测(下)

   四 丛林架构——两序大众

    (一)西序头首

     1.前堂首座

     2.后堂首座

     3.书记

     4.知藏

     5.知客

     6.知浴

     7.知殿

     8.侍者

    (二)东序知事

     1.都监寺

     2.维那

     3.副寺

     4.典座

     5.直岁

    (三)列职杂务

     1.寮元

     2.延寿堂主

     3.净头

     4.化主

     5.园主

     6.磨头

     7.水头

     8.炭头

     9.庄主

     10.诸庄监收

    (四)请职与点茶汤

     1.请立僧首座

     2.请名德首座

     3.两序进退

     4.挂钵时请知事

     5.侍者进退

     6.寮舍交割什物

     7.方丈特为新旧两序汤

     8.堂司特为新旧侍者茶汤

     9.库司特为新旧两序汤药石

     10.堂司送旧首座都寺钵位

     11.方丈管待新旧两序

     12.方丈特为新首座茶

     13.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

     14.住持垂访头首点茶

     15.两序交代茶

     16.入寮出寮茶

     17.头首就僧堂点茶

     18.两序出班上香

    (五)度僧仪轨

     1.沙弥得度

     2.新戒参堂

     3.登坛受戒

     4.护戒

    (六)比丘道具

     1.三衣

     2.坐具

     3.偏衫

     4.裙

     5.直裰

     6.钵

     7.锡杖

     8.主杖

     9.拂子

     10.数珠

     11.净瓶

     12.滤水囊

     13.戒刀

    (七)云游参方

     1.装包

     2.游方参请

     3.大相看

     4.大挂搭归堂小挂搭归堂

     5.西堂首座挂搭

     6.诸方名胜挂搭

     7.抛香相看

     8.谢挂搭

     9.方丈特为新挂搭茶

    (八)坐禅仪轨

     1.坐禅

     2.坐禅仪

     3.坐参与大坐参

    (九)日用轨则

     1.一日所行

     2.请益

     3.赴斋粥

     4.普请

     5.龟镜文

     6.病僧念诵

    (十)亡僧仪程

     1.抄剳衣钵

     2.请佛事

     3.估衣

     4.大夜念诵

     5.送亡

     6.茶(荼)毘

     7.唱衣

     8.入塔

     9.板帐式

    (十一)结解制度

     1.夏前出草单

     2.新挂搭人点入寮茶

     3.出图帐

     4.众寮结解特为众汤

     5.楞严会

     6.戒腊牌

     7.方丈小座汤

     8.四节土地堂念诵

     9.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汤

     10.结制礼仪

     11.四节秉拂

     12.方丈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

     13.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

     14.前堂四节特为后堂大众茶

     15.旦望巡堂茶

     16.方丈点行堂茶

     17.库司头首典(点)行堂茶

     18.月分须知

   五 龙天耳目——法器

    (一)钟

    (二)僧堂钟

    (三)殿钟

    (四)版(板)

    (五)木鱼

    (六)椎

    (七)磬

    (八)铙钹

    (九)鼓

   结语

  《俱舍论》皈敬序初句之研究

   前言

   一 《俱舍论》汉传两译及藏译对皈敬序的翻译

    (一)《俱舍论》的汉传两译

    (二)藏传所译《俱舍论》

   二 《俱舍论》的注疏

   三 各家注疏对皈敬序初句的解析

    (一)“诸”字释义

    (二)智德与断德的诤论

    (三)藏传两译的解说

   四 结论

  瑜伽行派根本分流*之“因由”论

   一 引言

   二 瑜伽行派的根本分流

    (一)瑜伽行派的名义

    (二)根本的分流

     1.有为依唯识学

     2.无为依唯识学

   三 分流的原因

    (一)成立瑜伽行派的无著菩萨

     1.出生与出家

     2.“回小向大”与《瑜伽师地论》

     3.立说与造论

    (二)成立瑜伽行派的世亲菩萨

     1.(出生)出家与《俱舍论》

     2.“回小向大”与《十地经》

     3.立说与造论

   四 分流的由来(归趣)

    (一)有为的阿赖耶识

    (二)无为的心性真如(如来藏)

   五 结论

  禅林告香仪则浅探

   前言

   一 何谓告香仪则

    (一)告香仪则在传统丛林中的实行

    (二)告香仪则的历史发展变化

    (三)《百丈清规证义记》所载的告香仪则形成的背景略探

    (四)小结

   二 戒律中的咒誓戒

    (一)声闻律中的咒誓戒

    (二)菩萨戒中的誓愿戒

   三 宣誓告香仪则与咒誓戒的关系

    (一)咒誓戒的制定意图

    (二)清规制定的根本意图

    (三)告香仪则与咒誓戒的关系

   四 告香仪则的意义

   结语

  《坛经》慧能得法偈研究

   一 当前佛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与价值诠释学的提出

   二 慧能得法偈的价值诠释学实作分析

   三 立体校勘本的提出

 ·汉传佛教·(三)佛教与传统文化

  周敦颐与佛教关系研究

   一 绪论

   二 周敦颐与禅僧之交往

   三 周敦颐《太极图说》思想之渊源

   四 结语

 ·南传佛教·

  探巴利语文献所载佛陀的精神和功德成就(下)

   (二)晚期的藏经(《小部》)*和《论藏》

   (三)后藏典文献

   五 佛陀的身体禀赋

    (一)大人三十二相

  从说一切有部的无诤法看阿罗汉的利他行

   一 诤、有诤与无诤

   二 阿罗汉的无诤智

   三 见于阿罗汉无诤行中的利他行

   四 总结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僧教育

   一 学习内容

   二 学习方法

   三 格西学位

   四 结语

  “三贤哲”、喇钦·贡巴绕赛弘法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