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7

中国节能汽车发展报告 (202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nergy-Efficient Vehicle Industry in China (2022)

SSAPID:101-3383-1578-90
ISBN:978-7-5228-1376-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21~2022年中国节能汽车发展评估与展望”开篇,围绕行业热点,论述国内外汽车节能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书中包括八个部分,即总报告、市场篇、政策篇、用户需求篇、热点篇、测试篇、技术篇及附录等。综观全书,无论是研究内容的深度,还是涉及领域的广度,以及考虑因素的维度,均有助于不同领域的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汽车产业节能技术发展态势,对汽车行业相关管理部门、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研发与规划部门、汽车用户、行业相关投资机构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节能汽车蓝皮书
作 者: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编 辑:张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04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基本子库

 法律声明

 摘要

 主编单位简介

 皮书数据库

 Ⅰ 总报告

  B.1 2021~2022年中国节能汽车发展评估与展望

   一 汽车产业发展形势

    (一)全球市场平稳复苏

    (二)电动汽车*市场提速

    (三)中国品牌汽车破浪出海

    (四)多产业融合化发展

   二 我国节能汽车发展特征

    (一)双积分政策促进转型

    (二)混动市场*迎来高增长

    (三)节能技术多点突破

   三 我国节能汽车发展机遇及挑战

   四 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尽快建立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持续推进下一阶段油耗、排放标准管理工作

    (三)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汽车普及的发展环境

 Ⅱ 市场篇

  B.2 国外节能汽车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国外节能汽车发展现状*

    (一)美国

     1.市场概况

     2.节能战略与规划

     3.节能技术应用与发展

    (二)日本

     1.市场概况

     2.节能战略与规划

     3.节能技术应用与发展

    (三)欧洲*

     1.市场概况

     2.节能战略与规划

     3.节能技术应用与发展

   二 主流车企节能技术应用现状及规划

    (一)美国车企

    (二)日本车企

    (三)欧洲车企

  B.3 中国节能汽车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我国汽车市场发展现状*

    (一)乘用车市场

    (二)商用车市场

   二 节能汽车市场

    (一)市场表现

     1.节能乘用车市场

     2.节能商用车市场

    (二)节能水平

    (三)节能技术应用

   三 我国节能汽车发展趋势

 Ⅲ 政策篇

  B.4 “双碳”目标下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研究

   一 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意义

    (一)汽车产业链较长,低碳发展大有可为

    (二)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二 国际汽车产业碳管理趋势

    (一)美国

     1.碳排放现状

     2.碳排放标准

     3.碳积分

    (二)欧洲

     1.碳排放标准

     2.碳关税

    (三)日本

     1.碳排放现状

     2.碳排放政策

    (四)小结

     1.政策引导汽车产业降碳

     2.管控以车辆运行阶段为主

   三 国内汽车产业碳管理趋势

    (一)国家层面

     1.双碳“1+N”政策体系

     2.《关于修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

     3.交通运输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前景分析

    (二)地方层面

     1.地区“双碳”规划

      (1)海南省:明确2030年禁售燃油车,成为全国第一个明确禁止销售燃油汽车的省份

      (2)江西省: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能绿色物流

      (3)重庆市: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

     2.碳交易项目

   四 车企实现双碳要求的思路与策略

    (一)打造以绿色工厂为发展方向的绿色制造体系

    (二)外部购买绿色能源与内部部署微电网系统

    (三)将低碳理念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

    (四)加大与ESG相关的绿色投资

 Ⅳ 用户需求篇

  B.5 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用户购买使用需求研究

   一 调研样本概况

    (一)用户特征

    (二)调查样本分布

    (三)用户背景资料分析

   二 用户车辆购买与使用行为

    (一)用户购车行为分析

    (二)用户车辆使用行为分析

   三 未来产品需求调查

   四 插电混动技术认知调查

   五 总结

 Ⅴ 热点篇

  B.6 乘用车节能减碳专题研究

   一 行业发展概况

    (一)“交通—汽车—能源”全方位协同耦合构成新型碳链,助力实现汽车行业低碳发展

    (二)市场扩大化、车网互动化、氢能产业化和智能集成化是汽车行业低碳发展的主流趋势

     1.市场扩大化

     2.车网互动化

     3.氢能产业化

     4.智能集成化

    (三)高增长与低碳目标矛盾、行业低碳建设标准不明、产业内外协同脱碳困难、产业低碳转型成本高、回收利用体制亟待优化等问题明显突出

     1.高增长与低碳目标矛盾

     2.行业低碳建设标准不明

     3.产业内外协同脱碳困难

     4.产业低碳转型成本高

     5.回收利用体制亟待优化

   二 主流减碳核算方法

    (一)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简介

     1.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

     2.全生命周期评价步骤

      (1)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2)清单分析

      (3)影响评价

      (4)结果解释

    (二)全生命周期评价软件发展现状

    (三)乘用车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1.原材料获取阶段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2.制造装配阶段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3.运行使用阶段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4.报废回收阶段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三 乘用车碳排放研究

    (一)传统燃油汽车

     1.评价对象和功能单位

     2.系统边界

     3.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构建

      (1)原材料获取阶段

      (2)制造装配阶段

      (3)运行使用阶段

      (4)报废回收阶段

     4.评价结果

     5.预测与讨论

    (二)常规混合动力汽车

     1.评价对象和功能单位

     2.系统边界

     3.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构建

      (1)原材料获取阶段

      (2)制造装配阶段

      (3)运行使用阶段

      (4)报废回收阶段

     4.评价结果

     5.预测与讨论

    (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1.评价对象与功能单位

     2.系统边界

     3.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构建

      (1)原材料获取阶段

      (2)制造装配阶段

      (3)运行使用阶段

      (4)报废回收阶段

     4.评价结果

     5.预测与讨论

    (四)纯电动汽车

     1.评价对象与功能单位

     2.系统边界

     3.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构建

      (1)原材料获取阶段

      (2)制造装配阶段

      (3)运行使用阶段

      (4)报废回收阶段

     4.评价结果

     5.预测与讨论

   四 未来展望与建议

  B.7 氢基燃料内燃机专题研究

   一 氢气理化参数及分析

   二 氢气喷射方式

    (一)进气道喷射和缸内直喷

    (二)氢气射流形态

    (三)氢气喷嘴

   三 氢燃料内燃机的燃烧特性

    (一)氢气层流与湍流燃烧特性

    (二)氢内燃机的异常燃烧

   四 氢燃料内燃机污染物排放特性

   五 氢燃料内燃机研究开发进展

    (一)氢内燃机关键零部件开发

    (二)氢内燃机和整车开发

   六 其他氢基燃料

    (一)甲醇燃料

    (二)氨气燃料

 Ⅵ 测试篇

  B.8 重型车排放测试跟踪

   一 背景介绍

    (一)重型汽车污染物排放状况和环境影响

     1.重型车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2.重型车排放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3.污染物排放控制及监管的新需求

    (二)现行标准概述

   二 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试验简介

    (一)试验目的

    (二)参考标准规范

   三 重型车底盘测功机法污染物排放试验过程

    (一)仪器设备

    (二)试验时环境仓内的气象条件

    (三)检验样品车辆状况

    (四)试验程序

     1.车辆预热

     2.正式试验

     3.试验偏差

     4.测试结束

   四 重型车实际道路法污染物排放试验过程

    (一)仪器设备

    (二)试验条件

     1.环境条件

     2.一般要求

     3.试验线路要求

     4.操作要求

    (三)试验程序

     1.测试参数

     2.车辆准备

     3.试验预处理

     4.排放测试流程

   五 重型车排放远程监控试验过程

    (一)仪器设备

    (二)试验准备

    (三)样品

    (四)试验程序

     1.自检和激活测试

     2.数据采集检查

     3.时间和日期检查

     4.数据存储

     5.数据补传检查

     6.数据传输测试

     7.整车导航定位精度测试

     8.车载终端数据一致性测试

    (五)排放结果及合格判定

  B.9 插电式混合动力整车能耗测试评估

   一 试验介绍

    (一)试验目的

    (二)参考标准规范

    (三)试验车辆

    (四)试验场地和设备

   二 试验过程

    (一)线路及时间选取

    (二)试验条件设置

    (三)试验过程

   三 试验结果分析

    (一)PHEV整车测试试验分析

     1.车型数据

     2.电耗数据分析

     3.油耗数据分析

    (二)小结

   四 工作总结与展望

 Ⅶ 技术篇

  B.10 中国商用车发动机节能减排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行业发展概况

   二 节能减排技术路径及发展趋势

    (一)低碳/零碳燃料技术

    (二)先进机内燃烧技术

     1.超高压缸内直喷技术

     2.高效率循环燃烧技术

     3.新型燃烧模式及控制技术

    (三)节能减排高效机内外协同技术

     1.涡轮增压技术

     2.废气再循环技术

     3.超低排放后处理技术

     4.机内外节能减排协同技术发展趋势

    (四)商用车混合动力技术

     1.混动发动机起停控制

     2.混动系统能量管理

     3.后处理协同控制

    (五)国内外主流技术路线及指标

    (六)节能减排技术发展趋势

     1.VVA技术

     2.机电耦合增压

     3.朗肯循环能量回收

     4.新型燃烧模式

   三 市场应用及发展分析

    (一)国际商用车市场现状

     1.北美市场

     2.亚太市场

     3.欧洲市场

     4.中国市场

    (二)国内外技术应用情况

     1.国外技术应用现状

     2.国内技术应用现状

    (三)未来发展及预期

  B.11 中国典型混动系统专题研究

   一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

    (一)节能减排管控加严,混合动力不可或缺

    (二)混合动力方案多点开花,国内技术逐渐成熟

    (三)自主品牌重视研发,推动实现自研自采

    (四)与纯电动互为补充,插电混动前景可期

   二 加快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推动车用燃料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

    (二)支撑产业链平稳转型,保障产业链安全

    (三)降低电池资源需求,保障资源安全

   三 混合动力关键技术现状及趋势

    (一)动力耦合技术

     1.并联式构型

     2.双电机串并联构型

     3.串联式构型

    (二)电池技术

     1.电芯

      (1)根据电芯正极材料划分,可分为磷酸铁锂和三元两大类

      (2)根据电芯封装结构划分,可分为方形、圆柱、软包三类

      (3)根据电解质类型划分,可分为液态、固态两大类

     2.电池集成

     3.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

    (三)电驱动技术

    (四)能量管理技术

     1.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

     2.基于优化的能量管理策略

   四 典型混合动力系统介绍

    (一)比亚迪 DM-i/ DM-p混动系统

     1.整车基本情况介绍

     2.DM-i/DM-p混动系统介绍

      (1)DM-i混动系统

      (2)DM-p

     3.关键技术介绍

      (1)发动机技术

      (2)机电耦合技术

      (3)电池技术

    (二)长城柠檬混动系统

     1.整车参数介绍

     2.柠檬混动DHT系统介绍

      (1)纯电模式

      (2)串联模式

      (3)直驱模式

      (4)并联模式

     3.关键技术介绍

      (1)发动机技术

      (2)机电耦合技术

      (3)P4后桥电机技术

      (4)电池技术

    (三)长安蓝鲸iDD混动系统

     1.整车基本情况介绍

     2.蓝鲸iDD混动系统介绍

      (1)纯电模式

      (2)并联模式

      (3)直驱模式

     3.关键技术介绍

      (1)发动机技术

      (2)机电耦合技术

      (3)电池技术

      (4)能量管理技术

    (四)理想ONE增程系统

     1.整车基本情况介绍

     2.理想ONE增程系统介绍

      (1)纯电模式

      (2)增程模式(纯电优先模式)

      (3)混动模式

      (4)电量保持模式(燃油优先模式)

     3.关键技术介绍

      (1)增程器技术

      (2)能量管理技术

   五 加快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混合动力汽车战略定位

    (二)优化双积分管理机制

    (三)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四)建立企业交流合作平台

 Ⅷ 附录

  B.12 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

  B.13 节能汽车相关政策、法规统计

 《中国节能汽车发展报告(2022)》编委会

陈轶嵩、兰利波等:《面向碳中和的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综述及趋势展望》,《汽车工程学报》2022年第4期。

陈轶嵩:《汽车零部件全生命周期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陈轶嵩、兰利波等:《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EREV/BEV/ICEV环境效益及减碳经济性评估》,《环境科学学报》2023年第2期。

许海波:《增程式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陈轶嵩、丁振森、王文君、刘佳慧,《氢燃料电池汽车不同制氢方案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及情景模拟研究》,《中国公路学报》2019年第5期。

陈轶嵩、兰利波、郝卓、付佩:《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生命周期评价及关键参数对比》,《环境科学》2022年第8期。

Chen Y.,Lan L.,Hao Z.,“Cradle-grave Energy Consumption,Greenhouse Gas and Acidification Emissions in Current and Future Fuel Cell Vehicles:Study Based on Five Hydrogen Production Methods in China”,Energy Reports 8,2022:7931-7944.

Burnham A.,Wang M.,Wu Y.,“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GREET2.7-the Transportation Vehicle-cycle Model”,U.S.:Energy Systems Division,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2012.

Ang Y.,Yiqun W.,Wenwen C.,“Life 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Carbon Emissions:A Case Study of Electric and Gasoline Vehicles in China”,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65,2018:409-420.

Shafioue M.,Azam A.,Rafiq M.,“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Vehicles: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2021,101112.

Bauer C.,Hofer J.,Althausl H.,“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Current and Future Passenger Vehicles:Life Cycle Assessment Based on a Novel Scenario Analysis Framework”,Applied Energy 157,2015:871-883.

Liu Y.T.,Qiao J.,Xu H.B.,Liu J.H.,Chen Y.S.,“Optimal Vehicle Size and Driving Condition for Extended-Range Electric Vehicles in China:A Life Cycle Perspective”,Plos One 15,2020,e0241967.

Qinyu Q.,Fuquan Z.,Zongwei L.,“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China:Combining the Vehicle Cycle and Fuel Cycle”,Energy 117,2019:222-233.

Harper G.,Sommerville R.,Kendrick E.,“Recycling Lithium-Ion Batteries from Electric Vehicles”,Nature 575,2019:75-86.

Fan E.,Li L.,Wang Z.,“Sustainable Recycling Technology for Li-Ion Batteries and Beyond: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Chem.Rev 120,2020:7020-7063.

Souza L.,Lora E.,Palacio J.,“Comparative Environment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Conventional Vehicles with Different Fuel Options,Plug-in Hybrid and Electric Vehicles for a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Brazil”,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3,2018:444-468.

Cusenza M.A.,Bobba S.,Ardente F.,“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A Traction Lithium-ion Battery Pack for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15,2019:634-649.

Lai Y.,Biying Y.,Bo Y.,“Life Cycl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Electric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Vehicles in China”,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85,2021,124899.

Qinyu Q.,Fuquan Z.,Zongwei L.,“Cradle-to-gat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Battery Electric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Vehicles in China”,Applied Energy 204,2017:1399-1411.

Shafique M.X.L.,“Environment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from the Current and Future Energy Mix Perspectiv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03,2022,114050.

Held M.,Schucking M.,“Utilization Effects on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Life-cycle Assessment:A Case-driven Analysis of Two Commercial Mobility Application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75,2019:87-105.

Wu Z.,Wang M.,Zheng J.,“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0,2018:462-470.

Burchart-korol D.,Jursova S.,Foloega P.,“Environment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Poland and the Czech Republic”,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476-487.

Sisani F.,Dimaria F.,Cesari D.,“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Impact of Different Powertrain Passenger Cars in a Life Cycle Perspective.A Focus on Health Risk and Oxidative Potential of Particulate Matter Component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05,2022,150171.

Tagliaferri C.,Evangelisti S.,Acconcia F.,“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Future 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s:A Cradle-to-grave Systems Engineering Approach”,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112,2016:298-309.

Verhelst Sebastian,Wallner Thomas,“Hydrogen-fue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35(6),2009:490-527.

Verhelst S.,“Recent progress in the use of hydrogen as a fue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39(2),2014:1071-1085.

Yip Ho Lung,Srna Ale?,Yuen Anthony Chun Yin,et al.,“A Review of Hydrogen Direct Injection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Towards Carbon-Free Combustion”,Applied Sciences 9(22),2019:4842.

孙柏刚、包凌志、罗庆贺:《缸内直喷氢燃料内燃机技术发展及趋势》,《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21年第3期。

段俊法:《稀释条件下的氢内燃机燃烧和排放生成机理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帅石金、王志、马骁等:《碳中和背景下内燃机低碳和零碳技术路径及关键技术》,《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21年第4期。

丁伟等:《柴油发动机涡轮增压技术研究》,《时代汽车》2020年第19期。

刘世宇等:《满足超低NOx排放标准的紧凑耦合SCR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汽车工程》2020年第12期。

吕志华等:《轨压和EGR率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18年第3期。

纪常伟等:《零碳及碳中和燃料内燃机应用进展》,《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姜小燕等:《超级卡车计划及相关技术分析》,《车辆与动力技术》2018年第4期。

彭益源等:《变海拔下米勒循环对柴油机及DPF性能的影响》,《汽车工程学报》2022年第12期。

邱彬等:《我国商用车低碳化发展环境研究与技术路径分析》,《汽车工程学报》2022年第12期。

帅石金等:《重型柴油车满足近零排放法规的技术分析》,《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9年第10期。

帅石金等:《碳中和背景下内燃机低碳和零碳技术路径及关键技术》,《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21年第12期。

王九如:《博世公司高压共轨喷油器专利梳理》,《现代车用动力》2021年第4期。

王昆等:《RCCI发动机及相关基础研究》,《车用发动机》2017年第6期。

王作峰等:《高低压EGR对重型柴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车用发动机》2021年第5期。

徐磊磊:《低温燃烧模式下燃油喷射规律、混合分层与燃烧特性的数值和试验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徐宁等:《电动公交车用增程器起停及切换过程优化》,《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11期。

张丞等:《柴油车后处理催化技术及集成系统进展》,《金属功能材料》2020年第5期。

张莉莉:《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研究》,《决策探索》2018年第7期。

张静等:《基于等效燃油消耗最小算法的并联式混合动力卡车控制策略》,《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年第18期。

曹政:《基于排气热管理的轻型柴油车DPF主动再生研究》,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刘光义:《重型柴油机SCR系统热管理技术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唐李:《商用车国六车型排放系统匹配研究》,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吴超:《电辅助涡轮增压柴油机能效优化控制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

王鹏:《国六柴油机排气温度控制策略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支亮辉:《内燃机余热回收跨临界并行朗肯循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

JOSHI A.,“Review of vehicle engine efficiency and emissions”,SAE 2021 WCX Digital Summit,2020.

Zhao,Jinxing,“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Over-expansion Cycle (Atkinson and Miller) Engines-A review”,Applied Energy,2017.

崔胜民:《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解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李罡:《机电耦合变速器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谢子晗:《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刘汉武:《基于出行特征的增程式电动汽车智能能量管理策略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

徐晓华:《探析新能源汽车机电耦合技术的发展》,《内燃机与配件》2021年第4期。

胡敏、王恒、陈琪:《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发展现状及趋势》,《汽车实用技术》2020年第9期。

许敬月、景春明、潘强等:《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电池工业》2017年第3期。

陈琦龙、孙建国、陈凯等:《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现代车用动力》2022年第2期。

姚学松:《基于扁铜线绕组的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性能分析》,《电子产品世界》2020年第9期。

龚坚、罗海文:《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高强度无取向硅钢片的研究与进展》,《材料工程》2015年第6期。

张喜州、于东海:《主流双电机混动变速箱技术方案分析》,《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第1期。

金娇荣:《理想ONE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解析》,《汽车维修与修理》2020年第3期。

《混合动力汽车需要什么样的电池》,2022年2月17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963827841831517&wfr=spider&for=pc。

《JFE开发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用电工钢板》,2021年9月10日,https://mp.weixin.qq.com/s/Z8J5e2IM9-Aw5APD8bKu5w。

《深度解读比亚迪DM混动系统》,2022年3月6日,https://mp.weixin.qq.com/s/lWVw8aqtt4NOF0ugGRS5WQ。

《柠檬DHT全速域新物种——长城混动技术解析》,2021年7月2日,https://mp.weixin.qq.com/s/eRO7Mpw0oEKZTz-krEJ35w。

《UNI-K iDD“鲸”人实力技术解密》,2022年7月9日,https://mp.weixin.qq.com/s/xYLvHjYD6djLlt334ERB5A。

《深度解析长安蓝鲸iDD混动系统》,2022年3月17日,https://mp.weixin.qq.com/s/KlDF517jnpaFDT2-HXrJZA。

《理想汽车增程电动的实践和发展》,2022年3月28日,https://mp.weixin.qq.com/s/zZMeNv9uPtL491JNp2Y_Tg。

《理想ONE汽车动力系统解析》,2020年1月5日,https://mp.weixin.qq.com/s/45B2bUXp1Z49EJNhESfQGw。